皇 - 标记
1984 豆瓣
Nineteen Eighty-Four
9.5 (104 个评分) 作者: [英] 乔治·奥威尔 译者: 傅惟慈 / 董乐山 万卷出版公司 2010 - 10
《1984》是一部杰出的政治寓言小说,也是一部幻想小说。作品刻画了人类在极权主义社会的生存状态,仿佛一个永不退色的警世标签,警醒世人提防这种预想中的黑暗成为现实。历经几十年,其生命力日益强大,被誉为20世纪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学经典之一。
《动物农场》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反乌托邦政治讽喻寓言。农场的一群动物成功地进行了一场“革命”,将压榨他们的人类东家赶出农场,建立起一个平等的动物社会。然而,动物领袖,那些聪明的猪们最终却篡夺了革命的果实,成为比人类东家更加独裁和极权的统治者。
2015年5月31日 想读
费恩曼物理学讲义(第1卷) 豆瓣 Goodreads
The Feynman Lectures on Physics
9.5 (13 个评分) 作者: Richard P. Feynman / Robert B. Leighton 译者: 王子辅、李洪芳、钟万蘅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 6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一些理工科大学鉴于当时的大学基础物理数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相适应,纷纷试行教学改革,加利福尼亚理学院就是其中之一。该校于1961年9月至1963年5月特请著名物理学家费恩曼主讲一二年级的基础物理课,事后又根据讲课录音编辑出版了《费恩曼物理学讲义。本讲义共分三卷,第1卷包括力学、相对论、光学、气体分子运动论、热力学、波等,第2卷主要是电磁学,此外还有性、流体的流动及弯曲空间等内容,第3卷是量子力学。全书内容十分丰富,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了传统的普通物理教材。
当时美国大学物理教学改革试图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基础物理教学应尽可能反映近代物理巨大成就。《费恩曼物理学讲义》在基础物理的水平上对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重成就——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做了系统的介绍,对于量子力学,费恩曼教授还特地准备了套适合大学二年级水平的讲法。教学改革试图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按照当前物理学工作者在各个前沿研究领域所使用的方式来介绍物理学的内容。在《费恩曼物理学讲义》一书中对一些问题的分析和处理方法,反映了费恩曼自己以及其他在前沿研究领域工作的物理学家所通常采用的分析和处理方法。全书对基本概念、定理和定律的讲解不仅生动清晰、通俗易懂,而且特别注重从物理上做出深刻的叙述。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全书还列举了许多基本物理原理在各个方面(诸如天体物理、地球物理、生物物理等)的应用,以及物理学的一些最新成就。由于全书是根据课堂讲授的录音整理编辑的,它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费恩曼讲课的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独特格。
《费恩曼物理学讲义》从普通物理水平出发,注重物理分析,深入浅出,避免运用高深烦琐的数学方程,因此具有高以上物理水平和初等微积分知识的读者阅读起来不会感到十分困难。至于大学物理系的师生和物理工作者更能从此书中获得教益。为此我们特将此书译成中文,以飨读者。
原书第一版发行后,深受广大读者欢迎。1989年,为了纪念费恩曼教授逝世一周年,编者重新出版了本书,并加了新的言及介绍费恩曼生平的短文。本卷在课程内容上则增加了弯曲空间一章,使得《费恩曼物理学讲义》这套书的内容更为完整。我们按照新版的原本进行了翻译。
本书中的费恩曼自序由郑永令在吴子仪译稿的基础上重译,前言由李洪芳翻译,潘笃武校阅,关于费恩曼和《费恩曼物理学讲义》另序由潘笃武翻译。本卷正文由李洪芳、钟万蘅在王子辅译稿的基础上重新翻译,第42章郑永令校阅
超越时空 豆瓣
Hyperspace
9.2 (3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加来道雄 译者: 刘玉玺 / 曹志良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9 - 6
当代物理学中一些非常重要而又艰深的思想,往往因为难以形象浅显地解说而不易为公众了解。本书作者不畏艰辛,用很生动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现代物理前沿之一——超空间理论。全书15章分为4篇,分别描述了超空间的研究历史,超空间理论通往爱因斯坦梦寐以求的“物理学圣杯”统一场论的可能性,通过超空间穿越时空的可能性的理论探讨,以及何时方能实际利用超空间理论所具有的潜在威力。详尽而又如此通俗地讲述这种理论,在本书之前尚未见先例。
Imagining the Tenth Dimension 豆瓣
作者: Bryanton, Rob Trafford Publishing 2006 - 9
Reality, today's physicists tell us, is created by the vibrations of exquisitely tiny superstrings in ten spatial dimensions. Ten dimensions? Most of us have barely gotten used to the idea that there are four. Using simple geometry and an easygoing writing style, author Rob Bryanton starts with the lower dimensions that we are all familiar with, then uses those concepts to build one layer upon another, ultimately arriving at a way of imagining the tenth dimension. Part scientific exploration, part philosophy, this unique book touches upon such diverse topics as dark matter, Feynman's "sum over paths," the quantum observer, and the soul. It is aimed at anyone interested in leading-edge theories about cosmology and the nature of reality, but it is not about mainstream physics. Rather, Imagining the Tenth Dimension is a mind-expanding exercise that could change the way you view this incredible universe in which we live.
2015年5月6日 想读
今日的猫村小姐1 豆瓣
作者: 星余里子 译者: 罗冬英 沈阳出版社 2010 - 9
《今日的猫村小姐1》编辑推荐:她是传说中风靡全球的无敌管家婆——猫村小姐。《今日的猫村小姐》在日本畅销50,000册,被Yahoo评选2006年必看漫画前十名,是继hello kitty玩转全球之后再次掀起猫咪热潮的猫族新秀。
《今日的猫村小姐》不只是一本单线条无技术含量的漫画书,它也是一本猫咪哲学的教科书,还是一本追梦的打工日记。她教会我们另类的人际哲理跟生活态度:
1.厚脸皮式的沟通力
2.百折不挠式的毅力
3.普度众生式的热心肠
4.二五零式的乐观上进
《今日的猫村小姐》的主角是一只可爱的猫咪,她不聪明,碰到事情,总是好心办坏事,惹出点小麻烦;她不聪明,总是听风就是雨,总会以自己的理解去解释一件事情,以致于笑料百出。她懂得老人的孤独,理解青春期的叛逆,喜爱孩子的天真,她可以给你一种叫做“共鸣”的东西,让你感受到一种理解。
其实,我们只要静下心来想想,看看我们身边的朋友,会发现,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有那么一个男孩或女孩,像猫村一样,不漂亮,不可爱,不富有,但是每次见她,她都是乐呵呵的,仿佛她的生活没有伤心难过,遇到困难,她都是在你身边喊:“没事的,都会过去的,只要我们努力!”即使她的状况比你还糟糕。她挣得钱不多,工作不好,可总是开开心心很满足的样子,她也有跟我们一样的梦想,可她从不去思考现实与梦想间的差距,只是倔强的认为努力,加油便可以得到一切,她不自量力吗?不是,她只是比我们每个人都懂得如何得到幸福。
2015年4月11日 想读
德勒兹论福柯 豆瓣
9.1 (7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吉尔·德勒兹 译者: 杨凯麟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 3
时至今日,德勒兹与福柯已成为20世纪西方思想史上的两则传奇。不读德勒兹的《德勒兹论福柯》,便不能说了解福柯。因为在德勒兹之后,福柯已不是原来的福柯,就如弗洛伊德在拉康之后,不再是原来的弗洛伊德一样。德勒兹与福柯这两颗法国思想界的熠熠红星在本书中一起迸放光芒,使福柯成为理解德勒兹的一扇重要窗口,使德勒兹成为透视福柯的不二法门。由福柯到德勒兹,再由德勒兹到福柯,两股思想之流不断地牵引、碰撞、发光与褶皱,本书所呈现的正是这般奇诡景致。
2015年4月4日 想读
善恶之源 豆瓣
Just Babies: The Origins of Good and Evil
6.7 (6 个评分) 作者: [美] 保罗•布卢姆 译者: 青涂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5 - 3
 婴儿有道德感吗?我们是如何成为有道德之人的?理性思考对道德决策来说无足轻重吗?保罗•布卢姆把心理学、行为经济学、进化生物学和哲学的深刻思想融为一炉,力图探索我们究竟如何超越先天道德的局限。与此同时,他还研究了黑猩猩、心理变态者和常春藤教授们的道德,探索了我们对性、政治、宗教和种族问题的令人困扰的道德感觉。
 作者引述了美国耶鲁大学的开创性研究,证明婴儿早在能开口讲话和行走之前,就有能力判断他人行为的好坏,就能产生共情和同情,就能产生原始的正义感。但人类的先天道德仍然十分有限,有时候还会酿成悲剧,比如我们天生就仇视陌生人,也容易产生偏执和狭隘。布卢姆还指出理性与道德判断的紧密关系,理性和思索能让我们作出道德决定,比如奴隶制是错误的。归根结底,我们可以通过想象、同情和我们人类独有的理性思考能力,超越我们生来就具备的原始道德情感,超越婴儿的局限。
 众多知名学者、专家推荐。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史蒂芬•平克:婴儿拥有丰富的认知和道德生活,这是21世纪心理学领域最有趣的发现之一。但对婴儿认知与道德的研究如何揭示人类的本性?保罗•布卢姆用他标志性的写作风格——清晰、深刻、敏锐和优雅,通过本书为我们作出解答。《正义之心》作者乔纳森•海特:保罗•布卢姆向我们展现出,一名一流科学家如何把矛盾的发现、广泛的研究和深厚的人文关怀结合为一体,为人类的本质勾勒出了一幅细致入微、令人惊奇的肖像,描绘了它的美好、恐怖和奇妙。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善恶之争是人类生活永恒的主题之一。但从婴儿的善恶起源探讨道德的冲突、局限、转化、超越与升华,是一种另辟蹊径、引人入胜的新角度。这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用科学的心理学研究人类的道德,也许更能够抓住人性的本质。
宝瓶同谋 豆瓣
The Aquarian Conspiracy
作者: [美] 玛丽琳. 弗格森 译者: 廖世德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4 - 5
《宝瓶同谋》最早成书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时间推移和版本修改,书中各种预见愈发显得真实。该书出版后风靡全球,成为众多知识分子的思想启蒙经典,已被翻译成日文、德文、西班牙文、荷兰文等16国语言。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曾邀请其做客白宫,著名人类潜能导师史蒂芬•柯维、著名的未来学 家奈斯比特、胡因梦、张德芬、李欣频纷纷在各种场合和其作品中极力推荐该书!
这本堪称重量级的“新时代手册”——社会、文化、宗教、经济、政治等范畴中深刻的变化;带领我们认识、见证一些关键性的重要现象;检视这个世界已然发生、潜在的全面变革的证据;证明人脑有高度转变与发明的能力。
读者可以从书中了解到由理性和科学角度去分析意识变革的过程,一旦你能掌握到种种转变的本质,对于周遭许多难以了解的事物与趋势,立刻就会豁然开朗了。因此,《宝瓶同谋》不只是一本书,还是一些现象;一篇宣言;一种精神,代表着人类的心灵将在象征爱与光明的宝瓶座时代,获得真正的解放。
本书由国内自励、自助领导品牌水瓶时代出品。水瓶时代专注心灵智慧产业领域,集旗下阅读传播品牌《心探索》,资讯平台(内在空间),在线学习体验品牌(灵犀地图)通过自有体系的传播影响鼓励新世代的人类重新定位心灵与外界的连接方式,静下心来探索内在,它提供给人们探索内心智慧、平衡生活、追寻幸福的生活方式,去开拓幸福的多种可能,改变固有的生活模式,开启实现自我的成长之路。
2015年1月20日 想读
塞拉菲尼抄本 豆瓣
Codex Seraphinianus
8.4 (17 个评分) 作者: [意] 鹿易吉·塞拉菲尼 译者: 张密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4 - 11
《塞拉菲尼抄本》创作于1976年至1978年,并于1981年首次出版。2014年上市的中国版,是全球第七种语言授权,参与了全球合印计划,由意大利原厂印刷,原装限量进口3000本。
在罗马某座危楼顶层的小房间里,一位年轻的建筑设计师创作了这部幻想世界的百科全书,后来这部巨作被列为“十大神秘天书”之首。而这位名为鹿易吉•塞拉菲尼的作者也被冠以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等多个称谓。
塞拉菲尼以千余幅精妙绝伦的手绘插图,以及他独创的、无法识别的语言和书写系统,呈现了一个精彩纷呈的异次元世界:小至奇特的动、植物,大至文化与城市建筑,无奇不有、无所不包。想象力恣意纵横,令人脑洞大开。
促成这本手稿得以印刷出版的意大利出版商曾评价:这本书堪称这世界上不计其数的壮举和幻想之一。卡尔维诺生前曾为本书写下长篇推荐序,他曾写道:“塞拉菲尼的语言被赋予了一种权力,它将要唤醒的是一个其内在语法完全颠覆的世界。”
尽管书中的文字至今无人能解,但读者可以借此摆脱文字和语法的束缚,像尚未识字的孩童一样,根据双眼所见的图画,去感觉,去联想。在这些漫无边际的想象中,一个新的世界诞生了。这正是《塞拉菲尼抄本》神奇与伟大之处。
2015年1月7日 想读
傅科摆 豆瓣
Il pendolo di Foucault
8.8 (27 个评分) 作者: (意)翁贝托·埃科 译者: 郭世琮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1
时值《傅科摆》出版二十五周年,作者翁贝托•埃科对小说进行了仔细修订,增补了数幅插图,并改写了其中一个章节。本书以翁贝托·埃科于2013年修订的《傅科摆》为底本。
20世纪70年代的米兰,精通中世纪历史的学者卡索邦博士与他的两位朋友——加拉蒙出版社资深编辑贝尔勃和迪奥塔莱维,负责出版一套旨在赢利的“赫耳墨斯丛书”。
在雪片般涌来的稿件中,在与一个个神秘学爱好者的接触过程中,一个不断重复而又歧义丛生的“圣殿骑士阴谋论”反复出现。三个伙伴自诩博学、技痒难耐,本着玩笑心理,将历史中流传着的众多神秘事件、人物和社团编织成一个天衣无缝的“计划”,几乎“重写”和“改写”了整部世界历史。为了让“计划”更为圆满,他们臆造了一个秘密社团:“特莱斯”。没有料到的是,神秘主义者照单全收,真的组织了“特莱斯”,追踪卡索邦和贝尔勃,并将在全世界搜寻“计划”中那张子虚乌有的“秘密地图”……
2015年1月7日 想读
The Limits of Thought 豆瓣
作者: David Bohm Routledge 1999 - 5
The authors of this volume explore the nature of humanity and a person's relationship to society, and insights on human thought, death, awakening insight, cosmic order, and the problem of the fragmented mind. At the heart of these discussions lies each of our own ideas about ourselves, a consciousness made up of all sorts of misconceptions about the "me".
生而为人 豆瓣
作者: [印度]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 译者: 陈雪松 九州出版社 2011 - 8
《生而为人》汇集了20世纪伟大的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对于生命形式的主要言论和观点,他以深沉博大的智慧告诉心灵正日益困顿、迷惑、疲倦的人们:既然我们生而为人,就应该学会真正去观察、感受、理解、思考生命中的一切,从而还原真理的本性,回归真我与宁静。他用缓慢而清晰的话语,启发人们自我觉察和探索,放下自我、宗教与民族的局限和制约,通过个人的意识转化,获得单纯而开放的心灵。其中大量文献内容为首次出版。
2014年12月8日 想读
倾听内心的声音 豆瓣
作者: [印度]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 译者: 陈晓霞(Sue) 九州出版社 2013 - 11
《倾听内心的声音》收集了克里希那穆提1933—1934年在意大利、荷兰、挪威和印度各地所做的演讲和讨论。他广泛地探讨了真理、行动、选择、欲望、宗教等多种话题,其主旨却只在告诉人们:真理之路,不在他人或组织的指导中,而在个人身上,因为没有人能描述真相。真理之行,始于弄清个人真实的想法,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倾听内心的声音》是《克里希那穆提集》系列(共17本)的第一本,后续作品将不断推出。这套作品集涵盖了克里希那穆提在1933至1967年这35年间的演讲,堪称是克氏最具代表性的系列著作,已经包括了他的全部思想。
身體部署: 梅洛龐蒂與現象學之後 豆瓣
作者: 龔卓軍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6 - 9
內容簡介
本書以梅洛龐蒂晚期思想為發展線索,以傅柯對現象學的批評為收束點,透過梅洛龐蒂思想與胡塞爾、柏格森、列維納斯、傅科、德勒茲的哲學論辯系譜,將議題部署於三個思考平面上:「身體現象學語身體感」(第一、二章)、「現象學之後的視覺存有學」(第三、四、五章)、「身體現象學與文化批判」(第六章與附錄)。
「身體部署」在方法論上不限於關注可見性身體與身體論述,不限於關注身體與權力軸線的議題,它更關注在當代法國哲學情境中,「身體對身體自身經驗的探問」。本書在現象學式的構成與發生學的認識論觀點之外,在現象學之後的知識/權力歷史性研究之外,呈現當代身體哲學的思考轉折,點出晚期傅科的「部署思考」,將目光轉回主體化作用的當下創造狀態。
梅洛龐蒂與傅科不約而同,在當代身體哲學的視覺問題場域中,為我們指出圖象與論述的存有間距,並將現象學置入現代人文科學的歷史系譜,讓我們看到了現象學的極限與法國當代哲學的出發點。
2014年12月7日 想读
Le postmoderne expliqué aux enfants 豆瓣
作者: Jean Francois Lyotard Galilee 1986 - 4
Bon état général. Intérieur frais, en très bon état. Coins de la couverture émoussés, bords et coiffe légèrement abîmés.
2014年10月13日 想读
La condition postmoderne 豆瓣
作者: Jean-François Lyotard Editions de Minuit 1979 - 1
Contribution à la discussion internationale sur la question de la légitimité : qu'est-ce qui permet aujourd'hui de dire qu'une loi est juste, un énoncé vrai ? Il y a eu les grands récits, l'émancipation du citoyen, la réalisation de l'Esprit, la société sans classes. L'âge moderne y recourait pour légitimer ou critiquer ses savoirs et ses actes. L'homme postmoderne n'y croit plus. Les décideurs lui offrent pour perspective l'accroissement de la puissance et la pacification par la transparence communicationnelle. Mais il sait que le savoir quand à devient marchandise informationnelle est une source de profits et un moyen de décider et de contrôler. Où réside la légitimité, après les récits ? Dans la meilleure opérativité du système ? C'est un critère technologique, il ne permet pas de juger du vrai et du juste. Dans le consensus ? Mais l'invention se fait dans le dissentiment. Pourquoi pas dans ce dernier ? La société qui vient relève moins d'une anthropologie newtonienne (comme le structuralisme ou la théorie des systèmes) et plus d'une pragmatique des particules langagières. Le savoir postmoderne n'est pas seulement l'instrument des pouvoirs : il raffine notre sensibilité aux différences et renforce notre capacité de supporter l'incommensurable. Lui-même ne trouve pas sa raison dans l'homologie des experts, mais dans la paralogie des inventeurs. Et maintenant : une légitimation du lien social, une société juste, est-elle praticable selon un paradoxe analogue ? En quoi consiste celui-ci ?
2014年10月13日 想读
最初的爱情 最后的仪式 豆瓣 Goodreads
First Love, Last Rites
8.2 (203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伊恩·麦克尤恩 译者: 潘帕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2
全书由八个短篇组成,分别从八个位于童年、青春期和青年等不同阶段的男性视角出发,以意识和潜意识交接地带的经验为揭示对象,有时荒唐,有时伤感,有时温柔,有时骇人,有时魔幻,却都无限接近真实,接近每个人的内心。
麦克尤恩素来擅长以冷静细腻的笔触打磨幽暗题材,赋予其精妙无双的质感。八个故事各如黑晶棱镜之一面,折射出日常生活中平凡人性所可能误陷的种种魔怔与梦魇。平地与深渊,生与死,真实与玄幻,伦常与变态之间的界限恍若蛛丝般轻薄,看后令人或怅然或倒吸凉气,同时又觉得其魔力不可抗拒。
以如此短薄篇幅,麦克尤恩却惊才遽现,征服了文坛。所录每一篇都可谓杰作,令人过目难忘。此书是阅读和了解这位天才作家的最佳切入点。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是麦克尤恩的处女作与成名作。
2014年6月18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