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余英時回憶錄 豆瓣
9.1 (17 个评分) 作者: 余英時 允晨文化 2018 - 11
從一九三七年抗日開始到今天,是中國現代史上變亂最劇烈的一段時期。我深切感到:如何將這一特殊歷史階段的重大變動在訪談稿中呈現出來,其意義遠大於追溯我個人生命史的發展。回憶錄因個人的處境互異而各有不同,這是不可避免的。我一生都在研究和教學中渡過,因此回憶也只能騁馳在學術、思 想和文化的領域之內。不用說,我所經歷的世變也是通過這一特殊領域得來的。我希望我的回憶對於這一段歷史流變的認識稍有所助。同時我也相信,一定會有和我同代的其他學人,以不同方式留下他們的回憶。這樣的回憶越多越好,可以互證所同、互校所異。出版這部「回憶錄」的另一動機:拋磚引玉,激起更多學人追憶往事的興趣。如果允許我再有一個奢望,我想說:我在《回憶錄》中所記述的個人學思歷程,無論得失如何,也許可以獻給新一代求學的朋友們,作為一種參考。——余英時
全球華人引領翹望,期待已久的鉅作,《余英時回憶錄》終於問世了。余英時教授不但是中央研究院院士,第一屆唐獎得主,更曾在2006年獲美國克魯格學術獎肯定,可謂聲蜚國際。這部回憶錄具現他從成長求學迄今的心路歷程,以及轉折,與時代變亂相綰繫,從而形塑生命中深沉與不斷思索的肌里,是當代難得一見的,最重要的學人心史。從訪談到成書,歷十二寒暑,成書之不易與下筆之慎重,可見一斑。
在一個缺乏理想和理念的年代,《余英時回憶錄》的問世,不啻暮鼓晨鐘,發人省思。
2018年12月29日 已读
余伯说:“命运莫测,自己看不清,志我奋斗,不可一味信,历史进程,推着人前行,教[你们]一点人生的经验。”
中国 中国历史 传记 历史 学术史
美國的反智傳統 豆瓣
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
9.0 (12 个评分) 作者: 理查.霍夫士達特(Richard Hofstadter) 译者: 陳思賢 八旗文化 2018 - 7
從美國建國歷程、宗教傳統、政治體制、與商業精神中,探詢美國的反智根源。
「這是美國史學史上一部傳世的傑作……是想瞭解今天美國的人所必須閱讀的一本書。」--余英時
「本書內容不但深深吸引我,也解答了我在美國生活時心中所累積的若干疑問,真的有恍然大悟的感覺。」----本書譯者、台大政治系教授陳思賢
從文藝復興、啟蒙運動開始,近代文明就一直是以理性思辨與知識探索為前進的動力,並締造了輝煌的成果。到了當代,美國又以其發達的學術、科技與物質生活為其佼佼者,特別反映在它擁有傲視全球的頂尖大學與最多的諾貝爾獎桂冠之上。然而,另一方面,美國文化在世人心中卻少以精緻、優雅聞名,訴諸實用與庶民品味的大眾化商品與娛樂才見其所長。近年來小布希的窮兵黷武、川普的粗暴的言論與政策更讓世人驚見美國文化中「反智」的一面,美國社會層出不窮的民粹與暴力事件也令人憂心忡忡。
二十世紀中知名的美國公共知識分子理察.霍夫士達特是少數最早注意到美國文化中的「反智」現象的學者之一。作為哥倫比亞大學美國史教授,他深深感受到美國人對純粹的學術--包含深厚的人文學養、抽象的理性思辨、審慎的推敲論證等等--的漠視甚至是敵視,尤其是五〇年代以反共為名卻動輒以知識分子為標把的麥卡錫主義,更另人痛心疾首。他於是於一九六三年出版了這本結合了思想史、社會史、與政治史的《美國的反智傳統》。
《美國的反智傳統》指出,「反智」不只是一時的民粹現象,也未必只是理盲躁動,它反映了美國人在特殊歷史與文化背景中形成的傳統。作為一個脫離英國而獨立的新興國家,美國人往往視過往的歷史為落後、腐敗、封建貴族對平民的剝削的累積。基督教在美國蔚為主流的福音教派與振奮派推崇教友發自內心的感動以及與上帝的直接溝通,而揚棄在神學、教儀上的鑽研。傑弗遜、亞當斯、富蘭克林等建國先賢雖然具備偉大的心智,但對平等的堅持使得美國政治很快轉向以純樸、勤奮、踏實而沒有受過高等教育訓練的庶民百姓為主體,哈佛、普林斯頓等東岸名校出身的仕紳則變貶為懦弱、空想、不務實的理論派。對科技的崇拜、對進步的期盼,以及蓬勃的商業文化更將美國的基礎教育導向培育具有實用價值的技能,而輕視博雅的人文薰陶……
霍氏作為偉大的史學家,其傑出之處不僅在於對「反智」做了有系統性與歷史深度的耙梳,更在於他固然一面嚴加批判民粹、保守、反動、極右的思維,卻也試圖挖掘其背後深層的文化與社會背景,予以同情性的理解。這使得本書不但是研究美國文化與思想史的經典,更可以透過它去思考一個更宏觀的主題:「智識」在人類文明中該如何進展?知識分子能在社會上、政治上扮演什麼角色?
《美國的反智傳統》於六〇年代甫上市就造成轟動,並接連獲得普立茲非小說類獎、愛默生獎與希爾曼獎等殊榮。當代華人史學泰斗余英時先生於1975年撰寫的〈反智論與中國傳統〉即是受到本書的啟發。半個多世紀後本書中文版終於上市,讀者將可見其歷久彌新、經得起時代考驗的深厚史學造詣。
專文推薦
1. 余英時
2. 苑舉正(台大哲學系教授)
掛名推薦
1. 楊 照(作家)
2. 嚴震生(政大國關中心研究員)
「這是美國史學史上一部傳世的傑作……是想瞭解今天美國的人所必須閱讀的一本書。」--余英時
「本書內容不但深深吸引我,也解答了我在美國生活時心中所累積的若干疑問,真的有恍然大悟的感覺。」----本書譯者、台大政治系教授陳思賢
Unlikely Partners 豆瓣
作者: Julian Gewirtz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 1
Unlikely Partners recounts the story of how Chinese politicians and intellectuals looked beyond their country’s borders for economic guidance at a key crossroads in the nation’s tumultuous twentieth century. Julian Gewirtz offers a dramatic tale of competition for influence between reformers and hardline conservatives during the Deng Xiaoping era, bringing to light China’s productive exchanges with the West.
When Mao Zedong died in 1976, his successors seized the opportunity to reassess the wisdom of China’s rigid commitment to Marxist doctrine. With Deng Xiaoping’s blessing, China’s economic gurus scoured the globe for fresh ideas that would put China on the path to domestic prosperity and ultimately global economic power. Leading foreign economists accepted invitations to visit China to share their expertise, while Chinese delegations traveled to the United States, Hungary, Great Britain, West Germany, Brazil, and other countries to examine new ideas. Chinese economists partnered with an array of brilliant thinkers, including Nobel Prize winners, World Bank officials, battle-scarred veterans of Eastern Europe’s economic struggles, and blunt-speaking free-market fundamentalists.
Nevertheless, the push from China’s senior leadership to implement economic reforms did not go unchallenged, nor ha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been eager to publicize its engagement with Western-style innovations. Even today, Chinese Communists decry dangerous Western influences and officially maintain that China’s economic reinvention was the Party’s achievement alone. Unlikely Partners sets forth the truer story, which has continuing relevance for China’s complex and far-reaching relationship with the West.
2018年12月31日 已读
很好的梳理改革伊始的经济思想混乱,路线不清和左右互搏。也梳理了东西结合崎岖前行。可是谈及改革开放,不谈及刘少奇主政时期的作为,终究是没触及左右互搏的经济路线这一根本问题的肇始。且作者弱于叙述当时的政治问题,读到东风西风,不免隔鞋搔痒。
Sidenote: 读到描述我们这个群体,还是很亲切的. And I now understand why Qian Yingyi wrote so many papers on the soft budget constrant.
economics 中国 中国历史 历史
重尋胡適歷程 豆瓣
作者: 余英時 聯經出版公司 2004 - 5
從1917年到1962年,胡適無論在文化史、思想史、學術史、或政治史上都一直居於中心的位置,他一生觸角所及比同時代任何人的範圍都更廣闊,他觀察世變的角度自然也與眾不同。在胡適個人生命史上的每一階段,一向都存在著一些或大或小的疑點,他的博士學位問題,他的西洋哲學素養,他對毛澤東的影響,他和蔣介石的關係……隨著《胡適日記全集》的出版,其中有些問題已能夠獲得比較明確的解答。
本書根據《胡適日記全集》的內在線索,探討胡適在各個階段與中國現代史進程的關聯,並就上述引起議論的疑點,擇其較有關係者予以澄清,讓胡適自己說話,盡量還胡適一個原來面貌。
未盡的才情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余英時 聯經出版公司 2007 其它标题: 未盡的才情
本書是余英時教授為《顧頡剛日記》所寫的序言。
顧頡剛以倡導「古史辨」運動知名於世,他一生最重要的研究成績也集中在古代,上起夏、商、周,下至秦、漢。在我們一般印象中,他是一位典型「象牙塔」中學者,畢生與古籍為伍。
作者從《顧頡剛日記》裡頭意外地發現:他的「事業心」竟在「求知慾」之上,而且從1930年代開始,他的生命型態也愈來愈接近一位事業取向的社會活動家,流轉於學、政、商三界。
另一個更意外的發現是,與大家過去的認識截然不同,顧先生並不僅僅是一位謹厚寧靜的恂恂君子。在謹厚寧靜的後面,他還擁有激盪以至浪漫的情感。他對譚慕愚女士「纏綿悱惻」的愛情,前後綿延了半個世紀以上,從1924年初識到1978年題詩日記,讀來極為動人。
這兩大意外的發現,使作者感到必須深入他的內心世界,才能真正懂得他的志業、為學、與為人。
正统与华夷 豆瓣
9.6 (5 个评分) 作者: 刘浦江 中华书局 2017 - 9
本书收集了刘浦江教授以正统论、华夷观透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系列论文,本书突破断代史的藩篱,敏锐地抓住历代正统论、德运说、华夷观念等涉及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及思想观念变迁的核心问题,进行长时段的系统研究。论证精审,眼光独到,表现出恢弘的学术器局和广阔的学术视野。另外收入刘浦江讲授去世前集中发表的四库学论文,皆选取典型案例做深度挖掘,与寻常的文献学研究相比气象迥然不同。
2020年5月3日 已读
囿于论文集体裁,作者的一些观点和材料似乎是复制黏贴而成,不甚畅通。亦因为论文集,作者精于在空间维度里正统华夷分析;很可惜的是作者并没有解释夷礼本身的变迁。譬如明末清初有王夫之的《黄书》亦有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遗民之中的思想亦不同,然后后人的继承,又或者是对前人的阐述是什么呢?论文集里常常引用的两个例子分别为郑思肖和高宗上谕来阐述/论证夷夏大防的变迁背后是社会、政治;但作者却无勾勒夷夏观念是如何变迁的:“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那么郑思肖黜《北史》为《胡史》的伦理根据是什么?这个伦理根据本身也是随着背后“大环境”而变么?或者说,在五德说之后,为何似乎多了很多“民族主义”分子,而在五胡期间则作者并未举出太多例子?
中国 中国历史 历史 思想史 政治学
The Reckless Mind 豆瓣
作者: Mark Lilla New York Review Books 2003 - 8
European history of the past century is full of examples of philosophers, writers, and jurists who, whether they lived in democratic, communist, or fascist societies, supported and defended totalitarian principles and horrific regimes. But how can intellectuals, who should be alert to the evils of tyranny, betray the ideals of freedom and independent inquiry? How can they take positions that, implicitly or not, endorse oppression and human suffering on a vast scale?
In profiles of Martin Heidegger, Carl Schmitt, Walter Benjamin, Alexandre Kojeve, Michel Foucault, and Jacques Derrida, Mark Lilla demonstrates how these thinkers were so deluded by the ideologies and convulsions of their times that they closed their eyes to authoritarianism, brutality, and state terror. He shows how intellectuals who fail to master their passions can be driven into a political sphere they scarcely understand, with momentous results for our intellectual and political lives.
2019年1月8日 已读
Actually a fascinating and lucid (maybe biased? and shallow?) description of the ideas of those minds. Eerily there seems to be a “grand return” to the maxim “know thyself” (with a necessity being self-aware). Whilst reading Lure of Syracuse, one could not help but remember the life of Chu Hsi and the Chinese tradition of 得君行道。德里达章最后几小节有助厘清纷乱思潮。
历史 政治 知识分子 近代史
中国通史(上下册) 豆瓣
作者: 傅乐成 中信出版社 2014 - 10
【各种版本的通史著作,为什么选择傅乐成版《中国通史》(上下册)?】
一、台湾史学界与大陆史学界
1949年之后,史学界因政治而分化为大陆和台湾两部分。大陆连年的政治运动让史学研究停止乃至倒退。相比较而言,台湾史学界则少了许多政治的干扰而显得平静,从而取得斐然成就。台湾学界称傅乐成为继钱穆之后最有成就的历史学家,由此可见其学术地位。
二、各种通史版本进行对比
史学界认为,20世纪写作的中国通史主要有钱穆的《国史大纲》、吕思勉的《中国通史》和范文澜的长部头《中国通史简编》,张荫麟未全部完成的《中国史纲》。但这几部通史,对于一般的史学爱好者都不够通俗晓畅,读起来有些难度。
然而傅乐成的《中国通史》(上下册)无论内容、质量和篇幅,都有突出的价值和地位,在台湾史学界影响颇大。该部史著文笔俱佳,学、才、识足备。书成之后,在学术圈里影响巨大,既是史学爱好者的案头书,也是大学的常用教材,甚至史学研究者也能从中得到教益。
三、《中国通史》(上下册)获得学界、著名史学家们一致好评、赞誉如潮
历史学家黄仁宇求助本书——在研究中国历史遇到诸如“辽金关系之改变”、“金国侵宋的原因”等问题搞不清时,就去读傅乐成的《中国通史》。
史学家许倬云为本书写序——盛赞《中国通史》堪比钱穆《国史大纲》。
日本史学界评价傅乐成——“为一不可忽视的史学家。”
四、傅乐成史学研究的特色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教条主义。
2.对已出成果,能在听取读者反应与新近认识基础上,严格自审反思,认真进行修改。
3.十分重视历史资料的搜集查证,强调历史的研究著述要做到“无一语无来历,无一事无根据”。
4.实行学术民主,百家争鸣。在学术同仁之间,既十分尊重他人,又能据理争辩,唯真理是从。
--------------------------------------------------------------------------------------------------------------
【内容简介】
傅乐成撰写的《中国通史》一书,在台湾史学界影响颇大,日本史学界评价他“为一不可忽视的史学家”。著名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写序推荐:“在中国通史之中,公认最好的一部作品。相对于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傅著并没有特殊的史观,却十分重视经过考订的历史现象。钱先生的大著,吸纳了顾炎武、顾祖禹、顾栋高、赵翼和钱大昕等人的著作,因此《国史大纲》中,埋藏了上百个可以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傅先生的《中国通史》,则是综合已经成定论的许多研究发现,做个总结。两者各有长处,而两者也正可以在几十年教条主义的框架下,提供另外一些读史的角度,对读者绝对是有益处的。”
《中国通史》(上下册)上探旧石器时代,下至1912年清帝退位,凡六十余万言。文字浅近平易,不做繁征博引,叙说清晰,见解持正,数千年中国史事之此伏彼起,重要节点,前因后果,俱在目前。意在使读者对中国历史有一较为清晰而客观的概念。全书重心有四:政治社会的变迁;对外关系;各种制度的演进;学术思想的渊流。所据资料有三:历朝旧史;近代学人的研究成果;作者的读史心得。对所据资料的整理及叙述,力求忠实谨慎,缺乏实证的见解和过分主观的议论,均不予采用。
百幅插图,重点在战争地图,方便读者进行深入了解。
读者阅读傅乐成《中国通史》(上下册)有感:
首先是新颖,材料非常新,参考了许多新出土的文物,并将当代学者的新观点融汇其中,超越了其他通史的呆板与陈旧。
第二是持中,作者超越了“历史就是政治史”的传统认知,更多关注了文化史、思想史、经济史等,抛弃了用政治解释一切的偏执,本书没有太多的故事冲突,没有脸谱化的人物,更没有历史评判的伪激情,只有“理解之同情”。
第三是广博,本书观点密集,似乎漫不经心,却包含了史学中的重大课题,而作者往往能找到最谨慎的表达方式,将各方意见融汇其中,这种有穿透力的广博,值得细细品味。
-------------------------------------------------------------------------------------------------------------
【名家推荐】
相对于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傅著并没有特殊的史观,却十分重视经过考订的历史现象。钱先生的大著,吸纳了顾炎武、顾祖禹、顾栋高、赵翼和钱大昕等人的著作,因此《国史大纲》中,埋藏了上百个可以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傅先生的《中国通史》,则是综合已经成定论的许多研究发现,做个总结。两者各有长处。
——许倬云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豆瓣 Goodreads Goodreads
Manifest der Kommunistischen Partei
7.8 (5 个评分) 作者: Karl Marx / Friedrich Engels 译者: Samuel Moore Penguin 2004 - 6
Originally published on the eve of the 1848 European revolutions,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is a condensed and incisive account of the worldview Marx and Engels developed during their hectic intellectual and political collaboration. Formulating the principles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they believed that labor creates wealth, hence capitalism is exploitive and antithetical to freedom.
This new edition includes an extensive introduction by Gareth Stedman Jones, Britain's leading expert on Marx and Marxism, providing a complete course for students of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and demonstrating not only the historical importance of the text, but also its place in the world today.
何处是“江南”? 豆瓣
8.0 (7 个评分) 作者: 杨念群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 7
“江南”在哪里?不同时期指不同的地域。而在明末清初鼎革之际,“江南”有着特殊的涵义,地理上是指相邻的经济上最富庶的地区,即苏、松、常、镇、杭、嘉、湖七府之地,而文化意义上,在文人心目中更像是一幅色泽不变的心灵地图,是汉文化的核心区域。南明小王朝就在这个地域与大清对峙。满清入主中国,并建立起自己的统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这个核心文化区域的成功改造和治理。本书探研了清朝“正统观”建立的复杂背景和内容,考察了江南士人在与清朝君主争夺“道统”拥有全的过程中,如何从“道统”的拥有者,最终成为“大一统”的协从者。
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 豆瓣
それでも、日本人は「戦争」を選んだ
8.0 (46 个评分) 作者: [日]加藤阳子 译者: 章霖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9 - 9
第九届小林秀雄奖获奖作品、日本近现代史研究前沿之作、畅销日本十年的近代史经典。
从甲午战争到日俄战争,直到二战战败,日本人缘何一次次走向战争?上至世界顶尖的优秀人才,下至普通的日本百姓,为何认定“唯有战争才是出路”?东京大学历史学教授加藤阳子通过层层推进的多维分析,深入浅出地探究了当时日本为政者和国民如何看待世界局势、为何每一次都最终选择了战争。在这本被称为 “日本近代史研究最前沿”的著作中,她回答了历史是如何推进的、战争是如何发生的等一系列问题,帮助读者从更多元的视角理解日本近代史上几次改变国运的战争。
Unnatural Selection 豆瓣
作者: Mara Hvistendahl PublicAffairs 2011 - 6
Lianyungang, a booming port city, has Chinas most extreme gender ratio for children under four: 163 boys for every 100 girls. These numbers dont seem terribly grim, but in ten years, the skewed sex ratio will pose a colossal challenge. By the time those children reach adulthood, their generation will have twenty-four million more men than women. The prognosis for Chinas neighbors is no less bleak: Asia now has 163 million females missing from its population. Gender imbalance reaches far beyond Asia, affecting Georgia, Eastern Europe, and cities in the U. S. where there are significant immigrant populations. The world, therefore,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male, and this mismatch is likely to create profound social upheaval. Historically, eras in which there have been an excess of men have produced periods of violent conflict and instability. Mara Hvistendahl has written a stunning, impeccably-researched book that does not flinch from examining not only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misbegotten policies of sex selection but Western complicity with them.
2020年3月1日 已读
this is about how technology itself enables unnatural selection, rather than the assumed and crude practice of infanticide. The author has some explanation for the traditional (and economic) reason of gender preference. At the current market economy, why does this persist? In fact, it is the market economy that reversed the gender trend in CN.
中国历史 历史 社会学
Korea's Place in the Sun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Bruce Cumings W. W. Norton 2005 - 9
Korea has endured a "fractured, shattered twentieth century", and this updated edition brings Bruce Cumings' leading history of the modern era into the present. The small country, overshadowed in the imperial era, crammed against great powers during the Cold War and divided and decimated by the Korean War, has recently seen the first real hints of reunification. But positive movements forward are tempered by frustrating steps backward. In the late 1990s South Korea survived its most severe economic crisis since the Korean War, forcing a successful restructuring of its political economy. Suffering through floods, droughts and a famine that cost the lives of millions of people, North Korea has been labelled part of an "axis of evil" by the current Bush administration and has renewed its nuclear threats. On both sides Korea seems poised to continue its fractured existence on into the new century, with potential ramifications for the rest of the world.
2020年4月7日 已读
More detailed summary of the erratic democratization process of Korea. And has a much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olitical econ forces behind the successions of republics in korea.
历史 韩国
A History of Korea 豆瓣
作者: Kyung Moon Hwang Palgrave Macmillan 2010 - 10
Presenting the richness of Korean civilization from early state formation to the jarring transformations resulting in two distinctive trajectories of modern development, this book introduces the country's major historical events, patterns, and debates. Organised both chronologically and thematically, the 27 concise chapters explore recurring themes such as Korean identity, external influence, and family and gender. This lively narrative assumes no prior knowledge, inviting readers to appreciate both the distinctiveness and universality of Korean history.
2020年3月15日 已读
You see the tension of balancing "the" Korean identity with the Chinese influence in ancient part. It speaks to the mind of the author. Otherwise a surprisingly compact intro to the history of Korea.
历史 韩国
分身 豆瓣
8.9 (7 个评分) 作者: 李永晶 一頁folio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1
★ 21世纪的日本论,中国日本认知的再次更新
★ 日本三部曲开篇力作,重构近代日本精神史
★ 深刻揭示日本何以在近代世界的大舞台上扮演了让人震惊的角色?
★分析明治维新、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两次世界大战、军国主义、战后民主化等背后的精神机制
★ 展示一条民族主 义跟世界主义搏杀,最后融入世界主义的惊心动魄之路
.
【特别推荐】
许纪霖——对于中国来说,日本是与自己最为纠缠的国家,也是最难以理解的邻居。从明治维新到军国主义,日本尝到了“另类普遍性”的失败,而战后的新宪法与民主实践,让日本回归到了世界主义的文明普遍性。日本的这段国家历史,对于中国而言无疑是一面难得的借鉴之镜。作者的这部著作从精神史的高度,令人信服地揭示了这一点。
刘苏里——作者以其惯有的沉静、慎思风格,给我们描画了一幅“新日本论”长卷——既是向同行先贤的致敬之文,也是对当世提出的警戒之文。在作者的论述中,日本不再是行进中的我们的简单镜像;它的崛起、疯狂、毁灭、重生,也不再是一个政治共同体由死由生的简单例证。近现代的日本,为世界,当然也为我们,展示了一条民族主义跟世界主义搏杀,最后融入世界主义的惊心动魄的路径。“新日本论”正是在“日本道路”对世界的启示中铺陈开来。
刘擎——这是一部新颖而杰出的近代日本精神史论著。它呈现出日本精神史演进中的巨大爆发力、自我冲突与纠葛、惨烈的失败以及最终的拯救,读来既惊心动魄又发人深省。同时,“分身”的隐喻敏锐地把握了日本对于中国兼具亲缘性与异己感的双重性,从而洞悉并阐明了日本精神对于探究中国之自我理解的特殊意义。最终,作者重新勘定了近代东亚历史在世界文明进程中的位置,展现出富有启示性的世界主义视野与愿景。
施展——日本与中国在近代的各种恩怨情仇,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中国近代的走向。双方在外在身份与内在精神上呈现出一种令人惊讶的错位,几乎互为镜像般地反复出现。这部著作在这方面的研究是开创性的。它深刻而又全方位呈现出的近代日本的精神史,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历史命运及未来走向,是极有价值的。
【内容脉络】
在近代东亚世界史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坚忍不拔的面向文明的意志与热情。这种人类自身固有的秉赋和能量,让我们重新确认了东亚文明在迄今为止的世界文明进程中的位置,以及它将在未来的世界文明进程的角色。
本书选择日本近现代史上的若干个精神主题予以刻画和重述,诸如水户学、亚洲主义、近代超克、日本马克思主义、战后民主主义以及战后日本宪法的问题,从而揭示日本经验在思想史、政治史与文明史上的意义。对这些主题的讨论,不仅有利于我们重新认识近代日本的变迁,更是重新认识东亚世界史变迁和探寻更为公正的世界秩序不可欠缺的视角。
2020年4月15日 已读
But doesn't this contradict the Levesonian ideal of Confucianism and its incompatibility with modernity? Perhaps the strength lies in the difference of how Japanese were able to have its "enlightenment" at an (in)opportune time. But in immediate post war, both China and Japan has relegated Confucianism into the museum...
历史 思想史 文化 日本 日本史
现代日本史 豆瓣
A Modern History of Japan: From Tokugawa Times to the Present
8.5 (31 个评分) 作者: [美] 安德鲁·戈登 译者: 李朝津 中信出版社 2017 - 11
《现代日本史:从德川时代到21世纪》是一部全景式展现日本近200年现代化历程、了解日本现代历史的通识读物,作者在全球史的大背景下,梳理了日本现代化过程的来龙去脉,在恢宏叙述的同时,也细致反映了日本不同阶层的实践活动和情感体验,是一本全新解读现代日本史的通俗历史佳作。
最近200年,中日历史相互交织,关联甚大。而日本被称为中国“大门口的陌生人”,除了明治维新、甲午战争及后来的抗日战争等事件外,中文世界对日本历史,尤其是日本内部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发展的脉络,了解甚少。
日本是中国的重要邻邦,未来的岁月里依然会在政治和经济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日本人民过去200年的现代化经验是个令人惊叹的故事。《现代日本史》时间跨度从德川幕府直到2011年“3•11”大地震,是一部全面叙述东邻日本近200年近代化历程的通史著作。
作为哈佛大学日本史研究专家,安德鲁•戈登在吸收学界全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日本历史发展提出自己的独到解读。迥异于其他通史书籍,作者将日本近代史放在世界近代化的脉络中进行考察,指明现今所谓日本的种种独特性,多为现代民族国家建立过程中为凸显民族性而进行的“传统的发明”,强烈否定广为流行的“日本独特论”。
本书内容涵盖层次甚广,有类百科全书,但并非刻板地叙述日本历史在政治、社会的结构变化,而是采取生活化、全景式的手法,描摹日本人在近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的阵痛与喜悦。天皇、武士、军人、神官、学者、农民……各方势力纠缠,或联合或对抗,一起推动历史的车轮走向近代化,共同走过这200年动荡壮阔的历史,他们如何理解自己身处的社会和政治环境?阅读本书,读者可对日本人民的实践及感情有切身感受,身临其境把握历史的温度。
宅兹中国 豆瓣 Goodreads
8.2 (39 个评分) 作者: 葛兆光 中华书局 2011 - 2
这本书讨论“世界”“东亚”与“中国”、“学术”与“政治”、“认同”与“拒斥”、“国别史”与“区域史”这样一些大问题。
2020年5月3日 已读
结论是还没有结论啊...而且这问题都很隐晦的牵扯到了本朝的立国正不正的问题...或许就是因为上不承传,这些问题是无根的讨论。而且对于民族主义的讨论是只有空间维度上的联系,时间维度上的联系并没有论证夷夏非夏,即夷礼的变迁问题;只是草草使用了宋辽对立关系的大环境来掩过学理上缺失,似乎太过于鄙薄古人学问了。而一当讨论到当代亚洲(Asian)观念时,又不免牵涉中日关系,作者也或许不方便说;这一方面,反而得细读列文森和张灏的研究。或许这又是清儒“群趋于乡愿之一途”。
中国 中国历史 历史 政治 政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