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传承与突破(近代天津小说发展综论)/梓里寻珠/问津文库 豆瓣
作者:
总主编
天津社科院
2018
本书客观详实的勾勒出近代天津小说从1840年到1911年经历的萌芽、发展、繁荣和转型的变化轨迹,再现了近代天津小说的繁荣,对每个阶段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重点研究,描述了近代天津小说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寂寥到繁荣,从传统
到现代的发展过程,填补了学界在近代天津小说研究方面的空白。在考察近代天津小说的发展规律时,通过天津这扇窗口发现近代小说在转型过程中产生的一
系列有趣的现象和隐藏的秘密,具有更高一层的学术视野。
到现代的发展过程,填补了学界在近代天津小说研究方面的空白。在考察近代天津小说的发展规律时,通过天津这扇窗口发现近代小说在转型过程中产生的一
系列有趣的现象和隐藏的秘密,具有更高一层的学术视野。
The Salt Merchants of Tianjin 谷歌图书
作者:
Man Bun Kwan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1
- 1
For nearly four hundred years the Changlu salt merchants played a leading role in the urbanization, commerci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hange of the city of Tianjin. As early as the fifteenth century, this small yet important group of citizens negotiated with the state as revenue-farmers, developing and defending their businesses and customs while evolving their own urban culture. In this the first detailed study in English of the mercantile activities and social role of Tianjin's salt merchants, Kwan Man Bun reveals how they helped stabilize the city and assumed many civic responsibilities, providing relief, charities, and other services to their fellow citizenry.
Although these developments resemble the emergence of an idealized "public sphere" as in Europe, Kwan makes clear that Tianjin's social changes were not grounded on "rational discourse" but rather drew their strength and continuity from merchant networks based on exclusivity, wealth, education, and kinship.
Although these developments resemble the emergence of an idealized "public sphere" as in Europe, Kwan makes clear that Tianjin's social changes were not grounded on "rational discourse" but rather drew their strength and continuity from merchant networks based on exclusivity, wealth, education, and kinship.
Vanished China
作者:
Thomas W.H. Evans
Unwin Brothers Limited
1956
Realms of Silver 谷歌图书
作者:
Compton Mackenzie
Routledge
2013
- 11
First Published in 2005. Routledge is an imprint of Taylor & Francis, an informa company.
天津租界史 豆瓣
作者:
雷穆森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9
- 1
《天津租界史(插图本)》是由英国人雷穆森撰写的有关天津租界历史的两部著作合编而成。其一《天津插图本史纲》1925年由天津印字馆出版。其二《天津的成长》最初连载于《东方时报》,后于1924年由天津印字馆出版单行本,天津法文图书馆发行。
《天津插图本史纲》讲述了天津各国租界从设立起直至民国时期所发生的最有影响、最有趣的种种事件,是早年西方人研究天津的著述中,资料最丰富、论述最详尽、最生动的《天津租界史(插图本)》。天津租界多达九国,居民来自十余个国家。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中国特殊的近代社会环境,造就了丰富生动的历史。多国的管理,不同的语言,又增加了研究的难度。《天津租界史(插图本)》作者不仅运用了各租界当局的资料,阅读了历史亲历者的回忆录、日记、笔记,还访问了不少当年在世的外国居民。20世纪初的二十年,是近代天津城市快速发展的时期。
《天津插图本史纲》讲述了天津各国租界从设立起直至民国时期所发生的最有影响、最有趣的种种事件,是早年西方人研究天津的著述中,资料最丰富、论述最详尽、最生动的《天津租界史(插图本)》。天津租界多达九国,居民来自十余个国家。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中国特殊的近代社会环境,造就了丰富生动的历史。多国的管理,不同的语言,又增加了研究的难度。《天津租界史(插图本)》作者不仅运用了各租界当局的资料,阅读了历史亲历者的回忆录、日记、笔记,还访问了不少当年在世的外国居民。20世纪初的二十年,是近代天津城市快速发展的时期。
幕末史 豆瓣
幕末史
作者:
[日本] 半藤一利
译者:
黃林雅
遠足文化
2017
- 10
嘉永六年(一八五三)六月,美國海軍將領培里率領艦隊出現在浦賀沖,使得幕府官員倉皇失措,也撼動了德川家族在平定內亂、實行閉關鎖國後確立的兩百餘年「太平盛世」。在列強叩關的壓迫下,德川幕府於次年被迫開國,日本的傳統政治及社會體系開始遭受現代化發展的西方文明衝擊。外患之外,此時日本國內的局勢也不平靜:天皇所在的京都頻繁發生「天誅」等恐怖行動,以長州為首的攘夷激進派勢力達到空前了全勝期,就連坂本龍馬也死於非命。
一連串激烈的變動將日本一步步推向前所未有的巨大改革,過去高高在上的將軍德川慶喜一夕間淪為「朝敵」(天皇、朝廷的敵人),即便江戶城在倒幕和挺幕雙方的協調下無血開城,但是內戰終究無法避免——無論是開城前的鳥羽伏見之戰、開城後奮力一搏的會津戰役,因應王政復古成立的明治新政府終究擊潰江戶幕府勢力,被美國歷史學家吉拉德‧霍恩譽為「人類歷史上最不尋常的發展之一」的明治維新於焉展開。之後,一個亞洲的先進社會誕生。
一連串激烈的變動將日本一步步推向前所未有的巨大改革,過去高高在上的將軍德川慶喜一夕間淪為「朝敵」(天皇、朝廷的敵人),即便江戶城在倒幕和挺幕雙方的協調下無血開城,但是內戰終究無法避免——無論是開城前的鳥羽伏見之戰、開城後奮力一搏的會津戰役,因應王政復古成立的明治新政府終究擊潰江戶幕府勢力,被美國歷史學家吉拉德‧霍恩譽為「人類歷史上最不尋常的發展之一」的明治維新於焉展開。之後,一個亞洲的先進社會誕生。
1898年的夏日 豆瓣
作者:
[德] 保罗·戈德曼
译者:
吴伟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2
- 1
1898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一年。德国《法兰克福报》的记者保罗·戈德曼,受报社指派,在这一年来到了中国,专程对中国的经济、军事、司法等进行考察。他从香港登陆,经广州、上海深入中国腹地汉口、武昌、胶州、天津、北京,采访了李鸿章、荣禄、陈季同、广东总督秘书兼厘金局局长、上海道台等晚清人物。作为外国人探访中国的历史记录,该书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读者可以通过富有现场感的“他者”视角,感受晚清帝国在艰难危局中转型的重要历史细节,进而看到清末中国社会的鲜活风貌。
这既是一本历史书,也是一本文学书,有清晰的社会风貌,也有鲜活的历史场景。通过外国记者的眼睛,普通读者可以看到1898年的风情与故事,专业读者则可以验证某些史料和细节的真实。
——著名作家 唐浩明
一个德国记者对清末官场和社会的观察,总不免带有一些西方人的偏见,但换个角度看,他的观察和分析也多有独到之处,常常是中国人自己容易忽略和熟视无睹的地方。应该承认,保罗·戈德曼的游历和采访,展示了国人未曾想到的1898年前后中国社会的一些原始样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马忠文
19世纪末德国《法兰克福时报》记者的中国之行,记录了晚清通商口岸城市社会风貌的方方面面,也给今人留下了李鸿章、张之洞、荣禄、谭钟麟、蔡钧、王存善等人物的时代剪影,为我们了解“近代中国”打开一双“异域之眼”。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戴海斌
这既是一本历史书,也是一本文学书,有清晰的社会风貌,也有鲜活的历史场景。通过外国记者的眼睛,普通读者可以看到1898年的风情与故事,专业读者则可以验证某些史料和细节的真实。
——著名作家 唐浩明
一个德国记者对清末官场和社会的观察,总不免带有一些西方人的偏见,但换个角度看,他的观察和分析也多有独到之处,常常是中国人自己容易忽略和熟视无睹的地方。应该承认,保罗·戈德曼的游历和采访,展示了国人未曾想到的1898年前后中国社会的一些原始样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马忠文
19世纪末德国《法兰克福时报》记者的中国之行,记录了晚清通商口岸城市社会风貌的方方面面,也给今人留下了李鸿章、张之洞、荣禄、谭钟麟、蔡钧、王存善等人物的时代剪影,为我们了解“近代中国”打开一双“异域之眼”。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戴海斌
他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 豆瓣 Goodreads
They Thought They were Free:the Germans 1933-45
7.3 (25 个评分)
作者:
[美] 米尔顿·迈耶
译者:
王岽兴
/
张蓉
商务印书馆
2013
- 11
米尔顿·迈耶,德裔美国犹太人,身份复杂的著名记者和专栏作家。二战时他曾是一名拒服兵役者。“正派的人”如何且为何成为纳粹,这个问题吸引他在战后旅居德国,并与当地的德国家庭共同生活长达十年之久。他由此了解纳粹统治下普通德国人的生活故事,也催生了这本极具影响的书:《他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
十位曾在纳粹时期生活过的小人物是其主要受访者。在他们的讲述下,纳粹主义不仅是一种政治体制或意识形态,更是十分适合一战后德国人气质和心态的世界观。纳粹征服了伟大的和平庸的德国人的心灵,也压垮了他们。迈耶精辟地写道:德国对纳粹主义的积极性很明显就是“小人物变疯了”。
本书堪称一份研究第三帝国时期德国生活的微观社会人类学报告,它最有价值的贡献是向人们展示了一幅观念的图景:纳粹体制如何在普通德国人的层面以及德国社会内部发生作用。这些极具颠覆性的内容引人深思,关乎德国人,更关乎我们每个人自身。
作为一名兼具德国血统和犹太信仰的美国自由主义新闻记者,米尔顿·迈耶写作本书的目的在于秉承良心的公正与无情的诚实。正是这一点赋予本书强大的冲击力量。
——沃尔特·L.多恩,《星期六评论》
德国问题再次成为了我们政治的核心。对其根本性的探讨,不会比这部著作更出色、更人道和更清晰洗练了。
——奥古斯特·赫克舍,《纽约先驱论坛报》
十位曾在纳粹时期生活过的小人物是其主要受访者。在他们的讲述下,纳粹主义不仅是一种政治体制或意识形态,更是十分适合一战后德国人气质和心态的世界观。纳粹征服了伟大的和平庸的德国人的心灵,也压垮了他们。迈耶精辟地写道:德国对纳粹主义的积极性很明显就是“小人物变疯了”。
本书堪称一份研究第三帝国时期德国生活的微观社会人类学报告,它最有价值的贡献是向人们展示了一幅观念的图景:纳粹体制如何在普通德国人的层面以及德国社会内部发生作用。这些极具颠覆性的内容引人深思,关乎德国人,更关乎我们每个人自身。
作为一名兼具德国血统和犹太信仰的美国自由主义新闻记者,米尔顿·迈耶写作本书的目的在于秉承良心的公正与无情的诚实。正是这一点赋予本书强大的冲击力量。
——沃尔特·L.多恩,《星期六评论》
德国问题再次成为了我们政治的核心。对其根本性的探讨,不会比这部著作更出色、更人道和更清晰洗练了。
——奥古斯特·赫克舍,《纽约先驱论坛报》
亡明讲史 豆瓣
作者:
台静农
2022
- 3
新文学的燃灯人——台静农最后一部小说作品,讲述明清易代之际一段天崩地解的史事。一部写于抗战时期的危机之作。手稿藏于书斋八十余载,于本世纪初被发现,今首次出版简体中文版。| 大学问出品
(由鲁迅欣赏的小说家台静农撰写,陈独秀为该书手稿第一读者)
【内容简介】
新文学的燃灯人——台静农先生最后一部小说作品,也是其所有小说作品中篇幅最长、人物最多的一部。本世纪初被发现、整理,今首次出版简体中文版,距离作品完成已逾八十载。
本书讲述了明清易代之际一段天崩地解的史事。故事始于李自成攻陷北京,百官四散,崇祯皇帝走投无路,自缢景山;终于南京沦陷,福王被俘。台静农以历史小说的形式,在这样一出亡国大戏里,以戏谑滑稽的方式,写出崇祯王室最后一刻的紊乱暴虐、宗室朝臣的苟且偷生、南明小朝廷的尔虞我诈……在国民党退居西南消极抗日之时,这部借古讽今、针砭时弊之作,表露出其作为一位“五四”文人和革命者的忧国心声,既是危机之作,也是危险之作,其文字间的张力关乎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和精神面貌。
【本书亮点】
1. 台静农,中国革命文学的先驱者,新文学的燃灯人,鲁迅欣赏的小说家。
台静农是著名的文学家、文学史家、书法家。曾于北京参与发起“五四”以来第三个全国性文学团体“明天社”,后与鲁迅同组未名社,作品曾受到鲁迅的赞赏。
2. 陈独秀是《亡明讲史》手稿的第一读者,并对此书提出过期许。
“五四”运动和左翼革命的先驱陈独秀曾为《亡明讲史》初稿的重要读者,他于1940年秋天已经先睹为快,并致书台静农,鼓励他“修改时望极力使成为历史而非小说”。
3. 台静农的最后一部小说。藏于书斋八十载,未能于作者生前出版。发现手稿、整理成书、出版面世历经十余载。今首次出版中文简体版。
《亡明讲史》是目前为止被最后发现、整理,并出版的台静农小说作品。在以往的诸多台静农文集、台静农研究、台静农代表作中,均未收录该作。
4. 台静农所有小说作品中篇幅最长、人物最多的一部,更是极力接近历史真实的一部。
《亡明讲史》最终成稿,有名有姓者可于史料中查证来历者便有150人,无名无姓者难以计数。书稿以众多史料为依据,从中稽考、编辑、改写,并适时加入个人议论或判断。可谓句句有来处,字字有斟酌,是小说,亦是历史,有小说之文采,亦有对史实之尊重。
5. 成书于抗战胶着时期,是危机之作,更是危险之作。
本书作于国民党退居西南消极抗战之时,是一部具有强烈现实指涉意义的作品,是危机之作,更是危险之作。书中字里行间充溢着对祖国和民族处于危亡之际的忧患之思和深情寄托。 台静农下笔之时,便已然肩负起了一位文人的社会责任。此作对认识台静农及那个时代中具有良心的知识分子精神心态,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
6. 了解台静农,不可忽视的一部重要作品。
如果说台静农早期作品证明了他的“悲心”或“愤心”,那么在遭遇到政治打击后所作的《亡明讲史》则透露出他横眉冷言、笑骂一切的文人姿态。不论从内容或形式来看,对于认识台静农文学写作的特质,《亡明讲史》都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性。
【名家推荐】
台静农是1920—1930年代初“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家,曾得到鲁迅的高度评价。全面抗战爆发后,除了《大时代的小故事》等数个短篇,文学史家一直以为他已基本停止小说创作。但没想到,在炮火连天之时,台静农还潜心创作了《亡明讲史》。幸存的手稿两年前在台湾经整理而出版,台静农这部唯一的历史小说在埋没八十年之后终于与世人见面了。几近完成的《亡明讲史》以类似“故事新编”的角度讲述明清易代、天崩地坼的一段史事。台静农以小说写历史,视历史如小说,《亡明讲史》的字里行间充溢着他对祖国和民族处于危亡之际的忧患之思和深情寄托。在抗战胶着时期,《亡明讲史》与郭沫若、阿英等作家的历史剧一起,汇成一股书写晚明的文学洪流,以其对明末清初历史的想象和再创造,生动展示了一代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情怀。
——陈子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台静农何尝不曾“呐喊”过、“彷徨”过?但到了抗战前夕,新文学的范式显然已无法表达他所感的时,或他所忧的国。在革命与启蒙之外,他感受到更苍莽的威胁铺天盖地而来。无论政治抱负上或个人情性上,他都面临着此路不通的困境。《亡明讲史》那样阴暗却又轻佻的口吻,已经清楚标示他的危机感。在这方面,台静农对话的对象不是别人,正是鲁迅。
——王德威(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暨比较文学系讲座教授)
本书是台静农先生的小说作品中,篇幅最长、人物最多的一部作品,对认识台静农及那个时代中具有良心的知识分子精神心态,重要性不言可喻。
——廖肇亨(“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研究员)
【编辑推荐】
1. 台静农在《亡明讲史》中一点点剥开明朝灭亡的外部因素,大明王朝衰败不堪的内里显露无疑,他亲手从里面揪出那些吃着大明的饭、砸着大明锅的贪官、奸臣、国贼……昏庸的主子、奸佞的大臣,大明气数已尽,病入膏肓。台静农从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角度,揭露了明亡的根源。他在抗日战争胶着、国民党退居西南之时写下此危险之作,借亡明史事针砭时局,其中的痛心疾首、怒火中烧、愤恨无奈,一字一句间表露无疑,他欲借这文字把当政者刺痛,把人民唤醒!何为文人担当,“真实的写出内心的哀乐并表现时代的明暗”,洞察社会的病态并深刻描绘出来,便是文人的担当,是台静农的担当。
2. 台静农以戏谑滑稽的方式,以戏剧性的变化,以强烈的对比,写出宗室朝臣的荒唐可笑,写出一个朝代的悲哀,讽刺之笔直戳人心,无尽的愤恨与辛酸便在这讽刺过后久久回荡,使读者在与作者产生共鸣之余,也不免担心作者不要被段史事气出内伤才好。从明亡联想到抗日战争胶着的当下,台静农难免惊心,怕也是为国运捏了把冷汗的。《亡明讲史》就是台静农亲手做的历史的铜镜,为了照见那危机爆发的时代,也为了警醒世人。是台静农此生最后一部小说,应该也是最锋利、最耗费心血的一部。
(由鲁迅欣赏的小说家台静农撰写,陈独秀为该书手稿第一读者)
【内容简介】
新文学的燃灯人——台静农先生最后一部小说作品,也是其所有小说作品中篇幅最长、人物最多的一部。本世纪初被发现、整理,今首次出版简体中文版,距离作品完成已逾八十载。
本书讲述了明清易代之际一段天崩地解的史事。故事始于李自成攻陷北京,百官四散,崇祯皇帝走投无路,自缢景山;终于南京沦陷,福王被俘。台静农以历史小说的形式,在这样一出亡国大戏里,以戏谑滑稽的方式,写出崇祯王室最后一刻的紊乱暴虐、宗室朝臣的苟且偷生、南明小朝廷的尔虞我诈……在国民党退居西南消极抗日之时,这部借古讽今、针砭时弊之作,表露出其作为一位“五四”文人和革命者的忧国心声,既是危机之作,也是危险之作,其文字间的张力关乎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和精神面貌。
【本书亮点】
1. 台静农,中国革命文学的先驱者,新文学的燃灯人,鲁迅欣赏的小说家。
台静农是著名的文学家、文学史家、书法家。曾于北京参与发起“五四”以来第三个全国性文学团体“明天社”,后与鲁迅同组未名社,作品曾受到鲁迅的赞赏。
2. 陈独秀是《亡明讲史》手稿的第一读者,并对此书提出过期许。
“五四”运动和左翼革命的先驱陈独秀曾为《亡明讲史》初稿的重要读者,他于1940年秋天已经先睹为快,并致书台静农,鼓励他“修改时望极力使成为历史而非小说”。
3. 台静农的最后一部小说。藏于书斋八十载,未能于作者生前出版。发现手稿、整理成书、出版面世历经十余载。今首次出版中文简体版。
《亡明讲史》是目前为止被最后发现、整理,并出版的台静农小说作品。在以往的诸多台静农文集、台静农研究、台静农代表作中,均未收录该作。
4. 台静农所有小说作品中篇幅最长、人物最多的一部,更是极力接近历史真实的一部。
《亡明讲史》最终成稿,有名有姓者可于史料中查证来历者便有150人,无名无姓者难以计数。书稿以众多史料为依据,从中稽考、编辑、改写,并适时加入个人议论或判断。可谓句句有来处,字字有斟酌,是小说,亦是历史,有小说之文采,亦有对史实之尊重。
5. 成书于抗战胶着时期,是危机之作,更是危险之作。
本书作于国民党退居西南消极抗战之时,是一部具有强烈现实指涉意义的作品,是危机之作,更是危险之作。书中字里行间充溢着对祖国和民族处于危亡之际的忧患之思和深情寄托。 台静农下笔之时,便已然肩负起了一位文人的社会责任。此作对认识台静农及那个时代中具有良心的知识分子精神心态,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
6. 了解台静农,不可忽视的一部重要作品。
如果说台静农早期作品证明了他的“悲心”或“愤心”,那么在遭遇到政治打击后所作的《亡明讲史》则透露出他横眉冷言、笑骂一切的文人姿态。不论从内容或形式来看,对于认识台静农文学写作的特质,《亡明讲史》都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性。
【名家推荐】
台静农是1920—1930年代初“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家,曾得到鲁迅的高度评价。全面抗战爆发后,除了《大时代的小故事》等数个短篇,文学史家一直以为他已基本停止小说创作。但没想到,在炮火连天之时,台静农还潜心创作了《亡明讲史》。幸存的手稿两年前在台湾经整理而出版,台静农这部唯一的历史小说在埋没八十年之后终于与世人见面了。几近完成的《亡明讲史》以类似“故事新编”的角度讲述明清易代、天崩地坼的一段史事。台静农以小说写历史,视历史如小说,《亡明讲史》的字里行间充溢着他对祖国和民族处于危亡之际的忧患之思和深情寄托。在抗战胶着时期,《亡明讲史》与郭沫若、阿英等作家的历史剧一起,汇成一股书写晚明的文学洪流,以其对明末清初历史的想象和再创造,生动展示了一代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情怀。
——陈子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台静农何尝不曾“呐喊”过、“彷徨”过?但到了抗战前夕,新文学的范式显然已无法表达他所感的时,或他所忧的国。在革命与启蒙之外,他感受到更苍莽的威胁铺天盖地而来。无论政治抱负上或个人情性上,他都面临着此路不通的困境。《亡明讲史》那样阴暗却又轻佻的口吻,已经清楚标示他的危机感。在这方面,台静农对话的对象不是别人,正是鲁迅。
——王德威(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暨比较文学系讲座教授)
本书是台静农先生的小说作品中,篇幅最长、人物最多的一部作品,对认识台静农及那个时代中具有良心的知识分子精神心态,重要性不言可喻。
——廖肇亨(“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研究员)
【编辑推荐】
1. 台静农在《亡明讲史》中一点点剥开明朝灭亡的外部因素,大明王朝衰败不堪的内里显露无疑,他亲手从里面揪出那些吃着大明的饭、砸着大明锅的贪官、奸臣、国贼……昏庸的主子、奸佞的大臣,大明气数已尽,病入膏肓。台静农从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角度,揭露了明亡的根源。他在抗日战争胶着、国民党退居西南之时写下此危险之作,借亡明史事针砭时局,其中的痛心疾首、怒火中烧、愤恨无奈,一字一句间表露无疑,他欲借这文字把当政者刺痛,把人民唤醒!何为文人担当,“真实的写出内心的哀乐并表现时代的明暗”,洞察社会的病态并深刻描绘出来,便是文人的担当,是台静农的担当。
2. 台静农以戏谑滑稽的方式,以戏剧性的变化,以强烈的对比,写出宗室朝臣的荒唐可笑,写出一个朝代的悲哀,讽刺之笔直戳人心,无尽的愤恨与辛酸便在这讽刺过后久久回荡,使读者在与作者产生共鸣之余,也不免担心作者不要被段史事气出内伤才好。从明亡联想到抗日战争胶着的当下,台静农难免惊心,怕也是为国运捏了把冷汗的。《亡明讲史》就是台静农亲手做的历史的铜镜,为了照见那危机爆发的时代,也为了警醒世人。是台静农此生最后一部小说,应该也是最锋利、最耗费心血的一部。
平民如何变成屠夫 豆瓣
ORDINARY MEN: Reserve Police Battalion 101 and the Final Solution in Poland
7.2 (5 个评分)
作者:
[美]克里斯托弗·R·布朗宁
译者:
张孝铎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5
- 2
当平庸之恶、权威人格、权力实验都无法解释普通人的作恶动因,
我们是否该正视人性中的罪恶。
耶鲁大学公开课“欧洲文明”推荐书目
出色地对人类行为的探照,让人毛骨悚然……研究非常严谨……为大屠杀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安德鲁·纳戈尔斯基,《新闻周刊》
难以想象的一本重要著作,毫无争议地传达出我们无法想象的东西。——迈克·多利斯,《芝加哥论坛报》
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大屠杀的成因,更让我们认识到,在心理上人们是如何从一个个普通人,积极参与到人类历史上最为发指的兽行中去的。——《纽约时报书评》
本书是二战大屠杀研究中的重要著作。作者通过资料拼合1941年波兰发生的大屠杀事件,研究屠杀执行者的心理,力图用社会学的各种理论解释普通人参与屠杀普通人的原因。
我们是否该正视人性中的罪恶。
耶鲁大学公开课“欧洲文明”推荐书目
出色地对人类行为的探照,让人毛骨悚然……研究非常严谨……为大屠杀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安德鲁·纳戈尔斯基,《新闻周刊》
难以想象的一本重要著作,毫无争议地传达出我们无法想象的东西。——迈克·多利斯,《芝加哥论坛报》
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大屠杀的成因,更让我们认识到,在心理上人们是如何从一个个普通人,积极参与到人类历史上最为发指的兽行中去的。——《纽约时报书评》
本书是二战大屠杀研究中的重要著作。作者通过资料拼合1941年波兰发生的大屠杀事件,研究屠杀执行者的心理,力图用社会学的各种理论解释普通人参与屠杀普通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