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伦敦城记 豆瓣
London: The Biography of a City 所属 作品: 伦敦城记
作者: [英]克里斯托弗·希伯特(Christopher Hibbert) / 克里斯托弗·希伯特 译者: 刘媺 2021 - 4
《伦敦城记》(London: The Biography of a City)是英国著名作家克里斯托弗•希伯特所著城市传记系列中的一册,本书上启古罗马时代、下至20世纪60年代,聚焦伦敦城市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建筑风格和城市建设的变迁、市民的社会生活、社会风俗、城市文化、交通卫生等方面,强调了政治、宗教、经济、战争等因素对城市历史的塑造作用,文字典雅而风趣,引经据典、图文并茂,是历史爱好者的理想读物。在叙述历史的同时,作者也尽力为读者甄别和解说当代仍可供参观的城市古迹,使本书同时也是一本优秀的当代伦敦导览。
书简阅中国 (2021) 豆瓣
7.4 (7 个评分) 导演: 金铁木 / 戴修扬 演员: 刘鸣 / 闫金凤
六集纪录片《书简阅中国》收集了30封古人的书信,着重从书信中挖掘人物故事和历史细节,去窥探书信背后个体与时代的沉浮,去领悟潜藏在书信中的先贤智慧。希望沉淀千年的哲思,可以给当下的我们以启发;希望历史的真相,在这些个体的描述中,变得更加生动。
中国的现代化 豆瓣
所属 作品: 中国的现代化
作者: 吉尔伯特·罗兹曼 编 译者: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8 - 3
《中国的现代化》是美国一批著名学者近年研究中国现代化事业的综合性著作。它从晚清中国与西方交手并着手现代化说起,一直写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从国际环境、政治结构、经济发展、社会整合和科技进步等五方面,论述了中国现代化事业在晚清、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国民党政府和解放后各个时期的起步、彷徨、动摇、发展、挫折、再发展的艰难历程。作者对于中国国内问题的探讨,持论颇为客观。对于想了解外国人如何看待中国现代化的读者来说,《中国的现代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茶馆 (1982)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茶馆
9.4 (402 个评分) 导演: 谢添 演员: 于是之 / 郑榕
其它标题: The Teahouse / Teahouse
世纪之交,古老的中国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老态龙钟的大清王朝摇摇欲坠,六君子的鲜血无法阻止历史车轮的滚动,老北京城的上空风云变幻,波谲云诡。王利发(于是之 饰),北京城内裕泰茶馆的年轻掌柜。他谨记父亲的教诲,体面周全地迎送四方宾客。小小的茶馆内,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穿梭于此:提笼架鸟哀叹时运的松二爷(黄宗洛 饰);慨叹国之将亡的刚毅满人常四爷(郑榕 饰);一心谋求实业救国的秦仲义(蓝天野 饰);丧尽天良买卖人口的刘麻子(英若诚 饰);打算娶老婆的庞太监(童超 饰)……你方唱罢我登场,小小茶馆之内演尽世间的沧桑与凄凉……
侯宝林旧藏珍本民国笑话选 豆瓣
作者: 侯錱 2008 - 1
《侯宝林旧藏珍本民国笑话选》为侯宝林先生一生珍藏的民国笑话,出于《笑经》《摩登大笑话》《千金一笑录》《新笑林》《时代笑话五百种》等,其中许多被后来演绎成经典的相声曲目,如《贼说话》《酒令》《珍珠倒卷帘》《三近视》《白吃猴》等。编者侯錱是侯宝林先生的女儿,她从中精选1200余段笑话,并配400余幅老漫画,文字图画相得益彰。《侯宝林旧藏珍藏本民国笑话选》为向侯宝林诞辰90周年的献礼图书。
说剑丛稿 豆瓣
所属 作品: 说剑丛稿
作者: 马明达 中华书局 2007
《说剑丛稿》是文、武交叉的结晶。所收论文的内容,涉及到中外兵器、武艺的交流,但集中在对古代兵器、武艺及相关问题的研究上,同时也稍稍涉及到某些当代武术问题。这是合乎逻辑的延伸。因为当代武术是古代武艺体育化了的遗存和衍变,二者有着天然的联系,而且民间某些武术品种,自身就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含载。
目 录
前言 ………………………………………………………………………………(1)
卷—
一 “虎贲之士说剑”解……………………………………………………(1)
二 以剑遥击…………………………………………………………………(9)
三 短剑与长剑……………………………………………………………(19)
四 居延汉简《相剑刀》册初探…………………………………………(26)
卷二
五 “手搏”初探…………………………………………………………(46)
六 五台山的僧兵与武艺…………………………………………………(68)
七 武术史上的宋太祖……………………………………………………(77)
八 抗倭英雄瓦氏夫人……………………………………………………(83)
九 明末武术家石敬岩考述………………………………………………(88)
十 颜李学派与武术……………………………………………………(112)
十一 清代的武举制度…………………………………………………(120)
十二 燕山常巴巴轶事辑述……………………………………………(131)
卷三
十三 说“两刃矛”……………………………………………………(159)
十四 尉迟敬德与“鞭枪”武艺………………………………………(165)
十五 朴刀与“朴刀局段”考…………………………………………(172)
十六 从“连枷棍”到“二节棍”……………………………………(191)
十七“铁枪”源流……………………………………………………(200)
十八沙家拳考…………………………………………………………(206)
卷四
十九历史上中、日、朝剑刀武艺交流考……………………………(212)
二十七圣刀与袄教……………………………………………………(256)
二一“米昔刀”小考…………………………………………………(263)
二二明代“刀法得之佛郎机”考……………………………………(267)
卷五
二三点校本戚继光《纪效新书》序…………………………………(277)
二四《中国武术大辞典前言》………………………………………(284)
二五戚继光《拳经》探讨……………………………………………(292)
二六略论武术古籍和武术文献学的建立……………………………(315)
卷六
二七冯玉祥与中国武术………………………………………………(324)
二八一代文通武备的武术家…………………………………………(341)
二九马凤图与陆合大枪………………………………………………(354)
三十为“直拳”正名…………………………………………………(363)
三一应该重新审视“国术”…………………………………………(371)
三二令武术蒙羞的段位制《理论教程》……………………………(381)
相声溯源 豆瓣
所属 作品: 相声溯源
作者: 侯宝林 / 薛宝琨 中华书局 2011 - 5
本书是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与三位艺术理论家共同合作的研究成果。
作为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相声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和艺术规律。它以轻松“说笑”的形式传达出发人深省的严肃内涵。这是一本探讨相声艺术之源的货真价实的严谨的学术著作,书中引用了大量古代文献,对相声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渊源与区别进行了细致而严谨的考证。同时书中不时穿插的相声段子以及大量相关的珍贵图片,使阅读变得充实而有趣。
全书共分四章,以说、学、逗、唱为纲,对相声艺术的这四种因素追根溯源。同时附录相声名家穷不怕和张三禄的研究资料以及侯宝林艺术生活漫忆,颇具可读性。
本书是迄今为止探讨相声源流的最全面也是最权威的著作,对于相声艺术史的研究有着非凡的意义;对普通读者而言,也不失为一本怡情养目、增广见闻的好书。
家国梦影 豆瓣
所属 作品: 家国梦影
作者: [美] 魏淑凌 译者: 张林杰 / 李娟 校译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8 - 10
本书从历史、文化、心理等角度来探讨一个家庭的奥秘与兴衰,跨越了四代人、一个世纪和三个国度,不仅有细致的事实叙述,也有深刻的观察与反思。
八大胡同捌章 豆瓣
作者: 肖复兴 2007 - 6
《八大胡同捌章》简介:八大胡同是老北京花街柳巷的代名词,位于今天的前门外大栅栏附近,清末民初因妓馆密集而成一大销金窟,并因其曾是赛金花和小凤仙一系列传奇故事的发生地,至今仍常被人提及。八大胡同在当时并非简单的风月场所,在某种程度上也近似于公共空间,同时也是那段政局动荡、暗中酝酿着变革力量的时代的小小缩影。清末民初,政客、文人、商贾以及妓女,各色人频繁出入于八大胡同,上演过一幕幕悲欣交集的剧情。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说:“八大胡同,不仅仅是销金窟,风流地,它同时也是那个时代经济文化和政治的一面凹凸镜。要想了解老北京的历史,哪里能够迈过它?”随着近年日渐加快的城市改建步伐,这片独具特色的历史区域将会逐渐消失。正因此,肖复兴一次次前往实地,访问健在的老妓女及见证过八大胡同兴衰的老人,去档案馆查阅当时的档案资料,拍摄了大量弥足珍贵的照片。在作者极具个性的文字和影像描绘中,强大的政治变革力与无名妓女寒微的生命力时时纠结在一起,八大胡同的几次历史浮沉、以及曾行走其间的人物命运,读来颇令人感慨动容。
近代外国人记述的天津 豆瓣
作者: 刘海岩
《近代外国人记述的天津》精选了五种亲历者的记述,作者有军人、医生、传教士、公务员。他们有的在某个特殊历史时段到过天津,有的曾长期在天津生活。他们通过日记、回忆录、传记等形式,记录下了他们在天津的生活,和他们亲眼看到的这个城市。其内容之鲜活,笔触之生动,读起来让人颇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异国事物的转译 豆瓣
所属 作品: 异国事物的转译
9.3 (6 个评分) 作者: 张宁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启微 2020 - 8
为了探究文化移转时可能发生的诸多现象及其背后的历史动力,本书以“异国事物的转译”为题进行探讨,且另辟蹊径将考察重心由文化的复制与移植,移至其间“看似相同、实则有异”的暧昧转变,希望借由近代中国的案例,探索不同文化互动时的若干原则。全书主要以当时鼎盛的英帝国与力图振作的中国为载体,以中西往来频繁的上海为地理空间,借检视具有丰富文化意涵的跑马、跑狗、回力球赛这三项西式运动,分析文化移转过程中产生的变化。
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 豆瓣
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所属 作品: 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
作者: 施坚雅 主编 译者: 叶光庭 / 徐自立 中华书局 2000
本书是一部研究中国明清时期城市历史与社会结构等内容的论文集,共编入中、美、英、法、荷、日、德等国的论文19篇。书中引证了部分散落在国外的词谱和地方志史料,并采用计量方法设计大量图表以兹论证,对中国区域历史地理的研究具有方法论意义和借鉴作用。
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Alienated Academy: Culture and Politics in Republican China, 1919-1937 所属 作品: 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
8.0 (8 个评分) 作者: [美] 叶文心 译者: 冯夏根 / 胡少诚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 8
本书以民国时期的大学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了北京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的圣约翰大学、交通大学、上海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公学等京、沪两地大学不同的办学风格、校园文化,及其与上海经济,民国政治、国民政府教育政策的互动关系,叙述了民国都会学院精英在政治、学术的交互拉力中虽取得国际化,但在国内环境中却无所适从、渐入颓唐的艰难过程,是作者在中国近代教育史和上海都市文化史领域研究多年的一部力作。
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 豆瓣
所属 作品: 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上下)
作者: 定宜庄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 11
《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上下册)是一部以口述访谈为主的史学专著,旨在通过老北京人的口述,反映晚清以来北京人的生活变迁和历史命运,进而追溯近百年北京城市生活变迁的历史。全书体现了口述历史民间性和个人性的特点,内容涉及文献资料、尤其是官方文献不曾触及的领域,包括人的社会交往,如婚姻关系、邻里关系、同事关系;也包括人的生活趣味,如吃喝玩乐、审美情趣等等。在编排上根据北京城环形结构的特点,分成内城篇、外城篇和郊区篇三部分,通过生活在不同区域的老北京人的口述,反映不同区域北京人的生活状态,进而形成一部五光十色、多姿多彩的北京城市生活变迁史。
琉璃厂小志 豆瓣
所属 作品: 琉璃厂小志
作者: 孙殿起(辑) 北京古籍出版社 2001 - 2
自清朝中葉起,北京的書店和字畫、文具等業逐漸集中在琉璃廠一帶。百餘年來這裡形成了文化市街;它不僅在北京有名,在全國也是著稱的。同時,每年新春,廠甸有集市,書店和其他商業都在此設攤,遊人極多,成為北京的歲時盛事,因而清代以來,有關琉璃廠的吟詠記載散見於各家集內和報刊上的很多,但過去還沒有人整理過。
本書是前琉璃廠通學齋書店孫殿起先生用了很長時間所搜集的資料,有的是訪問所得,其中除包括有關琉璃廠書業情況和變遷、廠甸風光、書畫題跋以及當時文人故居等資料外,還有關於慈仁寺、隆福寺等處書店的記載。絕大多數詩文是寫於清代的。
国魂(全三册) 豆瓣
作者: [加] 神北克 绘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17 - 7
本丛书选取了自甲午战争开始,横贯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直至袁世凯复辟失败这段中国近代史上波澜壮阔的历史为背景,以三兄弟在历史和个人选择中走向不同的人生道路为主线,讲述了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遭遇的苦难,以及仁人志士英勇抗争,救亡图存的壮烈事迹,展现了中国屈辱历史中永不泯灭的民族精神。全书共分为三卷,分别为《甲午浴血》、《庚子国变》、《辛亥星火》,每卷3个分册,分别讲述一个历史阶段发生的故事。
第一册《甲午浴血》,内容发生在1894年的平壤,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开端,讲述了清军如何在劣势下抵抗别有居心的日军。其中主角哨长秦连召在战斗和溃败中逐渐成长,见识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不同,开始反思起了自己的人生。
年轻的教宗 (2016) 豆瓣 TMDB
The Young Pope Season 1 所属 电视剧集: 年轻的教宗
8.9 (254 个评分) 导演: 保罗·索伦蒂诺 演员: 裘德·洛 / 黛安·基顿
裘德·洛主演,《绝美之城》导演保罗·索伦蒂诺执导的八集迷你剧。裘德扮演连尼·贝拉尔多(虚拟的庇护十三世),一个复杂又充满争议的教皇,对贫民满怀怜悯,在与梵蒂冈众臣的对抗中,习得如何驾驭权术。本剧预计15年夏季开拍,Sky、HBO和Canal+三家电视台联合制作。
华人的旧金山 豆瓣
Chinese San Francisco, 1850-1943:A Trans-Pacific Community 所属 作品: 华人的旧金山
作者: 陈勇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9
《华人的旧金山:一个跨太平洋的族群的故事,1850-1943》内容简介:旧金山的华埠,建立于十九世纪中叶的淘金热。它见证了旧金山市的崛起,以及加利福利亚州乃至于整个美国西部的发展。华人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批大规模移民到美国的黄种人。旧金山华埠是美国历史上最令人瞻目的少数民族社区之一,其发展史也是美国多元文化形成过程的一面镜子。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也是美国最大的华人聚居地,成为我们了解早年旅美华人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从淘金热到二十世纪中叶,多数旅美的华人经过此地进入美国,使之成为连接中国和美国各地华人社区的最重要的口岸。
作者通过大量的英文和中文材料,用微观方法再现了华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华人的旧金山:一个跨太平洋的族群的故事,1850-1943》客观的分析,也让我们走近早年华人的内心世界。这个性别比例严重失调的社区,是一个男人的世界。他们在生活中扮演着多种角色:儿子、父亲、劳工、小店主、烟枪客、票友、嫖客、会馆成员等等。这些角色诠释了他们生命中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华人的旧金山:一个跨太平洋的族群的故事,1850-1943》也揭示了早年美国华人的经历和与中国的密切关联。当年他们为了追求美国梦,含辛茹苦、远涉重洋。但同时他们又对故国魂牵梦萦,祈盼故乡的家人平安、积弱的祖国富强。他们多年来用辛苦的积蓄帮助家人和各地受灾的民众,并积极支援抗战。他们也同国兴办实业,拉开了用海外投资来振兴中国经济的序幕。就是这样一个中国梦,把早年美国华人的历史和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了。
上海掌故大辞典 豆瓣
作者: 薛理勇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5 - 4
《上海掌故大辞典》由著名上海史专家、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研究员薛理勇主编,一百余万字,选收了老上海以社会生活为主的掌故旧闻,包括河流地名、公用市政、社会团体、经济实业、建筑住宅、学校书院、书局报业、体育卫生、园林旧址、娱乐影戏、寺观教堂、新闻事件、饮食食品、风俗物产、方言俚语和其他等十六个方面的词目共约一千九百条,并收有《上海旧新路名对照表》、《旧上海路名西文中文对照表》等作为附录;书末还附有词目笔画索引,以弥补分类不足。该辞典采用分类编排、新旧对照、通俗叙述的方式,不仅具有知识性、权威性,更具有可读性、趣味性和实用性,适合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读者,尤其是中老年读者阅读、使用,也深受台港澳地区读者的青睐──读完了这部辞典,你就会成为一个"老上海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