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老北京杂吧地 豆瓣
所属 作品: 老北京杂吧地
作者: 岳永逸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 5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老北京天桥的文化生态,作者对这一“杂吧地”独特的民俗与文化进行了十多年的走访调查,积累了第一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参考前人的学术成果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研究。作者访问的对象不局限于曾亲身在天桥撂摊卖艺的老人,还包括当年的观众、老天桥艺人的后人或传人,以及一些有心的资料收集者和研究者。这些资料经过作者整理,不仅有研究价值,而且通俗易读,活现其时的“杂吧地”风貌。在开篇的“绪论”中,作者简单回顾了“北京”和“天桥”不同时期的历史风貌,以及不同时期的研究者对天桥的阐释及其理念与方法,然后提出了自己研究天桥的独特思路——“眼睛向上看”、“平视”。“上编 养穷人:口述的天桥”是十四个人的口述内容, “下编 杂吧地:学术写作中的天桥”是本书的核心,作者详细地描述了其访谈调查的心路历程,接着就提出了其精彩的理论——将天桥象征性地比拟为北京的“下体”,从而提出了颇有启发性的“城市生理学”的概念。作者阐释了这块穷途没落的“下体”所在是如何形成的及其文化特质,并分析了天桥人群的来源与构成以及由此产生的价值认同。进一步,作者通过对相声这一产生于天桥的曲艺形式的追索,建立了旗人——八角鼓——天桥撂地相声的联系,推导出老天桥及其滋生的草根艺术被“污名化”的过程,以及一种由旗人开创的闲适文化灭亡的事实。
凯尔特乡野叙事:一八八八 豆瓣
所属 作品: 凯尔特乡野叙事:一八八八
作者: [爱尔兰] W.B.叶芝 译者: 殷杲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3 - 10
《凯尔特乡野叙事--一八八八(精)》是凯尔特乡野神话传说合集。爱尔兰民间传说的搜集者们有一个巨大的优点,他们的作品更多地是文学而不是科学的,向我们展示的更多的是爱尔兰农夫们的故事,而不是什麽人类的原始宗教,或者民俗学者们一心追究的那类东西。他们记下了人民的声音、生命的脉 动,每个故事都表明了当时的人最关注的东西。克罗克和洛佛尔,出于对爱尔兰仙人浮皮潦草的理解,用幽默的眼光看待一切。克罗克的作品中,处处美轮美奂——娇柔的世外桃源之美。而卡尔顿,一个农民出身的人,在他的许多故事——我只能收录最简单的几则——尤其是鬼故事里,虽然也不乏幽默,却有着一种严肃得多的态度。肯尼迪,一位都柏林的老书贩子,他对仙人似乎有着真正的信仰。论文学才能,他远不如前者,但他的记录非常精确,经常直接採用说故事人的辞彙。最出色的还要数怀尔德夫人的《古代传说集》。
在W.B.叶芝的《凯尔特乡野叙事--一八八八(精)》这本书里,幽默被痛苦和温柔全盘取代。这裡我们可以听到凯尔特人的真正心声:忍受多年迫害之后,他朝着爱成长,用梦想充盈周身,在微光中倾听仙人的歌谣,思考灵魂和死亡。这就是凯尔特,只不过是做着梦的凯尔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