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金枝 豆瓣
所属 作品: 金枝
8.9 (34 个评分) 作者: (英)弗雷泽 译者: 徐育新 / 汪培基等 大众文艺出版社 1998 - 1
准确地说,《金枝》是现代人类学的奠基之作。自它问世以来,就受到了来自各方的质疑,但它出色地经受了时间的考验。时至今日,它仍是一部阐述巫术和宗教起源的权威之作。
《金枝》缘起于一个古老的地方习俗:一座神庙的祭司被称为“森林之王”,却又能由逃奴担任,然而其他任何一个逃奴只要能够折取他日夜守护的一棵树上的一节树枝,就有资格与他决斗,就能杀死他则可取而代之。
这个古老习俗的缘起与存在疑点重重,为此,作者目光遍及世界各地,收集了世界各民族的原始信仰的丰富资料,运用历史比较法对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从中抽绎出一套严整的体系,并对巫术的由来与发展作出子令人信服的说明和展望。
和其他专著有所不同的,《金枝》文笔清丽,义理明畅,对世界各地习俗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加上众多耐人寻味的观点和评论穿行其间,全书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而绝少呆滞和陈腐的气息,读来兴味盎然,令人不忍释卷。
2024年7月19日 在读 (泡澡有声书)

刚听到第三章。听译文时不由自主脑补英文转述以及风俗当地的原文,就想着倘若祷文原文是类似“惟愿君心似我心”的表达,经过一通转译只剩“您这永恒的星求您与我同在”,不免有些遗憾。
人类学 巫术 民俗 民间宗教 社会学
Nursery Rhymes of London town
作者: Eleanor Farjeon Gerald Duckworth & Co. Ltd 1938 - 1
Little boy, little boy, what is the matter?
Madam, the sea has been turned into batter!

Eleanor Farjeon’s delightful London nursery rhymes are known and loved all over the world, and told with characteristic humour and playfulness. Reimagine London with these charming and timeless rhymes for all ages.

A charming, surprisingly funny collection that will be loved by adults and children alike.
老滋味 豆瓣
所属 作品: 老滋味
作者: 周简段 新星出版社 2008
新春话年画,端午拉杂谈;冬日斗蟋蟀,伏天说浮瓜;旗人的吃喝,各地的风俗……作者以乡土怀旧的笔触,回忆北京和东西南北各地的古老淳朴的民情习俗,别具一格的市井小景和时令趣闻,令人回味。
===================
随便一张嘴,便是故事;信手拈来,全成文章!本书把当年的风土民俗,如实记录下来,颇似老人夏夜纳凉时的漫谈,平实自由。——胡洁青
涉笔成趣,理路天成,于琐碎中见精神,于细微处见全面,让人读后,如食橄榄,回味无穷!——季羡林
周简段早年常住北京,后来来往与北京和香港之间,交游广阔,亲身经历过不少重要的往事,如今追忆往事之际,备感亲切翔实。读者每阅其中一篇,仿佛与周氏把臂京畿,细说从前,令人低回不已!——香港《大公报》
=====================================
漫话“初五开市”
北京过大年,最少要过五天,由初一算起,到初五为止,才算过了年,俗名“破五”。
在这五天内,商店停市,戏馆子封箱不唱戏,各衙门封印不办公,统统要等到初六,最少初五才开市大吉。在这几天中,东四、西单、前门大街、大栅栏、廊房头条等繁华热闹的去处,大大小小的买卖,一律上着板,用大红纸、梅红纸写了贴在门上:“初五开市”。《燕京岁时记》云:“初五日谓之破五……新嫁女子,亦于是回归宁,……诸商亦渐次开张贸易矣。”把新嫁女子归宁和商店开市并列,写在一起,喜气洋洋。但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就在这喜气洋洋的新年新月里,在商店渐次开张贸易的时刻,年年总有一些人要愁容满面的,这就是各商号中被辞退出店的伙友。在生意萧条的年月,这些人多些;在生意繁荣的年月,这些人少些,但多少总是有一些的。
旧式商业的会计年度是以农历计算的,人事变动也是按农历计算的。如果一家买卖年初五、初六开不出市来,那就等于告诉人们这家字号“关门大吉”了。腊月底各家字号把账结好,开出总清单送给东家。是赚啦,还是赔啦,赚多少,赔多少,大掌柜、二掌柜以及大小伙计,把钱分好,用红包送到各人手中,多少不等,人人有份。三十晚上吃敬神酒,初一给东家拜年,初二祭财神等等,这些都是欢乐的事,而最最紧张的是年初四或初五晚上开市之前那顿酒席了。这是一顿使人提心吊胆的“便宴”,这顿便宴行话叫“说官话”,俗名“吃滚蛋包子”。这顿晚宴,是比较丰盛的,有菜有酒,酒后吃饭时,照例是吃包子。上席时,东家、掌柜,大小伙及各就座位,小伙计依次把酒斟满,当家的举杯祝贺,然后吃上几口酒菜之后,便要开腔了。如果生意好,便当众宣布人事照旧,大家开怀畅饮;如果生意不好,要辞退人,按老年规矩,也十分注意礼貌。在席上当家的叹完“苦经”之后,等到包子端上来,便亲自夹一只包子放在某人碗中,此人便明白了,饭后自己就收拾行李带着辛酸和热泪告辞走了。“吃滚蛋包子”由此得名。
2023年8月5日 已读
老年时报专栏合集。前半段讲京津饮食老字号有点意思,后边大概是为了凑数加了好几篇茶酒就非常泛泛。
不过里面能看到久违的中立园,看来锅贴是真有名。
民俗 饮食
The Women of Quyi 谷歌图书
作者: Francesca R. Sborgi Lawson Routledge 2017 - 02
Why has the female voice—as the resonant incarnation of the female body—inspired both fascination and ambivalence? Why were women restricted from performing on the Chinese public stage? How have female roles and voices been appropriated by men throughout much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heatre? Why were the women of quyi—a community of Chinese female singers in Republican Tianjin—able to become successful, respected artists when other female singers and actors in competing performance traditions struggled for acceptance? Drawing substantially on original ethnographic fieldwork conducted in the 1980s and 1990s, Francesca R. Sborgi Lawson offers answers to these questions and demonstrates how the women of quyi successfully negotiated their sexuality and vocality in performance. Owing to their role as third-person narrators, the women of quyi bridged the gender gap, creating an androgynous persona that de-emphasized their feminine appearance and, at the same time, allowed them to showcase their female voices on public stages—places that had been previously unwelcoming to female artists. This is a story about female storytellers who sang their way to respectability and social change in the early decade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by minimizing their bodies in order to allow their voices to be heard.
Religion in Tientsin
作者: Frederick Brown Methodist Publishing House 1908 - 3
A paper read before the Tientsin Missionary Association March 16th, and the Union Church Guild March 31st, 1908.

有关天津民间宗教及基督教普及的记述。

Internet Archive:
https://archive.org/details/cu31924023204328/page/n11/mode/2up
古瑁轩剧谭 豆瓣
作者: 王瑶卿 著 / 钮镖 编 北京出版社 2021 - 5
“通天教主”王瑶卿著作首次集结出版,内含珍贵相片,以飨读者。
编辑推荐
他曾是晚清宫廷的皇家演员、民国剧坛的旦行大家;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又是桃李满门的梨园宗师;新中国成立后,则是社会主义戏曲教育的领军人物。他是谁呢?他就是戏曲界内外一致尊崇的王瑶卿先生。
内容简介
本书第一次将王瑶卿先生所有文章集结成书,收录了王瑶卿先生《程长庚传记》《论历年旦角成败的原因》《我的戏剧生涯》等数十篇文章。同时收录了程砚秋、梅兰芳等王瑶卿先生的弟子追忆王先生的文稿。书稿配大量珍贵图片,有些图片是第一次问世。’
北京史地风物书录全编(全6册) 豆瓣
作者: 王灿炽 北京人民出版社
《北京史地风物书录全编》是由《书录 正编》和《书录 续编》合编而成的。既是一部大型的北京史目录学著作,也是一部研究北京史地风物等方面的大型实用的工具书。《全编》著录北京文献书目约2.5万余种(包括外文文献书目约300余种)。 全书分为“历史、地理、风物”三大类。包括专著、论文集、资料汇编、私家笔记、档案史料、古今舆图、地方志书、考古报告、诗词民歌、散文随笔、戏剧音乐、书法绘画、工艺美术、民情风俗、民族宗教、医药卫生等。著录全国各地出版的北京文献书目,同时,还广泛搜集和著录世界各国出版的北京文献书目,包括英文、日文、俄文、德文等书籍的原著或译著。重点收录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版的北京文献书目,展现了首都北京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和出版事业欣欣向荣的特点。
East Lothian Gravestones
作者: Islay Donaldson East Lothian District Library 1991 - 1
2023年3月25日 已读
业余爱好之作,其中记录17-19世纪东洛锡安郡墓碑石雕的装饰风格变化,并配有插图实例。小册子很好读,不是学术著作那种艰深晦涩引经据典的类型,但背后也附有引注。可以拿来当地区文化导览来看。
历史 墓碑 民俗 符号
民国风尚志 豆瓣
作者: 周利成 2015 - 6
本书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清末至民国时期发生在民国茶楼、妓院、戏院、电影院等娱乐场所的民俗风尚、传闻逸事,内容全部采自民国时多家画报上的文章。根据详细的档案资料及珍贵的史实照片,对当时的娱乐消遣发展以及独特的民俗文化进行了一次详细的记叙,恩怨风云,一网打尽;人间世相,尽收眼底,展现了民国时期的风土人情、人文风貌和芸芸众生的酸甜苦辣。
民国风尚,是风情、风物,更是风范、风骨;既有风云、风雨,也有风雅、风月,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维度,既是对传统精华的守护,也是对现代文明的拥抱。在那个时代,人们那样想着,那样活着,让人艳羡,让人惭愧。民国风尚,随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而远去,徒留后人神往。然而,他们从未烟消云散,甚至并不遥远,清晰可辨——
相片虽泛黄,当年风骨依旧!
旧梦今重温,同返现场何如?
民国时期天津慈善社团研究
作者: 王纪鹏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8 - 6
该书围绕民国时期天津的自然灾害以及人为灾害展开梳理,通过近代以来天津慈善社团的活动演变来探索天津近代慈善救济、慈善思想的现代化历程。在此基础上,该书联系当代中国社会慈善事业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历史,提出了对发展慈善的几点建议。

本书为作者博士论文。

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0%91%E5%9B%BD%E6%97%B6%E6%9C%9F%E5%A4%A9%E6%B4%A5%E6%85%88%E5%96%84%E7%A4%BE%E5%9B%A2%E7%A0%94%E7%A9%B6/50682678
2025年1月5日 已读
该书是作者的博士论文,个人情况所限,比较强调意识形态。但从旧报纸中抽丝剥茧,集腋成裘,下了很大工夫,作为编年体史料参考就非常顺手了。

相声里说的粥场在本书里有比较详实的记载,也有关于贫民基础教育,妇女缠足等等的史实。关于主要慈善组织的动因分析编织其中,个人感觉提出来作为单独的一章会更有条理吧。

作为重史料而轻说理的作品,阅读感受会有些枯燥。文中偶有关键名错别字或未完成的句子,文风时而半文时而口语,大概是看资料多了写作风格也混了。其写作时面临的压力,作为也经过四年求学煎熬的人来看,虽有可惜,但更多是感同身受,理解万岁。
天津 慈善组织 民俗 民国 社会
醒木惊天连阔如 谷歌图书
作者: 簑笠翁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5
Ben shu ji shu le zhong guo qu yi shi shang po you jian shu de ren wu, Tong shi ye shi zhong guo min jian yi shu yun yu chu de guo bao ji ren wu, Hai shi chuan tong de zhong hua min su wen hua de biao zhi xing ren wu lian kuo he cong pin er dao ping shu ju jiang de sheng ping shi ji.
问津文库·口述津沽:民间语境下的吴家窑新村 豆瓣
本书以自述及口述相结合的表达方式,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吴家窑新村从兴建至消失的全过程,细致描述了工人新村的生活点滴以及与之相关联的领域,从多个角度再现了不同时期天津工人新村的生活场景。书稿中既有作者对自家生活的真实记录,也有对老邻居、老同学的采访,还有对20世纪下半叶儿童游戏、社会风俗的生动描绘。图片有作者创作的简笔画,有作者及邻居同学珍藏的老照片。内容丰富,图文并茂。
逝去的武林 豆瓣
所属 作品: 逝去的武林
8.2 (30 个评分) 作者: 李仲轩 口述 / 徐皓峰 整理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6 - 11
武侠小说和武侠影视多年来高温不退,而真实的武术和武林到底是什么样子?始终浓雾重重,一般民众难有概念,甚至会觉得武侠文化仅是想象和虚言。《逝去的武林》这本书则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武林。
真实比想象更精彩,清朝灭亡后,民间习武的禁忌被打破,为解救民族危机,孙中山、冯玉祥等政界领袖提倡武风,甚至直接在武馆任职,中华武学呈现出一个高峰期,其中形意拳一门风光无限,代表着武术实战的最高水平。
李仲轩先生年轻时,拜入三位形意拳大师门下,后退隐几十年,未曾受过武术表演化和商品化潮流的侵扰,他所见证的三位大师的生活、功夫造诣,令人窥见了原汁原味的中华武学。
李仲轩先生生于书香门第,被唐维禄悉心培养,后又被尚云祥、薛颠破例收于门下,三位大师着重的是他的文化素质。果然,一个甲子过去,人间经过又一上轮回,当三位大师的徒弟一辈人尽数凋零的时候,李仲轩凭借他的文化素质,给世人留下了三位大师的言行和武学。
收李仲轩为徒,是三位大师早有的深意。老一代拳师多因文化水平所限,即便武功修为很高,却深陷无法表达之苦,李仲轩能留下文章,是中华武术的一次险胜。
书中有武林事件,老一辈武者的思维意识,更有区别于西方技击、为我中华所独有的训练体系。武术来源于道家文化,但当今往往练武是练武、道学是道学,武术失去了上通道学的途径,此书则把两者联系在一起,道出了武术的无限进境。
这不单是给武术界看的书,更是一本给普通人看的书,此书有着具体而微的种种细节,滴水映月,反映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
券证遗珍 豆瓣
作者: 天津市档案馆 2007 - 1
《券证遗珍——天津市档案馆藏清代商务文书图录》所选图片,均为天津市档案馆馆藏清代档案之精品,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反映了天津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印迹,颇具人文、地域之特色,是较为珍贵的历史财富。
《券证遗珍——天津市档案馆藏清代商务文书图录》的出版面世,为天津市档案馆藏价值的体现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本书课题组按照国家史编纂委员会的编撰编求,遴选馆藏资料并加以整整编排,特别对相关图片涉及的内容、出处进行了认真考证、核实,并对其内容说明作了反复斟酌、推敲。本书所选档案,集中出自“商会”、“海关”及“邮政”三类全宗。
撂地儿 豆瓣
作者: 方继孝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1
《撂地儿》一书中写到的40 位曾在天桥撂地演出过的艺人,许多后来成名,离开了天桥。全书不仅保留了许多可贵的资料,作者在介绍艺人时,还结合他们的从艺经历、随文梳理了许多曲种(如单弦、京韵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滑稽大鼓)流派演变与发展过程,使读者对这些相对较为陌生的曲艺有了新认识。
2022年6月10日 已读
好多史料都来源于那个时代,读着令人唏嘘。可惜了很多老曲艺形式连影像资料都没留下来,人就没了。方先生的文章记述经常有岔开一笔“跑题”的时候,但读起来更像是一个老人沏了一壶花茶,跟你细细叙述的回忆。也许不算“好文章”,但是好史料,里面也有好故事。另外,补充笔记《叹清水河》是“叹”(见荣剑尘那篇),别矫情为嘛一定是“探”不是“叹”,至少俩字都有说法。
北京 天桥 文化 曲艺 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