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i25 - 标记
历史深处的忧虑 豆瓣 Goodreads
历史深处的忧虑:近距离看美国之一
8.9 (223 个评分) 作者: 林达 / 李晓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 - 5
美国的面积和中国差不多。和大多数留学生及新移民一样,当我们一脚踏上这块广袤的陌生土地时,最初落脚点的选择是十分偶然的。我们落在了一个普通的地方,居住的环境平常而宁静。周围的美国人老老少少都在辛勤劳作,过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生活。要想谋出一番好的光景,对他们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还来不及作任何思索,新移民所面临的生活压力就立即把我们投入了同样的辛勤劳作之中。这样,我们和周围的普通美国人之间,自然就有了共同谋生而产生的共同语言,也有了共同的经历,共同的喜怒哀乐。不少美国人还成了我们的好朋友。我们无形中发现,美国已经渐渐地从一堆抽象的概念中走出来,变成了脚下实实在在的土地,变成了一片片森林牧场,变成了一个一个美国人。
我们也有过被称之为“边缘人”的苦闷。我们显然不可能在进入这一块国土的同时,就在一瞬间也进入它的文化,而原来的文化背景又由于天长地远而渐显陌生。在实际生活中,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会经常骤然直率地在我们面前相遇碰撞,一开始真有无所适从亦无可躲避的窘迫。然而,时间长了,我们开始对“边缘人”的处境逐渐坦然,甚至悟出了些什么。冷静下来,我们发现自己第一次能够这样坐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同时和两个文化保持一个不远也不近的距离,它们不仅开始有可能化为一片风景,而且第一次向我们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意义。
“边缘人”的苦恼在新移民中十分普遍,它只是两个强势文化聚焦在一个小人物身上而产生的悲剧性效应。我们庆幸自己能够脱身出来。但是,我们的处境使我们不可能不想到,作为一个夹缝中的移民,尚且感受到矛盾与压力,那么,当这两种文化两个大国真的正面遭遇,彼此实际上是多么陌生和困惑,说是危机四伏似乎也并不过分。我们所处的位置,使我们有可能更多地看到它们的差异。我们发现,它们不仅有各自圆满的价值体系,甚至有各自不同的语汇、语境和逻辑。有时,从一个大前提出发,顺着各自的逻辑走去,竟会走出风马牛不相及的结果来。在这样的基础上,对话只可能显得痛苦而吃力。
因此,好像在作出举手相迎或严辞相拒的决定之前,还有一段相当艰苦而漫长的互相了解的路必须去走。否则,轻易称“是”显得没有根据,动辄言“不”也容易文不对题。更何况,历史已经规定了它们不可能永远回避。它们都已尝试过这样做,但是,眼看着毫无结果,于是,它们又试图相互走近。有时,如果不暂时和自己的习惯思维方式生生拉开一段距离,就无法在相互了解的路上走出一步。
我们则是以一个普通新移民的身份去了解这个陌生的国家。既来之则安之,这也是我们的必由之路,我们也别无选择。
美国不是一个善于遮羞的国家,它投出一片阳光,就落下一片阴影。它全部的阴影都毫无遮掩地暴露在所有的人面前,哪怕你是一个陌生人。所以,即使是像我们这样的平常外来者,也会一眼就看出~大堆毛病来。但是我们马上就明白自己必须从沾沾自喜中醒来,因为后来很快发现,这并不见得就~定是自己比美国人更高明且目光更敏锐。他们似乎也很清楚有这么一片阴影,他们只是迫不得已在承认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你追求阳光,你就躲不开身后的阴影。我们开始奇怪,美国人在容忍这片阴影的时候(这种容忍常常使他们痛苦不堪),什么是他们心中不熄的光明呢?他们在寻求着什么,以至于不惜支付出沉重的代价呢?对于我们,这真是一个问题。在了解它的过程中,我们对这个历史短短的陌生国家产生了与日俱增的兴趣。
根据自己作为一个平民的经验,我们发现,了解的第一步就是简单的交往。不论一个大国看上去有着多么坚硬的外壳,它的人民都是一个个平平常常,而再大的大国也就是这些平常人组成的。当人民成为朋友,交流变成友谊,相互了解自然就开始了。任何一方,能以更宽广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 总是一件好事情。
去年,我们逐渐给自己在国内的好朋友写了这些信。希望能和朋友们分享我们的所读所见所闻所思。在此,衷心感谢三联书店的编辑和所有帮助这本书出版的朋友。
她们 豆瓣
作者: 任晓雯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8 - 6
《她们》以上海为蓝图,写尽了那些精致女人的花样年花。好孩子乐慧,似乎是在一夜间变坏的。她跟着混混阿乌,认识了神秘的毛老大,从此被卷入另一种生活。一年后,失去了爱情和一只眼睛的乐慧,来到了“百合歌舞厅”,老板娘秀姨热情得让人起疑,谎话连篇的女孩“小苹果”向乐慧主动示好,恃貌傲物的美美却竭力排挤乐慧。一天夜里,走投无路的乐慧遇见初恋情人沈立军,沈立军没有认出乐慧,却愿意在越下越大的雪里,和她依偎取暖。“她们”——乐慧,乐慧的妈妈钱爱娣,外婆钱赵氏,秀姨,小苹果,美美,以及被偶然牵扯出关系的张美凤,董小洁,蒋依娜……“她们”是一群被命运推着走的女人。在上世纪50年代至今的时间跨度里,社会的迅速变迁,将她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碾挤得支离破碎。
汉字设计 豆瓣
作者: 季铁 2003 - 5
季铁编著的《汉字设计》全书分四个部分,详尽描述了汉字的视野变迁、汉字的文化特征、汉字的技术特征、汉字的设计与欣赏等。全书版式新颖,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既可作为大专院校的教材,也可为从事艺术类人员的参考书。汉字是汉文化的符号表现和传播工具,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品牌”,其本身的形态也具有鲜明的时代文化特色。多元功能要求和表达要求我们有必要将汉字设计纳入设计科学的轨道,理性地分析现代技术概念与科学思想对汉字设计方法的积极影响,研究设计过程中人类的理性行为与感性设计的关系,丰富汉字美学研究内容,扩大汉字艺术表现范围,传达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形成我国视觉传达设计整体民族风格,将对形成中华民族的“文化的品牌”有重要的意义。
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 豆瓣
7.0 (31 个评分) 作者: [日] 佐藤可士和 译者: 常纯敏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9 - 6
书中佐藤可士和以自己的知名设计案为例,将“超级整理术”分为三大阶段,从有形到无形分别是:空间整理、信息整理以及思考整理。从随身物品、办公环境开始,透过对于空间整理的习惯,养成对于思考整理的敏锐,只要按部就班,时时刻刻磨练整理技巧,便能促使思绪清晰、提高判断能力、开启灵感之门,大幅提升工作效率与精致度!
水之道与德之端 豆瓣
作者: [美]艾兰 译者: 张海晏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 3
《水之道与德之端》是美国著名汉学家艾兰女士研究中国早期哲学思想中的本喻的新著,其切入点非常独特、方法新颖、具有创造性,对国内中国哲学思想史的研究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自由选择 豆瓣
Free to Choose: A Personal Statement
8.6 (18 个评分) 作者: 罗丝·弗里德曼 / [美国] 米尔顿·弗里德曼 译者: 张琦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 6
在这本探讨经济、自由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经典著作当中,米尔顿·弗里德曼和罗斯·弗里德曼为我们揭示了,正是由于华盛顿当局制定了过多的法律法规、实施了过多的政府管制、建立了过多的行政机构、花费了过多的财政预算,才使我们的自由和财富受到了侵蚀和削弱。一旦政府以中间人的身份插手干预,良好的愿望往往会导致悲惨的结果,对此,两位作者也进行了细致的考察研究。此外,针对这些经济问题,弗里德曼夫妇还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和意见,告诉我们应当如何扩展自由、增进财富。
不论是探讨美国在以往岁月中的错误和失误,还是指出将来为增进经济繁荣所应采取的政策策略,本书都是一部重要的著作,其分析透彻,论证有力,说服力很强。
乡村江湖 豆瓣
作者: 陈柏峰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1 - 1
此作我前后翻过三遍。初稿的一些浮躁、夸大的地方都已经过修改,结果是一本好书:题目新鲜、重要;材料比较难得而又相当丰富;分析比较平稳、多面。这是一本开创性的学术专著。
黄宗智(国际著名学者,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这是一篇相当优秀的博士论文。选题就很出色,切入点很小,但关注的社会问题和理论论题都颇大。作者有足够的学术训练,对相关理论和文献娴熟在心,关注理论,却不拘泥于图解理论。作者充分运用了多学科的知识,贴着社会生活去分析,分析细致,也比较深入,思路灵活、流畅。论文有理论意义也有实践意义。
苏力(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法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这是我近几年评审过的最优秀的一部博士论文。作者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其学术旨趣在于理解转型期中国乡村社会,而非单纯与西方“接轨”或“对话”。作者选取了一个重要但被人忽视的问题作为切入口,提供了一个理解乡村社会变迁的新视角,因而具有创新意义。该文资料翔实、结构合理、行文通畅,确实是一部优秀的博士论文。
曹锦清(著名三农问题专家,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这是一本以独特视角研究农村的著作。作者有深入的调研经验和足够的学术敏感,抓住了“乡村混混”这个被学界忽视却十分重要的社会现象,其分析建立在对农村社会透彻把握的基础上。这本著作提出的“乡村混混”问题应当引起社会足够的关注。
李昌平(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河北大学乡村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
极权主义民主的起源 豆瓣
作者: J.F.塔尔蒙 译者: 何怀宏 / 孙传钊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1 - 1
《极权主义民主的起源》致力于展现18世纪在同一时代背景下同时产生的两种政治倾向:自由主义形式的民主制度和另一种我们建议叫做极权主义形式的民主制度。这两种思潮自18世纪就并行存在并发展至今天。两者之间的那种紧张状态已经构建了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而且现在还在不断地进行着你死我活的斗争,演变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最至关紧要的问题。
Willkommen in Bambiland 豆瓣
作者: Bambi Lovedoll / Will Ubooks 2010 - 10
Die Fotos stammen von Janwillem den Hollander, eyecu.ch
Das Layout kommt von Sebastian Rühl, sebastianruehl.de
Bambi kommt aus dem bambiland.net
苏联的心灵 豆瓣
The Soviet Mind: Russian Culture Under Communism
8.4 (21 个评分) 作者: [英] 以赛亚·伯林 译者: 潘永强 / 刘北成 译林出版社 2010 - 7
本书收录了以赛亚•伯林关于苏联的一些从未发表过的文章。既有对二战后他与帕斯捷尔纳克和阿赫玛托娃等苏联作家的几次著名会晤的记叙,也有他呈交给英国外交部的关于斯大林统治下苏联艺术状况的公文;既有对曼德尔施塔姆和帕斯捷尔纳克的肖像描绘,也有他访问苏联后对苏俄文化的印象速写等等。以赛亚•伯林从身世与文化上都与俄国有着直接的渊源,对俄国知识阶层有深刻的同情与了解,本书为我们了解苏联时期俄罗斯的文化生活一般状况,以及知识分子的遭遇与命运,提供了非常珍贵的材料。
导读推荐:
我与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和安娜•阿赫玛托娃的会面和谈话;对他们简直无法形容的生活和工作处境以及他们所遭受到的对待的认识;还有我得以和他们两人建立起来的私人关系甚至是友谊,都深深地影响了我并根本改变了我的观念。当我在出版物上看到他们的名字,或听别人提到他们的时候,我会生动地回忆起他们脸上的表情、举止和他们说过的话。直到今天,当我读他们的作品时,仍然能够听到他们说话的声音。
——《与阿赫玛托娃和帕斯捷尔纳克的交谈》
俄罗斯人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他们拥有无穷的创造力,一旦他们获得自由,说不准他们会给世界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呢。出现一种新的专制主义并非没有可能,但目前我还看不到有任何迹象。邪恶终将被战胜,奴役正在走向灭亡,人类有理由为这一切而感到自豪。
——《不死的俄国知识阶层》
Marley and Me Life and Love with the World's Worst Dog (精装) 豆瓣
作者: John Grogan 2006-06-29 (2006年6月29日) 2006 - 6
John and Jenny were just beginning their life together. They were young and in love, with a perfect little house and not a care in the world. Then they bought home Marley, a wiggly yellow fur ball of a puppy. Life would never be the same. Marley quickly grew into a barrelling, ninety-seven pound steamroller of a Labrador retriever, a dog like no other. He crashed through screen doors, gouged through drywall, flung drool on guests, stole women’s undergarments, and ate nearly everything he could get his mouth around, including couches and fine jewellery. Obedience school did no good – Marley was expelled. Neither did the tranquilisers the veterinarian prescribed for him with the admonishment, 'Don’t hesitate to use these.' And yet Marley’s heart was pure. Just as he joyfully refused any limits on his behaviour, his love and loyalty were boundless, too. Marley shared the couple’s joy at their first pregnancy, and their heartbreak over the miscarriage. He was there when babies finally arrived and when the screams of a seventeen-year-old stabbing victim pierced the night. Unconditional love, they would learn, comes in many forms. The heartwarming and unforgettable story of a family in the making and the wondrously neurotic dog who taught them what really matters in life. For lovers of Tuesdays with Morrie, The Year of Magical Thinking, and even, of course, dogs!
The heartwarming and unforgettable story of a family in the making and the wondrously neurotic dog who taught them what really matters in life.
John and Jenny were just beginning their life together. They were young and in love, with a perfect little house and not a care in the world. Then they brought home Marley, a wiggly yellow furball of a puppy. Life would never be the same.
Marley quickly grew into a barreling, ninety-seven-pound streamroller of a Labrador retriever, a dog like no other. He crashed through screen doors, gouged through drywall, flung drool on guests, stole women's undergarments, and ate nearly everything he could get his mouth around, including couches and fine jewelry. Obedience school did no good — Marley was expelled. Neither did the tranquilizers the veterinarian prescribed for him with the admonishment, "Don't hesitate to use these."
And yet Marley's heart was pure. Just as he joyfully refused any limits on his behavior, his love and loyalty were boundless, too. Marley shared the couple's joy at their first pregnancy, and their heartbreak over the miscarriage. He was there when babies finally arrived and when the screams of a seventeen-year-old stabbing victim pierced the night. Marley shut down a public beach and managed to land a role in a feature-length movie, always winning hearts as he made a mess of things. Through it all, he remained steadfast, a model of devotion, even when his family was at its wit's end. Unconditional love, they would learn, comes in many forms.
Is it possible for humans to discover the key to happiness through a bigger-than-life, bad-boy dog? Just ask the Grogans.
Labrador retrievers are generally considered even-tempered, calm and reliable;and then there's Marley, the subject of this delightful tribute to one Lab who doesn't fit the mold. Grogan, a columnist for the Philadelphia Inquirer, and his wife, Jenny, were newly married and living in West Palm Beach when they decided that owning a dog would give them a foretaste of the parenthood they anticipated. Marley was a sweet, affectionate puppy who grew into a lovably naughty, hyperactive dog. With a light touch, the author details how Marley was kicked out of obedience school after humiliating his instructor (whom Grogan calls Miss Dominatrix) and swallowed an 18-karat solid gold necklace (Grogan describes his gross but hilarious "recovery operation"). With the arrival of children in the family, Marley became so incorrigible that Jenny, stressed out by a new baby, ordered her husband to get rid of him; she eventually recovered her equilibrium and relented. Grogan's chronicle of the adventures parents and children (eventually three) enjoyed with the overly energetic but endearing dog is delivered with great humor. Dog lovers will love this account of Grogan's much loved canine.
"Oh my. I don't think I've ever seen anything so cute in my life." Thus author Grogan's wife sealed their fate when they "just went to look" at a litter of Labrador retriever puppies and ended up picking out Marley. Maybe their first clue should have been that the breeder had discounted the price on their puppy, or when they saw his father charging out of the woods covered in mud with a crazed but joyous look in his eye. Despite these portents, Marley entered their lives, and nothing was ever the same again. Between careening through screen doors and swallowing everything that would fit in his mouth, Marley also managed to comfort these two when they miscarried their first child. Although Marley got kicked out of obedience training after he dragged the instructor across the parking lot and terrorized his pet sitter, he also landed a minor role in a straight-to-video movie. Marley, incorrigible though he was, had inserted himself into the author's life in a way no normal dog could. A warm, friendly -memoir-with-dog.
Nancy Bent

length: (cm)22.4                 width:(cm)11.4
漫漫归途 豆瓣
The Longest Trip Home: A Memoir
作者: (美)约翰•格罗根 / John Grogan 译者: 张玉梅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0 - 7
以《马利与我》一书享誉国际的作者格罗根,在这部优美的回忆录中捕捉到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的本质,这是一个关乎爱、信仰和家庭的故事。
他曾经是个开心的顽童,调皮而叛逆,毁坏邻居家的房子,偷喝圣餐里的酒,和朋友偷偷抽烟,还和女孩们胡混……他不是父母期望中的孩子,而父母的爱也成为了令人窒息的桎梏。于是他离家千里,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他以为这样,心便是自由的了,他便可以无视父母的一切意愿。然而,父母终有老去的一天,在接到父亲病倒的电话的那一刻,他幡然醒悟,世界上再没有这样一个安全、温暖的地方可以肆意纵容自己,我们终要回归。
维特根斯坦笔记 豆瓣
7.3 (14 个评分) 作者: [芬] 冯·赖特 / 海基·尼曼 编 译者: 许志强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 9
《维特根斯坦笔记》又名《杂论集》、《文化与价值》,是著名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从25岁直到他去世为止所作的格言式笔记精选集,由维特根斯坦的密友、弟子和遗嘱执行人冯·赖特教授选编而成,内容涉及音乐、建筑、哲学、文学、宗教等不同范畴。
1Q84 BOOK 2 豆瓣
8.3 (304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施小炜 南海出版公司 2010 - 6
1Q84简体中文版官方网站:http://www.douban.com/minisite/1q84/
今年夏天,属于1Q84年。
在1984年,他们连相遇的机会都没有,只能一面思念着对方,一面孤独地远去。
在1Q84年,他们却决定拯救彼此……
“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目前我已经置身于这‘1Q84年’。我熟悉的那个1984年已经无影无踪,今年是1Q84年。空气变了,风景变了。我必须尽快适应这个带着问号的世界。像被放进陌生森林中的动物一样,为了生存下去,得尽快了解并顺应这里的规则。”
《1Q84》写一对十岁时相遇后便各奔东西的三十岁男女,相互寻觅对方的故事,并将这个简单故事变成复杂的长篇。我想将这个时代所有世态立体地写出,成为我独有的“综合小说”。超越纯文学这一类型,采取多种尝试。在当今时代的空气中嵌入人类的生命。——村上春树
1Q84 BOOK 1 豆瓣 Goodreads
8.4 (426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施小炜 南海出版公司 2010 - 5
1Q84简体中文版官方网站:http://www.douban.com/minisite/1q84/
“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目前我已经置身于这‘1Q84年’。我熟悉的那个1984年已经无影无踪,今年是1Q84年。空气变了,风景变了。我必须尽快适应这个带着问号的世界。像被放进陌生森林中的动物一样,为了生存下去,得尽快了解并顺应这里的规则。”
《1Q84》写一对十岁时相遇后便各奔东西的三十岁男女,相互寻觅对方的故事,并将这个简单故事变成复杂的长篇。我想将这个时代所有世态立体地写出,成为我独有的“综合小说”。超越纯文学这一类型,采取多种尝试。在当今时代的空气中嵌入人类的生命。——村上春树
★村上春树蛰伏7年震撼新作!
★1979-2009,村上春树创造30年巅峰杰作!
★ 现在是1Q84年,空气变了,风景变了,规则也变了。
为了保护自己,你必须尽快顺应这1Q84的规则。
★日本上市1周,销售突破65万册,创造历史纪录。
★上市12天,销售突破100万册,创造100万册最快记录。
★上市1个月,销售突破200万册,创造200万册最快纪录。
★荣获2009年日本“年度最畅销图书”第1名。
★村上春树荣登日本“年度最受欢迎作家”第1名。
★韩国以15亿韩元创版权最高纪录。
★上市连续9周雄踞图书总榜第1名。
★荣获韩国2009年“年度最受欢迎图书”第1名。
★中文繁体版以超过1亿新台币创首印最高纪录。
★上市第3日登上图书总榜第1名。
★荣获2009年“年度最畅销图书”第1名。
★《1Q84》中文简体版首印100万册。
★为《1Q84》免费发送“抢读本”100万册。
逃吧,地球人! 豆瓣
作者: 尼尔• 斯特劳斯 / Neil Strauss 译者: 王祖宁 重庆出版社 2010 - 8
人活在世上,躲不过的事情只有两桩——死亡与纳税。
人活着不只是因为心脏在跳动,脑电波在传送,而是因为有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精神力量让我们的血肉之躯和一言一行变得如此生机勃勃。这种精神力量来源于我们的某种不懈追求——对爱情、功名、愉悦、认同、默契、幸福、学识、上帝,或是自由。而这一切的动力,就是信念。
生存主义并不是关于活于世上的学问,而是选择死去的方式。
也许我们所嘲笑的,正是我们害怕成为的那些人。
想要得到真正的安全,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从自己的内心去寻找。
恐怖袭击、自然灾害、经济萧条。
混乱、战争、疾病、饥饿。
当这些麻烦接踵而至,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你应当掌握一套不同于传统求生机制的自救方法。
尼尔•斯特劳斯在自己带有末日预言性质的新书《逃吧,地球人!》中是这样开头的:“我已经开始用一种悲观的心态看这个世界。”此书是继全球畅销的《把妹达人》之后作者的首部长篇作品,同时也是本年度最具爆炸性和原创性的记叙类作品。
面对过去几十年来发生的恐怖暴力袭击、种族和民族仇恨,接连发生的海啸和飓风灾难,再加上眼下的金融危机,包括作者斯特劳斯在内的这一代美国人开始有了清醒的认识:即便是美国,也不能避免灾难的发生。但是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基于此,在这个大众已经失去防范意识的国家,作者开始了长达3年的羁旅生活,希望能够从中得到启示,帮助自己和朋友在不可预测的未来成功逃生。
就像在《把妹达人》、《丑闻》和《如何拥有像艳星一样的性爱》等书中表现出来的一样,《逃吧,地球人!》这部作品同样彰显出作者对于当下文化趋势的敏锐观察力和独特评论视角。书中记录了尼尔的这次危机之旅:离群索居,生活在黑暗中,进行野外探险,持枪抢劫,劫持飞机,成为一名彻头彻尾的反政府者。实际上,这是一部充满异想的迷幻传奇作品,其中包括了对黑心律师、可怖的邪教头目,靠捣鼓军火生意发家的亿万富翁,救世主般的超级英雄,社会怪人和失控的普通民众的描写。
这是一部关于如何在一个疯狂危险地世界里活下去的求生故事。
在下一场灾难来临之前,你不会错过这本书,并会认真学习书中介绍的求生方法。那是因为,你知道,灾难也许就发生在明天……
漫漫自由路 豆瓣 谷歌图书
A Long Walk to Freedom
作者: [南非] 纳尔逊·曼德拉 译者: 谭振学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5 - 8
1990年2月11日,面带微笑的曼德拉以矫健的步伐和胜利者的姿态,迈出了监狱的大门。作为世界上的最著名的囚犯,经过了27年的铁窗生涯和出狱后4年的奋斗经历,他不仅被南非人民推举为总统,还以他完美的道德风范赢得了世界的赞誉。在曼德拉的领导下,南非由一个长期实行野蛮、落后、残暴的种族隔离制度的国家,变成了一个民主的国家。在这场革命中,曼德拉向世人证明了他是一个从不退却的斗士。
本书是前南非总统曼德拉在监狱里写成的一本长篇巨著。它真实地记录了曼德拉和南非人民为反对种族隔离争取自由解放而进行的卓绝斗争。情节曲折,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haru的橡皮章生活 豆瓣
ㄎㄎㄎ·haru的橡皮章生活
8.0 (10 个评分) 作者: haru 著 / 廖家威 摄影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 6
《我的手工时间:haru橡皮章生活》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刻章相关的各种技法结合生活主题作为章节分类。台湾人气橡皮章达人haru的心得和许多独门绝招、冷门创意,巨细靡遗的各类技法分解步骤图,让从未刻过橡皮章以及虽然刻过但内心仍有疑惑的朋友,都能从书中找到最满意的答案。跟随《我的手工时间:haru橡皮章生活》,一起来体会刻章带来的温暖与快乐吧!刻橡皮章的乐趣在于素材随手可得、花费时间不多,而每一个亲手刻出来的章、创作出来的杂货作品,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从取材绘图、转印、刻章到盖印,每个过程或许花费的时间不多,但从刻好的那一分钟开始,一股难掩的愉悦及成就感便满满充斥着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