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i25 - 标记
经济学 豆瓣
    
    
  
    
      作者:
    
    
      
        
        [美]保罗·萨缪尔森
      
    
      
        /
        [美]威廉·诺德豪斯
      
    
  
    
  
    
      译者:
    
    
      
        
        萧琛
      
    
      
        /
        蒋景媛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7
        - 9
      
    
    
  
  
    《经济学》(第18版)为英汉双语典藏版。本书分7编,共34章,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在保持“把注意力始终放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理论”这一风格的前提下,对金融经济学、网络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做了重点论述或重写,对前沿的实践及理论成果,对国际化外包、股息税改革、品牌价值以及行为经济学等也给出了最新的介绍。
为了方便和丰富想通过阅读英文原著学习和研究经济学的读者的需求,特推出《经济学》第18版的双语典藏版。该双语典藏版在保留英文版100%内容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对知识重点、专业难点、语法难点、专业术语、标题与目录以及较生僻的字词做了翻译和注释。
点击链接进入:
《宏观经济学(第19版)》
《微观经济学(第19版)》
《 (第18版)》
《宏观经济学(第18版)(双语教学版)》
《萨缪尔森宏观经济学:学习指南(第18版)》
《 (第18版)》
《微观经济学(第18版)(双语教学版)》
《萨缪尔森微观经济学(第18版)•学习指南》
《经济学(第18版)》
《经济学(第18版)(双语教学版)》
  为了方便和丰富想通过阅读英文原著学习和研究经济学的读者的需求,特推出《经济学》第18版的双语典藏版。该双语典藏版在保留英文版100%内容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对知识重点、专业难点、语法难点、专业术语、标题与目录以及较生僻的字词做了翻译和注释。
点击链接进入:
《宏观经济学(第19版)》
《微观经济学(第19版)》
《 (第18版)》
《宏观经济学(第18版)(双语教学版)》
《萨缪尔森宏观经济学:学习指南(第18版)》
《 (第18版)》
《微观经济学(第18版)(双语教学版)》
《萨缪尔森微观经济学(第18版)•学习指南》
《经济学(第18版)》
《经济学(第18版)(双语教学版)》
洞穴奇案 豆瓣 Goodreads
The Case of the Speluncean Explorers
    
      9.0 (90 个评分)
    
    
  
    
      作者:
    
    
      
        
        [美] 彼得·萨伯
      
    
  
    
  
    
      译者:
    
    
      
        
        陈福勇
      
    
      
        /
        张世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6
      
    
    
  
  
    五名洞穴探险人受困山洞,水尽粮绝,无法在短期内获救。为了维生以待救援,大家约定抽签吃掉其中一人,牺牲他以救活其余四人。威特摩尔是这~方案的最初提议人,但在抽签前又收回了意见。其他四人仍执意抽签,并恰好选中了威特摩尔做牺牲者。获救后,这四人以杀人罪被起诉并被初审法庭判处绞刑。这是美国20世纪法理学大家富勒1949年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的假想公案。富勒还进一步虚构了最高法院上诉法庭五位大法官对此案的判决书。这一著名的公案成了以后西方法学院学生必读的文本,并在此基础上演绎出了更多的公案。1998年,法学家萨伯延续了富勒的游戏,假设五十年后这个案子有机会翻案,另外九位大法官又针对这个案子各自发表了判决意见。他们真的有罪吗?请看十四位法官的判决书。这些判决书,实际上反映了20世纪各个流派的法哲学思想,有如一桌法哲学盛宴,让读者得以品味精彩动人的深邃思辨,培养适应法治社会的法学素质。本书既是法哲学专业领域寓言式的经典文献,又是大学跨学科通识教育的理想读本。本书适合的读者是那些不热衷于给观点贴标签或猎寻虚幻、对严肃而有意义的论证充满兴趣的人。
  
  谋生之道 豆瓣
    
    
  
    
      作者:
    
    
      
        
        [印度]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
      
    
  
    
  
    
      译者:
    
    
      
        
        廖世德
      
    
  
    九州出版社
    
      
        2005
        - 3
      
    
    
  
  
    《谋生之道》探讨了我们每天都须忙碌、却并不一定都肯投入的工作方式。置身于疯狂地生产、制造、消费和浪费的世界中时,我们很少有人花时间去想,我们的工作是否在扭曲自己?是否在危害我们生存环境?我们能否偶尔停下来,欣赏一下一活的美?我们一天之中,至少要花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读书、在劳动、在伤脑筋。这是为了什么?只为了一件事——为现在和以后的生计而努力。所以,谋生之道这个问题,实在是我们每个人最切身又无法漠视的重要课题。
克里希那穆提这位心灵导师,再次在谋生之道这个重要的人生课题上,让我们分享了他深具哲理、丰富的、感人的教诲。
  克里希那穆提这位心灵导师,再次在谋生之道这个重要的人生课题上,让我们分享了他深具哲理、丰富的、感人的教诲。
时间简史 豆瓣
A brief history of time : from the Big Bang to black holes
    
      7.9 (49 个评分)
    
    
  
    
      作者:
    
    
      
        
        史蒂芬・霍金
      
    
  
    
  
    
      译者:
    
    
      
        
        吴忠超
      
    
      
        /
        许明贤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 1
      
    
    
  
  
    本书是“第一推动丛书”第一辑的一种。 时间有初始吗?它又将在何地终结呢?宇宙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 霍金教授遨游到外层空间奇异领域,对遥远星系、黑洞、夸克、大统一理论、“带味”粒子和“自旋”粒子、反物质、“时间箭头”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其出乎意外的含义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他揭示了当日益膨胀的宇宙崩溃时,时间倒溯引起人们不安的可能性,那时宇宙分裂成11维空间,一种“没有边界”的宇宙理论可能取代大爆炸理论和上帝,上帝--也许曾是造万物时主要推动者,也会因这些新发现而日渐范围变窄。
《时间简史》对我们这些喜用言语表达甚于方程式表达的读者而言是一本里程碑式的佳书。她出于一个对人类思想有杰出贡献者之手,这是一本对知识无限追求之作,是对时空本质之谜不懈探讨之作。
  《时间简史》对我们这些喜用言语表达甚于方程式表达的读者而言是一本里程碑式的佳书。她出于一个对人类思想有杰出贡献者之手,这是一本对知识无限追求之作,是对时空本质之谜不懈探讨之作。
未来是湿的 豆瓣
Here Comes Everybody: The Power of Organizing Without Organizations
    
      8.3 (7 个评分)
    
    
  
    
      作者:
    
    
      
        
        [美] 克莱·舍基
      
    
  
    
  
    
      译者:
    
    
      
        
        胡泳
      
    
      
        /
        沈满琳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 5
      
    
    
  
  
    一位妇女丢掉了手机,但征召了一群志愿者将其从盗窃者手中夺回。一个旅客在乘坐飞机时领受恶劣服务,她通过自己的博客发动了一场全民运动。在伦敦地铁爆炸案和印度洋海啸中,公民们用可拍照手机提供了比摄影记者更完备的记录。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是由管理甚少的参与者们撰写的……
不论在何处,你都能看见人们走到一起彼此分享,共同工作,或是发起某种公共行动。一部集众人之力的百科全书、一个丢失手机的传奇,这些事情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联系,但它们乃至更多事情的影响实际上有着共同的根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我们的交流工具支持群体对话与群体行动。聚集一群人并使之行动原本对资源有极高的要求,使得全世界范围内的群体努力都被置于一种制度的垄断之下。今天,全球分享与合作的工具终于交到了个体公民的手中。
如同印刷机放大了个人的头脑,电话加强了双向沟通,一系列新工具如即时通信、移动电话、网络日志和维基百科也强化了群体交流。因为人类天生就擅长群体工作,所有能够强化群体努力的东西终会改变社会。商业模式以一种令人头晕目眩的速度被改变,更大的社会影响达到极为深刻的程度,以致我们无法认识。现在一个拥有笔记本电脑的人可以掀起一场颠覆10亿美元产业的运动。
在本书中,克雷·舍基,一个新文化的最敏锐的观察者,对此种社会革命的后果——无论是好是坏——给予了明晰而富有穿透力的解析,并思考了我们是谁,我们可以做什么。
  不论在何处,你都能看见人们走到一起彼此分享,共同工作,或是发起某种公共行动。一部集众人之力的百科全书、一个丢失手机的传奇,这些事情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联系,但它们乃至更多事情的影响实际上有着共同的根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我们的交流工具支持群体对话与群体行动。聚集一群人并使之行动原本对资源有极高的要求,使得全世界范围内的群体努力都被置于一种制度的垄断之下。今天,全球分享与合作的工具终于交到了个体公民的手中。
如同印刷机放大了个人的头脑,电话加强了双向沟通,一系列新工具如即时通信、移动电话、网络日志和维基百科也强化了群体交流。因为人类天生就擅长群体工作,所有能够强化群体努力的东西终会改变社会。商业模式以一种令人头晕目眩的速度被改变,更大的社会影响达到极为深刻的程度,以致我们无法认识。现在一个拥有笔记本电脑的人可以掀起一场颠覆10亿美元产业的运动。
在本书中,克雷·舍基,一个新文化的最敏锐的观察者,对此种社会革命的后果——无论是好是坏——给予了明晰而富有穿透力的解析,并思考了我们是谁,我们可以做什么。
The Plastic People of the Universe 豆瓣
    
    
  
    
      作者:
    
    
      
        
        Jaroslav Riedel
      
    
  
    
    Mat'a
    
      
        1999
        
      
    
    
  
  玛格南 豆瓣
    
    
  
    
      作者:
    
    
      
        
        IC传媒
      
    
  
    
    文汇出版社
    
      
        2006
        - 1
      
    
    
  
  
    《玛格南》系中国国内第一次集中展现玛格南图片社摄影师作品的大型图文摄影集,相当数量的图片在中国尚未公开刊载。全书按照时间倒叙,分为四个主要部分:1990-2005、1970-1989、1960-1969、1930-1959,并为每个部分配有世界形势导读,让读者宛若走进时间倒流的机器,从2005年印度尼西亚的海啸,一直追溯到上个世纪30年代那战火纷飞的动荡岁月。同时,数篇海峡两岸摄影专家为本书专门撰写的内容翔实、观点深刻的评论文章,全面展现了华人摄影人心目中的“玛格南”。  什么是“玛格南”?“玛格南”,在枪文化发达的美国,很多人都知道它是一种威力强大的左轮手枪子弹,0.50英寸的“玛格南”被认为是威力最强的手枪子弹。另外,“玛格南”在法语里还有“至高无上”“不可思议”的意思,也是一种香槟酒的名字。1947年成立的玛格南图片社是著名的新闻摄影图片社,过去50年多里,玛格南摄影师总能在关键时刻出现在重大事件的发生地。甘地遇刺与肯尼迪遇刺,惟一记录下全过程的都是玛格南的摄影师。玛格南摄影师让照片超越了单纯的新闻性,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关于玛格南图片社的名字,据说是创始人之一卡帕从香槟酒的名字得来的灵感。但近60年来,玛格南图片社对世界纪实新闻摄影事业的影响,以及记录历史、针砭时弊的作用,完全可以担当一种威力巨大、至高无上“子弹”的称号。
  
  透过镜头:美国《国家地理》最伟大摄影作品集 豆瓣
    
    
  
    
      作者:
    
    
      
        
        国家地理学会
      
    
  
    
  
    
      译者:
    
    
      
        
        冯世则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透过镜头》是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迄今为止内容最为广泛,影响范围最广的摄影作品集,不同于其以往推出的任何图书的是,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亲自为本书冠以“最伟大摄影作品集”称号,从而使《透过镜头》成为其创办115年来最佳成就的体现。
该书按地理区域分为六部分:欧洲、亚洲、非洲与中东、南北美洲、海洋与岛屿、宇宙。
  该书按地理区域分为六部分:欧洲、亚洲、非洲与中东、南北美洲、海洋与岛屿、宇宙。
黑白摄影 豆瓣
    
    
  
    
      作者:
    
    
      
        
        冯建国
      
    
  
    
    
    
      
        2005
        
      
    
    
  
  
    目录
1.黑白摄影概论
黑白摄影的魅力/2
黑白摄影技术的发展变迁/6
黑白摄影主要感光材料、技法的发展变迁简表/20
2.黑白影调再现的基本原理和理论
黑白影调复制的基本过程/23
影调复制和感光特性曲线的解读/25
影调复制的象限曲线图标/27
3.照相机和滤光镜的选择
照相机的选择/84
黑白摄影滤光镜的选用/44
4.黑白暗房的设置
黑白暗房的基本配置原则/52
黑白暗房的基本设置/54
组建黑白暗房所需的基本器材和附件材料/54
暗房的照明和安全灯的设置/56
黑白放大机和镜头的选购/58
5.黑白胶片的选择和使用
黑白胶片的尺寸和用途/66
黑白胶片的结构/66
黑白胶片的感光乳剂特性/67
黑白胶片的感色性/69
胶片的感光度/73
黑白胶片的颗粒度和解像力/74
黑白胶片的曝光宽容度/76
黑白胶片的储存和处理/79
黑白胶片的静电/80
6.黑白胶片的冲洗技术
影像从潜影到银颗粒的转化原理/83
黑白胶片冲洗的基本原理和步骤/84
显影液的选择/85
显影液的主要成分和作用/87
冲洗药液的调配/91
冲洗所必需的用品/94
黑白胶卷的冲洗程序/96
黑白散页片的冲洗程序/98
黑白胶片的强制显影/101
黑白胶片的反转冲洗/102
黑白胶片冲洗控制的理论和方法/106
黑白胶片的影像稳定处理/109
黑白胶片的安全测试方法/110
7.黑白相纸的选择
黑白相纸的结构/113
钡地纸基相纸和涂塑相纸的不同优缺点/114
黑白相纸的感光乳剂和黑度/115
黑白相纸的色调、厚薄和表面/116
底片的反差和相纸的配合关系/117
相纸的特性曲线/118
分号相纸与多重反差相纸/119
相纸的评价/121
国内外主要相纸的品牌和种类/125
8.黑白放大的技法
放大的准备步骤/128
放大照片的基本步骤/131
局部反差及影调的调整/136
黑白暗房的特殊技法/141
9.“区域系统”的理论和应用
“区域系统”的原理/146
理解和把握好重点暗部和重点亮部/149
“区域系统”的应用/152
10.黑白照片的长久保存处理
黑白摄影作品的长久保存特性/160
长久保存的黑白摄影作品的放大与制作要点/161
各种调色液的使用特性和方法/165
主要参考书与参考资料/170
  1.黑白摄影概论
黑白摄影的魅力/2
黑白摄影技术的发展变迁/6
黑白摄影主要感光材料、技法的发展变迁简表/20
2.黑白影调再现的基本原理和理论
黑白影调复制的基本过程/23
影调复制和感光特性曲线的解读/25
影调复制的象限曲线图标/27
3.照相机和滤光镜的选择
照相机的选择/84
黑白摄影滤光镜的选用/44
4.黑白暗房的设置
黑白暗房的基本配置原则/52
黑白暗房的基本设置/54
组建黑白暗房所需的基本器材和附件材料/54
暗房的照明和安全灯的设置/56
黑白放大机和镜头的选购/58
5.黑白胶片的选择和使用
黑白胶片的尺寸和用途/66
黑白胶片的结构/66
黑白胶片的感光乳剂特性/67
黑白胶片的感色性/69
胶片的感光度/73
黑白胶片的颗粒度和解像力/74
黑白胶片的曝光宽容度/76
黑白胶片的储存和处理/79
黑白胶片的静电/80
6.黑白胶片的冲洗技术
影像从潜影到银颗粒的转化原理/83
黑白胶片冲洗的基本原理和步骤/84
显影液的选择/85
显影液的主要成分和作用/87
冲洗药液的调配/91
冲洗所必需的用品/94
黑白胶卷的冲洗程序/96
黑白散页片的冲洗程序/98
黑白胶片的强制显影/101
黑白胶片的反转冲洗/102
黑白胶片冲洗控制的理论和方法/106
黑白胶片的影像稳定处理/109
黑白胶片的安全测试方法/110
7.黑白相纸的选择
黑白相纸的结构/113
钡地纸基相纸和涂塑相纸的不同优缺点/114
黑白相纸的感光乳剂和黑度/115
黑白相纸的色调、厚薄和表面/116
底片的反差和相纸的配合关系/117
相纸的特性曲线/118
分号相纸与多重反差相纸/119
相纸的评价/121
国内外主要相纸的品牌和种类/125
8.黑白放大的技法
放大的准备步骤/128
放大照片的基本步骤/131
局部反差及影调的调整/136
黑白暗房的特殊技法/141
9.“区域系统”的理论和应用
“区域系统”的原理/146
理解和把握好重点暗部和重点亮部/149
“区域系统”的应用/152
10.黑白照片的长久保存处理
黑白摄影作品的长久保存特性/160
长久保存的黑白摄影作品的放大与制作要点/161
各种调色液的使用特性和方法/165
主要参考书与参考资料/170
世界摄影大师・布列松 豆瓣
    
    
  
    
      作者:
    
    
      
        
        狄源沧
      
    
  
    
    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8
        - 6
      
    
    
  
  
    布列松是一位与中国颇有渊源的摄影大师,他在1948年和1958年两次来到中国的北京、上海、南京等地作摄影交流,并编成过一本名为《从一个中国到另一个中国》的画册,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和好评。本书是他的摄影精品集,收录其代表作品30余幅,所有作品都以16开本大小印刷出版,极富冲击力与现实感,比较真实的展现了这位摄影大师镜头中的魅力。
  
  纪实摄影 豆瓣
    
    
  
    
      作者:
    
    
      
        
        [美] 阿瑟·罗思坦
      
    
  
    
  
    
      译者:
    
    
      
        
        李文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1
      
    
    
  
  
    纪实摄影表现摄影家对环境的关怀,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追求……纪实摄影家以冰冷的机器记录边缘景象或被人有意无意间“忽视”的事实,却往往能借着影像的力量,使摄影成为参与改造社会的工具。从纪实摄影发生的社会背景与历史没载看,它的批判性和干革命性不言而喻。副产品纪实摄影史就是一部摄影家对人世间的不公、黑暗、动乱、肃削……进行记录、表述与传播的历史。通地影像,他们达到宣传鼓动,进而促进社会变革,使人间更美好的目的。
这本书以平易的文风介绍了当代著名纪实摄影家的贡献,他们的风雨历程、创作理念、参与社会活动的方式、对人性的追求等许多方面,为读者提供了关于纪实摄影的立体的、全景式的信息。
  这本书以平易的文风介绍了当代著名纪实摄影家的贡献,他们的风雨历程、创作理念、参与社会活动的方式、对人性的追求等许多方面,为读者提供了关于纪实摄影的立体的、全景式的信息。
瞬间永恒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编
      
    
  
    
  
    
      译者:
    
    
      
        
        曹敏
      
    
      
        /
        邵宗玮
      
    
      
    
      
        …
      
    
  
    中国摄影出版社
    
      
        2005
        - 1
      
    
    
  
  
    一幅伟大的人物照片究竟是如何拍摄的?在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摄影大师和他们的伟大作品面前,相信每一位摄影艺术爱好者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而本书中精彩的280张照片已经给出了它们各自的答案——每一张伟大的人物摄影作品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语言,它们将主题、场景与充满创意的技巧凝固在一个瞬间,牢牢地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无论高雅庄重还是咄咄逼人,阴险狡诈或是晦涩难懂,他们都直接地面对着读者。或许我们无法简单地定义人物摄影佳作的这种特性,但是我们却能凭直觉感受到它的存在。
本书的作者之一威廉·艾伯特·阿拉德写道:“一张出色的人像摄影作品有一种表达被拍摄者内在精神的力量,它会跨越时空和语言文化的障碍,传达出简单而普遍的信息:这是生活在世界上的另外一个人,我希望你能见见他(她)。”
本书的照片都是从国家地理学会超凡的馆藏摄影档案中精心挑选出来的,时间跨越了一个多世纪,反映的题材遍及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也涉及了摄影艺术的每一个层面。这些照片既反映了一些世界级摄影大师观察生活的独特视角,也代表了我们人类某些共同的情感追求和人性的张扬。
摄影师威廉·艾伯特·阿拉德1982年在秘鲁拍摄的一幅图片题目是《爱德华多满脸泪痕的脸》,作者这样叙述当时的情景,“忽然一辆出租车疾驶而来,疯狂地冲向来不及躲闪的羊群,一半的羊被撞倒在公路下面的田地里。出租车扬长而去,后面的我们停下了车。当孩子抬起他满是泪痕的脸朝我们的方向看过来的时候,我按下了快门,摄影师的职业本能告诉我要留住这一刻……”照片的故事并没有就此停止。照片发表后,人们向爱德华多伸出了援助之手,来自全美的捐款就有6000多美元。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还联系到了一个名叫关心(CARE)的组织,这个组织后来找到了爱德华多,在他们村里搞了一次活动,不仅为他家买了羊,弥补其损失,还给村子里购置了一台抽水机。
在谈到自己对摄影的领悟时,威廉·艾伯特·阿拉德这样说:“一张出色的人物摄影作品有一种表达被拍摄者内在精神的力量,它会跨越时空和语言文化的障碍,传达出简单而普遍的信息——这是生活在世界上的另外一个人,我希望你能见见他(她)。”
照片让人们穿越时空,在凝视那些陌生的面孔或者背影的时候带着感动。可以说这些照片既反映了一些世界级摄影大师观察生活的独特视角,也代表了人类某些共同的情感追求和人性的张扬。对于这本摄影集,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著名摄影评论家杨恩璞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书中的作品和中国人印象中的艺术摄影很不一样,他们是在用另外一种思路拍摄,用另外一种眼光看照片。在这个集子里,打动我们的不是技巧和美感,而是其中蕴含的智慧、文化和历史感。这是这本书对中国摄影的启示。”
中国摄影出版社总编辑宋建民说:“一幅好的图片不是让人去看的,而是让人去想的,这本书给了我们深邃的历史感和沉甸甸的文化积累,书中的人物仿佛伸手要握你的手。”
“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而不是眼球吃冰淇淋。”杨恩璞说,值得注意的是书中的作者很多人的身份都不是专职的摄影家,而是科学家、文学家、地质学家、社会学家,他们没有把摄影当成最后的目的,而是当成一种语言,在拍照的时候强调的不是照片的审美特性,而是人文特性。
一个作者在书中写道:我们与艺术无缘,就是在搞人像、科学、历史。杨恩璞说:“在此,摄影是一个大摄影的概念,它让我们知道艺术摄影只是摄影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这一点值得中国摄影家去努力和奋斗。”
谈到这本摄影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殷强说,拿到这本书他一连读了两遍,这本画册的作品不一定是百分之百的精品,但每一幅都有很深的内涵和意味。如,二战前后的一些图片,它没有拍战争的残酷,只是拍一些平静祥和的画面,意在唤醒人们远离战争。这也正是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个性——“与一切不愉快的事物保持距离。”
据记者了解,该书收集的280幅的照片都是从国家地理学会馆藏摄影档案1000万张图片中精选出来的。作为全球最大的非营利性科学与教育组织之一,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自1888年创建以来,始终在自然摄影、文化摄影和动物摄影方面独树一帜。1890年,《国家地理》杂志刊登了它的第一幅图片,接着从19世纪末到21世纪初,《国家地理》一次又一次开辟新天地,在摄影报道这一领域不断冲击人们的视觉。这些照片跨越了一个多世纪,《瞬间永恒——美国国家地理人物摄影传世佳作》一书也随着摄影设备和摄影技术的发展相应分成了几个阶段:从早期的笨重照相机、需要长时期曝光的胶片,到彩色胶片的面世,再到出现轻便、多功能的相机,这些都使得人物摄影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自然的阶段。本书探寻摄影师本身不断变化的角色定位和追求目标,同时也展示了他们的作品是如何反映这个世界并且影响着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方法。
谈到和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合作,时尚杂志社国际事业部经理张琳告诉记者,时尚杂志社与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有着良好的期刊与图书的合作基础。2003年,时尚杂志社获得了《透过镜头——美国国家地理最伟大摄影作品集》一书中文简体版版权。据了解,当时《透过镜头》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20个文本,统一在西班牙印制,全球同步发行,这种大规模同版书的跨国协作在国内图书出版领域尚属首次,而这一模式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地位。张琳表示,在《透过镜头》取得成功后,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加大了对于自身核心资源重新开发和利用的力度,《瞬间永恒》就是这一努力的结果。
  本书的作者之一威廉·艾伯特·阿拉德写道:“一张出色的人像摄影作品有一种表达被拍摄者内在精神的力量,它会跨越时空和语言文化的障碍,传达出简单而普遍的信息:这是生活在世界上的另外一个人,我希望你能见见他(她)。”
本书的照片都是从国家地理学会超凡的馆藏摄影档案中精心挑选出来的,时间跨越了一个多世纪,反映的题材遍及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也涉及了摄影艺术的每一个层面。这些照片既反映了一些世界级摄影大师观察生活的独特视角,也代表了我们人类某些共同的情感追求和人性的张扬。
摄影师威廉·艾伯特·阿拉德1982年在秘鲁拍摄的一幅图片题目是《爱德华多满脸泪痕的脸》,作者这样叙述当时的情景,“忽然一辆出租车疾驶而来,疯狂地冲向来不及躲闪的羊群,一半的羊被撞倒在公路下面的田地里。出租车扬长而去,后面的我们停下了车。当孩子抬起他满是泪痕的脸朝我们的方向看过来的时候,我按下了快门,摄影师的职业本能告诉我要留住这一刻……”照片的故事并没有就此停止。照片发表后,人们向爱德华多伸出了援助之手,来自全美的捐款就有6000多美元。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还联系到了一个名叫关心(CARE)的组织,这个组织后来找到了爱德华多,在他们村里搞了一次活动,不仅为他家买了羊,弥补其损失,还给村子里购置了一台抽水机。
在谈到自己对摄影的领悟时,威廉·艾伯特·阿拉德这样说:“一张出色的人物摄影作品有一种表达被拍摄者内在精神的力量,它会跨越时空和语言文化的障碍,传达出简单而普遍的信息——这是生活在世界上的另外一个人,我希望你能见见他(她)。”
照片让人们穿越时空,在凝视那些陌生的面孔或者背影的时候带着感动。可以说这些照片既反映了一些世界级摄影大师观察生活的独特视角,也代表了人类某些共同的情感追求和人性的张扬。对于这本摄影集,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著名摄影评论家杨恩璞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书中的作品和中国人印象中的艺术摄影很不一样,他们是在用另外一种思路拍摄,用另外一种眼光看照片。在这个集子里,打动我们的不是技巧和美感,而是其中蕴含的智慧、文化和历史感。这是这本书对中国摄影的启示。”
中国摄影出版社总编辑宋建民说:“一幅好的图片不是让人去看的,而是让人去想的,这本书给了我们深邃的历史感和沉甸甸的文化积累,书中的人物仿佛伸手要握你的手。”
“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而不是眼球吃冰淇淋。”杨恩璞说,值得注意的是书中的作者很多人的身份都不是专职的摄影家,而是科学家、文学家、地质学家、社会学家,他们没有把摄影当成最后的目的,而是当成一种语言,在拍照的时候强调的不是照片的审美特性,而是人文特性。
一个作者在书中写道:我们与艺术无缘,就是在搞人像、科学、历史。杨恩璞说:“在此,摄影是一个大摄影的概念,它让我们知道艺术摄影只是摄影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这一点值得中国摄影家去努力和奋斗。”
谈到这本摄影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殷强说,拿到这本书他一连读了两遍,这本画册的作品不一定是百分之百的精品,但每一幅都有很深的内涵和意味。如,二战前后的一些图片,它没有拍战争的残酷,只是拍一些平静祥和的画面,意在唤醒人们远离战争。这也正是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个性——“与一切不愉快的事物保持距离。”
据记者了解,该书收集的280幅的照片都是从国家地理学会馆藏摄影档案1000万张图片中精选出来的。作为全球最大的非营利性科学与教育组织之一,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自1888年创建以来,始终在自然摄影、文化摄影和动物摄影方面独树一帜。1890年,《国家地理》杂志刊登了它的第一幅图片,接着从19世纪末到21世纪初,《国家地理》一次又一次开辟新天地,在摄影报道这一领域不断冲击人们的视觉。这些照片跨越了一个多世纪,《瞬间永恒——美国国家地理人物摄影传世佳作》一书也随着摄影设备和摄影技术的发展相应分成了几个阶段:从早期的笨重照相机、需要长时期曝光的胶片,到彩色胶片的面世,再到出现轻便、多功能的相机,这些都使得人物摄影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自然的阶段。本书探寻摄影师本身不断变化的角色定位和追求目标,同时也展示了他们的作品是如何反映这个世界并且影响着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方法。
谈到和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合作,时尚杂志社国际事业部经理张琳告诉记者,时尚杂志社与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有着良好的期刊与图书的合作基础。2003年,时尚杂志社获得了《透过镜头——美国国家地理最伟大摄影作品集》一书中文简体版版权。据了解,当时《透过镜头》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20个文本,统一在西班牙印制,全球同步发行,这种大规模同版书的跨国协作在国内图书出版领域尚属首次,而这一模式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地位。张琳表示,在《透过镜头》取得成功后,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加大了对于自身核心资源重新开发和利用的力度,《瞬间永恒》就是这一努力的结果。
失焦 豆瓣
Slightly Out of Focus
    
      9.5 (24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伯特·卡帕
      
    
  
    
  
    
      译者:
    
    
      
        
        徐振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3
      
    
    
  
  
    《失焦》是卡帕亲历二战的摄影手记,作品忠实记录了他在战争中经历和感受到的一切。展卷阅读,有时会哑然失笑,而更多的时候,则会让人心情沉重。卡帕深深热爱生命,热爱和平,他厌恶战争,痛恨自己的职业——眼看着一个个年轻的生命,生死只在一瞬间,任谁也无法承受这种巨大的反差——尤其是当这种事情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甚至随时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时。然而卡帕却以近乎“冷酷无情”的冷静忠实地记录下这一切,他的文字,他的照片,无一不充分体现出这种冷静,而隐藏在冷静背后的,是用生命才能换取的勇气。
作为战地摄影的鼻祖,卡帕有着典型的冒险家的性格,他曾说“战地记者的赌注——他的生命——就在他自己手里……我是个赌徒。”而他更著名的一句话则是:“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炮火不够近。”他的摄影作品,没有太多的技巧可言,焦点不够准确,裁切不够精当,色调不够丰富……但所有这些“缺点”都无法掩盖其作品的伟大性。
  作为战地摄影的鼻祖,卡帕有着典型的冒险家的性格,他曾说“战地记者的赌注——他的生命——就在他自己手里……我是个赌徒。”而他更著名的一句话则是:“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炮火不够近。”他的摄影作品,没有太多的技巧可言,焦点不够准确,裁切不够精当,色调不够丰富……但所有这些“缺点”都无法掩盖其作品的伟大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