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i25 - 标记
素描的诀窍(15周年畅销版) 豆瓣
8.6 (8 个评分) 作者: [美]伯特·多德森 译者: 蔡强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4 - 5
《素描的诀窍》向我们介绍了一种完整的作画方法,你可使用这种方法来作各种类型的画——即使你曾怀疑自己的作画能力。这种方法是建立在55种“绘画诀窍”之上,并循序渐进地加以介绍。而在介绍每一种诀窍时,都附有大量的实战练习,以便更好地学习。书中将会介绍一些有用的概念:比如:何为叠笔、聚变、映射、夸大;何为自由笔势、控制笔势,又如何运用;何为光影效果、深度效果、笔触笔果,又如何表现;何为“创造性作画”,又如何用来激发想像力。 ☆55种提高绘画能力的具体诀窍,48节帮助掌握技巧的自助课程,8张评估自身进步的自评列表,让它们带你去重新认识视觉艺术。 ☆伯特·多德森告诉我们:“只要能握笔,就能学会作画。”
画家之眼 豆瓣
The Eye of The Painter And The Elements of Beauty
8.5 (17 个评分) 作者: [美]安德鲁·路米斯 译者: 陈琇玲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
本书展示了天才的艺术家如何思考,高明的画家如何观察世界。同时也启示普通人如何获取灵感。这不仅是一本教你怎么绘画的书,更是一本怎么从不一样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世界的书,从而带大家发现不一样的世界,使人们创作出不一样的美。
你的孩子和他的艺术 豆瓣
作者: 维克多·罗恩菲德 译者: 孙吉红 / 唐斌 2017 - 4
《你的孩子和他们的艺术/世界美术教育经典译丛》是一本专门为父母量身打造的书籍,它为父母阐释了孩子的艺术创作与其个性成长之间的联系。它能够帮助父母更好地理解孩子的作品。以及艺术创作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在帮助孩子进行艺术创作方面,也为家长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指导。
《你的孩子和他们的艺术/世界美术教育经典译丛》以孩子成长的各个年龄段为脉络,逐一描述了各年龄段孩子在艺术创作方面出现的各种情况,并解答了家长面对不同情况所产生的疑问和困惑。
速写随手画 豆瓣
作者: 迈克•大工原 译者: 王施佳 2019 - 8
本书为喜欢速写的读者,使用有限的技巧,能够迅速地抓住每个瞬间,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创作出美观的作品。本书探索各种快速绘画的方法,实地观察、现场速写,让读者能够创作出美观、有趣、令人难忘的速写作品。本书分为以下部分:工具概述、线条技巧、色彩技巧、收尾工作、实例等。对广大喜欢绘画者有很大的学习借鉴意义。
Digital Minimalism: Choosing a Focused Life in a Noisy World Goodreads
Digital Minimalism: Choosing a Focused Life in a Noisy World
作者: Cal Newport Portfolio 2019 - 2
Minimalism is the art of knowing how much is just enough. Digital minimalism applies this idea to our personal technology. It's the key to living a focused life in an increasingly noisy world.
In this timely and enlightening book, the bestselling author of Deep Work introduces a philosophy for technology use that has already improved countless lives.
Digital minimalists are all around us. They're the calm, happy people who can hold long conversations without furtive glances at their phones. They can get lost in a good book, a woodworking project, or a leisurely morning run. They can have fun with friends and family without the obsessive urge to document the experience. They stay informed about the news of the day, but don't feel overwhelmed by it. They don't experience "fear of missing out" because they already know which activities provide them meaning and satisfaction.
Now, Newport gives us a name for this quiet movement, and makes a persuasive case for its urgency in our tech-saturated world. Common sense tips, like turning off notifications, or occasional rituals like observing a digital sabbath, don't go far enough in helping us take back control of our technological lives, and attempts to unplug completely are complicated by the demands of family, friends and work. What we need instead is a thoughtful method to decide what tools to use, for what purposes, and under what conditions.
Drawing on a diverse array of real-life examples, from Amish farmers to harried parents to Silicon Valley programmers, Newport identifies the common practices of digital minimalists and the ideas that underpin them. He shows how digital minimalists are rethinking their relationship to social media, rediscovering the pleasures of the offline world, and reconnecting with their inner selves through regular periods of solitude. He then shares strategies for integrating these practices into your life, starting with a thirty-day "digital declutter" process that has already helped thousands feel less overwhelmed and more in control.
Technology is intrinsically neither good nor bad. The key is using it to support your goals and values, rather than letting it use you. This book shows the way.
2020年9月15日 想读
逻辑学十五讲 豆瓣
作者: 陈波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 1
具体说来,逻辑学有三大源流:以亚里士多德的词项逻辑为代表的古希腊逻辑;以先秦名辩学为代表的古中国逻辑;以正理论和因明学为代表的古印度逻辑。目前,逻辑学在哲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研究的推动下,正进入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创造出许多新的逻辑理论。并且,逻辑学还广泛地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进入我们的阅读、论辩、思考、写作活动之中,发挥出实际的功用和效力。
100个工作基本 豆瓣
はたらくきほん100
作者: [日]松浦弥太郎 / [日]野尻哲也 译者: 张逸雯 中信出版集团·小满工作室 2020 - 6
这些工作的道理,早点知道就好了!
松浦弥太郎实践一生的工作哲学。
百万畅销书系列“100个基本”重磅续作!
李尚龙、剽悍一只猫、秋叶、老杨的猫头鹰、李月亮、毛毛虫Claire、大厨Alex……一致推荐。
那些不经意间意识到的问题、感到痛惜的教训、从头来过的体验、学到的经验、 确认的道理……最终作为一个个“基本”整理在书中,松浦弥太郎的工作哲学比以往更完整和成熟。
2017年,52岁的松浦弥太郎又“不安分”起来,与志同道合的野尻哲也共同创立新公司,任职CEO。他从不为自己的人生设限,看似无规划的履历正是不停追寻理想和价值的注解。他坚信:人生不论何时重新开始都不晚。不追逐世人眼中所谓的成功,而是以奋力奔跑的姿态勉励众人:人生的价值,在于从不止步。在此背景下,他写下此书,以公司经营者的身份重新思考“何为工作”,并与新合伙人真诚探讨“如何领导”。 是简单明了的工作法,也是深刻的工作哲学,用轻柔的文字,为读者不着痕迹地加油打气,是激励奋进的长者箴言,更是关于人生的解答之书。
社会性动物(第12版)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The Social Animal
8.5 (15 个评分) 作者: [美] 艾略特·阿伦森 / [美] 乔舒亚·阿伦森 译者: 邢占军 / 黄立清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5
社会影响无处不在。我们是如何受到影响的?为什么我们要接受信息,或者换句话说,信息对我们有什么好处?什么样的社会动机使我们容易受到他人的想法、言论和行为的影响?哪些因素会增加或减少社会信息的有效性?哪些因素增加或减少了社会影响力的持久性?一个人是怎样喜欢上另外一个人的?是否通过同样的心理过程,我们选择了普通麦片而不是即食麦片?一个人如何对某个民族、某种宗教或种族群体产生偏见?偏见与喜欢类似?还是恰恰相反,涉及一套完全不同的心理过程?
许多人对会对诸如此类的问题感兴趣。因为我们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其他人交流——受他人的影响;影响他人;高兴、开心、悲伤、厌恶、沮丧,或者被激怒——我们的天性就是对人们为什么做他们所做的事情提出假设。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业余的社会心理学家。尽管大多数业余社会心理学家在与他人互动时会对这些假设进行检验,并达到他们自己的满意程度,但这些偶然的“检验”缺乏细致的科学研究所具有的严谨性和公正性。
在第12版中,作者重新梳理了每一章,删除了一些几年前所谓的热点研究和理论,它们没有经受住时间和重复研究的考验。他们对每一章内容进行了重组和精简,以便在整合新材料时保持叙述的清晰性。最近的研究为我们理解当下发生的事件提供了信息——例如,互联网是如何导致我们的决策过程变得更好或更糟,信息泡沫的出现以及自我确认的媒体来源如何塑造这个国家两极化的信仰和行为,脸书和微信上不断出现的社会对比负面情绪,以及伊拉克和大叙利亚伊斯兰国(ISIS)等恐怖组织的崛起。当然,将一本书“更新”并不意味着要删掉美国政府在越南和伊拉克问题上的错误案例,以及琼斯镇、哥伦拜恩、天堂之门之类的悲剧。这些事件是很久以前发生的,但其中隐含的社会心理教训却没有被很好地吸取。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当时发生的这些事情同样适用于解释当下发生的事情。
培养高情商的孩子 豆瓣
The Heart of Parenting:How to Raise an Emotionally Intelligent Child
作者: 约翰 戈特曼 译者: 付瑞娟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4 - 2
 这是一本“婚姻教皇”、人际关系大师、著名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指导父母进行情绪管理训练的实战手册,告诉父母当孩子情绪激动时,该如何进行沟通?如何教孩子更有效的处理问题,建立健康、稳固的人际关系?如何成为孩子的情绪导师?
 这是一本培养父母教育素质的指南,每位父母都能从中受益。戈特曼博士通过一项历时20年、119个家庭和孩子共同参与的心理学调查,洞察了4种教养方式对孩子情商的长期影响,了解到0岁到青春期孩子教养的本质。
 中国教育风云人物孙云晓主编推荐: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论证的严密性、案例的丰富性和方法的可操作性,是值得天下父母和教师用心来读的好书。情商之父丹尼尔•戈尔曼专文推荐:约翰• 戈特曼给我们提供了有科学依据而又非常实用的指导,帮助父母教给孩子受用一生的情绪调整能力。
2020年7月5日 想读
1924 豆瓣
作者: [美] 彼得·罗斯·兰奇 译者: 杨献军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8 - 10
1924年,对希特勒、对德国、对整个世界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中,虽然希特勒还没有夺取政权,但正是在这一年里,希特勒发生了根本性的思想转变——他不仅将自己称为绝对正确的领袖,他还将自己称为人类的救世主!
实际上,当时的希特勒远离社会,因啤酒馆暴动失败而待在监狱里。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一年的深入阅读、写作、审判和演说,造就了他后来的思想。目前为止,还未有人研究过希特勒一生中关键的这一年。在《1924》这本书中,彼得·罗斯·兰奇尽可能丰富地描述了这一年的故事和场景,这对我们理解战争狂人希特勒、他的作品和他后来种种残忍行径是至关重要的。
黑匣子思维 豆瓣
Black Box Thinking: The Surprising Truth about Success
作者: [英] 马修·萨伊德 译者: 孙鹏 后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7 - 7
教你与失败化敌为友的创新指南
与其糊涂地成功,不如聪明地失败
......................
※编辑推荐※
☆ 一本得到英国卫生大臣推荐,引发英国上下反思其医疗制度与文化的振聋发聩之作。
☆ 制度的缺陷、人性的弱点和对数据的偏见等因素,让失败成为现实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如何正视失败并从中学习,是决定一项事业能否成功和持续成功的永恒论题。
☆ 怎样的失败是好的?怎样的成功是坏的?作者集结丰富的事例进行发酵,从心理、经济、管理、文化等角度入手,探寻对失败和犯错的态度对商业、司法、医疗、体育以及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造成了多么大的影响。
......................
※内容简介※
“黑匣子思维”是一种记录和审视失败并从中吸取经验的积极态度。无论是开发新产品、提高运动技能还是做出正确决策,黑匣子思想者们从不惧怕面对失败,反而视失败为学习的最佳途径。他们不会否认过失、推诿责任和想方设法脱身,而会把失败作为样本深入研究,这也是他们获取成功的策略的一部分。
“从失败中学习”也许已经成为老生常谈,本书却揭示了这一已知最有效的学习方法背后令人惊叹的事实,也介绍了世界上一些创新力最强的组织采用的总结失败经验的技巧。缺乏从失败中学习的态度、勇气和能力,会对个体或行业带来严重危害,这些反面例子在生活中并不罕见。千方百计避免犯错并不是我们的目标,相反,从个人生活到组织运转,再到社会文化,无论在哪个层面上,我们都需要学习如何聪明而有意义地犯错,将每一次失败作为测试我们成绩的机会。
......................
※名人推荐※
我们无法用外力扭转行业现状,改变只能在内部发生。我对这一点的认识来自一对在医疗事故中痛失爱子的夫妇送给我的一本书,他们希望医疗业能吸取教训,不再有人重历他们曾经的悲痛。这本书就是《黑匣子思维》。
——杰瑞米·亨特(Jeremy Hunt),英国卫生大臣
马修·萨伊德对失败的重新定义,是石破天惊的一举。他表示,我们不该耻于失败、回避失败,而应该对失败感到兴奋,并视其为学习的机会—它们是通往成功不可或缺的一环。《黑匣子思维》中充满精心阐述的事例和有严谨心理学依据、一针见血的论述,读过后,你再也不会为搞砸事情而消沉了。
——丹尼尔·品克(Daniel Pink),畅销书《全新思维》作者
10人以下小团队管理手册 豆瓣
部下の力を引き出す 10人までの人使い
6.7 (12 个评分) 作者: [日] 堀之内克彦 译者: 程雨枫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5
零基础管理者的角色转变圣经
做主管,只有自己努力是不够的!
...................
※编辑推荐※
★创新时代,小团队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阿里巴巴力促组织变得更小更灵活,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也首创两个披萨原则:“如果两个披萨都喂不饱一支团队,那就说明这个团队过于庞大了。”
★日本企业改革、人事咨询专家20年咨询经验集大成之作
堀之内克彦先生在多年的人事咨询工作中发现,小团队最考验主管的用人能力。本书凝聚了作者从业二十余年的丰富经验和独特洞见,帮助新晋管理者顺利实现角色转变。
★专为零基础管理者和中层管理者量身打造
第一次当主管的人,下属一般不会超过10个人。本书针对小团队主管最常遇到的各种难题,提供了详细具体的全面指导。
★写给奋斗在第一线的主管们的最实用指南
无论是总经理下令让销售翻番,还是下属抱怨工资太少,主管都可以参照本书精准周到的用人法则,秒速告别“夹板气”。
★通过四行日记、性格分析等管理工具,实现小团队的大作为
性格迥异的下属,需要不同的方法来激发动力或者缓解压力。侦查员、开路人和协调员,多种人才搭配组合,才能发挥出团队的最大优势。
...................
※内容简介※
总经理下令让销售翻番,怎样传达才能立竿见影?下属总是抱怨工资少,主管能够为他做些什么?团队的销售任务,主管和下属应该怎样分配?主管需要刻意讨好下属吗?下属的失误需要主管负责吗?下属的不满比山高、下属工作没干劲儿、下属想要自立门户……
堀之内克彦先生从事企业人事咨询工作二十余年,在解决用人问题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针对新晋小团队主管经常会遇到的困惑和烦恼,他提出了大量实用的具体建议和方法,同时引入了一种能够帮助主管让下属人尽其才的强大理论武器。
如果你是一名小团队管理者,如果你也曾遇到过类似的难题,或者你正因为担心以上情况而对是否要担任主管一职顾虑重重,本书将会为你解开迷思,帮助你带领团队交出漂亮的成绩单!
中式英语之鉴 豆瓣 Goodreads
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
8.5 (31 个评分) 作者: Joan Pinkham / 姜桂华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 5
《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考试指定参考用书:中式英语之鉴》十分系统地探讨了中式英语这一非常普遍的现象。作者把这些加以归类,然后提供大量的该类别中式英语实例,并逐一修改,同时还扼要地加以分析。每一章后面还附有练习,并提供参考答案。对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和广大汉译英工作者来说,这是一本很有参考价值的书。
How to Take Smart Notes 豆瓣
8.5 (23 个评分) 作者: Sönke Ahrens Create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 Platform 2017 - 2
The key to good and efficient writing lies in the intelligent organisation of ideas and notes. This book helps students, academics and nonfiction writers to get more done, write intelligent texts and learn for the long run. It teaches you how to take smart notes and ensure they bring you and your projects forward. The Take Smart Notes principle is based on established psychological insight and draws from a tried and tested note-taking-technique. This is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guide and description of this system in English, and not only does it explain how it works, but also why. It suits students and academic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nonfiction writers and others who are in the business of reading, thinking and writing. Instead of wasting your time searching for notes, quotes or references, you can focus on what really counts: thinking, understanding and developing new ideas in writing. It does not matter if you prefer taking notes with pen and paper or on a computer, be it Windows, Mac or Linux. And you can start right away.
如何写出一篇好文章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日] 山口拓朗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9 - 7 其它标题: How to Write (Writing Method for the Public)
如何写出一篇好文章?
一篇文章的好坏,九成取决于动笔之前。
即便不是作家,或文字工作者,相信每个人都有枯坐在桌前,面对空白的Word文档苦苦思索的经验。
不管是Email、广告文案还是企划书,“写不出来”“不知该如何开始”“写的东西没办法说服人”……永远都是职场菜鸟、写作小白的噩梦。
本书并非专门写给“写手”——职业作家或记者看的,而是写给普通人的写作书。本书作者在成为日本写作高手之前,文章被批评为无趣、不具说服力、没有观点……差点失去了成为职业写作者的信心。通过不断思考何谓“好看的文章”,终于将“随便写写”上升到“写之前先准备”“思考过后再写”“写时思路清晰”……下笔必成的状态。
理与人 豆瓣
Reasons and Persons
作者: 德里克・帕菲特 译者: 王新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 1
帕菲特是当代著名哲学和伦理学家,其代表作《理与人》一书被誉为自西季威克的《伦理学方法》问一个世纪以来最伟大的实证道德哲学著作。本书围绕着“理”与“人”这两个主题,深入细致地分了历史上人们在这两方面所秉持的一系列代表观点和理论,指出人们对自身本性和行动理由的把握其实在许多虚妄之处。作者借助大量的例子和缜密的推理,不仅比较和提示了人类行的内在基础,而且从理性,道德和人的本性诸层面对一些传统上信以为真的道德信念和观念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该书出版后对西方伦理学的发展向产生了公认的革命性影响,无论是在元伦理学方面还是在应用伦理学方面都占有无可替代的地位。本书还是著名的“哈佛教材”之一。
毛以后的中国1976-1983 豆瓣
China After Mao
8.9 (29 个评分) 作者: 刘香成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1 - 2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日常生活的视觉记录。
本书收录了刘香成自1976年到1983年间驻留北京时拍摄的照片200余帧,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日常生活的视觉记录。彼时的中国,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结束了,意识形态不再铁板一块;工业化、现代化的时代悄然拉开序幕:西方的物质文化进入中国,人们接受着新鲜的生活方式。
刘香成的镜 头抓住了社会变革的初现,许多来自日常生活中幽默与感人的画面体现了时尚与保守、舶来品与原生态并存的情景。政界领导人、知识分子、文艺界的个体影像,普通老百姓的特写,也被一一定格在画面中。这些合在一起,展现了摄影师通过8年的拍摄所显示的中国从“文革”中逐渐复兴的令人震惊的证据。这些照片拍摄的时间距今已将近30年,当时画面中的人们尚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而今改革已不可逆转地将中国推向现代国家,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本书最早于1983年由英国企鹅出版社出版,1987年由香港Asia2000出版社再版,同年由米兰Jaca Book出版意大利文版,第四版于1997年由M. Photo图片社修订再版。本书是在之前几个外文版本的基础上,增加了相当数量未发表的照片,编辑制作首个中文版——《中国:1976—1983》。因部分读者反映《中国:1976—1983》定价较高,我们又重新制作了小开本的普及版《毛以后的 中国1976-1983》,在前一个版本的基础上,做了一些修订,添加了几幅照片。
“刘香成也拍政治人物,没有颂扬,也没有贬低,没有隔膜,他把人当作是人,认识的准确,会有一种辛辣钻到人心里,但又被幽默和寻常化解了,看他拍开会照片,中国人会有一种菀尔一笑的亲切。”
——柴静
“我多么珍视他对人民和土地的脉脉深情。他的作品朴素得像面包,明澈如水,有益如盐,新鲜如山风,勇敢如鹰,自在如无限远云。”
——黄永玉,画家、作家、诗人
“刘香成的北京之行似乎一举终结了此前西方的中国影像:他追踪这个巨大国家在毛泽东逝世之后的庞然骚动,这骚动,不但大幅度改变了中国,目下正以未知的方式与能量,改变世界。”
——陈丹青,自由艺术家
“对刘来说,中国不只是一个值得发现的真相,更是一种尚待阐明的爱。”
——帝奇亚诺·坦尚尼(Tiziano Terzani),前《明镜》(Der Spiegel)周刊北京分社社长
“刘香成怀着对中国人民的忠诚,给予我们的不是明信片式的中国,而是真正艺术家的敏锐、感人和真实的刻画。”
——包德甫(Fox Butterfield),前《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北京分社社长
“刘抓住了多重矛盾的幽默与讽刺,这些矛盾使得中国的现代化有趣而难以捉摸。这个集子使得刘足以与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和马克·吕布比肩。”
——夏伟(Orville Schell),美国亚洲协会中国部负责人
“刘通过镜头把标准的‘西方的思索’带到了中国,却又不失中国气息,还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关心政治,这样的纪实摄影在当时的中国可谓独一无二。”
——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当代艺术评论家
“这样一个摄影师,和用他的相机所解读的那个时代,对于中国来说,有多么的稀缺和重要……因为他的普遍性和独特性,我以为,他成为了迄今为止对中国一个时代的最完整、最深刻和最彻底的记录者,以前没有,以后也很难有。”
——连清川,FT中文网
图利的猫 豆瓣
What If…Collected Thought Experiments in Philosophy
作者: [美] 佩格·蒂特尔 译者: 李思逸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2 - 6
《图利的猫——史上最著名的116个思想悖论》是《哲学与生活丛书》之一。
杀死一只被注射进特殊化学物质而具有人类根本特征的猫,是合乎道德的吗?我们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个体,还是一个被操纵的缸中之脑?一个理发师何以可能既给自己刮胡子,又不给自己刮胡子?……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悖论,它是人类理性的一个难解的怪圈。本书是著名思想悖论的权威集结,每一个悖论都 会开启一扇智慧之门。欢迎每一位热衷于挑战自我思维极限的勇敢者!
廁所裡的哲學課 豆瓣
Klo-Philosoph: In 100 Sitzungen zum Klugscheißer
作者: 亞當‧弗萊徹 / 盧卡斯‧NP‧艾格 译者: 彭菲菲 PCuSER電腦人文化 2017 - 9
使用警語:「如廁時閱讀請慎重考慮,有50%的讀者笑死在馬桶上;49%的讀者欲罷不能,坐太久而得痔瘡!」──螺絲拜恩(暢銷書人氣作家)
◎13大哲學家+100堂這輩子一定要搞懂的哲學思辨課,現正開課中!
◎奧地利哲學家+英國幽默作家聯手合作,每天14分鐘,幫助你快速掌握哲學史的大小事
◎哲學家學派、主張、名言、軼事一把抓,完整圖解,一看就懂!
誰適合讀這本書?
□每天都會蹲馬桶的人
□想聽起來很聰明的人
□想了解哲學到底是什麼的人
□想透過哲學,解開人生疑問的人
□學生、上班族、家庭主婦、無業者
平均來說,我們每天會花14分鐘蹲馬桶,既然如此,何不善用蹲馬桶的寶貴時間,學點真正有用的東西?
哲學是一個很有趣的學科,但是大家常被各種學派及理論搞得昏頭轉向,這邊一個尼采,那邊一個康德,還有蘇格拉底……究竟該聽誰的?
倫敦禿頭男+奧地利哲學家決定聯手合作,盡一己之力普渡眾生!兩人從古今中外兩千多年的歷史中,選出13位世界哲人,設計出100堂課,用白話文解釋你這輩子一定得搞清楚的哲學思維,帶領大家打開哲學的大門。
★精選課程預告
哲學到底是什麼?
哲學家的樣貌
柏拉圖和蘇格拉底的關係?
哪位哲學家強調小確幸的重要性?
尼采的「超人」說,到底在說什麼?
「我思故我在」真正的意涵是?
何謂「邪惡的平庸性」?
當蘇格拉底化身為專欄作家……
所謂的「斯多葛學派」是什麼意思?電影裡有哪些名人是此派擁護者?
★本書特色
【13大哲學家,完整收錄】
蘇格拉底
柏拉圖
亞里斯多德
奧里略
伊比鳩魯
孔子
笛卡兒
休謨
康德
馬克思
尼采
維根斯坦
波普爾
【100堂最經典的哲學思維】
哲學的目的
柏拉圖的洞穴說
蘇格拉底反詰法
漢娜.鄂蘭的主要思想
沙特的自由詛咒說
明希豪森三重困境的真理
蓋提爾難題
特修斯之船的哲學悖論
傅柯的知識考古學
何謂海德格的「此有」?
斯多葛派名人堂
糞便的多元哲學觀
如何確定我們不是活在電腦程式裡
如何在兩週內失去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