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i25 - 标记
深度工作 豆瓣 Goodreads
Deep Work: Rules for Focused Success in a Distracted World
7.9 (84 个评分) 作者: [美] 卡尔·纽波特 译者: 宋伟 后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7 - 7
如何在网络时代善用脑力,创造真实价值,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人
.....................
※编辑推荐※
☆ 《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力荐畅销书,引发数百万讨论的年度话题之作。收到电邮有必要在1小时之内回复吗?在工作中一直保持联结状态重要吗?开放式办公环境合理吗?……本书将帮你重新审视一直以来习以为常的工作习惯,让你不再深陷于低效的忙碌之中。
☆ 深度工作,是信息碎片时代的自控力、专注力、精力管理和时间管理指南,是在新经济形势下取得成就必备的核心技能。在这个以快为先的网络时代,深度工作能力日益稀缺,所以它也变得比以往任何时代更有价值。
☆ 比尔·盖茨、西奥多·罗斯福、理查德·费曼、马克·吐温、伍迪·艾伦、J. K.罗琳、乔纳森·弗兰岑、卡尔·荣格、唐纳德·克努特、查尔斯·达尔文,这些引领时代潮流的行业翘楚,都是深度工作的践行者!
.....................
※内容简介※
随时随地收发电子邮件、一个接一个地参加大小会议、在即时通讯软件的尖叫中手忙脚乱、在繁杂的多线程工作中不断地切换注意力……你看起来非常忙碌,甚至在不自觉地享受这种忙碌,但你的忙碌真的能转化为生产能力吗?
本书作者、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博士卡尔·纽波特,尖锐地道破了信息经济时代的惊人真相——知识工作者60%以上的工作时间都花费在处理此类浮浅事务上,而这些工作不仅产出的价值有限,还会永久性地损害人们深度工作的能力!
作者创立的“深度工作”概念,其含义为在无干扰的状态下进行专注的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而正因为当前社会深度工作能力的日益稀缺,其与经济成功的关系也变得日渐紧密起来。本书的所有讨论也围绕 “深度工作”而展开,全书共分为两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作者从神经科学、心理学、哲学等角度,客观地分析了在新经济形势下实现深度工作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则系统地传授了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深度工作的具体策略,如将深度工作纳入日常工作进程、提高大脑的深度思维能力、远离社交网络等。
作者还强调,深度工作不是一项过时的技能,而是将人们从技术垄断导致的精神异化状态中解救出来的良药。在当前这个以网络为中心的浮浅信息时代,倡导深度工作无异于呼唤一种匠人精神的回归。
.....................
※媒体推荐※
《深度工作》完成了两项艰巨的任务:一是打破陈词滥调,野心勃勃地提出了丰富的实践策略。二是纽波特先生在反对“在工作中持续保持连接状态”这一团体迷思时,并没有对其牢骚不断。
——《华尔街日报》
纽波特是一名杰出的自助类书籍写作者,他的建议是具体的,如建立一个深度工作的可视化记分卡,将你的默认电子邮件处理习惯转变为“不响应”,在电脑旁设置记事板,规划自己使用互联网的时间等。
——《纽约时报》
《深度工作》在培养高度专注力领域是一本很出色的著作,它提供了立竿见影的操作步骤,帮我们把深度工作更好地纳入日常生活中。
——亚当·格兰特,畅销书《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成功课》作者
企业精英必须拥有自己的专业技能才能具备竞争力,本书针对如何有效投资自我及怎样才能表现出众,提供了有力的建议。
——雷德‧霍夫曼,领英网联合创始人
卡尔·纽波特在喧嚣的信息海洋中提供了一种清晰的声音,带来了一种科学与激情之间的平衡。我们不需要更多的点击量、更多的猫或更多的表情包,当我们无法从这些东西身上移开目光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勇气。
——塞斯·高汀,畅销书《紫牛》作者
为什么我不是基督教徒 豆瓣
Why I Am Not a Christian and Other Essays on Religion and Related Subjects
作者: 伯特兰·罗素 译者: 徐奕春 商务 2010
《为什么我不是基督教徒》主要内容简介:托马斯·潘恩的命运、正派人、新的一代、我们的性道德、自由与学院、上帝的存在——伯特兰·罗素与耶稣会F.C.科普尔斯顿神甫的辩论、宗教能医治我们的毛病吗?、宗教与道德等。
宗教与科学 豆瓣
8.9 (7 个评分) 作者: (英) 罗素 译者: 徐奕春 / 林国夫 商务印书馆 2010 - 9
这本《宗教与科学》,是罗素1935年的作品。出版的当时,就颇引人注目,到五六十年代,已多次再版,仍很风行。在罗素去世十年之后,再来读一读它,还是饶有兴味。 罗素是众所周知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但他不信上帝,对宗教神学持否定态度,他是一个非宗教主义者。罗素在这本书中,历述了自文艺复兴以来,科学与神学的冲突和斗争,每次斗争的结局,总是科学战胜神学。宗教虽然始终不渝地为神学辩护,但它在科学进步面前,不得不一步一步退却,为上帝存在的论证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进行修饰和补缀。罗素的文采是负有盛名的,他的文章写得深刻而生动,机智又雄辩,他批判宗教神学的一些文章,很可以借用来作无神论宣传的材料。商务印书馆最近还出版了罗素另一本批判宗教的书:《为什么我不是基督教徒》,这是一本文集,收集了罗素从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的十五篇文章,和《宗教与科学》可以参照阅读,对罗素的非宗教思想会有更全面的了解。列宁主张利用十八世纪老无神论者的作品,对千百年来深受宗教愚弄的群众,进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看来唯心主义哲学家批判宗教神学的书,也不是不可以利用。我们对罗素这本书抱有兴趣,主要也在此。
当然,罗素终究是唯心主义者,他对宗教神学的批判是不彻底的。罗素对宗教辩护者提出的“科学是不够的”、“科学不讲价值”一类说法,承认是对的,罗素说,“价值”问题确实不属科学探讨的范围,而且他还进一步说,“价值”问题首先不是知识范围的问题,因而它不是凭理智可以解决的。在罗素看来,科学只讲真伪,不管善恶,涉及“价值”一类伦理问题,是没有客观标准的。人们对价值持不同的看法,和人们对食物有不同的口味一样。既然科学管不了“价值”、“善恶”一类伦理问题,在这些问题上没有客观标准,也就是说伦理学不能成为一门科学,那么,宗教就有存在的余地和必要了。在这一点上,罗素和康德一样,限定知识的范围,给信仰留下地盘。罗素对科学的进步,持悲观主义的看法,虽然他肯定科学每战胜神学一步,就给人类带来一分幸福,减少人的“天生野蛮性”,但科学的发展,也给人类带来残杀手段更为厉害的战争灾祸,而且发展的趋势,将是愈演愈烈。人们在战争灾祸面前,遇到许多伦理方面的问题,这是科学本身解决不了的问题,因此,在这一点上,科学又恰恰给宗教的存在创造了条件。罗素还认为,科学发展的本身,就向科学的决定论提出了挑战。他指的是量子力学关于微观粒子在特定情况下可以自由选择运动方向的问题,微观粒子的运动的不确定性使决定论在论证上出了漏洞,给意志自由论和宇宙目的论的论证开了方便之门。罗素认为,在理论上对决定论和意志自由论都可以驳难,各自在理论上的论证都不能自圆其说,因此,罗素说这二者都是形而上学,都不是科学可以证实的问题。显然,这样又给宗教留有余地。
Web信息架构(第3版) 豆瓣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for the World Wide Web
作者: Peter Morville / Louis Rosenfeld 译者: 陈建勋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 8
本书涵盖了信息架构基本原理和实践应用的方方面面。全书共7个部分,包括信息架构概述、信息架构的基本原理、信息架构的开发流程和方法论、信息架构实践、信息架构与组织、两个案例研究,以及参考资料清单。
本书兼具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曾被Web设计领域多本书籍重点推荐,是信息架构领域公认的经典书,不论新手还是专家都能各取所需。本书可供Web设计与开发者、Web架构师、网站管理者及信息管理相关人员参考。
不确定世界的理性选择 豆瓣 Goodreads
Rational Choice in an Uncertain World-----The Psychology of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8.7 (9 个评分) 作者: 雷德·海斯蒂 (Reid Hastie) / 罗宾·道斯 (Robyn M. Dawes) 译者: 谢晓非 / 李纾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3 - 10
【内容提要】
大量行为学研究揭示,人类的思维过程存在系统的局限性。人们往往无法做到完全意义上的理性,相反,各种认知缺陷、启发式以及惯性思维决定了我们大多数判断和决策。
雷德•海斯蒂和罗宾•道斯尽可能用生活化的语言与现实中的事例,向大家介绍判断和决策领域中的基础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全书内容可分成六部分:第1-2章介绍了判断和决策领域的学科历史,第3-7章总结了关于判断的心理学研究,第8章论述理性与不确定性间的关系,第9-10章论述偏好与选择问题,第11-12章分别介绍了理性决策理论及描述性决策理论,第13-14章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附录简单介绍概率论的相关知识。
作者语言精练、论述严谨,大量采择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发现,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和分析。这一点充分显示了作者在“判断决策”这一领域中的积淀,也体现了作者对这一研究领域的总体把握。本书适合心理学和行为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参考,也可供那些对“决策判断问题”有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
【编辑推荐】
生活中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也无时无刻不在面对形形色色的选择和判断。掌握理性决策的原理,无疑可以帮助我们提升选择的质量,从而改善我们的生活。
两位作者凭借其在哈佛大学、西北大学、芝加哥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等名校从事30年教学经验,选择了行为经济学方面和认知心理学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自己在司法、医疗、商务等领域的实际经验,采用大量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说明人类在判断与决策方面所具备的规律、特点及缺陷,并在理论高度上论述了这些表现的根源。
在这本获奖著作的最新版本中,雷德•海斯蒂和罗宾•道斯用一种非学术性的语言和大量逸闻趣事讲述故事,将理性决策的基本理论与实际的决策行为进行对比,全面介绍了决策和判断领域的理论和最新研究发现。
新版本的特色:
——每章首尾的介绍和总结以及各章节内容之间的相互引证更利于学习和阅读;
——来自金融、医疗、司法和工程领域的大量例子使得本书更加鲜活;
——重视和突出决策判断的描述性心理学模型,补充了以往仅强调规范性和理性的“期望效用理论”的不足;
——在三种主要研究取向之间取得更好的平衡:对思维过程和启发式的认知心理学分析、对判断和决策过程的描述性代数模型以及有关决策的理性模型。
【媒体评论】
人类生活在一个充满着不确定的世界里。即使第六次科技革命正向我们走来,我们仍然不知道孕育我们生命的地球会在何时、何地发生地震,我们依然无法预测金融危机或H7N9 禽流感的降临与范围。人类要生存下去,必须适应这个充满未知和不确定性的世界。汶川大地震后《自然》杂志刊登社论——《为未知做好准备》(Bracing for the unknown),即曾呼吁“科学界要充分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挑战”。
“人类在不确定条件下如何做出判断和决策”是一个富有前景和重要意义的科学难题。如本书所述,寻求理性之路漫长而且艰难。如今人类已经历了几十万年的进化历程,人类之所以能成功地完成觅食、保障安全、选择配偶、保护后代等“生存任务”,以至主宰地球,正是因为我们通过自然选择的进程,拥有了一项独特技能——做出好的、可持续的、适应性决策。
——中科院心理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李纾
《不确定世界的理性选择》一书的写作基本上是按照决策领域现有成果进行梳理的,其内在逻辑比较容易把握。最值得称道的地方,还是两位作者对目前决策领域的学术成果的个人理解,并且极其用心地将这种理解表达出来。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此著作充分领略作者对决策理论的透彻解析,因此,该书非常适合决策领域的青年学者研读。同时,作者在如何将学术成果应用于人们的日常决策方面颇费了一番苦思及苦功,书中笔墨处处展现出作者独具匠心的思考,所积累的案例也看得出多是集几十年之功的。所以,这本书同样也适合那些在现实中困惑于自己的决策问题的普罗大众。决策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交叉性研究领域,一些经典的决策研究问题产生于人类的某些既定“缺陷”,对于这些人为偏差的透彻探讨,才有可能教会人们如何更好地进行理性选择。也许,有时候我们需要避免偏差,而有时候我们必须利用偏差。心理学理论和成果对决策领域的独特贡献,也许还未被充分地意识到。从这两位作者的笔下,我们可以很好地领会心理学在决策领域的不可替代性。我相信,只有心理学家对决策研究的积极参与,才有可能将我们对决策问题、以及对人们的决策能力的实际改进深入到一个新的高度。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谢晓非
《不确定世界的理性选择》是近年来社会心理学领域一部重量级著作,第一版即获得美国心理学会威廉•詹姆士奖。它论述的主题与诺贝尔奖得主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大致相同,但更系统,娓娓道来,也更易于理解,因为它是两位作者近30年来先后在哈佛大学、西北大学等多所名校教学和科研活动的结晶。要想将论述这一前沿主题的著作翻译好的确不易,幸运的是,本书翻译工作由北大心理系和中科院心理所长期从事该专题领域研究的两位教授担纲完成。我愿向对判断与决策心理学以及行为经济学感兴趣的读者热情推荐这本好书。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终生教授 彭凯平
西文书法的艺术 豆瓣
The Art Of Calligraphy
作者: [英]大卫·哈里斯 译者: 应宁 / 厉致谦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16 - 9
本书在是国内第一本既介绍英文书法的历史,又介绍各种西文字体书写方法的著作。该书图文并茂,非常精美,既讲述了西方书法字体的历史脉络,又教授了24种书体的书写方法,兼具美观性、知识性和实用性,让有多种需求的读者都有阅读欲望。
对那些有志于学习西方书法技艺的读者,这本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详尽指南。它描绘了西方书法技艺从上古到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到古登堡印刷术发明的时代再到当代的完整历史。它用插图和说明文字一步一步地讲解了每个字母的构造,如何正确地选择和持握书法用笔,如何把握字体的间架结构,以及如何将整幅书法作品完成得美轮美奂。它穿插了一些西方历史上著名字帖的图片资料,并为联系者提供了描摹的习题。
作者大卫·哈里斯先生是英国著名书画家,英国书法协会荣誉会员。本书英文原版在中国的西方书法爱好者群体中已有相当影响力。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
序言;
西方字体的发展;
字体谱系;
开始书写;
七大类字体的历史介绍与书写教程;
总表、书目等附录。
为什么他接的案子比我多 豆瓣
Michael Janda
2014 - 3
內容簡介
「如果你想學的是設計,請到設計學校就讀。
如果你想學如何在設計界生存,請讀完這本書。」
美國Amazon網站讀者★★★★★推薦
國家地理頻道、NBC環球媒體、ABC家庭頻道、Sony影視娛樂……等各家媒體人士一致好評推薦
為什麼設計這一行,屢見天才設計師掙扎著想出頭,而資質平庸的設計師卻左右逢源的情形?
是因為努力?機運?或只能歸咎造化弄人?
不要再怨天尤人了!作者要告訴你,他如何從大學畢業的時薪9美元,到自己當老闆,年獲利2百萬美元。
離開福斯影業後,靠著接案餬口
4年後,案子多到被老婆逼著雇用人手
又過了幾年,成為擁有17名手下的老闆
2009年到2012年,獲利成長三倍
2013年擠進全美快速成長企業第1657名
他沒有有錢的老爸可以靠,也自認不是天才設計師。
團隊工作、客戶關係、溝通、社交才能、生產速度及商業嗅覺,才是絕大多數導向成功的要素。
一個成功的創意設計人,絕不是只要有設計學位與精美作品集就可以,比起如何將Photoshop、InDesign、Illustrator運用到出神入化,反倒是個人的行為舉止、工作倫理、人際關係,與成功更為密切。
讀完本書,你將了解到的業界現實面有──
決定錄不錄取你的時間只有65秒。
設計師都是火星人,客戶都是金星人。
腦力激盪的點子有九成的淘汰率。
毀掉客戶關係最快的方法,就是錯過時限。
「公司有其他考量」表示「對你不滿意」。
現在坐在你隔壁的菜鳥,以後說不定是給你大案子的推手。
當你捲進爛攤子,唯一派得上用場的只有手上的「免死金牌」。
以上只是部份書中所提良心建議的其中幾項,看完本書,你將學到如何調整自己的舉措,就像個經驗老道的業界老鳥;如何可以加快專案流程,又如何避免客戶死不認帳;了解哪些必做,而哪些又是大忌;以及那些在課堂上永遠都學不到的業界潛規則。
本書特色
富含作者詼諧幽默的見解
改善現有工作流程的實用建議
眾多A咖媒體人士好評推薦
設計老手看了不禁會心一笑
設計新手看了可以避免踩地雷
名人推薦
黑秀網創辦人──唐聖瀚 好評推薦
知名設計師──陳彥廷 序文推薦
聯成文創行銷首席講師──吳正順 序文推薦
一本小小的蓝色逻辑书 豆瓣
The Little Blue Reasoning Book:50 Powerful Principles for Clear and Effective Thinking
6.2 (16 个评分) 作者: (加) 布兰登•罗伊尔著 译者: 冯亚彬 / 刘祥亚 九州出版社 2016 - 8
大约两千五百年前,苏格拉底创建了一套方法,通过一系列探问,也就是后世所说的“苏格拉底方法”,来获取问题的答案,并对这些答案进行推断。通过这种方式,他就可以找出各种复杂现象背后的关键问题,揭开很多貌似有理实则荒谬的说法背后的真相。这套方法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逻辑推理”
本质上来说,逻辑推理是一个“收集信息、评估信息的过程”。要想做出正确的决定,我们首先要占有充分的信息,而要想占有充分的信息,首先需要提出正确的问题。所以那些擅长逻辑推理的人,往往也比较善于提问,搜集相关信息,并用“正确的”方式 对这些信息进行评估。最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在不受他人干扰的情况下独立完成这一过程。
本书的目的,就是为读者提炼出一套最有用、最完整的逻辑推理概念,帮助读者在学习和现实生活中更好地理清思路,解决问题。
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 豆瓣
The Little Red Writing Book
7.7 (14 个评分) 作者: [加] 布兰登·罗伊尔 译者: 周丽萍 九州出版社 2017 - 4
写作能力出众的人,大多是掌握了一些固定的重要写作原则,并在写作的过程中反复不断地使用。本书从结构、风格、可读性三个方面,列举了20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写作原则,包括如何规划表述的观点和顺序,如何使用恰当的例证以及如何增加文章的易读性等,涵盖的技巧几乎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写作。无论你是学生还是商务人士,都可以通过学习本书中的内容,让日常写作变成一项信手拈来的简单任务,从而使学习生涯和职业道路走得更加轻松。
愚昧者的愚昧 豆瓣
The Folly of Fools: The Logic of Deceit and Self-Deception in Human
作者: [美国] 罗伯特·特里弗斯 译者: 孟盈珂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6 - 1
当我们坐在驾驶舱中准备奔赴战场,或是身处一段爱情关系,一场办公室纠纷中的时候,我们有太多的机会欺骗和自欺,虽然我们也能意识到这么做有多么脱离现实,会带来多么可怕的灾难。但是我们还是会这么做。这本书主要是写自欺如何为欺骗打掩护的,其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
巨婴国 豆瓣 Goodreads
5.7 (109 个评分) 作者: 武志红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6
知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迄今最重要作品 ‖ 作者思索21年、书写5年,系统透视中国国民性
“我们90%的爱与痛,都和一个基本事实有关——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这样的成年人是巨婴,这样的国家,是巨婴国。 ”
_________
1995年,作者在北大读心理学大二时立下心愿: 一定要搞明白,人到底是怎么回事!
自此,踏上了探索之路。
21年过去了,学生时代发出的 大哉问逐渐有了清晰的答案。
作者发现,我们90%的爱与痛,都和一个基本事实有关——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这样的成年人,是巨婴,而这样的国家,是巨婴国。以“巨婴”和“巨婴国”的概念再来解读当下的人心、国民性及社会,问题变得清晰可见。
在本书中,作者透彻地呈现和分析了巨婴的全能自恋心理,而此心理即集体主义和愚孝的深层心理机制,这样的心理机制下,催生了中国好人、控制狂、被迫害妄想、无助感、不安全感、躁狂抑郁等一系列当下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作者说,我们发展了很复杂的行为,对权力、名声、成就与物质等的需求可以涨到很高的地步,但它们常常是一种防御,是两种在婴儿时期没被满足的最原始的简单愿望转化出来的。一个愿望是:抱抱我;一个愿望是:看着我。
本书以显微镜式的微细与精确呈现出了人性心理的角角落落,而作者优美的文笔、对痛苦的敏感及深深的关怀,又令本书散发出温暖的人性之光。作者用最大声来鼓励每个人看到自己内在的负面能量,活在流动之中,拥抱内心的婴儿,从而活出丰盛的自己。
__________
曾奇峰-心理学家
志红文章最突出的特点,是满足一个人对自己现实处境的哲学上的探究癖:我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以及随后立即浮现出来的问题:我怎样才可以不是这个样子。这个特点,来自志红深厚的精神分析或许说心理动力学基础。
罗振宇-"罗辑思维"创始人
武志红厉害,看到了躲在我们成人躯壳下的婴儿。在武志红看来,我们对权力、名声、成就与物质等的高涨需求常常是一种防御,背后的声音是:抱抱我,看着我。这是非常深刻的观察与洞见。我向"罗辑思维"的所有读者推荐《巨婴国》。
张德芬-身心灵作家
巨婴国真的是武志红老师呕心沥血的巨著,他引经据典又随手拈来许多自己经历过的小故事和对人性的洞察,我十分赞同他的观点。让我们这些巨婴都长大,那么这个社会、这个世界都会更加的美好!
高铭-《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作者
巨婴,这个定义非常好。之前我曾经想过类似的问题但一直没找到准确的词汇来做个定义,而武志红先生做到了,且精准。
设计方法与策略 豆瓣
Delft Design Guide: Desig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7.4 (7 个评分) 作者: [荷]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工业设计工程学院 译者: 倪裕伟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4 - 8
情感设计创始人唐纳德A.诺曼、创新工场用户体验总监吴卓浩推荐。荷兰设计典范,50年经验积累。彩印、精装。
大型网络公开课程“代尔夫特设计方法”(Delft Design Approach)用丰富的案例为本书做了进一步拓展,课程发布于edX网络课程平台。
许多新的设计方法在此发展过程中不断涌现。于是,《设计方法与策略:代尔夫特设计指南》应运而生。这本书对设计方法的理论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早在此书出版之前,其电子版课件已在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网站上广受好评,因此,我对这本书的前景充满信心。
——Norbert Roozenb urg
国际刊物《设计研究》(Design Studie)副主编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工业设计工程学院以设计方法见长。在这本浸透了师生长期实践经验和智慧的书中,大家可以看到一座设计方法的宝库,是涵盖了系统、模式、产品、服务、品牌等各方面的“大设计”方法。希望它能帮助你用设计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吴卓浩
INWAY Design创始人,创新工场用户体验总监
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而在一些人眼里,设计研究往往有点另类。但凡做事,都需要思想做引领,理论和方法做支撑!成功的设计,背后一定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理论。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工业设计工程学院有着50载的设计研究成果。希望这本书能帮你叩开设计研究的大门,登上创新设计成功的巅峰!
——罗仕鉴,浙江大学工业设计系博士,教授
在思想的境界里方法如同拐杖,它能帮助真正的思想者走得更远。
设计师的创作离不开直觉和创造力,同时也离不开设计方法。设计方法在设计教学和设计研究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它是丰田、谷歌、惠普、苹果公司创新的秘密,是设计咨询公司的杀手锏。
《设计方法与策略:代尔夫特设计指南》是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工业设计工程学院50多年来对产品设计方法的经验总结。众所周知,传统的设计教材总是枯燥地解释方法,而忽略了实际应用。《设计方法与策略:代尔夫特设计指南》则放弃了对设计方法的赘述,对所有方法只做简明扼要的阐释,直接展示了72种核心设计方法、策略和技巧。其中,有些方法是代尔夫特独创的,且已广泛流传。每一种方法、策略和技巧均用单独的一页文字来描述,并辅以插图说明。
这是一本所有对设计感兴趣的人都可以阅读的设计工具书。本书将所有策略和方法依据其所适用的范围进行归纳——从筹备设计项目、探索发现、定义设计问题到开发创意概念、评估决策、展示和模拟。这种采取系统分类的方法在设计类图书中是独一无二的。它不仅能帮助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反思自己的定位,还能更有效、准确地辅助设计师合理利用方法解决遇到的难题。如何针对特定的目标和相关资源制作项目计划?何时在怎样的情境中如何使用某个特定的方法?使用某个方法能或不能得到哪些结果?这些实际的问题,你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
• 职业设计师的工具书。它能在实际设计项目中协助你推进项目进程。
• 设计学生的参考书。它能在通往职业设计师的道路上助你一臂之力。
• 企业创新者的高效创新指南。它用设计思维指引企业找到创新方向。
精益设计 豆瓣
Lean UX: Applying lean principles to improve user experience
作者: Jeff Gothelf 译者: 张玳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3 - 8
本书作者根据精益创业法的理念归纳出了行之有效的精益设计方法,让设计团队可以用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设计出更好的用户体验。本书重点介绍了如何利用精益设计来改善用户体验,让团队摈弃为设计而设计的心态,通过迭代来增进认识,提高效率,并以成果为基础进行设计。另外,书中有大量的案 例分析和研究探讨,还有很多操作性建议。
设计是什么 豆瓣
6.8 (5 个评分) 作者: Michael Kroeger 原點 2010
◆賈伯斯評價為史上最偉大的平面設計師
◆美國LOGO設計教父最精闢、犀利的經典言談
◆從商標設計到好設計的標準,道盡設計人該懂的所有事
◆瑞士新浪潮平面設計運動之父Weingart 撰序
◆所有設計人不能錯過的大師開講
◆最一針見血的思考與經驗談
保羅.蘭德(Paul Rand)為美國當今乃至全球,最傑出的logo設計師、思想家及設計教育家。他為IBM、ABC、UPS、西屋所設計的商標無人不識,蔚為經典。他對設計的見解犀利,深信好設計的力量,為業界所尊崇,是美國當代最具影響力的設計師與教育家。
1995年2月,亞利桑那大學傑出學人計畫(ASU Eminent Scholar Program)邀請保羅.蘭德到此客座講學,帶領學生思考設計前該知道的所有事。這本書的內容便是這段講學期間的摘錄。從平面設計初學者該懂的事、該看的書,電腦對設計的幫助,與客戶的溝通,到設計是什麼,透過精闢的問答,道出最一針見血,最直指核心的答案,機鋒處處卻有深富教育性與啟發性,讓人不得不佩服大師的智慧。
大師開講 Q&A
Q:設計的定義是什麼?
A:設計是一種關係,一種比例。
Q:對大學設計系的學生來說,教設計的最佳方法是什麼?
A:必須給所有詞彙下定義。學生必須知道他們在做什麼。
Q:這一代設計人最應該研究什麼?
A:了解情況。
Q:初學者應該學什麼?
A:運用雙手非常重要。那正是你和母牛以及電腦操作員不同的地方。
Q:用電腦的好處?
A:你不會因為有了電腦就變成創意天才。
Q:可以做出完美的設計嗎?
A:除非你是上帝,否則不可能有完美的設計。
Q:設計有過時的問題嗎?
A:設計只有好與壞的差別,不必擔心夠不夠新。
Q:我們如何判斷好設計與壞設計?
A:這問題無法回答。
Q:設計商標時要注意什麼?
A:不能從「多大」的角度去思考,要從「多小」去考量。
Q:設計過程的第一要務?
A:思考。你要怎麼做,而不是你要做什麼。
Q:如何與客戶溝通?
A:如果確定你的想法正確,答案只有一個,接受或拉倒。
Q:要如何才能為你工作?
A:為我工作是最糟的,因為你永遠不會有機會做設計。
你的第一本思维导图操作书 豆瓣
7.0 (6 个评分) 作者: 陈资璧 卢慈伟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2 - 7
●全球第一本由思维导图官方机构认证的权威操作读本
●世界大脑先生、思维导图创始人【东尼•博赞】倾情作序推荐
●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用思维导图做决策
●全球500强企业正在用的思维工具,已成功改变世界100多个国家6亿人的思维方式
●操作书搭配练习本,分解步骤,一做就会
微软、波音、IBM、麦当劳、惠普、迪士尼等世界百强企业的管理工具
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清华大学等顶尖高校学子的学习工具
权威性强
※全球第一本思维导图官方机构认证权威操作读本
※东尼•博赞作序推荐
※作者是亚洲第一华人思维导图女性高级认证讲师,博赞的学生
实操性强:
※操作书 + 练习本,学生版 + 职场版(全方位迎合读者需求)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的东尼‧博赞(Tony Buzan)创立,被誉为21世纪全球革命性的思维工具,已被广泛运用于生活、学习、工作等领域。
美国Con Edison公司在911之后,运用思维导图做规划,成功完成重建曼哈顿的任务;新加坡政府将思维导图列为学校必修课;韩国在2008年将思维导图法列为基础教育课程;菲律宾创办一所思维导图专门学校,以思维导图法教授各个学科……
全球已有6亿人在使用,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找主题,分支干,发散性思维,左脑换右脑,分解步骤,一做就会!
轻松绘制属于自己的思维导图!
设计调研 豆瓣
作者: 戴力农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4 - 4
设计调研是设计专业学生和设计师在信息时代需要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因此本书全方位地就这一主题开展讨论。首先定性地介绍了常用的数据采集方法,如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头脑风暴法、自我陈述法、实验法等,然后阐述常用的调研分析方法,如数量对比分析、知觉图、鱼骨图、卡片归纳法、情景法、人物角色法、故事板、可用性测试、A/B测试、用户点击行为分析、流量、转化率、跳出率和网站数据分析。最后本书介绍了设计调研的一般流程,以及如何从设计调研到设计洞察,并且提供了两个不同设计方向的教学案例:网站设计调研的案例来自阿里巴巴集团,是关于一个淘宝产品——淘宝指数的产生和迭代过程;环境艺术设计的案例来自上海交通大学,是关于闵行公园的场地调研与设计案例。
《设计调研》是一个团队协同的成果。作者来自各大高校和企业活跃在设计第一线的设计师,比如SAP、三星、阿里巴巴、腾讯、搜狐网、大众点评网、上海交通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本书各章节的大量案例引用了高校课堂作业和企业的实际产品,它们与时下的设计理念紧密结合。
《设计调研》可以作为高等教育设计学科的专业教材,也可以为各类设计的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为自己工作 豆瓣
Work for Money, Design for Love
作者: [英] David Airey 译者: 侯鸿儒 人民邮电出版社
随着设计行业的逐步成熟以及设计人员数量和水平的逐步提高,有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成为了自由职业者,而且其中的一些人甚至成立了自己的设计公司。但设计和经商毕竟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技能,即使之前的工作经验或者经商天赋能够为你提供一些帮助,你却依然难以照顾到方方面面。本书总结了设计师们在经商过程中最常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并提供了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此外,本书还囊括了由设计师们所总结出的大量宝贵经验,从选择直接与客户打交道还是承包项目,到如何给公司起名字;从如何起草合同,到如何获得被动收入等等,可谓应有尽有。
本书适合自由职业设计师、设计公司创业者,以及对设计行业有兴趣的相关人士阅读。
平面设计中的网格系统 豆瓣
Grid systems in graphic design
8.6 (27 个评分) 作者: 约瑟夫·米勒-布罗克曼 译者: 徐宸熹 / 张鹏宇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6 - 6
本书主要介绍了网格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旨在为平面和空间的设计师们提供一个实际的工具,让他们可以从概念、组织结构和设计上更有效、自信地处理和解决视觉问题。
与此同时,此书也为设计教育者提供了帮助,让他们能在教学中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一方面,教师通过教学能为学生 提供一个很好的机会去了解和熟悉网格设计的要点和方法;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通过自我训练的方式去学习如何使用它。
为了读者能够更容易了解和掌握网格设计的原理,我将在书里尽可能详细地解释网格系统,并逐步分析网格设计中的关键步骤。
事实上,绝大多数的设计师都不知道、也不理解为什么要建立这样的一个秩序系统。所以,如果想要合理、功能地运用网格系统,那就必须仔细地研究网格的所有原理。只要不嫌麻烦,任何研究网格的人都会发现,在网格系统的帮助下,他都能更快地解决设计中的问题,并让设计更具功能性、逻辑性和视觉美感。
月亮和六便士 豆瓣
The Moon and Sixpence
9.0 (175 个评分) 作者: [英] 毛姆 译者: 傅惟慈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10
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本已有牢靠的职业和地位、美满的家庭,但却迷恋上绘画,像“被魔鬼附了体”,突然弃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他的行径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在异国不仅肉体受着贫穷和饥饿煎熬,而且为了寻找表现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经过一番离奇的遭遇后,主人公最后离开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他终于找到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艺术气质的氛围。他同一个土著女子同居,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惊的杰作。在他染上麻风病双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画了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却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后把这幅画作付之一炬。通过这样一个一心追求艺术、不通人性世故的怪才,毛姆探索了艺术的产生与本质、个性与天才的关系、艺术家与社会的矛盾等等引人深思的问题。同时这本书也引发了人们对摆脱世俗束缚逃离世俗社会寻找心灵家园这一话题的思考,而关于南太平洋小岛的自然民风的描写也引人向往。《月亮和六便士》说问世后,以情节入胜、文字深刻在文坛轰动一时,人们争相传看。在小说中,毛姆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借“我”之口,叙述整个故事,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原型是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这更增加了它的传奇色彩,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关注。
内在革命:一本关于成长的书 豆瓣
作者: [美国] 芭芭拉·安吉丽思 译者: 龙彦 北京日报出版社·阳光博客 2016 - 4
“这大概就是我所能写出来的最重要的一本书了,它与我息息相关,它源于我自己的那些重要的旅途。”——芭芭拉•安吉丽思
《内在革命》自诞生之初就拥有强大的力量和坚决的声音,呼吁人们聆听它。在《活在当下》《爱是一切的答案》等作品中,芭芭拉以心灵导师的身份畅谈生命的真谛,而在《内在革命》中,芭芭拉则完全敞开自我,分享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挫折、伤痛与成长。
芭芭拉的人生并不容易,曾遇到过许多希望和幻想的破灭,经历过许多失去与背叛,还有无数次地被悲伤和绝望围攻。离婚,且不止一次;被不忠诚的生意伙伴欺骗;在股市上损失惨重;与一些会破产的公司结盟;遭遇不公平的诉讼;受到同事诽谤;一些珍爱的朋友因癌症与她别离……
正是这样的人生让她认识到,大部分人(包括她在内)所经历的痛苦、困惑与不快乐,都来自于我们在外在和内在世界所遭遇的意料之外的事物。而最终决定我们是谁、提升我们的身份的,并不是如何处理那些期盼和希望的事物,而是如何挺过这些没有预料到的事情。
2016年5月16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