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B - 标记
儿童心理学 豆瓣
Child Psycholog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作者: [英]乌莎·戈斯瓦米(Usha Goswami) 译者: 吴帆 译林出版社 2019 - 6
从出生到青春期,当代儿童的养育问题引发了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极大的关注。这本《儿童心理学》以可信、前沿、易读的方式,讲述了童年期的依恋、学习和社会认知。乌莎•戈斯瓦米教授重点阐释了以下观点:安全依恋可以促进自我理解的发展;婴幼儿在学习语言、思维和推理的过程中,发展出了语言及道德等方面的复杂能力,以及对于自然和社会的理解;儿童的学习受周围环境(如学校、家庭、同龄人等)的影响;儿童之间的友谊对于心理发展极其重要。
乌莎•戈斯瓦米教授探究了儿童从出生到青春期的心理,利用最新研究成果,阐释了语言发展和逻辑推理等关键问题,突出了童年期“安全依恋”的重要性,分析了学习的过程。儿童逐步增强对周边世界的理解,语言和道德理解等复杂能力也随之发展。儿童与同龄人的关系为何对于心理发展尤其重要?儿童如何以及为何发展成现在的样子?现阶段的发展为成人期奠定了怎样的基础?这些家长、教师和教育研究者关心的问题都能通过《儿童心理学》这本书获得解答。
2023年12月4日 已读
那些闪电指向你 豆瓣
6.5 (19 个评分) 作者: 林婉瑜 春潮 |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8
◆ 瞬间的爱情感觉,像稍纵即逝的闪电——那些闪电指向你。
◆ 加印9次,直抵人心的现象级诗作;台湾诗选年度诗奖获奖作品!
◆ 脸书、ins用户疯狂手抄、晒照的“年度之书”!
◆ 台湾中生代代表诗人、台北文学年金得主林婉瑜“关于爱”的代表作。
不用典故,善用对比;画面感、 故事性极强。
意象鲜活、创意独特;既有情感深度,又有力度。
◆ 79首诗,聪慧、舒坦地描喻爱情里的许多样态:单恋、热恋、分离……是为每一深情执着者所记录的,温柔而炽烈的,情诗。
◆清新坦然地诉说,却带来十足震撼与感动。
◆ 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写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意。
◆止庵、姚谦领衔力荐!
——————————————
在我看来,诗既是一种不同寻常的体验方式,又是一种不同寻常的思维方式或语言方式,而从根本上讲,这一切都是一回事。可以换个说法:诗人是特殊的人,诗是特殊的思维方式或语言方式。不客气地讲,只有为数并不很多的诗人和诗当得起这样的要求,而林婉瑜和她的作品就在此列。关于林婉瑜,我曾说,好诗总是比语言更快捷地抵达心灵。我尤其喜欢她笔下这一点:既有情感深度,又有力度。形容起来,就是“黑暗之光”。
——止庵(作家、学者)
.
林婉瑜的每首诗,我几乎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那是在时间里、在某一空间里发生的一个状态:实景的状态或心理的状态。
——姚谦(音乐人、作家、收藏家)
.
她写爱的渴求、果敢、迷途、呼唤,珍惜宿世缘会,沉醉幽渺难名。有的诗调皮率性,有的诗叹惋任真。
——陈义芝(诗人、评论家、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
.
林婉瑜写诗不拘泥形式,极力从新的意象和概念写大自然与日常……这是不被符号拘限,聪明又不做作,随意呼风唤雨的女子。
——柯裕棻(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作家)
.
林婉瑜从自然之中观察与提炼,将自然界本有的现象,都借来成为诗意的利器,诗人谈笑用兵之间,情感以及情境就重新被诠释出来……每个人都渴望爱,希望被理解以及被安慰,而这些你可以在林婉瑜的诗里得到。
——杨滢静(台湾东吴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
.
诗集中,婉瑜追问爱情与秘密,并且把整个世界含括进来,形成独特的叙说魅力。我似乎看见,因为凭借着爱才更显得强大的灵魂。这样的灵魂,不必依托什么,也不必等待什么。诗句完成的时刻,爱的感觉也已经完足。
——凌性杰(诗人)
2023年12月3日 已读
我不想知道的事 豆瓣 Goodreads
Things I Don't Want to Know
8.5 (12 个评分) 作者: [英]德博拉·利维 译者: 步朝霞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3 - 8 其它标题: 我不想知道的事:论女性写作
德博拉·利维女性成长三部曲 #1:论女性写作。获2020年法国费米娜外国文学奖,李翊云、珍妮特·温特森推崇。该怎样面对我们无法承受、我们不想知道的事?——写作,每一次写作都是创造更美好世界的尝试。利维将个人历史、性别政治、哲学与文学理论等融为一体,以女性视角回应乔治·奥威尔的名篇《我为什么写作》,论及写作、爱与失去,结成这部私密、真挚、动人的个人生活记录。
在书中,利维努力平衡女性、母亲、写作者的三重身份,同时讲述深刻影响她小说创作的现实生活经历:童年时在南非,她因父亲遭祸而失去语言能力;青少年时在英国的廉价餐厅里,她与建筑工人和巴士司机共处,逐渐成长为作家;五十岁时,她婚姻破裂,临时起意去往西班牙马略卡岛,在他乡回望此前的人生。
************************************
※ 利维的强大力量,在于她思想和表达的独创性。
——珍妮特·温特森
※ 21世纪版《一间自己的房间》。它在今后的许多年里将会被广为引用。
——《爱尔兰观察者报》
※ 在对奥威尔的有力反驳中,利维用自传的启发性时刻回应了奥威尔提出的写作动机——“纯粹的自我中心”“审美方面的热情”“历史方面的冲动”“政治方面的目的”。这是一部发自内心、广受注目的女性生活记录,它给奥威尔的直率论断赋予女性化和个性化。
——《观察家报》
※ 一位将面对世界的愤怒和困惑转变为飞翔的诗意的作家。总能让人感到奇妙的正确。
——《独立报》
※ 利维成功地将历史、政治和个人的线索编织在一起,形成了对她的生活和她为什么写作的细致讲述。她优雅的散文式回忆录强调说,一个女人需要勇敢表达自我。
——《图书馆杂志》
※ 很少有散文家有勇气和才能与乔治·奥威尔正面交锋。德博拉·利维对奥威尔的标志性作品《我为什么写作》的回应,既是对女性主义的呼唤,也是一部由诸多感人片段编织而成的回忆录,更是文学界最勇敢的规则破坏者之一的文学写作指南。
——英国巴诺书店
2023年12月1日 已读
病人家属,请来一下 豆瓣 Goodreads
8.2 (29 个评分) 作者: 王兴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1 - 9
家人得了癌症,我该怎么办?
如何选择合适的医院和医生?
如何跟医生有效沟通?
要不要告诉家人他得癌症了?
癌症病人饮食有哪些禁忌?
工薪阶层该如何有效应对癌症带来的经济压力?
什么时候该放弃治疗?
临终关怀该怎么做?
本书是一名临床经验丰富的肿瘤科主治医生为癌症病人家属写的书,作者通过一个个生动真实的故事,以幽默诙谐而不乏温情的叙述,解答了癌症病人及家属广泛关注的困惑和问题:如何正确就医?如何与医生交流?如何决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少走冤枉路、少花冤枉钱?如何正确看待癌症?怎样调整生活方式和心态?掌握哪些护理技巧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痛苦、早日康复?如果大限来临,应该做些什么准备?……
作者不仅分享了科学、系统的医学指导意见,便于病患和家属查询、借鉴,也揭示了很多“只有医生知道”的行业内幕和医学从业者的酸甜苦辣,富有亲和力和实用性,增进了医患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2023年11月20日 已读
激情耗尽 豆瓣 谷歌图书
All Passion Spent
8.1 (25 个评分) 作者: [英] 薇塔·萨克维尔-韦斯特 译者: 沈矗 孙芸珏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 10 其它标题: 激情耗尽
◎一句话推荐
超越时空的文学经典,伍尔夫的灵魂伴侣、传奇作家薇塔写给所有女性的人生课,小说版《一间自己的房间》。女性的自我觉醒、自我解放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永远都不会太晚。
--------------------
◎编辑推荐
1. 女性自我价值的实现永远都不会太晚
小说讲述了一位女性在人生暮年自我觉醒的故事:过去的七十年里,这个女人对丈夫言听计从,而现在,她决定按照自己的喜好度过余生;这不是一个乏味的老妇人的故事,而是一个不老的女人的故事。事实证明,地位、财富和家庭都不应成为人们追寻自我价值时的束缚,对于女性来说尤其如此。
2. “它让读者几乎渴望活到八十八岁”
小说主要聚焦在斯莱恩夫人如何在新家中安顿下来,过上自己无比渴望的晚年生活。她感受到的那种“夏末时分,南墙下,桃树旁”的宁静同样也潜入了读者的内心。一切都很安静,还带有一点魅惑、自由、独立、浪漫和对琐事的摒弃。有时,我们也想逃离,也会对这个巨大的世界心生厌倦,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终于可以得到休息。
3. 一位激励所有女性读者的传奇作家
像作品所传达的主题一样,作者亦是女性自我成就的榜样。薇塔在少女时代就开始创作小说、戏剧和诗歌。作为诗人,她两次获得霍桑顿文学奖;作为小说家,她的作品在她那个时代颇为畅销,且流传至今;作为园艺家,她一手设计和建造了英国最著名、参观人数最多的花园之一西辛赫斯特城堡花园,并持续撰写广受欢迎的园艺专栏——在女性直到1918年才获得投票权的英国,薇塔的成就堪称传奇。
4. 伍尔夫的文学缪斯
薇塔曾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亲密伴侣,亦曾是她的灵感源泉。两人密切交往的那十年——1925年至1935年——是双方文学创作的高峰期。期间,伍尔夫创作出了以薇塔为原型的作品《奥兰多》(1928),薇塔也创作出了她的代表作《激情耗尽》(1931),并与伍尔夫创作于1929年的《一间自己的房间》形成了呼应。两人的这段情事亦曾被拍成电影《薇塔与弗吉尼亚》(2018),并引发影迷热议。
5. 经典名作,中文首译
作为薇塔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激情耗尽》至今仍是许多读者心目中的经典(Goodreads评分4.0,亚马逊评分4.4)。1986年,BBC也曾将小说中的故事改编成迷你剧搬上荧屏。此次出版的中文版是薇塔的作品首次被译介到中文世界。
--------------------
◎内容介绍
“一部无比优雅、令人惊讶、仍然鼓舞人心的小说。”——英国《星期日电讯报》
斯莱恩勋爵在世期间,曾任印度总督和英国首相,乃英国政坛的大人物。他去世后,外界都以为他那位八十八岁的遗孀将会一如过去,继续做一只乖巧得体的“花瓶”,并在悲伤中渐渐凋零。可斯莱恩夫人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无视子女们自以为是的安排,搬到了汉普斯特德一所租来的房子里,过起了独立生活。在那里,她重新获取了渴望已久的自由,并且结识了几位特别的同伴。在与他们的交谈中,她回忆起了自己年轻时的志向,并慢慢发现,过去的那些年里,她为了不辜负别人所谓的期望,做出了多大的牺牲······
--------------------
2023年10月31日 已读
你的夏天还好吗? 谷歌图书 豆瓣
너의 여름은 어떠니
9.0 (44 个评分) 作者: [韩国] 金爱烂 译者: 薛舟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2 - 10
“韩国八零后天才女作家”金爱烂
第十八届韩戊淑文学奖获奖作品
老舍文学奖得主 文珍 作序《在悬崖尽头抓住热带鱼》
“去看里面八个如热带鱼一样残忍而发光的故事吧。去亲身感受金爱烂美丽又凶险的夏天吧。——如果可以的话,尽可能多读几遍。”
《你的夏天还好吗?》是金爱烂的第三部短篇小说集,共收入八篇作品。书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大多面临绝境,赤裸裸地暴露在现实之中,却试图寻找渺茫的希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五篇作品聚焦于三十岁左右的年轻女性,细腻地描摹了她们在爱情、友情、婚姻、工作等方面的心理状态,或许会激起中国女性读者的共鸣。作为韩国文坛最有代表性的女作家,金爱烂赢得了大量读者的喜爱,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作品主人公的力量。
2023年10月14日 已读
读金爱烂之前,以为风格如同它的封面和标题一样,清新自然。一篇篇读完后,感受到的是窒息、腐朽与死亡的气息。婚姻中不幸的女人,少年面对生存的绝望,普通人庸庸碌碌的一生,消费主义与美役,丧子的中年女性……几乎每一篇都带来不同程度的刺痛感,同为东亚人的共情。金爱烂的描写也十分出彩,尤其是细小事物与感官、情绪之间的连接。
占据 豆瓣
L'Occupation
7.9 (22 个评分) 作者: [法]安妮·埃尔诺 译者: 米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 - 7
--编辑推荐--
* 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作品,简体中文首版
* 赤裸坦诚地挖掘、暴露、剖析自身的欲望
* 以手术刀的笔触,犀利刻画嫉妒占据生活所有面向的过程
* 写作成为哀悼感情的最后的救赎
--内容简介--
出于倦怠感,也因为才从十几年的婚姻中脱身,无法放弃重获的自由,作者主动结束了与W的六年恋情。一晚,W来电告知要搬出去与另一个女人同居。从此这个未知的女人侵占她的脑海,左右她的情绪,进入她的身体。她被彻底占据。
作者以第一人称,赤裸坦诚地挖掘、暴露、解剖自身的欲望,呈现一种毫不矫饰造作的女性叙事声音。
2023年10月10日 已读
羞耻 豆瓣
La Honte
8.3 (14 个评分) 作者: [法]安妮·埃尔诺 译者: 郭玉梅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 - 7
----编辑推荐-----
* 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代表作
* 十二岁的女孩以羞耻为框架开始认识世界,认识自己
* 直面生存的不适,成为自己的人类学家
* 一本“让他人的目光无法承受”的书,将自传写作推向极限
----内容简介----
“六月的一个星期日,中午刚过,我的父亲想要杀死我的母亲……”
本书以这个在作者十二岁那年发生的骇人场景开篇。此后,在家庭中这件可怕的事情从未被提及,埃尔诺被迫在余生中独自应对她的恐惧和羞耻。
在本书中,安妮·埃尔诺以文学家的丰富情感和锐利眼光,对生活经验和暴力记忆的力量进行了强有力的反思,展示出对生活的洞察如何成为写作的动力。
---媒体推荐----
* 埃尔诺“以勇气和临床医生般的敏锐揭示出个人记忆的根源、隔阂和集体约束”,她“始终如一地从不同角度审视在性别、语言和阶层方面存在巨大差生活”。
——瑞典学院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
* 安妮·埃尔诺是新自传文学的女王。——《时代周刊》
*《羞耻》中仔细、不留情面的具体内容为一个共鸣和普遍的真理提供了声音;而埃尔诺的特殊不适,最深刻的是作为人类的不适。——《纽约时报》
* 埃尔诺的写作没有开头或结尾。她的故事没有“弧线”。但它们往往在通勤地铁上坐在你身边,无论你如何礼貌地要求它们,它们都不会离开。——《洛杉矶时报周日书评》
* 埃尔诺以毫不留情的清醒态度,将她自己和她的记忆从任何令人欣慰的神话中剥离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她迫使我们面对做人的令人震惊的事实。——《出版人周刊》
* 埃尔诺的这本炙手可热的小说有一种忏悔的、真实的生活气息,她常常模糊了经历和想象之间的界限。她完全袒露自己的灵魂,写出了一本简洁有力的回忆录,讲述了她十二岁时在六月的一个星期日受到的冲击的深刻影响,当时她的父亲试图杀死她的母亲。这个可怕的事件从未被提及,埃尔诺是一个听话的独生女,她被迫在余生中孤独地应对她的恐惧和羞耻。羞耻感是埃尔诺的支柱,她以科学家的精确性追踪了羞耻感对她心理的影响,把对她所居住的法国小镇看似直率的描述变成了对其僵化的社会等级制度、流言蜚语的倾向和坚持一致性的严酷揭露。埃尔诺精美而令人不安的叙述提供了对法国战后重建时期的一瞥,以及对写作生活的动力的洞察力。——《书单》
* 安妮·埃尔诺是我最喜欢的当代作家之一,她的作品新颖而真实。读完她的书后,我总是在她的世界里走动几个月。——希拉·海蒂(Sheila Heti),《母性》的作者
* 我觉得她的作品很特别。
——艾米尔·麦克布赖德(Eimear McBride),《女孩是半成品》的作者
2023年10月10日 已读
无薪主妇 豆瓣
最後の講義 完全版 上野千鶴子 これからの時代を生きるあなたへ安心して弱者になれる社会をつくりたい
7.3 (14 个评分) 作者: [日]上野千鹤子 译者: 吕灵芝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3 - 8
这个世界上存在一种特殊的劳动,维持着人类社会的正常运转,劳动者却在市场上被视作“无业”,且不被回报、不被评价、不被感谢。这项工作被人们称作家务劳动,从事者大多是家庭中的女性。
在本书中,上野千鹤子回到了自己女性主义之路的起点——主妇研究。
她讲述了自己开始研究女性学的契机,正是从母亲不幸的婚姻中发现了主妇们无偿进行家务劳动的普遍状况,影响日本学界的“无薪劳动论”则脱胎于此。
她以女性的家务劳动价值不被认同、不被回报为入口,逐步揭露了女性的劳动价值被持续剥削、长期隐形的社会病灶。在此基础上,她将性别问题纳入更广泛的权力结构,从追求“弱者也能安心生存”的社会理想出发,系统地梳理了自己从“主妇研究”到“照护研究”的研究历程,阐述了其基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视角的无薪劳动理论、劳动市场底层中的女性困境思考、“官·民·协·私”的福利多元社会构想,以及日本老龄化社会下照护的哲学实践。痛快地拆解了现代社会固有的女性压抑结构,提出旗帜鲜明的犀利见解:
停止以爱为名的剥削,主妇不是免费的“恋家劳动者”,她们是应该被尊重、被看见、被回报的社会劳动者。
--------------------------------------------------
是什么在推动着我做这一切呢?
我想应该是愤怒。
我对日本女性学的贡献就是引进了“家务乃是无薪劳动”的定义。为何人类孕育生命和为其送终的劳动被置于其他一切劳动的低位,这是一个根源性的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女性主义的课题将永无终结之日。——上野千鹤子
我认为主妇的问题是思考女人问题时的一个基点。只要世人认为主妇是女人应有的姿态,是女人幸福的象征,那么不只目前是主妇的女人,那些尚不是主妇、不打算成为主妇、无法成为主妇、曾经是主妇的女人,都将无法逃脱“主妇”这个很难说是好是坏的称谓而获得自由。——伊藤雅子
◆上野千鹤子系统阐述颠覆日本社会学界的“无薪劳动论”。一次学术生涯的激情回顾,一堂力重千钧的觉醒之课。
◆从愤怒中汲取能量,用敌人的武器与之战斗。“教授真是一颗温柔的子弹!”
◆脱胎于NHK高分纪录片《最后的讲义》,收录超60%全新内容,上野亲自整理补充。
◆系统梳理上野过往理论体系,收录上野VS学生的精彩群辩,理论+实例,毒舌犀利,一针见血!
◆一本写给东亚女性的觉醒之书,击碎“家务劳动”谎言,勇敢向无薪劳动说“不”!
2023年10月8日 已读
金钱心理学 豆瓣 Goodreads
The Psychology of Money: Timeless Lessons on Wealth, Greed, and Happiness
8.0 (42 个评分) 作者: [美] 摩根 · 豪泽尔 / Morgan Housel 译者: 李青宗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3 - 6 其它标题: 金钱心理学:财富、人性和幸福的永恒真相
全球狂销超300万册,美国亚马逊理财类No.1,53种语言版本火爆全球!
你和金钱的关系,决定了财富和你的距离!
在风云变幻的投资理财领域,带你找到亘古不变的财富真相。
更适合普通上班族的《纳瓦尔宝典》。
北师大管理心理学教授钱婧,科学作家万维钢推荐。
◎ 编辑推荐
一辈子做普通工作,靠什么积累巨额财富?
对比高风险投资,低收益理财如何笑到最后?
年景不够好时,怎样持续稳健地实现财务自由?
在风云变幻的投资理财领域,带你找到亘古不变的财富真相。
◎ 横扫各大媒体和榜单的爆款理财畅销书,53种语言版本畅销全球!
全球狂销超300万册!美国Amazon财富管理类No.1,被《华尔街日报》称为“近年来zui好、zui具原创性的理财类图书”。纳斯达克官网“2022年度十佳投资类图书”,《福布斯》、《纽约时报》、CNN、彭博社等数十家媒体推荐,2021和2022年全球独立书店个人理财类畅销榜No.2。
☆ 名家诚意推荐,国内万千读者翘首以盼中文版
北师大管理心理学教授钱婧、“得到”万维钢、《驱动力》作者丹尼尔·平克、《掌控习惯》作者詹姆斯·克利尔、《对赌》作者安妮·杜克、橡树资本霍华德·马克斯推荐。英文原版豆瓣3000余人标记想读,评分高达8分以上。
☆ 比《穷查理宝典》《纳瓦尔宝典》更有普适性,大道至简的幸福理财指南
关于理财心态的20堂课,故事生动,篇幅精炼,道理深刻。抹平理财中的专业知识差距,让上班族也能轻松拥抱财务自由。
帮你做到:被纷繁理论包围时,抓牢增长的规律;受心理本能怂恿时,提防人性的弱点;在波动与未知之中,看清长远的走势。
☆ 揭示关于财富积累的反直觉原理,道出金融名校也不会教的秘密
◆ 最难的理财技能是让逐利适可而止。
◆ 成功的投资并不需要你每一个决定都正确。你只要坚持不把事情搞砸就够了。
◆ 你即使有一半时间都在犯错,到最后依然能赢。
◆ 比起巨大回报,要更看重财富安全。只要财富安全,复利就会给你巨大回报。
◆ 时间自由是财富能带给我们的最大红利。
◆ 在大部分情况下,做出合乎情理的决策,比追求绝对理性更好。
◆ ……
☆ 无论理财段位如何,这本书都能让你有所顿悟
刚开始理财时读到这本书就好了!帮理财新手更快实现财务自由,助投资老手长久守护财富安全,给青少年越早懂越好的财商教育。
☆ 当基金一片绿,股市跌不停,这本书告诉你如何稳住,如何赢!
◎ 内容简介
人们总把投资理财当作一门硬科学,却忽略了心理因素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实际上,理财行为并非仅依靠冷冰冰的数字和公式,很多时候会受到你的情绪、喜好、立场和很多意料外的因素影响。因此,致富和守富的关键并不在于懂得多少知识,总结了多少规律,而常常在于如何克服人性的弱点,认清事物运作的本质。
摩根·豪泽尔从心理角度入手,在本书中分享了18条一针见血的理财智慧。如果你是理财新手,你会接受一堂朴素、简明却能令你受用终生的理财课,先人一步实现财务自由。如果你是投资老手,本书也会帮你查缺补漏,返璞归真,守护好来之不易的财富。在风云变幻的投资理财领域,有些道理亘古不变,无论何时都能帮你实现财富的稳定增长。只有发现它们,把握它们,你才能在起伏不定的经济形势下实现长久的富足与幸福。
◎ 名人推荐
豪泽尔的特点是喜欢探索历史的规律,能结合历史和时代背景来考察事情。他会从宏大的视角切入,通过数据分析一些宏观事物,然后探索宏观趋势对个人的影响。这本书也许能让你对投资理财有一些更根本的认识。
——万维钢,科学作家
我们和钱的关系,其实也是和自己的关系。如果和钱的关系不拧巴,那么赚钱、攒钱包括花钱其实都是一种舒适的自我延展。这本书帮助我们了解了人类面对金钱时的心理弱点和思维误区,启发我们发展适合自己的金钱观。无论是否了解复杂的投资技巧,只要稳住自己,拉长战线,留出容错空间,提防人性的弱点,以让自己睡得踏实的方式理财,和金钱发展出持久而良性的关系,我们都会拥有时间的馈赠。
——钱婧,北师大管理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年来最好、最具原创性的理财类图书。
——《华尔街日报》
很少有人能像摩根·豪泽尔这样,用清晰而优美的语言讲明白致富的道理。
——丹尼尔·平克(Daniel Pink),畅销书《驱动力》(Drive)作者
本书同时取得了两项成就:一是讲出了从没有人讲过的道理,二是真的很有道理。
——霍华德·马克斯(Howard Marks),橡树资本管理有限公司(Oaktree Capital Management)创始人
充满真知灼见,应该人手一册。
——詹姆斯·克利尔(James Clear),《掌控习惯》(Atomic Habits)作者
很少有个人理财书像本书这样,连电影计划都提上了日程。
——彭博社(Bloomberg)
近年来最好也最具原创性的理财类书籍之一。
——《华尔街日报》
豪泽尔是少见的能把复杂概念以扣人心弦、易于理解的文字表达出来的作者。
——安妮·杜克(Annie Duke),《对赌》(Thinking in Bets)作者
2023年10月2日 已读
写作是一把刀:与费雷德里克-伊夫·热奈对谈 豆瓣 Goodreads
L'Écriture comme un couteau
7.9 (15 个评分) 作者: [法]安妮·埃尔诺 译者: 栾颖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 - 8 其它标题: 写作是一把刀
“我给文学置入了一些坚硬的、沉重的,甚至是暴力的东西。它们与生活境况相关,与我十八岁之前生活的世界的语言相关,与一个工人和农民的世界相关。它们永远是真实的东西。我认为,在我的情况下,在我作为一个阶层跨越者的情况下,写作是我能做的最好的事情,是一种政治行为,也是一种赠予。”

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作家弗雷德里克-伊夫·热奈无规律地向安妮·埃尔诺提出问题。在这些回答中,作者努力为从三十年前开始的写作实践做出说明,描述她的工作方式,解释她的文本的“目的”。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而且因为它拒绝虚构,对生活经验做了严格的、进步的工作,因而令人感动。本书有助于普通读者了解埃尔诺本人的经历以及写作特点,也是文学研究者的重要参考资料。
2023年9月25日 已读
简单的激情 豆瓣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Passion simple
8.3 (53 个评分) 作者: [法] 安妮·埃尔诺 译者: 袁筱一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 - 7
----编辑推荐-----
* 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代表作
* 一部分析普遍激情的反情感作品
* 以主观彻底客观化的视角,写出饱受离别和孤独无益之苦的人的内心
----媒体推荐----
埃尔诺“以勇气和临床医生般的敏锐揭示出个人记忆的根源、隔阂和集体约束”,她“始终如一地从不同角度审视在性别、语言和阶层方面存在巨大差生活”。
——瑞典学院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
安妮·埃尔诺是新自传文学的女王。——《时代周刊》
埃尔诺的成功之处在于珍视平凡的情感,同时提升情感的平凡表达......这是一座无法简单解释的激情纪念碑。——《纽约时报》
一部抒情精确,如钻石般清晰的作品。——《纽约客》
等待的痛苦和焦虑、做爱后短暂的灵魂接触、随之而来的昏昏欲睡和疲惫、欲望的重燃、迷恋和抛弃的微不足道的侮辱和蔑视,所有这一切埃尔诺都以平静的、冷酷的态度娓娓道来,让人感到坚定的、真实的自我。——《华盛顿邮报》
在这本书中,安妮·埃尔诺描述了一段没有结果的恋情,男主角并不自由。每一个段落,每一个字,都让读者更接近一种最纯粹的渴望......——《观察家》
与埃尔诺的其他作品一样,《简单的激情》令人着迷的地方在于生活材料的个体自我性与纪实性、无功利性、几乎无我的表现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新政治家》
----内容简介-----
安妮·埃尔诺以其简洁、质朴的风格,记录了一颗完全被激情吞噬的人心的欲望和卑微。她模糊了事实和虚构的界限,试图描绘她与一个已婚男人之间两年的情感和身体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句话、每一件事、每一个人,要么都与她的爱人产生关联,要么她都漠不关心。埃尔诺以勇气和精确性,寻求一个完全为他人而存在的时代背后的真相。
2023年9月15日 已读
年轻男人 豆瓣 谷歌图书
Le Jeune homme
7.9 (23 个评分) 作者: [法]安妮·埃尔诺 译者: 栾颖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 - 7
* 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最新作品,中文首次出版
* 打破最后的禁忌,讲述一段丑闻般的恋情,战胜困扰一生的羞耻
* 一位中年女性面对阶层歧视、性别歧视、年龄歧视的宣言
* 简短有力,后劲十足,如手术刀般锋利
--内容简介--
她五十多 岁,开始和一个比她年轻三十岁的男人约会。他离开了同龄的女朋友,并以前所未有的激情爱着她。但这段亲密的爱情插曲同时也是政治性的,在街头、餐馆和沙滩,他们总是遭受恶意的目光。她又成了青年时代的“丑闻女孩”,不过现在已完全不感到羞耻,反而有了解脱的感觉。在某种程度上,他不再能忍受她曾经的美丽,而她只是在重复她的过去。尽管“他是她的天使,唤起了过去,让过去永远存在”,但这对未来有何意义?
--媒体推荐---
* 埃尔诺“以勇气和临床医生般的敏锐揭示出个人记忆的根源、隔阂和集体约束”,她“始终如一地从不同角度审视在性别、语言和阶层方面存在巨大差生活”。
——瑞典学院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
* 安妮·埃尔诺是新自传文学的女王。——《时代周刊》
*《年轻男人》是安妮·埃尔诺的杰作,是一个完美的缩影。她用一种令人眩晕的美丽的普鲁斯特式的姿态浓缩了她以前所有的书。——《左派文艺杂志》
* 世界文学中的“恋母情结”可能从未被如此无畏地还原到其真正的核心。——《南德意志报》
* 寥寥数语,影响巨大……这本薄薄的书彻底改变了法国!——《南德意志报》
* 这部作品在叙事上的复杂性在于,作者的人生主题——从底层的社会地位上升——再次以另一个人的身份出现……《年轻男人》的特殊文学性在于,作者将其与她的另一部作品巧妙地联系起来。——西德广播电台
* 《年轻男人》浓缩了对埃尔诺来说所有重要的主题:对社会起源和社会进步的思考,对作为一个女人的思考,以及再一次对堕胎的思考,这是她的《事件》一书的核心。
——德国西南广播电台
* 埃尔诺继承了西蒙娜·德·波伏瓦作为一代人记录者的角色。——《新政治家》
2023年9月10日 已读
安详辞世 豆瓣
8.9 (11 个评分) 作者: [法] 西蒙娜·德·波伏瓦 译者: 赵璞 海天出版社 2019 - 6
《安详辞世》是波伏瓦在自传作品,出版于1964年,写的是母亲辞世前后的情况。1963年,波伏瓦的母亲被发现罹患癌症,在母亲去世之前的3个月,波伏瓦一直陪伴病床前。这一次,使她痛苦的不再是母亲的淫威,而是她的衰老和病痛。
本书回忆了波伏瓦母亲的一生和她与母亲的关系,也思考了家庭、妇女地位、死亡等她作品中的命题。
2023年9月10日 已读
秘密笔记 豆瓣
作者: [意]阿尔芭·德·塞斯佩德斯 译者: 陈英 / 黄语瞳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3 - 7
● 萨特、埃莱娜•费兰特、裘帕•拉希莉一致推崇的作家
● 意大利反法西斯斗士 、意大利女性主义写作先驱之一
● 婚姻和家庭、道德和规训的不安之书
● “二战”后意大利女性的「贱民」身份和意识
● 出版70年首度被翻译成中文
————
意大利女性写作先驱、埃莱娜•费兰特的启蒙者 塞斯佩德斯代表作,最亲密的家人却像敌人一样彼此防卫
————
四十三岁的瓦莱里娅出门为丈夫买烟时,莫名冲动之下为自己买了一个黑色的笔记本,开始秘密写日记。
在六个月的时间里,这个笔记本成了瓦莱里娅真实欲望的唯一出口。她在其中越来越赤裸地直面自己和一对即将离家的儿女矛盾而疏离的关系,和丈夫米凯莱日渐空洞而可悲的婚姻。与此同时,她逐渐深陷办公室经理圭多的情感纠葛,并重燃了自己沉寂多年的生命热情。
在瓦莱里娅终于有勇气计划期待多年的威尼斯之行时,儿子里卡多突然宣布女朋友玛丽娜怀孕了,一场仓促的婚姻即将铸成,瓦莱里娅在家中本就逼仄的存在空间将进一步被挤占,她怀着恨意和痛苦决心准备毁灭这个笔记本。
————
媒体评论或名家推荐
对我而言,阅读阿尔芭•德•塞斯佩德斯,就像步入一个未知的宇宙——诺贝尔奖得主 安妮•埃尔诺
虚构类日记从来都是一种迷人的题材,我们知道叙述者不仅是她自己,同时也是作家。考虑到女性意识一直在历史和文学传统中挣扎着寻找自己的容身之地,这种双重的“作家”人格尤其充满挑衅意味。——《疾病解说者》作者裘帕•拉希莉
塞斯佩德斯持续追问当人们审视自己的生活时产生的意义和危险。——《卫报》
精确的形式、澎湃的内心,无处不在的怀疑焦虑,《秘密笔记》是一场近乎完美、痛入心扉的怒吼。——《金融时报》
瓦莱西娅的书写变成了一场震惊的自我认知,她在重新思考除去在家庭内部扮演的那个充满束缚的角色之外,她到底是谁,或者说,可能成为谁。——《纽约客》
2023年8月31日 已读
成为波伏瓦 豆瓣 Goodreads
Becoming Beauvoir:A Life
8.7 (133 个评分) 作者: [英]凯特·柯克帕特里克 译者: 刘海平 中信出版社 2021 - 3
“迄今为止最好的波伏瓦传记!”
“任何一个对波伏瓦哲学感兴趣的读者都不可错过的传记”
“她启发了全世界的女性,并改变了很多人的思考方式”
《金融时报》《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重磅推荐
梁鸿、毛尖、黄昱宁、张莉 共同推荐
《成为波伏瓦》是根据近几年新曝光的波伏瓦信件、早期日记等材料撰写的波伏瓦全新权威传记。“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成为的。”波伏瓦如是说。这本开创性的传记引入波伏瓦此前从未被出版的日记和信件等全新材料,把她从萨特的阴影中拉出来,使她站在属于自己的聚光灯下。这本传记将为读者呈现一个更为真实立体的波伏瓦,也让我们重新看待波伏瓦和萨特的关系。
本书还将呈现很多此前不为人所知的波伏瓦的个人细节,这些新的细节会增强波伏瓦的神秘感,也会使我们对波伏瓦更加着迷。为什么这位“女性主义偶像”要着力打造自己的形象?为什么关于她和萨特的关系她会频频“撒谎”,或是声称自己不是一个哲学家?也许带着这些新的细节,我们能更进一步地去认识真正的波伏瓦。
【编辑推荐】
★依据更独家的丰富材料撰写。包括2018年曝光的克洛德·朗兹曼与波伏瓦的情书、只有法语版本的波伏瓦学生时代日记,以及对波伏瓦养女的采访等。
★作者更权威,凯特是牛津大学的波伏瓦和萨特研究专家,资料的引用整理严谨细致、权威可信,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并配13张珍贵照片。《金融时报》《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文学评论》重磅推荐。
★为什么波伏瓦要在回忆录中抹掉其他男人,给萨特一个最重要却与事实不符的位置?隐秘的爱人?同性的伴侣?波伏瓦在自传中隐瞒了多少?
★长时间以来,人们提到波伏瓦会认为她只是“萨特的伴侣”,而这本传记,让波伏瓦从萨特的阴影下走出来,探讨她的生活、她的作品、她的思想,以及她的爱情。
【媒体推荐】
一本值得慢慢品读的书。有太多细节引人入胜,让人恨不得一口气读完。但它值得我们花时间慢下来,去欣赏这个启迪了全世界女性以及改变了许多人思考方式的伟大女性。
——《星期日泰晤士报》
在柯克帕特里克的传记中,波伏瓦被还原到她的完整作品中,她的复杂性和她的勇敢都得以展露—而不仅仅是一句断章取义的引用。
——《文学评论》
一部值得赞扬的传记。它超越了之前那些带有厌女症情结的波伏瓦传记,向我们展示了这位不凡女性的激荡人生和复杂矛盾。
——《爱尔兰观察报》
柯克帕特里克给了我们更多的空间去思考波伏瓦与女性主义的复杂关系,同时作者也给出了很丰富的讨论……给朗兹曼的信件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帮助我们理解波伏瓦的新资源……最重要的是,柯克帕特里克写的波伏瓦传记向我们清晰地展现了波伏瓦强大的道德信仰,以及在战后她是如何将其投入到她的政治参与中的。
——《卫报》
柯克帕特里克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比之前的波伏瓦传记都更加细节详实,分析到位的波伏瓦哲学分析……她的厉害之处在于把波伏瓦的逻辑和她的生活联系了起来……这是迄今为止最好的波伏瓦传记。
——《立场》杂志
柯克帕特里克不厌其烦地爬梳了波伏瓦的评论、日记以及她晚年所接受的采访,从而让我们能够重新去认识这位鼓舞人心的女性主义者、哲学家和存在主义者的丰富人生。这本传记将让新的一波读者爱上波伏瓦——像她这样的具有政治意识的女性主义者现今已寥寥无几,而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她们。
——萨梅拉·哈里斯, SA周刊
这本传记十分重要,因为它给读者们提供了一个对西蒙娜·德·波伏瓦的人生和作品的基于证据的新解读,这个解读激进有力,非常必要。这部学术性的优秀传记令人叹服,它将久久地停驻在读者的心里。
——苏珊娜·利普斯科姆, 英国罗汉普顿大学历史系教授
我们还需要另一本波伏瓦传记吗?当然!这本传记终于把波伏瓦的哲学思想,而不是她的情感生活作为传记的焦点了。凯特·柯克帕特里克从新发现的材料入手,带着尊敬,心怀同情,卓有见地地重新审视了波伏瓦的一生,以及她的一生是如何被她自己的存在主义思想所引导,且受限于她的境况遭遇。这本精彩的传记来得太及时了!
——托弗·彼得森,挪威奥斯陆大学哲学教授、国际波伏瓦协会主席
细致的研究,优美的文笔。柯克帕特里克从最新的材料里发现了此前的波伏瓦传记里的矛盾之处,包括来自于波伏瓦自己的矛盾。《成为波伏瓦》是任何一个不仅对波伏瓦的人生感兴趣,也对她的哲学感兴趣的读者不可错过的传记。
——菲奥娜·薇拉-格雷, 英国杜伦大学社会学助理教授
2023年8月24日 已读
波伏瓦这一生所经历的诋毁与嘲讽,非常真实的反应了整个社会对女性的贬低,哪怕是去世后,也仍在被否认。人们过于关心她的私生活了,仿佛她和萨特的关系才是她一生最大的成就。但其实萨特很多观点,是她帮助他完成的,并且很多哲思也比萨特早,是她帮助了他事业的方方面面,而不是她从属于他。波伏瓦始终坚定的保持自我,也有能够看到自己失败的勇气,她的哲学思想超越了它所在的时代,很多思考直戳男权社会的痛点。各种情感关系,其实也能理解,一种人生课题吧。
如何抑止女性写作 豆瓣 Goodreads
How to Suppress Women's Writing
8.9 (167 个评分) 作者: [美]乔安娜·拉斯(Joanna Russ) 译者: 章艳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11
◆雨果奖、星云奖得主 女性主义科幻小说家 乔安娜·拉斯
◆悉数女性写作遭遇的重重阻力
◆一举揭穿文学界的厌女症传统
···
【内容简介】
本书是女性主义者乔安娜·拉斯的著名文论,她在书中模仿文学评论中的惯用论调,以反讽的方式写了一份“抑止女性写作指南”,以此尖锐地指出和批评那些施加在女性作者身上,阻止、贬低和无视女性写作的社会阻力。同时,这又是一部主流视野之外的文学史,它重新搜罗了那些被认为不值得了解的作品,并对那些文学史上鼎鼎大名的作者指名道姓:狄更斯、海明威、伍尔夫、桑塔格、勃朗特姐妹——有人曾贬抑女性写作,有人是被贬抑者,而有人两者皆是。
这是一部愤怒又锐利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它直指女性书写所面对的结构性暴力,带领读者重新认识那些被贬抑的声音。
···
言辞犀利、精彩至极!
——《纽约书评》
如果还没读过这本小书,你真应该找来看看:它依然惊人地紧贴当下......拉斯告诉我们,如果不先问问是谁在评判,基于何种标准,我们就没法明智地讨论哪些作品最重要、质量最高。如果我们不先思考是什么价值主导了文学,以及几百年来文学准则的形成,我们就无法理解真正的文学价值。
——《卫报》
这是一部风格奇特的作品,它蔑视传统,打破成见。书中罗列了所有会导致我们漠视甚至抛弃女性艺术作品的错误态度和观念。拉斯如此清晰简洁地界定了这些模式,如同将一面镜子放在我们面前,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
——安妮特·克洛德内,美国文学评论家
···
【编辑推荐】
◆鼓舞一代人的女性主义宣言、里程碑式的文艺批评。新增由美国批评家、《我才不是女性主义者:一部女性主义宣言》作者杰莎·克里斯宾(Jessa Crispin)撰写的导言。
◆后Metoo时代值得回顾的经典作品:乔安娜·拉斯带领读者在书中重拾一种被埋葬的文学传统,她那深具独创性与反思性的文字今时读来仍然铿锵有力,丝毫不过时,甚至出人意料地关照当下。没有比现在更好的时候重识那些被遗忘的作家,重思那些充斥偏见的评判标准。
◆这是一部献给所有边缘群体的激励之作,除去女性,拉斯也鼓励读者拥抱所有曾是或依然是文学正典之外的“圈外人”——黑人艺术家、同志作家、“地方主义小说家”,等等。拉斯真诚地指出,“只有在边缘地带,发展才有可能。”而把目光投向所有曾被贬抑过的边缘艺术家,事关我们能否真正地面对彼此,关注他人的境况。
◆金牌译者、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章艳翻译。文字流畅优美,最大程度还原拉斯原作的锐利与愤怒、幽默与力量。
◆本书英文版于2018年再版上市后,封面随即在社交平台上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中文版封面延续原版的创意思路,由屡获“中国最美的书”殊荣的设计师周伟伟操刀,通过罗列那些充满敌意的陈词滥调,直面女性写作所遭遇的重重阻力。
2023年7月19日 已读
被遗弃的日子 豆瓣
8.1 (34 个评分) 作者: [意]埃莱娜·费兰特 译者: 陈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3 - 6
★ “那不勒斯四部曲”作者埃莱娜•费兰特 解构婚姻的黑暗与谎言
★ 奥尔加的故事就是一个女人如何对抗遗弃的故事,在经历最低沉、最崩溃的阶段之后,又重新振作起来,讲述遗弃如何改变她,但没有毁灭她。——埃莱娜•费兰特
★ “《被遗弃的日子》是经过很多痛苦的挖掘才写出来的,这本书给了我信心。”
★ 著名导演罗伯特•法恩扎 改编同名电影《被遗弃的日子》(2005)
————
三十八岁的奥尔加突然步入生活的地狱:丈夫马里奥为一个年轻女人抛下她和年幼的儿女,还有一条叫奥托的狼狗。
奥尔加失去的,不仅是一段十五年的婚姻,还有她对生活的全部感觉。她一封封地给丈夫写无法寄出的信,徒劳理清自己婚姻解体的原因。她试图跟踪丈夫和情人的踪迹,不惜在大庭广众之下失态。她沉溺在被遗弃的羞辱中,任由身边的一切陷入混乱:小型车祸、孩子生病、爱犬中毒,还有和邻居共度的荒唐一夜。
但奥尔加并没有沦为她自童年起就恐惧成为的“弃妇”。在不留情面的自我审视和亢奋的写作中,她抹去了长期以来对丈夫和婚姻的虚假投射,最终找到了自己。
《被遗弃的日子》(2002)是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创作的第二部长篇小说,2005年由罗伯特•法恩扎改编成同名电影。
————
为什么他那么轻易就丢弃了十五年的爱情、温情,还有我们度过的激情时光?时间,时间,他占有了我生命的那么多时间,现在就那么任性地毁掉了。这是多么不公平的决定,这也是单方面的决定。他抛开了过去的生活,就像那是一只落在手上、让人讨厌的虫子。
费兰特将锤子敲进身体,她邀请读者穿透纸页。——《金融时报》
《被遗弃的日子》从文学上让我们兴奋的地方在于,它描述了一个处于危机时刻的灵魂,几乎丧失了稳定和体面,她的心变成了理性和疯狂、幸存和失控彼此冲突的战场。——《纽约客》
令人惊叹……作者愤怒、狂暴的声音是罕见的。——《纽约时报》
2023年7月19日 已读
基层女性 豆瓣
7.0 (48 个评分) 作者: 王慧玲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21 - 8
关于男女平等,她说——
这不应该是需要反复诉说的事。
关于年龄焦虑,她说——
喜欢自己的人,不会有年龄压力。
关于焦虑,她说——
活在当下的人不会焦虑。
关于伴侣,她说——
要和精神富裕的人在一起。
关于婚姻,她说——
婚姻不谈爱,谈经营。
关于全职妈妈,她说——
没有全职妈妈,只有家庭主妇。
关于生育,她说——
女人要为自己生孩子。
作为一个网红和一位基层女性代表,她正在做着一件渺小又伟大的事——
替那些失语的基层女性发声。
因为一条讲述基层女性婚姻困境的短视频,作者从此常驻新浪热搜。在视频中,她用开公司的比喻,讲述了在当下的生育福利制度下,女性应该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王慧玲制作了一系列视频,阐述自己的婚恋观点,内容涉及原生家庭、恋爱生育、强弱势关系,以及约会文化、穿衣自由等等,几乎每一条视频内容都引发了热烈的关注和讨论。
本书脱胎于这一系列短视频,紧紧围绕当下性别权益的热门议题展开,通过原生家庭、自我成长、两性关系三个主题,论述女性要如何摆脱环境与观念的束缚,正确对待恋爱与婚姻,成为一个精神、物质双独立的女性。
作者将讲述对象界定为精神、物质双不独立的女性人群。这一选择的原因有二:第一,在作者看来,难以独立的基层女性,在当下婚姻制度中处于弱势地位,她们遇到的困境,既有其独特性,也有之于全体女性而言的普遍性;第二,作者自己的人生就是一个逃离基层女性命运的故事,她为此感到庆幸,也希望能鼓励更多女性逃离困境,把握命运,成为独立的自己。
2023年7月12日 已读
記憶無非看透的一切 谷歌图书 豆瓣 Goodreads
L’Événement
8.9 (17 个评分) 作者: 安妮·艾諾 译者: 張穎綺 大塊 2022 - 11
那一刻,我殺掉的是體內的母親。
2022年諾貝爾文學桂冠──安妮-艾諾
生死並存,獻祭與救贖的血肉
//電影《正發生》原著小說//
◆本書賣點
◆202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安妮-艾諾經典自傳體小說。以第一人稱的「我」發聲,以私小說的形式,赤裸坦誠地挖掘、暴露、解剖自身的慾望,呈現一種不矯飾造作的女性敘事聲音。
◆年少墮胎的經歷,是成年後難以抹滅卻朦朧不清的回憶。藉由書寫,過去的情緒與現在的文字,合夥翻躍私密之牆,描繪出社會壓力下的反抗身影。
摸著懷孕的肚子,一種抽象而不實在的感覺。
她收到醫生寄來的妊娠證明,預產期是次年七月,
她看見夏天、陽光……,隨即把那張證明給撕了。
接下來,她得及時找到一位「天使製造者」──法文墮胎婆的意思。
編輯筆記
「我懷孕了,真慘!」那一年,她是單身的女大學生,而第一無動於衷的,正是讓她懷孕的那個男人。時間滋養著她體內正在成形茁壯的東西,她得無所不用其極讓它消失!那一夜,她經歷了生與死並存的一幕,那裡有著獻祭與救贖的血肉。四十年後,她重拾記憶深處的這個事件,透過當年的記事本、日記,與殘存的意象,撫觸著心頭漾滿憎恨或甜蜜的一切。
2023年7月9日 已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