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B - 标记
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 豆瓣
小津安二郎 僕はトウフ屋だからトウフしか作らない
7.3 (18 个评分) 作者: [日] 小津安二郎 译者: 陈宝莲 南海出版公司 2013 - 6
著名导演小津安二郎写下他的人生、他的电影
唯一授权中文简体版
著名学者止庵作序导读
有人跟我说,偶尔也拍些不同的东西吧。我说,我是“开豆腐店的”。做豆腐的人去做咖喱饭或炸猪排,不可能好吃。——小津安二郎
---------------------------------------------------------
《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著名导演小津安二郎写下他的人生、他的电影。拍电影四十年,小津只走自己的路,一直想完美地表现人性的温暖。人生中的执著,天性中的悲悯,都在这数十年间煮成一锅好豆腐。
小津安二郎坚持“电影是以余味定输赢”的信条,脚踏实地只开独家的“豆腐店”:“面对摄影机时,我想的最根本的东西是通过它深入思考事物,找回人类本来丰富的爱。说那东西是人性可能过于抽象,算是人的温暖吧。我念兹在兹的,就是如何将这种温暖完美地表现在画面上。”
2013年6月14日 想读
横渡大西洋 豆瓣
Trans-Atlantyk
8.0 (6 个评分) 作者: [波兰] 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 译者: 杨德友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3 - 7
《横渡大西洋》这部半自传体讽刺小说,是贡布罗维奇的一部重要作品,囊括了他对文学、哲学、心理学和社会的想法。贡布罗维奇用荒诞的手法,描绘阿根廷波兰人社区的自我主义和浮夸。在绚丽夺目的文风和百转千回的情节中,挖掘出波兰的民族性格。
一个也叫贡布罗维奇的年轻作家,因为纳粹入侵他的祖国而滞留阿根廷。一文不名的他,只得寻求波兰公使馆和波兰人社区“供养”。荒唐的冒险常常让作家陷于波兰人身份和难民地位的矛盾之中。在经历了一系列光怪陆离的事件之后,他成了一场决斗的联络人,而公使也参与其中,公使要让决斗成为展示波兰人血性的事件……
————————————————————
写作就是艺术家为了自己的个性和荣誉跟大众进行的一场战斗。
——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
一位滑稽模仿的语言大师,心理讹诈的行家,最深刻的后期现代派作家之一。
——约翰•厄普代克
我们将见证这位作家展示他不同寻常的写作才能。
——布鲁诺•舒尔茨
一个艺术家最伟大的杰作。
——巴兰恰克
在绚丽夺目的文风和百转千回的情节中,挖掘出波兰的民族性格。
——《书单
2013年6月14日 想读
杀死一只知更鸟 豆瓣
To Kill a Mocking Bird
9.0 (26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哈珀·李 译者: 高红梅 译林出版社 2012 - 9
成长总是个让人烦恼的命题。成长有时会很缓慢,如小溪般唱着叮咚的歌曲趟过,有时却如此突如其来,如暴雨般劈头盖脸……三个孩子因为小镇上的几桩冤案经历了猝不及防的成长——痛苦与迷惑,悲伤与愤怒,也有温情与感动。这是爱与真知的成长经典。
《杀死一只知更鸟》获1961年普利策奖。
美国图书馆借阅率最高的书,英国青少年最喜爱的小说之一。
美国中学推荐课外读物。
由小说改编的电影获第25届奥斯卡三项大奖。
美国电影协会评选的“100名银幕英雄与恶人”中,派克主演的芬奇律师名列英雄第一位。
作为史上最受喜爱的小说之一,《杀死一只知更鸟》已获得显赫声誉。它赢得过普利策奖,被翻译成四十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售出超过三千万册,并曾被拍成,备受欢迎的电影。
——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团
斯塔尔六月对北卡罗来纳州律师协会发表演说时,自比为《杀死一只知更鸟》中勇敢的南方白人律师阿蒂克斯•芬奇。斯塔尔凭着他的道德优越感,不把规则、秩序和正直放在眼里,这样一个人居然自比为芬奇,实在令我和比尔难以忍受。
——希拉里•克林顿
年轻时看过《梅岗城故事》(即《杀死一只知更鸟》),对片中法律人为弱势者争取权益奋斗,为恶法非法或恶法亦法辩论的故事感到澎湃不已,更加确定要成为法律人的心愿。
——许宗力(台大法学院院长)
2013年6月13日 想读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El coronel no tiene quien le escriba
8.7 (278 个评分) 作者: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译者: 陶玉平 南海出版公司 2013 - 5
★ 五十六年了,上校唯一做过的事情就是等待。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我写了九遍,它是我所有作品中最无懈可击的,可以面对任何敌人。 ——加西亚•马尔克斯
★《百年孤独》在问世之前就已经被我自己超越了。事实上,我认为我最好的作品是《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加西亚•马尔克斯
★《没有人给 他写信的上校》是一部完美杰作。——《2666》作者罗贝托•波拉尼奥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是加西亚•马尔克斯最负盛名的中篇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齐名。马尔克斯自认《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的艺术成就要超越《百年孤独》。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讲述了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上校,五十六年来一直等待退伍金的绝望生活。这位著名的“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被誉为“20世纪小说中最难忘的人物”,小说结尾也被誉为“所有文学作品中最完美的一段”。
2013年6月8日 想读
无比芜杂的心绪 豆瓣
7.4 (77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施小炜 南海出版公司 2013 - 4
★村上春树首次明确对世界表达看法
★出道三十五年最重要随笔集
★亲自遴选未曾收录的作品、未曾发表的文章
★收入耶路撒冷著名演讲《高墙与鸡蛋》
★世上的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求某个宝贵的东西,然而能找到的人不多。即使幸运地找到了,那东西也大多受到致命的损伤。但是,我们必须继续寻求。
村上春树自选三十五年来的精彩随笔结集而成,都是未以单行本发表过的文字,并在每篇前附短文记述写作时的心绪。
《无比芜杂的心绪》是村上创作生涯最具分量的随笔集,被誉为“完整了解村上春树文学与内心的必读之书”。
2013年6月8日 想读
北回归线 豆瓣
Tropic of Cancer
7.9 (41 个评分) 作者: [美] 亨利·米勒 译者: 袁洪庚 译林出版社 2013 - 4
【我的书不是关于性的,而是关于自我拯救的。 ——亨利•米勒】
亨利•米勒的作品中存在着露骨的性描写,英语国家长期拒绝发表他的作品。其早期作品首先在法国出版,1944年盟军来到巴黎后发现了米勒的作品,遂争相传阅,并偷偷带回英美等国,米勒顿时成为美国最富盛名的“地下”作家。直到20世纪60年代年经过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诉讼,美国最高法院宣布该书“不足以引起性欲”,《北回归线》终于在美国解禁。
★ 亨利•米勒——最富有个性又极具争议的文学大师、自由与性解放的预言家
★ 旅居巴黎的变形生活 遭禁二十多年的自传体启示录
★ 精神世界的诅咒“散文诗” 对传统观念的勇猛挑战
★ 亨利•米勒自传性三部曲之首“流氓无产者的吟游诗人”在巴黎的孤独吟唱
★ 荒诞人生观、虚无主义思想、离经叛道、凤凰涅槃的完美文本呈现
★ 入围《时代周刊》“1923——2005百部最佳英语小说”
★ 入列《1001本死前必读之书》
★ 入围美国现代图书馆评选的20世纪100部最佳英文小说
★ 入围《卫报》2009年“1000部大众必读小说”
★ 入围Esquire杂志2011年“75本大众必读之书”
《北回归线》是亨利•米勒自传性三部曲之首,描写了米勒同几位作家、艺术家朋友旅居巴黎的生活经历,同时通过对工作、交谈、宴饮、嫖妓等夸张、变形的生活细节的描写,展现了穷困潦倒的艺术家们的内在精神世界,诘问了在这个杂乱无序、肮脏的世界生存的意义。该书出版后吸引了众多读者,19 61年在美国解禁后更是成为畅销全球的文学名著,深刻影响了二战后的欧美文坛。
————————————————————————————————
一本十分卓越的书……一部相当辉煌的作品……在洞察力的深度上,当然也在实际的创作上,都比《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好得多。
——T. S. 艾略特
大概是一个人可以从中求得快感的唯一一本书。
——埃兹拉•庞德
亨利•米勒的小说没有故事,没有情节,没有成形的人物,没有开始,没有结束,没有主题,没有悬念,有的是浓得化不开的思想和长满翅膀和手臂的想象。
——冯唐
我从来没有读过像亨利•米勒这样的作家。他的身上有惠特曼、老子的影子……
——詹姆斯•弗雷
这个时代或任何时代最出众、最具原创力的作家之一。
——《星期六评论》
使米勒在现代作家中鹤立鸡群的,是他毫不含糊地把审美功用和预言功用结合在一起的能力。
——赫伯特•里德
米勒是现代作家中能让读者感动落泪的为数不多的人之一,仅仅是出于他个人的情感压力。
——罗伯特•奈
米勒完全掌控了对人性的解读,他因描写性欲横流、杂乱无章的世界而感到快乐。
——《卫报》
今日之美国文学以他(米勒)所做之事的意义而开始,也以此而告终结。
——劳伦斯•达雷尔
现代写作史上一个重大的事件。
——塞缪尔•贝克特
我们这个世纪十或二十部伟大的小说之一,其在意识领域的革新足以媲美《太阳照常升起》。
——诺曼•梅勒
读《北回归线》而洞察人类之无助、人生之悲怆者,智者也;不细察个中原委,惺惺作态,混淆艺术与人生,无思考能力、批判能力者,庸人也。
——译者 袁洪庚
2013年6月8日 想读
毛姆短篇小说精选集 豆瓣
9.0 (80 个评分) 作者: [英]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译者: 冯亦代 / 傅惟慈 译林出版社 2012 - 11
这二十三个短篇带我们去往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墨西哥,还引我们领略了太平洋岛国的风情。毛姆笔下的世俗男女在一幕幕凛冽的人间短剧中出演了一个个令人难以忘怀的角色。人性弱点无时不在精确透视之下,人际关系被一次次冷冷剖析。在各种光怪陆离的场景中,迷失的人性引发了一连串的悲剧。
2013年5月7日 想读
我是海明威的巴黎妻子 豆瓣
The Paris Wife
作者: 保拉·麦克莱恩(Paula McLain) 译者: 郭宝莲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3 - 3
“我多希望在还只爱她一个人的时候就死去。”——海明威
故事发生在1920年代,著名的爵士时代,著名的迷惘的一代。彼时的巴黎才人云集、流光溢彩,而海明威与哈德莉是其中的黄金佳偶。
来自圣路易斯市的姑娘哈德莉,美丽、沉默、家境良好却压抑,父亲自杀,母亲去世,她与强势的姐姐一家一起生活。但当28岁的哈德莉与20岁的海明威相遇后,一切都改变了。年轻的海明威英俊、热烈、敏感,他带哈德莉结识各色有趣的人,带她投入变幻的巴黎生活。哈德莉逐渐盛放,心性中的率真、善良、沉稳,使她成为海明威的缪斯,也成为这位尚未成名的作家最可靠的伙伴、最坚定的支持者,以及最温暖的照顾者。然而,随着海明威的事业与声名日盛,他们的感情遇到越来越多的考验,哈德莉意识到,巴黎成就了他们的成功与幸福,也正在夺走他们的爱情和婚姻……
多年之后,“哈德莉”将这段尘封已久的往事娓娓道来。这令人向往又使人神伤的爱恋,是仅属于那个年代的巴黎传奇,是一部翻遍文学史也读不到的哀婉篇章。
————————————————————————————————————
35个国家/地区相继出版
亚马逊网站2011年最佳图书
雄踞《纽约时报》排行榜56周
2011年10月新款kindle上市主打图书
美国独立书商协会畅销榜冠军 巴诺书店畅销榜第9名
持续上榜《华盛顿邮报》《今日美国报》《波士顿环球报》《洛杉矶时报》……
繁体版台湾诚品、博客来、金石堂书店畅销佳作
2013年5月6日 想读
假如明天来临 豆瓣 谷歌图书
If Tomorrow Comes
作者: 西德尼•谢尔顿 译者: 龚人 / 宁翊 译林出版社 2012 - 9
西德尼·谢尔顿堪称“世上最会讲故事的人”,作品全球总销量超过3亿册。他的作品多以年轻美丽的坚强女性为主角,细腻地刻画了女性心理情感,深受女性读者的喜爱。《假如明天来临》是这位通俗小说之父的巅峰之作。这是一部励志色彩浓厚的小说,主人公特蕾西是谢尔顿笔下最激动人心的女主角,评论家称她为“绽放在城市最黑暗深处的正义之花”、“女性的基督山伯爵”。
2013年4月17日 想读
激情 豆瓣
The Passion
7.9 (16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珍妮特·温特森 译者: 李玉瑶 新星出版社 2011 - 7
加西亚•马尔克斯再现!
珍妮特•温特森最受赞誉的长篇经典
荣获1987年约翰•卢埃林•莱斯奖
入选《卫报》死前必读的1000本小说
即将改编成电影,由两大著名影星格温妮丝•帕特洛和朱丽叶•比诺什倾情主演。
——————————
《激情》建立在一个奇迹与日常相互碰撞的世界里。维拉内拉能在水上行走。一个她所爱的女人偷走了她的心,将它藏在了罐子里。这是一座迷宫之城。你可能会门口遇见一个老妇人,她将根据你的面相告之你的命运。《激情》有关战争,有关战争中的个人行为;有关幸存、破碎的心、残酷与疯狂。
——珍妮特·温特森
一部想象力非凡、极其优美的书,引人注目。
——《纽约时报》
《激情》是一个爱情故事,是对欢愉及其局限的一次沉思,一部创意十足、风格强烈的诗性小说。
——Interview 杂志
无论是威尼斯还是拿破仑战争被写得如此富有新意是人们没有想到的,温特森再现了这些熟悉的场景时所表现出的才思和机制令人惊异。
——迈克尔•伍德(英国评论家)
加西亚•马尔克斯再现。
——埃德蒙•怀特(美国作家)
2013年4月17日 想读
我相信 豆瓣
En esto creo
作者: [墨西哥] 卡洛斯·富恩特斯 译者: 张伟劼 / 李易非 译林出版社 2012
《我相信》是一本散文随笔集。富恩特斯以二十六个字母排列组合,从A到Z选出四十一个单词作为标题,细诉他七十四载人生所悟。四十一篇散文,夹叙夹议,关怀思索,由“爱”出发,透过“友谊”、“电影”、“全球化”“儿女”、“左派”、“读书”、“苏黎世”等主题勾勒世界,同时记载作家的个人私密和学思历程。
2013年4月17日 想读
特朗斯特罗姆诗歌全集 豆瓣
8.9 (35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 译者: 李笠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2 - 3
本书是一本诗集,是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瑞典著名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全集,收录了诗人从1954年至今创作的《17首诗》《途中的秘密》《完成一半的天空》《音色和足迹》等13部诗集近200首诗歌,囊括了特朗斯特朗姆迄今为止的所有作品,还收录了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译者序言和作者创作于1993年的回忆文章。译者李笠是旅居瑞典的中国诗人,曾于2001年在国内翻译出版过《特朗斯特罗姆诗全集》,该书收录了1999年前诗人的作品。本次出版的全新版本增录了新作60余首,此外,李笠还对一些旧作的中文译文内容进行了修订,以前有些误译的地方,这次已经修改过来,译文打磨上也更为精致。
2013年4月17日 想读
毛姆读书随笔 豆瓣
8.2 (33 个评分) 作者: [英]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译者: 刘文荣 上海三联书店 1999
毛姆的这些文章虽然内容严肃,但他却是用他擅长的闲谈笔调来写的。他文笔老练,简洁明快而又委婉动人,读来就如他坐在你对面侃侃而谈,时不时地还会说上一两句俏皮话,对你眨眨眼或者微微一笑,让你觉得仿佛在和一位长者促膝谈心。可惜的是,有些精妙之处很难能汉语译出,我虽尽了力,但仍不十分满意。好在毛姆的文章本身都很精彩,我想你读过之后肯定不会失望的。
2013年4月9日 想读
2666 豆瓣
9.0 (78 个评分) 作者: [智利] 罗贝托·波拉尼奥 译者: 赵德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 1
美国全国书评人协会最佳小说奖
《纽约时报》年度十佳图书之首
《时代》周刊年度最佳小说
《洛杉矶时报》年度最佳小说
《旧金山纪事报》年度50部最佳小说
《西雅图时报》年度最佳图书
《纽约杂志》年度十佳小说
美国Amazon 年度编辑选书 读者最爱十大书籍
25年来百部最佳西语小说
新千年最佳小说
2666的五部分讲述了五个独立又彼此呼应的故事。第一部分《文学评论家》讲述四个来自欧洲不同地区(英法西意)的文学评论家,因为共同喜欢及研究一位德国作家阿琴波尔迪而成为朋友进而成为情人的故事。几人得知阿琴波尔迪曾在墨西哥现身时,便共同前往。这个部分的基调很平静,甚至有轻喜 剧般的轻松可人。但进入尾声时,气氛开始诡异起来,有很强的梦幻色彩。
第二部分《阿玛尔菲塔诺》是举家迁居到墨西哥的智利教授的故事。在第一部分里他曾是几位评论家的向导,因为他宣称曾与阿琴波尔迪有一面之缘。这一部分里,几位评论家已不见踪影,只留下这位日渐迷幻的教授,他不只能听到死人对自己说话,更是在某天效法杜尚,把一本偶然发现的几何学著作挂在自家的晾衣绳上,看风吹动书页。这部分也交待了教授的妻子迷恋上一位疯诗人抛家弃女的情节。这部分的情绪相对来说超现实,很迷幻。气氛压抑诡谲。甚至配有一些另人费解的图示。
第三部分《法特》,一位纽约《黑色黎明》杂志的黑人记者,因同刊的拳击口记者遇害身亡,接替那人来到墨西哥报道一场拳击赛。在这里,他结识了一批各地媒体同僚,还遇到阿玛尔菲塔诺的女儿。他逐渐地了解到在这个墨西哥北方城市圣特莱莎发生了多起杀害妇女的案件,手段残忍,抛尸荒野,他想进行报道,但困难重重。这部分写法上非常写实,叙述简洁有力。特别之处在于(也贯穿于2666全书),线性叙事之间,穿插有非常多的“离题”之言,比如法特乘飞机时听乘客讲的一段海上求生故事,寻访某人时在教堂听到的大段个人独白,某个美国导演的八卦等等。再如前文那晒书的杜尚,也特书了一段。这部分的结尾交待法特在某人帮助下到监狱找一个这些连环杀人案的嫌犯采访,可在见到那人时,却不知道该问些什么了。
第四部分《罪行》可说是全书的高潮部分。这部分看似警方档案,因为按时间顺序记录了自1993年1月到1997年12月,每月甚至每周发生的一起或多起杀害妇女案件,简明扼要,某时某地某人被谁谁发现,死状如何,衣物怎样,周遭环境,死者有否确认身份,法医学检测死因是何,有否嫌犯,警方又是怎样处理的。当然其间穿插了警方故事,贩毒集团背景,政治人物干预,来自FBI的侦探,亵渎教堂的“忏悔者”,能预言未来的女巫师,监狱中呼风唤雨的嫌犯(此嫌犯与第三部分结尾那位巨人嫌犯联系起来),等等。这部分“警方报告”的罗列,让人震惊愤怒,继而失望无奈,直到只能接受这现实的残酷。对读者而言,阅读这部分将会是一次极为震撼的心理过程。
第五部分《阿琴波尔迪》回归开篇引入的悬念人物,他出场了。这个部分甚至可作为独立的历史小说阅读,讲述了阿琴波尔迪的一生,他的出生,成长,贵族家的用人生活,参军,二战,与家人失散,目睹酷刑,成为战俘,耳闻屠犹亲历,开始写作,一家汉堡出版社社长的高度认可关注甚至是资助,传闻其极有可能得到诺贝尔文学奖,隐姓埋名混迹于欧洲各地,再到遇见家人,直到决定去圣特莱莎那个充满死亡的墨西哥北方小城。这部分的情绪悠然回荡着一首哀伤的歌曲,尽管一些细节的震撼力并不比第四部分弱,然而这更是一种尽在不言中让人既恐惧又哀伤无奈的调子。
2013年2月24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