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berMissBird :coolified: - 标记
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上下) 豆瓣
作者:
(德)舍勒
译者:
倪梁康
三联书店
2004
- 7
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为一门伦理学人格主义奠基的新尝试,ISBN:9787108020543,作者:(德)马克斯·舍勒(Max Scheler)著;倪梁康译
社会分工论 豆瓣
De la division du travail social
8.9 (9 个评分)
作者:
(法)埃米尔・涂尔干
/
none
译者:
渠东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0
- 4
《社会分工论》是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1893年的博士论文,是其开山之作。一开始他就显示了他反对单一的功利主义思维的立场,他指出社会是多元的,是由种种矛盾的部分组成的,是要适应相互矛盾的种种需要的,必须有一种限定与平衡。他选取的题目是一个经济学的对象,但他却要从其中找出非经济的内核来。这《社会分工论》的中心思想就是,劳动分工并不是纯粹经济现象。在这部著作中,涂尔干既提出了“社会团结”、“集体意识”、“功能”、“社会容量”、“道德密度”以及“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这些后来一直为社会学界所沿用、修正和争论的概念‘也通过对“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环节社会”与“分化社会”以及“压制性制裁”与“恢复性制裁”的纵向二元划分,探讨了历史演进的基本规律。概言之,涂尔干的社会学主义之基本立场在《社会分工论》已初现端倪:一切存在与现象的根源,皆为“社会”。
经验与判断――逻辑谱系学研究 豆瓣
Erfahrung und Urteil. Untersuchungen zur Genealogie der Logik
作者:
[德国] 埃德蒙德·胡塞尔
译者:
邓晓芒
三联书店
1999
- 6
该书是胡塞尔毕生哲学探索的晚年结晶,但与他前期思想(至少可追溯到1910年的手稿)是一脉相承的。这本书有力地证明,尽管胡塞尔后期对时间、主体间性、“生活世界”和历史哲学的重视使他显得有某种“转向”,但“胡塞尔从未放弃他的观念论及其作为一种‘严格科学’的哲学的独特观念”。
媒介研究经典文本解读 豆瓣
Canonic Texts in Media Research
8.4 (5 个评分)
作者:
伊莱休 卡茨
译者:
常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本书收录了媒介研究领域的13篇经典文本,并由当代该领域的知名学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读。此书非常适合作为高校《传播学经典文献选读》类课程的教材。
贸易打造的世界 豆瓣 Goodreads
The World That Trade Created:Society, Culture, and the World Economy, 1400 to the Present,3rd ed
作者:
[美国] 彭慕兰
/
[美国] 史蒂文·托皮克
译者:
黄中宪
/
吴莉苇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2
纵跨600年 | 83篇小史 | 30年研究精髓 |热销17年 | 3次再版更新
《大分流》作者、美国历史学会会长彭慕兰
拉美史、全球贸易史专家史蒂文•托皮克 共同书写
全球化进程中的独立与依附、崇高与卑劣、失序与进步、不满与餍足
--------------------------------------------------------------------------------------------
◎内容简介
本书以贸易为线索,通过市场准则形成、运输、致瘾食品的经济文化、暴力经济学、如何打造现代市场、工业化与去工业化等主题,将世界体系分析与地方研究的观点结合起来,展现了600年来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变化,以及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作者以阐述文化、政治、地理、个体、价值取向等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互为影响,意在表明:世界经济发展充满着不确定性,全球化也并不是单向西化发展的产物。每一项历史进程都有诸多意外、受多种因素作用的影响。由此,作者希望能引起读者更多思考和讨论,重新理解世界历史发展。
本书译自英文第3版,扩展了其地理上论及的广度,并提供更多关于20世纪和21世纪早期的论述。
◎专业评论
经济学的《探索》频道,讲述你所不知道的贸易故事,让你手不释卷。
——何帆
这是一个贸易打造的世界,它是已经形成的历史,也是正在发展的现实。我们要融入其中,也要时刻审视。这既是一个知识人的学术立场,也是一个具体的经济人必要的生活态度。
——苏小和
从最初充满血腥的强制贸易,到如今几乎每一个人都无法自拔,既有落后国家毁家纾难式的悲剧,又有新兴市场日新月异的改观,财富的全球化流动,亦从混沌、野蛮之初始,进化到文明、多远之阶段。从商业史角度细致剖析贸易对世界的改变,此书无疑独辟蹊径。
——《英才》杂志前执行主编 张刚
◎媒体评论
彭慕兰生动的语言和精彩的故事总是让我们会心而笑,他试图跳出西方中心、民族中心的学术态度,让我们看到一名真正独立的学者矢志不渝的学术立场。
——《南方都市报》
几百年前,阿拉伯人不知道地底埋着石油,南美洲的阿兹克特人也不觉得白银有什么作用。只有到全球化贸易的时期,这些商品进入流通领域,才变得价值连城,进而改变了世界。
——《第一财经周刊》
在这个新版中,两位作者提出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具有广泛包容性的观点。他们都捕捉到贸易在过去的600年里有着其连贯的规律……这本书提供了传统贸易史研究路径的新方法,也注意到亚洲在世界贸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美国图书馆重量级期刊 Choice
在这部引人入胜的作品中,作者阐明,六百年来,世界贸易一直在使全球各地越来越紧密相连,不只在不同经济体间,在文化、商业、政府、社会、政治上,也发挥同样的作用。
——世界四大通讯社之一 甘尼特通讯社
《大分流》作者、美国历史学会会长彭慕兰
拉美史、全球贸易史专家史蒂文•托皮克 共同书写
全球化进程中的独立与依附、崇高与卑劣、失序与进步、不满与餍足
--------------------------------------------------------------------------------------------
◎内容简介
本书以贸易为线索,通过市场准则形成、运输、致瘾食品的经济文化、暴力经济学、如何打造现代市场、工业化与去工业化等主题,将世界体系分析与地方研究的观点结合起来,展现了600年来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变化,以及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作者以阐述文化、政治、地理、个体、价值取向等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互为影响,意在表明:世界经济发展充满着不确定性,全球化也并不是单向西化发展的产物。每一项历史进程都有诸多意外、受多种因素作用的影响。由此,作者希望能引起读者更多思考和讨论,重新理解世界历史发展。
本书译自英文第3版,扩展了其地理上论及的广度,并提供更多关于20世纪和21世纪早期的论述。
◎专业评论
经济学的《探索》频道,讲述你所不知道的贸易故事,让你手不释卷。
——何帆
这是一个贸易打造的世界,它是已经形成的历史,也是正在发展的现实。我们要融入其中,也要时刻审视。这既是一个知识人的学术立场,也是一个具体的经济人必要的生活态度。
——苏小和
从最初充满血腥的强制贸易,到如今几乎每一个人都无法自拔,既有落后国家毁家纾难式的悲剧,又有新兴市场日新月异的改观,财富的全球化流动,亦从混沌、野蛮之初始,进化到文明、多远之阶段。从商业史角度细致剖析贸易对世界的改变,此书无疑独辟蹊径。
——《英才》杂志前执行主编 张刚
◎媒体评论
彭慕兰生动的语言和精彩的故事总是让我们会心而笑,他试图跳出西方中心、民族中心的学术态度,让我们看到一名真正独立的学者矢志不渝的学术立场。
——《南方都市报》
几百年前,阿拉伯人不知道地底埋着石油,南美洲的阿兹克特人也不觉得白银有什么作用。只有到全球化贸易的时期,这些商品进入流通领域,才变得价值连城,进而改变了世界。
——《第一财经周刊》
在这个新版中,两位作者提出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具有广泛包容性的观点。他们都捕捉到贸易在过去的600年里有着其连贯的规律……这本书提供了传统贸易史研究路径的新方法,也注意到亚洲在世界贸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美国图书馆重量级期刊 Choice
在这部引人入胜的作品中,作者阐明,六百年来,世界贸易一直在使全球各地越来越紧密相连,不只在不同经济体间,在文化、商业、政府、社会、政治上,也发挥同样的作用。
——世界四大通讯社之一 甘尼特通讯社
资本主义 豆瓣
Capitalism:Competition,Conflict,Crises
作者:
[美]安瓦尔∙谢克
译者:
赵准
/
李连波
…
中信出版集团
2021
- 1
正统经济学立足于完全竞争假设,从理想化的视角研究资本主义的运行,假设具有完全信息的、完美的“代表性行为人”会做出理性的、最优化的选择。大多数非主流经济学则采取相反的策略,强调的是这一制度的低效率、不平等和不平衡,认为支配着现代世界的是不完全竞争。事实上,两者都以完全竞争作为基本参照,并试图加入各种各样的“不完全”,以弥补理论与现实的差距。
在《资本主义》一书中,安瓦尔·谢克没有拘囿于上述任何一种观点,而是立足于一个全新的研究起点和视角——真实竞争。在他看来,“真实竞争是资本主义的核心调节机制,它与所谓的完全竞争之间的差异,就像战争和芭蕾之间的差异一样巨大”。他证明了,即使不借助超理性、最优化、完全竞争、完全信息、代表性行为人或所谓的理性预期等理想化假设,也能够推导出被实践和理论证实的经济学结论。这一视角使得他可以用几乎崭新的眼光看待经济学分析的所有要素:供求规律、工资和利润率的决定、技术变革、相对价格、利率、贸易条件及平衡、增长、失业、通货膨胀,以及以周期性复现的普遍性危机收尾的长期繁荣。
谢克试图构建一个“现代经济学替代性框架”,并将每一个理论都与新古典主义、凯恩斯主义和后凯恩斯主义的对应观点进行对比,通过大量的模型、图表进行经验检验,还成功预测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到来。谢克分析的对象是资本主义经济,并用扩展的视角探究这一主题。这正是古典经济学以及凯恩斯和卡莱茨基处理这一问题时采用的方法。任何对资本主义和一般经济学感兴趣的人都能从这部独创性著作中获得丰富的知识。
在《资本主义》一书中,安瓦尔·谢克没有拘囿于上述任何一种观点,而是立足于一个全新的研究起点和视角——真实竞争。在他看来,“真实竞争是资本主义的核心调节机制,它与所谓的完全竞争之间的差异,就像战争和芭蕾之间的差异一样巨大”。他证明了,即使不借助超理性、最优化、完全竞争、完全信息、代表性行为人或所谓的理性预期等理想化假设,也能够推导出被实践和理论证实的经济学结论。这一视角使得他可以用几乎崭新的眼光看待经济学分析的所有要素:供求规律、工资和利润率的决定、技术变革、相对价格、利率、贸易条件及平衡、增长、失业、通货膨胀,以及以周期性复现的普遍性危机收尾的长期繁荣。
谢克试图构建一个“现代经济学替代性框架”,并将每一个理论都与新古典主义、凯恩斯主义和后凯恩斯主义的对应观点进行对比,通过大量的模型、图表进行经验检验,还成功预测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到来。谢克分析的对象是资本主义经济,并用扩展的视角探究这一主题。这正是古典经济学以及凯恩斯和卡莱茨基处理这一问题时采用的方法。任何对资本主义和一般经济学感兴趣的人都能从这部独创性著作中获得丰富的知识。
信息社会的知识劳工 豆瓣
Knowledge Workers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作者:
(加)莫斯可(Mosco, V. )
/
(加)麦克切尔(MckercherC. )
译者:
曹晋
/
罗真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9
凯瑟琳·麦克切尔、文森特·莫斯可编著的《信息社会的知识劳工》一书收录的论文汇集了新近知识劳工在新自由主义经济语境中的劳动分析,分别讨论了计算机动画、电影、图书馆、报纸等产业的知识劳工的劳动如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彻底商品化,这是国际学界针对传播产业知识劳工如何遭遇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剥夺的批判前沿研究。关于传播与信息技术、劳动和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讨论和辩论是本土传播研究的薄弱环节,本论文集的出版为中国学界提供了批判传播研究经典的问题意识和分析路径。
数字化生存 豆瓣
Being Digital
作者:
[美国] 尼葛洛庞帝
译者:
胡泳
/
范海燕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7
- 1
《数字化生存》描绘了数字科技为我们的生活、工作、教育和娱乐带来的各种冲击和其中值得深思的问题,是跨入数字化新世界的*指南。英文版曾高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信息的DNA”正在迅速取代原子而成为人类生活中的基本交换物。尼葛洛庞帝向我们展示出这一变化的巨大影响。电视机与计算机屏幕的差别变得只是大小不同而已。从前所说的“大众”传媒正演变成个人化的双向交流。信息不再被“推给”消费者,相反,人们或他们的数字勤务员将把他们所需要的信息“拿过来”并参与到创造它们的活动中。 信息技术的革命将把受制于键盘和显示器的计算机解放出来,使之成为我们能够与之交谈,与之一道旅行,能够抚摸甚至能够穿戴的对象。这些发展将变革我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娱乐方式—— 一句话,我们的生活方式。 犀利的见解使尼葛洛庞帝成为《连线》 杂志*受欢迎的专栏作家之一。《数字化生存》一书充满种种洞见,是我们每个人的必读之书。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豆瓣
8.9 (19 个评分)
作者:
陈向明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 3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是国内第一部系统评介“质的研究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的专著,对目前国际社会科学界提出的有关理论问题以及新近发展出来的操作手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结合有关西方学者以及作者自己的研究实例对其进行了生动的展示和说明。“质的研究方法”目前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是与“量的研究方法”相提并论、交相辉映的一种研究方法,它要求研究者深入社会现象,通过亲身体验了解研究对象的存在方式和意义解释,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之上建立相关理论。
社会学方法与定量研究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谢宇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 7
一本针对研究生的讲述定量研究方法的教辅书,美国定量研究方法领域权威教授写就,针对中国国内“重定性,轻定量”的研究现状,就定量研究的本质、基础、范畴和争论,做了精辟的论述和分析,是国内外广大对社会科学方法研究有专长或有兴趣的学者和学生必备的手册和工具,正应时下社会科学研究之需。
24/7:晚期资本主义与睡眠的终结 豆瓣
Late Capitalism and the Ends of Sleep
6.9 (18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纳森·克拉里
译者:
许多
/
沈河西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 5
◆每周7天,每天24小时,资本主义将人类裹挟进没有间歇的持续状态,永不停歇地运转才是其准则。在24/7的体制下,只有失败者才睡觉!
◆无眠之夜,无梦之境,资本主义从我们手中窃取时间,睡眠将这一过程拦截。
···
【内容简介】
随着资本主义扩张而兴起的24/7体制,并非一 个空洞的流行语,事实上,它正在消弭白天与黑夜、现实与梦境、工作与休息、公共与私人、机械与人类之间的界限。在24/7体制下,既没有暂停键,也没有关机键,我们被裹挟其中,每周7天,每天24小时,不停运转。它最终侵蚀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导致注意力涣散、感知力受损、记忆和做梦的能力丧失。睡眠是人类不可削减的需求,是抵抗24/7体制仅存的一道屏障,也是资本主义唯一无法消灭的“自然条件”。如果睡眠不再,人类将何去何从?
···
一本魅力十足的小书。
——《纽约时报杂志》
一本黑暗而充满才气的书。
——迈克尔·哈特,《大同世界》作者
24/7式的电子交易的幻影将商品深深地印刻进我们身体的肌理,独独留下睡眠以供片刻喘息。乔纳森·克拉里以其对于看似永恒的当下的敏锐批判为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做出了补充。
——麦肯基·沃克,《解体的景观》作者
···
【编辑推荐】
◆一个不睡觉的社会是什么样的?随着资本主义不断扩张,其对睡眠的侵蚀也愈演愈烈,迫使我们每周7天,每天24小时都处于永不停歇的生产与消费中,导致我们的注意力涣散,感知力受损,最终摧毁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乔纳森·克拉里以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睡眠为切入点,向资本主义制度发起论战。
◆被誉为克拉里社会景观考古的巅峰之作。作为当代著名艺术史家,视觉艺术、电影和摄影研究专家,乔纳森·克拉里以一种更具才气和诗性的语言,表达了与德勒兹、加塔利、本雅明和福柯相似的怀疑。在24/7的世界里,人类受到“控制”,这种控制已经超越了制度,渗透进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甚至控制了我们的时间感、空间感。
◆本书已被译为二十余种语言,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讨论。在《纽约时报杂志》《洛杉矶书评》《卫报》《世界报》等知名期刊上收获大量好评。
◆精装小开本、无腰封,简约便携。封面画面一分为二,上半部分是如梦般的蓝色夜空,下半部分是灰暗深沉的夜色,烫金的齿轮与指针,尖锐的指向2、4、7三个数字,提醒我们这才是现实中的无眠世界,仿佛是下端不眠的工作,托起了上端的舒适与好梦。
◆无眠之夜,无梦之境,资本主义从我们手中窃取时间,睡眠将这一过程拦截。
···
【内容简介】
随着资本主义扩张而兴起的24/7体制,并非一 个空洞的流行语,事实上,它正在消弭白天与黑夜、现实与梦境、工作与休息、公共与私人、机械与人类之间的界限。在24/7体制下,既没有暂停键,也没有关机键,我们被裹挟其中,每周7天,每天24小时,不停运转。它最终侵蚀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导致注意力涣散、感知力受损、记忆和做梦的能力丧失。睡眠是人类不可削减的需求,是抵抗24/7体制仅存的一道屏障,也是资本主义唯一无法消灭的“自然条件”。如果睡眠不再,人类将何去何从?
···
一本魅力十足的小书。
——《纽约时报杂志》
一本黑暗而充满才气的书。
——迈克尔·哈特,《大同世界》作者
24/7式的电子交易的幻影将商品深深地印刻进我们身体的肌理,独独留下睡眠以供片刻喘息。乔纳森·克拉里以其对于看似永恒的当下的敏锐批判为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做出了补充。
——麦肯基·沃克,《解体的景观》作者
···
【编辑推荐】
◆一个不睡觉的社会是什么样的?随着资本主义不断扩张,其对睡眠的侵蚀也愈演愈烈,迫使我们每周7天,每天24小时都处于永不停歇的生产与消费中,导致我们的注意力涣散,感知力受损,最终摧毁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乔纳森·克拉里以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睡眠为切入点,向资本主义制度发起论战。
◆被誉为克拉里社会景观考古的巅峰之作。作为当代著名艺术史家,视觉艺术、电影和摄影研究专家,乔纳森·克拉里以一种更具才气和诗性的语言,表达了与德勒兹、加塔利、本雅明和福柯相似的怀疑。在24/7的世界里,人类受到“控制”,这种控制已经超越了制度,渗透进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甚至控制了我们的时间感、空间感。
◆本书已被译为二十余种语言,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讨论。在《纽约时报杂志》《洛杉矶书评》《卫报》《世界报》等知名期刊上收获大量好评。
◆精装小开本、无腰封,简约便携。封面画面一分为二,上半部分是如梦般的蓝色夜空,下半部分是灰暗深沉的夜色,烫金的齿轮与指针,尖锐的指向2、4、7三个数字,提醒我们这才是现实中的无眠世界,仿佛是下端不眠的工作,托起了上端的舒适与好梦。
娱乐何为 豆瓣
Gute Unterhaltung
7.2 (25 个评分)
作者:
[德] 韩炳哲
译者:
关玉红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6
娱乐的无处不在预示着全新的事物即将来临。人们对世界和现实的理解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娱乐升级成为一种新式范例,即一种新的决定什么具有处世能力、什么没有,也就是决定什么是存在者的存在模式。因此,现实本身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娱乐效果。
娱乐的绝对化导致世界变成享乐的世界,受难精神将这样的世界解释和贬低为沉沦、虚无,甚至是非在。然而,受难和娱乐其实并不完全相异。娱乐的纯粹无意义与受难的纯粹意义是紧密相连的。
小丑的微笑与痛苦之人痛苦扭曲的表情看起来惊人地相似。
韩炳哲创造了一种他个人独有的思想传统。
——《周日世界报》(Welt am Sonntag)
********************
1.这本书讲什么?
娱乐充满当今世界每个角落,从手游到电视节目,这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交流方式。该怎么来理解这个现象?西方历史、文化中的受难精神转向娱乐精神又是如何发生的?韩炳哲分析了不同的娱乐形式,音乐,电影,俳句,绘画,媒介,文学,并讨论了康德、尼采、海德格尔、阿多诺和劳森博格等人的相关理论。
2.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1)西方历史是一部基督受难史。在当代社会,功绩成为新的受难模式。倘若能够逾越这种受难的时代,不仅会产生品质优良的娱乐,还会产生令人愉悦的娱乐,即借助美好事物进行的娱乐。
(2)生命并不是通过实际性和目的合理性来实现的。真正的幸福来自放纵、发泄、奢侈、无厘头(das Sinn-lose),也就是与基本需求相脱离。
(3)在古典音乐领域,巴赫的模仿性改编在音乐层面上将上帝与欲乐完全融合在一起。
(4)日本的俳句和浮世绘作品,禅宗的偈语对现世日常和短暂瞬间的肯定,与受难精神形成了对立。
(5)娱乐升华成一种新式范例,一种新式世界及存在的形式。为了存在,为了成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就必须要有娱乐性。只有具有娱乐性的事物才是实在的抑或现实的。受难精神与娱乐精神相辅相成。
3.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1)当代社会信息技术繁荣发展,人们的交流和感情模式都发生了极大变化。人们对于娱乐的理解和需求,也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何为好的娱乐?如何享有好的娱乐?作者提出了新的观点。在“娱乐至死”的警世恒言之下,韩炳哲却揭示出好的娱乐与基督的受难精神一样,具有重大的现实和哲学意义。
(2)思想面对当代社会现状,将会说些什么?思想者应该怎样思想,写作?韩炳哲作品的主题和风格,也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考样本。
4.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1)韩炳哲被誉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西班牙《国家报》)。他回归哲学的人文传统和批判传统,在学院化的哲学研究之外,独辟哲学写作新境界,在数字媒体时代照察社会情况和人类心灵,被誉为“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杨小刚)“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思郁)。
(2)兼具韩国人的浪漫气质和德国哲学传统的理性批判精神。韩炳哲对当代社会的洞察深刻,剖判犀利,而其内在的精神诉求却是宁静沉思的、美学意义的生命存在,具有“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夏可君)。
(3)哲学小品式的文字风格,长于思辨,而又胜在言传。韩炳哲的作品简洁、明快,“充满灵性,锋芒毕现”(贾克防)。诸位中译者的认真细致和精敏才思也为中文版增色颇多。
(4)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为其《爱欲之死》作序。韩炳哲在欧美已产生较大影响,作品被译成近20种文字,包括巴迪欧在内的诸多学者对韩炳哲做出了回应和评赞。
阅读韩炳哲的作品,无论如何都是富有才思智慧的享受。
——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法国哲学家
韩炳哲属于这一类哲学家,在他们之前,没有人寻求改变世界之道,甚至没有人充分意识到这种改变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内部参考》(Inside Higher Ed)
韩炳哲揭示出,在大数据时代,批判理论将且必将重整旗鼓。
——威尔•戴维斯(Will Davies)
5.中文版作品及其评价。
(1)韩炳哲作品系列图书共9种,包括了作者主要和有代表性的作品,计划于2019年7月份出齐。
韩炳哲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
《精神政治学》(已出)
Psychopolitik
《爱欲之死》(已出)
Agonie des Eros
《在群中》(已出)
Im Schwarm
《他者的消失》(6月即出)
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
《疲怠社会》(6月即出)
Müdigkeitsgesellschaft
《娱乐何为》(6月即出)
Gute Unterhaltung
《暴力拓扑学》(8月即出)
Topologie der Gewalt
《透明社会》(8月即出)
Transparenzgesellschaft
《美的救赎》(8月即出)
Die Errettung des Schönen
(2)在国内学界迅速觅得知音。来自哲学界、艺术界、文学界、传播学界、IT界的诸位大咖分别对韩炳哲及其作品做出了积极回应和高度评价。
大数据时代形成的纷繁现象,需要新的哲学思维和框架,韩炳哲的几本书堪称最敏锐、最犀利的时代探测器,是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
——思郁,自由写作者
德国哲学家韩炳哲的几本小书,大题小做、举重若轻,触及现代人生活的多个层面,是东西方人文精神碰撞的结晶,走进了读者的心灵。
——何道宽,资深翻译家,深圳大学
韩炳哲进一步揭示了数字时代人所面临的困境:我们痴迷于数字媒体从而被重新编程,然而对于后果如何却陷入了盲目和麻木。在群里,每个人都是个人,但每个人又都不是他自己。
——张志伟,哲学史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韩炳哲以其哲学的睿智与分析的犀利,迫使我们去反思数字网络媒体时代的生存情调与伦理处境。……在他的思考中透露出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
——夏可君,哲学家与策展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韩炳哲,这位德国哲学训练、韩国文化浸润的思想性学者,激活了我们早已麻木的爱欲能力。
——林光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大数据的应用,让一切都变得越来越精准……在这样的时代,个体的空间与自由需要重新被思考,重新被定义。
——郑悦,《IT经理世界》杂志
对新自由主义与数字化阶级社会的分析,不仅仅是一项哲学知识考古学的工作,它在根本上是政治性的,其答案就在于尼采、海德格尔与德里达等哲学家对主体的超越性之中。
——毛竹,《世界哲学》杂志
韩炳哲的哲思充满灵性,锋芒毕现。……以其一贯的犀利,带给我凝视深渊的勇气。
——贾克防,西北师大哲学系
韩炳哲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在他精确、冷静的诊断之下,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大数据、物联网种种技术进步都显示出新自由主义秩序对于人类生活的全面宰制。……用短小精悍的文字,与福柯、阿多诺、列维纳斯、阿甘本进行思想碰撞,揭示出这个时代的严峻危机。
——杨小刚,中山大学哲学系
娱乐升级成为一种新式范例,即一种新的决定什么具有处世能力、什么没有,也就是决定什么是存在者的存在模式。因此,现实本身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娱乐效果。
娱乐的绝对化导致世界变成享乐的世界,受难精神将这样的世界解释和贬低为沉沦、虚无,甚至是非在。然而,受难和娱乐其实并不完全相异。娱乐的纯粹无意义与受难的纯粹意义是紧密相连的。
小丑的微笑与痛苦之人痛苦扭曲的表情看起来惊人地相似。
韩炳哲创造了一种他个人独有的思想传统。
——《周日世界报》(Welt am Sonntag)
********************
1.这本书讲什么?
娱乐充满当今世界每个角落,从手游到电视节目,这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交流方式。该怎么来理解这个现象?西方历史、文化中的受难精神转向娱乐精神又是如何发生的?韩炳哲分析了不同的娱乐形式,音乐,电影,俳句,绘画,媒介,文学,并讨论了康德、尼采、海德格尔、阿多诺和劳森博格等人的相关理论。
2.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1)西方历史是一部基督受难史。在当代社会,功绩成为新的受难模式。倘若能够逾越这种受难的时代,不仅会产生品质优良的娱乐,还会产生令人愉悦的娱乐,即借助美好事物进行的娱乐。
(2)生命并不是通过实际性和目的合理性来实现的。真正的幸福来自放纵、发泄、奢侈、无厘头(das Sinn-lose),也就是与基本需求相脱离。
(3)在古典音乐领域,巴赫的模仿性改编在音乐层面上将上帝与欲乐完全融合在一起。
(4)日本的俳句和浮世绘作品,禅宗的偈语对现世日常和短暂瞬间的肯定,与受难精神形成了对立。
(5)娱乐升华成一种新式范例,一种新式世界及存在的形式。为了存在,为了成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就必须要有娱乐性。只有具有娱乐性的事物才是实在的抑或现实的。受难精神与娱乐精神相辅相成。
3.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1)当代社会信息技术繁荣发展,人们的交流和感情模式都发生了极大变化。人们对于娱乐的理解和需求,也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何为好的娱乐?如何享有好的娱乐?作者提出了新的观点。在“娱乐至死”的警世恒言之下,韩炳哲却揭示出好的娱乐与基督的受难精神一样,具有重大的现实和哲学意义。
(2)思想面对当代社会现状,将会说些什么?思想者应该怎样思想,写作?韩炳哲作品的主题和风格,也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考样本。
4.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1)韩炳哲被誉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西班牙《国家报》)。他回归哲学的人文传统和批判传统,在学院化的哲学研究之外,独辟哲学写作新境界,在数字媒体时代照察社会情况和人类心灵,被誉为“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杨小刚)“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思郁)。
(2)兼具韩国人的浪漫气质和德国哲学传统的理性批判精神。韩炳哲对当代社会的洞察深刻,剖判犀利,而其内在的精神诉求却是宁静沉思的、美学意义的生命存在,具有“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夏可君)。
(3)哲学小品式的文字风格,长于思辨,而又胜在言传。韩炳哲的作品简洁、明快,“充满灵性,锋芒毕现”(贾克防)。诸位中译者的认真细致和精敏才思也为中文版增色颇多。
(4)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为其《爱欲之死》作序。韩炳哲在欧美已产生较大影响,作品被译成近20种文字,包括巴迪欧在内的诸多学者对韩炳哲做出了回应和评赞。
阅读韩炳哲的作品,无论如何都是富有才思智慧的享受。
——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法国哲学家
韩炳哲属于这一类哲学家,在他们之前,没有人寻求改变世界之道,甚至没有人充分意识到这种改变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内部参考》(Inside Higher Ed)
韩炳哲揭示出,在大数据时代,批判理论将且必将重整旗鼓。
——威尔•戴维斯(Will Davies)
5.中文版作品及其评价。
(1)韩炳哲作品系列图书共9种,包括了作者主要和有代表性的作品,计划于2019年7月份出齐。
韩炳哲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
《精神政治学》(已出)
Psychopolitik
《爱欲之死》(已出)
Agonie des Eros
《在群中》(已出)
Im Schwarm
《他者的消失》(6月即出)
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
《疲怠社会》(6月即出)
Müdigkeitsgesellschaft
《娱乐何为》(6月即出)
Gute Unterhaltung
《暴力拓扑学》(8月即出)
Topologie der Gewalt
《透明社会》(8月即出)
Transparenzgesellschaft
《美的救赎》(8月即出)
Die Errettung des Schönen
(2)在国内学界迅速觅得知音。来自哲学界、艺术界、文学界、传播学界、IT界的诸位大咖分别对韩炳哲及其作品做出了积极回应和高度评价。
大数据时代形成的纷繁现象,需要新的哲学思维和框架,韩炳哲的几本书堪称最敏锐、最犀利的时代探测器,是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
——思郁,自由写作者
德国哲学家韩炳哲的几本小书,大题小做、举重若轻,触及现代人生活的多个层面,是东西方人文精神碰撞的结晶,走进了读者的心灵。
——何道宽,资深翻译家,深圳大学
韩炳哲进一步揭示了数字时代人所面临的困境:我们痴迷于数字媒体从而被重新编程,然而对于后果如何却陷入了盲目和麻木。在群里,每个人都是个人,但每个人又都不是他自己。
——张志伟,哲学史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韩炳哲以其哲学的睿智与分析的犀利,迫使我们去反思数字网络媒体时代的生存情调与伦理处境。……在他的思考中透露出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
——夏可君,哲学家与策展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韩炳哲,这位德国哲学训练、韩国文化浸润的思想性学者,激活了我们早已麻木的爱欲能力。
——林光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大数据的应用,让一切都变得越来越精准……在这样的时代,个体的空间与自由需要重新被思考,重新被定义。
——郑悦,《IT经理世界》杂志
对新自由主义与数字化阶级社会的分析,不仅仅是一项哲学知识考古学的工作,它在根本上是政治性的,其答案就在于尼采、海德格尔与德里达等哲学家对主体的超越性之中。
——毛竹,《世界哲学》杂志
韩炳哲的哲思充满灵性,锋芒毕现。……以其一贯的犀利,带给我凝视深渊的勇气。
——贾克防,西北师大哲学系
韩炳哲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在他精确、冷静的诊断之下,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大数据、物联网种种技术进步都显示出新自由主义秩序对于人类生活的全面宰制。……用短小精悍的文字,与福柯、阿多诺、列维纳斯、阿甘本进行思想碰撞,揭示出这个时代的严峻危机。
——杨小刚,中山大学哲学系
行星全书 豆瓣
8.0 (11 个评分)
作者:
[美] 尼尔马拉·纳塔瑞杰
译者:
董乐乐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9
比宇宙更浩渺的,是人类永不磨灭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本书收录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摄影集档案中200多张高清、专业的照片,配以详实生动的文字说明,以前沿、完善的数据和图像,重塑我们对行星的认识。 这是一部精彩纷呈的行星档案,你将拥有一场壮丽震撼的视觉之旅。在这场探索太阳系的奇妙之旅中,你将遇到好奇号在火星工作时留下的车轮轨迹、火星环形山内围130度广角照片全彩模拟火星地貌、被网友疯狂喜爱的冥王星巨大的心形平原、木星的“卫星全家福”…… 在星际移民持续热门的今天,只要是对科学、天文学,以及茫茫天际中的未解之谜感兴趣的人,都能从这本书中感受到如获至宝的阅读体验,丰富对宇宙更深入的理解。
传播学内容分析研究与应用 豆瓣
作者:
周翔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4
- 5
• 国内首部从方法论角度系统阐述内容分析法的学术性专著。
• 汇聚七十多本国外专著和近千篇国际期刊文献熔铸而成。
• 借助大量丰富、详实的研究案例,作者总结和传授了她近二十年来内容分析方法研究的实战经验。
• 本书突破了传统量化内容分析,兼具质化内容分析。
本书旨在从传播内容特征、内容产生的原因以及内容的结果和影响等三大方面,归纳综述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具体实例,以此来说明内容分析在传播学领域中的广泛运用,并展示其运用的路径。
通过对内容分析方法的寻根溯源,全面研究内容分析的起源、发展现状与趋向,厘清各个研究阶段所涉及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研究流程,结合新闻传播学领域国际研究实例,系统介绍内容分析的研究设计思 路和具体方法,并在介绍国际最新内容分析研究动态的同时,详细讲解研究方法和国际先进内容分析软件使用,为新闻传播内容分析法的学习者提供必要的学习路径。
书中借以说明理论和概念的研究实例均来自国际权威期刊论文,涵盖新闻传播学各个分支领域以及社会科学研究其他相关领域,无论是案例的解释性还是代表性都能使读者豁然开朗,同时也给读者提供了详实的参考文献,读者可以按图索骥,查找并阅读原文,大大加强对内容分析这一方法原貌的还原和使用的可行性。
• 汇聚七十多本国外专著和近千篇国际期刊文献熔铸而成。
• 借助大量丰富、详实的研究案例,作者总结和传授了她近二十年来内容分析方法研究的实战经验。
• 本书突破了传统量化内容分析,兼具质化内容分析。
本书旨在从传播内容特征、内容产生的原因以及内容的结果和影响等三大方面,归纳综述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具体实例,以此来说明内容分析在传播学领域中的广泛运用,并展示其运用的路径。
通过对内容分析方法的寻根溯源,全面研究内容分析的起源、发展现状与趋向,厘清各个研究阶段所涉及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研究流程,结合新闻传播学领域国际研究实例,系统介绍内容分析的研究设计思 路和具体方法,并在介绍国际最新内容分析研究动态的同时,详细讲解研究方法和国际先进内容分析软件使用,为新闻传播内容分析法的学习者提供必要的学习路径。
书中借以说明理论和概念的研究实例均来自国际权威期刊论文,涵盖新闻传播学各个分支领域以及社会科学研究其他相关领域,无论是案例的解释性还是代表性都能使读者豁然开朗,同时也给读者提供了详实的参考文献,读者可以按图索骥,查找并阅读原文,大大加强对内容分析这一方法原貌的还原和使用的可行性。
与社会学同游 豆瓣
Invitation to Sociology: A Humanistic Perspective
9.3 (57 个评分)
作者:
[美] 彼得·L.伯格
译者:
何道宽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10
编辑推荐
《与社会学同游》作者提醒我们,学习社会学一定不要丢掉人文关怀。本书生动地阐释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带领读者在社会学的世界里畅游。
商品描述
社会学是一场游戏:既有轻松的一面,可供消遣;又是思想挑战,要求游戏者有一定的素养。在《与社会学同游》书中,彼得•伯格以如椽之笔和酣畅的文字带领我们神游社会学的庄严殿堂。在这趟旅途中,我们将紧随作者去审视人与社会的关系,去体会社会学的多重视角,关照社会学的多重性质。几个突出的主题是:“人在社会”“社会在人”和“社会如戏”。这部权威学者的经典著作宛若浓缩而精美的靓汤,带给我们丰富的人文主义营养。
名人推荐
在现代社会学的180年历史中,大多数人将社会学视为一门欲与自然科学比肩而产生的实证科学。但从齐美尔和韦伯起,有关社会学的人文主义思潮同样源远流长。作为现象学社会学创始人舒茨的学生,彼得•伯格有理由,也有信心通过对社会现实建构过程中主观意义的揭示,告诉我们与实证社会学所依赖的经验、数据、事实或有效性迥然不同的人文主义的社会学性质。这种人文主义性质既体现在我们如何看(see)这个世界的过程中,也体现在这一学科所蕴含的道德诉求之中。
——周晓虹(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一部堪称经典的社会学入门书。作者一反教科书面面俱到的写法,择要描绘了社会学的主要议题,充满人文关怀和反思性,深入浅出而不乏洞见,使初学者在轻松阅读中看到社会学事业的宏观图景。
——刘欣(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本书描绘的社会学是一种能够把个人情趣与追求真相的科学精神、专业智慧与常人关怀结合成一体的学科。社会学其实比一般人心中的形象更加精彩。作者所描述的社会学是那种能够发现人类行为的无比丰富性、能够在个中人不以为奇的现象中展现专业洞见的学问——这种学问会多一些人文情愫,少一些枯燥沉闷。
——高丙中(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与社会学同游》作者提醒我们,学习社会学一定不要丢掉人文关怀。本书生动地阐释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带领读者在社会学的世界里畅游。
商品描述
社会学是一场游戏:既有轻松的一面,可供消遣;又是思想挑战,要求游戏者有一定的素养。在《与社会学同游》书中,彼得•伯格以如椽之笔和酣畅的文字带领我们神游社会学的庄严殿堂。在这趟旅途中,我们将紧随作者去审视人与社会的关系,去体会社会学的多重视角,关照社会学的多重性质。几个突出的主题是:“人在社会”“社会在人”和“社会如戏”。这部权威学者的经典著作宛若浓缩而精美的靓汤,带给我们丰富的人文主义营养。
名人推荐
在现代社会学的180年历史中,大多数人将社会学视为一门欲与自然科学比肩而产生的实证科学。但从齐美尔和韦伯起,有关社会学的人文主义思潮同样源远流长。作为现象学社会学创始人舒茨的学生,彼得•伯格有理由,也有信心通过对社会现实建构过程中主观意义的揭示,告诉我们与实证社会学所依赖的经验、数据、事实或有效性迥然不同的人文主义的社会学性质。这种人文主义性质既体现在我们如何看(see)这个世界的过程中,也体现在这一学科所蕴含的道德诉求之中。
——周晓虹(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一部堪称经典的社会学入门书。作者一反教科书面面俱到的写法,择要描绘了社会学的主要议题,充满人文关怀和反思性,深入浅出而不乏洞见,使初学者在轻松阅读中看到社会学事业的宏观图景。
——刘欣(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本书描绘的社会学是一种能够把个人情趣与追求真相的科学精神、专业智慧与常人关怀结合成一体的学科。社会学其实比一般人心中的形象更加精彩。作者所描述的社会学是那种能够发现人类行为的无比丰富性、能够在个中人不以为奇的现象中展现专业洞见的学问——这种学问会多一些人文情愫,少一些枯燥沉闷。
——高丙中(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爱上统计学 豆瓣
Statistics for People Who (Think They) Hate Statistics
作者:
[美] 尼尔·J. 萨尔金德
译者:
史玲玲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8
- 1
在经过不断地摸索以及少量成功大量失败的尝试之后,我已经学会了以某种方式教授统计学,我和我的许多学生认为这种方式不会让人感到害怕,同时能够传递大量的信息。
通过这本书可以了解基础统计学的范围并学习所有应该掌握的信息,也可以了解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基本思路和最常用的技术。本书理论部分有一些,但是很少,数学证明或特定数学程式的合理性讨论也很少。
为什么《爱上统计学》这本书不增加更多理论内容?很简单,初学者不需要。这并不是我认为理论不重要,而是在学习的这个阶段,我想提供的是我认为通过一定程度的努力可以理解和掌握的资料,同时又不会让你感到害怕而放弃将来选修更多的课程。我和其他老师都希望你能成功。
因此,如果你想详细了解方差分析中F值的含义,可以从Sage出版社查找其他的好书(我愿意向你推荐书目)。但是如果你想了解统计学为什么以及如何为你所用,这本书很合适。这本书能帮助你理解在专业文章中看到的资料,解释许多统计分析结果的意义,并且能教你运用基本的统计过程。
---
第I部分 耶!我喜欢统计学
1 统计学还是虐待学?由你决定
为什么学习统计学
统计学简史
统计学: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我在统计学课堂上做什么
使用这本书的十种方式(同时也在学统计学!)
关于那些符号
难度指数
第Ⅱ部分 西格玛·弗洛伊德和描述统计
2 必须完成的功课——计算和理解平均数
计算均值
需要记忆的内容
计算中位数
需要记忆的内容
计算众数
何时用什么
应用计算机并计算描述统计值
3 性别差异——理解变异性
为什么理解变异性很重要
计算极差
计算标准差
需要记忆的内容
计算方差
使用计算机计算变异性量数
4 一幅图真的相当于千言万语
为什么要用图表说明数据
好图表的十个方面(少贪新,多练习)
首先是建立频数分布
图形密度:建立直方图
扁平和细长的频数分布
其他的图表数据的绝妙方法
使用计算机图示数据
5 冰淇淋和犯罪——计算相关系数
相关系数到底是什么
需要记忆的内容
计算简单相关系数
理解相关系数的含义
决定性的努力:相关系数平方
其他重要的相关
使用计算机计算相关系数
第Ⅲ部分 抓住那些有趣又有利的机会
6 你和假设:检验你的问题
也许你想成为一个科学家
零假设
研究假设
好假设的标准是什么
7 你的曲线是正态的吗——概率和概率的重要性
为什么学习概率
正态曲线(或钟型曲线)
我们最中意的标准值:z值
使用计算机计算z值
第Ⅳ部分 显著性差异——使用推论统计
8 显著性的显著——对你我来说意味着什么
显著性的概念
显著性与意义
推论统计介绍
显著性检验介绍
9 两个群体的t检验——不同群体的均值检验
独立样本t检验介绍
计算检验统计量
特殊效果:差异是真实的吗
使用计算机进行t检验
10 两个群体的t检验——两个相关群体的均值检验
……
第V部分 你得了解和记忆的内容
附录A 30分钟SPSS教学
附录B 数据表
附录C 数据集
通过这本书可以了解基础统计学的范围并学习所有应该掌握的信息,也可以了解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基本思路和最常用的技术。本书理论部分有一些,但是很少,数学证明或特定数学程式的合理性讨论也很少。
为什么《爱上统计学》这本书不增加更多理论内容?很简单,初学者不需要。这并不是我认为理论不重要,而是在学习的这个阶段,我想提供的是我认为通过一定程度的努力可以理解和掌握的资料,同时又不会让你感到害怕而放弃将来选修更多的课程。我和其他老师都希望你能成功。
因此,如果你想详细了解方差分析中F值的含义,可以从Sage出版社查找其他的好书(我愿意向你推荐书目)。但是如果你想了解统计学为什么以及如何为你所用,这本书很合适。这本书能帮助你理解在专业文章中看到的资料,解释许多统计分析结果的意义,并且能教你运用基本的统计过程。
---
第I部分 耶!我喜欢统计学
1 统计学还是虐待学?由你决定
为什么学习统计学
统计学简史
统计学: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我在统计学课堂上做什么
使用这本书的十种方式(同时也在学统计学!)
关于那些符号
难度指数
第Ⅱ部分 西格玛·弗洛伊德和描述统计
2 必须完成的功课——计算和理解平均数
计算均值
需要记忆的内容
计算中位数
需要记忆的内容
计算众数
何时用什么
应用计算机并计算描述统计值
3 性别差异——理解变异性
为什么理解变异性很重要
计算极差
计算标准差
需要记忆的内容
计算方差
使用计算机计算变异性量数
4 一幅图真的相当于千言万语
为什么要用图表说明数据
好图表的十个方面(少贪新,多练习)
首先是建立频数分布
图形密度:建立直方图
扁平和细长的频数分布
其他的图表数据的绝妙方法
使用计算机图示数据
5 冰淇淋和犯罪——计算相关系数
相关系数到底是什么
需要记忆的内容
计算简单相关系数
理解相关系数的含义
决定性的努力:相关系数平方
其他重要的相关
使用计算机计算相关系数
第Ⅲ部分 抓住那些有趣又有利的机会
6 你和假设:检验你的问题
也许你想成为一个科学家
零假设
研究假设
好假设的标准是什么
7 你的曲线是正态的吗——概率和概率的重要性
为什么学习概率
正态曲线(或钟型曲线)
我们最中意的标准值:z值
使用计算机计算z值
第Ⅳ部分 显著性差异——使用推论统计
8 显著性的显著——对你我来说意味着什么
显著性的概念
显著性与意义
推论统计介绍
显著性检验介绍
9 两个群体的t检验——不同群体的均值检验
独立样本t检验介绍
计算检验统计量
特殊效果:差异是真实的吗
使用计算机进行t检验
10 两个群体的t检验——两个相关群体的均值检验
……
第V部分 你得了解和记忆的内容
附录A 30分钟SPSS教学
附录B 数据表
附录C 数据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