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berMissBird :coolified: - 标记
1984 豆瓣
9.5 (21 个评分) 作者: [英] 乔治·奥威尔 Signet Classics 1985 - 3
2022年2月16日 在读
从黎明到衰落(全2册) 豆瓣
From Dawn to Decadence: 500 Years of Western Cultural Life, 1500 to the Present
作者: [美]雅克·巴尔赞(Jacques Barzun) 译者: 林华 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 2018 - 6
【编辑推荐】
★30岁构思,55年酝酿,85岁动笔,93岁出版,美国“国宝级历史学家”雅克·巴尔赞毕生心血、文化史经典之作全新再版,详细审校和修订,排版和纸张更佳。
★一册在手,纵览五百年西方文化的宏伟画卷。本书内容极为丰富,涉及面广;思想卓越,论点独特,融会了几个世纪以来西方文化研究的精髓;充满了睿智而理性的论述,渊博而深厚的知识。
★荣获2000年度美国国家图书奖,被评论界誉为已经濒临灭绝“真正好看又伟大的历史杰作”。“只有博学多才的巴尔赞才能写出的传世巨著”,《纽约时报书评》惊叹:史学大师的绝世之作!
★著名学者余英时唯一亲笔推荐的西方文化史。专门撰文盛赞:这不是一本普通的史书,而是一位博雅老人一生读书和反思的最后结晶。夏志清、李欧梵、梁文道、甘阳和张闳等华人学者和作家盛情推荐。
★畅销全球的文化史经典。在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连续14周名列前茅;亚马逊五星强力推荐;邦诺书店Top10推荐;每月之书俱乐部重点选书。在亚洲,入选台湾诚品书店“年度之最重量出版”和博客来书店“年度百大人文类畅销书”。
★《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纽约客》《金融时报》《泰晤士报》《卫报》等欧美近百家权威媒体一致推荐。
【内容简介】
早在20世纪30年代,年轻的雅克·巴尔赞就萌生了撰写一部西方文化史的念头,但被一位长者劝阻了。那位长者认为,这位年轻人掌握的知识还不足以写出一些有创意的东西,建议他把写作计划推迟到80岁之后。
巴尔赞听从并且履行了那位长者的意见,在自己85岁的时候,才开始文化史写作。此时的巴尔赞早已是史学界的一代宗师了。
几年之后,也就是20世纪结束的那一年,巴尔赞的文化史巨著《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一书出版。
这一年,他93岁。
巴尔赞考察了从文艺复兴到20世纪末五百年间西方文明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制度、社会思潮、宗教、哲学、文学、音乐、美术、科技发明、民俗及社会生活等。他以四场“真正的革命”—— 宗教革命、君主制革命、自由革命和社会革命——为标志对这五百年进行划分,并以此为主轴,详述这些变革在思想与物质层面所带来的冲击,这些冲击又如何交互作用塑造出我们今日所见的世界。
【名人推荐】
吾人在哥大所最祟拜的业师之一。——唐德刚(著名美籍华人历史学家)
他专治近世欧洲文化史,对音乐、文学、绘画无一不通,对当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各种发展,也极留心注意,可说是当代极少数拥有读者的通人之一。——夏志清(哥伦比亚大学中国文学名誉教授)
我往往把他的书翻来覆去地读,逐渐体会其行文和推理的妙处,然后再据为己有。——李欧梵(哈佛大学荣休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
像他这样学识渊博的人在今天的西方也已经是硕果仅存。——甘阳(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
哥伦比亚大学非常有名的一个大师级人物。——梁文道(作家、电视主持人)
此书深入浅出,大可雅俗共赏。……我推荐它是因为它可以让我们窥测西方人文修养深厚的学人究竟是像什么样子。此书出版是当年美国文化界一件大事,报章和电视都有评论和访问。中国人如果真要想重振“人文精神”,这是一块大可借鉴的他山之石。——余英时(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
如果我们已经厌倦了现代学术的那种装腔作势的思考和夸夸其谈的阐释的话,回到巴尔赞那里,这是一个好的选择。通过他,或许可以找到重返现代文明源头的路径,重新回到那个属于但丁、路德、彼特拉克、达·芬奇、伊拉斯谟的文明的“黎明”时分。——张闳(上海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雅克·巴尔赞生来就是注定要写这本书的,但是他在五十岁的时候不可能写出来。这是一本杰作,只能出自大师之手,需要终其一生才能获得产生于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卓见。感谢上天使他长寿健朗,得以完成这部别人连开头都力不能及的著作。——安妮·法迪曼(Anne Fadiman),《美国学者》前主编
《从黎明到衰落》对过去的五百年作了风趣、博学、大胆,特别是睿智的回顾。全书令人读来不忍释卷,对最喜爱的部分百读不厌。——格特鲁德·希梅尔法布(Gertrude Himmelfarb),美国历史学家,《现代性之路》《新旧历史学》作者
这部书对过去五百年西方文化的评估内容精彩、引人深思、趣味盎然,是对抗当前浑浑噩噩消费主义的最佳武器。除了雅克·巴尔赞,再无第二人能写出这部引人入胜的史学著作。阅读此书好似参加了一次这位当今思想最活跃、最渊博的学者主讲的座谈会。——戴安·拉维奇(Diane Ravitch),纽约大学历史教育教授
这是一部绝妙好书。雅克·巴尔赞的渊博无可匹敌。无人能像他一样对五百年的历史辑古钩沉,洞察入微,而行文又如此清楚、优雅、流畅。雅克·巴尔赞是当今时代的文化瑰宝,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约翰·西尔伯(John Silber),波士顿大学前校长
雅克·巴尔赞本人便是西方文明典雅范例的最佳样本,他的著作包含了他一生的经验和反思。他告诉我们不要用我们自己的标准去评判过去几个世纪,并要意识到,无论那些世纪与当下有何不同,正是它们塑造了我们如今的模样。——诺埃尔·安南男爵(Baron Noel Annan),伦敦大学前副校长,欧洲史专家
【媒体评论】
巴尔赞笔耕不辍,以潇洒而清澈的文笔和精心设置的结构,讲述了一个宏伟的故事。——《纽约客》(The New Yorker)
对五个世纪以来文明的文化退却的精彩研究。——美国作家威廉·萨菲尔(William Safire),《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
巴尔赞为灰暗的历史注入了鲜亮的色彩,用画笔重新给脱落的壁画赋予了生机。——专栏作家塞巴斯蒂安·马拉比(Sebastian Mallaby),《华盛顿邮报图书世界》(Washington Post Book World)
我相当肯定,本书显然会成为经典之作。——美国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William H. McNeill),《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
一场引人注目、举足轻重的探索……巴尔赞以其精湛的技巧完成了一项杰出的工作。完整的叙事中充满了愉悦和趣味,他将欧洲历史的千丝万缕编织成一幅宏伟的画卷,各个国家和多个学科靡不涵括其中。——英国历史学家丽莎·贾丁(Lisa Jardine),《独立报》(Independent)
巴尔赞创作了一本令人嫉妒的经典之作,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以来的西方文明尽收眼底……读来赏心悦目,而且极富教益。——英国历史学家罗伊·波特(Roy Porter),《泰晤士报》(The Times)
一颗宽广的心灵所创作出来的厚重之作,西方博雅传统的最新杰作——此种大手笔可以帮助我们在这个平庸无聊的世纪获得一两年的愉悦时光,甚至彻底终结这种无聊平庸。——英国记者、政治家乔治·瓦尔登(George Walden),《伦敦标准晚报》(Evening Standard)
巴尔赞纵览过去五百年的宗教、政治、文学、音乐、艺术和人物,这本书毫无疑问是热爱思考之人有史以来最佳枕边书。——英国古典学家彼得·格林(Peter Green),《泰晤士报文学副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一个人在一生的时间里能读到几本真正的大师之作呢?本书显然位列其中。——《国家评论》(National Review)
不多说了,本书无与伦比。——《纽约时报书评》(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2022年2月12日 在读
金瓶梅 豆瓣
兰陵笑笑生
9.2 (15 个评分) 作者: 兰陵笑笑生 南洋出版社 2016 - 1
全球首套简体中文完整版双版本《金瓶梅》(一字不删),包括拥有最充分原始信息、最具可读性的“崇祯本”全部内容(该版本曾面向中国高级领导干部和学者及大型图书馆少量印制),并附录万历词话本中和崇祯本内容不同的部分(将词话本中与崇祯本差别较大的第一回前半部分,第五十三、五十四回,以及词话本特有,而崇祯本所无的“欣欣自序”、“廿公跋”、“词曰”以及“四贪词”,也一并附上)使得读者花一套书的钱,同时可得两大主要版本的内容。崇祯本的200幅精美插图,虽然有“春宫色彩”,也全以每图一页予以保留;崇祯本原有珍贵的眉批和旁评以双排小字体全部插入正文里(现有繁体竖排本,则是将眉批放在页眉位置,使读者不知批点何处)可起导读作用。并对原本中的异体字进行认真查对和部分替代,给今日读者的阅读必将带来不少方便。
该书主编董玉振为该书写序。董玉振将他就崇祯本是正宗版本的研究成果融入在该序言中,是对金学界悬而未决的版本课题的贡献。
2022年2月9日 在读
国家的视角 豆瓣 Eggplant.place
Seeing Like a State: How Certain Schemes to Improve the Human Condition Have Failed
8.8 (13 个评分) 作者: [美]詹姆斯·C.斯科特 译者: 王晓毅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5
在这部内容丰富且极具原创性的著作中,詹姆斯•C. 斯科特分析了在各个领域中,由国家主导的大型规划项目遭遇失败的例子。斯科特指出,当国家权力坚持推行简单的规划方案,而这种方案对复杂且不易理解之相关性尤显粗暴时,中央主控的社会规划项目就很难取得成功。进而言之,针对社会组织的设计要想获得成功,必须依靠这样一种认知:即地方知识和实践知识与常规知识和技术知识同等重要。作者列举了令人信服的例证,并质疑了“发展理论”,同时反对独裁权力主导的规划项目对国民价值、愿望和目标的忽视。“社会的清晰性提供了大规模开展社会工程的可行性,极端的现代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了愿望,独裁的国家有实现这一愿望的决定权和行动能力,软弱的公民社会则提供了等级社会作为其实现的基础。”在作者看来,上述四个因素的结合,往往使得悲剧难以避免。
2022年2月8日 在读
Python编程 豆瓣
Python Crash Course, 2nd Edition: A Hands-On, Project-Based Introduction to Programming
9.1 (18 个评分) 作者: [美]埃里克·马瑟斯(Eric Matthes) 译者: 袁国忠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0 - 10
本书是针对所有层次Python读者而作的Python入门书。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用Python编程所必须了解的基本概念,包括Matplotlib等强大的Python库和工具,以及列表、字典、if语句、类、文件与异常、代码测试等内容;第二部分将理论付诸实践,讲解如何开发三个项目,包括简单的2D游戏、利用数据生成交互式的信息图以及创建和定制简单的Web应用,并帮助读者解决常见编程问题和困惑。第2版进行了全面修订,简化了Python安装流程,新增了f字符串、get()方法等内容,并且在项目中使用了Plotly库以及新版本的Django和Bootstrap,等等。
拖延心理学 豆瓣 Goodreads
Procrastination: Why You Do It, What To Do About It Now
8.0 (111 个评分) 作者: [美] 简·博克(Jane B. Burka) / [美] 莱诺拉·袁(Lenora M. Yuen) 译者: 蒋永强 / 陆正芳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从学生到科学家,从秘书到总裁,从家庭主妇到销售员,拖延的问题几乎会影响到每一个人。本书的两位作者基于他们倍受好评和极具开创性的拖延工作坊和从众多心理咨询领域中汲取的丰富理论和经验,对拖延作了一次仔细、详尽、有时也颇为幽默的探索。
通过鉴别和检查那些我们将事情推掉的背后原因——对失败、成功、控制、疏远和依附的恐惧,加上我们的时间概念问题和大脑的神经学因素——为我们学会怎样理解拖延的冲动以及怎样以全新方式采取行动做了一件非常扎实的基础工作。
作者为我们提供了达成目标、管理时间、谋求支持和处理压力等一系列方案来克服拖延问题,她们提供的方案极为实用并经受过实践的检验。本书还考虑到工作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当代文化诉求,以及诸如注意力缺失紊乱症、执行功能障碍症等神经认知问题对拖延的影响。本书甚至还为生活和工作在拖延者身边的人群提供了不少实用性建议。
2022年1月22日 在读
作为文化的传播 豆瓣
作者: 詹姆斯·W.凯瑞 译者: 丁未 华夏出版社 2005 - 8
詹姆斯·凯瑞超凡的洞察和富有见地的评论,在学术批评家中是少有的。他的著作启发了不同的学者群,还有媒介的专业人士,因此,他在这部著中提出的观点应该引发更广泛、更有价值的讨论。
凯瑞富有创见的著作不仅涉及了这个领域的核心问题,而且对此作了新的界定。他的著作会让读者用新颖而有益的方法,思考传播研究中传递观对仪式观、行政性对批判性、实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对权力取向研究等两分法。凯瑞对一些重要事物与理论所采用的历史观,值得有内涵的学者一读。
凯瑞这些论文所包含的东西远不止对某一学科的批判,其生动的思想、明晰的风格以及深邃的学问将引领读者穿越一片开宽而丰盛的知识领地,尤其是那些已经影响现代美国人思想的议题。无论作为一种思想启示,还是作为一次愉快的阅读经历,《作为文化的传播》必将成为这一领域的经典之作。
2022年1月21日 在读
西方音乐史 豆瓣
A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 (6th ed.)
作者: Donald Jay Grout / Claude Victor Palisca 译者: 余志刚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10 - 9
西方音乐史(第6版),ISBN:9787103034088,作者:(美)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利斯卡 著 余志刚 译
格拉布街 豆瓣
作者: 吴伟 2010 - 1
格拉布街(Grub Street)曾经是位于伦敦西区墨菲尔德的一条街道,是为生计挣扎的独立作家、新闻记者和出版商的传统聚居地,也是英国出版业的一个中心。格拉布街诞生于17世纪末,在18世纪逐渐成为中产阶级获取消息、评论时事的主要渠道,成为英国重要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18世纪英国政坛上活跃的辉格党与托利党的政治家都把格拉布街作为舆论宣传、阐发各自理论的工具。尤其是当英国处于一党寡头统治,反对党活动兴盛的时期,作为反对派的政治论坛,格拉布街成为有效的政治宣传方式,极大地动员了公共舆论,在监督政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到18世纪末,格拉布街日益成熟,公共舆论开始进入议会,格拉布街成为政坛上的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并在新闻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本书将对格拉布街的兴衰沉浮和活动在格拉布街的有代表性的人物的命运进行讲述。
2022年1月11日 在读
胁迫之术 豆瓣
作者: 克里斯托弗·辛普森 (Christopher Simpson) 译者: 王维佳 / 刘扬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3
本书基于公开文献与美国解密档案,从知识考古的角度,梳理了1945年至1960年间美国大众传播学在“冷战”背景下兴起的过程。
“二战”后,为了满足冷战的需要,美国政府部门、军方、情报机构和重要的基金会组织通过各种渠道推动传播学者们从事说服技巧、民意测量、刑讯审问、政治与军事动员、意识形态宣传等课题的研究。这些以宣传和胁迫为目的的研究项目不但在传播学“奠基人”的选拔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帮助确立了学科的核心问题与主导范式。
The Power of Cute 豆瓣
作者: Simon Ma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9 - 4
Cuteness has taken the planet by storm. Global sensations Hello Kitty and Pokémon, the works of artists Takashi Murakami and Jeff Koons, Heidi the cross-eyed opossum and E.T.—all reflect its gathering power. But what does “cute” mean, as a sensibility and style? Why is it so pervasive? Is it all infantile fluff, or is there something more uncanny and even menacing going on—in a lighthearted way? In The Power of Cute, Simon May provides nuanced and surprising answers.
We usually see the cute as merely diminutive, harmless, and helpless. May challenges this prevailing perspective, investigating everything from Mickey Mouse to Kim Jong-il to argue that cuteness is not restricted to such sweet qualities but also beguiles us by transforming or distorting them into something of playfully indeterminate power, gender, age, morality, and even species. May grapples with cuteness’s dark and unpindownable side—unnerving, artful, knowing, apprehensive—elements that have fascinated since ancient times through mythical figures, especially hybrids like the hermaphrodite and the sphinx. He argues that cuteness is an addictive antidote to today’s pressured expectations of knowing our purpose, being in charge, and appearing predictable, transparent, and sincere. Instead, it frivolously expresses the uncertainty that these norms deny: the ineliminable uncertainty of who we are; of how much we can control and know; of who, in our relations with others, really has power; indeed, of the very value and purpose of power.
The Power of Cute delves into a phenomenon that speaks with strange force to our age.
2021年12月18日 在读
数字战争 豆瓣
作者: [英]查尔斯·亚瑟 译者: 余淼 2013 - 6
1998年,数码世界初具雏形。
至此以往,大浪淘沙。随着IT产业的迅猛发展,涌现出了以苹果、谷歌、微软为首的行业巨头。它们为争夺数码世界不同分支的霸主地位而争斗,包括搜索技术、移动音乐、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市场。它们可利用的武器包括硬件、软件以及广告。同时,它们要赌上的则是公司的声望,当然,还有我们的未来。然而,无论在产品创新还是在战略优势上,这些企业彼此竞争、彼此砥砺,推动了行业的良性发展。
苹果、谷歌和微软在较量之中,最终形成了自己杀手锏:
苹果擅长设计,具有控制着软件和硬件的垂直模式,并且将客户体验做到了无人能企及的极致。
谷歌专注于提供快速、高效的解决方案,并运用其数据分析能力做出决策,常常让竞争对手措手不及。
微软依靠高质量的程序处理能力,在软件开发方面所向披靡,不断拓展搜索以及音乐的新市场。
《卫报》首屈一指的科技记者多次采访过斯蒂夫·乔布斯、拉里·佩奇、比尔·盖茨等行业领袖,并独家采访过这些公司的前员工和现任员工。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终于史蒂夫·乔布斯之死,本书涉及了数字战争发展的各个阶段。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实地分析了三家公司不同的文化理念,也评估了各家公司的获胜领域。数字战争风险之高,不仅由于赢家可以获得巨额利润,同时也有机会掌控其他领域,赶走现有对手,并决定未来走势。
21世纪资本论 豆瓣
Le capital au XXIe siècle
8.3 (18 个评分) 作者: [法] 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 译者: 巴曙松 中信出版社 2014 - 9
《二十一世纪资本论》对自18世纪工业革命至今的财富分配数据进行分析,认为不加制约的资本主义导致了财富不平等的加剧,自由市场经济并不能完全解决财富分配不平等的问题。皮克迪建议通过民主制度制约资本主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财富不平等现象。
皮克迪将世界经济分成两个基本要素:资本和劳动力,两者都被用于生产并分享产出的收益。资本与劳动力的区别在于,资本可买入、卖出、拥有,而且从理论上讲可无限累积,劳动力是个人能力的使用,可获得酬劳,但不能被别人所拥有。皮克迪认为,由于资本回报率总是倾向于高于经济增长率,所以贫富差距是资本主义固有现象。他由此预测,发达国家贫富差距将会继续扩大,建议征收全球性财富税。
皮克迪在中,对过去300年来的工资财富做了详尽探究,并列出有关多国的大量收入分配数据,旨在证明近几十年来,不平等现象已经扩大,很快会变得更加严重。在可以观察到的300来年左右的数据中,投资回报平均维持在每年4%–5%,而GDP平均每年增长1%–2%。5%的投资回报意味着每14年财富就能翻番,而2%的经济增长意味着财富翻番要35年。在一百年的时间里,有资本的人的财富翻了7番,是开始的128倍,而整体经济规模只会比100年前大8倍。虽然有资本和没有资本的人都变得更加富有,但是贫富差距变得非常大。
促进增长并不是皮克迪所关注的,他没把它视为经济事件,也不认为它能解决更广阔的分配公平问题。他认为经济是静态的零和游戏;如果一个群体的收入增加,另一个群体就会不可避免地变穷。他把结果的平等性视为最终目的和唯一原因。而以下备选却很少提及—例如,最大化社会总体财富,或是增强经济自由,亦或是寻找最有可能的机会平等,又或按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的观点,保证最贫困人群的福利得到最大化。
在书里提出了一系列简单的建议:征收15%的资本税(财富总额),把最高收入人群的所得税提到80%左右,强迫银行提高透明度,提高通货膨胀等等。但皮克迪也指出,他觉得这些措施是不太可能实现的,因为控制资本主义社会的精英可能宁可看到这个系统崩溃,也不会愿意让步。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豆瓣
9.0 (53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钱春绮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名说出他自己的哲学思想,也可以说是一本查拉图斯特拉的说教集或者说是查拉图斯特拉的行藏录,又有点像圣者传一类的书,但这位圣者并不是宗教的圣者,而且本书并不像一般宗教书那样枯燥乏味,却是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散文诗。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几乎包括了尼采的全部思想。全书以汪洋恣肆的诗体写成,熔酒神的狂醉与日神的清醒于一炉,通过“超人”查拉图斯特拉之口宣讲未来世界的启示,在世界哲学史和诗歌史上均占有独特的不朽的地位。
启迪 豆瓣
Illuminations: Essays and Reflections
9.3 (11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汉娜·阿伦特 译者: 张旭东 / 王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9
本书是《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系列之一的《启迪(本雅明文选》分册,书中具体收录了:《从“资产阶级世纪”中苏醒张旭东》、《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0汉娜阿伦特》、《论尼古拉·列斯克夫》、《论波德莱尔的几个母题》等文章。
扎根 豆瓣
L'enracinement; prélude à une déclaration des devoirs envers l'être humain
9.6 (5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西蒙娜·薇依 译者: 徐卫翔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 1
本書包括:靈魂的各種需求、拔根狀態、扎根等三部分內容。
普通社会学纲要 豆瓣
作者: [意] V. 帕累托 译者: 田时纲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 8
《普通社会学纲要》内容简介:人类社会是诸多研究的对象。有些研究构成专门学科,诸如法学、历史学、政治经济学、宗教史,等等;另一些研究包含的学科还很混杂;一门学科,即它们的综合,并专注于一般地研究人类社会,可以称之为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