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berMissBird :coolified: - 标记
The Sociology of Time 豆瓣 Goodreads
Palgrave Macmillan 1990 - 7
The volume offers 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to the sociology of time. Based on selected contributions from leading writers, it illustrates the range of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which define the field. The volume traces distinct traditions of time analysis in social science and uses these to explain, for example,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t time-consciousness, the ways we structure time in organizations and institutions, and how our time perceptions change in line with changes in culture. The book is for those who wish to understand how time comes to condition our everyday actions and affairs.
2022年9月18日 在读
Communication Power 豆瓣
作者: Manuel Castell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 8
We live in the midst of a revolution i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that affects the way in which people feel, think, and behave. The media have become the space where power strategies are played out. In the current technological context mass communication goes beyond traditional media and includes the Internet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In this wide-ranging and powerful book, Manuel Castells analys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global media industry by this revolution i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e argues that a new communication system, mass self-communication, has emerged, and power relationships have been profoundly modified by the emergence of this new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Created in the commons of the Internet this communication can be locally based, but globally connected. It is built through messaging, social networks sites, and blogging, and is now being used by the millions around the world who have access to the Internet. Drawing on a wide range of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theories, Castells presents original research on political processes and social movements, including the misinformation of the American public on the Iraq War, the global environmental movement to prevent climate change, the control of information in China and Russia, and Internet-based political campaigns, such as the Obama campaign in the United States. On the basis of these case studies he proposes a new theory of power in the information age based on the management of communication networks Justly celebrated for his analysis of the network society, Castells here builds on that work, offering a well grounded and immensely challenging picture of communication and power in the 21st century. This is a book for anyone who wants to understand the dynamics and character of the modern world.
2022年9月14日 在读
生活与命运 豆瓣
Жизнь и Судьба
9.4 (36 个评分) 作者: [俄罗斯] 瓦西里·格罗斯曼 译者: 力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8
★梁文道“最想为读者推荐的一本书”。《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卫报》《世界报》等全球媒体鼎力推荐,欧美书界誉为“当代的《战争与和平》”,“20世纪最伟大的俄语小说”。人失去自由,究竟意味着什么? ★
1960年,瓦西里•格罗斯曼(Васи́лий Гро́ссман,1905—1964)完成长篇历史小说《生活与命运》。苏联当局负责意识形态的执鞭苏斯洛夫称此书“比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更加危险”,要“过二三百年才可能出版”。1980年,该书在被封锁二十年后历经坎坷首度出版,引起巨大轰动。
关于斯大林苏联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没有比《生活与命运》更为全面的描写:它是一整个时代的画像和心灵史,极权体制下复杂多面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20世纪最黑暗的一段历史的深刻反思。
一如《战争与和平》,《生活与命运》围绕一个家族在时代变迁中的故事展开。格罗斯曼以托尔斯泰式的宏大视角和写实笔法,讲述了沙波什尼科夫一家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经历,并通过家族成员各自的遭际串起上百位出场人物与一系列交叉延伸的历史事件。历史的创痛、现实的积弊,极权与战争双重碾压之下人性的艰难处境,都以栩栩如生的深刻细节纳入其中。
格罗斯曼是世界上用文字记录犹太灭绝营惨况的第一人,也是“二战后首位起而反抗苏联极权的作家”,其独一无二的经历和人道主义勇气,使本书具有足以令强权胆寒的震撼力。书中对战争真情实况的描写,对纳粹灭绝营、苏联古拉格的哀歌与沉思,对人生、政治和历史命运的哲思与探讨,对人性的极端邪恶与细微的善良之间斗争的刻画……至今读来依然具有深刻的感染力。
格罗斯曼女儿叶卡捷琳娜•科罗特卡娃唯一授权中文版。著名俄苏文学翻译家力冈经典译本,译者序言首次完整发布。独家收入罗伯特•钱德勒长文导读《为长眠者发声》。
知名媒体人梁文道作序力荐:“这大概是我做读书节目,从广播电台到电视,到现在做视频十来年来,最想最想给我的观众们介绍的一本书。”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耳语者》作者奥兰多•费吉斯倾情推荐:“《生活与命运》比我知道的任何一本书更能让读者了解二战时期的苏联。但最重要的是,它迫使我们思考极权主义的本质(无论它在何地出现),以及人性善与恶之间更大的斗争。”
● 媒体推荐
“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一部经典。”《纽约时报》
“正如所有真正伟大的艺术创作,《生活与命运》令人压抑沉痛,它毫不妥协地展示了人类所能造就的恶与他们在危难中成就的辉煌。一本伟大的书,只有一位俄罗斯人能完成的杰作。”《华尔街日报》
“分毫不让的现实主义和深具远见的道德张力,这部小说是现代俄罗斯文学的最高成就之一。”《纽约书评》
“格罗斯曼不是一个天生的文体家。但他所写皆是亲眼所见,足以惊心动魄。”《卫报》
“格罗斯曼讲述的苏联生活是百科全书式的,毫不妥协……令人叹服……又一部俄罗斯文学的遗珠得以重见天日。”《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阅读这部书令人欣喜:20世纪诞生了这样一位思想深远的人道主义作家。书中人物经历的苦难与自我发现,是当代文学中关于人类心灵考验最令人不安又使人振奋的故事。”《华盛顿邮报》
“在当代俄国文学中没有可与《生活与命运》相匹敌者……格罗斯曼是苏联的第一个自由之声。”《评论杂志》
● 名人推荐
“作为索尔仁尼琴的先行者,格罗斯曼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首位起而反抗苏联极权的作家。”——弗朗索瓦•富勒(著名史学家)
“格罗斯曼是苏联时代的托尔斯泰。”——马丁•艾米斯(英国著名作家)
“格罗斯曼真正的主题是善的力量:不经意的、平庸的、充满英雄气概的,正是善对抗着极权主义的人性丧失。”——琳达•格兰特
“《生活与命运》比我知道的任何一本书更能让读者了解二战时期的苏联。但最重要的是,它迫使我们思考极权主义的本质(无论它在何地出现),以及人性善与恶之间更大的斗争。”——奥兰多•费吉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耳语者》作者)
2022年9月13日 在读 “尽管他们都知道,在可怖的时期一个人是否幸福完全由不得自己,世界的命运可以为人造福或招祸,可以使人获得荣誉或者使人沦落,把人变为集中营里的尘土,但世界的命运,历史的浩劫、国家发怒的厄运、胜利的荣光、失败的耻辱,所有这些都不能改变那些可以称为人的人。不论等待着他们的是劳动的荣誉,还是冷落、失望和穷困、集中营和死亡,他们都会像人一样生活,像人一样死去,那些牺牲的人便是能够像人一样死去的人一这就是他们可歌可泣的做人的胜利,战胜了世界上过去和今后不断反复出现的气焰万丈的、非人性的一切。”
社会科学研究:从思维开始(第10版) 豆瓣
The Elements of Social Scientific Thinking 10e
作者: 肯尼斯·赫文(Kenneth Hoover) / 托德·多纳(Todd Donovan) 译者: 李涤非 / 潘磊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3 - 8
长销欧美三十年,时间见证价值
• 这是一本绝不晦涩的方法论书,跟随作者的讲解,即使基础薄弱也能一步步领会“科学”的要义,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是每一个即将做、正在做、还要做社会科学研究的人都不应该错过的书。
• 本书一反方法论书长篇累牍的传统,在精巧的谋篇布局中,将当代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精髓一一呈现。
• 10版——不断完善,获得一代又一代读者认可。
本书不是很深奥,事实上它是社会科学的入门读物,旨在帮助那些使用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人和那些将迈开研究生涯第一步的研究者。概念从何而来?何为变量?为何要科学思维?有关现实的假设如何区别于其他的陈述?其相似性是什么?本书将解答这类基本问题。
本书意图帮助读者识破有关社会科学的某些错误印象,尽可能使他们正确地踏出研究的第一步,至于研究技巧的详尽细节,则有待参考其他更详细、更专业的资料。
全书强调科学对现实的检验,这种检验是我们赖以认识世界构成的一种过程。这种对科学的介绍体现了作者对待科学的基本价值观———人们既应当在社会科学方法的具体运用中,也应当在日常思维中保持科学的态度。
2022年9月7日 在读
跨越网络的门槛 豆瓣
作者: 王成军 2022 - 7
信息扩散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传播现象,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社交媒体平台及其与公众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信息扩散的机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带来很多新的、亟须解决的问题。本书聚焦于信息扩散研究领域存在一个重要困惑:与分析式模型的预测相反,实证研究发现大规模扩散罕见且脆弱。限制信息扩散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本书从格兰诺维特所提出门槛模型(1978)出发,系统地分析了不同社交媒体上的信息扩散及其瓶颈;在此基础上,逐渐走向注意力流动和计算叙事研究;最后,围绕拉图尔所提出来的“计算中心”概念对计算社会科学的逻辑进行讨论。
本书定位为社会科学专业书籍,适合对新媒体、计算传播学、计算社会科学感兴趣的研究者和学生阅读,对于互联网行业的从业者(尤其是产品经理、数据分析师)也有参考价值。
欢迎在issue页面提问 https://github.com/chengjun/thresholdbook/issues
Gitee代码仓库 https://gitee.com/chengjunwang/thresholdbook
Github代码仓库 https://github.com/chengjun/thresholdbook/
2022年8月27日 在读
苏格拉底实验室读物
流动的现代性 豆瓣
7.9 (7 个评分) 作者: [英]齐格蒙特·鲍曼 译者: 欧阳景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8 - 1
本书中鲍曼提出“流动的现代性”(liquid modernity)概念,从不同侧面重写人类的生存境况。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浪潮下,一方面,资本和移民如潮水般涌入了劳动力紧缺、福利制度健全的西方国家,给西方既定的社会秩序和价值观念带来异质性的巨大冲击;另一方面,反全球化的浪潮也正在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本书可谓是研究现代性和当代社会学理论必读书目,作者创造性地提出流动的概念,将物理概念用于社会研究,具有深刻的思想力和洞察力。这本书也是国内引用率非常高的一本经典的学术著作。
2022年8月21日 在读
Text as Data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Justin Grimmer / Brandon M. Stewar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22 - 1
From social media posts and text messages to digital government documents and archives, researchers are bombarded with a deluge of text reflecting the social world. This textual data gives unprecedented insights into fundamental question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humanities, and industry. Meanwhile new machine learning tools are rapidly transforming the way science and business are conducted. Text as Data shows how to combine new sources of data, machine learning tools,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design to develop and evaluate new insights.
Text as Data is organized around the core tasks in research projects using text—representation, discovery, measurement, prediction, and causal inference. The authors offer a sequential, iterative, and inductive approach to research design. Each research task is presented complete with real-world applications, example methods, and a distinct style of task-focused research.
Bridging many divides—computer science and social science, the qualitative and the quantitative, and industry and academia—Text as Data is an ideal resource for anyone wanting to analyze large collections of text in an era when data is abundant and computation is cheap, but the enduring challenges of social science remain.
2022年8月21日 在读
感觉自己暑假的阅读量比大四全年的还要多……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 豆瓣
THEY F*** YOU UP: HOW TO SURVIVE FAMILY LIFE
6.4 (13 个评分) 作者: [英] 奥利弗·詹姆斯 / Oliver James 译者: 康洁 后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9 - 7
热销英国近 20 年的经典著作
《卫报》《金融时报》《每日邮报》等多家知名媒体击节叹赏
与英国国民心理学家一起追寻伊丽莎白二世、查尔斯王子、迈克尔·杰克逊、小布什等名人的成长轨迹,拆解自己人生的前 6 年
◎ 编辑推荐
☆《天生非此》作者奥利弗·詹姆斯又一经典著作, 英伦才子型作家阿兰·德波顿、BBC 知名男主持人杰里米·韦恩倾情推荐,《卫报》《金融时报》《每日邮报》等多家知名媒体击节叹赏。
☆ 另辟蹊径,立足时间维度将人生的前 6 年拆解成 3 部分,围绕是非观、关系模式和自我界限三个主题讲解童年经历、原生家庭培养对人一生的影响。
☆ 案例丰富多元,既包括伊丽莎白二世、查尔斯王子、迈克尔·杰克逊、小布什等众所周知的名人的故事,也结合了患者的治疗过程,还涉及对罪犯、精神疾病患者的采访和对其原生家庭的追溯。
☆ 边写故事,边揭开记忆深处的秘密。本书将提供全框架式的指导和丰富详细的范例,从定主题、选择中心人物到情节铺设环环相扣,留下看得见的个人成长足迹。
◎ 内容简介
家人对你的期待是否让你困扰?
你的生活中充满了嫉妒、竞争或不自信等元素吗?
与别人交往时,你是否总会陷入同一种破坏性的模式中?
作者将多年研究成果整合成本书,将人生最早的 6 年拆解开,为我们分别展示了一个人因何变得严厉或和善、冷淡或黏人、病态或健康。0~6 个月的主题是自体感与自我界限,理应感受到自我价值和能力,否则可能自恋或产生反社会心理;0~3 岁的主题是关系模式,理应养成健康的依恋模式,否则可能面临与人相处的问题;3~6 岁主要涉及良心,理应学会兼顾自己和他人,否则可能过于墨守成规或叛逆。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解读自己的童年经历,认清真实的自己,探索出一套更健康的模式以处理原生家庭问题。
◎ 媒体推荐
这是一本机敏、有说服力、进行过周全研究的经典著作,同时令人耳目一新……它比治疗来得有趣,是值得所有人一读的心理学书籍。
——《星期日快报》(SUNDAY EXPRESS)
一本对家庭关系颇具启发性的指导书。
——《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从查尔斯王子到杰弗里·阿切尔,这本简单易懂的书通过吸引人的案例与研究,解释了我们童年的经历如何戏剧性地塑造了我们的生活。
——《每日邮报》(DAILY MAIL)
在“我们是如何成长的”这一研究主题上,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令人信服的证据……
是一本有趣的书。
——《爱尔兰时报》(THE IRISH TIMES)
以拉金的话为出发点,心理学家奥利弗·詹姆斯审视了塑造我们的原因,极力强调后天抚养,并宣称我们在童年早期获得的照顾是十分关键的。
——《每日快报》(DAILY EXPRESS)
◎ 名人推荐
如果能规定父母在孩子出生前看完此书,将比任何政府立案更能带给人民快乐、促进国家经济繁荣。
—— 英伦才子型作家 阿兰·德波顿,代表作《旅行的艺术》《拥抱逝水年华:普鲁斯特如何改变你的人生》
一部经典著作,一本绝对能引起你深思的书。
—— BBC知名男主持人 杰里米·韦恩
2022年8月20日 在读
天真的人类学家 豆瓣 Goodreads
The Innocent Anthropologist
8.8 (206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奈吉尔·巴利 译者: 何颖怡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7
本书诚实但又不失风趣地记录了作为人类学家的作者在非洲喀麦隆多瓦悠人村落两次进行田野工作的经历,将人类学家如何克服乏味、灾难、生病与敌意的真实田野生活拍案叫绝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不同于一般的人类学研究报告,这是一部令人捧腹不止的人类学笔记,透过幽默的笔调,读者看到了人类学者如何与研究对象进行互动,在互动中如何调整他的学术成见,以及田野工作上的琐事如何影响后来研究结果、研究的盲点与反思。因此不管是严肃的读者、无聊地只想打发时间或者是向往非洲原始部落的异国情调而蠢蠢欲动的旅人,巴利这本书绝对是一个有趣的选择。
2022年8月16日 在读
哈贝马斯论媒介 豆瓣
作者: [德] 哈特穆特·威斯勒 译者: 闫文捷 译 / 李红涛 校译
尤尔根·哈贝马斯可以说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社会理论家和哲学家之一,他对媒介和传播研究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二十一世纪。本书以哈贝马斯作品中最为人熟知的三个核心概念——公共空间、沟通行动和商议民主——为中心,清晰地揭示出他对媒介研究的诸多贡献。
《哈贝马斯论媒介》对哈贝马斯的思想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和评估当代的传播环境以及他的理论框架需要在哪些方面作出修正和扩展进行了批判性调查。
本书见解充满独创性,有时甚至出人意料,对于研究媒体、政治传播和民主的学者和学生,以及任何在哈贝马斯丰富的思想世界中寻求指引的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读物。
2022年8月11日 在读
做新闻 豆瓣
Making News: A Stud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作者: 盖伊·塔克曼 (Gaye Tuchman) 译者: 李红涛 2022 - 1
《做新闻》是20世纪70年代异军突起的新闻生产社会学研究中的里程碑式作品,也是一代代研习媒介研究的学者无法绕过的“高峰”。1999年《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邀请大量学者评选20世纪重要的新闻与传播研究著作,《做新闻》位列35种经典之一。
作者运用现象学社会学、社会建构论等理论视角,从新闻工作所受到的限制(constraints)和新闻人能够调用的资源(resources)入手,对新闻生产过程的常规化以及内在的权力关系运作进行了浓墨重笔的描绘。全书建立在深入而系统的经验调查基础之上,对城市日报、地方电视台和市政厅新闻中心的实地观察贯穿1966年至1976年。
尽管《做新闻》出版已经四十年,但其理论洞见愈发闪烁出光辉。有学者对《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2000—2002年间高被引文献做引用分析后发现,塔克曼的《做新闻》、赫伯特·甘斯的《什么在决定新闻》(Deciding What’s News)及吉特林的《整个世界都在看》(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处在整个共引网络的核心位置,而它们所代表的现实的社会建构(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这一视角在与框架分析逐渐融合之后仍然深刻影响着今日的新闻传播研究。
2022年8月11日 在读
时间的社会文化史 豆瓣
作者: 湛晓白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 6
本书首次系统专门地以“时间”为主题,从社会文化史角度较为完整地勾勒了近代时间制度和时间观念变迁的整体面貌,书中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对近代中国时间制度变革的历史探源,确定了近代中国新时间制度所包含的主要内容,透视了其在近代的流变及其整体变化趋势;二是集中于描摹近代时间社会化的多元面相,揭示其物质基础及动力机制;三则对时间观念的近代转变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其内容涵括了近代人们对日常生活时间、历史时间、哲学时间等多层次的理性认知。
2022年8月9日 在读
时间性 豆瓣
作者: [澳] 拉塞尔·韦斯特·巴甫洛夫 2020 - 7
时间问题既是最为古老也是最为复杂的哲学课题之一,一直以来时间都是各艺术形式关注思考的对象。本书梳理了几个世纪以来各个学科领域对时间问题的思考,考察了人类社会时间观念的历史演变。作者详细追溯了西方重要思想家如牛顿、弗洛伊德、保罗?利科等,对时间问题的思考,对一系列经典作品如《项狄传》和《达洛维夫人》等做了分析。本书还探讨了时间问题与其他重要批评理论之间的关联如心理分析、性别研究、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等。本书对文学和文化研究中的时间问题的介绍全面脉络清晰概念准确,既帮助普通读者了解相关知识,也为专业学者提供了很好研究指导。
2022年8月7日 在读
大加速 豆瓣
The Great Acceleration:How the World is getting Faster,Faster
作者: [英]罗伯特·科尔维尔 译者: 张佩 未读·思想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 1
21世纪是一个“以快代慢”的大加速时代。网络从业者讲求自我颠覆,否则就会被颠覆。马克·扎克伯格、拉里·佩奇、杰夫·贝佐斯,这三位Facebook、谷歌、亚马逊老板的共通点是:不仅心怀远大,而且惊恐万分。他们担心更快的事物随时出现,夺走他们的用户;担心自己的步伐还不够快,快不过大众的喜新厌旧。
英国资深互联网记者、剑桥政治学者科尔维尔调研了互联网、技术、政治、经济、新闻、社交、物流和未来发展等领域不断加速的趋势。他认为,当前人们面临两种选择:要么建设一个史上最伟大、富足的社会,要么继续自私贪婪,迎来惨痛的结果。选择哪条路,要看我们是甘于沦为大加速的奴隶,还是积极成为引导大加速的主人。
2022年7月29日 在读
reference
Das Tempo-Virus Goodreads
Campus Verlag 2014 - 10
Tempo und Beschleunigung waren der Welt bis zum Spatmittelalter vollig fremd. Mit dem Aufstieg des Fernhandels jedoch setzte seit dem 15. Jahrhundert eine Entwicklung ein, bei der sich das Prinzip Geschwindigkeit zunachst im Transport-, Militar- und Produktionssektor, mit der Industrialisierung auch in den meisten Arbeits- und Lebensbereichen durchsetzte. In dieser spannend zu lesenden Kulturgeschichte der Beschleunigung analysiert Peter Borscheid das Werden der Non-Stop-Gesellschaft mit ihren Licht- und Schattenseiten. Er portratiert tempobegeisterte Rennfahrer ebenso wie Soldaten im rasenden Maschinengewehrfeuer des 1. Weltkriegs und schildert, wie selbst Kunstler der Geschwindigkeit huldigten. Wohin eine weitere Steigerung des Tempos fuhren mag, erkannte bereits Michael Endes Momo: "Zeit ist Leben. Und das Leben wohnt im Herzen. Und je mehr die Menschen daran sparten, umso weniger hatten sie."
2022年7月29日 在读
战争、枪炮与选票 豆瓣
Wars, Guns, and Votes
8.4 (17 个评分) 作者: [英] 保罗·科利尔 译者: 吴遥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1
本书研究的主题就是,为什么政治暴力在极端贫穷的最底层10亿人的社会里如此普遍,以及如何才能遏制它。在最底层10亿人的地区,如非洲的埃塞俄比亚、乌干达、肯尼亚等国,其国家结构性的缺陷导致人民除了依靠国际社会供应必需的公共物品之外,别无他法。然而最底层10亿人的小国政府对主权的激烈捍卫,再加上领导人的软弱和冷漠,彻底限制国际行动实际上能达到的效果。
2022年7月24日 在读
血色大地 豆瓣 博客來 Goodreads
Bloodlands: Europe between Hitler and Stalin
作者: 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 译者: 陳榮彬 / 劉維人 衛城 2022 - 3 其它标题: 血色大地:夾在希特勒與史達林之間的東歐
要理解暴政,先見證歷史
《暴政》作者提摩希.史奈德,衝擊歷史認知的經典之作
20世紀最黑暗的歷史現場,不在納粹德國,也不在共產蘇聯,
而在兩者的野心交會之地:1400萬人葬身的血色大地。
見證普利摩.李維未能記錄的屠殺真相,
漢娜.鄂蘭理論之外的極權全貌。
★全球翻譯32種語言.橫掃12項國際大獎.唯一中文版
★《經濟學人》、《紐約時報》、《金融時報》年度選書
『本以為已經看透、聽遍有關這主題的一切,但我錯了。』
──Michael Savage,美國電台節目主持人
『權威性與想像力兼具,述說歐洲史上最多人遇害的慘劇。』
──BBC歷史雜誌
◆單獨看希特勒或史達林,反而看不見人類史上最黑暗的暴行
希特勒與史達林是二十世紀最臭名昭著的獨裁者,也代表著臺灣讀者最耳熟能詳的暴政與邪惡。然而,《血色大地》不止聚焦希特勒或史達林,更要把光線照進兩大獨裁者「之間」的黑暗世界。
這塊被夾在中間的地方,就是廣義的東歐,也就是書中所稱的「血色大地」。這塊地方包括今天的俄羅斯西部、白俄羅斯、波羅的海三國、波蘭與烏克蘭。我們對這些地方的歷史長期陌生,但歷史上最黑暗的暴行卻都是在這裡發生。烏克蘭大饑荒、史達林恐怖大整肅、猶太大屠殺、戰俘滅絕、兩大政權刻意實施的餓死政策與報復行動,以及二戰後國界變更後的雙重占領與族群清洗。這裡是納粹與蘇聯兩大獨裁者野心交會之處,也是1400萬東歐平民的家鄉與遭到蓄意謀害的葬身之處。
血色大地上發生的事,長久以來受到世人普遍的忽視。每當人們想到希特勒與史達林的極權暴行,就會先想到猶太大屠殺與古拉格集中營。然而,在1400萬這天文數字般的死亡人數之中,大部分人都沒見過納粹集中營或古拉格。受害者也不是只有猶太人,還包括東歐各族裔的人民。無論生死,他們都與我們對這類大屠殺的刻板印象大相逕庭。
本書挑戰了讀者對這段歷史的所有直覺假設,將1930到1940年代發生在東歐土地上的各種屠殺事件融於一爐,首次以淺顯易懂、有脈絡的方式,講述近代東歐這段慘痛歷史,以及血色大地上這些人的故事。史奈德不僅生動描繪龐大受害者的面貌,也細數納粹與蘇聯政權加害者的政策,探討暴行背後的動機與責任。
◆填補東歐歷史的空白:10種語言.16處檔案.首次完整呈現
我們為何沒有聽過「血色大地」的歷史?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絕大部分的東歐地區都籠罩在蘇聯共產政權的鐵幕之下。因此對於納粹與共產的實際暴行,歷史學家與政治理論家長期都難以拼湊出完整全貌。即便是共產主義倒臺與蘇聯解體,也需要有嫻熟精通東歐語言與文化的專業人士,才能挖掘被埋藏多年的真相。
本書作者提摩希.史奈德精通10種歐洲語言,更運用了16處檔案資料。本書因而能跳脫民族主義藩籬,從跨國視野完整檢視兩大獨裁政權的殺戮政策與動機,重頭改寫我們對大屠殺地理與時間範疇的歷史認知。不僅如此,本書也特別關注受害者留下的證詞,無論是往返書信、刻在教堂牆上的異國文字、被丟出列車外的紙條,或是屍身上的日記,藉此還原歷史上受害者遇難的真相。
除了史料基礎紮實,史奈德還運用了散文與詩句般的沉穩文字,搭配上畫面感極強的敘事,讓讀者彷彿置身當年東歐的血色大地,一一見證血色大地的黑暗歷史,同時找回被兩大極權政權所扼殺的人性。
◆不理解極權暴政的全貌,如何評價極權之惡?
二十世紀中葉的黑暗暴行,形塑了今日世人的道德準則。就連生長在臺灣的我們,很常用納粹與蘇聯的暴政進行政治討論,甚或奠定是非善惡的道德基礎。納粹法西斯、共產極權與集中營,紛紛成為全球描述暴政的負面詞彙。
然而,我們長期以來就像看到水面上的冰山,以為那就是希特勒與史達林兩人最邪惡的暴行,實際上卻對納粹與蘇聯暴行的範圍與程度一知半解。由於不曾聽聞這塊土地的真實歷史,我們往往因此低估了兩大極權暴政的嚴重程度,以及這段歷史對現代東歐國家所留下來的深刻影響。
本書帶領讀者穿透當代的民族國家框架,重回「血色大地」的歷史現場,深化對歐洲、歷史、暴政與人性的完整理解。見證血色大地的歷史,不僅有助於理解希特勒與史達林對東歐的暴行全貌,更有助於我們理解我們的時代與我們自己。
史達林與希特勒為何迫害血色大地的人民?納粹與蘇聯這兩大極權體系又是如何運作,交織出人類史上最黑暗的暴行?今天東歐各國對俄羅斯與德國、民主與獨裁的態度,又與當年血色大地的歷史有何呼應?
本書特色
★不需要太多知識上的閱讀門檻,只要你有雙願意直視黑暗的眼睛。
★俄烏戰爭下,理解東歐局勢與歷史最受熱議的迫切之書。
★再也無法用同樣眼光看待二戰與東歐:原文出版十年來,已深刻顛覆世人理解猶太大屠殺、希特勒與史達林的方式,是任何欲理解二十世紀暴政的人,都無法繞開的重要巨著。
★全球唯一中文版.與美國十週年紀念新版同步出版。
★特別收錄:新版15000字作者序。
得獎記錄
★ 全球翻譯32種語言.暢銷20萬冊.橫掃12項國際大獎.唯一中文版
★《經濟學人》、《紐約時報》、《金融時報》年度選書
★德國漢娜.鄂蘭獎最佳政治思想類作品(Hannah Arendt Prize for Political Thought)
★德國萊比錫書展大獎(Leipzig Book Prize for European Understanding)
★德國北德廣播電臺文化頻道非虛構類圖書獎入選(NDR Kultur Sachbuchpreis, Shortlist)
★美國藝術暨文學學會獎(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 Award in Literature)
★美國愛默生人文獎(Phi Beta Kappa Ralph Waldo Emerson Award)
★美國斯拉夫、東歐與歐亞研究學會韋恩沃西尼奇書卷獎入選(Wayne S. Vucinich Book Prize, Shortlist)
★加拿大坎迪爾獎「優秀表彰獎」(Cundill Prize in History Recognition of Excellence)
★法國歐洲歷史圖書獎(Le Prix du Livre d´Histoire de l'Europe)
★英國達夫.庫珀獎入選(Duff Cooper Prize, Shortlist)
★波蘭莫察斯基歷史圖書獎(Moczarski Prize in History)
★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最佳國際歷史與二戰書籍獎(Prix Baron Velge in the International History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Université Libre in Brussels)
★奧地利年度最佳學術書籍獎入選(Austrian Scholarly Book of the Year, Shortlist)
專文導讀
葉浩|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共同推薦
伍碧雯|臺北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李志德|鏡文學副總編輯
房慧真|作家
林文凱|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阿潑|《憂鬱的邊界》作者
許菁芳|作家
黃哲翰|轉角國際專欄作者
蔡蔚群|北一女中歷史科教師
專家推薦好評
曾經,在二十世紀中葉的十年期間,俄、德兩國之間的一大片土地淪為歐洲的殺戮地獄。一千多萬平民遇害,要不是被餓死,就是遭蘇聯與納粹德國的政府與部隊打死、槍斃,或被毒氣毒死,他們來自波蘭、烏克蘭、立陶宛、白俄羅斯等國家。我們自以為對這段故事很了解,為這故事貼上很多簡單的標籤:奧斯威辛、古拉格。在這本關於歐洲「血色大地」的專書裡,提摩西.史奈德盡情展現其開創性與勇氣,讓我們知道這故事遠比本來了解得更加複雜。他仔細分析兩大殘暴政權在國內與在外國戰場上的殺人手法與動機,徹底改寫我們對近代大屠殺歷史與其背後涵義的了解。《血色大地》的研究可謂滴水不漏,對棘手難解的史料極其敏銳,堪稱近幾十年來有關大屠殺主題的最重要鉅著,未來肯定也會成為這個領域的必讀參考作。──東尼.賈德(Tony Judt),《戰後歐洲六十年》作者
史奈德可以直接閱讀研究英文、德文、意第緒文、捷克文、斯洛伐克文、波蘭文、白俄羅斯文、烏克蘭文、俄文、法文的一手檔案資料。此等學識真可謂卓越不凡。他的想像力豐沛,所以別人看到的史料一片混亂、備感困惑,他卻能做出各種連結,找到相似性,觀察到一般趨勢。──伊斯特萬.迪克(István Deák),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史奈德挑戰了時下對[二十世紀中葉歐洲]大屠殺受害者、死亡人數、謀害方式的假設,更改寫了我們對大屠殺地理與時間範疇的認知。本書書名並非隱喻……血色之地的人們先後歷經過史達林與希特勒最瘋狂的意識形態浩劫。……如果我們能記住二十世紀真正發生過的歷史,而非停留在對過去的想像,才能減少今日出於政治目的而濫用歷史的現象。我們對二十世紀了解的越多,就越不會輕易得出過度簡化的歷史教訓,也不會對經歷過那時代的人妄下斷語。──安.艾普邦姆(Anne Applebaum),普立茲獎得主
無論是研究納粹或蘇聯,史家往往傾向於聚焦在政治運作以及獨裁體制的決策過程,忽略了受害者的命運。身為一位東歐史史家,史奈德兼顧兩者,並且聚焦在一個特定區域上,檢視史達林與希特勒的屠殺政策如何互動,有哪些重疊之處,還有雙方的政策如何促使彼此變本加厲。史奈德的敘述生動無比,讓我們看出雙方的政策如何聯手衝擊「血色大地」上居民的人生,最後釀成了歐洲史上受害者最多的人為慘禍。──克里斯多夫.布朗寧(Christopher R. Browning),大屠殺研究史家
與其他史家相較,史奈德更有勇氣去面對那些會把別人嚇跑的重要問題:最多人遇害的事件在何時發生?發生在哪裡?受害者是哪些族裔與民族群體?該怎樣計算並檢證死亡數字?這是一本會迫使讀者重新思考歷史的書。──諾曼.戴維斯(Norman Davies),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
2022年7月17日 在读
Bloodlands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Timothy Snyder Basic Books 2010 - 10
Americans call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 Good War.” But before it even began, America’s wartime ally Josef Stalin had killed millions of his own citizensand kept killing them during and after the war. Before Hitler was finally defeated, he had murdered six million Jews and nearly as many other Europeans. At war’s end, both the German and the Soviet killing sites fell behind the iron curtain, leaving the history of mass killing in darkness. Bloodlands is a new kind of European history, presenting the mass murders committed by the Nazi and Stalinist regimes as two aspects of a single history, in the time and place where they occurred: between Germany and Russia, when Hitler and Stalin both held power. Assiduously researched, deeply humane, and utterly definitive, Bloodlands will be required reading for anyone seeking to understand the central tragedy of modern history.
2022年7月17日 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