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猎杀 (2000) IMDb 豆瓣 TMDB
U-571
7.7 (129 个评分) 导演: 乔纳森·莫斯托 演员: 马修·麦康纳 / 比尔·帕克斯顿
其它标题: U-571 / 深海任务U-571
1942年4月,二战期间,大西洋上,德军战舰采取“狼群”战术,令盟军损失惨重。美国海军上尉泰勒(马修•麦康纳 Matthew McConaughey 饰)因抗敌表现出色,曾被许诺晋升艇长,但是却因故不能如愿。这时突然传来敌情,泰勒临危受命,登上S-33老爷级潜艇执行秘密任务,指挥官为上尉迈克(比尔•帕克斯顿 Bill Paxton 饰),同行的还有哈什(哈威•凯特尔 Harvey Keitel 饰)上尉和库南少校等。经过勘察,一艘德军受创潜艇U-571,正在发出求救信号。S-33的任务是伪装成一艘德军的维修舰,以维修作掩护,从U-571上获取德国最先进的译码设备。不过,由于S-33年久失修,水箱等装备已到服役期,若潜入200米以下恐有危险,但是为了完成任务,泰勒等人还是小心驾驶,偷袭了德国军舰,但正在此时,德军的鱼雷也逼近了U-571,他们命悬一线,生死未卜……
北京的城墙与城门 豆瓣
The Walls and Gates of Peking
9.1 (7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喜仁龙(Osvald Sirén) 译者: 邓可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2
本书真实还原了20世纪 20 年代时遗存的北京城墙与城门。作者通过实地走访考察,被这些宏伟古迹的壮美所折服,也因其衰败的现状而叹息。除了在描写中投入艺术史家的浪漫与情怀,喜仁龙还坚持严谨的研究方法:挖掘中国历史文献中对城墙城门的繁杂记载,勘测丈量每一段城墙、每一座城楼的尺寸,观察记录城墙、城门及周边街市乡野的现状,实景拍摄城墙城门的照片,精细绘制城门各种角度的建筑细节图,使这本考察手记在文学性、科学性、历史性等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国殇 豆瓣
作者: 张洪涛 团结出版社 2005 - 8
日军在中国土地上最为疯狂的战争进攻阶段,是“九一八”至武汉会战结束这一时期。
这一时期国民党军队承担着正面战场作战,承受着巨大压力。
长城抗战、卢沟桥抗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场场会战,空前惨烈。
佟麟阁、赵登禹牺牲了,郝梦龄、王铭章倒下了……数十个将领慷慨捐躯,上百万将士血染沙场。
这是血写的历史,这是民族的壮歌。
中国,第一个投身世界反法西斯侵略的战场;
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付出最长时间的抵抗;
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巨大的牺牲……
百万将士兮死沙场,保种为家兮有殇……
中国抗战画史(上下册) 豆瓣
作者: 曹聚仁,舒宗侨 2011 - 1
《中国抗战画史(套装上下册)》内容简介:曹聚仁先生和舒宗侨先生一拍即合,他们用一年多时间编著了这本《中国抗战画史》,一个用文字,一个用图片,真实地记录了这场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战,可以说这是第一部反映抗日战争比较全面的史论。
枪炮、病菌与钢铁 豆瓣 Goodreads
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
8.5 (26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贾雷德·戴蒙德 译者: 谢延光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 - 4
为什么是欧亚大陆人征服、赶走或大批杀死印第安人、澳大利亚人和非洲人,而不是相反?为什么么小麦和玉米、牛和猪以及现代世界的其他一些“不了起的”作物和牲畜出现在这些特定地区,而不是其他地区?在这部开创性的著作中,演化生物学家贾雷德.戴蒙德揭示了事实上有助于形成历史最广泛模式的环境因素,从而以震撼人心的力量摧毁了以种族主义为基础的人类史理论,因其突出价值和重要性,本书荣获1998年美国普利策奖和英国科普书奖,并为《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作品。
本书是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方面的一个重大进展,它记录了现代世界及其诸多不平等所以形成的原因,也是一部真正关于全世界各民族的历史,是对人类生活的完整一贯的叙述,娓娓道来,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哈佛中国史(全六卷) 豆瓣 Goodreads
History of Imperial China
作者: [加拿大] 卜正民 译者: 王兴亮 / 李磊 中信出版社 2016 - 10
【内容简介】
哈佛中国史(全六卷)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主编
01: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著 王兴亮 译
02:分裂的帝国:南北朝
[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著 李磊 译 周媛 校
03:世界性的帝国:唐朝
[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著 张晓东 冯世明 译 方宇 校
04: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德] 迪特•库恩(Dieter Kuhn)著 李文锋 译 邵君安 校
05:挣扎的帝国:元与明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 潘玮琳 译
06: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美]罗威廉(William T. Rowe)著 李仁渊 张远 译
----------
《哈佛中国史》六卷本丛书,由国际著名汉学家卜正民教授领衔主编,集结罗威廉、陆威仪和迪特•库恩三位知名汉学家,萃集半个世纪以来西方最新的中国史研究成果,以全球史视野、多学科学识颠覆传统中国史叙述模式,倾十年之功写就,是继《剑桥中国史》之后最能代表西方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史研究全新成果和水准的多卷本中国通史。
《哈佛中国史》丛书站在风起云涌的21世纪,从全球史角度重写“世界中国史”,引导世界重新思考当下中国。丛书上自公元前221年秦朝一统天下,下至20世纪初清朝终结,分为六个帝国时代——秦汉古典时代、南北朝大分裂、世界性帝国唐朝、宋朝的社会转型、气候变迁影响下元明帝国的兴衰,以及成就斐然、盛况空前的大清王朝,进而串起2000年中华文明跌宕起伏的荣辱命运。
《哈佛中国史》丛书专为普通读者而作,语言生动活泼,文风简明精悍,结构精致合理,极富故事性和启发性,是一套给大众读者的权威、简洁、清晰、独特的全新中国通史。
《哈佛中国史》丛书出版后获得很多赞誉,被称为“多卷本中国史的黄金标准”,堪称哈佛大学出版社的典范之作,已被芝加哥大学、康奈尔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数十所世界知名大学指定为中国史课程教材。
------------------------------
【编辑推荐】
【哈佛大学出版社典范之作,数十所世界一流高校中国史课程指定教材】
哈佛大学出版社先后于2009—2013年出版六卷本《哈佛中国史》丛书,面向大中学生和普通读者,汲取50年来世界中国史最新研究成果,谱写21世纪全新中国通史。
2009年出版以来,《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美国历史评论》《亚洲研究》《伦敦时报》等近百家媒体争相报导,好评如潮;哈佛大学教授包弼德、史乐民,剑桥大学教授麦大维,牛津大学教授戴彼得,华盛顿大学教授伊沛霞等世界知名汉学家一致推荐;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其指定为中国历史课程的教科书或参考书,如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莱顿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华盛顿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备受欧美大中学生和普通读者的青睐。
【代表50年来世界中国史研究的全新成果,多卷本中国史的黄金标准】
《哈佛中国史》是继《剑桥中国史》之后反映50年来世界中国史全新研究成果、代表世界中国史研究较高水准的21世纪全新中国通史。与皇皇十余卷、内容专深、多位作者合力撰写一卷的《剑桥中国史》不同,《哈佛中国史》每个断代均由一位学者一气呵成,文风通贯,浑然一体。
《哈佛中国史》以全球视野突破传统中国史学叙事,真正做到了跨学科、跨领域讲述中国历史,全面涉及天文学、地理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气候学、环境史、医疗史、民族史、中西交流史等多个学科的新角度、新方法和新成果,堪称21世纪史学研究的新典范。
《哈佛中国史》丛书共六卷,分秦汉、南北朝、唐、宋、元明和清六个时代分野,上迄秦朝统一,下至清朝终结,以一种新鲜、紧凑、好读的方式涵盖了公元前2世纪至20世纪初期中国古代王朝兴起、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进程。通贯上下,分量适中,权威详尽,获赞“多卷本中国史的黄金标准”。
【4位国际顶尖汉学家,倾10年之功】
《哈佛中国史》丛书由国际顶尖汉学名家卜正民领衔罗威廉、陆威仪、迪特•库恩,倾10年之功辛勤创作,集世界中国史研究之大成。卜正民擅长以新颖的视角、丰富的细节和极具感染力的叙事风格讲述元明史;罗威廉为驰名国际的清史研究名家,所作“清卷”被誉为数十年来海外清史研究必读的通俗佳作;陆威仪为斯坦福大学李国鼎中华文化讲座教授,著名中国古代史专家,凭一己之力独立完成秦汉、南北朝和唐朝三卷;迪特•库恩专长于宋代物质文化史、科技史和艺术史,是德国重要的宋史研究专家,在世界汉学界享有盛名。
【权威、简洁、清晰、独特的全新中国通史,人人爱读的大众历史读物】
《哈佛中国史》丛书专为普通读者撰写,语言生动活泼,文风简明精悍,结构精致合理,极富故事性和启发性,是一套写给大众读者的权威、简洁、清晰、独特的全新中国通史。历史学习者可从中了解世界中国史研究前沿,开阔新视野,学习新方法、新成果,而大众读者也可在享受会心愉悦的阅读体验之余,获得对中国历史的崭新认识,面对这套“大不一样的中国史”,豁然开朗。
【20位中国史专家一致推荐】
著名历史学家葛兆光长序推荐,秦汉史专家王子今、李开元、卜宪群、彭卫,南北朝史专家罗新、楼劲,唐史专家张国刚、郝春文、刘后滨,宋史专家邓小南、李华瑞,元明史专家商传、张帆、李新峰、孙竞昊、方骏,清史专家李伯重、赵世瑜、夏明方等联袂推荐!
【中文版出版团队酝酿10载,编辑历时5年】
中文版出版团队酝酿10载,邀请海峡两岸优秀青年历史学者王兴亮、潘玮琳、李仁渊、张远、李文锋等携手翻译,编辑历时5年,精细打磨,力图向大众读者呈现一套可靠、可信、可读的中国通史。
--------------------------
【名家推荐】
我希望我们抱着生命经验之复杂的想法,而不是退回到“历史事件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它该发生”那一套统一的、早已建构出的历史叙述中。我们应该从自己所写时代的内部而非外部来呈现那些岁月,但同时,我们的写作也需要囊括该时期内中国所征服的地区,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从内部来观察,还要具备全局眼光,将影响该地区历史进程的非汉人形象更加具体。读者会在这一套书中见证朝代兴衰,但也能更多地了解某个时代的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人民的日常生活,而不是像在故事书中那样只看到皇帝和大将军们的传奇故事。
——《哈佛中国史》主编卜正民,中文版总序
透过海外中国学家对“中国/历史”的叙述,我们不仅能看到“异域之眼”中的“中国史”,而且能看到塑造“中国史”背后的理论变化,也能看到重写“中国史”背后的世界/全球史背景。其实,当他们用流行于西方的历史观念和叙述方法来重新撰写中国史的时候,另一个“世界中的中国史”就产生了。
——葛兆光,历史学家,复旦大学教授,《哈佛中国史》推荐序
六卷本“哈佛中国史”丛书成功地填补了一卷本中国史教科书和多卷本的多位作者合力撰写一卷而成的《剑桥中国史》之间的空白,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基于朝代、每卷由一位作者独自撰写完成的解释性历史。
——包弼德,美国历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
权威、详尽的六卷本《哈佛中国史》丛书一直被奉为多卷本中国史的黄金标准。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套六卷本中国史以一种新鲜、紧凑、易读的方式涵盖了公元前2世纪到20世纪初期中国古代王朝兴起、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进程。
——独立学者查尔斯• W.海福特
这一精彩的由著名汉学家卜正民教授主编的《哈佛中国史》丛书,为哈佛大学出版社带来了至高的荣誉。它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中国。
——历史学家乔纳森·米尔斯基
《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一书中有些见解或许可以作为对我们的考察和理解有所助益的“他山之石”。比如,作者陆威仪教授在政治史、军事史之外,以“帝国的城市”“农村社会”“外部世界”“宗族”“宗教”“文学”“法律”几个方面说明秦汉历史,这样的分析方式富有新意。中国的秦汉史学者有必要从西方学者的文化理念、学术视角、考察思路、研究方法借鉴其优异之处,通过比较鉴别,扩展自己的学术视野,提升自己的学术品质。
——王子今,秦汉史专家,中国秦汉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回归叙事,是历史学的新趋势,不仅中国如此,西方也是如此。叙事有种种形式,形式的变化和创新,应是历史学的追求。基于深厚的学术研究基础,作出精准的概括,写成易懂的叙事,是需要相当的努力才能达到的境界。我相信,阅读《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一书的读者,一定会体验到作者陆威仪的苦心而受益。
——李开元,秦汉史专家,日本就实大学人文科学部教授
《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是继《剑桥中国秦汉史》之后又一部认识和了解西方学者对秦汉历史总体看法的佳作。它把秦汉放在世界史、中国史的整体视野中观察,较为全面系统地描述了秦汉历史的概貌与演变。陆威仪教授把目光深入到了历史的内部,用自己的体验与理论,而非“早已建构出的历史叙述”体系,在各个专题中表达了自己不少独特的见解。与此同时,他对秦汉传世文献、出土文献、碑刻资料以及西方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极为熟悉,信手拈来,运用得当,体现了一位专业史学家的高超素养。
——卜宪群,秦汉史专家,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分裂的帝国:南北朝》讲述汉朝崩溃到隋朝统一之间四百年的历史,与中国和日本最常见的通史型著作不同的是,政治史所占篇幅有限,而且这有限的篇幅也重在讲述引起政治变动的结构性因素的发展,历史解释的思想性因素被放在优先位置。作者陆威仪教授最深的关怀是人和人的精神世界,通过描述社会与文化如何、为何发生深刻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塑造那个时代的生活环境,一扫陈陈相因的旧说所型塑的刻板印象,从多个角度展示该时代独有的魅力。
——罗新,魏晋南北朝史专家,北京大学教授
《分裂的帝国:南北朝》一书对魏晋南北朝史的重写有相当坚实的理据,具备了“成一家之言”的基本条件。从历史空间的拓展,到士族、军将等历史要角的崛起和影响,再到芸芸众生的物质生产和精神活动态势,以及中外关系、社会体制、宗教形态和文化生活等领域所示特色的递嬗,陆威仪教授力图以此凸显当时一系列历史转折的内涵及其对此后中国史发展的意义。且其展现于读者面前的具体样态,又堪称精神饱满而文史贯通,加之其通篇娓娓而谈、见微知著又要言不繁,遂能令人读之甚快而又会心深思。
——楼劲,南北朝史专家、中国南北朝史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世界性的帝国:唐朝》是写给西方读者阅读的一本概要性唐史著作,其谋篇布局不拘套路,抓住主要问题,不求面面俱到,有自己的独特叙事框架。有些内容,作者陆威仪教授具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心得,有些内容则比较充分地综合了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观察问题的视角独具一格,加上翻译语言和概念上的格义效应,在整体叙事上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作为他山之石,对于国内读者有不可多得的参考意义。本书还保留了作者引用文献的出处,对于国内同行了解西方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也不无裨益。值得向读者诸君郑重推荐!
——张国刚,唐史专家,清华大学教授
《世界性的帝国:唐朝》通过对唐代政治、经济、军事、地理、城市、乡村、宗族、宗教、文化以及外部世界等方面的具体描绘,以生动的事例向读者展现了中国古代高峰期异彩纷呈的恢弘画卷。作者陆威仪教授着重论述了在唐代社会诸多领域陆续发生的巨大变革,凸显了唐代历史的特点,也揭示了这一时代在中国古代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开启了帝制时代后期的历史。
——郝春文,唐史专家,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如何向对中国古代历史几无了解的读者讲述其最辉煌的朝代,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由师从何炳棣先生的斯坦福大学中国历史教授陆威仪执笔的《世界性的帝国:唐朝》一书无疑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对唐代历史观测点的选择独具特色,众多小故事背后都有大关怀,从帝制中国整体特征的宏观视野提出或综括出了许多独特的切入点。即使站在一个挑刺的专业研究者角度,我对本书的阅读体验也相当愉悦。
——刘后滨,唐史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内容广博、行文晓畅是《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的重要特点。作者迪特·库恩眼界通贯东西,视域开阔,态度切实,通篇征引丰富,环环递进。整体叙述前后呼应,突出了本书的核心议题,引导读者看到,这一时期“在理性、效率、前瞻性和经济活力的基础上”经历着中古历史的转型。宋代的新儒学思想家致力于为这一急剧转型的世界提供可行的出路,而脱胎于此的社会准则和价值观念,在之后的漫长岁月中,影响着中国社会的道路选择。
——邓小南,宋史专家,北京大学教授
《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可以说是中国读者读到的第一部较为全面反映西方学界对宋代历史认识的著作。即使将来出自众人之手的《剑桥五代宋朝史》中译本出版,也不能完全取代这部书的价值,因为本书具有作者迪特·库恩长期研究中国科技史、艺术史和宋史的鲜明特色。这部出自西方学人的书却力图回到传统中国的认知上,亦即探究宋代历史是如何在儒家思想统领、影响下践行和发展的。单就域外学者努力解析中国文化密码,尽力还原一个真实的宋朝而言,这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
——李华瑞,宋史专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卜正民教授用他新颖的视角和生动细节描写成就的一部元朝与明朝的历史。他将元朝与明朝的历史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政治史与社会经济文化史相结合,将传统的历史多层次并且立体化,将国家更看作为一个经济体而不仅仅是政治体,这些都是他与我们这些国内学者解读历史的不同之处。
——商传,元明史专家,中国明史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不仅有着精致的结构,而且富有故事性和启发性,以及强烈的现实关怀。卜正民教授强调了一个时代挣扎的身影:在政治人物的风云际会、民族迁徙斗争杀戮的背后,全社会(不只是中原农业文明群体)统统屈服、受制于环境变迁,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做出一定程度的探讨与努力。它兼顾各界读者的精心布局,与一贯的高度可读性,对专业、非专业读者各有价值。
——李新峰,明史专家,北京大学教授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作者罗威廉在本书《导言》中说:历史学家们现在对大清帝国的理解,与四五十年前我们所曾经理解的大不一样了。感谢作者罗威廉,本书夹叙夹议式的宏大叙事,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半个世纪以来西方最富有活力的清史领域产出的丰硕成果,并且通过此一对比,领会五十年来人们对大清帝国的理解确实已经“大不一样”。
——张广达,著名历史学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由于史料、观点、方法各方面的原因,清史研究之难,可谓中国各断代史研究之冠。穷一人之力完成一部清史,本已非常人可为,而要写出一部超越前人的清代全史,其难更是可想而知。本书作者罗威廉教授,以其毕生治清史的深厚功力为基础,综合了国际及中国清史学界数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包括深刻把握了社会史研究、内亚转向和欧亚转向三大重要新取向,成功地融合了新清史、社会史、内亚史、东亚史以及比较世界历史的眼光,从而把清朝历史放入前后更长时段的中国史脉络以及更加广阔的全球史空间中。本书抛弃了传统的清朝无能保守及中国近代史起于西力入侵的传统观点,将清朝视为一个克服种种挑战、成就与失败并存的重要时期,从而深入地展现中国近代历史自身演变的特质。这些特点,使得本书体现了前沿学术和传统学术的完美结合,成为一部难得的成功之作。
——李伯重,明清史专家,清华大学教授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作者罗威廉本身就是《剑桥中国史》“清代卷”的作者之一,又长期担任《中华帝国晚期研究》杂志的主编,这使他在综合利用现有中西方学者的成果方面具有优势,写作这样一部概括性的断代史驾轻就熟。读者阅读此书时,既可以发现他个人对清史的独特看法,也可以了解到海内外清史研究者的重要观点。特别是如何以一种较小的篇幅,雅俗共赏、夹叙夹议地展现大清一代的历史全貌,是我们中国的学者需要学习的。
——赵世瑜,清史专家,北京大学教授
罗威廉教授的大作,以其非凡的学术功力,对费正清以来美国清史领域相继兴起的“冲击—回应论”、“中国中心观”以及“新清史”等诸多流派进行批判与综合,力图构建一种与传统中国的王朝模式截然不同的新的帝国形象,即一个具有标准的近代早期欧亚大陆形态的“多民族普世帝国”。如果清史研究在未来的美国真的像罗教授最近预判的那样变成“绝学”,那么作为通史,这一部《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也很有可能成为某种“绝响”。
——夏明方,清史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 豆瓣
作者: 定宜庄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 11
《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上下册)是一部以口述访谈为主的史学专著,旨在通过老北京人的口述,反映晚清以来北京人的生活变迁和历史命运,进而追溯近百年北京城市生活变迁的历史。全书体现了口述历史民间性和个人性的特点,内容涉及文献资料、尤其是官方文献不曾触及的领域,包括人的社会交往,如婚姻关系、邻里关系、同事关系;也包括人的生活趣味,如吃喝玩乐、审美情趣等等。在编排上根据北京城环形结构的特点,分成内城篇、外城篇和郊区篇三部分,通过生活在不同区域的老北京人的口述,反映不同区域北京人的生活状态,进而形成一部五光十色、多姿多彩的北京城市生活变迁史。
史讳举例 豆瓣
9.7 (6 个评分) 作者: 陈垣 中华书局 2004 - 5
避讳学是研究中国历史所不可缺少的知识,因为在辛亥革命前,遇当代帝王或所尊者之名时,必须回避。但各朝所讳不同,避讳方法也不一致,因此史书上常有因避讳而改易文字的地方,甚至改变姓名、官名、地名、书名、年号等。陈垣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和教育家,在宗教史、元史、历史文献等领域为中国史学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本书是陈先生在避讳学方面的一部总结性的著作,举了80多例,分析并说明了历代避讳的种类、所用的方法及其利用,以及与避讳有关的问题,言简意赅,学术水平很高,同时亦不失为一本较好的普及性读物。
人类简史 豆瓣 Goodread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8.7 (581 个评分) 作者: [以色列] 尤瓦尔·赫拉利 译者: 林俊宏 中信出版社 2014 - 11
十万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种不同的人
但今日,世界舞台为什么只剩下了我们自己?
从只能啃食虎狼吃剩的残骨的猿人,到跃居食物链顶端的智人,
从雪维洞穴壁上的原始人手印,到阿姆斯壮踩上月球的脚印,
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到科学革命、生物科技革命,
我们如何登上世界舞台成为万物之灵的?
从公元前1776年的《汉摩拉比法典》,到1776年的美国独立宣言,
从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
从兽欲,到物欲,从兽性、人性,到神性,
我们了解自己吗?我们过得更快乐吗?
我们究竟希望自己得到什么、变成什么?
------------------------------------------------------------------------------------------------
【编辑推荐】
1、由书改变而成的人类简史课程风靡全球,成为希伯来大学最受欢迎课程 Coursera最受欢迎课程 ,mooc最受欢迎课程。学界和大众都一致认可,戴蒙德推荐。
2、一大开创性:打通文字发明前后历史的界限。
文字发明之前的年代,是生物学家、考古学家的专长;文字发明之后的年代,是历史学家、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的专长;
许多著名史家的作品,欠缺遗传学或生态学的视野,如何让这两大段历史之间没有断层,能够有一以贯之的宏观解读?
本书不同于《枪炮、病菌与钢铁》从生物与环境的角度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不同于麦克尼尔的《世界史》以文明为单位绘制的人类文明交织的世界。 他笔下的历史,在科学中有深沉的人文关怀。
3、填补传统人类史的三大鸿沟:
历史观与哲学观之间的鸿沟(提供有史实根据的深刻哲学思考);人类和生态系统之间的鸿沟(作者多从生态来思考,而不是只讲人类的利益);集体和个人之间的鸿沟(检视历史事件如何影响到当时一般人的生活)。
4、四大部分描述人类大历史:
7万年前的大脑认知革命(有能力谈八卦,想象不存在的事物,让陌生人开始合作、建立组织)
1.2万年前的农业革命(让我们渴求更多、生产更多,分工分职愈趋细腻)、
500年前的科学革命(带来快速进步,让我们拥有上帝的力量,也带来毁灭)
全球大一统、人类大融合的关键因素——金钱、帝国、宗教
5、一部个人幸福探索之书。
用通俗的语言和新鲜的视角,将个体的幸福放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审视,不再错过历史中最关键、最有意思的部分。涵盖了生物学,人类学,哲学,心理学,艺术,文学,伦理学等众多领域。涉及幸福,生命的意义等众多话题,有人说这是一部个人幸福探索之书。
6、一部“瘦身版”人类简史。
如果说给我一本书,不到五百页,没有一堆令人晕头转向的年份、人名、地名、称号,就能涵盖了人类如何崛起、影响现代生活甚巨的资本主义、一神教、自由人文主义、基因工程如何兴盛的人类历史重大脉络……这是仅有的一部!
7、一部引发多国版权大战的神秘大书。
获得波兰斯基人文学科创造力与独创性奖。 100周蝉联以色列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在英国,9家出版商疯狂竞价。 23个国家竞相购买版权。台湾上市一周,金石堂、诚品历史类畅销书榜第一 ,诚品总榜第八,西班牙上市两周总榜第一。
------------------------------------------------------------------------------------------------
【内容简介】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是以色列新锐历史学家的一部重磅作品。从十万年前有生命迹象开始到21世纪资本、科技交织的人类发展史。十万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个人种,为何今天却只剩下了我们自己?我们曾经只是非洲角落一个毫不起眼的族群,对地球上生态的影响力和萤火虫、猩猩或者水母相差无几。为何我们能登上生物链的顶端,最终成为地球的主宰?
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到科学革命,我们真的了解自己吗?我们过得更加快乐吗?我们知道金钱和宗教从何而来,为何产生吗?人类创建的帝国为何一个个衰亡又兴起?为什么地球上几乎每一个社会都有男尊女卑的观念?为何一神教成为最为广泛接受的宗教?科学和资本主义如何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信条?理清影响人类发展的重大脉络,挖掘人类文化、宗教、法律、国家、信贷等产生的根源。这是一部宏大的人类简史,更见微知著、以小写大,让人类重新审视自己。
------------------------------------------------------------------------------------------------
【各界评论】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为什么能够在国际畅销书榜上爆冲?原因很简单,它处理的是历史的大问题、现代世界的大问题,而且,它的写作风格是刻骨铭心的生动。你会爱上它!
——普利策奖得主 《枪炮、病菌与钢铁》作者戴蒙德
这是此类大历史中最好的一本:规模宏大但绝非泛泛而谈;具有时代性又不花哨,观念惊世骇俗但绝不是个简单的反对者。每个人都能在书里找到一部分和另外的人开始讨论,但是弄清楚是哪部分、为什么,对我们都有好处。
——牛津大学历史学院院长 斯蒂文·刚尼
我拿起这本《人类简史》立刻“着道”了——拿起了就放不下,几乎一口气读完。吸引力主要来自作者才思的旷达敏捷,还有译者文笔的生动晓畅,而书中屡屡提及中国的相关史实,也能让人感到一种说不出的亲切,好像自己也被融入其中,读来欲罢不能。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高毅
《人类简史》的目的不是传授人类考古学的所有研究成果,而是提供一种看历史的视角,一种全局的观点。当你不再执着于科学、政治或宗教等某一个领域的发展过程,而是关注人类社会的整体演变,观察这些领域之间的相互作用,你会感到你脑海中零碎的历史知识忽然像拼图一样各就各位,构成一幅宏大的图景,这样的视角非常新鲜。
——果壳网 姬十三
读完这本书,有一种跟着人类一同走过十万年的感觉!
——读者
这本书如果要用“宏伟史诗”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其中包含了很多学科的内容,例如考古学、生物学、物理学、经济学、宗教、社会学甚至计算机科学等等。书里里面的大部分观点都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介绍,其中很多都是经无数人严格验证过的,讲师很多时候仅仅是通过自己的表达希望尽量客观地介绍一些内容,至于每个人怎么理解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了。
——读者
超级好的课程,付费都坚持下来了,观点独特,从来没想到能从这个角度理解我们人类自己。
——读者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 豆瓣
作者: 王策来 2002 - 2
艺术形式的“杨乃武与小白菜”已广为人知。 然而,历史上的这一冤案却有很多的谜未能解开。 本书在大量原始馆藏资料的基础上,从一个当代法官的独特视角,向人们首次披露了“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的真情内幕。 本书资料翔实、文笔优美、思想深邃,既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学术价值,同时也不失为一本了解历史事件和清代司法制度的好书。
本书前言
特色及评论
文章
2017年1月18日 已读
佳作,排版略有瑕疵
历史
红轮(第一卷 全三册) 豆瓣
Красное колесо, Узел I: Август Четырнадцатого
作者: [俄]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译者: 何茂正 / 李万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0 - 6
《红轮》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最大的一部鸿篇巨制,也是目前世界文学史上篇幅最宏大、卷帙最浩繁、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时间跨度最长的一部小说。这部描写俄国战争和苏共历史的史论-政治性小说,从1914年8月的一战开始,一直写到1916年的俄国民权运动、俄国资 产阶级二月革命、无产阶级十月革命、水兵叛乱,直至1945年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构成了俄罗斯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重现了整个20世纪俄国和苏联的历史。
本次出版的《红轮》中文版第一卷《1914年8月》(第一二三部)主要描写革命前夕俄国处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形势和一战爆发后与德国之间的战争经过,涉及了俄国以及欧洲历史上一系列重大事件和重要任务,作者极力把这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现在读者眼前,用文学笔调一一对其作出自己的解释和评价,力求多方面、全方位、多方位反映历史现实,以此对实际发生的历史过程展开讲述,并在其中融会贯通了作者对俄国和西方、过去和现在种种思想文化传统的褒贬和取舍。
模仿游戏 (2014) IMDb 豆瓣 Min reol TMDB DeaDvey's Reviews
The Imitation Game
8.4 (1787 个评分) 导演: 莫滕·泰杜姆 演员: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 凯拉·奈特莉
其它标题: The Imitation Game / 解码游戏(港)
二战期间,盟军苦于德国的秘密系统”英格玛“无法破译,政府召集了一批民间数学家、逻辑学家进行秘密破解工作,图灵(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Benedict Cumberbatch 饰)就是其中之一。计划刚开始图灵遭到了以休(马修·古迪 Matthew Goode)为首的组员和领导的排斥,幸好军情处部长孟席斯(马克·斯特朗 Mark Strong 饰)帮助他立项研究破译密码的机器,而图灵则变成了负责人,招收了新的成员琼(凯拉·奈特莉 Keira Knightley)开始了艰难的工作。琼很快就迷上了图灵,由于她的帮助所有组员空前的团结,并于两年后成功破解德军的密码。图灵一度与琼订婚,但实际上他隐瞒了一个秘密,因为这个秘密他也遭受了非人的待遇……
本片改编自安德鲁·霍奇斯编著的《艾伦·图灵传》,上映后获得了第87届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豆瓣
Ιστορία του Πελοποννησιακού Πολέμου
9.1 (26 个评分) 作者: [古希腊]修昔底德 译者: 谢德风 商务印书馆 1960
公元前424-423年的冬季,当伯拉西达袭击安菲玻里城的时候,他正指挥七条雅典战舰驻扎在塔索斯。驻守安菲玻里城的雅典将军攸克利求援于他,他驶往援救;他虽然打败了伯拉西达的军队,救了爱昂,但是他终于没有来得及挽救安菲玻里。安菲玻里的失陷,主要是由于攸克利的疏忽,但是他后来并没有受到处罚,而修昔底德却因此遭到放逐。修昔底德本人对于此事没有作任何辩护。马赛林那斯说,修昔底德是由克里昂的建议,以叛逆的罪名而被放逐的。当时是克里昂最有势力的时候,而且克里昂对安菲玻里的陷落十分愤恨,他提议放逐修昔底德是很有可能的。
从他被放逐到他回国这一段时期内他的生活,我们也完全不知道。唯一可靠的事实是公元前404年以后不久,他回到雅典了;这一点不但他自己的话可以证明,并且他的著作中有许多回国后修订的痕迹,例如他记载了公元前404年雅典及庇里犹斯的城墙的被拆毁,这只有他回到雅典后才可以做得到的。此外其他的事情都是由著作中推测得来的。他自己说到,在这段时期中,他有更多的闲暇来编写他的历史著作,他更有机会得到伯罗奔尼撒方面的消息。事实上也是这样的,自从他被放逐以后,他和雅典断绝了联系,他编写历史的材料主要来自伯罗奔尼撒。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Origins of the Modern Chinese State
8.5 (68 个评分) 作者: [美] 孔飞力 译者: 陈兼 / 陈之宏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10
孔飞力以政治参与、政治竞争、政治控制为主轴,将中国现代国家形成与发展的“根本性议程”归结为三组相互关联的问题或矛盾:政治参与的扩展与国家权力加强之间的矛盾(本书第一章);政治竞争的展开与公共利益的维护之间的矛盾(第二章);国家的财政汲取能力同地方社会财政需求之间的矛盾(第三章)。这三组问题并非始于清代,而是历朝历代都要面对的,但却跨越了朝代鼎革一直存在到帝制晚期,并在帝制崩溃后继续成为20世纪中国现代国家构建时的基本问题。
孔飞力认为,当政治环境的变化对社会形成重大威胁时,人们便会围绕着种种“根本性议程”开始形成共识。在中国帝制晚期,深植于历史文化之中的种种知识资源,是在怎样的历史环境下,经过哪些人的努力,导致了向着现代性、具有中国特质的“现代国家”渐次发生转变?孔飞力通过论述魏源、冯桂芬、梁启超、章太炎等人的思想,结合晚清以来相关的历史叙事,较为宏观地回应了这一问题。
孔飞力对这部《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非常自负。相对于孔的另外三部专著和其他专题论文,这本书确实很不寻常,此书的初稿是讲座稿,孔飞力别的论著均为实证研究;在本书中作者试图对一些较为宏观的问题作出正面回答,而不再隐藏在具体问题的研究背后。总的来说,孔飞力治学的宗旨,他所思考的核心问题,在此书中有最为直接的展现。
书中各章是以作者在法兰西学院所作的系列讲座(1994年)为基础改写而成,1999年先以法文出版,英文版于2002年推出,此次中文版首次问世。
第三帝国的兴亡(上中下) 豆瓣 Goodread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hird Reich: A History of Nazi Germany
9.7 (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威廉·夏伊勒 译者: 董乐山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6 - 4
一想到德国人民,我常常不免黯然神伤,他们作为个人来说,个个可贵,作为整体来说,却又那么可怜……在第三帝国短促的生命的前半期,作者曾在那里生活过,亲眼看到希特勒是怎样巩固他作为这一伟大而茫然不知所从的民族的独裁者的权力,后来又怎样引导这一民族走向战争和进行征服的。
中苏关系史纲 豆瓣
作者: 杨奎松 / 沈志华 新华出版社 2007 - 1
该书本着还民众“历史真相”的目的,在大量丰富的中国与前苏联历史档案的基础上,对1917-1991年间的中苏关系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特别是对中苏关系中的许多重大事件,如苏联与中国革命、中苏同盟建立、中苏分裂与对抗、中苏关系正常化等做出了新的诠释,澄清和揭示了不少以往由于种种原因被扭曲和被遮蔽的历史片段,是目前国内学术界第一部完整反映中苏关系复杂曲折历史全过程的权威力作。
无畏之海 豆瓣
作者: 章骞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3 - 7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年到1918年期间进行的人类历史上最初一场世界范围的战祸。虽说战事主要发生于欧洲,而且战场主要集中于法国北部、俄国西部以及巴尔干半岛。但是,这场战争则卷入了几乎所有的列强,而且各国动用了其所有力量,包括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工程师的创意、产业工人的劳作乃至宣传鼓动家的文笔,这股汇聚着力量的洪流形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初的,影响更是遍及整个世界的“总体战”。这场战争给全人类带来的灾难和毁灭可谓亘古未有,同时战争还荡涤了整个原有的社会秩序。其影响堪称是决定性的,无论是政治格局,还是人类整个社会结构、文化生活、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在这场大战以后,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传统军事思想和体系下展开的,然而由于军事技术的腾飞而造成的巨大破坏力,使得整个战争却以付出当初根本无法预料的牺牲和浩劫而结束的。在长达四年的战争期间,推定死亡人数为战斗人员阵亡900万,平民遇难1000万,2000多万人负伤,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据估计损失了当时币值1700亿美元的巨额财富。
在大战期间的海上,战事由海面开始全面向水下和空中扩展,成了传统意义上单纯水面舰艇决战的最后舞台。无论在北海的寒波和迷雾中破浪前进的巨大舰队,排开长达十余公里纵列倾吐炮火的壮美画面;还是秉承超人的智慧和勇气,驾驶设备贫弱的潜艇长驱敌巢挑战钢铁巨舰那种惊心动魄之情;乃至伪装成普通商船,远离故土千万里进行破交战那些伪装巡洋舰的骑士风范,却构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海战的一幅又一幅传奇的画面。当然,由于无限制潜艇战的肆虐,炮击不设防港口的舰队,盲目轰炸市镇的飞艇,却又是那么鄙夷而让人不齿。那些由于国力急遽强盛而企图挑战世界秩序的狂妄君主,那些造成无谓牺牲的拙劣指挥,也都值得让后人发以深思。
这便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大海。
然而,对于这样一场处于世界海战史关键阶段的世纪海战,迄今为止,国内却始终难寻一部能反映其全貌的著作。且不说原创,即便是翻译作品也寥寥无几,且也基本上局限于日德兰海战、施佩舰队等个别内容的叙述。对达达尼尔海峡战役以反映陆上战斗为多,偶尔出现的一些对潜艇战、海上破交战的介绍,也往往停留在局部的描摹。即便在国外,从全球视野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海战进行全面描述的作品也并不多见。
这次山东画报出版社所出版的《无畏之海:第一次世界大战海战全史》却可谓是填补了这个空白,使得我们可以探寻这片被无畏舰那种业已逝去的钢铁巨兽所主宰之海洋。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海战,是以北海为主要战场,烽火遍及世界各地。因此,书中除了北海主战场之外,对于其他海域的战争进行了相应的介绍。此外,虽然名曰“海战史”,但是书中也有关于东非丛林湖泊中的“湖战”,以及多瑙河、美索不达米亚的“河战”,当然还有诞生后不久海军航空兵的“空战”。有时,也会遇到不得不涉及陆地战场的内容,在这个情况下,书中也会进行极为简单的相关介绍。总之希望能够给予人们对于当时整个海军作战具有较为全面完整的认识。
更加发人深思的,书中我们还能探寻到了另一种“无畏”。在寒冷的英吉利海峡击沉一艘美国驱逐舰后,德国U-53号潜艇在罗泽艇长的指挥下勇敢地浮出水面。他们不但收容了两名重伤伤员,还为生还者留下食物、淡水和药品,甚至不顾风险,向附近的英国反潜舰队基地发出标明详细方位的求救信号。这才是真正的无畏,它来源于军人的荣誉,来源于人类高贵的良知。
不过遗憾的是,也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完全揭开了“总体战”的封印。那种混淆了前线与后方,混淆了军人和平民的作战样式完全释放出了深藏于人类灵魂深处的邪恶。那种真正的无畏精神,却逐渐成为西去的黄鹤。
这样的精神,除了上面的战例之外,还是时常地闪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海上战场。因此,在描述钢铁无畏舰鏖战的同时,我们还可以深深地感悟那种至高的无畏精神。
在卷尾,为了使读者能够了解不同战场在同一时间的进程,笔者在正文之后还整理出了较为详尽的年表。而且还将战争期间损失的所有主要舰艇成表列出。这些舰艇包括了1914年7月28日到1918年11月11日之间损失的雷击舰以上舰艇以及潜艇。这些损失既包括由于战争原因,也包括由于事故、灾难等其他原因。其中也有损失后打捞起再次使用的,对此会在注释中加以说明。另外,中立国方面损失的舰艇也一并列入表中。可见本书具有的资料性也是值得关注的。
历史的天空 豆瓣
6.9 (9 个评分) 作者: 徐贵祥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 3
《历史的天空》中浓缩了我党高级干部曲折的成长经历,从全新的角度诠释了战争与政治、权力、人性之间的关系,在富有激情的情节推进中,有一种回肠荡气之感。
东洋文化史研究 豆瓣
作者: 内藤湖南 译者: 林晓光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6 - 4
内藤湖南为近代日本研究中国史的重要学者,也是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在中国史研究领域卓有建树,被誉为“东洋史的巨擘”。本书共收录内藤的十八篇演讲记录,内容庞杂丰富,从纸张、染织、版本史等具体的文化研究到宏观的东西洋文明批评,从上古文明到民国时事观察,从中国中世史到满洲史地,皆有所论列,较其《清朝史通论》《支那史学史》等严肃的专门史著作,本书可谓全方位体现了内藤史学的基本面貌,其中关于中国中世、近世的若干文章(如《概括性的唐宋时代观》)更是为京都学派的治学取径奠定了理论基础。
追寻现代中国 豆瓣
6.7 (6 个评分) 作者: 史景迁 译者: 黄纯艳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5 - 4
本书通过对1600年以来中国历史的考察,以作者信守的现代国家概念来探索当西方国家开始步入现代社会以后,中国何以长期徘徊在现代国家行列之外的原因。对历史的追寻远不是本书写作意义的全部,作者更为关注的是对现代中国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