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美国通史(六卷本) 豆瓣
作者: 刘绪贻 / 杨生茂等编著 人民出版社 2002 - 10
一套集学术性、时代性、科学性和可读性于一体的中国学者编著的《美国通史》,是中国的美国问题研究者多年来所梦寐以求的。为此杨生茂教授、刘绪贻教授和邓蜀生编审等先生倾注了将近1/4世纪的精力。值得庆贺的是,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迎来她的23周年和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开幕之际,我国美国史学界老中青三代学者经过23年的坚忍不拔的努力和夜以继日的学术攻关,终于在2002年10月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了300万字的六卷本《美国通史》。这是一个令人中国的美国问题研究者感到十分振奋的喜讯。
《美国通史》的编写策划于1978年,1979年开始启动,该通史计划先出《丛书》分卷,再在单卷本的基础上合成《通史》。全书由刘绪贻教授、杨生茂教授任总主编,人民出版社负责出版,邓蜀生编审任全书的责任编辑。1989年《战后美国史,1945-1986》于1989年6月出版。该卷在2002年4月出版了增订版《战后美国史,1945-2000》。《美国内战与镀金时代,1981—19世纪末》于1990年6月出版。《美国的独立和初步繁荣,1775—1980》出版于1993年9月。《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1929—1945》,出版于1994年12月。《美国的奠基时代(1585-1775)》和《崛起和扩张的年代,1898—1929》两本均出版于2001年9月。在6个单卷本出齐的基础上人民出版社决定出版《美国通史(六卷本)》合集。
《美国通史》共6卷。第1卷《美国的奠基时代(1585-1775)》,由李剑鸣教授所著,被认为是:以他多年潜心研究美国独立前近200年的历史的心得的成果,把习称的“美国殖民地时代,准确概括为“美国的奠基时代”,全面地论述美国独立以前北美的人文地貌、社会生活和政治经济的变迁,是一本视野广阔,见解新颖,论述精辟、资料丰富的高水平学术著作,是我国研究美国早期历史的新的丰硕成果。
《美国通史》第2卷《美国的独立和初步繁荣,1775—1980》,由张友伦教授任该卷主编,南开大学等单位的美国史研究者参与编著。全书叙述自美国18世纪70年代的反英独立战争,到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前的建国初期阶段。“在这一时期中,美国经历了独立后的多次重大考验,怎样摆脱英国统治时期的阴影,今后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要统一的联邦,还是对立的分裂局面;要奴隶制还是资本主义等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为此后美国迅速发展奠定基础。”该卷集中了编著们多年潜心研究的成果。
《美国通史》第3卷《美国内战与镀金时代,1981—19世纪末》,由丁则民教授任该卷主编,丁则民教授和东北师大的美国史研究者,经过八年的教学、研究、反复修改后成书。“全书比较全面地叙述了美国南北战争及战后到19世纪末的40年的‘镀金时代’)这是美国经济迅猛发展时期,为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奠定了基础。”
《美国通史》第4卷《崛起和扩张的年代,1898—1929》,由余志森教授任该卷主编,他和华东师大等单位的美国史研究者,对于19-20世纪之交(1898-1929年)美国的巨大转变年代,进行了全面的论述,“读者将从本书中清晰地了解到美国从一个一般的资本主义国家,怎样迅速发展为世界一流强国的历程。崛起和扩张是20世纪美国时代的主题。与此同时,也为美国历史空前的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埋下了火药和导火索。”
《美国通史》第5卷《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1929—1945》,由刘绪贻教授担任主要撰稿人,李存训教授参与合著,该卷对罗斯福“新政”的论述,全面而精辟,作者提出了“新政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观点和新论证,是我国学者研究美国史的一个独特见解。“作者讲第32届美国总统罗斯富主政的史无前例的十二年单独作为一卷,在于强调这一时期对美国历史的重大影响,也是中国部分学者对美国近代历史分期的一个创见。”
《美国通史》第6卷《战后美国史,1945-2000》,由刘绪贻教授担任主编,韩铁、李存训两位教授参加编著,该卷成书历时7载,该卷由刘绪贻教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补充了1987—2000年间的历史和资料,“全面阐述和剖析了战后美国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社会、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各方面的重大事件和进程”。“是了解20世纪后半期(1945-2000)美国的一本力作。”
六卷本《美国通史》总主编刘绪贻教授、杨生茂教授2002年7月21日在《总主编的话》中说明了《美国通史》的一些特点:“首先,既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又要克服‘左’的教条主义,并结合美国历史实际进行实事求是的论述;要写出中国的美国史著作的特点,体现中国美国史研究的最新水平。其次,要理论联系实际,纠正一些流行的对美国历史的错误和模糊认识;既要借鉴美国一些对我国有益的经验,又要消除人们对美国存的某些不切实际的幻想。第三,要冲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虽未公开宣布但实际存在的界限,不能像以往美国史出版物那样只写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止,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当今的美国。第四,要全面论述美国历史,不能只写成简单而片面的美国政治、经济史。第五,要运行比较丰富而新颖的资料。要附有全面扼要的外文参考书目和便利读者的索引。”
需要着重指出,六卷本《美国通史》的正式出版,不仅集结了中国美国史学界老中青三代学者齐心协力、持续不断的研究心得,也和本书资深责任编辑邓蜀生先生的全力以赴、精心组织,发挥了高水平的编者、作者合作精神分不开。
邓蜀生编审在2002年10月17日写给参加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年会的新老朋友们的一封短信中说:“我们策划编写前后23年的《美国通史》(六卷本)终于在2002年10月出版了,效果不错,得到好评,前新闻出版署副署长刘杲同志打电话给我说:‘真是精品,不错,不错!’由于全书重5.5公斤,携带不便,只好请安年同志带上第一卷供朋友们评论。”
六卷本《美国通史》从策划到成书的时间恰恰和我国的改革开放步伐、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相同步。相信,这部通史的出版将有助于国人对于美国历史和社会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也有助于中国的美国史研究走向世界。
随园食单 豆瓣 Goodreads
8.0 (32 个评分) 作者: 袁枚 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0 - 1
清代大学者袁枚在治学之余对饮食文化也情有独钟。由于他在诗士林的声望与地位,使得他 常常成为各地门生故旧,社会名流宴请的对象。
而他每次遇上美味佳肴都要让自己的家厨向 主人的厨师学习烹饪之法,以至四十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珍贵 的食谱,于是就有了这本值 得重视的文化遗产――《随园食单》
方以智晚节考 豆瓣
作者: 余英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 8
《方以智晚节考》一书为余英时先生的一部名著,初版于1972年。多年来作者又不断发现新的资料,做出新的补充考证及修订。本书详细追溯了方以智晚年的活动和他最后自沉于惶恐滩,但仍然不是一般意义的传记研究。作者希望通过他在明亡后的生活与思想,试图揭开当时移民士大夫的精神世界的一角,因为明、清的交替恰好是中国上一个天翻地覆的悲剧时代。
“增订版”对方以智死事有了更为细致详尽的解释和论述。为明晰考证的脉络,将先后发表的数篇连缀汇合,同在书中出现,并不以新说改正旧考之误,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因资料的不同而使观点改变完善的过程。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梁启超 上海三联书店 2006 - 4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一部影响深远的学术史名著,它将近三百年的学术变化,数以十计的学科概貌,上百种学术专著,几百位儒士学者,纵横论列,条分缕析,深入浅出,实为梁氏学术论著的代表之作。在中国学术思想史的研究上占有很高的学术地位。本书内容脉络清晰,文笔雄浑流畅,为学术思想史类著作中难得的佳作。出版后影响巨大,至今仍备受学者和广大读者所推崇。
2018年10月17日 已读
此书题旨庞大,所涉典籍浩翰,资料繁多,幸得梁任公博闻强识记,纳百家之言于一书,言语简明。所推人物如顾炎武、黄梨洲、孙夏峰、万季野无一不是志洁学高之士,为人为学无愧楷模之称,时值民国乱世,任公苦心诣旨可见一般。“然环观今之青年,在学校中对于此科之兴味何衰落一至此甚也!学之数年,恐其所得素养比诸门外汉如我者所剩无几也,反不如百余年前专读“线装书”之老经生犹知以此学为重也。呜呼!此非一门学术兴废之小问题,实全部学风盛衰之大问题也。厌繁重而怠探索,功课为机械的授受,不复刻入以求心得,唯喜摭拾时趋的游谈以自欺欺世。如此,则凡百学术皆不能唤起真挚之兴味,岂惟算学?结果非将学问向上之路全付榛芜焉不止也。呜呼!今之青年,有闻乾、嘉、道间诸先辈之学风而知奋者耶?”借先生言以自醒,是为记。
历史 学术 学术思想史 文化史 梁启超
王安石传 豆瓣
作者: 梁启超 译者: 解玺璋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2
《王安石传(经典图文版)》的主人公作为千年不遇的杰出人士,生前却被世人责难,死后数代都不能洗刷骂名,在西方有英国之克伦威尔,在中国则有宋代王安石。干百年来,王安石被骂作集一切乱臣贼子之大成的元凶。其实,他是数千年中华文明史上少见的完人。其德量汪然若干顷之陂,其气节岳然若万仞之壁,其学术集九流之粹,其文章起八代之衰,其所设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是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先行者。《王安石传(经典图文版)》是代表其立宪理想的现代传记经典。钩稽甲乙、衡量是非,还原一个真实的王安石、一段真实的历史。《王安石传(经典图文版)》视角独特、意识创新、论述严谨、评判公允,可谓是人物传记中的经典之作,读来耳目一新,启人心智。
读通鉴论 豆瓣
作者: 王夫之 译者: 舒士彦 点校 中华书局 2013 - 3
《读通鉴论》是明末清初卓越思想家王夫之阅读司马光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的笔记。全书30卷,其中秦1卷,.西汉4卷,东汉4卷,三国1卷,晋4卷,宋、齐、梁、陈、隋各1卷,唐8卷,五代3卷,另附《叙论》4篇为卷末。是王夫之有关古史评论的代表作之一。
读史方舆纪要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清)顾祖禹 / 施和金 中华书局 2005 - 3
《读史方舆纪要》清初地理著作。原名《二十一史方舆纪要》。顾祖禹(1631-1692)撰。祖禹字景范,号宛溪先生,江苏无锡人。他自顺治十六年(1659)开始编纂该书,前后历时二十年成稿。
全书共一百三十卷。首为历代州域形势九卷,记述历代王朝的盛衰兴亡和地理大势;次为明代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一百十四卷,分叙其名山、大川、重险,所属府、州、县及境内部分都司卫所的疆域、沿革、古迹、山川、关津、镇堡等,并记载其地发生的历史事件,考订其变迁,剖析其战守利害;再为川渎异同六卷,专叙禹贡山川的经流源委及漕河、海道;末为分野一卷。另附《舆图要览》四卷,内容有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九边、黄河、海运、漕运及朝鲜、安南、海夷、沙漠等图。全书参考二十一史、历代总志及部分地方志书达百余种,集明代以前历史 地理学之大成,在当时即被誉为“数千百年所绝无仅有之书”。
该书成稿在清顺治、康熙年间,但内容以明代末年以前的疆域政区及史事为断限,定稿本刊行前后又有局部修改,故今存稿本、抄本与刊本略有参差。清初刊本亦有改窜。稿本现存上海图书馆,另有抄本、刊本多种,最早的嘉庆十六年(1811)龙万育敷文阁本为目前通行版本。
文史通义 豆瓣
作者: [清]章学诚 / 吕思勉 评 上海古籍 2008
《文史通义》主要内容:自中西文明发生碰撞以来,百余年的中国现代文化建设即无可避免地担负起双重使命。梳理和探究西方文明的根源及脉络,已成为我们理解并提升自身要义的借镜,整理和传承中国文明的传统,更是我们实现并弘扬自身价值的根本。此二者的交汇,乃是塑造现代中国之精神品格的必由进路。《文史通义》是清朝乾、嘉时代著名学者章学诚的著作。章学诚(一七三八——一八零一)字实齐,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是著名的史学家,曾经为和州永清县和亳州编写县志和州志,又编写《湖北通志》,著有《章氏遗书》,从中选出精要部分为《文史通义》,后附《校雠通义》。《文史通义》是一部开新学术风气的著作,书中主张借古通今,所论涉及史学、文学、校雠学等多种领域,创见颇多。
日俄战争 豆瓣
日露戦争 起源と開戦
作者: [日] 和田春树 译者: 易爱华 / 张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2
“日俄战争是世界史上巨大的事件,它不仅给日本和俄罗斯国民,而且给朝鲜和中国国民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尽管如此,关于这场战争,建立在对日本和俄罗斯资料进行深入调查基础上的研究几近空白,更遑论兼顾到朝鲜和中国资料的研究。本书中对中国资料的研究虽然仍显薄弱,但大概可以说是首次在 全面调查日本、俄罗斯、韩国资料的基础之上所做的研究吧。
日本于1945年战败之后,出现了反省本国战争的想法。但是,唯有日俄战争一直被认为是不令人羞耻的,是堂堂正正的,似乎日本人和俄罗斯人的决战是在没有任何人的大地与海洋中进行的一般。然而,这种想法并不正确。因为其间陆地上的交战,是在中国东北——汉族、满族、朝鲜族所居住的地方发生的。
还有人相信,日俄战争是日本和白人帝国之间的战争,日本将白人打败,给了那些被欧美帝国主义国家奴役的亚洲人民以希望。……然而,当日本获得战争胜利,吞并朝鲜后,亚洲人民才发现,日本是另外一个帝国主义国家。
本书所写下的,是日俄战争为何发生,又是如何开始。我将阐明:战争因日本想统治朝鲜的欲望所引发,然后通过入侵朝鲜而肇始。日俄战争始于朝鲜战争,最终发展为日本与俄罗斯之间在中国东北进行的战争。”
——和田春树《致中国的读者朋友们》
本书是 首次在全面调查日本、俄罗斯、韩国资料的基础之上所做的研究。从起源和开战两个维度全新论述了日俄战争为何发生,又是如何开始。作者将阐明:战争因日本想统治朝鲜的欲望所引发,并通过入侵朝鲜而肇始。日俄战争始于朝鲜战争,最终发展为日本与俄罗斯之间在中国东北进行的战争。这一观点有力地反驳了日本人一个世纪以来对这场战争的错误认识,诚如作者所言:“当日本获得战争胜利,吞并朝鲜后,亚洲人民才发现,日本是另外一个帝国主义国家。”
作者和田春树先生是日本著名的俄罗斯、苏联和朝鲜问题专家,曾有《朝鲜战争全史》等多部重要著作问世。本书出版后影响很大,2013年获东北亚出版人奖——坡州图书奖。
中国历史常识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吕思勉 台海出版社 2018 - 5
《中国历史常识》是吕思勉先生的史学成名作,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吕思勉在我国现代史学史上,是唯一一位在通史、断代史和专史等诸多领域里都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学家,其史学研究通贯各时代,周瞻各领域,长于综合研究和融会贯通,国学基础深厚,治史意趣生动。《中国历史常识》从民族起源开始,叙述历朝历代史事直至民国开创。浓缩中国五千年历史于一书。
2018年10月6日 已读
简明扼要,甚佳,读史一定要多读几家之言
历史 微信读书
中国社会经济通史 豆瓣
作者: 全汉昇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 - 5
中国经济史权威全汉昇先生讲授
纵论古代经济发展大势与近代工业化社会转型
...................
※编辑推荐※
☆ 中国经济史权威全汉昇先生讲授,一部系统、深入而简明的经济通史
☆ 在会通古今、中西比较的宏大视野下,运用丰富的史料、数据与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展开分析
☆ 一代学术名家深入浅出、生动易读的讲解,了解和 概观中国经济社会古今演变的首选读物
...................
※内容简介※
全汉昇先生曾于1967年至1968年间在香港新亚书院先后开设“中国社会经济史”与“中国近代经济史”课程。作为经济史研究的权威名家,全先生在对中国自远古直至近代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分析中,以宏大的视野和独特的视角,征引了丰富的史料和详尽的数据,并引入了西方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以西方社会及其经济状况为参照进行比较研究。不仅对历代人口变化、农业生产、财政税制、工商贸易、货币金融、城市发展等方面的情形作了系统而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勾勒出数千年间经济发展与社会演进的大势,而且对明清直至近代的重大历史转型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剖析。本书由新亚书院毕业生叶龙先生据课程笔记整理而成,并对部分内容进行了解释与补充。
兵以诈立 豆瓣
作者: 李零 中华书局 2006 - 8
因为一部《花间一壶酒》,北京大学李零先生的“文名”一时被大家所熟知。在这之前,更早知道的,是李零先生的本行是研究考古、古文字、古文献,有著作《中国方术考》、《中国方术续考》问世,同时还是国内研究孙子兵法颇有成效的学者之一,曾先后出版《吴孙子发微》、《〈孙子〉古本研究》等 有关著作和多篇论文。
本书是李零先生在北京大学讲授《孙子兵法》课程的讲义。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流畅活泼的语言、丰富具体的资料,向读者展现这部中国古代最伟大兵法著作的内涵,介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兵学知识,并对军事学、思想史、古代哲学等相关内容进行比较研究,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重新全面深入地了解《孙子兵法》,获得更真切的兵学知识。把全书分十五讲,约27万字,配图近百幅。
李零先生文笔爽利,放松自如,见解独特,不做作,不多加修饰,却常给读者带来“窥一斑见全豹”的惊喜。这部讲义只是讲《孙子兵法》,李零先生却能够把他多年来对于兵法、军事学、哲学和思想史等等的体会和感想,都在这部书里呈现出来。有人评价说,李零先生是“属于那种闲聊比上课感觉好,写文字比说话感觉好的人”(张鸣《董桥耐读,李零也耐读》)。其实你听过他的课便会知道,李零先生的课讲得也是如此生动活泼,一点不像是你想象中那种“皓首穷经”的“老先生”。而这部继《花间一壶酒》之后的倾力之作,将会让你更加深切地触摸到这位学识广博且富有人文关怀精神的学者的思维,理解并且感受到他的隐藏于安静外表下的热情。
巨流河 豆瓣
9.4 (22 个评分) 作者: 齐邦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 4
巨流河,在清代被称为巨流河;哑口海位于台湾南端,是鹅銮鼻灯塔下的一泓湾流。这本书写的是一个并未远去的时代,关于两代人从巨流河到哑口海的故事。那立志将中国建设成现代化国家的父亲,在牧草中哭泣的母亲,公而忘私的先生;唱着《松花江上》的东北流亡学子,初识文学滋味的南开少女,含泪朗诵雪莱和济慈的朱光潜;那盛开铁石芍药的故乡,那波涛滚滚的巨流河,那暮色山风里、隘口边回头探望的少年张大飞……六十年来,作者读书、教书,写评论文章,却一直念念不忘当年事——郭松龄在东北家乡为厚植国力反抗军阀的兵谏;抗战初起,二十九军浴血守卫华北,牺牲之壮烈;南京大屠杀,国都化为鬼蜮的悲痛;保卫大武汉,民心觉醒,誓做决不投降的中国人之慷慨激昂;夺回台儿庄的激励;一步步攀登跋涉湘桂路、川黔路奔往重庆,绝处逢生的盼望;在四川、在滇缅公路上誓死守土的英勇战士的容颜,坚毅如在眼前;那一张张呼喊同胞、凝聚人心的战报、文告、号外,在作者心中仍墨迹未干……作者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埋藏着巨大悲伤的时代,同时也是所有中国人引以为荣的,真正存在过的,最有骨气的中国!
士与中国文化 豆瓣
8.4 (15 个评分) 作者: 余英时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 1
士在中国史上的作用及其演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决不是任何单一的观点所能充分说明的。但是无可争辩的,文化和思想的传承与创新自始至终都是士的中心任务。从文化史和思想史的角度出发,《士与中国文化》所企图观察和呈现的是: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的精神风貌。不用说,这当然只能是一种宏观的历史。但宏观若不能建筑在微观研究的基础之上则将不免流于空泛而武断。因此《士与中国文化》不取通史式的写法,而是一系列的史学专题的研究。作者余英时在各历史阶段中选择了若干有关“士”的发展的中心论题,然后对每一论题进行比较具体而深入的分析。希望能通过这一重点的研究方式以展示“士”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
宽容 豆瓣
8.7 (9 个评分) 作者: [美] 亨德里克·房龙 译者: 迮卫 / 靳翠微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5 - 9
《宽容》一书出版于1925年,当时作为通俗历史学家的房龙在美国已是家喻户晓。他用手中那只有魔力的笔,生动地描绘了在西方文化最显著的脉络——基督教文化的发展中,人类是怎样不断与“不宽容”做着斗争。宽容意味着个性与自由,而发现个性本身就是人类的一种进步。房龙在书中曾感慨地说:“生命本来是一次光荣的冒险,结果却变成了一场可怕的经历。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迄今为止,人类的生存完全被恐惧所笼罩。”正因为《宽容》中满溢着这样一种追求自由的人文情怀,它的中文版在上世纪80年代首度问世时,立即在中国掀起了热潮,极大地满足了整个时代充满激情的阅读品味。在极短的时间内,不同的版本接连而出,创造出难以想象的销售奇迹。2002年初,紫图首次推出《宽容》的全彩插图本,以适合21世纪的阅读方式,面向当代的眼光,赋予这本经典名著以新的面貌和气息。紫图的全彩插图本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深受读者欢迎的常销书,并被输出到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5年后,紫图再次推出的这个全彩插图增修本,经过大量的编辑修订和增加插图,使这一版本更隽永、更超值,更适合家庭珍藏和全家共赏。
罗马人的故事(礼品装,全15册) 豆瓣
ローマ人の物語
8.7 (9 个评分) 作者: 盐野七生 译者: 徐越 / 计丽屏 中信出版社 2013 - 11
1、内容简介
《罗马人的故事》(15册套装),完美收官。最值得收藏的罗马史经典。在这平庸年代,人人渴望英雄,日本女作家盐野七生,决然出走日本,远赴罗马,寻找英雄。定居罗马三十多年,十五年写就15册巨著《罗马人的故事》,还原一个意大利半岛的小国成为世界帝国,持续1300年的辉煌历程,再现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读懂了罗马,才能读懂过去的欧洲和今天的世界。
罗马人,智力不如希腊人,体力不如高卢人,技术不如埃特鲁利亚人,经济不如迦太基人,但为何却能一一打败对手,建立并维持庞大的罗马帝国?
------------------------------------------------
2、盐野七生和《罗马人的故事》获奖记录
·1970年获第24届“每日出版文化奖”(文学·艺术)
·1981年获“SUNTORY文艺奖”(思想·历史)
·1982年获第30届“菊池宽奖”
·1988年获第27届“女性文学奖”
·1993年获第6届“新潮文艺奖”
·1999年获第2届“司马辽太郎奖”
·2001年获土木学会“出版文化奖”
·2006年获第41届“书店新风奖”
·2000年盐野七生获颁意大利“国家勋章”
·2001年盐野七生被日本文部省评为“文化功勋人物”
·2005年盐野七生获日本“紫绶勋章”
日本狂销1090万册,韩国狂销250万册
----------------------------------------------------
3、读盐野七生《罗马人的故事》的理由
A.对于以超级大国为发展目标的当代中国,在欧洲历史上可作为借鉴的,唯有古罗马帝国。
B.古罗马人智力不及希腊人,体力不及高卢人和日耳曼人,技术不及埃特鲁利亚人,经济不及迦太基人,但为什么能够一一打败对手,建立并维持一个庞大的罗马帝国。
C.古罗马被视为人类史上最早的大型跨国企业,有见识的企业领袖和经营者必读罗马史。
D.罗马史被广泛应用在领导者论、组织论、国家论中,领导者和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必读罗马史。
E.古罗马帝国的国家与民族、中央与地方、自由与法制、君主与公民、宗教与人性、权力与秩序、科学与技术,每一项都与现代中国息息相关。
F.盐野七生,被誉为最受男人欢迎的女作家,有着女性罕有的理性概括能力,从复杂的历史表象中找出脉动的主线,透彻、清晰、具体。作者定居罗马30多年,有着不同于以往西方作家的第一手资料和东方视角。
-------------------------------------------------------------
4、名家推荐:
这是一部煌煌15 册的巨著,作者盐野七生写了15 年,我曾整整读了一年。读后,逢人就推荐。
过去我也读过罗马史,比如《罗马帝国衰亡史》,但这类史书,更多是从政治、军事的角度来理解罗马帝国。盐野七生不同,她以现代史观的方法论来解读罗马,这其间涉及国家与民族、君主与公民、宗教与人性、权力与秩序、科学与技术、领导与公关等方方面面,视野极广,见人所未见。正如她自己所说:“别的研究者是写自己知道的,而我则是写我想知道的。
在作者的描述之下,罗马帝国宛如一个强大的跨国企业,《罗马法》就好比这个企业的内部规章。这个企业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企业文化、思维惯性、话语系统、人力资源储备,甚至还有自己的保安系统。制度、人才、资源配置等等,都是罗马得以长盛不衰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这部书会被国外一些研究者拿来当作领导者论、组织论、国家论的现成教材。结局意味着过去的历史的终结,也意味着过去管治方式与现实的不匹配,转型则是一个新的开始。
——万科集团董事长 王石
我一如既往地喜欢读《罗马人的故事》,我觉得第一它没有意识形态性,这个真的很好。按照当时的感觉来写历史很好。第二,它的文笔是故事和评论、评价结合,所有的年代、人物都是经过论证考察,因此不具备虚构性,但是又具备可读性,这个非常好。最重要的一点是,通过古罗马一千多年的历史跟中华帝国对比,有很多相似之处,罗马的文化、体制传承下来,文化遗迹也出来。但是中国到现在为止还是一脉相承,连文化的内涵都没怎么改,帝国的结构都没怎么改。
——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 俞敏洪
我如饥似渴地读完。掩卷长思,深深敬佩。一位日本女人这样如痴如狂地写古罗马,发掘2000 年前的往事,娓娓道来。她的细腻描写让你身临其境,她的逻辑铺陈促你遐思当下因缘。我读过许多不同作者的罗马史,只有盐野七生女士真正带我走进历史。这是一本历史,也是一本游记,还是一本政论,更是一本优美的散文集。
阅读盐野的罗马史与罗马人,时空穿越两千年,体验着人类文明中顽强生长并趋同的精神动力,尽管语言、宗教、习俗、体质和自然环境有千差万别,但内在的思辨、伦理、行为、愿景和组织制度却可以彼此熟悉和理解的。现代人往往以仍然蓬勃发展的中华文明与曾经衰落的罗马文明进行比照,发掘出许多文明之谜和文化冲突的理念。
——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 王巍
有关古罗马的书汗牛充栋,我也看过一些,但总觉得对古罗马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读完这套书,古罗马一千多年的历史在我脑海里清晰起来。胡适先生在评论好友陈衡哲女士的《西洋史》时说:“史学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科学的,重在史料的收集与整理;一方面是艺术的,重在史实的叙述与解释。”这样综合的,有断制的叙述,可以见作者的见解与天才。盐野女士的《罗马人的故事》,完全符合这一标准。盐野七生不仅在介绍罗马史,而且有许多精辟的评论与分析,既综合了其他学者的见解,又有自己独特的观点。
——经济学家 梁小民
《罗马人的故事》既是历史,又是政治,还有人性。我们终于有了一部不但有价值和深度,而且有趣好看的罗马史。
盐野七生耗时15年,写下了这本恢宏巨著。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她找到了宽容,找到了法治,找到了共和精神,找到了人性中那些最卓越向上的力量。中国作为一个“崛起的大国”,也许可以籍借此书来思考一个强盛大国真正的生命力源泉何在。
——清华大学政治系副教授 刘瑜
盐野七生女士写的是罗马人的故事,她的描述你读起来很轻松,但是你要看她后面的参考文献,就知道她认真的参考了很多学者的作品,甚至在我们这些学习过罗马史、罗马法的人看来,有些很难懂的作品,她都钻研过。
打通学术作品的障碍,普及罗马法中自由与平等的真意是《罗马人的故事》的一大意义。
——中国罗马法研究专家 费安玲
我读这本书主要是两个收获,第一个收获就是了解西方。我们读古罗马可以研究,可以了解现代的西方,比如西方法制精神怎么来的,我们从这本书可以得到一些答案。这是第一个收获。第二个收获,因为我们是研究管理的,所以我们从这本书里可以学管理的方方面面,包括它的领袖,比如你要学习魅力性的领导人就读恺撒,要是学制度建设者就读奥古斯都。我们也可以学到组织,比如罗马军团的组织,比如人才的培养。比如组织的变革,等等方方面面的东西,它确实是百科全书式的历史著作。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张建君
《罗马人的故事》是一部很好的历史读物,介于学术著作和历史小说之间,正是我一再期待的“公共知识产品”。我一口气读完第一部,很佩服作者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部深入浅出的历史叙事。其中特点难以尽述,作者的朴实、亲切随处可见。重要的是,作者不是做高头讲章,不是写政治经济教科书,而只是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来打量罗马的发家和繁荣。她对罗马的解读涉及面极广,如国家与民族、君主与公民、宗教与人性、权力与秩序、科学与技术、领导与公关,等等。让人读来一点儿也不枯燥。
——青年学者 余世存
盐野七生年轻时就心仪罗马,为此到罗马定居,一住半生,写了很多关于罗马的书,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这套《罗马人的故事》。 15册书写了15 年,字里行间其中倾注了她对古罗马风物的无限向往,其行文流畅,叙事简洁明快,令人读来手不释卷。 而除此之外,这套书最大的特点在于作者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待古罗马,对国家、公民、宗教、权力等概念进行解读,试图古为今用,寻求一国家之强盛,一种族之崛起的普适性原理。其本人慨然而讲,不掩其非凡志气:“别的研究者是写自己知道的,而我则是写我想知道的。”
——财经作家 学者 吴晓波
我一直在看《罗马人的故事》这套书。中信出版社给这套书写的宣传语叫“古罗马——今天中国最需要读懂的国家”,为什么最需要读懂?因为你真正读懂罗马,才能读懂今天的欧洲和世界,因为今天的欧洲和世界很多政治制度的设计、法律思想的设计,是按照他们时代的思维进行设计。但是同时你会想中国和世界的对话,可能更多的要在这方面有一个相互的理解,西方人要更知道中国是靠文化进行统治,哪怕它变成一种意识形态,但是西方更多的要靠制度进行统治,当然这不是中世纪的时候,中世纪基督教也做了一些改良,主要还是靠政治制度进行统治。
——原央视主持人 行知探索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 曲向东
国家兴盛的关键是对败者的“宽容”。支持罗马繁荣最重要的是国家意志、国家建设、帝王能力和公民。
——日本媒体评论
历史的假设,是应对变化的最好指导。
——日本钢铁集团总裁 三村明夫与盐野七生对谈
历史是最好的教训,也是最好的娱乐。
——盐野七生
2018年8月9日 已读
虎头蛇尾,前七卷好评往后开始不走心了,而且是作者和插图一起,明显的随便搞个前面放过的图充数。作者后几卷,内容重复过多,明显力不足了。写到查士丁尼大帝结束也非常不论不类,和作者自己说的,从头到尾见证,哪儿也不挨。
历史 古罗马 外国历史
罗马十二帝王传 豆瓣
De Vita Caesarum
作者: [古罗马] 苏维托尼乌斯 译者: 张竹明 / 王乃新 商务印书馆 2000 - 2
本书记载了有关罗马帝国最初的12个元首的生平事迹。其中包括朱里乌斯传、奥古斯都传、提比略传、卡里古拉传、克劳狄传、尼禄传、伽尔巴传、奥托传、提图斯传和图密善传等。本书提供了有关罗马帝国丰富的史料,并包括帝王们的日常政治活动、私人生活、奇闻轶事等。
巴霍巴利王2:终结 (2017) 豆瓣 Eggplant.place TMDB
Baahubali 2: The Conclusion
6.9 (104 个评分) 导演: S·S·拉贾穆里 演员: 帕拉巴斯 / 拉纳·达格巴提
其它标题: 바후발리 2: 더 컨클루전 / バーフバリ 王の凱旋
  根据印度神话传说改编而来,讲述勇猛、善良的巴霍巴利王和他的儿子希瓦,对抗邪恶的兄弟巴拉迪瓦,争夺摩西施末底王国控制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