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追踪1789法国大革命 豆瓣 Goodreads
Sur les traces des révolutionnaires: Une aventure dont vous êtes le héros
8.1 (14 个评分)
作者:
[法]塞德里克·格里穆
译者:
刘润恩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12
这本书就是一盘棋,而读者就是其中的一颗棋子——你可以自由选择哲学及意识形态,穿梭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风云人物之间:路易十六、丹东、罗伯斯庇尔……以逻辑和好奇心为武装,读者将按照自己选择的浏览路线身临其境这场革命的波折与鼎沸。
荒淫无道宋高宗 豆瓣
作者:
王曾瑜
2007
- 10
《荒淫无道宋高宗》主要内容:宋高宗所处的时代是各个方面的矛盾和冲突十分剧烈的时代,历史演出了一幕幕可歌可泣、可悲可叹的活剧。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这是中国古老的历史哲学命题。两者在某种意义上都有一点道理,却又很不完全。历史现象纷繁复杂,最难以作科学的剖析和说明。迄今为止,历史学中虽也有一点数学和统计学,但在很大程度上并无数学的精确性。往往出现以下的情况,时势出英雄,却又不能成全英雄,特别是理想的、成功的英雄。相反,时势有时也可让小丑充当主宰国运的角色。结果是一小撮人的闹剧、丑剧和绝大多数人的悲剧交互演出。这本宋高宗的传记,他本人及其宠信者所制造的一个时代的闹剧、丑剧和悲剧,他们在国难当头、国耻深重的情势下,依然制造、纵容和包庇腐败,纵情声色,就可以说明这一点。
傲气盖天 (1996) 豆瓣 TMDB
Michael Collins
7.5 (22 个评分)
导演:
尼尔·乔丹
演员:
连姆·尼森
/
艾伦·瑞克曼
…
其它标题:
Michael Collins
/
迈克尔·柯林斯
…
影片的剧本在1983年就完成了,导演努力了12年才将其搬上银幕。故事从1916年爱尔兰武装叛乱失败、反叛领袖被处决说起。作为叛军年轻指挥官的迈克尔.柯林斯也被关押。获释后,他与哈利.勃兰德一起再展反旗。这次,他们放弃大规模武装起义,而是开展游击战和暗杀行动。在一次行动时,柯林斯受伤,由凯蒂进行护理,并逐渐建立起恋情。后来,柯林斯被迫放弃暗杀行动,进行大规模作战,爱尔兰共和军因此受到重创。柯林斯在充当停火协议的主要谈判者期间惨遭暗杀。
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 豆瓣
作者:
刘再生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6
- 5
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工作,数十年来,进展都较迟缓,但是近十几年,却有了长足的发展,不论广度和深度,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可惜的是,这些成果分散发表在各种不同的音乐刊物上,倘非专门收集的人士,实在不易窥其全豹,沧海遗珠,那就更在所难免了。
刘再生编著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则由于前面所说的物色,正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缺憾,使读者在获得通常所说的古代音乐史常识之外,同时接触到各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以及各咱不同的见解。这里,随举些例子:对于我国间律形成的时期,过去只凭文献资料加以推断,其实是并不清楚的。十多年前,根据对于出土的音乐文物的调查和考证,先后出现了两种新的见解,即吕骥同志所认为的“我国五声音阶在母系氏族社会后期已经形成”的观点;黄翔鹏同志所认为的“完整的七声音阶至迟在晚商期间已经形成”,从而推断“我国音乐中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有一个长期并存的传统”的观点。这些,都能从《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中找到清楚的叙述。不久前,李纯一同志发表了不同意将地隔三百公里之遥,年代和文化遗存是否相同尚末搞清的两个埙合并研究,因而做出不同推断的观点,同样为本书怕收纳。这些观点不一的研究成果,虽然一时难定是非,但是对于问题的进一步深入探讨,显然都是有益的。因此,本书的这一特色就是不可磨灭的。
刘再生编著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则由于前面所说的物色,正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缺憾,使读者在获得通常所说的古代音乐史常识之外,同时接触到各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以及各咱不同的见解。这里,随举些例子:对于我国间律形成的时期,过去只凭文献资料加以推断,其实是并不清楚的。十多年前,根据对于出土的音乐文物的调查和考证,先后出现了两种新的见解,即吕骥同志所认为的“我国五声音阶在母系氏族社会后期已经形成”的观点;黄翔鹏同志所认为的“完整的七声音阶至迟在晚商期间已经形成”,从而推断“我国音乐中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有一个长期并存的传统”的观点。这些,都能从《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中找到清楚的叙述。不久前,李纯一同志发表了不同意将地隔三百公里之遥,年代和文化遗存是否相同尚末搞清的两个埙合并研究,因而做出不同推断的观点,同样为本书怕收纳。这些观点不一的研究成果,虽然一时难定是非,但是对于问题的进一步深入探讨,显然都是有益的。因此,本书的这一特色就是不可磨灭的。
西方音乐史 豆瓣
A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
作者:
唐纳德·杰·格劳特 (Donald Jay Grout)
/
克劳德·帕利斯卡 (Claude Victor Palisca)
译者:
汪启璋
/
吴佩华
…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6
- 1
修订一部深受读者欢迎的音乐通史,目的不是推倒重写,而是提高它的时代性。看惯前几版的读者,会觉得此书不论外貌或者内容改动甚大,但章次和范围基本未变。书名中加上“西方”一词,说明我们意识到西欧和南北美洲的音乐体系不过是世界文明的诸音乐体系之一。本书范围的又一局限在于只谈“艺术音乐”;而必须承认,“艺术音乐”这一概念本身便十分含糊。通俗音乐、爵士乐以及诸如此类的品种确已有相当高深的技巧,但不能期望本书同等对待西方音乐的这一广大支系(如今已成为独立的研究课题),常规的音乐史教程也未必能等同视之,而本书不过是一本常规音乐史的手册。
爵士音乐史 豆瓣
作者:
刘凯
/
谢彤
2007
- 4
作为一本讲述爵士乐历史的书,做到雅俗共赏可能颇为不易,但梳理好它的发展脉络,也是其中应有之义。附录和大量的照片,当也能补坊间同类书籍之不足。毕竟爵士乐是一门听觉艺术,文字往往显得苍白无力,而读者诸君,未必都有去纽约或是蒙特利尔现场聆听一流爵士乐好手演奏的机会,故而照片能提供读者以直观的感受,透过书本看见爵士乐大家的音容笑貌,爵士乐圣地的一草一木;推荐的唱片品牌则利于读者在乐音中重温爵士乐的历史。
这是本雅俗共赏的爵士乐历史书。该书通过大量的照片,梳理了爵士乐的发展脉络。透过本书,我们能看见爵士乐大家的音容笑貌,爵士乐圣地的一草一木。其中推荐的唱片品牌则有利于读者在乐音中重温爵士乐的历史。
这是本雅俗共赏的爵士乐历史书。该书通过大量的照片,梳理了爵士乐的发展脉络。透过本书,我们能看见爵士乐大家的音容笑貌,爵士乐圣地的一草一木。其中推荐的唱片品牌则有利于读者在乐音中重温爵士乐的历史。
耶路撒冷三千年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Jerusalem: The Biography
作者:
[英] 西蒙·蒙蒂菲奥里
译者:
黃煜文
究竟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2013
- 3
其它标题:
耶路撒冷三千年
你會忍不住愛上這座城市,
它是人類的瑰寶,這本書值得一讀再讀!
──美國前總統比爾‧柯林頓
作者扎實的研究加上栩栩如生的描繪功力,
使得這本書無論是對學者還是門外漢,都將如視珍寶。
──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
‧柯林頓2011年度選書,《經濟學人》2011年度最佳圖書!
‧基督教徒、天主教徒、猶太教徒、伊斯蘭教徒、歷史學家、人文關懷人士,和一切胸懷大志者,全球30多國爭先搶讀!
‧經濟學人、出版人週刊、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書評、華盛頓郵報、泰晤士報、新聞週刊、洛杉磯時報……各大媒體競相報導。
‧聽最會說故事的作家,為你闡釋一個兼容天堂與地獄的城市!
耶路撒冷是一神的殿堂,兩個民族的首都,三個宗教的聖地,
更是唯一擁有兩種存在的城市──天堂與人間。
《塔木德》記載:「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
人們卻說:「世界若有十分哀愁,九分也在耶路撒冷。」
了解耶路撒冷的歷史,就明白世界為何演變至今日樣貌……
耶路撒冷曾被視為世界的中心,今日的它與過去相比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座城市是亞伯拉罕諸宗教爭鬥的焦點,是信徒日增的基督教、猶太教與伊斯蘭教基本教義派的聖地,是文明衝突的戰略要衝,是無神論與信仰齟齬的前線,是讓世人魂牽夢繫的去處,是惑人的陰謀與虛構的網路傳說發生的地點。
本書作者力圖中立,依年代順序講述耶路撒冷的故事,透過男男女女──士兵與先知、詩人與國王、農民與音樂家──的生活,與創造耶路撒冷的家族來呈現這座城市的歷史。目的就是說出事實,無論它們聽起來是否刺耳……
它是人類的瑰寶,這本書值得一讀再讀!
──美國前總統比爾‧柯林頓
作者扎實的研究加上栩栩如生的描繪功力,
使得這本書無論是對學者還是門外漢,都將如視珍寶。
──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
‧柯林頓2011年度選書,《經濟學人》2011年度最佳圖書!
‧基督教徒、天主教徒、猶太教徒、伊斯蘭教徒、歷史學家、人文關懷人士,和一切胸懷大志者,全球30多國爭先搶讀!
‧經濟學人、出版人週刊、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書評、華盛頓郵報、泰晤士報、新聞週刊、洛杉磯時報……各大媒體競相報導。
‧聽最會說故事的作家,為你闡釋一個兼容天堂與地獄的城市!
耶路撒冷是一神的殿堂,兩個民族的首都,三個宗教的聖地,
更是唯一擁有兩種存在的城市──天堂與人間。
《塔木德》記載:「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
人們卻說:「世界若有十分哀愁,九分也在耶路撒冷。」
了解耶路撒冷的歷史,就明白世界為何演變至今日樣貌……
耶路撒冷曾被視為世界的中心,今日的它與過去相比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座城市是亞伯拉罕諸宗教爭鬥的焦點,是信徒日增的基督教、猶太教與伊斯蘭教基本教義派的聖地,是文明衝突的戰略要衝,是無神論與信仰齟齬的前線,是讓世人魂牽夢繫的去處,是惑人的陰謀與虛構的網路傳說發生的地點。
本書作者力圖中立,依年代順序講述耶路撒冷的故事,透過男男女女──士兵與先知、詩人與國王、農民與音樂家──的生活,與創造耶路撒冷的家族來呈現這座城市的歷史。目的就是說出事實,無論它們聽起來是否刺耳……
南明史 豆瓣 Goodreads
8.7 (26 个评分)
作者:
顾诚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1
- 8
本书特点是基本上以大顺军、大西军余部及郑成功等民众抗清斗争为主线;贯串全书的脉络是强调历时二十年的抗清斗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抗清势力内部矛盾重重,严重分散,抵销了抗清力量。南明的历史,包括了大顺军攻克北京及消军入关问鼎中原以来,直到康熙一年夔东抗清基地覆灭的各地地反清运动的历史。它是群雄争霸又是明朝的延续,也是清初历史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称之为南明,是因为以北京为都城的明朝业已覆亡这段时期的战斗主要在南方展开,又是在复兴明朝的旗帜下进行,而弘光、隆武、鲁监国 、永历朝廷都是在南方建立的。但是,抗击清朝的暴虐统治,并不仅限于南方,陕、甘、晋、冀、鲁、豫等地的抗清运动连绵不断。
光荣与梦想 豆瓣
The Glory and the Dream
8.4 (3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威廉·曼彻斯特
译者:
广东外国语学院美英问题研究室翻译组
海南出版社 三环出版社
2004
- 2
本书是美国的一部断代史,勾画了从1932年罗斯福总统上台前后,到1972年尼克松总统任期内水门事件的四十年间美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全景式画卷。这是一部场景宏大,又描写细腻的历史巨著。作者对这四十年间美国历届政府从诞生到终结全过程中的两党纷争和内部分歧,对这一阶段全世界所经历的每一件大事都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和叙述;同时,对这四十年间发生在全世界,尤其是与美国有关联的方方面面都给予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从“补偿金大军”风潮、经济大萧条、总统竞选、二次世界大战、原子弹爆炸、朝鲜战争、越南战争、肯尼迪遇刺身亡、尼克松郑入水门事件,到美国人的精神风貌、社会时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再到演艺界的奇闻趣事、妇女的流行服装、青少年的时髦追求,甚至英语词汇的最新演变和人们的性观念都做了面面俱到的讲述。对于每一位读者来说,阅读此书是从本质上深刻了解美国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
本书在1979年曾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过,它的面世在当时及以后的漫长岁月里曾在中国读者中引起过较好的反响,甚至对一大批中国记者的写作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本书在1979年曾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过,它的面世在当时及以后的漫长岁月里曾在中国读者中引起过较好的反响,甚至对一大批中国记者的写作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袁氏当国 豆瓣 Goodreads
8.3 (51 个评分)
作者:
唐德刚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11
《袁氏当国》讲述了袁世凯如何在晚清政府和国民革命军政府之间养敌自重以觊觎总统宝座,宋教仁刺杀案的历史谜团到底暗示了什么真实背景,孙中山的个性对他改造国民党以谋求革命有何影响,袁氏当国时期的内政外交如何复杂多变,筹安会“六君子”与袁氏政府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不该遗忘的古德诺教授的政治理念是什么?作者唐德刚先生凭借其一贯的学者气节,不依风附草,不人云亦云,坚持论从史出,坚持言必有据
上自孙文缔造共和肇始,下逮蔡锷护国运动兴起,寥寥数年,此乃袁世凯当国之年,国可谓不兴,民可谓不幸。《袁氏当国》记载了从武昌起义到袁世凯病死的几年中,中国从一个帝制时代,到“民治时代”的纷乱无比的景象。在我们所受的历史教育中,这段时间除了孙中山先生的所作所为外,其他的是最混乱、最黑暗的,而对窃国大盗袁世凯,我们更是咬牙切齿,但《袁氏当国》就力图改变这个形象,为读者重新烹调了一份具有独特口味的历史文化大餐。
上自孙文缔造共和肇始,下逮蔡锷护国运动兴起,寥寥数年,此乃袁世凯当国之年,国可谓不兴,民可谓不幸。《袁氏当国》记载了从武昌起义到袁世凯病死的几年中,中国从一个帝制时代,到“民治时代”的纷乱无比的景象。在我们所受的历史教育中,这段时间除了孙中山先生的所作所为外,其他的是最混乱、最黑暗的,而对窃国大盗袁世凯,我们更是咬牙切齿,但《袁氏当国》就力图改变这个形象,为读者重新烹调了一份具有独特口味的历史文化大餐。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共三册) 豆瓣 谷歌图书
8.9 (9 个评分)
作者:
沈志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 8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是一部有关苏联74年兴衰历史的实证性专题研究著作,由22名中国学者合力完成,书中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等各个方面,共28个专题,总计约110万字。这部著作利用大量俄国解密档案,立足专题或个案分析,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视角,以重构苏联74年历史兴衰的主要过程。
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 豆瓣 谷歌图书
9.4 (19 个评分)
作者:
沈志华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3
- 2
《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珍藏本)》第一章讲述战后苏联的对外政策及其变化,重点在斯大林的对华政策和对朝政策,说明在保障苏联的远东战略利益的条件下,斯大林希望东北亚地区保持稳定状态,以维持根据雅尔塔协定所形成的国际体系和地缘结构。
第二章讲述中苏同盟建立特别是中苏同盟条约签订的过程,重点在于说明,中苏条约谈判的结果与以往人们的理解不同,主要不是毛泽东在莫斯科受到了冷遇和屈辱,而是斯大林被迫对中国做出了重大让步。这一让步,将导致苏联失去在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冻港,使其在远东乃至亚洲的战略利益受到严重损害。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斯大林开始改变了对朝鲜半岛的政策。
第三章讲述朝鲜战争爆发的全过程,主要是斯大林对金日成想要用武力方式统一朝鲜半岛这一计划从反对到支持的转变过程。与第二版夹叙夹议的写法不同,这里的重点首先是对历史过程的叙述,而在最后一节集中讨论斯大林同意和支持金日成的决策动机。这一节完全是新写的,分析了以往研究者在这一问题上所作推断的逻辑漏洞或史实错误,并进一步论证了笔者自己的推断——斯大林同意发动朝鲜战争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护和保证苏联在远东的战略利益。
第四章讲述中国出兵朝鲜的全过程,并根据不同的背景把这一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分析了中国出兵的客观条件的变化,以及由于条件变化而导致的毛泽东所设定的行动目标的变化。同前一章一样,这里的重点也是历史叙事,而在最后一节集中讨论毛泽东决策出兵的动机。从条件和目标的变化可以看出,毛泽东的决策动机是多重的,并且有所变化,既有表面的,也有内在的,有的是临时处置,有的则贯穿始终。从总体上讲,中国出兵朝鲜是为了保持中苏同盟的有效政治态势,从而在根本上保障新政权的稳定和发展。这一节基本上也是新写的。
第五章讲述中苏同盟在战争中得到巩固和加强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在战略决策层面中国与朝鲜之间发生的诸多分歧和矛盾中,斯大林都支持了毛泽东,这说明毛泽东的出兵决策实现了其根本目标。因此,这个决策是必须的,也是正确的,虽然带有一定的风险。
余论讨论中国在1951年初拒绝联合国停火议案的问题。这是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意在说明中国在朝鲜战争中的战略性失误并不在于出兵朝鲜的决策,而在于没有适时收兵,在最有利的条件下结束这场战争,并因此付出了本来可以避免的过于沉重的代价。
第二章讲述中苏同盟建立特别是中苏同盟条约签订的过程,重点在于说明,中苏条约谈判的结果与以往人们的理解不同,主要不是毛泽东在莫斯科受到了冷遇和屈辱,而是斯大林被迫对中国做出了重大让步。这一让步,将导致苏联失去在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冻港,使其在远东乃至亚洲的战略利益受到严重损害。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斯大林开始改变了对朝鲜半岛的政策。
第三章讲述朝鲜战争爆发的全过程,主要是斯大林对金日成想要用武力方式统一朝鲜半岛这一计划从反对到支持的转变过程。与第二版夹叙夹议的写法不同,这里的重点首先是对历史过程的叙述,而在最后一节集中讨论斯大林同意和支持金日成的决策动机。这一节完全是新写的,分析了以往研究者在这一问题上所作推断的逻辑漏洞或史实错误,并进一步论证了笔者自己的推断——斯大林同意发动朝鲜战争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护和保证苏联在远东的战略利益。
第四章讲述中国出兵朝鲜的全过程,并根据不同的背景把这一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分析了中国出兵的客观条件的变化,以及由于条件变化而导致的毛泽东所设定的行动目标的变化。同前一章一样,这里的重点也是历史叙事,而在最后一节集中讨论毛泽东决策出兵的动机。从条件和目标的变化可以看出,毛泽东的决策动机是多重的,并且有所变化,既有表面的,也有内在的,有的是临时处置,有的则贯穿始终。从总体上讲,中国出兵朝鲜是为了保持中苏同盟的有效政治态势,从而在根本上保障新政权的稳定和发展。这一节基本上也是新写的。
第五章讲述中苏同盟在战争中得到巩固和加强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在战略决策层面中国与朝鲜之间发生的诸多分歧和矛盾中,斯大林都支持了毛泽东,这说明毛泽东的出兵决策实现了其根本目标。因此,这个决策是必须的,也是正确的,虽然带有一定的风险。
余论讨论中国在1951年初拒绝联合国停火议案的问题。这是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意在说明中国在朝鲜战争中的战略性失误并不在于出兵朝鲜的决策,而在于没有适时收兵,在最有利的条件下结束这场战争,并因此付出了本来可以避免的过于沉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