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
Gilles Deleuze and Félix Guattari 豆瓣
作者: Francois Dosse 译者: Deborah Glassma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0 - 7
An exhaustive and fascinating account of a remarkable collaboration between Guattari, a radical, militant psychiatrist, and Deleuze, one of the towering figures of contemporary French philosophy, whose work together produced Anti-Oedipus and A Thousand Plateaus, startlingly original blends of social psychology, philosophy, and capitalist critique that positioned itself in opposition to both socialism and Lacanian psychoanalysis. Dosse, a French professor of history, traces these lines of influence, placing the pair's work firmly in the context of the May 1968 student uprising, and both authors' strained relationships with a megalomaniacal Lacan. The intellectual background of each writer is examined: Deleuze's texts on Bergson, Nietzsche, and Spinoza, and Guattari's work as director of a psychiatric unit outside of Paris where distinctions between patient and doctor were obliterated. The author strives to re-establish Guattari as an integral collaborator, one whose contribution was overshadowed in later years by Deleuze's celebrity. However, despite the wealth of research, the author too often resorts to paraphrases of their writings, and the book would have been well served by judicious editing. Nonetheless, as a glimpse into a remarkable period in French intellectual history where politics, philosophy, and literary brilliance coalesced, it is captivating.
弗朗西斯·培根 豆瓣
Francis Bacon: Studies for a Portrait
作者: [英] 迈克尔·佩皮亚特 译者: 李思璟 2022 - 8
纪念弗朗西斯·培根逝世三十周年特别引进
著名艺术评论家迈克尔·佩皮亚特代表性文集
深度描摹弗朗西斯·培根的个性、生活与创作理念
◎ 编辑推荐
☆迈克尔·佩皮亚特著作首次引进,言之有物地“解剖”关于培根的种种“谜团”。
艺术批评家、策展人迈克尔·佩皮亚特是培根的好友兼传记作者,本书收录的文章是他一生思索培根艺术的精华之作。培根的性格、人生态度、生平际遇、创作灵感、艺术理念、情感纠葛等问题在本书中均有精彩论述。
☆ 时间跨度近三十年的访谈、艺术批评、展览评论、回忆散文、作品分析,全方位勾勒培根的“肖像”。
收录文章类型多样,细节丰富,并在首版基础上做了全新修订:新增四篇长文和五篇作品短评,收录的三篇访谈均为完整版,最新文章《弗朗西斯·培根与莎士比亚》系首次收录。
☆艺术写作兼具文学性,评论文章评判犀利,回忆文章真挚动人,访谈还原对话现场感。
吉尔·德勒兹特别关注的艺术家、米歇尔·莱里斯终生迷恋的对象、伦敦与巴黎的“波希米亚”浪子、拍卖界热情追捧的明星、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和贝纳尔多·贝托鲁奇都曾在电影里运用他的作品……培根的魅力有多大,他作品中的视觉冲击力给人的骇人印象就有多深。迈克尔·佩皮亚特平易近人的写作,也是一次拉近读者与培根的距离的实验。
◎ 内容简介
弗朗西斯·培根是20世纪艺术史上极具争议的艺术家之一,他传奇的人生经历和非凡的艺术创造持续吸引着艺术评论家、哲学家和艺术爱好者。本书是一部关于培根的访谈、艺术批评和回忆散文合集,收录的文章从不同的切入点着手刻画培根的“肖像”,共同汇聚成一个关于这位多面艺术家的综合印象。这些文章或情感真挚,或评判犀利,从不同侧面为我们了解培根的性格、人生际遇、创作理念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媒体推荐
“佩皮亚特是他那一代人中最好的艺术写作者。”——《艺术新闻》
“佩皮亚特敏锐地写出了培根无尽的矛盾天性,他的慷慨与残忍,他的暴力与温柔,他的花花公子风和对肮脏环境的热爱,他惊人的挥霍与钢铁般的自律,以及他自称的‘绝望的亢奋’。作为培根的传记作者,佩皮亚特在处理他的写作对象时,心态也是矛盾的:一方面,他认同艺术家本人的断言,认为培根的画作是无法解释、没有意指的;另一方面,他又自然地尽最大努力去解释这些画作的意义。”——《每日电讯报》
波德莱尔传 豆瓣
Charles Baudelaire
作者: [法] 克洛德·皮舒瓦 / [法] 让·齐格勒 译者: 董强 商务印书馆 2021 - 11
还原现代派大师夏尔·波德莱尔反叛、落魄、动荡的一生
通过大量书信和一手资料追寻伟大诗人传奇生活的真相
梳理现代主义、象征主义诗歌发展脉络
为时代造像,再现西方百年文学艺术史
--------------------------------------------------------------------------
法国公认波德莱尔专家皮舒瓦、齐格勒著作
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傅雷翻译出版奖组委会主席董强教授倾力译作
纪念波德莱尔诞辰200周年精装典藏版
---------------------------------------------------------------------------
【根据来自波德莱尔生前亲友的一手资料,披露大量诗人生活创作细节,是目前汉语世界更翔实可靠的波德莱尔传记,也是文学传记中的精品】
本书作者运用历史学方法,致力于从声音中还原现代派大师夏尔·波德莱尔传奇生活的真相。书中引用大量来自波德莱尔生前亲友的翔实一手资料,记录波德莱尔及其亲友、同行的往来书信,从波德莱尔的父辈开始,深入发掘一切与诗人相关的史实,抽丝剥茧,旁征博引,围绕波德莱尔的家庭情况、成长经历、反叛精神、落魄生活和创作才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叙述与分析。不仅为读者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诗人形象,书中所引用的书信、自传材料等资料,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波德莱尔的作品,走进这位现代派大师的精神世界。
【鸿篇巨制,是为波德莱尔造像,更是为时代造像】
通过700多页的巨大篇幅和详实的档案资料,本书不止带领我们走过波德莱尔坎坷的一生,更带领我们见证了他所处的时代的风貌:中学时期在里昂遭遇的社会事件、《恶之花》的禁封始末、诗人在世时作品曲折的出版过程和拮据的财务状况,以及他与维克多·雨果、圣伯夫、德拉克洛瓦等著名文学家、艺术家的交往……
通过波德莱尔这样一位颇具争议也影响力极大的文学家的成长和职业经历,本书梳理了现代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艺术的发展脉络,再现了西方百年文学艺术史、出版史、社会史的动荡,展现了19世纪浪漫主义夕阳余晖中的欧洲文人形象和社会图景。
【名家著译,全新修订,精装典藏,附赠藏书票】
本书作者克洛德·皮舒瓦是法国传记作家中学院派的代表,生前与让·齐格勒合作参与了伽利玛出版社 “七星文库”丛书《波德莱尔全集》和《波德莱尔通信集》的出版工作,拥有大量一手波德莱尔相关资料;译者为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傅雷翻译出版奖组委会主席董强教授,长期从事法国文学史与法国现代语言文学研究。
为纪念2021年波德莱尔诞辰200周年,本次出版将近70万字的译文进行全面修订,并增补波德莱尔本人的绘画作品、手稿等丰富的插图资料,采用布面精装,每本均附赠藏书票一张,除学术价值外,也极具收藏价值。
兰波评传 豆瓣
Rimbaud
8.9 (12 个评分) 作者: [法]伊夫·博纳富瓦 译者: 杜卿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1 - 4
- 编辑推荐 -
★法国当代举足轻重的世界级诗人、《声音中的另一种语言》作者伊夫·博纳富瓦动情抒写,诗人写诗人的典范之作,不仅是见解独到、风格别具的兰波传记,更是属于兰波的精神现象学。
★伊夫·博纳富瓦:“我的很多成就都归功于兰波,很少有人像他那样对我产生本质的影响,只 有他告诉我什么是生活、生活对我的期待、应该如何去改变生活。”
★兰波诗学的出发点是一种现实主义。他对巴黎公社的关注,对“客观诗学”的宣扬,对超越个体语言以进入普遍性的狂热,都表现出了他对改造社会现实、用“新的爱情”来重塑人与人的关系、重建词语与世界的联系的意愿。
★兰波的动人之处,在于他对“诗人何为”的不断质询的苦恼意识,对存在的可能性核心处的不可能性的持续探寻,在于他数次失败后的执着与生命的活力。而博纳富瓦将诗歌称作希望的运动,如同西西弗推动石头,诗人必须无限次地期许和开始。他们都是西西弗式诗人。
★兰波,一位在矛盾中屡战屡败的悲剧英雄。只有真诚的人,才能如西西弗一样屡败屡战,勇于面对位于诗歌核心的不可能,并把所有的可能性建筑在这种不可能之上。我们需要兰波,因为在他的诗里,我们能感受到一个有限性的人对爱的真实渴望。
- 内容简介 -
本书不仅是见解独到、风格别具的兰波传记,更是属于兰波的精神现象学。全书共分八章,细致剖白兰波作为诗人的生涯,深情呈现兰波精神活动的轨迹。辅以延伸说明的三篇附录、简洁清晰的生平线索、丰富详尽的参考文献和精彩纷呈的译后手记,并配有大量照片、画作和手稿插图。
正如作者伊夫·博纳富瓦在开篇所提示的那样,“为了理解兰波,让我们阅读兰波吧——将他的声音从混杂的诸多声音中分离出来。不用去远方、不用去别处寻找兰波亲口对我们说的话。鲜有作家像他一样如此热忱地认识自我、定义自我——想要通过认识自我来改变自身,成为另一个人。因此,让我们严肃地对待这最为严肃的追求。我建议我们去找回一种声音——识破它的意愿,重现它的腔调,尤其是这些激荡,这无从模仿的纯洁,这些胜利,这些破碎。”
如果没有这本在对兰波精神的描摹方面如此准确且卓越的书,我们对兰波的阅读将大为失色。
威廉·华兹华斯传 豆瓣
William Wordsworth:A Life
作者: (英) 斯蒂芬·吉尔 译者: 朱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11
在第二版《威廉·华兹华斯传》中,斯蒂芬·吉尔阐述了诗人的创作实践、赫赫声名及其生前身后的影响。作者并不认为诗人的晚年平淡无奇,因此,在这本传记中追溯了华兹华斯漫长的一生(1770-1850),从亲眼见证了法国大革命的鲁莽青年(在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中,他是唯一一位),到宝 刀未老的、维多利亚女王亲授的桂冠诗人。
作者以共情而不失批判的笔触挖掘了华兹华斯一生的各个时期,呈现了诗人与妻子、家人为选择自己的人生方式而付出的勇气。本书既聚焦作为诗人的华兹华斯,同时也充分探讨了滋养诗人创造力的种种友谊,以及影响诗歌创作的历史环境。众所周知,华兹华斯珍视诗歌的自发性。诚然,但在出版过程中,他也不遗余力地推敲和审订每一个细节。同第一版一样,第二版传记基于以下信念:华兹华斯的诗曾为一代代读者带来愉悦和慰藉,并将永远如此。
乔伊斯传 豆瓣
James Joyce
作者: [美]理查德·艾尔曼 译者: 金隄 / 王振平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6 - 1
这部被推崇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文学传记”,与乔治·佩因特的《普鲁斯特传》、利昂·埃德尔的《亨利·詹姆斯传》并称为“二十世纪三大传”的伟大作品,是一部学术要求极高同时又富有人情、令人心胸开阔的扛鼎式的巨著。《乔伊斯传(套装共3册)》传记的突出优点是它既具有很高的学术性,又具有极强的可读性。作者对乔伊斯的相关材料可谓穷搜冥讨,包举无遗,举凡死亡证明、抵押账单、法官访谈录、会议纪录、广播文稿等等,在艾尔曼眼中,无一非可用之材。难得的是,他不是要以这种方式炫奇斗博、夸示学问。正如乔伊斯选中布卢姆这个卑微的小人物装载和转送纯洁、善良的人类思想,艾尔曼驱遣这些细末琐屑、似乎无关宏旨的细节,是为了活生生地描画出一个丰富驳杂的文学巨人的血肉之躯,让读者在礼赞他的伟大的同时,克服对他的敬畏。
威廉·布莱克评传 豆瓣
William Blake
作者: (英)凯瑟琳·雷恩 译者: 张兴文 刘纹羽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 1
“预言家,诗人,画家,雕版师——布莱克独特的伟大之处不在于他每一个单独的成就,而在于他所是之全部,这要多于他所做的一切的总和。”(凯瑟琳·雷恩语)
威廉·布莱克的神秘世界在其一生中很大程度上被误解了,但在后来的几代人当中,它一直具有一种催眠术般的魅力。布莱克的艺术带有强烈的基督教哲学的特征,贯穿着含蓄的救赎理想;著名诗人和布莱克学者凯瑟琳·雷恩认为,布莱克的天赋近似于他极力赞赏的旧约先知,而他针对阿尔比恩的居民说的话,多于先知们对犹太人说的。在这本研究布莱克的生活、思想和艺术的经典著作中,她解释说,在布莱克看来,艺术本身并不是目的,不如说,艺术表达了他的英国民族神话之精神戏剧的异象,正如他所看到的在当时的历史中所上演的那样。布莱克作为预言家的独特性,往往掩盖了他的视觉艺术、诗歌和哲学思想的源头。事实上,他和他那个时代的其他人一样,也受到同样的影响(例如,十八世纪晚期的希腊和哥特文化复兴),当时重要思潮他都参与了。
雷恩女士的文本辅以大量的彩色插图,其范围从布莱克为他的诗歌和预言书手工绘色的版画,到他基于圣经、文学和高度个人化主题的伟大的绘画系列。这些充分地揭示了他对精神自由的热爱,以及他在何种范围内表达了这种理想。
一本独特而珍贵的入门书……附有一系列精美的插图……这本书会令一般读者和初级研究者着迷。
——《泰晤士报》
文字优雅,插图丰富。
——《泰晤士文学增刊》
一本令人愉悦的书。温馨推荐。
——《卫报》
目前所有研究布莱克的书中,这本是读者最多,也是最经常被读到的作品。
——劳伦斯·高英,《观察家报》
但丁传 豆瓣
作者: 【意】马可•桑塔伽塔 译者: 李婧敬 2022 - 3
◎内容简介
但丁•阿利吉耶里(1265—1321),现代意大利语的奠基者,被称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和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以代表作《神曲》闻名后世。马可•桑塔伽塔以但丁的多重身份——作家、哲学家、廷臣、政治家和父亲——为视角描绘了这位伟大的诗人。桑塔伽塔整合了大量意大利中世纪研究的学术成果,厘清了一个复杂的家庭和政治关系的网络,深度剖析了《神曲》为何是一部深受地方和区域政治影响的作品。对于喜爱但丁的人士而言——无论是专业的研究者还是广义上的文学读者——这部丰富、严谨、扎实的全新传记都堪称不容错过的佳作。
◎名人推荐
阅读马可•桑塔伽塔引人入胜的新传记,读者很快就会被迫承认,西方文学的基石之一 《神曲》——一部被认为是崇高的和包罗万象的史诗——居然是残酷的党派争斗的产物, 充斥着当地的丑闻……正是这本传记再现的那个纷争不断的世界以及维系其运转的价值观念照亮了这部伟大的史诗,帮助我们以全新的视角展开阅读。
——蒂姆•帕克斯,《伦敦书评》
对于那些已经熟悉《神曲》并希望更细致地了解其在意大利历史上的地位的读者而言,这本传记将是最有用和最有趣的……桑塔伽塔的书是一本应急指南,它既向读者介绍了但丁时代意大利半岛的政治局势,又展示了这一背景将如何帮助我们读懂《神曲》这部作品。
——凯尔•斯金纳,《新准则》
这是一本非常棒的书。即使你没有读过但丁,也会被本书的内容吸引:它讲述了文学史上最非凡的人物之一和欧洲历史上最具戏剧性的时期之一。如果你是一个但丁爱好者,那么这本书将永远是你的无价伴侣。
——A. N.威尔逊,《旁观者》
T. S. 艾略特传 豆瓣
The Imperfect Life of T. S. Eliot
9.8 (12 个评分) 作者: [英] 林德尔·戈登 译者: 许小凡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9 - 1
T.S.艾略特,194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个比起成为诗人更想成为圣徒的人;却因为无法成圣,而成了伟大的诗人。
他总是言说那些"不被言说的",在公众面具保卫之下的孤独里过着隐秘的生活。如果不是因为他是诗人,有探究并定义这种生活的需求,那么我们将永远无法了解他的生活。
他的诗从生活的酒滓里滤出一部结局早已注定的大戏,呈现的便是一部连贯的灵魂自传,诚恳,直接,比任何旁观者的考语都来得更洞明,更直指人心-——他的生活与作品就这样紧密相联,彼此创造。这部传记就基于这些由诗人亲自作出的表述,并与他实在的生活相印证。
林德尔·戈登考察了这位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诗人的一生,那游走于他身上的圣徒与罪人之间的深壑。她将艾略特的生平与作品互参,以理解这位精神的求索者所经受的试炼:他的缺陷与怀疑能让一切过着不完美人生的我们找到共鸣。
"艾略特是20世纪英语文学文化中最重要的人物,这样伟大的地位,他在很短的时间、惨淡的境遇里,用为数不多的作品就已斩获。"——路易斯·梅南德Louis Menand《纽约客》
"戈登以明智的同情,穿梭于艾略特的人生与作品,带着对艾略特诗歌与戏剧无懈可击的谙熟和深刻理解,刻画出了一个精妙入微的艾略特形象。他犹如詹姆斯笔下的人物,在记忆与欲望、世俗幸福与更纯净的精神世界间徘徊撕扯。"——角谷美智子Michiko Kakutani《纽约时报》
"一部深邃、细腻、复杂的杰作。贯穿全书的是一个饱受折磨又毫不妥协的形象:他有着清教徒式的克己,在一个相对主义盛行的世俗化时代里平庸地度过一生的图景令他恐惧。他奋力前行,觉察着那'平庸的人无法感知的颤栗'。"——理查德·伯恩斯坦Richard Bernstein《纽约时报》
本雅明传 豆瓣
Walter Benjamin: a critical life
9.8 (5 个评分) 作者: 霍华德·艾兰(Howard Eiland) / 迈克尔·詹宁斯(Michael W. Jennings) 译者: 王璞 2022 - 4
为知识分子写传记是一件困难的事,因为有太多被称为事件的东西其实只发生在头脑中或书页上——但只有那些才是重点所在。艾兰与詹宁斯细致梳理了本雅明的主要作品,即便在文本尤为晦涩之处,他们的阐释也异常清晰。因此,这部传记并非简单的生平编年,更是指引我们探索本雅明思想迷宫的 可靠地图。——Peter E. Gordon,《新共和》
本书是对有关本雅明一生的所有现存资料——信件、日记、朋友的回忆——及其所有主要论著的集大成之作,填补了当前本雅明研究的空白……本书清晰地向我们表明,本雅明是如何被他身处的欧洲历史所塑造。——Adam kirsch,《纽约书评》
一部杰出的、里程碑式的本雅明传记。艾兰和詹宁斯两位作者对本雅明一生巨细靡遗的描摹,对其哲学思想敏锐、精妙的分析,使我们得以领略本雅明伟大的思想成就。——Anthony Phelan,《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这是迄今为止我们有可能读到的本雅明最为全面的传记……两位作者穷尽了近乎一生的时间从事本雅明研究……他们对本雅明思想的阐述堪称典范,对其个人生活的探究令人惊叹。——Modris Eksteins,《华尔街日报》
伯林传 豆瓣 Goodreads
Isaiah Berlin: A Life
9.5 (8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叶礼庭 译者: 罗妍莉 译林出版社 2019 - 10
以赛亚·伯林有着多重身份和传奇的经历:生于俄国,犹太血统,英国学者。作为20世纪重要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与各界的许多名人都有交往。这本根据大量资料和伯林自己口述写成《伯林传》,记述了他如何在复杂动荡的历史环境中走出自己的生活道路,并对自由和多元主义等重要问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观点。传记作者(亦为著名学者)叶礼庭保持一种平衡的态度,欣赏伯林的思想,但对其弱点也不加回避。正是伯林身上这种人性的真实让这本书和这个人散发出永久的魅力。
自1987年9月始的十年里,叶礼庭定期拜访伯林,同他一起回忆人生,重新经历他在俄国度过的童年、牛津的求学岁月、美国的外交生涯、对苏联的访问,以及不曾远离思想前线的学术生活。这不是一部用文献堆砌而成的人物评述,而是用伯林自己的回忆写成的思想传记。在本书中,你会看到伯林如何经历暴风骤雨的20世纪,度过诚实且负责任的一生,并且从这个世纪的灾难和成就中提炼出他回响至今的原创思想。
菲利普·迪克传 豆瓣
The Search for Philip K.Dick
作者: [美] 安妮·R. 迪克 译者: 金雪妮 新星出版社 2020 - 6
1958年10月,初露锋芒的菲利普·迪克遇到了知性而浪漫的灵魂伴侣,即不久之后成为他第三任妻子的安妮。在新的家人面前,迪克显得快乐而充满爱心。但在平静生活的表象之下,他却一直与内心的恶魔搏斗着。
作者安妮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菲利普·迪克这位不世天才的真实人生。迪克从安妮身上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写作灵感,而安妮也见证了迪克写作生涯中最高产的黄金时期。在他们五年的婚姻期间,迪克完成了《高堡奇人》《帕莫·艾德里奇的三处圣痕》《血钱博士》等众多脍炙人口的名作。然而,随着迪克深陷精神疾病与药物成瘾的泥潭,两人的感情也逐渐破裂,迪克的生活陷入了更大的混乱……
本书通过大量的书稿、访谈、书信,展现了迪克的写作生涯与感情世界,还原了他作品中无数场景和人物的原型,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天才作家最为真实,最为美好,也最为可怕的一面。
The Passion of Michel Foucault 豆瓣
作者: James Miller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 4
This is a study of Michel Foucault's life in philosophy. Foucault was probably the most influential Western philosopher since Sartre. Hailed as an original thinker, he has also been criticized as a dangerous and irresponsible nihilist. Drawing on extensive research, this book focuses on the philosopher's obsession with death and his taste for sado-masochistic sex. By the author of "Democracy in the Streets".
.
Based on extensive new research and a bold interpretation of the man and his texts, The Passion of Michel Foucault is a startling look at one of this century's most influential philosophers. It chronicles every stage of Foucault's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odyssey, from his early interest in dreams to his final preoccupation with sexuality and the nature of personal identity.
康拉德的黑暗我的黑暗 豆瓣
Literary Occasions
作者: [英] V. S. 奈保尔 译者: 张敏 南海出版公司 2015 - 5
★ 看似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如何坚持并最终实现!
★ 和《蛤蟆的油》一样,《康拉德的黑暗我的黑暗》讲述的是一个普通人走向人生巅峰、成为大师之前的往事。是最真实动人的成长故事!每个人都能从中汲取生命的力量。
★ 诺奖得主奈保尔的自传性质的随笔集,中文版首次出版
★ 收录奈保尔随笔名篇《阅读与写作》《自传之前言》《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两个世界》等,独家揭秘奈保尔代表作《米格尔街》《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创作背后的故事。
==============================
十一岁,他有了当作家的梦想;二十三岁,开始写作;二十五岁,出版第一部作品;六十九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靠死记硬背,读完高中课程;大学之前没有读完一本书;前往伦敦决心当个作家时,身上只有六英镑;但父亲给了他写作的抱负。
他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S.奈保尔。
普鲁斯特说,写作靠天赋。
奈保尔则说,写作靠的是运气和辛劳。
这本书见证了一个人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开始从事写作这件“高贵的事”;也见证了一个作家如何在这个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角色:这是奈保尔的克服黑暗之旅。
鹿特丹的伊拉斯谟 豆瓣
Erasmus Von Rotterdam:Triumph Und Tragik
8.6 (11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舒昌善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 - 4
我几个月来像走投无路似的进行自我保护……我选择了鹿特丹的伊拉斯谟作为自己的救星。他中庸、明智,被夹在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间,恰似我们今天被夹在各种对立的政治运动中一样。他处境艰难,但并不孤立……这给了我些许安慰。
——1933年12月9日,斯蒂芬·茨威格致赫尔曼·黑塞
但愿我能在这里简明扼要地说清楚:是什么使我们觉得,鹿特丹的伊拉斯谟——这位被忘却了的伟大人物在今天仍然弥足珍贵,而且恰恰是在今天……
—— 斯蒂芬·茨威格
茨威格作为一位犹太裔作家,其作品在1933年纳粹上台即遭禁,其在萨尔茨堡的寓所被无端搜查,以致他不得不流亡国外,本书即是完成于颠沛流离之中。身处黑暗年代的茨威格,藉着对鹿特丹的伊拉斯谟,这位“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最终取得成功而仅仅在道义上保持了自己的正直的人”的刻画,将这位伟大的人文主义者辉煌与悲情的一生,栩栩生动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一位美国小说家的自传 豆瓣
作者: 托马斯·沃尔夫 译者: 黄雨石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 1
本书由托马斯•沃尔夫的两篇演说稿《一部小说的故事》、《写作和生活》构成。其内容为作者的写作经验和与其作品有关的一些生活经历。作者在这部自传中认为:要想做一个艺术家就必须在辛劳、悲伤、痛苦以及严峻的生活纠葛中生活,有所作为和工作……他之所以写作,就是因为写作的这条激流挟带着他去,他没有办法不写。因此,他将自己的精神和生命都集中于写作,而且通过这个窗口,看见了整个世界。
他很有勇气,他写起来好像自己活不了好久似的。
——[美]威廉•福克纳
沃尔夫的创作力极强。与他同代的作家中,没有一个人具有他那样的热情、能量和对语言的控制力。
——《纽约客》
托马斯•沃尔夫的小说充满活力,可以毫无愧色地和我们的最佳之作比美。
——[美]辛克莱•路易斯
我坦言我曾历尽沧桑 豆瓣
Confieso que he vivido
8.2 (8 个评分) 作者: [智利] 巴勃罗·聂鲁达 译者: 林光 南海出版公司 2015 - 4
《我坦言我曾历尽沧桑》是二十世纪所有语种中最伟大的诗人巴勃罗·聂鲁达撰写的一部自传体回忆录,文笔奇崛。本次精心修订译本,无删节完整呈现。不少作家和艺术家的轶闻趣事,读来引人入胜。就像诗人自己所说:“我是杂食动物,吞食感情、生物、书籍、事件和抗争。我真想把整个大地吞下;我真想把大海喝干。”从流泪到亲吻,从孤独到人民,都活在这些历久弥香的文字中。诗人所有的生活和智慧,那些欢喜和悲伤,那些执着和信念,那个始终保持一颗童心的伟大的人,从智利的大森林中,从大海的涛声中,从辽远的星空下,从绿色的墨水中,第一次完整而真实地朝我们走来。
★巴勃罗·聂鲁达是二十世纪所有语种中最伟大的诗人。他书写任何事物都有伟大的诗篇,就好像弥达斯王,凡他触摸的东西,都会变成诗歌。——加西亚·马尔克斯
★他的诗篇具有自然力般的作用,复苏了一个大陆的命运与梦想。——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
★没有任何一个诗人,无论是表现主义的、未来主义的、达达主义的还是超现实主义的,能像巴勃罗•聂鲁达这样充满尊严、淋漓尽致地代表我们的时代。——西班牙文学评论家 阿马多·阿隆索
★聂鲁达是当代最伟大的诗人,同时拥有睁开的和闭上的眼睛。梦游人的眼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诗人 帕斯
★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可谓提炼出了聂鲁达的精华……是未来所有传记作家的起跑点。——《星期六评论》
★其中关于一些地方的描述——印度、中国、墨西哥——精彩绝伦,但是最清晰地脱颖而出的还是身披光与影的智利。——《国家评论》
约翰·济慈传 豆瓣
John Keats
作者: (美)W.杰克逊·贝特 译者: 程汇涓 2022 - 8
☆ 文学纪念碑 046 浪漫星云06 再现继莎士比亚,弥尔顿后,现代诗人济慈的诞生
☆ 普利策获奖传记,近年来国内首本济慈标准传记,《西方正典》作者布鲁姆推荐,深入解读《恩底弥翁》《夜莺颂》等诗作
☆ 哈佛大学W.杰克逊·贝特教授执笔,译文雅正流畅
☆ 此地长眠者,声名水上书;短短一生,何以成就身后不朽名?
【内容介绍】
济慈的一生短暂而伟大,为研究文学天才之滋长蕃盛及其背后的助因提供了绝佳素材。贝特的《济慈传》是济慈研究的权威传记。本书提供了济慈早年生活的大量珍贵文献,作者注重挖掘诗人的艺术创作与外部广阔的人文环境之间的关联。在生平叙述的框架内着力还原济慈诗歌风格和诗歌创作思想从源头而起的演进全景,以著名信件和主要诗作为索逐年逐月回溯其诗艺淬炼、打磨、革新、成熟、突破的来路,并追索诗人的人格成长与诗艺精进之间的有机联系。济慈的个人魅力、喷薄而出的活力、童心和强烈情感,在贝特的笔下得到了完美“再造”。
与此同时,本书也展现了一位现代诗人如何在前人的“伟大”阴影之下,荷重升阶,浮出地表。济慈的成就世所公认,这本获奖传记体量丰厚,见解卓著,叙述温婉动人。是一部富于学术原创性的诗人精神生活史及作品评论集,出版六十年来已成为解读济慈其人其诗的权威参考书。
【名家推荐】
贝特致力于济慈生平和诗歌研究约四分之一个世纪,他可能比任何其他在世者都更加了解传主。他的《济慈传》是权威性的,将传记事实与有关天才成长的密切、持续且深富同情心的研究交织一体,其中许多史料素材几乎或完全不为前代传记作者所知。
——霍华德·芒福德·琼斯
贝特先生有个精彩的故事要讲,它远超过任何前人的发现,因为他让自己完全熟悉有关济慈的大事小情——仿佛济慈本人那般清楚。所有进入这个故事的人,都得到了沉着、全面的审视,作者既富同情心,又有明断的公正。但这一切都服从于全书的主题——济慈那闪耀着强烈光芒的精神生活的事件。这种精神生活透过书信和诗歌传达出来,贝特先生不仅写出了相当优秀的济慈传记,也为济慈的创作贡献了上佳的批评。一本关于济慈的巅峰之作的时机已经成熟,而此时也恰逢其人。
——杰弗里·蒂洛森
普鲁斯特传(上下) 豆瓣
作者: [法]让-伊夫·塔迪耶 译者: 李鸿飞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2 - 10
此书法文版初版于1996年,是作者塔迪耶在长期从事普鲁斯特研究,特别是在主编 “七星文库”新版《追忆似水年华》的基础上撰写的,由法国伽利马出版社出版,收入“《新法兰西评论》传记丛书”。作者对“作家传记”的写作有独到的见解,主张“作家的传记就应该是作品的传记”,本书就是这 一主张的具体实践。作者从普鲁斯特的家世、求学、交游、阅读等方面入手,依据大量资料和研究成果,重建了普鲁斯特的“思想谱系”;从他年轻时的创作当中,发掘后来进入《追忆似水年华》的诸个主题、形象、人物的现实来源,力图反映所能知道的普鲁斯特生平。本书既展示了普鲁斯特的文学起点,包括环境、人物、朋友、家庭、爱情等要素,也阐释了从草稿逐步演变成书籍的创作过程。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此书正是“马塞尔·普鲁斯特的心灵史、成长史,也是《追忆似水年华》的生成史、创作史”。此书出版后,获得学者广泛重视和读者好评。1999年分成二卷本收入Folio袖珍丛书,多次再版。迄今已有英文、日文、意大利文、乌克兰文和德文译本。本次系中文全文翻译出版,作者为中文版撰写了序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书的错讹进行了修订,补充了作者最新的研究成果,书后附有译名对照表和索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