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
亲历晚清四十五年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英)李提摩太 译者: 李宪堂,侯林莉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 - 5 其它标题: 亲历晚清四十五年
该书详细记录了李提摩太在晚清45年的经历;他在宗教、科学、通讯、国际贸易、赈灾、现代学校和专业学院的创设、现代出版社的建立等几乎所有领域参与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他不仅是一位有影响的宗教人士,同时也是中外达官贵人的座上宾、维新派的幕后师爷、孙中山革命党的反对派。45年的时间里,在传播上帝“福音”的同时,他结交权贵,联络士绅,顾问洋务,鼓吹变法,调停外交,抨击革命,时而幕后,时而台前,不辞辛劳,忙忙碌碌奔走于红尘深处,在不同政治势力之间纵横捭阖,成为清末大变局中的一位风云人物,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德龄公主 豆瓣
作者: 徐小斌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 5
《德龄公主》讲述了上世纪初,驻法公使的女儿,漂亮、聪慧的德龄公主,走进了充满神秘、诡异又异常险恶的皇宫。在这里,她窥见了一个没落王朝在历史的烟云中慢慢走向衰亡的最后挣扎,亲历了中国封建君主制被社会变革思潮冲击的剧烈震荡,同时,“中西合璧”的她,也给这个清宫大内带来了一次次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引发了一幕幕出人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扑朔迷离的人间恩怨,深厚凝重的文化底蕴,鲜活生动的京味语言,凸显出小说的思想与艺术价值。作家对某些重要历史人物的重新定位与大胆颠覆,令小说独具特色。
上学记 豆瓣 Goodreads
9.2 (99 个评分) 作者: 何兆武 / 文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8
何兆武教授的这部口述浓缩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它叙述的尽管只是1920年代-1940年代末不足30年间他学生时期的陈年往事,却蕴含着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对整个20世纪历史的反思,对我们重新认识过往、观察现在以及展望未来都有着重要的启迪,这大概是这本书能够激起读者广泛共鸣的原因。这本书同时又是很个性化的,何先生不惮于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忌讳议论先贤的道德文章,既树立了理性的尊严,又使自己的性情展露无遗。在目前这个功利滔滔的的世界上,何先生对知识与真理的热诚仿佛一股清泉,可以冲洗那些被免得熏染的心灵,使其复现润泽。这也是老一代知识分子风范的存照。任何津津乐道于名人八卦消息的解读,都大大偏离了何先生的志趣。久已厌倦标签化历史著作的读者,可以从这本书中获得丰富、鲜活的历史体验,特别是今天“上学者”和“治学者”,或可藉此思考一下,学应该如何上、如何治。
——中华读书报
顾准全传:拆下肋骨当火把 豆瓣
作者: 高建国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0 - 1
古希腊语中,“历史”这个词的原意是:“看见”、“认识”。看不见真实,如何认识世界?倘若看见了真实,又该如何认识这块色彩斑驳、渗透着血汗与热泪的黄土地?在造神运动席卷全国的时候,“四人帮”横行不法的年代,顾准写在大墙上的“罪行交代”,偏偏只有一张白纸,两个黑字:“读史”!他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然而,这正是一个站在人类文明史高度,进行全方位探索与思考的中国当代思想家,一个热爱人类的无私无畏的时代斗十,留给我们弥足珍贵的黄金启示。
怀大爱心 做小事情 豆瓣
作者: 曹文智 译者: 曹文智 2005 - 7
★ 她的箴言意蕴深远、感人肺腑,是世界各国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引用最多的语录之一。
★ 全世界至少有八十多个国家的首脑、政府和各大领域的机构以及各个方面的国际组织,向她颁发过崇高的荣誉和奖项。
★ 超前设计,封面轻纱裱褙,文本与装帧完美结合。
本书精选特蕾莎修女在各个时期各种场合所讲过的感人箴言和演讲辞。由于她是一个举世公认的言行合一的伟人,因此,她的言行在世界各国人民中具有巨大的超出世俗想象的感召力,她的箴言字字珠玑、意韵深远、感人肺腑,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传。
玛戈王后 (1994) 豆瓣 TMDB IMDb 维基数据
La Reine Margot
7.7 (171 个评分) 导演: 帕特里斯·夏侯 演员: 伊莎贝尔·阿佳妮 / 丹尼尔·奥特伊
其它标题: La Reine Margot / 玛尔戈王后
十六世纪后半叶,法国处于“胡格诺战争”时期,天主教和新教残酷战争不断。而宫廷内部也奢华淫靡,腐败不堪。为了平息连年内战,信仰天主教的法国宫廷决定将玛格丽特公主(Isabelle Adjani 伊莎贝尔·阿佳妮 饰)嫁给新教徒的首领纳瓦尔国王亨利(Daniel Auteu il 丹尼尔·奥德耶 饰)。
1572年8月24日,婚礼在巴黎隆重举行。正当人们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时。凯瑟琳皇后(Virna Lisi 饰)却下达命令,发动了一场针对新教徒的血腥大屠杀,即西方历史上著名的惨案——“圣巴托罗缪之夜”……
影片改编自大仲马的名著,荣获1994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女主角(维尔娜·丽丝)和评审团大奖,1995年凯撒电影节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剧本和最佳服装设计等多项大奖。
苏东坡传 豆瓣
8.2 (93 个评分) 作者: 林语堂 译者: 张振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5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最得意的作品,中国现代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
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豆瓣 Goodreads
Joseph Fouché: Bildnis eines politischen Menschen
9.1 (11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张玉书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7
本书是茨威格继《三大师》等作家传记之后创作的历史人物传记的第一部。这些传记的特色便是心理分析。
《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在1929年面世,是他开始创作的一系列历史人物传记的第一部,他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历史和历史人物,这一开拓性试验的成功使他成为本世纪享有盛名的传记作家。
富歇的生平是一部充满令人惊讶的历史。他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年,投身革命,历经公安委员会、督政府、执政府、帝政、复辟等一系列重大的转变,许多人在这些历史的转折时期不是身首异处,便是销声匿迹,退出历史舞台。惟有富谢这一数朝元老,非但不倒,还始终位居要津,大权在握。
斯台芬·茨威格在本书里展现这位风云人物的内心世界,剖析这位一代圣杰的灵魂,给那些风派人物画上了一张群体画像。《法兰克福报》称它为“一个艺术品,铺展得很开,充满了诗意的成分”。
武则天传 豆瓣
作者: 林语堂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2
中国历史上这个最骄奢淫逸,最虚荣自私,最刚愎自用,名声坏到极点的皇后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她死了,她所作的恶却遗留于身后……
陈寅恪家世 豆瓣
作者: 叶绍荣 1999 - 1
文史大师陈寅恪,乃中国当代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旷世奇才,其学贯中西无与伦比的渊博学识,其丰碑巍峨般的学术成就,被学弄公认为“前无古人,后难得有来者”。
该书为陈寅恪故里的一位作家所著。得地利之便,作者打开了沉睡在陈寅恪故里荒野林莽间有关陈寅恪家族弥足珍贵的历史档案,这些史料的神秘性、惟一性和可靠性是毋庸置疑的,是至目前为止国内惟一尚存的有关陈寅恪家世的惟一真实可信的权威史料,书中诸多史料从未见任何经传。
全书立意高远,从大量翔实鲜活的史料中扒梳钩稽出陈寅恪鲜为人知的家世家风、家学渊源、家族流变,以及贤杰满门登峰造极让人叹为观止的家族荣耀。真实、立体、全画、生动、充满思辩而又令人信服地描绘了陈寅恪家族诸多人物悲壮而又色彩斑斓的人生传奇,对与陈寅恪家族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同时代诸多历史人物的生存世相、生命内涵以及对其家族的影响亦有描述,用当代意识审识了近百年来中国历自波谲云诡的时代风云,从家族文化的独特视角破译了孕育大师的文化基因密码,相信读者能从中得到人生的感悟和生命哲学的启迪……
盛宣怀 豆瓣
作者: 寒波 2004 - 3
似乎是印证了盛宣怀父亲的盟弟、晚清实权人物李鸿章在其抵周时的赞礼:“一手官印,一手算盘,亦官亦商,左右逢源”,盛宣怀在李鸿章的爱护下,作为洋务运动的实践者,创办了许多开时代先河的洋务运动。涉及轮船、电报、铁络、钢铁、银行、纺织、教育诸多领域、影响巨大,垂及后世。
盛是李鸿章洋务运动的积极实践者,又在上海生活了四十余年,因此,本书既是盛李合传,是李鸿章故事的重要补充,也是了解上海城厢和租界变化以及上海买办的兴起巨富发家的生动资料。
豆瓣 谷歌图书
Night
9.8 (8 个评分) 作者: [美] 埃利·维赛尔(Elie Wiesel) 译者: 王晓秦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7
这是一本力量惊人的小书,是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触目惊心的记忆,由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感人至深的推荐。该书全球销量超过1000万册,位列《纽约时报》、亚马逊书店、《今日美国》、《出版商周刊》畅销书第一名。本书是对在集中营里一段苦难经历的记录,正如作者在序言所说的:“我们坐在封闭的牲口车里,不知去什么地方,怎样描述那次最后的行程?或者,在疯狂的、阴森森的天地间,人性与非人性全都颠倒,组织严密、颇有教养、身穿制服的人一过来就大开杀戒,天真的幼童和疲弱的老人全都走向死亡,这又该怎样描述?在烈焰蒸腾的夜晚,无数亲人一夜之间被强行分离,整个家庭、整个社区支离破碎,那是怎样一幅惨景?一个窈窕妩媚、举止得当、金发?W颜、面带微笑的犹太小女孩,与母亲一起到达目的地,当夜就被处决,谁能相信这是事实?每当想起这些,人们怎能不惶然悚然、肝肠欲断?”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天夜晚,那是在集中营度过的第一个夜晚,它把我的整个一生变成了漫漫长夜,被七层夜幕严裹着的长夜。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烟云。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孩子们的小脸,他们的躯体在岑寂的苍穹下化作一缕青烟。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火焰。它们把我的信仰焚烧殆尽。我永远不会忘记黑洞洞的寂静。它永远夺去了我的生存意愿。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个时刻,它戕杀了我的上帝、我的灵魂,把我的梦想化成灰烬。……这是一个15岁孩子的记忆,它讲述的是死亡,却给了我们生的力量。这本书已经成为美国和其他国家学生的必读教材,被翻译成了30种文字,流传世界。"
剥洋葱 豆瓣
9.1 (8 个评分) 作者: [德] 君特·格拉斯 译者: 魏育青 / 王滨滨 译林出版社 2008 - 1
在回忆录《剥洋葱》中,格拉斯记叙了他从12岁到32岁的生活经历,共11章,从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写起,一直写到他在巴黎的简陋条件下完成《铁皮鼓》。格拉斯声称12岁时战争的爆发,对他意味着童年的结束,此前的童年记忆往往是靠不住的,而他在《铁皮鼓》之后的经历,已经为人们熟知,无需写入回忆录。
在书中,他一次次地诘问年轻的自己,一层一层地剥去记忆的外皮,尽管这是一个痛苦、艰难、浸满泪水的过程,因为格拉斯认为“必须为这本书找到一种形式,这是最困难的。我们的回忆、我们的自画像都有可能是骗人的——它们也经常是骗人的,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我们美化、戏剧化自己的经历,让它们一桩桩浓缩成轶事。我想,所有这一切一目了然,包括文学回忆录的坏名声。这就是‘洋葱’。在剥洋葱时,也就是在写作的时候,会一层皮一层皮地、一句一句地越来越明显,让人可以看出来,这下失踪者将会重新活过来。”
爱与黑暗的故事 豆瓣
A Tale of Love and Darkness
9.1 (15 个评分) 作者: [以色列] 阿摩司·奥兹 译者: 钟志清 译林出版社 2007 - 8
当今以色列最富影响力的作家阿摩司·奥兹发表于2002年的自传体长篇小说《爱与黑暗的故事》一向被学界视为奥兹最优秀的作品,短短五年就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的译本。尤其是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尼古拉斯·德朗士的英文译本在2004年面世后,这部作品更广泛地引起了东西方读者的兴趣,不仅促使奥兹一举夺得2005年“歌德文化奖”,又于2007年入围“ 国际布克奖”,最近还荣获了“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奖”。这部近六百页的长篇小说把主要背景置于耶路撒冷,以娓娓动人的笔调向读者展示出百余年间一个犹太家族的历史与民族叙事,抑或说家族故事与民族历史。家庭与民族两条线索在《爱与黑暗的故事》中相互交织,既带你走进一个犹太家庭,了解其喜怒哀乐,又使你走近一个民族,窥见其得失荣辱。
束星北档案 豆瓣 谷歌图书
8.0 (9 个评分) 作者: 刘海军 作家出版社 2005 - 1 其它标题: 束星北档案
这是一段尘封的历史,这也是一曲悲怆的挽歌,这是一个天才物理学家命运的纪实,这也是我国一代知识分子所经历的风霜刀剑、血泪坎坷的缩影。被人们称为“中国的爱因斯坦”的束星北曾是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的启蒙老师,也是堪称世界级的科学大师,但由于历史原因,这位科学大师却不被大多数中国人所熟悉。该书作者的冷峻、客观、几乎不加任何评判的文字做向导,将束星北档案从我们眼前一一翻过,具有震撼力。
李鸿章传 豆瓣
9.1 (21 个评分) 作者: 梁启超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0 - 5
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故为李鸿章作传,不可不以作近世史之笔力行之。著者于时局稍有所见,不敢隐讳,意不在古人,在来者也。——梁启超
信仰与重负 豆瓣
Simone Weil
作者: 卡博(法) 译者: 顾嘉琛 / 杜小真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 10
二十世纪的法国思想界可谓人才荟萃,群星灿烂。
尽管这些一思想家们的思想、经历、理论旨趣相迥各异,但
他们却共同继承了法兰西人文精神的传统:他们那样热切地
关注着人的现实,关注着人的命运与未来,探求着解释人
这个千古难译之迷的道路……
他们追求看来并非‘有用’却极崇高的东西。为着这‘无
用’又‘无功利’的信仰,他们苦苦探索,历尽心灵的种种磨
难,宁愿付出任何代价,给人类文明留下了最珍贵的精神财
富。
法兰西悲情皇后 豆瓣
作者: [奥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黄敬甫 团结出版社 2006 - 1
《美丽与权欲——法兰西悲情王后玛丽安托内特传》是一部精彩绝伦的传记作品。——《纽约时报》  非常吸引人……凡尔赛的宫廷生活栩栩如生。——《华盛顿邮报》  罗曼罗兰称茨威格为一个“灵魂的猎者”。
玛丽·斯图亚特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候焕闳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6 - 3
任何一件文献,尽管它的悠久历史经过周密的考证,尽管它是货真价实的归档材料,却保证不了它的可靠性和叙事人的公允。同一件事,在同时几位史家的记载中,却有南辕北辙的出入。此种情形在玛丽·斯图亚特一例中似乎尤为彰明较著。在这里,每有谴责,必有辩解;每有一个“是”,必有一个“不”同它颉颃,两者各有文件为证。
真理和谎言共生,事实和虚构并存,难解难分,以致实际上每种观点都可以做到言之成理。如果你想证明玛丽·斯图亚特预闻了谋杀亲夫,有几十份证词可以供你使用。如果你想支持对立面,证词也不成问题。她的任何一幅肖像,都有现成的颜料。传流至今的材料既是如此芜杂,倘若再掺入政治偏见或者民族主义,那就更成了彻底的蓄意歪曲。人处在争论生存还是毁灭的两个阵营、两种思想、两种世界观之间,都抗拒不了诱惑,非得参加这一边或者那一边,确认此是而彼非,或诋毁此而赞美彼。这是人的天性。倘若像这桩公案,列位著作家多半各有归属,分别属于交锋的各方、各派宗教信仰或各种世界观,那么,他们的片面性是势所必然。总之,新教的著述者把一切罪过都诿之于玛丽·斯图亚特,而天主教徒却归罪于伊丽莎白;英格兰人除了少数例外,都把玛丽描绘成杀人犯,而苏格兰人则把她说成是受害者,一身清白,横遭卑鄙的诽谤。关于“首饰箱信件”,争论更多。一些人赌咒罚誓说它真,另一些人指天誓日说它假。一句话,在这件事上,连鸡虫得失的事情都带有派性的色彩。所以,一个既非英格兰人又非苏格兰人的作家,超然于这种血缘关系和利害关系,或许能够比较客观而无成见地评说一番;一个有热烈的兴趣而无派性偏见的艺术家,或许更能够理解这出悲剧。
即便这样一个人,如果他断言他所知道的玛丽·斯图亚特生平种种行状都是不容置疑的真情,那也是过于大胆,叫人不能原谅。其实,他唯一能把握的,只是某种最大限度的可能性,甚而至于他以他的全部智力和良知认为客观的观点,也难免带着几分主观性。史料成了一本糊涂帐,他只能从糊涂帐中去探究真相。当时诸人的叙述如此看牴牾扞格,故而他对于这桩公案,在每一细枝末节上都不得不在控方证人和辩方证人之间进行选择。不管他的选择是多么小心谨慎,在某些情况下,最最老实的做法莫如在他的裁断后面打上个问号,承认玛丽·斯图亚特这一或那一事迹至今茫无头绪,无可钩稽,大概永无大白于天下的一日。
因此,作者向诸位奉献这部试作时,抱定宗旨决不采录刑讯及其它威吓和暴力手段逼供而得的证词:实事求是的人决不会指望和依靠屈打成招的口供,把它当作可信的材料。间谍和使臣(这两者在当年几乎是同义词)的报告同样如此,经过极其过细的选择才偶见于本书;本书作者
对每一份报告都采取存疑的态度。倘若本书作者认为那些十四行诗以及大部分的“首饰箱信件”真实可靠,那是他把种种情状再三斟酌后得出的结论,并且参照了内在性格方面的因素。凡是文献中有两种相反说法的,本书作者对每种说法都要追溯它的来源和政治动机;如果必须选择其
中之一,总是酌量这种或那种行为在心理上是否符合整个性格。这是本书作者的根本准则。因为玛丽·斯图亚特的性格本身并不是个谜。它的矛盾仅仅表现在表面的发展上,内在的本质却是完整的,从头至尾都是鲜明的。玛丽·斯图亚特属于那种给人印象极深、能迸发出强烈的喜怒哀乐而又为时极短的情感的少数女性,属于那种光辉灿烂而昙花一现的女性,不是那种逐渐凋谢而是仿佛只在一种激情的熔炉中一次燃尽的女性。
二十三岁以前,她的感情始终像水波不兴的溪流;而往后,从二十五岁开始,她的感情也并未汹涌澎湃。唯有那短短的两年,风暴骤起——原本平淡无奇的命运成了一出古典悲剧,一出伟大而又气势磅礴的悲剧,类似《奥瑞斯忒亚》①。唯有那两年,玛丽·斯图亚特作为一个真正的悲剧人物出现在我们面前。那两年的狂飙使她超越了自己,在不可遏制的冲动中破坏了自己的生活,同时又因此而永垂不朽。她的激情扼杀了她心中一切人性的东西;而她的名字之所以至今仍活在诗歌和争论中,却又只能归功于她的激情。
内心生活异常浓缩,全部都是绝无仅有的瞬间爆发,这决定了玛丽·斯图亚特各种传记的形式和节奏。艺术家的任务是再现这条直上直下的曲线,并且表现出它的独此一家的个性。所以,她一生的前二十三年以及被囚禁近二十年的漫长岁月,在本书中所占的篇幅,与她悲惨的激情喷
薄而出的两年时间相等。作者如此剪裁,但愿诸位不以为恣肆。人的一生中,内心时间和外部时间在一定条件下才会吻合。对于心灵,唯有感受的充实方能作为计时的尺度:人的感受不像冷冰冰的日历,它以自己独有的方式从内心计算逝去的时光。在感情的陶醉中,怡然地挣脱了束缚,受到命运的福佑,人能够在一瞬间淋漓尽致地领略人生;尔后,弃绝了激情,又沦入一片空白,苦挨着永无尽头的岁月,伴着憧憧幻影,陷入荒漠般的空虚。正因为如此,往日的生活中只有那些紧张激动的瞬间才留下了痕迹;正因为如此,生活唯有浓缩成瞬间,唯有通过瞬间,才能够真
实地描叙出来。一个人,唯有烯发出精神力量,于己于人才算真正活着;他的心灵唯有燃烧至白热,才能成为看得见的形象。
昨日的世界 豆瓣
9.5 (21 个评分) 作者: (奥)斯蒂芬·茨威格 / none 译者: 舒昌善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 - 3
几十年前,茨威格是在对他不利但又极具他们那个时代特征的环境下来写自己这些回忆的。因为在全世界国与国之间的邮路已经中断,或者说,由于检查制度而受到了阻碍。他们每个人又都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就象几百年前尚未发明轮船、火车、飞机和邮电时一样。所以,关于茨威格自己过去的一切,仅仅是凭他自己脑子里的记忆。不过,他们那一代人已完全学会了一种妙法:对失掉的一切从不缅怀。也许,文献和细节的欠缺恰恰是他的这本书的得益之处吧。因为在茨威格看来,人的记忆力不是把纯粹偶然的这一件事记住和把纯粹偶然的另一件事忘掉的一种机制,而是知道整理和睿断舍弃的一种能力。从自己一生中忘却的一切,本来就是由一种内在的本能在此之前早已断定认为应该忘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