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那些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 豆瓣
What If ?: Serious Scientific Answers to Absurd Hypothetical Questions
8.1 (61 个评分) 作者: 兰道尔·门罗 译者: 朱君玺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 - 5
「未读•探索家」重磅推出,2015年最有趣的书!
再荒诞的问题都可能有一个科学答案!
牛排从多高的地方掉下来正好能烤熟?
哭多了会脱水吗?
如果把一辈子亲吻所用的力气用在一个亲吻,会产生多大引力?
全人类搬离地球需要几步?
所有好奇心都值得被满足
2014年全美最畅销趣味科普书:美国亚马逊畅销书榜NO.1持续2周,入选2014年度最佳图书,上市后横扫《纽约时报》《出版人周刊》《华尔街时报》等各大图书榜,迄今稳居各大排行榜前列!
天才作者,前NASA员工、网络最火科普专栏What If合集:作者曾在NASA制造机器人,后来成为科普漫画家,玩转物理、天文、生物、化学、数学各学科知识,轻松接招粉丝们提出的脑洞大开的问题,配上xkcd风格的火柴人漫画,幽默机智的答案让人拍案叫绝!
国内外人气爆棚,粉丝众多:国外诸多一线媒体、TED演讲人、天文学家、科普作家联手点赞。国内果壳网、译言网持续2年自发翻译连载百余篇,粉丝众多,在中国年轻读者中具有极高人气。
让科学流行起来:机智问答+幽默漫画,全书超过1/3内容首次发表,不怕你敢问,只怕你脑洞不够大!
本书是前NASA员工、超热门科普漫画“xkcd”作家兰德尔•门罗的新作,内容来自他的“What If”科学问答专栏,辅以“xkcd”经典火柴人漫画,轻松幽默地将各学科知识跃然纸上。
如果人体内的DNA瞬间消失了会怎样?如果把海水抽干会怎样?如果地球膨胀得像太阳一样大会怎样?牛排从多高的地方掉下来正好烤熟?全人类搬离地球需要几步?这不是中规中矩的《十万个为什么》,而是脑洞大开的科学真相,小时候萌生的异想天开,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最机智幽默的科学答案!
2016年6月5日 已读
作者脑洞真大啊
科普
计算机:一部历史 豆瓣
作者: [英]彼得·本特利 译者: 顾纹天 译言·东西文库/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5 - 3
《计算机:一部历史》,给大众读者写的计算机科普读物,零门槛入门计算机科学。讲述计算机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普及关于计算机和互联网,你不得不了解的知识。在过去数十年里,除非你一直与世隔绝,否则就不可能不受到信息革命的影响。我们身处技术演进史上的计算机时代,无论你是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拥护者、反对者还是旁观者,无论你是否具备计算机专业背景,只要你使用计算机,这本书就是你的案头必备。
编码 豆瓣 Goodreads
Code: The Hidden Language of Computer Hardware and Software
9.0 (42 个评分) 作者: [美] Charles Petzold 译者: 左飞 / 薛佟佟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
本书讲述的是计算机工作原理。作者用丰富的想象和清晰的笔墨将看似繁杂的理论阐述得通俗易懂,你丝毫不会感到枯燥和生硬。更重要的是,你会因此而获得对计算机工作原理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不是抽象层面上的,而是具有一定深度的。
死亡的脸 豆瓣
How We Die
作者: [美] 许尔文·努兰(Sherwin B.Nuland) 译者: 杨慕华 海南出版社 2002 - 4
《外科医生手记:死亡的脸》讲述了医学打破了生死的自然平衡,帮误导人类抗拒必然的死亡。各种意外、自杀及疾病夺走了许多人的生命,死亡的脸一再显示缺氧、疼能,饥饿,脑部功能丧失等表情,灵魂抽离离体的剧痛,没有人幸免。了解死亡的真实面目,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避免无意善意的扰乱,过迟或过早离开人世,都不是正确的选择。医疗哲学往往把死亡看成无情的敌人,对于这些哲学信徒而言,即使是医疗短暂的胜利,也值得垂死者荒废悲苦的余生。善终,其实是一种神话。每个人都有权利在了解死亡的真相后,去选择自己所想要的死亡形象和死亡方式,但前提是——了解真相,才会有正确的选择。
明日的餐桌 豆瓣
Tomorrow’s Table: Organic Farming, Genetics, and the Future of Food
作者: [美]帕梅拉•罗纳德 / 拉乌尔•亚当查克 译者: 蒋显斌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1
《明日的餐桌》是一本有趣的科学人文读物,探讨的是人类未来的生存问题。
本书提出,有机农业和基因工程技术有可能相结合,从而帮助可持续农业的发展,解决未来的粮食问题,共同造福人类。
本书的两位作者是一对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夫妻,帕梅拉•罗纳德是一位植物病理学家,丈夫拉乌尔•亚当查克是一位有机农场主,而本书论及的两大内容,有机农业和转基因作物之间,也如同他们的婚姻,不仅没有冲突,反而可以共存,互补。
本书提供的种种信息、数据,提出的观点,都诞生于两位专家的日常生活,帕梅甚至在书中展示了以他们种植的作物为原料制作的美食(食谱),并且解释了他们为什么选择这些食物。同时,也记录了在他们的生活中,和学生、邻居、亲朋好友之间发生的关于“转基因食品是否对人类健康存在威胁”的争论。
本书为那些关心家人健康,关注地球未来的人而写。
猿猴家书 豆瓣
作者: 张鹏 商务印书馆 2015 - 2
这是第一本以书信形式介绍灵长类及其进化的科普书。
人类栖息于地球上,与猿猴同属灵长类。但是我们表现得更像自然界中暴富的乞丐,不仅六亲不认,而且要尽量撇清自己与其他动物的关系。我们把一切污垢都归于兽性,却把所有光环都归于人性。
本书以生动活泼的问答手法,分别对猿猴的进化与分类、身体与健康、美食与生活、性爱与繁殖、行为与文化、社会与交往、智能与心理七个方面给出了系统的科学描述。读者通过了解猿猴,亦增加对自然的归属感。人类、猿猴及其栖息环境是相互依偎的生态系统。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使我们的责任和立命之本。
了不起的地下工作者 豆瓣 Goodreads
The Earth Moved: On th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of Earthworms
作者: [美]艾米•斯图尔特 译者: 王紫辰 商务印书馆 2015 - 1
本书作者艾米•斯图尔特多次入选《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榜单。在这本俏皮的小书中,她将带我们经历一场地下冒险,寻找我们星球最重要的守门人:卑微的蚯蚓。这些细小的生灵对生态系统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们消灭植物致病菌,翻动泥土,改造森林。它们甚至是两次大灭绝事件的幸存者,其中包括了导致恐龙灭绝的那一次。
受到达尔文的启发,艾米•斯图尔特,以她幽默风趣而不落俗套的风格,探索了蚯蚓令人惊异的地下王国。她揭露了我们脚下错综复杂的生物网络,观察着自家花园与蚯蚓箱内成千上万条蚯蚓,考察了蚯蚓在科学前沿做出的贡献——从有毒化学物质清理到关于再生的研究。
《了不起的地下工作者》是一本实至名归的“趣味自然史”。
「寄生蟲博士」跟你聊聊寄生蟲 豆瓣
作者: 藤田紘一郎 译者: 陳姵君 瑞昇 2010
可怕 or可愛?聽聽寄生蟲的微笑告白
寄生蟲能預防花粉症?
減肥也能靠寄生蟲達到效果?
可愛的寵物身上有寄生蟲?
日本知名的「寄生蟲博士」藤田紘一郎,將鉅細靡遺的解說他所熱愛的寄生蟲!
本書內容針對寄生蟲不可思議的生態,以及如何才能避免與壞寄生蟲同夥打交道等等,做深入淺出的介紹與說明,同時以大量的插圖與圖表介紹寄生蟲這些令人意想不到卻又鮮為人知的有趣逸事。
雖然一直強調這些寄生蟲的恐怖性,但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知道「恐怖的寄生蟲種類有哪些」「該怎麼做才能預防感染」的話根本無須擔心。
仔細思考寄生蟲與人的關係,作者認為會自然而然的聯想到自然與人的關係、再更廣泛一點甚至能擴及至人與人的關係。因此,作者以「共生」這個觀點出發,做了許多闡述,分享給有興趣的讀者。 讀畢本書,你將更瞭解寄生蟲的真實面貌,改變你對「肚中蟲蟲」的刻板印象喔!
本書特色
專業又熱情:本書由日本知名「寄生蟲博士」藤田紘一郎執筆,深入淺出的解說寄生蟲與人類不可思議的共存、利害關係。字裡行間飽含作者對寄生蟲的研究熱情與關注,閱讀起來非常生動有趣!
逼真又精緻:大量的插圖與顯微鏡照片,徹底展現寄生蟲的魅力(?)與可怕之處,絕對稱得上是寄生蟲入門第一本!
冒烟的耳朵和尖叫的牙齿 豆瓣
Smoking Ears and Screaming Teeth
8.7 (18 个评分) 作者: [英] 特雷弗·诺顿 译者: 朱机 科学出版社 2011 - 10
升上万米高空,潜下最深海沟;给自己注射患恶性病患者的血液,往心脏送导管,在后背做伤口;吞下血吸虫、霍乱弧菌、盐酸以及各种各样简直没法说的东西……他们一次次将自己的肉身推入未知的险境,却欣然而往,冷静记录,甚至为结果而雀跃。
他们不是“疯狂科学家”,是一群曾拿自己的身体做实验的人。
生物学家杰克•霍尔丹说:“如果你不会在自己身上做这个实验,就不要拿别人来做。”本书中的这些人无疑彻底贯彻了这一理念,用鲜血甚至生命书写了这一系列混合着无私、自大、勇气、好奇以及十足傻气的奇谈。
*我们不提倡读者尝试本书中描写的任何一个实验。
看不见的森林 Eggplant.place 豆瓣
The Forest Unseen
9.1 (25 个评分) 作者: [美] 戴维•乔治•哈斯凯尔 译者: 熊姣 商务印书馆 2014 - 1
这是一本森林观测笔记。 在这本书里,一位生物学家以一年的时间为主线,在每次的观测中,为我们揭开藏森林一平方米地域里的秘密。 在这本完全原创的书里,生物学家戴维以一小片森林作为整个自然界的缩影,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这片森林和居住其中的栖息者的生活状况。 书的每一章都以一次简单的观察结果作为开头,比如藏在落叶层里的火蜥蜴,春天里野花的初次绽放。通过这些观察,戴维织就了一个生物生态网,向人们解释了把最小的微生物和最大的哺乳动物联系起来的科学观点,并描述了延续数千年甚至数百万年的生态系统。戴维每天都会在这片森林里漫步,梳理出各种以大自然为家的动植物间复杂而又微妙的关系,因此每一次寻访对于他来说,都象征着一个自然故事的缩影。 本书优美的语言使读者把阅读过程看作一次寻找大自然奥秘的盛大旅行,而作者则像导游,带领大家探索存在于我们脚下或者藏在我们后院里的奇妙世界。
众病之王 豆瓣
The Emperor of All Maladies: A Biography of Cancer
9.0 (104 个评分) 作者: [美] 悉达多·穆克吉 译者: 李虎 中信出版社 2013 - 2
《众病之王:癌症传》是一部饱含人文主义色彩的社科文化著作。作者悉达多•穆克吉历时六年,凭借翔实的历史资料、专业文献、媒体报道、患者专访等众多信息,向读者阐述了癌症的起源与发展,人类对抗癌症、预防癌症的斗争史。作者借由医学、文化、社会、政治等视角透露出一种社会化关怀;生动、文学性的写作手法展现出鲜活的人物和历史事件,让读者为之动容。
第六次大滅絕 豆瓣
The Sixth Extinction: An Unnatural History
作者: Elizabeth Kolbert 伊麗莎白‧寇伯特 译者: 黃靜雅 天下文化 2014 - 11
我們之前的世界是什麼模樣?我們未來又將留下什麼樣的世界?
本書作者寇柏特試圖追查的,是一場正在進行中的大滅絕事件,
並將這事件放進更寬闊的生命史背景脈絡中。
這脈絡所呈現的是,在跌宕起伏中,生命極為堅韌,卻非永遠如此。
《第六次大滅絕》藉由五種已消失的物種(乳齒象、大海雀、
菊石、筆石、尼安德塔人)以及七種瀕危生物(珊瑚蟲、顆石藻、
巴拿馬金蛙、鬼針游蟻、雙翼果、避光鼠耳蝠、蘇門答臘犀牛)
的故事,來探討地球環境的變遷與人類的處境。
當前的大滅絕事件,起因既不是天災(小行星撞擊地球)、
也不是地變(龐大的火山爆發或冰河時期降臨),
而是「一場可能由人類引起的大滅絕」!
「在迫使其他物種滅絕的舉動中,」我們是否無心或短視,
也「正忙著鋸掉自己所棲息的枝幹」?
死亡晚餐派对 豆瓣
The Deadly Dinner Party: and Other Medical Detective Stories
作者: [美]乔纳森·A.埃德罗 译者: 江孟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10
典型的医学探案故事,将看似普通的病症,一一找寻可能的致病原因,在满布紧张悬疑的线索中,详细推理、分析、实验、调查,媲美福尔摩斯和豪斯医生,。这些故事生动有趣,受到《纽约书评》、《纽约客》、《太阳先驱报》、《星期日邮报》等媒体的一致好评。本书的全部故事都是由作者的亲身经历及从临床同业间收集精选来的真实案例,将格外触动人心且具足可信度。此外,本书的病例故事并不复杂难懂,很多都跟我们生活习惯有密切关系(尤其是第三部分),令读者在玩味之余,又有不失实用的知识收获。同时,本书所讲述诊断思路和治疗方法,对于国内的医务工作者绝对会有所启发,会受到他们喜爱,这也算是为国内的就医环境略作贡献了。
数学 豆瓣
Mathematics: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8.7 (30 个评分) 作者: [英] Timothy Gowers 译者: 刘熙 译林出版社 2014 - 3
所有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接触到数学问题,多数人却又对之心存畏惧。在这本极为易读又充满趣味的小书中,蒂莫西·高尔斯解释了高等数学与我们在中小学所学的数学知识之间的一些最为根本的、主要是哲学性的区别,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那些听起来带有悖论的概念,比如“无限”“弯曲空间”“虚数”等。从基本的观念,到哲学探究,再到与数学共同体相关的一般社会学问题,本书揭开了空间和数的神秘面纱之一角。
天才引导的历程 豆瓣
Journey Through Genius: The Great Theorems of Mathematics
作者: [美国] 威廉·邓纳姆 译者: 李繁荣 / 李莉萍 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 2013 - 1
本书将两千多年的数学发展历程融为十二章内容,每章都包含了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即历史背景、人物传记以及在这些“数学杰作”中所表现出的创造性。作者精心挑选了一些杰出的数学家及其所创造的伟大定理,如欧几里得、阿基米德、牛顿和欧拉。而这一个个伟大的定理,不仅串起了历史的年轮,更是串起了数学这门学科所涵盖的各个深邃而不乏实用性的领域。当然,这不是一本典型的数学教材,而是一本大众读物,它会让热爱数学的人体会到绝处逢生的喜悦,让讨厌数学的人从此爱上数学。
2015年8月30日 已读 好吧,我承认我读不下去了
2014E 科普
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 豆瓣
What a Plant Knows: A Field Guide to the Senses
8.5 (29 个评分) 作者: [美] 丹尼尔•查莫维茨 译者: 刘夙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4 - 1
1.《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梁文道专题报道
梁文道:如果它(植物)真的能够感知到这个世界,那整个我们人类的生活会改变的,我们跟植物的关系会彻底被改变掉......
2.世界科普杂志第一品牌《科学美国人》出品、2012亚马逊十佳科学图书、《自然》《华尔街日报》等大力推荐
《科学美国人》:美国历史最长的、一直连续出版的杂志,也是著名的《科学》(Science)的姊妹刊。到目前,有151位诺贝尔奖得主撰稿。每个月约有555,000份国内(美国)发行量,以及90,000份国际发行量,为全球科普杂志第一品牌。
3. 一个只有宁静心灵才能倾听的世界:植物会看、会闻、会触摸、有记忆、能定位
本书带领我们进入不同种类的植物生活,吸引我们将其与人类的感觉相对比,结果发现我们与向日葵、橡树之间的共同点远远比我们以为的多得多。
4权威科普作家捍卫科学,探讨生命之美但不妖魔化
本书作者是专业的植物学家,和部分介于科学和伪科学之间的身心灵图书不同,作者固守科学领域,引领读者在科学的范围内重新考量植物。
5本书为小开本精装、赠送折叠双开封面,30余张精美插图,展示精美的植物世界。
自私的基因 豆瓣 Goodreads
The Selfish Gene
9.0 (46 个评分) 作者: (英)里查德.道金斯 译者: 卢允中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8 - 10
虽然黑猩猩和人类的进化史大约有99.5%是共同的,但人类的大多数思想家把黑猩猩视为畸形异状、与人类毫不相干的怪物,而把他们自己看成是上升为万物之主的阶梯。对一个进化论者来说,情况绝非如此。认为某一物种比另一物种高尚是毫无客观依据的。不论是黑猩猩和人类,还是蜥蜴和真菌,他们都是经过长达约三十亿年之久的所谓自然选择这一过程进化而来。每一物种之内,某些个体比另一些个体留下更多的生存后代,因此,这些得以繁殖的幸运者的可遗传特性(基因),在其下一代中的数量就变得更加可观。基因的非随机性的区分繁殖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造就了我们,因此,要想了解我们的自身特性,就必须懂得自然选择。
尽管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进化学说是研究社会行为的关键所系(特别是同
孟德尔的遗传学相结合时),但却一直为许多人所忽视。社会科学领域内一系列研究部门相继兴起,致力于建立一种达尔文前和孟德尔前派的社会和心理世界的观点。甚至在生物学领域中,忽视和滥用达尔文学说的情况一直令人诧异。无论造成这种异常发展的原因究竟何在。有迹象表明,这种状况即将告终。达尔文和孟德尔所进行的伟大工作已为日渐增多的科学工作者所发展,其中著名者主要有菲希尔(R.A.Fisher),汉密尔顿(w.D.Hamilton),威廉斯(G.C.Williams)和史密斯(J.Maynard Smith)。现在,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把根据自然选择的社会学说的这一重要部分,用简明通俗的形式介绍给大家,这是第一次。
道金斯对社会学说中这一崭新工作的主要论题逐一作了介绍:利他和利己行为的概念,遗传学上的自私的定义,进犯行为的进化,亲族学说(包括亲子关系和群居昆虫的进化),性比率学说;相互利他主义,欺骗行为和性差别的自然选择。道金斯精通这一基本理论,他胸有成竹,以令人钦佩的清晰文体展示了这一崭新的工作。由于他在生物学方面的造诣颇深,他能够使读者领略生物学文献中的丰富多彩和引人人胜之处。凡遇他的观点同已发表的著作的论点有分歧时,他的评论,就象他在指出我的一处谬误时一样,无不一箭中的。同时,道金斯不遗余力地把据以论证的逻辑推理交待清楚,俾使读者能够运用这种逻辑推理再去扩展这些论据(甚至可以和道金斯本人展开争论)。这些论据可以向许多方面扩展。例如,如果(按道金斯的论证)欺骗行为是动物间交往的基本活动的话,就一定存在有对欺骗行为的强烈的选择性,而动物也转而必须选择一定程度的自我欺骗,使某些行为和动机变成无意识的,从而不致因蛛丝马迹的自觉迹象,把正在进行的欺骗行为败露。因此,说自然选择有利于神经系统是更准确地反映了世界的形象这种传统观点,肯定是一种关于智力进化的非常幼稚的观点。
近年来社会学说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由此引起了一股小小的逆流。例如,有人断言,近年来社会学说方面的这种进展,事实上是为了阻止社会前进的周期性阴谋的一部分,其方式是把这种社会的前进说成在遗传上似乎是不可能的。还有,把一些相似而又不堪一驳的观点罗致在一起,使人产生这样一种印象,即达尔文的社会学说,其政治含义是反动的。这种讲法同事实情况大有径庭。菲希尔和汉密尔顿首次清楚地证明了遗传上性别的均等性。从群居昆虫得到的理论和大量数据表明,亲代没有主宰其子代的固有趋势(反之亦然)。而且亲代投资和雌性选择的概念,为观察性别差异奠定了客观的和公正的基础,这是一个相当大的进展,超越了一般把妇女的力量和权利归根于毫无实际意义的生物学上的特性这一泥潭中所作的努力。总之,达尔文主义的社会学说使我们窥见了社会关系中基本的对称性和逻辑性,在我们有了更充分的理解之后,我们的政治见解当会重新获得活力,并对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支柱。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必将对我们受苦受难的许多根源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2015年3月11日 已读
从基因的角度解读一些社会行为,很有趣。大部分都是用动物行为来举例的,所以总是有种微妙的,认为人是可以摆脱这些由生物本能驱动的行为。无论如何,这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书,观点不一定非常正确,但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2015A 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