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科学的边角余料 豆瓣
作者: 阿溟 重庆出版社 2011 - 7
《科学的边角余料》内容简介,今天,科学已经成为人类解释世界和自身的答案和手段,但科学究竟给我们带来什么,却没有答案。作者是一位从事医学研究的留日博士,面对科学日益使人疯狂的世界,冷静而严肃地提出了种种质问和告诫。作者结合国际最新医学及生物学成就,从生理角度解释种种社会热门现象,如:减肥、男女性格形成及性取向、癌症、安乐死、药品检查等;站在一定历史高度,反思人类由来、生与死、人类机体进化与退化所带来的得与失、科技进步与人类良心、作为生物物种的人类生存法则以及中西医辩证原理:根据科学本身包含的逻辑基础,合理进行生发和演绎,想象科学带来的改变,如冷冻时间、干细胞器官生成、预测未来等。
飞行中的科学 豆瓣
Inflight Science: A Guide to the World from Your Airplane Window
8.0 (10 个评分) 作者: (英)布莱恩•克雷格(Brian Clegg) 译者: 杨洁羽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4 - 1
空中旅行的完美伴侣
飞行旅程中的每一刻都是一次体验科学的机会,而本书则是最佳的向导。
每一页都会有新的东西让你感到意外。
从我们踏入机场的那一刻起,各种科学原理就开始为我们表演。量子物理,相对论,分形……这些有趣的现象将接二连三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我们乘坐飞机旅行时的每一刻都是一次体验科学的机会,本书则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了飞行背后的各种科学原理和我们在飞行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疑问。比如,安检仪是如何工作的,飞机跑道是如何编号的, 飞机何以能飞得起来,天空为什么是蓝的,风暴是因何而起,飞机导航系统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如果试着在半空中打开舱门将会发生什么……对于这些在我们以往航空旅行中一直想知道的问题,本书将一一予以解答。
师从天才 豆瓣
作者: [美] 罗伯特·卡尼格尔 译者: 江载芬 / 闫鲜宁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1
这本书关注的是现代科学中的师承关系链及其影响。作者罗伯特.卡尼格尔在书中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充满智慧、趣味、竞争和创新的奇妙的科研王朝,展现了一个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和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著名科学家群体构筑的世界,他们通过半个多世纪来在生物医学领域内的突破性贡献,赢得了拉斯克奖和诺贝尔奖。
改变世界的1001项发明 豆瓣
1001 Inventions That Changed the World
作者: [英国]杰克·查罗纳 / Jack Challoner 译者: 张芳芳 / 曲雯雯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4 - 6
人类与生俱来便有发明创造的能力,这是人类得以生存并不断进化的重要因素。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们会用到数不清的科学发明,有些科技甚至能够挽救生命,但这些技术的起源时间、发明背后的故事也许鲜为人知。
《改变世界的1001项发明》以编年史的形式对全球各个时期对人类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发明进行了回顾。书中既包含了车轮这样的原始发明,也有MP3播放器这样的高科技,旨在带领读者探索发明背后的故事,追踪每项发明从理论到成型的实践过程。编者相信定会有许多内容令你惊诧不已:你一定不会想到牙膏在大约七千年前就已经出现了;而在公元前1500年人类就已经开始使用剪刀了。另外,你一定想知道互联网是如何诞生的?以及卫星技术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翻开《改变世界的1001项发明》,你将沉浸在一个由无数发明集合而成的奇妙世界中,各种各样的发明故事向你诉说着一部光辉绚烂的世界史,让你在轻松有趣的文字中品读人类的奋斗历程。
魔鬼出没的世界 豆瓣
The Demon-Haunted World
7.2 (15 个评分) 作者: [美] 卡尔·萨根 译者: 李大光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8 - 10
精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但是精神世界的源泉是什么?萨根在书中写道:“当科学与大自然相遇时,科学就必然会使人产生对大自然的敬畏的感觉。对大自然的真正的理解的行为是与自然的结合和融合的欢庆,即使是在很小程度上的结合也能使人感受到宇宙的宏伟和壮观。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积累起来的世界 范围内的知识体系使科学变成了跨国界、跨时代的超越所有界限的理智的东西。‘精神’一词是从拉丁文‘呼吸’变化而来的。我们呼吸的是空气,无论它多么稀薄,但毫无疑问它是物质.....”
卡尔·萨根博士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天文学教授。同时他又是世界著名的科普作家。他对科学的精辟见解使他成为“唯一能够用简单扼要的语言说明科学是什么”的科学家。他成为本世纪最有影响的人物。《魔鬼出没的世界——科学,照亮黑暗的蜡烛》是他临终前的最后一部作品。当年便创下最佳畅销书第一名的记录。
2014年5月21日 已读
看到最后两章真的有种非常感动的感觉
2014E 科普
牛奶可乐经济学 豆瓣
7.4 (25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伯特·弗兰克 译者: 闾佳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可乐却装在圆盒子里?
为什么女士衣服的扣子在左边而男士的在右边?
为什么全新的二手车要比新车便宜得多?
为什么餐厅都为饮料提供免费续杯?
为什么女模特要比男模特挣得多?
为什么大学教授说话语焉不详?
请翻开《牛奶可乐经济学--最妙趣横生的经济学课堂》吧。一次经济学趣味之旅即将在你眼前展开。
本书是畅销书《牛奶可乐经济学》的完整版,作者罗伯特•弗兰克教授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管理学院的教授。他喜欢在自己的课堂上给学生布置“博物经济学作业”,让学生写小短文,提生活中的问题,并以经济学的视角做出回答。经过几年的积累,这些问题被收集成册,就成了此书的蓝本。
在接受《商业周刊》采访时,弗兰克教授被问及,为什么对“博物经济学”情有独钟时,他回答道:“你只需掌握五六个基本的经济学概念,生活中的所有相关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就如同生物进化论,只要你理解了它,什么物种、组织、结构,都会变得简单起来。这也会使你对这门学科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虽说很多人以为经济学不可思议、难以理解,可它的基本原理简单又实际。根据具体事例理解这些原理,谁都能毫不费力地掌握它。
2014年4月19日 已读
大概就是经济学入门的内容,但是角度非常新颖,贴近生活。问题太吸引人了,让人忍不住想看。连我这个不喜欢经济学的人都被吸引了。还有就是我意识到自己两年前买的一件衬衫竟然是男式的
2014NF 科普 经济学
万物简史 豆瓣 Goodreads
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
8.3 (72 个评分) 作者: [美] 比尔·布莱森 译者: 严维明 / 陈邕 接力出版社 2005 - 2
这是一部有关现代科学发展史的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胜的书,作者用清晰明了、幽默风趣的笔法,将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繁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笔下。惊奇和感叹组成了本书,历历在目的天下万物组成了本书,益于人们了解大千世界的无穷奥妙,掌握万事万物的发展脉络。
书中回溯了科学史上那些伟大与奇妙的时刻,引用了近年来发现的最新科学史料,几乎每一个被作者描述的事件都奇特而且惊人:宇宙起源于一个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得见的奇点;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使北美洲和欧洲北部地区变得更加寒冷;1815年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坦博士拉火山喷发,喷涌而出的熔岩以及相伴而来的海啸夺走了10万人的生命;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而那些沉迷于科学的科学家们也是千奇百怪:达尔文居然为蚯蚓弹起了钢琴;牛顿将一根大针眼缝针插进眼窝,为的只是看看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富兰克林不顾生命危险在大雷雨里放风筝;卡文迪许在自己身上做电击强度实验,竟然到了失去知觉的地步……
这本书在讲述科学的奇迹与成就的同时,还浸润着浓郁的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全书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对“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一千古命题作了极为精当的阐释,每一个人在阅读此书之后,都会对生命、对人生、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产生全新的感悟。一位美国小读者的父亲说,读过《万物简史》之后,他对死亡不再感到恐惧……作者认为,这是一本书所能获得的最高评价。
2014年3月26日 已读
拖了很久,终于读完了,写的很有趣,虽然是科学史,但是并不沉闷,还有很多八卦,有机会的话会重新看看英文版的
2013B 2014NF 科普
Surfaces and Essences 豆瓣
作者: Douglas Hofstadter / Emmanuel Sander Basic Books 2013 - 4
Is there one central mechanism upon which all human thinking rests? Cognitive scientists Douglas Hofstadter and Emmanuel Sander argue that there is. At this core is our incessant proclivity to take what we perceive, to abstract it, and to find resemblances to prior experiences—in other words, our ability to make analogies. In The Essence of Thought , Hofstadter and Sander show how analogy-making pervades our thought at all levels—indeed, that we make analogies not once a day or once an hour, but many times per second. Thus, analogy is the mechanism that, silently and hidden, chooses our words and phrases for us when we speak, frames how we understand the most banal everyday situation, guides us in unfamiliar situations, and gives rise to great acts of imagination. We categorize because of analogies that range from simple to subtle, and thus our categories, throughout our lives, expand and grow ever more fluid. Through examples galore and lively prose peppered, needless to say, with analogies large and small, Hofstadter and Sander offer us a new way of thinking about thinking.
掉在地上的饼干能吃吗 豆瓣
作者: 安妮·E.马克苏拉克 译者: 蔡承志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11
《掉在地上的饼干能吃吗:有关微生物的必要常识》内容简介:微生物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等,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都是其中的明星。虽然它们十分微小,却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尽管一些有害的微生物会导致传染病的流行,但许多有益的微生物却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朋友,并且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掉在地上的饼干能吃吗:有关微生物的必要常识》作者用浅显通俗的语言和有关微生物的奇闻逸事,循序渐进地介绍了形形色色的微生物的知识、相关疾病的传染途径和预防感染的方法,为读者清晰地勾勒出显微镜下的神秘世界,不仅消除了人们因微生物而产生的许多困扰,而且澄清了人们对微生物的种种误解。作者倡导人们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从而与微生物和平共处。《掉在地上的饼干能吃吗:有关微生物的必要常识》还以问答形式对大众最关心的25个问题进行了解答,为人们进行理性判断提供了强有力的论据。
2013年11月6日 已读
很有意思的科普书,有内容,但又不是特别难,特别枯燥的,给非生物药学科的人看是非常合适的。
2013B 科普
过日子要有技术含量 豆瓣 Goodreads
6.5 (22 个评分) 作者: 果壳Guokr·co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 9
衣食住行是我们最日常的生活,看似平淡,但如果你想要更好的生活质量,那么多了解其中的技术信息,消除一些技术方面的误会,就很必要了。
穿衣打扮要了解日用化学品的性质;饮食健康要了解肠胃、细菌、食品工业;居家舒适要了解电器有多智能,环境可以怎么改造;出门在外要了解交通工具和路况——最普通的生活离不开最基础的科技。果壳网用通俗的语言为你提供这些信息:享受生活需要有技术含量。
有技术含量,生活才有质量。用科技服务生活。
2013年10月25日 已读
其实很鸡肋,大多数都是标题党,比如内裤要穿天然纤维的啦,避孕套的历史啦,我就记住这么两个比较劲爆的,还有晚上不要在卧室里放绿色植物神马的,这个真没什么技术含量
2013B 科普
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 豆瓣
Stiff: The Curious Lives of Human Cadavers
7.9 (16 个评分) 作者: [美] 玛丽·罗琦 译者: 王祖哲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 - 7
对于一本写尸体的书而言,“嬉笑而滑稽”似乎不可能,但玛丽·罗琦做到了。
本书将向你讲述人类死后继续在历史上留下的点点滴滴,他们生前的所作所为都已湮没淡忘,但他们死后的贡献通过书籍诉说着他们的不朽。尽管有时显得那么怪异,令人惊奇,但总会激发你强烈的兴趣。从医学解剖的无序到有序、从粗放到严谨、从暴露隐私到尊重隐私,系统介绍了人类医学所走过的这段历程。科学幽默作家罗琦女士用并不悬疑、造作,但却出奇冷静、科学、严谨的话语,讲述了一个个尸体背后的,不为人知的秘密。
《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Stiff: The Curious Lives of Human Cadavers)获得过如下荣耀——
美国国内公用无线电台“科学星期五”“2003年最佳书籍”
《洛杉矶纪事报》“2003年最佳书籍”
《娱乐周刊》“2003年最佳书籍”
《拉斯维加斯信使报》“2003年最佳书籍”
《西雅图时报》“2003年最佳书籍”
《圣荷西信使报》2003年50本最佳书籍
亚马逊网站2003年编辑推荐书籍
入选巴诺书店 “发现新的大作家项目”
入选博多书店文学选集
获得2003年博多书店原声文学奖
《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Stiff: The Curious Lives of Human Cadavers)得到过的媒体赞誉——
“权威作家罗琦,无尽的好奇,捧腹的诙谐。她的研究一丝不苟,笔法迷人。”
——亚当·伍格,《西雅图时报》
“这本离奇而有趣的读物,为生与死,为医务人员,提供独到的看法。掩卷之际,你会赏识人类尸体的奇妙。”
——塔拉·帕克-波普,《华尔街日报》
“对于一本写尸体的书而言,‘嬉闹而滑稽’似乎不可能。然而,罗琦能做几乎不可能之事;她写的这本书,充满敬意,又帮助读者增长见闻,同时率性而发,富有机趣。”
——《出版家周刊》,星级评论
“你不会忽视这本书。每个细节都引人入胜。罗琦娓娓道来,读者不能释卷。”
——亨利·基瑟,《芝加哥太阳报》
“笔调活泼,出人预料。”
——马克·罗左,《纽约人》
“作者机智的措辞,为对人类尸体的研究,为尸体在研究中的作用,灌注了新的活力。为社会贡献某种好东西,到死也是不晚的。”
——克里西·波斯科,《每日新闻》
“玛丽·罗琦是一个濒危物种:一位具有幽默感的科学作家。她竟然能使可怕之事听起来有趣,却又不触犯死神的尊严。”
——布莱恩·理查德·博伊兰,《丹佛邮报》
“赏心悦目……这是一本奇妙的读物。”
——蒂姆·瑞德蒙德,《旧金山海湾卫报》
“罗琦的笔法轻松,把病理学史的那些怪异的插曲写得出神入化。死亡或许会笑到最后,但罗琦能在恐怖之中嬉戏。”
——吉尔伯特·泰勒,《书单》
“对无生命之躯体,罗琦采取迈克尔·摩尔的方法,以别具人情的方式接近尸体处理业。她把幽默的趣闻和历史上的掌故联系起来。”
——托尼·麦克米纳敏,《格言》
“罗琦的笔法,宛如与你促膝长谈,面对绞刑架也笑得出来,把书写得生气盎然。”
——亚历克斯·阿布拉莫维奇,《人民》
“罗琦似乎故意帮助我们(和她自己)更好地理解死亡的意义,或者说,起码是要使一个人自己的死有意义。”
——斯蒂夫·菲特,《芝加哥论坛报》
“罗琦的笔触,亦庄亦谐,游刃有余,却不煽情。她讲述尸体的那些超人之举,笔法清晰而泼辣,她使我们相信,人不免一死,但死也有趣。”
——艾丽卡·博内特,《陌生人》
“探索的决心,关注的眼睛,以及讨人喜欢的幽默感,作者玛丽·罗琦写了一本与尸体的历史和尸体在目前的用处的书。”
——黛博拉·拉芙,《理查蒙德时报快讯》
“《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只要你翻开它,你就欲罢不能。”
——威廉·温克,《威斯康辛州杂志》
“罗琦写了一本奇异而有趣的书,她的研究感人而充满敬意。她勇敢地踏进了我们不想进入的领域。”
——南希·苏摩尔斯,《坦帕论坛报》
“玛丽·罗琦的书确实有趣,肯定会成为一本经典读物。”
——唐纳德·科林斯,《论坛评论》,匹兹堡
“罗琦的风格非常温暖,她对令人啼笑皆非的异常细节明察秋毫。死尸从来不像在她的书里这么有趣。”
——迈克尔·杰夫,《快报》,圣安东尼奥
“古怪、阴暗,相当机智。该书把死亡描绘得滑稽可笑、别有情趣,而且还奇怪地引人入胜。”
——苏珊·奥瑞安,《兰花贼》作者
“引人入胜,滑稽可笑;敏于观察,探索幽微,玛丽·罗琦的《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是一本重要读物,记录对处理尸体的方式——不假文饰。这项研究令人羡慕,逸闻趣事选择审慎,文笔生动活泼。”
——卡勒博·卡尔,《精神病学家》的作者
“玛丽·罗琦证明了我们许多人早就疑心的一件事情:生活中真正的迷人之处,只在你死了的时候才开始。我特别欣赏关于头移植、木乃伊黑市以及如何说清楚你确实死了的那些部分。”
——乔·昆南,《天啊:一个愤世者对圣徒地位的短命探索》的作者
“玛丽·罗琦是本世纪最令人捧腹的科学作家。如果这听起来像是假意的奉承(甚至挖苦),那么该书的每一页都有相反的证据。《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告诉我们尸体在哪里,尸体有何用,以及尸体必须讲的那些令人惊异的故事。最重要的,是该书能够在尸体那里发现幽默,而不触犯其尊严。死尸万岁。”
——博克哈德·比尔格,《忽悠傻瓜》作者
自由选择 豆瓣
Free to Choose: A Personal Statement
8.6 (18 个评分) 作者: 罗丝·弗里德曼 / [美国] 米尔顿·弗里德曼 译者: 张琦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 6
在这本探讨经济、自由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经典著作当中,米尔顿·弗里德曼和罗斯·弗里德曼为我们揭示了,正是由于华盛顿当局制定了过多的法律法规、实施了过多的政府管制、建立了过多的行政机构、花费了过多的财政预算,才使我们的自由和财富受到了侵蚀和削弱。一旦政府以中间人的身份插手干预,良好的愿望往往会导致悲惨的结果,对此,两位作者也进行了细致的考察研究。此外,针对这些经济问题,弗里德曼夫妇还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和意见,告诉我们应当如何扩展自由、增进财富。
不论是探讨美国在以往岁月中的错误和失误,还是指出将来为增进经济繁荣所应采取的政策策略,本书都是一部重要的著作,其分析透彻,论证有力,说服力很强。
上帝掷骰子吗 豆瓣 Goodreads Goodreads
9.1 (185 个评分) 作者: 曹天元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6 - 1
《上帝掷骰子吗》这本书是关于量子论的故事。量子论是一个极为奇妙的理论:从物理角度来说,它在科学家中间引起了最为激烈的争议和关注;从现实角度来说,它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变化和进步;从科学史角度来说,也几乎没有哪段历史比量子论的创立得到了更为彻底的研究。然而不可思议的是,它的基本观点和假说至今没有渗透到大众的意识中去,这无疑又给它增添了一道神秘的光环。
这本书带读者做一次量子之旅,从神话时代出发,沿着量子发展的道路,亲身去经历科学史上的乌云和暴雨,追逐流星的辉光,穿越重重迷雾和险滩,和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们并肩作战。除了回顾基本的历史背景,还将向着未来探险,去逐一摸索量子论面前的不同道路,闯入人迹罕至的未知境地,和先行者们一起开疆扩土。让人惊叹的,不仅仅是沿途那令人眼花缭乱的绚丽风景,更来自于人内心深处的思索和启示——那是科学深植在每个人心中不可抗拒的魅力。
这本书适合任何有中学基本物理概念的读者。
2013年7月12日 已读
蛮好看的,就是简介写的真糟糕。很好看的科普书,就是可能作者太想写的幽默生动了,很多地方给人用力过度的感觉。但还是国内写的非常好的科普书
2013B 科普
别客气,请随意使用科学 豆瓣
作者: [美] 马克·亚伯拉罕斯 译者: 徐俊培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3 - 7
对有幽默感和好奇心的科学家们来说,科学可以用在任何想用的地方。
激光可以用来做奶酪,动画片里的恐龙也需要做分类学研究;蝴蝶效应是真的,瑞士有一只蝴蝶引起了巴黎下雨;纳米尺度的烤面包机和纳米尺度的面包是存在的;土拨鼠到底会不会啃木头,可以啃多少木头,也值得做个实验;有一种奇怪的昆虫叫做拖车虫的,会集体在一个叫做加油站的地方觅食,人类学家也详细研究了这种昆虫的生活史;小朋友受伤之后爸爸妈妈亲吻伤口会有疗效吗,这个问题也值得研究;心脏病学术语太吓人又有歧义,对健康不好,需要使用“政治正确”的心脏病学术语;鲍勃•迪伦的歌词里包含深刻的数学原理,数学家要据此研究爱情了。
也不要怀疑这些研究的科学性,严谨的实验设计,严格的实验操作,严肃的结论——不管面对多么奇怪的问题,都认真对待,才是科学家的态度。
幽默感和科学是面对残酷、虚无、无聊世界的法宝。不喜闻乐见,不是科学。
别客气,请随意使用科学。
物理世界奇遇记 豆瓣
The New World of Mr Tompkins
8.4 (25 个评分) 作者: (美)伽莫夫 / (英)斯坦纳德 译者: 吴伯泽 科学出版社 2008 - 4
介绍20世纪物理学奇妙思想的好书比比皆是,但伽莫夫之外再也无人能让一般大众这么深入地去看离他们那么远的物理世界,这是感受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思想的最好地方。...
2013年7月6日 已读
好看,我几乎想要改学量子物理了
2013B 科普
推理的迷宫 豆瓣 Goodreads
Labyrinths of Reason : Paradox, Puzzles and the Frailty of Knowledge
8.7 (15 个评分) 作者: [美] 威廉姆·庞德斯通 译者: 李大强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 5
本书搜集了经典的思想实验和哲学沉思,这些问题触及逻辑推理和语言的终极界限。作者庞德斯通向读者证明,它们不是脑筋急转弯那么简单,对于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涉及密码学、决策论、亚原子物理和计算机编程等领域。
热新闻的冷思考 豆瓣
作者: 袁越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4
这是袁越进行科学采访报道文章的合集,发表在《三联生活周刊》上。环境污染、乙肝歧视、气候变化与国家利益之争、核电复兴与核电安全、新能源泡沫、转基因之争、垃圾焚烧与分类之争、有机农业与食品安全、野生动物保护……围绕这些热点事件,媒体上出现了五花八门的声音,当大多数评论都在政治制度或者意识形态上做文章时,作者却另辟蹊径从科学的角度去挖掘新闻背后真正的原因,不预设,不盲从,亲临事件的第一现场带来独立的思考和睿智的见解,趣味盎然的科学故事中包含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人文关怀,不仅是一个记者的职业笔触,也是普罗大众所需要的。
从惊讶到思考 豆瓣
8.8 (1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马丁·加德纳 译者: 李思一 / 白葆林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86 - 10
本书译自《科学美国人》杂志社发行的一套六组数学悖论幻灯片“Paradox Box”(悖论箱)的文字说明,包括逻辑学、概率论、数论、几何学、统计学和时间等六个方面的数学悖论。
“悖论”也可叫“逆论”,或“反论”,这个词的意义比较丰富,它包括一切与人的直觉和日常经验相矛盾的数学结论,那些结论会使我们惊异无比。悖论有三种主要形式。
1.一种论断看起来好像肯定错了,但实际上却是对的(佯谬)。
2.一种论断看起来好像肯定是对的,但实际上却错了(似是而非的理论)。
3.一系列推理看起来好像无懈可击,可是却导致逻辑上自相矛盾。
悖论有点像魔术中的变戏法,它使人们在看完之后,几乎没有—个不惊讶得马上就想知道:“这套戏法是怎么搞成的?”当把技巧告诉他时,他就会不知不觉地被引进深奥而有趣的数学世界之中。
这套书有五个主要目的:
1.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向读者介绍重要的数学思路;
3.发起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
4.使人洞悉解题过程;
5.提高学生对现代数学所具有的美妙、多样、甚至幽默性质的鉴赏力。
控制自然 豆瓣
作者: 约翰•麦克菲 (John McPhee) 译者: 郭筝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 5
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保障和最基本的风险,都是大自然。对河流来说,改道很正常。对山体来说,滑坡很正常。对地球来说,风雨都正常。于是,泥石流可以直达好莱坞脚下。飓风可以席卷纽约。暴雨可以淹了北京。地震威胁着东京。
在洛杉矶,人们挖掘巨大的沉砂池,反复“接收”泥石流。在密西西比河,人们筑起大坝抵抗洪水,谨慎地预防河流改道。在冰岛,人们用巨大的水管冲向爆发的岩浆,试图使之冷却下来。
房子被泥石流毁掉的人仍然不愿意搬出危险区,被警告危险后置之不理最后被毁的教堂反过来诉讼政府管理不力;依靠大坝生活的渔民和工业区向管委会提出各种互相冲突的要求;被火山逼走的居民只能成为异乡客——自然灾害涉及的远远不止自然与人的关系,更为错综复杂的,是人类社会在灾难中的整体行动。
同自然争夺控制权的斗争由来已久,面对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人类到底站在什么样的位置,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抢夺?改造?征服?利用?还是——控制?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来没有那么简单。一切没有定论,但是值得从根本上思考。
普利策奖得主约翰•麦克菲先生,身处环保运动轰轰烈烈的美国,有更多的资源和更开阔的视野来面对环境问题。他以非常客观的研究态度描写了三个人类和自然的关系的故事,详述了身处其中的人的困扰、思考和行动。政府管理部门,科学家,身处其中的普通居民,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职责,出发点都不一样,唯一相同的是,他们面对同样的风险。在风险中生存,是必须有的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