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遣讀物
人妖的艺术 豆瓣
作者: 陈东林 1999 - 3
这与<人妖的艺术>是同一系列的不同本书!我也不知道为什么ISBN会一模一样!!!
文学批评争鸣丛书:毒品艺术---琼瑶作品批判 本书目录
序言 必须治理“琼瑶公、害”
第一章 杭州观众向琼瑶索赔八千万
第二章 彻头彻尾的闹剧
第三章 偏狭的情爱复仇狂
第四章 特殊第三者与非法婚外恋颂歌
第五章 关于琼瑶小说的理性反思
铁栅栏上的眼睛 豆瓣
Occhi sulla graticola
作者: (意)斯卡尔帕 译者: 文诤 2002 - 4
本书叙述作者家乡威尼斯的一名青年,救起一位落水女大学生,开始追求她。为了谋生,两个年轻人都不得不去做些不雅的工作和事情。于是产生了一个有点滑稽可笑、又颇奇特的情感故事。不过,斯卡尔帕无意去编织完整的情节脉络以串联小说的故事,也不用心塑造人物的性格,而是着意采用一种怪怪的叙事话语,营造一种独特的话语氛围。
扔在八月的路上 豆瓣
7.2 (10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伊藤高见 译者: 伏怡琳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10
2006年芥川奖获奖作品。29岁的男主人公干着一份为自动售货机配送饮料的活计,夏日里的一天,与女驾驶员工作之外的闲谈无意间缝补了他婚姻生活中的破洞。作品以纤细的笔触描绘了青春的终结,其中折射出当今日本的社会构造与经济状况已将年轻人的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
切·格瓦拉语录 豆瓣
6.4 (9 个评分) 作者: 师永刚 / 刘琼雄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7
世界需要一部《圣经》,那些被《圣经》无法覆盖的人,那些永远孤独的看着切的画像泪流满面的人,则需要一部(切语录)……
我们需要找到一部真实的可以让更多的同志速查并且能够快速领略到他的精神的语录。找到切在四十年后的精神造型,属于每个汉字语系的青年所可以接受的切的灵魂或者他的启示,而这本书试图表达的则是:影响力、全球化、互联网、英语或者西班牙语,或者汉语,或者更多的不同口音的阅读者,这样的精神平台下的切的精神源泉。
这本书的编选原则是以切的精神线索与他所创造的美,最主要是牺牲之美,来进行的一次切精神的平面GOOGLE搜索,这种搜索带着艰难的想象力与制造力,甚至偏离于切精神高度的判断力,但却是一次东方语系最重要的纪念切的行动,因为这本书,我们连通了台湾、香港和北京这样一个连续起来的纵横模块。这个模块基本上覆盖了我们今天所历经的不同时代与制度,包括精神背景,这种尝试本身就是一个创造,如同切的创造一样,如同切本身在他的身后,被他的敌人与同志一起纪念,甚至被不同阶层的人们奉成了某种传奇或者纪念目的……
这是一本纪念切牺牲四十周年的全球性的纪念活动中的致敬之书。
2010年1月15日 已读 不管他是不是杀人魔,一些话倒是可以当成后殖民研究的范本的…
消遣讀物
厨房 豆瓣
7.9 (35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吉本芭娜娜 译者: 李萍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 8
《厨房》是吉本芭娜娜的成名作。
主人公樱井美影自幼父母双亡,收养她的祖父母相继去世后,曾受她祖母关照的田边雄一与他母亲收留了她,让她重新感受到了家庭生活的温馨。在这里,她努力学习厨艺,半年后终于成为了出色的厨师,找到了一份喜爱的工作。
时代的思者 豆瓣
作者: 张汝伦 2009 - 7
《时代的思者》内容简介:哲学不但考验一个人的智力,更考验一个人的心力。心力比智力更重要。聪明人不一定能当哲学家;哲学家不一定聪明。每一个时代都不乏聪明人,但不是每一个时代都有哲学家。
诗生活 豆瓣
作者: 奚密 2004 - 5
本书是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东亚语言及文化系正教授奚密女士的专栏文集。以诗歌为主题,从评论、欣赏、历史描述等多角度再现人类生活与诗的丰富关联,语言优美,清新可读。
奚密,台湾大学外文系学士,美国南加州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及博士,现任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东亚语言及文化系正教授,兼加州大学环太平洋研究中心主任。
本书是著名学者奚密女士的专栏文集、以诗歌为主题,从评论、欣赏、历史描述等多种角度再视诗
将错就错 豆瓣
6.2 (5 个评分) 作者: 甘阳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4
《将错就错》是甘阳的随笔文章结集,分八辑,近一百六十余篇,较为全面地体现了作者于美游学期间对于社会、政治、文学、教育等诸多领域的思考。
2009年12月30日 已读 今日特别需要对自由主义本身具有深刻自我批判意识的自由主义
消遣讀物
返老还童 豆瓣
7.3 (1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 译者: 张力慧 / 汤永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3
本杰明·巴顿一出生就是个八十岁老头,以后每隔一年就小一岁,因此,他拥有与别人完全不同的人生和悲欢离合……这个故事跨越了从一战到21世纪的百年时光、生命和死亡的思考。
这部菲茨杰拉德的短篇小说,原先并不起眼,但在2008年被著名鬼才导演大卫·芬奇耗巨资改成电影《返老还童》之后,名声大噪。
越读者 豆瓣 Goodreads
7.6 (40 个评分) 作者: 郝明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 4
怎样躲避不值得付出那么多时间的书?一种无中生有的阅读可能;有十四种外语的可能;如何阅读小说、诗、历史、哲学?为什么要阅读漫画与影像?少阅读一点的理由……这么有趣的事情,再晚开始也不迟! 诸葛亮、陶渊明、朱熹、苏东坡,是怎么读书的?做笔记的方法;主题阅读没那么深奥;Fashion与经典的分界;一个普通读者越界的时候,需要知道的50件事情……
这是一本及时的讨论阅读的书,它让我们面对阅读的危机,又揭示了走出危机的新的可能性,并且提出了许多具有操作性的“如何阅读”的建议,不同的读者都可以从中得到启示。
圣诞忆旧集 豆瓣
A Christmas Memory
8.7 (10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杜鲁门·卡波特 译者: 潘帕 译林出版社 2009 - 1
《圣诞忆旧集》是美国作家卡坡蒂回忆童年往事的短篇故事集,作为当代文学经典被收入《现代文库》丛书,是多年来人们在节日互赠的礼物,曾被拍成电视剧,两度获得艾美奖。
自幼父母离异的卡坡蒂被寄养在阿拉巴马乡间亲戚家中,单纯善良的老处女苏柯小姐的陪伴与呵护使一个本可能苦情的童年变成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时间过去,当年的乡下小男孩已是纽约名流圈里的优游客,豪掷一场黑白舞会被称为世纪派对。高处不胜寒,眼前光华流转,他却一次次回溯童年,成名以后的三十年里断续写下的三个短篇仿佛一气呵成,字句平朴,乡愁绵延,在不经意的细节处催人泪下。
亲情和友善是世间最明媚的色彩,无论背景多么灰暗,大萧条年代,寄人篱下的孤童,寂寞老妇,也可以相互涂抹出足以温暖一生的记忆。
给青年艺术家的信 豆瓣
8.6 (20 个评分) 作者: 蒋勋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5
“如果我们的生活被塞满了,我们还有空间给美吗?如果我们的心灵没有空闻,美如何进来呢?”作者在这里想给青年艺术家传达的是,使一个人走向艺术的,不是严肃的训练,而是一些身体深处挥之不去的感觉记忆。作者重视的是“感官”,是打开视觉,开启听觉,是用全身心去感觉气味,重量、质地、形状和色彩,是在成为艺术家之前,先为自己准备丰富的人的感觉。作者指出,真正的艺术家,不会将自己置于安逸、固定的生活环境,他必须不断地“出走”,只有这样,才能永葆活泼、健康而年轻的生命力,才能领路创造的愉悦,感受到真正的美。
给青年建筑师的信 豆瓣
9.0 (10 个评分) 作者: 汉宝德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4
共收录十封给青年建筑师的信,涉及建筑的空间思考、具有“通识观”的建筑设计、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建筑内涵、个人风格与建筑传统之取舍、建筑内在与外在视野等方面。作者提出“大乘的建筑观”和“雅俗共赏的建筑观”,建议青年人采取人文主义兼顾雅俗的美学态度,以入世的精神从事建筑,只有如此才能完成建筑的社会任务。
红色笔记本 豆瓣
The Red Notebook: True Stories
7.2 (22 个评分) 作者: [美] 保罗·奥斯特 译者: 小汉 译林出版社 2009 - 1
《红色笔记本》是保罗·奥斯特的一本自传性故事集。书中,奥斯特笔尖伸向现实事件,无论大或小,悲或喜,剖剥之下,都显示出人生之无可预测、变幻不定的本质。一个烤焦的洋葱饼,一个拨错的号码,一个遭雷击的小男孩,巴黎旅馆里的一张小纸片,所有这些组成的文本,都演绎出一种独特诗学,成为一篇非理论的文学宣言,以至简的、纯粹讲故事的方式铸就。
给孩子们的信 豆瓣
作者: [英国] 刘易斯 译者: 余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7
本书在西方是少年儿童的必读书籍,是路易斯与很多热爱纳西亚传奇的儿童读者的通信集,它循循善诱地帮助儿童成长,使他们树立一些基本的人生原则,得到更多心灵的营养。
精神在别处 豆瓣
作者: 渠岩 2005
布拉格以它的优美和浪漫闻名世界。这座城市保存了完美的古代建筑,有世界建筑博物馆之称,它是欧洲唯一没有被战火毁坏的城市。这座城市在历史上产生了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和音乐家,他们中有哈谢克、卡夫卡、昆德拉、斯美坦那和德沃夏克等等。在欧洲历史上,布拉格无疑是一座艺术重镇。
当代艺术家渠岩在布拉格生活了4年。作为布拉格美术学院的教授,他对这座城市有着独特的感受和深刻的体验。该书决不是普通的走马观花的游记,而是艺术家对布拉格精神的体验、生命的感悟、文化的思考和艺术的追求,也是艺术家在异国他乡的心路历程。
本书以艺术家的角度和眼光,叙述了布拉格的建筑、历史、文化、音乐、摄影、当代艺术、文化交流、知识分子精神等等,并配有100多幅图片。图片包括艺术家在布拉格的生活照片,以及本人拍摄的建筑风光,还有布拉格摄影家、艺术家的作品。
国内目前还没有一本系统介绍布拉格的书,特别是布拉格精神和艺术的书更是没有。随着东欧知识分子精神和东欧作家对中国读者的影响的不断扩大,更有必要了解他们的精神背景。本书对全面了解捷克和布拉格的历史与文化、思想与精神提供了全方位的展示角度。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书衣500帧 豆瓣
7.2 (5 个评分) 作者: 宁成春(主编) / 汪家明(主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10
耸立在这里的500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物的书衣,是从人民出版社和三联书店资料室的书库里,查找并拍摄的两千余件书影中选出的。其中有许多上世纪30年代、40年代的书衣,如今虽然显得衰老而古旧,但仍气度不凡;也有许多近年来的新作,虽然花样翻新,但神韵未变。翻阅这些书籍,能体会到设计者精心的创作态度和细腻的艺术风格。不同时代的书衣,反映着不同时代设计师的精神风貌和文化追求,也反映了三联书店历史的不同阶段。书衣也是有生命的。
可爱的洪水猛兽 豆瓣 Goodreads
8.2 (80 个评分) 作者: 韩寒 万卷出版公司 2009 - 8
继《杂的文》后再次推出韩寒2008-2009最新博客文的精选。本书集合了以韩寒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为基础的杂文,评时事、人文、电影、艺术、赛车等,把最率性的品格,最出彩的观点,最犀利的言语,最有趣的内容,一一奉献给读者。
纸房子 豆瓣
La Casa de Papel
8.1 (29 个评分) 作者: [乌拉圭] 卡洛斯·M·多明盖兹 译者: 陈建铭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 7
剑桥学者布鲁玛·伦农在旧书店买了本《艾米莉·狄金森诗集》,却在过马路时被车撞死。布鲁玛死后不久,她的同事发现了一本康拉德的《阴影线》,扉页上有布鲁玛的神秘题赠,书缘似乎还有水泥的痕迹。满心好奇的他于是踏上一趟跨越大西洋的追寻之旅,想要找出死者和这位神秘寄书人布劳尔之间究竟有何关联。
爱书狂布劳尔的屋里满满全都是书,从地板到天花板,从四面墙壁向外延伸,甚至占据卧室和车库,迫使他睡在阁楼里。书籍的排列则自有其严密而不可违背夫人规则,例如莎士比亚不可与马洛并列,因为两人互控对方抄袭。又如马丁·艾米斯不可与朱利安‘巴恩斯共存,还有巴尔加斯·略萨与加西亚·马尔克斯,因为友谊宣告决裂……布劳尔后来在大西洋岸边的沙丘上用珍本书给自己搭建起了一座房子,而布鲁玛的那本《阴影线》就是来自那里,这其中的关联和隐情又是什么呢?
《纸房子》是乌拉圭作家卡洛斯·M多明盖兹的趣味小品,兼具文学推理和形而上学的思索成分,在向文学大师博尔赫斯致敬的同时,也对世间所有爱书成痴的读者露出会心一笑。
书中配有十二幅充满想像的插图,由名画家彼得·西斯精心绘制。
我的哈佛岁月 豆瓣
7.5 (8 个评分) 作者: 李欧梵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 5
这不是一本学术著作,而是一本知识性的回忆录,从个人的经验来勾画出哈佛生活的面貌和情趣。对于这家知识名学府――它既是我曾任教十年的地方,又是我的母校――我当然心存感激,也不可能把它批评得体无完肤。然而我由于身在其中,自然不受其惑,多年下来,对母校早已没有什么神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