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遣讀物
69 豆瓣
7.9 (28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龙
译者:
董方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8
1969年是个重要的年份,很多事情在那一年发生。
东京大学取消入学考试,摇滚乐大行其道,披头士发行了三张专辑,滚石乐团推出最佳单曲,出现蓄长发、提倡爱与和平的嬉皮士。在巴黎戴高乐下台、越南战争僵持不下的那个动荡不安却绚烂多彩的年代,一个名叫矢崎剑介的高中生沉溺于当时东渐的西方文化之中,接触到了摇滚乐、前卫电影和嬉皮文化。为了心仪的女孩,他决定和艾达玛一起搞校园封锁,举办嘉年华活动,动机单纯,结果却出乎意料……
1969年春天,17岁的人生像庆典般延伸开来。
《69》是关于村上龙高中生活的畅快淋漓的自传体青春小说,从时间上看,算是《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的前传。
《69》在日本累计销量超过一百万册,2004年被翻拍成电影,由日本当红新生代青春偶像妻夫木聪、安藤政信、太田莉菜担当主演,在日本再掀热潮。本片获得“蓝丝带映画赏最佳日本电影奖”,妻夫木聪也因本片获得“报知电影奖最佳男主角奖”。影片在2006年台北电影节上首次放映即大获好评,被观众们称为必看的最佳青春电影。
东京大学取消入学考试,摇滚乐大行其道,披头士发行了三张专辑,滚石乐团推出最佳单曲,出现蓄长发、提倡爱与和平的嬉皮士。在巴黎戴高乐下台、越南战争僵持不下的那个动荡不安却绚烂多彩的年代,一个名叫矢崎剑介的高中生沉溺于当时东渐的西方文化之中,接触到了摇滚乐、前卫电影和嬉皮文化。为了心仪的女孩,他决定和艾达玛一起搞校园封锁,举办嘉年华活动,动机单纯,结果却出乎意料……
1969年春天,17岁的人生像庆典般延伸开来。
《69》是关于村上龙高中生活的畅快淋漓的自传体青春小说,从时间上看,算是《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的前传。
《69》在日本累计销量超过一百万册,2004年被翻拍成电影,由日本当红新生代青春偶像妻夫木聪、安藤政信、太田莉菜担当主演,在日本再掀热潮。本片获得“蓝丝带映画赏最佳日本电影奖”,妻夫木聪也因本片获得“报知电影奖最佳男主角奖”。影片在2006年台北电影节上首次放映即大获好评,被观众们称为必看的最佳青春电影。
二人证据 豆瓣
La Preuve
8.4 (43 个评分)
作者:
[匈牙利] 雅歌塔·克里斯多夫
译者:
简伊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4
在前一本《恶童日记》中,孪生兄弟在一个战乱的国家,利用恶劣、残暴的环境,转换成继续存活下去的资源。之后,这对双胞胎分开了。其中一个人跨越了边界进入另一个国家,另一人则留了下来。本书从两人分开后开始叙述。留下来的那个人叫作路卡斯。自此以后,他便独自一人过活。他似乎想致力于协助周遭不幸的人们。他收留雅丝密娜和他的私生子玛迪阿斯;他每餐必定会带食物前往镇上神父家;他试图安慰因丈夫被判通敌罪吊死的克萝拉;他倾听文具店老板维多长久以来的作家梦想……然而,在战争背景之下,这些事情的背后,却直指人类最初的原始本性。 而孪生兄弟的另一位──克劳斯,为通篇叙述带来急转直下的情节,几乎推翻了原有的架构。在结尾里,文学与欺骗已融入故事中,而人人急欲知晓的最终结果竟然是……真正可怕的噩运正一步步向他们逼近……他们的命运将会如何呢?
摩擦.無以名狀 豆瓣
7.5 (15 个评分)
作者:
夏宇
現代詩季刊社
1995
《摩擦·无以名状》夏宇自序
逆毛抚摸:《摩擦·无以名状》夏宇自序
《逆毛抚摸》
1
字是黄金、乳香和没药。字是肉桂。肉和桂。因为这两个音的奇异组合我甚至愿意喜欢它的气味。浴室里破裂的水管旁边水管工丢下的东西里有一个装什么的纸盒,我捡起来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因为是法文因为是使用说明书,两者我都对待如诗。「堵漏、重新接补。作用如金属。对冷是聋的」。我有点激动。对冷是聋的。那是一管胶用来修补金属裂缝。我快乐了三个小时对什么都是聋的。晚上的时候我知道原来我搞错了二个字 Sourd 和 Soude,焊接和聋。让我高兴一个下午的误会它的原义是:冷时焊接。这四个字不知道为什么在懂得当下也带着一种狂热趋于冷淡的味道,像布可夫斯基的短篇小说名字:一种普通的疯狂。当天夜里猫咪爬上我的膝头打呼噜,天气转凉了,气象报告每天都提醒你日照时数又缩短了一分钟。没有别的感觉就是怅惘,我以前不知道我这么容易为季节「怅惘」。
如果你知道什么叫做地中海式的夏天,天空那种暴龙似的蓝,阳光像一支编制庞大的爵士乐队时不时就有整排六个小喇叭手站起来齐声朝空演奏,那音拉到最高心就像一面干净的大玻璃等着要碎。读李贺「羲和敲日玻璃声」,我知遇找不是第一个人用玻璃形容日照。但他没有说心会碎。
夏天差不多都是用来浪费的,夏天除了用来浪费简直不知还有什么别的用途。读读书、做做饭、游游泳,十点半天快黑时带狗散步,猫是绝不会理你的,牠天亮时回来眼睛贼亮,嘴巴里一只田鼠或一只鸟,胡须旁黏著蝶翼。夏天牠也不见得饿只是狩猎。夏天还有一种茴香酒是地中海岸绝对无所事事的酒,还有两个礼拜一次的密斯塔勒风,是那种猛烈乾爽绝对无所事事的风。卡里哥野地上开完了玛格丽特菊就是百里香,漫山遍野矮矮淡粉色的小花。混散完步回来毛里缠著野蒺藜带刺的果实,趾间是那种地中海美食的野香就叫做百里香。从土耳其到希腊到法国南部人们把番茄青椒红椒茄子胡瓜和在一起用蒜月桂叶百里香煨著煮烂,淋上橄榄油,冷食。
日照渐短人们回到屋里用饭从北欧来了大批年轻男人打工采葡萄不久我们就可以喝到新鲜的红酒薄久蕾。我看到院子里一株矮矮的橄榄树结了第一颗橄榄,阳台地上蜗牛爬过的痕迹,橡树开始掉叶子。经过栗子树下被栗子打中像牛顿就开始想一些事情,我知道因为是秋天。
2
因为是秋天我发现对我写过的诗我差不多都是不安的因为我没能把它们写成另一种样子。想想我原也可能不是我现在这样写着字的这个人只要同时寄出的两封信装错了信封一切因缘际会稍稍错失你就再也不知道你是谁的轮回转世。某躲闪、逃遁、遗忘,某嫌恶、某错愕、某转移、误导。某劫持。某离开正路。给某旅行者引错的方向。以为有些什么决定又要改变安静地站起来走动蹑足穿过所有房间。
如果我不是现在写着的自己可能就会走进另外一个房间看见另外一本打开的笔记和另一支拔开笔套的笔但看不见已经离开的那个人。
那个人并不爱你并没有让你把牙印留在膀子上我就坐下来假装是他正在写如果我不是现在的自己我就会正爱着你而且我又不是他在另外一个房间里假装着我。
想想这些没有机会成为另一些诗的诗。
某晦暗、潮湿与偏执。
3
每一个不小心起来的早晨都是陌生的。我的生命里面几乎没有早晨。有些离奇的早晨则是因为失眠而来——就是这样的一个早晨,大而模糊,无以名状,在记忆里又十分精确,我们称之为「偶然」的时刻。偶然是永远不可预料的裂缝,一切故事的支线被导入未知的盲点——一夜不睡,我演绎著偶然的各种必然机率觉得它超越现象和象限但当下则令人不知如何是好。我的手中有一本超级市场买来的自粘相本,用钢圈圈住 50 张 100 页上覆一层塑胶薄膜的硬纸板每一张都像画布。我瞄到不远处有一把剪刀,更远处是一本 37 cm × 42 cm 的大本诗集《腹语术》。四年前应着一个狂想设计出来的版本但随即因为太佔地方而令我十分厌烦。我有个深刻的感觉是诗绝对不应该佔地方。我把诗集打开拿起剪刀开始工作。
那些字一个个斗大,1.5cm × 1.5cm 。抽离地看每个字都像一个小小的森林枝桠交错柔条漏金。「令人错愕的语音的灌木丛」亨利米修说的。我剪下的第一行字是「那些忍耐许久」,我把相纸上的薄膜小心拉开把这个句子放进去。于是连著四天拼命工作发着高热一共贴了五十几页于是我发现我完成了三十首诗。那高热像拿到驾照第一次上路一下就加速到 160 觉得人生大道笔直发亮没有惊慌一路沉鱼落雁摧枯拉朽停下来以后完全不知道刚刚是怎么开的才意识到速度和害怕。
接下来的一个礼拜速度放慢了完成了七首,又接下来的一个月内更慢了,完成了八首。我发现整个过程里我是把自己当画家看待的。我站着工作,在一个简单地支架着的工作台上,剪下来的字和句子到处都是。我把字当颜色看待;有一天我想找一个介于哔叽色和卡其色中间的字我找到的是「堕落」,那天穿一件橄榄绿衬衫,堕落掉下来落在衣襬真是配极。
住在法国南部不能不理会印象派,绘画史上最初的光都在这里被发现。每一次路过普罗旺斯,塞尚的圣维克多山像「情人的情人那张脸历历在目」(木心语)。塞尚画静物——「那些水果充满了取舍决定」,这句话美极——画山,圣维克多山:「我可以在同一位置上画上数月,只要稍微往左或往右移一下身子便可」。
这些字充满了取舍决定像塞尚的水果。看见飘到院子里两个字「溼索」落在一只蜗牛背上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4
写诗的人最大的梦想不过就是把字当音符当颜色看待。让我抄一段里尔克论塞尚:「每个颜色自我集中,面对另一个颜色而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在每个颜色中形成不同层次的强度来溶解或者承受不同的别的颜色。除了这个颜色自我分泌的体系,还不能忘记反光的角色;局部的较弱的色调褪失,为了反映更强的色调。由于这诸种影响的或进或退,画面的内部激动、提升、收聚而永不静止下来……」(程抱一译文)
怎么样?我觉得足以抵抗罗兰巴特。巴特说:「阴影、皱褶、口袋和意识形态」他觉得没有一个字是无辜的。
5
发现一个字叫做 Palimpesect,一种羊皮纸可藉特殊药水重现隐匿的书写。波特莱尔用来隐喻记忆。女性主义说「但她的大拇指印浮现」。为了波特莱尔和罗兰巴特和种种什么什么主义的关系,我极想极想用一种建筑师用的透明绘图纸印这本诗集,想想那层层叠叠含沙射影指鹿为马的可能性——你可能在第一页第五行旁边就看见了第八页的第七行,想想别人又要说这是「互相指涉」——令人有点高兴。但为了塞尚的缘故(最终我可能把自己当油漆匠看待),为了一个几乎不可能的字「纯粹」(至今想像不出它的颜色),也为了有人说塞尚极可能是视觉残障故眼遇各色皆成异色,我决定用一种我们小时候画画用的绘图纸印,撕开时留下毛毛的边,用粉蜡笔上色,如果你从右边开始,你的小指侧面直到手肘处都会沾上颜色,这个颜色一路摩擦到左边,你迟早就会进入「野兽派」。
6
有几首,它们慢慢接近了一种雕塑而不是雕刻。有几首,它们是一些回声,是腹语的腹语(的腹语的腹语)。有些是对字本身的冥想。有些是某种瑜珈姿势的演练。一种食谱。一种时装表演。一种反抗。一种吞噬。一种再生。一种杀人见血。一种焚尸不灭迹。一种爱。一种恨。爱极生恨。恨极生爱。最后,它们是一种轮回说。这本诗集是上一本诗集的再生转世有共同的胎记。喝过冥河里的水前世种种烟消云散,但有一天你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你觉得你曾经来过,刚认识一个人你仿佛早已认识过。你不知道怎么解释,是前世。
7
●有时候剪下一组字,反面是另外一组,譬如「险险舔过」反面是「暗底欢愉」,想很久要用那一面。
●有时候先浮现两个字「答应」,脑中的图案是一大匹布在阳光下被竹竿撑起,迎着风刮到树枝又掉下来。翻遍整本〈腹语术〉找不到答应两字这是不可思议的。
●为了一些线条上的连接需要「其他」两字。但剪得七零八落的诗集里再找不到其他两字于是在安那其里找到其在错过他里找到他。
●你有没有玩过捡红点?
●第一首〈耳鸣〉意思是「耳朵的手风琴地窖里有神秘共鸣」。
●〈音乐〉做完发现变成一个故事,确有其人。
●这样的两个句子「有人呼唤我的名字」和「遗失三颗纽扣」,一个绝大的诱惑是找一个「像」字把它们连在一起让它们「产生意义」。我必须承认意义是极端恐怖的诱惑。意象尤其是。最后我以我终究不是一个画画的来自圆其说,意思是,我实在无能抗拒这些诱惑。
●这也是它们最后被当做一本诗集看待的原因,而不是一本画册。
●但是最后我还是把「像」字拿掉了。
●极容易完成类似这样的一首:
「肉体
到最后
比诗准确
难写」
但这绝不是我要的。
●〈由1走向2〉完全是废物利用,都是些剪剩下的字,幸好找到题目「由1走向2」。结果旨意太清楚而完全失去了废物的美。有损失若此。
●喜欢「玻璃」的音和字形和雨打在玻璃上。玻璃的前生是琉璃。在<插图>这首里把玻璃当副词用。不带修饰,没有情绪。
●「犹豫」放大到百倍就是一条小兽。尔雅:犹豫,犹如麂善登木,此兽性多疑虑,常居山中,忽闻有声,即恐有人且来害之,每豫上树,久之无人,然后敢下,须臾又上,如此非一,故不决者称犹豫焉。
离骚:心犹豫而狐疑兮。
又,犬随人行,每豫在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故云犹豫也。
实在犹豫很久要不要用犹豫这两个字。久久瞪视觉得神魂颠倒有寒气自脚底升起。觉得它的毛色是有点黯淡的鼠绿色。
●最长的一首〈把时钟拨慢一个小时〉我以为我找到了一些我要的声音,那么轻,那么干净,有几个动作但也几乎不算数。我觉得找完成了首「没有阴影与皱褶」的诗。用写是绝写不出来的。极低限的诗。
●贴完〈以讹传讹〉直觉是最后一首了,但接着又贴了〈拥抱〉,完完全全地感官。我以为那是一首美丽的诗做为压卷。诗,这时候我有点懂了,它同时是一种流浪和一种归宿。
8
我不能不提到我虎斑纹的猫咪弟弟。牠最喜欢打盹的地方随着天气变凉变得离我愈来愈近,最后就乾脆横躺在我正忙着而乱成一堆的工作台上。牠趴在那堆字上用一种尽可能把自己拉长的姿势盘踞着打呼噜。我再怎么是一个诗人也绝不至于因为诗而牺牲猫的。在不影响牠的睡姿的情况下把那些字轻轻抽出来抽不出的也就算了。大半天过去牠睁开眼睛弓着背站了起来,有些字从牠的腹部掉出来:「从此不再出现」、「光滑发亮」、「压缩了」,好极了,神准,大力摸摸牠,逆着毛的,牠最不喜欢的那种。
也不能不提到我的狗牠到了法国以后改名叫做混,牠打呵欠打喷嚏抓痒惊天动地地抖身子在我灵感汹涌的时候用那种我永远无法拒绝的狗眼看着我要求散步。我当然也不会因为诗而牺牲狗的散步的,但散步回来对一些句子的颜色组合又有新的看法了。有好几首诗还真的是牠们完成的呢。
我要不要提到朝西的那扇窗子呢?窗外七棵橡树。每一次开窗就是一阵纸片飞舞。
我要不要再提一次这本超级市场买来的相本其实是黏度不够的很差的一种相本,每一首都贴得有点耳歪眼斜,再加上更差的我对直线的目测能力,如果你看到我的原稿,你会觉得这是一场十分破烂的时装表演,但是将计就计——那些字的移动、修改、遗落和贴补都找不到痕迹的,天衣无缝,虽然破烂。
9
「并置颜色对比定律」:一个纯净的色体使视网膜产生补光的现象。橙色有蓝色光环,红色有绿色光环,紫色有黄色光环。这些光轮的干扰意味每一个颜色都会改变其邻近的色彩。
我怎么老在印象派的色彩理论找到我痴恋文字的根据呢?尤其是「点描法」。
试读一段庄子:
孔子问于老聃曰:「今日宴闲,敢问至道」。老聃曰:「女斋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掊击而知!夫道,窅然难言哉!将为女言其崖略。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故九窍者胎生,八窍者卵生。其来无迹,其往无崖,无门无房,四达之皇皇也。」
「今日宴闲」四字满地树影,条纹和斑点中置一老旧土黄藤椅,那光是蓝灰镶点不着边际的漠漠的紫,带着烟黄色的光轮早早已经改变了三个字外「道」的色彩,「其来无迹,其往无崖」,黄点纷乱。道是离奇的滑坡。道是什么颜色?道是鹅肝色。
你觉得「低声说话」带着什么颜色的光环?
10
我的第三本诗集〈摩擦·无以名状〉。
我预设两类读者:
⒈读过<腹语术>的;
⒉没有读过〈腹语术>的。
但可能第一类读者乐趣会大一点,因为如果你可以不费力地指出〈摩擦·无以名状〉里的那个句子是出自〈腹语术〉的那一首诗,你就有机会参加某一秘密帮派所举办的秘密通讯猜谜得到一份神秘不详的礼物。
对第二类读者我只有一个建议是读完〈摩擦·无以名状〉回头读〈腹语术〉,把腹语术当做回声。
诗集名曰〈摩擦·无以名状〉以尽量让人记不住为原则,集中 45 首诗果然没有一首是我可以记住背得起来的,连题目也是。初冬,葡萄田里葡萄枝叶修剪净尽,远望像一大张乐谱填满没有起伏的低音,是最低限音乐。九月二十四日星期六开始工作那天,每日占星术说:「月亮在晚上 10 点 41 分由金牛座进入双子座,极佳的情势适于再磨光、刷新、修补、重新装满。」我知道字大概永远不可能变成颜色,也不会变成音符,也不会变成葡萄藤,这本诗集里的企图可能是失败的,但希望诗可以留下来。
这篇以占星术的预测做为结论的序被 dear R 认为「难得地清楚」关于创作动机和过程,我心里暗暗得意,但他接着说:「你知道就像有些抽象画册前面的序写得是绝对清楚,但序后面的画还是没有人清楚。」说得这么好的,我还是很高兴。
三月回到台北应「联合文学」邀请做专辑,我拿出了这些作品,45 首重新以别种字体打出来,干干净净,悦人也同时掩人耳目,我再三看不能不承认它们还是诗,我把整本原稿带给一些朋友看,他们都赞成印成诗集时尽量保留手工剪贴的质感(虽然这些 1.5cm × 1.5cm 的字都得照着开本缩版),那么即使诗可能是失败的,希望企图可以留下来。
逆毛抚摸:《摩擦·无以名状》夏宇自序
《逆毛抚摸》
1
字是黄金、乳香和没药。字是肉桂。肉和桂。因为这两个音的奇异组合我甚至愿意喜欢它的气味。浴室里破裂的水管旁边水管工丢下的东西里有一个装什么的纸盒,我捡起来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因为是法文因为是使用说明书,两者我都对待如诗。「堵漏、重新接补。作用如金属。对冷是聋的」。我有点激动。对冷是聋的。那是一管胶用来修补金属裂缝。我快乐了三个小时对什么都是聋的。晚上的时候我知道原来我搞错了二个字 Sourd 和 Soude,焊接和聋。让我高兴一个下午的误会它的原义是:冷时焊接。这四个字不知道为什么在懂得当下也带着一种狂热趋于冷淡的味道,像布可夫斯基的短篇小说名字:一种普通的疯狂。当天夜里猫咪爬上我的膝头打呼噜,天气转凉了,气象报告每天都提醒你日照时数又缩短了一分钟。没有别的感觉就是怅惘,我以前不知道我这么容易为季节「怅惘」。
如果你知道什么叫做地中海式的夏天,天空那种暴龙似的蓝,阳光像一支编制庞大的爵士乐队时不时就有整排六个小喇叭手站起来齐声朝空演奏,那音拉到最高心就像一面干净的大玻璃等着要碎。读李贺「羲和敲日玻璃声」,我知遇找不是第一个人用玻璃形容日照。但他没有说心会碎。
夏天差不多都是用来浪费的,夏天除了用来浪费简直不知还有什么别的用途。读读书、做做饭、游游泳,十点半天快黑时带狗散步,猫是绝不会理你的,牠天亮时回来眼睛贼亮,嘴巴里一只田鼠或一只鸟,胡须旁黏著蝶翼。夏天牠也不见得饿只是狩猎。夏天还有一种茴香酒是地中海岸绝对无所事事的酒,还有两个礼拜一次的密斯塔勒风,是那种猛烈乾爽绝对无所事事的风。卡里哥野地上开完了玛格丽特菊就是百里香,漫山遍野矮矮淡粉色的小花。混散完步回来毛里缠著野蒺藜带刺的果实,趾间是那种地中海美食的野香就叫做百里香。从土耳其到希腊到法国南部人们把番茄青椒红椒茄子胡瓜和在一起用蒜月桂叶百里香煨著煮烂,淋上橄榄油,冷食。
日照渐短人们回到屋里用饭从北欧来了大批年轻男人打工采葡萄不久我们就可以喝到新鲜的红酒薄久蕾。我看到院子里一株矮矮的橄榄树结了第一颗橄榄,阳台地上蜗牛爬过的痕迹,橡树开始掉叶子。经过栗子树下被栗子打中像牛顿就开始想一些事情,我知道因为是秋天。
2
因为是秋天我发现对我写过的诗我差不多都是不安的因为我没能把它们写成另一种样子。想想我原也可能不是我现在这样写着字的这个人只要同时寄出的两封信装错了信封一切因缘际会稍稍错失你就再也不知道你是谁的轮回转世。某躲闪、逃遁、遗忘,某嫌恶、某错愕、某转移、误导。某劫持。某离开正路。给某旅行者引错的方向。以为有些什么决定又要改变安静地站起来走动蹑足穿过所有房间。
如果我不是现在写着的自己可能就会走进另外一个房间看见另外一本打开的笔记和另一支拔开笔套的笔但看不见已经离开的那个人。
那个人并不爱你并没有让你把牙印留在膀子上我就坐下来假装是他正在写如果我不是现在的自己我就会正爱着你而且我又不是他在另外一个房间里假装着我。
想想这些没有机会成为另一些诗的诗。
某晦暗、潮湿与偏执。
3
每一个不小心起来的早晨都是陌生的。我的生命里面几乎没有早晨。有些离奇的早晨则是因为失眠而来——就是这样的一个早晨,大而模糊,无以名状,在记忆里又十分精确,我们称之为「偶然」的时刻。偶然是永远不可预料的裂缝,一切故事的支线被导入未知的盲点——一夜不睡,我演绎著偶然的各种必然机率觉得它超越现象和象限但当下则令人不知如何是好。我的手中有一本超级市场买来的自粘相本,用钢圈圈住 50 张 100 页上覆一层塑胶薄膜的硬纸板每一张都像画布。我瞄到不远处有一把剪刀,更远处是一本 37 cm × 42 cm 的大本诗集《腹语术》。四年前应着一个狂想设计出来的版本但随即因为太佔地方而令我十分厌烦。我有个深刻的感觉是诗绝对不应该佔地方。我把诗集打开拿起剪刀开始工作。
那些字一个个斗大,1.5cm × 1.5cm 。抽离地看每个字都像一个小小的森林枝桠交错柔条漏金。「令人错愕的语音的灌木丛」亨利米修说的。我剪下的第一行字是「那些忍耐许久」,我把相纸上的薄膜小心拉开把这个句子放进去。于是连著四天拼命工作发着高热一共贴了五十几页于是我发现我完成了三十首诗。那高热像拿到驾照第一次上路一下就加速到 160 觉得人生大道笔直发亮没有惊慌一路沉鱼落雁摧枯拉朽停下来以后完全不知道刚刚是怎么开的才意识到速度和害怕。
接下来的一个礼拜速度放慢了完成了七首,又接下来的一个月内更慢了,完成了八首。我发现整个过程里我是把自己当画家看待的。我站着工作,在一个简单地支架着的工作台上,剪下来的字和句子到处都是。我把字当颜色看待;有一天我想找一个介于哔叽色和卡其色中间的字我找到的是「堕落」,那天穿一件橄榄绿衬衫,堕落掉下来落在衣襬真是配极。
住在法国南部不能不理会印象派,绘画史上最初的光都在这里被发现。每一次路过普罗旺斯,塞尚的圣维克多山像「情人的情人那张脸历历在目」(木心语)。塞尚画静物——「那些水果充满了取舍决定」,这句话美极——画山,圣维克多山:「我可以在同一位置上画上数月,只要稍微往左或往右移一下身子便可」。
这些字充满了取舍决定像塞尚的水果。看见飘到院子里两个字「溼索」落在一只蜗牛背上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4
写诗的人最大的梦想不过就是把字当音符当颜色看待。让我抄一段里尔克论塞尚:「每个颜色自我集中,面对另一个颜色而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在每个颜色中形成不同层次的强度来溶解或者承受不同的别的颜色。除了这个颜色自我分泌的体系,还不能忘记反光的角色;局部的较弱的色调褪失,为了反映更强的色调。由于这诸种影响的或进或退,画面的内部激动、提升、收聚而永不静止下来……」(程抱一译文)
怎么样?我觉得足以抵抗罗兰巴特。巴特说:「阴影、皱褶、口袋和意识形态」他觉得没有一个字是无辜的。
5
发现一个字叫做 Palimpesect,一种羊皮纸可藉特殊药水重现隐匿的书写。波特莱尔用来隐喻记忆。女性主义说「但她的大拇指印浮现」。为了波特莱尔和罗兰巴特和种种什么什么主义的关系,我极想极想用一种建筑师用的透明绘图纸印这本诗集,想想那层层叠叠含沙射影指鹿为马的可能性——你可能在第一页第五行旁边就看见了第八页的第七行,想想别人又要说这是「互相指涉」——令人有点高兴。但为了塞尚的缘故(最终我可能把自己当油漆匠看待),为了一个几乎不可能的字「纯粹」(至今想像不出它的颜色),也为了有人说塞尚极可能是视觉残障故眼遇各色皆成异色,我决定用一种我们小时候画画用的绘图纸印,撕开时留下毛毛的边,用粉蜡笔上色,如果你从右边开始,你的小指侧面直到手肘处都会沾上颜色,这个颜色一路摩擦到左边,你迟早就会进入「野兽派」。
6
有几首,它们慢慢接近了一种雕塑而不是雕刻。有几首,它们是一些回声,是腹语的腹语(的腹语的腹语)。有些是对字本身的冥想。有些是某种瑜珈姿势的演练。一种食谱。一种时装表演。一种反抗。一种吞噬。一种再生。一种杀人见血。一种焚尸不灭迹。一种爱。一种恨。爱极生恨。恨极生爱。最后,它们是一种轮回说。这本诗集是上一本诗集的再生转世有共同的胎记。喝过冥河里的水前世种种烟消云散,但有一天你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你觉得你曾经来过,刚认识一个人你仿佛早已认识过。你不知道怎么解释,是前世。
7
●有时候剪下一组字,反面是另外一组,譬如「险险舔过」反面是「暗底欢愉」,想很久要用那一面。
●有时候先浮现两个字「答应」,脑中的图案是一大匹布在阳光下被竹竿撑起,迎着风刮到树枝又掉下来。翻遍整本〈腹语术〉找不到答应两字这是不可思议的。
●为了一些线条上的连接需要「其他」两字。但剪得七零八落的诗集里再找不到其他两字于是在安那其里找到其在错过他里找到他。
●你有没有玩过捡红点?
●第一首〈耳鸣〉意思是「耳朵的手风琴地窖里有神秘共鸣」。
●〈音乐〉做完发现变成一个故事,确有其人。
●这样的两个句子「有人呼唤我的名字」和「遗失三颗纽扣」,一个绝大的诱惑是找一个「像」字把它们连在一起让它们「产生意义」。我必须承认意义是极端恐怖的诱惑。意象尤其是。最后我以我终究不是一个画画的来自圆其说,意思是,我实在无能抗拒这些诱惑。
●这也是它们最后被当做一本诗集看待的原因,而不是一本画册。
●但是最后我还是把「像」字拿掉了。
●极容易完成类似这样的一首:
「肉体
到最后
比诗准确
难写」
但这绝不是我要的。
●〈由1走向2〉完全是废物利用,都是些剪剩下的字,幸好找到题目「由1走向2」。结果旨意太清楚而完全失去了废物的美。有损失若此。
●喜欢「玻璃」的音和字形和雨打在玻璃上。玻璃的前生是琉璃。在<插图>这首里把玻璃当副词用。不带修饰,没有情绪。
●「犹豫」放大到百倍就是一条小兽。尔雅:犹豫,犹如麂善登木,此兽性多疑虑,常居山中,忽闻有声,即恐有人且来害之,每豫上树,久之无人,然后敢下,须臾又上,如此非一,故不决者称犹豫焉。
离骚:心犹豫而狐疑兮。
又,犬随人行,每豫在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故云犹豫也。
实在犹豫很久要不要用犹豫这两个字。久久瞪视觉得神魂颠倒有寒气自脚底升起。觉得它的毛色是有点黯淡的鼠绿色。
●最长的一首〈把时钟拨慢一个小时〉我以为我找到了一些我要的声音,那么轻,那么干净,有几个动作但也几乎不算数。我觉得找完成了首「没有阴影与皱褶」的诗。用写是绝写不出来的。极低限的诗。
●贴完〈以讹传讹〉直觉是最后一首了,但接着又贴了〈拥抱〉,完完全全地感官。我以为那是一首美丽的诗做为压卷。诗,这时候我有点懂了,它同时是一种流浪和一种归宿。
8
我不能不提到我虎斑纹的猫咪弟弟。牠最喜欢打盹的地方随着天气变凉变得离我愈来愈近,最后就乾脆横躺在我正忙着而乱成一堆的工作台上。牠趴在那堆字上用一种尽可能把自己拉长的姿势盘踞着打呼噜。我再怎么是一个诗人也绝不至于因为诗而牺牲猫的。在不影响牠的睡姿的情况下把那些字轻轻抽出来抽不出的也就算了。大半天过去牠睁开眼睛弓着背站了起来,有些字从牠的腹部掉出来:「从此不再出现」、「光滑发亮」、「压缩了」,好极了,神准,大力摸摸牠,逆着毛的,牠最不喜欢的那种。
也不能不提到我的狗牠到了法国以后改名叫做混,牠打呵欠打喷嚏抓痒惊天动地地抖身子在我灵感汹涌的时候用那种我永远无法拒绝的狗眼看着我要求散步。我当然也不会因为诗而牺牲狗的散步的,但散步回来对一些句子的颜色组合又有新的看法了。有好几首诗还真的是牠们完成的呢。
我要不要提到朝西的那扇窗子呢?窗外七棵橡树。每一次开窗就是一阵纸片飞舞。
我要不要再提一次这本超级市场买来的相本其实是黏度不够的很差的一种相本,每一首都贴得有点耳歪眼斜,再加上更差的我对直线的目测能力,如果你看到我的原稿,你会觉得这是一场十分破烂的时装表演,但是将计就计——那些字的移动、修改、遗落和贴补都找不到痕迹的,天衣无缝,虽然破烂。
9
「并置颜色对比定律」:一个纯净的色体使视网膜产生补光的现象。橙色有蓝色光环,红色有绿色光环,紫色有黄色光环。这些光轮的干扰意味每一个颜色都会改变其邻近的色彩。
我怎么老在印象派的色彩理论找到我痴恋文字的根据呢?尤其是「点描法」。
试读一段庄子:
孔子问于老聃曰:「今日宴闲,敢问至道」。老聃曰:「女斋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掊击而知!夫道,窅然难言哉!将为女言其崖略。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故九窍者胎生,八窍者卵生。其来无迹,其往无崖,无门无房,四达之皇皇也。」
「今日宴闲」四字满地树影,条纹和斑点中置一老旧土黄藤椅,那光是蓝灰镶点不着边际的漠漠的紫,带着烟黄色的光轮早早已经改变了三个字外「道」的色彩,「其来无迹,其往无崖」,黄点纷乱。道是离奇的滑坡。道是什么颜色?道是鹅肝色。
你觉得「低声说话」带着什么颜色的光环?
10
我的第三本诗集〈摩擦·无以名状〉。
我预设两类读者:
⒈读过<腹语术>的;
⒉没有读过〈腹语术>的。
但可能第一类读者乐趣会大一点,因为如果你可以不费力地指出〈摩擦·无以名状〉里的那个句子是出自〈腹语术〉的那一首诗,你就有机会参加某一秘密帮派所举办的秘密通讯猜谜得到一份神秘不详的礼物。
对第二类读者我只有一个建议是读完〈摩擦·无以名状〉回头读〈腹语术〉,把腹语术当做回声。
诗集名曰〈摩擦·无以名状〉以尽量让人记不住为原则,集中 45 首诗果然没有一首是我可以记住背得起来的,连题目也是。初冬,葡萄田里葡萄枝叶修剪净尽,远望像一大张乐谱填满没有起伏的低音,是最低限音乐。九月二十四日星期六开始工作那天,每日占星术说:「月亮在晚上 10 点 41 分由金牛座进入双子座,极佳的情势适于再磨光、刷新、修补、重新装满。」我知道字大概永远不可能变成颜色,也不会变成音符,也不会变成葡萄藤,这本诗集里的企图可能是失败的,但希望诗可以留下来。
这篇以占星术的预测做为结论的序被 dear R 认为「难得地清楚」关于创作动机和过程,我心里暗暗得意,但他接着说:「你知道就像有些抽象画册前面的序写得是绝对清楚,但序后面的画还是没有人清楚。」说得这么好的,我还是很高兴。
三月回到台北应「联合文学」邀请做专辑,我拿出了这些作品,45 首重新以别种字体打出来,干干净净,悦人也同时掩人耳目,我再三看不能不承认它们还是诗,我把整本原稿带给一些朋友看,他们都赞成印成诗集时尽量保留手工剪贴的质感(虽然这些 1.5cm × 1.5cm 的字都得照着开本缩版),那么即使诗可能是失败的,希望企图可以留下来。
文化十日谈 豆瓣
作者:
丁东
/
谢泳
2008
- 10
本书源自丁东、谢泳两位学者四年来在《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的专栏对话录。全书采用对话方式,二人畅谈古今、纵横捭阖,对知识分子之命运、历史研究之要义、出版阅读之现状、文学艺术之真谛、公共政策之得失等,作了深入浅出的探讨。行文酣畅淋漓,常能一针见血,切中时弊,读后有茅塞顿开之感,令人拍案叫绝。还有老村的绘画数幅点缀其间,图文互补,相映成趣,堪称近年文化批评与思想评论界不容错过的佳作。
简要目录
士林风骨
束星北:科学界的“陈寅恪”/3
被遗忘的国士伍连德/7
徐璋本的思想/10
社会贤达的作用/13
硬骨头章乃器/16
文化领袖为何缺位/18
大律师张思之/21
农学家董时进/23
钱锺书的另一面/27
胡适也曾讲硬话/30
政治和人情/32
科学家与家庭妇女/35
名家文集与学术公器/38
老舍的悲剧/41
冯友兰的变化/44
报人王芸生/47
“星期论文”的启示/50
徐铸成和戴煌的回忆录/53
理解陆兰秀/56
孙越生的思想遗产/60
史海寻帆
学习历史和思考历史/65
历史学家的人生价值/68
私家修史的意义/70
回到傅斯年/73
史料应用的道德/76
“延安研究”的新收获/79 旧体诗的思想史价值/81
地方史的精神境界/85
当代传记作家的史学素养/88 日记和学术史/91
书信里的历史/94
学术史分期的当代意义/97
雾里看花为哪般?/100
回忆录靠不住/103
回忆录的生命是真实/106
民间文物的意义/109
博物馆与公共生活/112
知识产权和历史责任/115
沈嘉蔚的历史情怀/118
被遗忘的历史是真历史/121
从报告文学到口述历史/123
代沟与历史/126
谁是历史文化的守护者?/130
书山有路
编辑的理想/135
回望“丛书热”/138
关于“印客”的思考/141 专著的时代/143
杂志书的发展空间/146
奢靡之风的背后/149
阅读率为何走低/151
黄皮书的功能变迁/154
敬业在民间/157
如何突破图书馆发展的瓶颈?/160
文艺乱弹
谁养活了作家?/165
中国当代作家为何如此不谦虚?/168
近期中国文学界的评奖/170
评委的公事与私事/173
重说《伤痕》的意义/176
王小波的文学史地位/180
文学期刊与公共生活/183
儿童文学与公民意识/186
从文学家到法学家/189
别人的生活和我们的生活/192 两个不同的画展/195
星星的启示/198
呼唤现实主义/201
寻求多方共赢/204
音乐与思想/207
文化行业准入大可不必/210
国是公议
人口问题需要集思广益/215 节日不是制造出来的/218
奥运场馆的喜和忧/221
建立公共财政需要民间推动/223
保护环境与公共政策/225
削减官车与生态文明/228
生态危机与东方智慧/232
司法行为的道德导向/235
宽容是政治智慧的核心元素/238 尊重不同的选择/240 社会应当鼓励青年做大事/243
由学者从政到专家治国/249
选拔官员不妨把目光投向青年志愿者/251
灾难中的希望/254
推荐
某些概念不仅具有特定内涵,还有着无限丰富性。比如时空,比如文明。当有人议论解析剽窃、告密、学术失范、教育沉沦、出版垄断以及“文人难过皇帝关”等等社会现象是不文明的时候,真正的文明就有可能从这里开始。议论解析采取对话方式;理性,入微,琐细,但我分明觉察到平和态度后面的尖锐、悲悯和愤怒。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章诒和
对于现代中国的教育和文化,丁东、谢泳的言论是最值得注意的评论之一,不仅因为直率、中肯,而且现实感和历史感兼备。两位学者以言语平实见长,还善于大题小做,小题大做,在陈述和评判之间应付裕如、游刃有余。两位的观点与关切最容易引人分享和共鸣。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徐友渔
在万花筒一般五光十色又变幻不定的社会“表象”之下,探寻某种“基准色”,委实不易。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雷颐
说昔日的教育,是为了冲现在的教育拍砖。拍到点上,砖砖都砸到七寸,这样的“砖家”多了,中国的教育也许有救。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张鸣
读者定位
关心各种文化热点与议题的读者,关注思想文化批评的读者;喜欢丁东谢泳的读者,喜欢章诒和、徐友渔、雷颐、张鸣的读者。
相关图书
丁东 谢泳 著 《教育放言录》
上架与陈列建议
上架:社科|思想评论•文化批评
陈列:与《教育放言录》一起集中陈列
条形码
节选|生态文明与东方智慧
丁:当今中国,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空气质量恶化,流行病蔓延,大江大河大湖大海大面积污染,饮水和食品不安全,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已经威胁到广大老百姓的正常生活。无法回避,不得不让人们思考。
谢:生态危机,有全球的普遍性问题,也有中国的特殊性问题。思考中国的生态危机,一般会反省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制度设计。但也有一种说法,把生态危机归结为西方文明的危机、美国生活方式的危机。他们主张,克服生态危机的出路,要靠东方的智慧,要靠中国的传统文明。这种说法,或许能够满足一些人的文化自豪感。
丁:这是一种打肿脸充胖子的说法,可以自我安慰,但经不起追问。固然,当今的生态问题和工业革命有直接关系。工业革命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给人带来享受和方便,同时也使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走向紧张。工业革命起源于西方,二百年间迅速扩展到全球。全人类都接受了工业文明。如果这种文明出现了危机,已经不仅是西方文明的危机,而是人类文明的危机。
谢:西方一些思想家,意识到文明的危机,想从古代东方寻找智慧和灵感,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无可厚非。但作为中国人,对自己祖先的传统和文化,却应当有清醒客观的认识。古代中国有发达的农业文明,其中包含一些人与自然相对和谐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悟,值得珍视。但切不可以为我们早已拥有解决现代文明难题的灵丹妙药。从采集、渔猎、游牧到农耕,工业社会以前的诸种文明,与其说是当时的人类懂得了与自然和谐相处,不如说是由于人类自身能力还不够强大,不得不顺应自然。同时,也不应低估农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不和谐的一面。中国古代帝王,修长城、修宫殿、修陵寝,使得多少原始森林变成了童山秃岭,从此再不能恢复。
丁:因为能力低下而顺应自然,和自觉地尊重保护自然,不是一码事。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尼克松访华,中国的大门向西方开了一道缝。西方人来到北京,看见长安街上汽车很少,满街的中国人都自行车,称赞不已,以为中国人选择了明智的城市交通方式。殊不知,中国人当时选择自行车,并非环保意识的自觉,而是收入太低,买不起轿车。三十多年过去了,北京也成了轿车的海洋,堵车现象比西方大城市还严重。为举办奥运会只好分单双号上路。倒是一些欧洲市民,自觉地放弃开汽车,将自行车当作首选的交通工具。有能力拥有汽车而选择自行车,才称得上环保的自觉。
谢:中国古代先哲片言只语的智慧闪光,固然能给西方人以启示,但真正能够看清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症结所在,并提出有效对策的,不是他们,而是现代的思想家和科学家。这些思想家和科学家,几乎都是西方人。在这方面,中国学者的影响,没有人能和美国的生态学家利奥波德、生物学家卡森相比;中国的研究机构,也没有一家能够和提出“只有一个地球”的罗马俱乐部相比,能和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布伦特兰夫人领导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相比。
丁:必须老老实实地承认,在环境保护方面,中国是后来者。当发达国家保护湿地的时候,我们还在围湖造田;发达国家禁止高污染行业的时候,我们还在发展五小工业。中国政府真正认识到环境生态问题的严重性,已经是1985年,而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已经是二十一世纪。
谢:在发达国家,善待环境,保护森林,爱护野生动物,已经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习惯。客观地讲,中国公众的环境公德,有明显的差距,我们没有妄自尊大的资本。
丁:我觉得,当务之急是要守住道德和法律的底线。中国一些地方发生严重的生态灾难,不是认识水平问题,不是好心办坏事,而是某些人的利益驱动。一些企业为了发财,破坏环境是明知故犯。某些官员,为了私利,不惜牺牲公共利益和企业达成私下交易。为了眼前利益、局部利益,以邻为壑,损人利己,在某些地方成为常态,成为有实力有本事的表现,他们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立法存在漏洞、司法存在缺位,行政存在不作为和胡作非为,代表公共利益的舆论监督,非政府组织和公民参与,软弱无力,倍受牵制。这些问题,发达国家并不存在,即使有也比我们解决得好。回避这些差别,空谈什么西方的危机,东方的智慧,恐怕无助于中国环境的改善。
序言|对话时代
我和谢泳之间的学术讨论,始于上世纪80年代。把对话形成文字,最早是1993年。当时杨健出了一本《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我们读了都觉得有话要说,在一起讨论了一次,后来把整理稿投到《上海文学》杂志发表,由此体验到对话成文的乐趣。对话形式活泼自由,一个问题转到另一个问题,比较随意。两人意见不同,也可以在一篇文字中展示。对读者来说,对话可以比一般文章好看些。
不久,我们又请高增德先生参与对话,当时在高先生家的书房里,讨论过一系列关于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话题。1997年,我在长春出版社出了一本《和友人对话》,把这些对话的整理稿都收了进去。这本书,给一些朋友留下了印象。2003年初,经笑蜀介绍,我在北京结识了广东人民出版社辛朝毅、余小华二位编辑。余小华提到了这本书,并建议我和友人再进行系列专题对话,整理成书,由他们出版。于是,我回到太原,和谢泳、高增德、智效民、赵诚一起,围绕20世纪的思想、学术、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展开了一系列讨论。各自也将近几年的研究心得贡献出来,形成《思想操练》一书。没想到的是,这本书得到了知识界朋友们更多的鼓励,其中最年长的是博学多闻的百岁老人周有光先生。
2004年,有一次聚会遇到卢跃刚,他说,《中国青年报》的《冰点周刊》要从一个版扩为四个版。看了《思想操练》,觉得很有意思,约我以对话的形式,在《冰点》开一个专栏。五人对话不便操作,建议由我和谢泳二人对话,每周一次,篇幅在1500字到2000字之间,定名“十日谈”,借文艺复兴时代薄伽丘的小说,表达思想解放的寓意。最初,我将《思想操练》里的有关内容,按跃刚的要求,提炼了几篇。后来感到,有新话题可说,于是和谢泳开始了不间断的对话,内容涉及共同感兴趣的教育、学术、历史、人物、读书、出版、文学、艺术乃至社会万象。
谢泳当时住在太原,我住在北京,没有条件经常面对面地交谈,于是采用笔谈的方式,通过电子邮件对话。通常是他写出一个话题,发来让我介入,或者我写一个话题,发去让他介入。
这个专栏开设了半年的光景,是否持续曾有不同意见。于是卢跃刚提出折衷的办法,让我和谢泳用笔名继续对话,《十日谈》改名《双城记》。笔名梁子民和毕文昌,也是卢跃刚起的。《双城记》取自狄更斯的著名小说,我和谢泳的确居住在两个城市。去年他从太原调到厦门大学教书,空间距离更远了。原来一两个月能够见一面,现在一年能见两三面就不错了。好在有了互联网,空间距离不成为讨论切磋的障碍。
世界已经进入对话的时代。在20世纪,人类长期处于对抗的时代。冷战结束以后,对话逐步取代对抗,成为新世纪的时代潮流。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制度、不同肤色的政治领袖,频繁举行多边或双边会谈,使全球和平的因素增长,战争的威胁降低。有朋友预言,中国也将进入对话的时代。这主要不是指我和谢泳这样的学者之间的对话,而是掌握权力者和争取权利者的对话。对话不是训话,对话意味着双方的平等。在学术领域、文化领域应当平等对话,已经成为知识界的共识,也有较大空间。但是在官民之间,对话的平台还有待发育,对话的机制还有待生成。公民议政,是宪政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在这方面,关心国家前途的中国知识分子理当有所作为,也是我和谢泳的追求所在。
我和谢泳在《冰点》的对话,至今已经持续了四年多。卢跃刚离开《冰点》周刊之后,继任者杜涌涛和编辑徐百舸继续邀请我们开设这个专栏。四年下来,已经积累了近二百篇。承福建教育出版社好意,让我们分门别类,将这些对话编成《教育放言录》和《文化十日谈》二书出版。好友老村以长篇小说《骚土》名世,近几年拿起了画笔。他的文人画自成一家,颇能传达士人风骨,朋友们看了无不称道。我请他以丹青为对话集增色,他欣然同意。此书面世之际,我谨向卢跃刚、杜涌涛、徐百舸,向老村,向福建教育出版社编辑,向所有鼓励我们对话的朋友,表示真诚的感谢。
丁东
2008年9月
简要目录
士林风骨
束星北:科学界的“陈寅恪”/3
被遗忘的国士伍连德/7
徐璋本的思想/10
社会贤达的作用/13
硬骨头章乃器/16
文化领袖为何缺位/18
大律师张思之/21
农学家董时进/23
钱锺书的另一面/27
胡适也曾讲硬话/30
政治和人情/32
科学家与家庭妇女/35
名家文集与学术公器/38
老舍的悲剧/41
冯友兰的变化/44
报人王芸生/47
“星期论文”的启示/50
徐铸成和戴煌的回忆录/53
理解陆兰秀/56
孙越生的思想遗产/60
史海寻帆
学习历史和思考历史/65
历史学家的人生价值/68
私家修史的意义/70
回到傅斯年/73
史料应用的道德/76
“延安研究”的新收获/79 旧体诗的思想史价值/81
地方史的精神境界/85
当代传记作家的史学素养/88 日记和学术史/91
书信里的历史/94
学术史分期的当代意义/97
雾里看花为哪般?/100
回忆录靠不住/103
回忆录的生命是真实/106
民间文物的意义/109
博物馆与公共生活/112
知识产权和历史责任/115
沈嘉蔚的历史情怀/118
被遗忘的历史是真历史/121
从报告文学到口述历史/123
代沟与历史/126
谁是历史文化的守护者?/130
书山有路
编辑的理想/135
回望“丛书热”/138
关于“印客”的思考/141 专著的时代/143
杂志书的发展空间/146
奢靡之风的背后/149
阅读率为何走低/151
黄皮书的功能变迁/154
敬业在民间/157
如何突破图书馆发展的瓶颈?/160
文艺乱弹
谁养活了作家?/165
中国当代作家为何如此不谦虚?/168
近期中国文学界的评奖/170
评委的公事与私事/173
重说《伤痕》的意义/176
王小波的文学史地位/180
文学期刊与公共生活/183
儿童文学与公民意识/186
从文学家到法学家/189
别人的生活和我们的生活/192 两个不同的画展/195
星星的启示/198
呼唤现实主义/201
寻求多方共赢/204
音乐与思想/207
文化行业准入大可不必/210
国是公议
人口问题需要集思广益/215 节日不是制造出来的/218
奥运场馆的喜和忧/221
建立公共财政需要民间推动/223
保护环境与公共政策/225
削减官车与生态文明/228
生态危机与东方智慧/232
司法行为的道德导向/235
宽容是政治智慧的核心元素/238 尊重不同的选择/240 社会应当鼓励青年做大事/243
由学者从政到专家治国/249
选拔官员不妨把目光投向青年志愿者/251
灾难中的希望/254
推荐
某些概念不仅具有特定内涵,还有着无限丰富性。比如时空,比如文明。当有人议论解析剽窃、告密、学术失范、教育沉沦、出版垄断以及“文人难过皇帝关”等等社会现象是不文明的时候,真正的文明就有可能从这里开始。议论解析采取对话方式;理性,入微,琐细,但我分明觉察到平和态度后面的尖锐、悲悯和愤怒。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章诒和
对于现代中国的教育和文化,丁东、谢泳的言论是最值得注意的评论之一,不仅因为直率、中肯,而且现实感和历史感兼备。两位学者以言语平实见长,还善于大题小做,小题大做,在陈述和评判之间应付裕如、游刃有余。两位的观点与关切最容易引人分享和共鸣。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徐友渔
在万花筒一般五光十色又变幻不定的社会“表象”之下,探寻某种“基准色”,委实不易。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雷颐
说昔日的教育,是为了冲现在的教育拍砖。拍到点上,砖砖都砸到七寸,这样的“砖家”多了,中国的教育也许有救。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张鸣
读者定位
关心各种文化热点与议题的读者,关注思想文化批评的读者;喜欢丁东谢泳的读者,喜欢章诒和、徐友渔、雷颐、张鸣的读者。
相关图书
丁东 谢泳 著 《教育放言录》
上架与陈列建议
上架:社科|思想评论•文化批评
陈列:与《教育放言录》一起集中陈列
条形码
节选|生态文明与东方智慧
丁:当今中国,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空气质量恶化,流行病蔓延,大江大河大湖大海大面积污染,饮水和食品不安全,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已经威胁到广大老百姓的正常生活。无法回避,不得不让人们思考。
谢:生态危机,有全球的普遍性问题,也有中国的特殊性问题。思考中国的生态危机,一般会反省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制度设计。但也有一种说法,把生态危机归结为西方文明的危机、美国生活方式的危机。他们主张,克服生态危机的出路,要靠东方的智慧,要靠中国的传统文明。这种说法,或许能够满足一些人的文化自豪感。
丁:这是一种打肿脸充胖子的说法,可以自我安慰,但经不起追问。固然,当今的生态问题和工业革命有直接关系。工业革命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给人带来享受和方便,同时也使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走向紧张。工业革命起源于西方,二百年间迅速扩展到全球。全人类都接受了工业文明。如果这种文明出现了危机,已经不仅是西方文明的危机,而是人类文明的危机。
谢:西方一些思想家,意识到文明的危机,想从古代东方寻找智慧和灵感,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无可厚非。但作为中国人,对自己祖先的传统和文化,却应当有清醒客观的认识。古代中国有发达的农业文明,其中包含一些人与自然相对和谐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悟,值得珍视。但切不可以为我们早已拥有解决现代文明难题的灵丹妙药。从采集、渔猎、游牧到农耕,工业社会以前的诸种文明,与其说是当时的人类懂得了与自然和谐相处,不如说是由于人类自身能力还不够强大,不得不顺应自然。同时,也不应低估农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不和谐的一面。中国古代帝王,修长城、修宫殿、修陵寝,使得多少原始森林变成了童山秃岭,从此再不能恢复。
丁:因为能力低下而顺应自然,和自觉地尊重保护自然,不是一码事。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尼克松访华,中国的大门向西方开了一道缝。西方人来到北京,看见长安街上汽车很少,满街的中国人都自行车,称赞不已,以为中国人选择了明智的城市交通方式。殊不知,中国人当时选择自行车,并非环保意识的自觉,而是收入太低,买不起轿车。三十多年过去了,北京也成了轿车的海洋,堵车现象比西方大城市还严重。为举办奥运会只好分单双号上路。倒是一些欧洲市民,自觉地放弃开汽车,将自行车当作首选的交通工具。有能力拥有汽车而选择自行车,才称得上环保的自觉。
谢:中国古代先哲片言只语的智慧闪光,固然能给西方人以启示,但真正能够看清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症结所在,并提出有效对策的,不是他们,而是现代的思想家和科学家。这些思想家和科学家,几乎都是西方人。在这方面,中国学者的影响,没有人能和美国的生态学家利奥波德、生物学家卡森相比;中国的研究机构,也没有一家能够和提出“只有一个地球”的罗马俱乐部相比,能和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布伦特兰夫人领导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相比。
丁:必须老老实实地承认,在环境保护方面,中国是后来者。当发达国家保护湿地的时候,我们还在围湖造田;发达国家禁止高污染行业的时候,我们还在发展五小工业。中国政府真正认识到环境生态问题的严重性,已经是1985年,而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已经是二十一世纪。
谢:在发达国家,善待环境,保护森林,爱护野生动物,已经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习惯。客观地讲,中国公众的环境公德,有明显的差距,我们没有妄自尊大的资本。
丁:我觉得,当务之急是要守住道德和法律的底线。中国一些地方发生严重的生态灾难,不是认识水平问题,不是好心办坏事,而是某些人的利益驱动。一些企业为了发财,破坏环境是明知故犯。某些官员,为了私利,不惜牺牲公共利益和企业达成私下交易。为了眼前利益、局部利益,以邻为壑,损人利己,在某些地方成为常态,成为有实力有本事的表现,他们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立法存在漏洞、司法存在缺位,行政存在不作为和胡作非为,代表公共利益的舆论监督,非政府组织和公民参与,软弱无力,倍受牵制。这些问题,发达国家并不存在,即使有也比我们解决得好。回避这些差别,空谈什么西方的危机,东方的智慧,恐怕无助于中国环境的改善。
序言|对话时代
我和谢泳之间的学术讨论,始于上世纪80年代。把对话形成文字,最早是1993年。当时杨健出了一本《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我们读了都觉得有话要说,在一起讨论了一次,后来把整理稿投到《上海文学》杂志发表,由此体验到对话成文的乐趣。对话形式活泼自由,一个问题转到另一个问题,比较随意。两人意见不同,也可以在一篇文字中展示。对读者来说,对话可以比一般文章好看些。
不久,我们又请高增德先生参与对话,当时在高先生家的书房里,讨论过一系列关于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话题。1997年,我在长春出版社出了一本《和友人对话》,把这些对话的整理稿都收了进去。这本书,给一些朋友留下了印象。2003年初,经笑蜀介绍,我在北京结识了广东人民出版社辛朝毅、余小华二位编辑。余小华提到了这本书,并建议我和友人再进行系列专题对话,整理成书,由他们出版。于是,我回到太原,和谢泳、高增德、智效民、赵诚一起,围绕20世纪的思想、学术、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展开了一系列讨论。各自也将近几年的研究心得贡献出来,形成《思想操练》一书。没想到的是,这本书得到了知识界朋友们更多的鼓励,其中最年长的是博学多闻的百岁老人周有光先生。
2004年,有一次聚会遇到卢跃刚,他说,《中国青年报》的《冰点周刊》要从一个版扩为四个版。看了《思想操练》,觉得很有意思,约我以对话的形式,在《冰点》开一个专栏。五人对话不便操作,建议由我和谢泳二人对话,每周一次,篇幅在1500字到2000字之间,定名“十日谈”,借文艺复兴时代薄伽丘的小说,表达思想解放的寓意。最初,我将《思想操练》里的有关内容,按跃刚的要求,提炼了几篇。后来感到,有新话题可说,于是和谢泳开始了不间断的对话,内容涉及共同感兴趣的教育、学术、历史、人物、读书、出版、文学、艺术乃至社会万象。
谢泳当时住在太原,我住在北京,没有条件经常面对面地交谈,于是采用笔谈的方式,通过电子邮件对话。通常是他写出一个话题,发来让我介入,或者我写一个话题,发去让他介入。
这个专栏开设了半年的光景,是否持续曾有不同意见。于是卢跃刚提出折衷的办法,让我和谢泳用笔名继续对话,《十日谈》改名《双城记》。笔名梁子民和毕文昌,也是卢跃刚起的。《双城记》取自狄更斯的著名小说,我和谢泳的确居住在两个城市。去年他从太原调到厦门大学教书,空间距离更远了。原来一两个月能够见一面,现在一年能见两三面就不错了。好在有了互联网,空间距离不成为讨论切磋的障碍。
世界已经进入对话的时代。在20世纪,人类长期处于对抗的时代。冷战结束以后,对话逐步取代对抗,成为新世纪的时代潮流。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制度、不同肤色的政治领袖,频繁举行多边或双边会谈,使全球和平的因素增长,战争的威胁降低。有朋友预言,中国也将进入对话的时代。这主要不是指我和谢泳这样的学者之间的对话,而是掌握权力者和争取权利者的对话。对话不是训话,对话意味着双方的平等。在学术领域、文化领域应当平等对话,已经成为知识界的共识,也有较大空间。但是在官民之间,对话的平台还有待发育,对话的机制还有待生成。公民议政,是宪政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在这方面,关心国家前途的中国知识分子理当有所作为,也是我和谢泳的追求所在。
我和谢泳在《冰点》的对话,至今已经持续了四年多。卢跃刚离开《冰点》周刊之后,继任者杜涌涛和编辑徐百舸继续邀请我们开设这个专栏。四年下来,已经积累了近二百篇。承福建教育出版社好意,让我们分门别类,将这些对话编成《教育放言录》和《文化十日谈》二书出版。好友老村以长篇小说《骚土》名世,近几年拿起了画笔。他的文人画自成一家,颇能传达士人风骨,朋友们看了无不称道。我请他以丹青为对话集增色,他欣然同意。此书面世之际,我谨向卢跃刚、杜涌涛、徐百舸,向老村,向福建教育出版社编辑,向所有鼓励我们对话的朋友,表示真诚的感谢。
丁东
2008年9月
论扯淡 豆瓣
On Bullshit
7.0 (2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哈里·G·法兰克福
译者:
南方朔
译林出版社
2008
- 1
法兰克福在《论扯淡》里,劈头就是一句结论:在我们的文化里,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有太多的人在“扯淡”。虽说扯淡无处不在,却没有一种学说,一个理论来剖析他,他的主旨不在于提供一个理论模型来解析扯淡,而是探讨现今社会何以充斥着言不由衷的扯淡。文中,作者以哲学的辨证方式,开宗明义地区别了“扯淡”与“说谎”。扯淡不是说谎,却是真理最大的敌人。因为说谎的人知道何者为真,却讲的是假话。而扯淡的人既不关心何者为真,也不关心何者为假,只在乎自身利益。这种认为无论事实真相如何都没有差别的态度,就是扯淡的本质。法兰克福在书中将矛头直指当今社会,他指出,扯淡之所以充斥我们的社会,与当代民主社会和市场经济里的种种扭曲不无干系,它助长了扯淡的膨胀,特别是在政治、道德和宗教等分配权益的关键领域,在那里既难以有真伪的辨别,而追求真伪辨别又有风险和麻烦。靠扯淡来搪塞、敷衍、扭曲、误导遂成为权宜之计,更有蔚为主流的趋势。
百变小红帽 豆瓣
Little Red Riding Hood Uncloaked: Sex, Morality, and the Evolution of a Fairy Tale
7.6 (2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凯瑟琳·奥兰丝汀
译者:
杨淑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10
1697年一个穿红色连帽披肩的小女孩,在森林里遇见一只狼之后,就在各个时代幻化出不同的角色:她是被保护、被训诫的纯洁女孩儿;却又曾经勾搭大野狼;或摇身一变在好莱坞夜总会大跳艳舞;搽密丝佛陀口红,喷上香奈儿五号香水,开红色敞篷车,到处卖弄风情;甚至掏出武器将危害她的家伙干掉……她的演技毫不含糊,她永远是世人心目中的百变女主角——小红帽。
一则看似简单的童话,为何引起文人,艺术家,心理学家,民俗学家,女性主义者,广告人等诸多人们的兴趣,不断地在各种媒体上被改编再造?
这本书充满了有趣的历史典故,通过具有洞察力的分析与解构,为读者揭开红色连帽被肩下的所有秘密。
一则看似简单的童话,为何引起文人,艺术家,心理学家,民俗学家,女性主义者,广告人等诸多人们的兴趣,不断地在各种媒体上被改编再造?
这本书充满了有趣的历史典故,通过具有洞察力的分析与解构,为读者揭开红色连帽被肩下的所有秘密。
持灯的使者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刘禾(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4
在《持灯的使者》里,我们读到不仅仅是围绕《今天》那批有理想、有才华的诗人作家的故事,还能通过不同作者的手笔感受到一些实实在在的气氛,六十年代的气氛、七十年代的气氛和八十年代的气氛,以及这三个十年之间的不同。
这些气氛贯穿始终,让你产生幻觉,让你经历一次奇特的时间错位,眼前的实实在在一下子变得有点不真实,好像走在路上一不小心踩了个空,你突然对眼前熟悉的事物产生怀疑,不由得问:比起诗人和他们的朋友所经历的一切,我们当下的日常生活是否更真实?总体来看,这本集子像是一种自觉的写作尝试;而通常意义上的历史文献并不刻意经营写作。
《持灯》的写作迫使我们重新思考现代文学史一贯的前提和假设,因为它所代表的倾向是另一类的历史叙事,一种边缘化的文学史写作。
这些气氛贯穿始终,让你产生幻觉,让你经历一次奇特的时间错位,眼前的实实在在一下子变得有点不真实,好像走在路上一不小心踩了个空,你突然对眼前熟悉的事物产生怀疑,不由得问:比起诗人和他们的朋友所经历的一切,我们当下的日常生活是否更真实?总体来看,这本集子像是一种自觉的写作尝试;而通常意义上的历史文献并不刻意经营写作。
《持灯》的写作迫使我们重新思考现代文学史一贯的前提和假设,因为它所代表的倾向是另一类的历史叙事,一种边缘化的文学史写作。
浮生漫谈 豆瓣
作者:
张竞生 著
/
张培忠 辑
三联书店
2008
- 3
作者是民国三大博士之一,曾经与胡适并列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最年轻的两个教授,在中国,他第一个把卢梭的《忏悔录》译成中文,第一个提出逻辑学的概念,第一个提出计划生育,第一个在中国展开了爱情大讨论,提出了“爱是有条件的、爱是可比较的、爱是可迁移的、夫妻是朋友的一种”的“爱情四定则”,轰动京城,同时也因其惊世骇俗而开始了坎坷的一生。
本书是作者三部自传体散文集《浮生漫谈》、《十年情场》、《爱的漩涡》的合集,讲述了他个人的情史、性史和生活史,表达了他“痛快地生活,情感地接触,愉快地享用”的人生态度。这是一代学人最为驳杂的人生档案,也是一位怪杰最为丰瞻的精神秘史。
本书是作者三部自传体散文集《浮生漫谈》、《十年情场》、《爱的漩涡》的合集,讲述了他个人的情史、性史和生活史,表达了他“痛快地生活,情感地接触,愉快地享用”的人生态度。这是一代学人最为驳杂的人生档案,也是一位怪杰最为丰瞻的精神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