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ekers~⭐ - 标记
小李飞刀1:多情剑客无情剑(上中下) 豆瓣
8.2 (44 个评分) 作者: 古龙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13 - 4
《小李飞刀:多情剑客无情剑》一直被公认为古龙武侠作品的巅峰之作和最高成就。它不仅是一部阐明武学真谛的作品,还是一部写尽人间世态炎凉的人情历史画,更是一部触动社会现实,探索人生哲理的警世名著。
本书问世至今,小李飞刀李寻欢作为华语世界最最著名的文学形象,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被一遍又一遍翻拍成影视剧,总霸占收视率榜首。全书情节环环相扣,人物栩栩如生,读者虽然时刻处在刀光剑影之中,眼睛却始终被人性中最真挚的爱情、友情感动的热泪长流。
翻开本书,走进大师古龙精彩纷呈的文学世界,收获人生中永不可丢失的勇气、侠义、爱与宽容。
2024年3月2日 已读
一本原著辅以十篇同人下咽,我觉得李寻欢爱的是阿飞。
在通向语言的途中 豆瓣
作者: [德]马丁·海德格尔 译者: 孙周兴 商务印书馆 2015 - 11
本书辑录了这位德国著名思想家在20世纪50年代所做、集中地呈现出其后期语言思想的演讲报告,收有《语言的本质》、《词语》等。
2024年2月29日 已读 太晦涩了,对我来说像高级版的阅读理解,看完内容像水一样从我脑子划过。
生育制度(新版中学图书馆文库) 豆瓣 Goodreads
8.9 (9 个评分) 作者: 费孝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2
这是一本关于社会人类学的著作,是费孝通先生于抗战期间根据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任教时的讲义整理而成的。
主要论述了家庭所担负的有关生育子女的若干理论问题,但所论述的不止是生育,凡是与种族延续有关的一套活动体系都讨论到了。其中包括:配偶的选择、婚姻关系、家庭组织、双系抚育、父母的权力、世代的隔膜、社会继替、亲属的扩展,等等。
全书通过功能的角度分析,令人信服的解释了各种历史现象以及婚姻家庭的起源;从群体与个体、历史与人生等诸多角度凸显出塑造生育制度、婚姻家庭等对人类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2024年2月28日 已读
虽然观点有点老了,不过毕竟这本书本来就是蛮久前的作品。很直白的说了中国婚姻是功能性的观点,婚姻的主要目的就是抚育,以及抚育也是一种损己利人的行为。以及序也太长了,前面四分之一都是,没有必要吧。
精神分析的新方向 豆瓣
作者: [美] 卡伦·霍尼 译者: 梅娟 译林出版社 2016 - 8
2024年2月26日 已读
对弗洛伊德研究里的泛性论和阳具中心做了很好的回击,说她是第一个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师是有道理的。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豆瓣
8.9 (15 个评分) 作者: [美]卡伦·霍尼(Karen Horney) 译者: 冯川 译林出版社 2016 - 6
2024年2月22日 已读
看传记的时候说卡伦对性格的感知非常敏锐,而且是在精神分析领域难得说人话的作家,看完这本后觉得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狐狸 豆瓣 Goodreads
Fox
8.3 (42 个评分) 作者: [荷]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 译者: 刘伟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3 - 5
狐狸不属于野兽,不属于我们人类,也不属于神灵。

她是一个永恒的偷渡者,一个在世界之间穿梭自如的移民,被抓到逃票时,就会用尾巴玩球,表演她廉价的小把戏,目光极为短浅地将观众转瞬即逝的赞叹当成了爱。那是她的荣耀时刻。

其他的一切都是恐惧的历史:逃避猎人的子弹、不停狂吠的猎犬 、迫害、殴 打、舔舐伤口、羞辱、孤独和廉价的安慰——一串鸡骨头做的手摇铃。

狐狸是作家的图腾。
2024年2月22日 已读
比起疼痛部更喜欢这本,作者把狐狸的象征用得很好,最喜欢第二篇。
伟大的天赋,巨大的缺点 豆瓣
作者: [美] 伯纳德·J. 帕里斯 译者: 崔子涵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3 - 1
她是社会心理学最早的倡导者之一,敢于刺破表象,剥离层层禁锢,探索心灵深处的隐秘角落。
她是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更是勇敢而伟大的女性主义先驱,她开拓了女性心理学发展的版图,一生都在不断寻求对内在心理世界的深刻理解。
但在霍妮身上,光辉背后的阴暗却是不可忽视的——破碎的童年生活、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敏感的性格特质、深度抑郁症和强迫症。然而她却从未向苦难屈服,反而因此挖掘出自己伟大的天赋,以及对人性更为深刻的理解。
本书由知名霍妮学者伯纳德·J.帕里斯创作,他亲自走访了霍妮的子女,拿到了霍妮生前的日记、大量信件和未出版作品,并基于霍妮同时代学者的录音和录像文件来刻画其原貌。在帕里斯的笔下,我们将回到霍妮生活的时代,见证她真实的内心,她经历的冲突与矛盾,以及那些精妙思想的演变历程。
2024年2月6日 已读
卡伦对人性格的敏感真的可以说是一种伟大的天赋,这种敏感也可能来自于她不断的分析自己,但最终她还是原来的那个她,她的精神分析也并没有把她变为她想变为的人。
县中的孩子 Eggplant.place 豆瓣
6.9 (19 个评分) 作者: 林小英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 - 6
中国50%以上的学生在全国2000多个县接受教育,县中应该采用精英教育,还是普惠式教育的模式?

解决县域教育难题,应加大对口扶贫还是强化自我造血功能?

县中的孩子是只争朝夕、拼命学习模式的牺牲品吗?

县中能走出优质生源与师资流失的困局重新振兴吗?

教育不该是适者生存的模 式,经济越落后的地方教育越应该给人以希望。

——————————

本书描述了中国东、中、西部不同县域内乏力或奋进的学校、种瓜或得豆的课堂、踏实或游移的教师、在幻想或现实中长大的学生、对孩子教育过度操心或无能为力的家长、在正事和杂事中疲于奔命的校长、紧密交织的政校关系、国家教化权力和市场选择驱动之间的城乡关系……作者用纪录片式的分镜头细 致呈现了县域教育的生态,深度剖析了中国“以县为主”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所面临困境的根源及其后果,详解县域教育何以在今天这个时代成为一个问题式的存在。

——————————

【评论】

《县中的孩子》将对教育选拔制度的透视及时地回落到人的身上,使我们看到统一高考制度和潜藏之下城乡分治、乡村分级的学校制度,正在联合形成一种精巧的制度,客观上造成了社会差距的代际传递。林小英博士强调了教育评价机制改革,探求县域教育改革的解决之道,使得县域学校从整体教育改革中的“他者”转移到应有的主体地位,从而回答了“县中的孩子”同样也是“我们的孩子”的终极问题。——杨东平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21世纪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

林小英致力于探索“县域教育”,这是关乎中国半数以上孩子的成长却未被足够重视的问题。她以细致缜密的考察与敏锐深入的思考,揭示了县中的教育生态及其复杂脉络。这是一部严谨、冷静又饱含深情的人类学研究杰作。——刘擎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阅读林小英老师关于县域教育的论说,感到震撼,也十分感动。她以普通读者也能读懂的文字,描绘了县域教育的复杂生态,分析了县域教育的诸多议题,为理解县域教育提供了新颖独特的认识视角。——贺雪峰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教授,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县域聚集着中国一多半的未来国民,学校塑造着未来中国的性情与品格。林小英在对当下县域教育具体的解析中,关切深远:“县中的孩子”积蓄着越来越多的能量和愿望,这些愿望与能量该在哪里找到释放和实现的途径?——如果他们成功,将是伟大的建设;如果他们失败,将是巨大的破坏。“助少壮求位育,促民族达成年。”潘光旦先生1932年写下的这句话,今天既迫切,又别有意涵。——刘云杉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
2024年2月3日 已读
作者走访了好多县域的学校去做田野调查,看的过程中我经常不由自主的回想到自己的小初高生活,如果说当初的我只是身在其中,那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至少能跟着作者看到一些政策和大环境导致的学校生态变化。
疼痛部 Eggplant.place 豆瓣 Goodreads
The Ministry of Pain
8.5 (102 个评分) 作者: [荷] 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 译者: 姜昊骞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3 - 5
来自一个已不存在的国家,教授一门四分五裂的语言,我像童话里的龙一样吐出舌头,然后它就分叉了:克罗地亚语、塞尔维亚语、波斯尼亚语、斯洛文尼亚语、马其顿语……
一门如此令人痛苦的语言,一门从来没有学会描述现实,与人对于现实的内在体验同样复杂的语言,能够讲故事吗?
一开始都是这样。或者 那样。他们做了那件事,去了那里,然后来到荷兰。流亡者的叙事是没有日期的。短短的“战后”发生了太多的事,他们的心理时钟在重压之下坏掉了。一切都坏掉了。地点和时间分成了“以前”和“后来”,生活分成了“这边”和 “那边”。他们突然间没有了证人、父母、家人、朋友,乃至借以重构生活的平常见到的人。没有了这些可靠的中介,他们被抛回了自身。
在媒体化的世界里,一切都不是真实的。记忆经过许多个中介,以朱丽叶·比诺什或红白蓝编织袋的形式出现,将我个人的疼痛翻译成我的语言。只有这一件事是真实的。
疼痛是无言的、无用的,却唯一真实的证人。
2024年1月31日 已读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幽灵,虽然没办法感同身受,但通过作者的笔也感触到了一些。
以利为利 豆瓣
9.5 (31 个评分) 作者: 周飞舟 上海三联书店 2012 - 2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序论:政府行为与中央-地方关系、改革前的中央地方关系、财政包干的效应和后果、分税制改革及其影响等。
2024年1月30日 已读
对中国近代的收税变化的原因和政策都讲得蛮清楚的,至少知道为什么老说房地产是土地财政的支柱了。最后总结骂得也蛮不留情面的,看着爽。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豆瓣
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
9.1 (34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阿图尔·叔本华 译者: 石冲白 商务印书馆 1982 - 11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建立在他的哲学本体论——意志学说的基础之上。这在他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阐述了。本书通过“生的智慧”,尤其是通过对宗教信仰的追求与实践,人可以克服意志,战胜欲望,从而最终解脱痛苦。可以说,本书是研究作者哲学思想的必备书目,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2024年1月25日 已读
左踩黑格尔右贬谢林,骂人很有水平。我这个被拉康腌过的大脑,感觉这部就是在斯宾诺莎和拉康之间的辩证说明,虽然他一直说他论证的是康德的学说。
燃烧的原野 豆瓣
El llano en llamas
8.3 (32 个评分) 作者: [墨西哥] 胡安·鲁尔福 译者: 张伟劼 译林出版社 2021 - 1
“鲁尔福三部曲”《燃烧的原野》《佩德罗·巴拉莫》《金鸡》
★ 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流派的开山鼻祖,被誉为“拉丁美洲新小说的先驱”,引领拉美“文学爆炸”的潮流
★ 没有鲁尔福,或许就没有《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经典开篇的雏形,灵感来源于《佩德罗·巴拉莫》
从鲁尔福的作品中,加西亚 ·马尔克斯“找到了继续写书而需寻找的道路”
★ 一生只留下篇幅极其有限的作品,却被众多作家奉为文学偶像——
加西亚·马尔克斯、大江健三郎、勒克莱齐奥……他们都热爱鲁尔福描写原野的笔触;
余华、莫言、苏童……他们都曾受到鲁尔福的深刻影响
★ 知名翻译家/学者赵振江、屠孟超、张伟劼、金灿从西班牙语直译,附序言导读,收录加西亚·马尔克斯长文序言、作家自述、鲁尔福基金会献词等珍贵内容
★ 丛书封面独家采用鲁尔福私人摄影,展现作家眼中广袤而迷人的墨西哥大地,藏读两宜
---------------------------------------------
《燃烧的原野》
◎ “要我说,这是一个让忧伤筑了巢的地方。”
◎ 绝望势如野火,将硬牛皮般的平原烧个干净。
◎ 鲁尔福首部短篇小说集,十七个故事讲述拉美土地上最后的男人和女人
【内容简介】
结实冷硬的土地上,穷苦人两肩尘土,微如草芥。
因为穷,一头牛可以决定一个少女的命运。分到了地,可那里连一棵挡风的草也没有,不小心掉下的雨滴被干渴的大地一口吞下,转瞬没了影。为给可怜的牲口讨草吃犯了事,躲了大半辈子,可他们还不肯放过他……
平原上,风是暗黑色的,时间是漫长的。谁也不记得时间,只听到这在万物的孤独中包含着的寂静。
对于所有人来说,死是一种希望。
【名人评价】
对于胡安·鲁尔福作品的深入了解,终于使我找到了为继续写我的书而需要寻找的道路……他的作品不过三百页,但是它几乎和我们所知道的索福克勒斯的作品一样浩瀚,我相信也会一样经久不衰。
——加西亚·马尔克斯
鲁尔福的作品短而精,可以在几天内读完,但这只是进入其未知疆域的第一步。向鲁尔福世界的探索是文学史上一段颇为动人的旅程。
——《卫报》
胡安·鲁尔福反映的是我们土地上最后的男人和女人。
——卡洛斯·富恩特斯
鲁尔福的文字揭示了“一种并非我们的双眼所看到的景色,而是在我们视力所及的事物后面的景色。一种从来不叙说自身而叙说他物的景色,甚至是更加遥远的景色。这是一种形而上,一种宗教,一种人和宇宙的思想。(……)鲁尔福是唯一给了我们一种墨西哥景色的意象而不是对墨西哥景色的描写的墨西哥小说家。”
——奥克塔维奥·帕斯
鲁尔福的小说不仅是20世纪文学的杰作,也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书籍之一。
——苏珊·桑塔格
是胡安·鲁尔福第一次真正打开了时间的入口,正是那种神秘的、非理性的、拥有多种时间、跨越生死、打破逻辑的观念,才让他着魔似的将“地域主义”的写作推到了一个梦幻般的神性的极致。
——吉狄马加
胡安·鲁尔福在《佩德罗·巴拉莫》和《燃烧的原野》的写作中,显示了写作永不结束的事实。
——余华
鲁尔福的小说像墨西哥乡间游荡的,无头无尾,歌词迷离的忧伤歌曲。
——张佳玮
2024年1月20日 已读
这本就偏现实很多,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苦难
佩德罗·巴拉莫 豆瓣
Pedro Páramo
9.0 (65 个评分) 作者: [墨西哥] 胡安·鲁尔福 译者: 屠孟超 译林出版社 2021 - 1
“鲁尔福三部曲”《燃烧的原野》《佩德罗·巴拉莫》《金鸡》
★ 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流派的开山鼻祖,被誉为“拉丁美洲新小说的先驱”,引领拉美“文学爆炸”的潮流
★ 没有鲁尔福,或许就没有《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经典开篇的雏形,灵感来源于《佩德罗·巴拉莫》
从鲁尔福的作品中,加西亚·马尔克斯“找到了继续写书而需寻找的道路”
★ 一生只留下篇幅极其有限的作品,却被众多作家奉为文学偶像——
加西亚·马尔克斯、大江健三郎、勒克莱齐奥……他们都热爱鲁尔福描写原野的笔触;
余华、莫言、苏童……他们都曾受到鲁尔福的深刻影响
★ 知名翻译家/学者赵振江、屠孟超、张伟劼、金灿从西班牙语直译,附序言导读,收录加西亚·马尔克斯长文序言、作家自述、鲁尔福基金会献词等珍贵内容
★ 丛书封面独家采用鲁尔福私人摄影,展现作家眼中广袤而迷人的墨西哥大地,藏读两宜
---------------------------------------------
《佩德罗·巴拉莫》
◎ “人生短暂,长眠无期。”
◎ 魔幻现实主义开山之作,加西亚·马尔克斯倒背如流
◎ 鲁尔福最为人熟知的成名代表作,一部荒原寻根、回望百年兴衰的当代墨西哥神话
【内容简介】
为完成母亲的遗愿,我来到小城科马拉,寻找从未谋面的父亲佩德罗·巴拉莫。好心的赶驴人指引我投宿爱杜薇海斯太太家——她似乎一早就在等待我的到来。村庄荒芜凋敝,却时常能听见擦地而行的脚步声、像蜂群一样压得紧紧的嗡嗡声,那里的生命好像在低声细语,随风荡漾……
通过和他们的交谈,往日的科马拉渐渐浮现:佩德罗·巴拉莫幼年家道中落,靠着巧取豪夺一跃成为统治者,无恶不作。然而,他唯一承认的儿子坠马而亡,历经半生娶到的爱妻疯癫而死,他诅咒整个村庄,自己也在劫难逃……
【名人评价】
我能够背诵全书,且能倒背,不出大错,并且我还能说出每个故事在我读的那本书的哪一页上,没有一个人物的哪种特点我不熟悉。
——加西亚·马尔克斯
《佩德罗·巴拉莫》是西班牙语文坛乃至世界文坛最好的小说之一。
——博尔赫斯
胡安•鲁尔福反映的是我们土地上最后的男人和女人。
——卡洛斯·富恩特斯
鲁尔福的文字揭示了“一种并非我们的双眼所看到的景色,而是在我们视力所及的事物后面的景色。一种从来不叙说自身而叙说他物的景色,甚至是更加遥远的景色。这是一种形而上,一种宗教,一种人和宇宙的思想。(……)鲁尔福是唯一给了我们一种墨西哥景色的意象而不是对墨西哥景色的描写的墨西哥小说家。”
——奥克塔维奥·帕斯
鲁尔福的小说不仅是20世纪文学的杰作,也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书籍之一。
——苏珊·桑塔格
我认为最出色的作品是墨西哥的题为《佩德罗·巴拉莫》的小说。在我的印象里,该作品说的好像是死去的人和活着的人呼吸着同一空气并在一起生活,我觉得这部小说非常棒!那位作家可是理应位于拉美文学中心的人物啊。
——大江健三郎
《佩德罗·巴拉莫》迄今仍旧被很多作家、评论家们认为是20世纪拉丁美洲小说的巅峰之作,只有《百年孤独》等少数小说才可与之争锋。
——邱华栋
是胡安·鲁尔福第一次真正打开了时间的入口,正是那种神秘的、非理性的、拥有多种时间、跨越生死、打破逻辑的观念,才让他着魔似的将“地域主义”的写作推到了一个梦幻般的神性的极致。
——吉狄马加
胡安·鲁尔福在《佩德罗·巴拉莫》和《燃烧的原野》的写作中,显示了写作永不结束的事实。
——余华
《佩德罗·巴拉莫》是一座文学高峰,只能仰视和默默攀爬。
——苏童
对我有重要影响的一部小说是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胡安·鲁尔福在这本小说中把阴阳之间的界限彻底打破了,它阴阳时空的转换是非常流畅的,没有膈膜感,在这点上远远超过了我们的《西游记》和《聊斋志异》。
——阎连科
鲁尔福的小说像墨西哥乡间游荡的,无头无尾,歌词迷离的忧伤歌曲。
——张佳玮
2024年1月14日 已读
很有拉美风格的小说,朋友锐评看完像吃了毒蘑菇,这种小说可以放开思绪跟着作者走,虽然可能会有记不到名字的这种情况。
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 豆瓣 Eggplant.place
Sex, Law, 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9.0 (13 个评分) 作者: [美]苏成捷(Matthew H. Sommer) 译者: 谢美裕 / 尤陈俊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 - 4
本书通过对清代性规范的研究,探讨了国家将部分性行为定为犯罪的社会背景。长期以来,不同社会群体的成员长期以来都被要求遵守不同的家庭道德和性道德标准。清朝政府则建立了一种新的性别制度,它规定了跨身份界限的性道德和刑事责任的统一标准,所有人都应遵守婚姻中界定的性别角色。这种对性行为规范的转变,表现在官方对通奸、强奸、鸡奸、寡妇贞操和卖淫等指控的处理上,代表着帝国政府努力应对令人不安的社会和人口变化。
2024年1月11日 已读
很好读,至少对清朝对娼妓的制度有了大概的了解。果然大部分的政策都是为了维护统治。
抬高房梁,木匠们;西摩:小传 豆瓣
9.1 (38 个评分) 作者: [美] J. D. 塞林格 译者: 丁骏 译林出版社 2018 - 10
我等待着生命尽头的停摆,一半清醒,一半执着:《抬高房梁,木匠们;西摩:小传》为“麦田里的守望者”J.D.塞林格最后一篇中篇结集,是《九故事》《弗兰妮与祖伊》的有力补充,解密西摩生前往事,续写“格拉斯家族”的轶闻往事。
塞林格是美国当代文学史上绕不过去的名字,也影响了国内国外一大批作家,菲利普•罗斯、约翰•厄普代克、纳博科夫、苏童、马原、苗炜都对他赞誉有加,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也是他的拥趸,也是《麦田里的守望者》和《弗兰妮与祖伊》日语版的译者。
在塞林格经典短篇小说集《九故事》的开篇《抓香蕉鱼最好的日子》里,西摩开枪自杀,留给读者无尽的悬念:西摩为什么自杀?
《抬高房梁,木匠们;西摩:小传》最初发表于《纽约客》杂志,于1963年结集出版,包括《抬高房梁,木匠们》与《西摩:小传》两个中篇,以西摩的二弟巴蒂为叙述者,讲述“格拉斯家族”的轶闻,回顾西摩生前的种种往事。
2024年1月10日 已读
献上这朵括号之花:(((())))
终身成长 豆瓣 Eggplant.place
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6.9 (32 个评分) 作者: [美] 卡罗尔·德韦克 译者: 楚祎楠 后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7 - 11
坐镇美国亚马逊心理类畅销榜10年,累计印量180万册,比尔·盖茨撰文推荐
颠覆传统成功学观点,影响美国校园教育的创新理念
...................
※编辑推荐※
◎ 影响美国一代人的心理励志之作,被无数次引用的成功学观点。美国亚马逊心理畅销书在榜10年,《 时代周刊》《早安美国》《华尔街日报》热赞,比尔·盖茨撰文推荐。
◎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总结数十年研究成果的经典作品。成功不在先天,不靠外在,关键在于思维模式:是满足于现有成果、避免失败可能的固定型,还是以努力为豪、寻求挑战机会的成长型,决定了你能在成功路上走多远。
◎ 2017年9月,作者卡罗尔·德韦克以对“成长型思维”的突破性研究,荣获全球最大教育单项奖“一丹奖”。此套理论鼓励学童积极评估及发展自己的潜能,在教育界影响深远。
◎ 夸孩子“你好聪明”还是“你真用功”更有意义?如果一段感情需要努力经营,意味着我们注定不适合在一起?一位天才老板带领一群天才员工,就一定能缔造卓越?思维模式的不同影响着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而你有充分的机会与可能扭转自己的思维模式,改变前进的方向。
◎ 最新修订版,在原版基础上参考读者反馈,增补了新章节。
...................
※内容简介※
在对成功的数十年研究后,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发现了思维模式的力量。她在《终身成长》中表明,我们获得的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
她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与成长型,它们体现了应对成功与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基本心态。你认为才智和努力哪个重要,能力能否通过努力改变,决定了你是会满足于既有成果还是会积极探索新知。只有用正确的思维模式看待问题,才能更好地达成人生和职业目标。
德韦克揭示的成功法则已被很多具有发展眼光的父母、老师、运动员和管理者应用,并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通过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并做出改变,人们能以最简单的方式培养对学习的热情,和在任何领域内取得成功都需要的抗压力。
...................
※名人推荐※
我爱这本书的一个原因是,它不仅提供了理论,还阐明了方法。德韦克帮助固定型思维模式者转变为成长型思维模式者的方法表明,仅仅对成长型思维模式进行一番深入了解,你就能让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彻底改变。
——比尔·盖茨
你一旦了解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区别,看待他人和自己的方式会有重大的改变。你会期待,招聘有成长型思维的员工,选择有成长型思维的老板;你会规划,相亲时看对方有没有成长型思维,教育子女时也会刻意培养成长型思维。但如果你真看懂了这本书,你会说,我要成长为有成长型思维的人,然后,一点一点影响我身边人的成长型思维。那将是你给自己和在乎的人的最好的礼物。
——赵周,拆书帮创始人、《这样读书就够了》作者
德韦克的重大发现是,我们通常具有两种思维模式中的一种:认为自己的智力是一种固定属性,或认为它是可以培养并随着时间增长的。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记者、畅销书作者和演讲家
你会发现在关于动力的著作中,本书是数一数二的。
——《关键教养报告》(NurtureShock)作者波·布朗森(Po Bronson)
如果你是个管理者,或在养育孩子(这也算一种管理),放下手边的一切,读读这本书吧。
——《创业的艺术》(The Art of the Start)作者盖伊·川崎(Guy Kawasaki)
每个人都该读这本书。
——《让创意更有黏性》(Made to Stick)作者奇普·希思(Chip Heath)、丹·希思(Dan Heath)
德韦克对智力与思维模式的研究影响了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全新思维》(A Whole New Mind)和《驱动力》(Drive)作者丹尼尔·平克(Daniel Pink)
一本好书会让你赞同,一本伟大的书会让你遵从,而这本书提出的建议会改变你的一生。
——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罗伯特·J. 斯滕伯格(Robert J. Sternberg)
2024年1月2日 已读
对我来说算鸡汤类,例子写得太多了,要讲的东西其实没那么多。
弗兰妮与祖伊 豆瓣 Goodreads Eggplant.place
Franny and Zooey
9.2 (50 个评分) 作者: [美] J. D. 塞林格 译者: 丁骏 译林出版社 2018 - 10
《弗兰妮与祖伊》是J. D. 塞林格的和解之作:与世界为敌,不如用上帝的智慧好好生活。这是塞林格继《麦田里的守望者》《九故事》之后出版的第三部作品,由《弗兰妮》与《祖伊》这两个相互有关联的中短篇小说组成。不同于《麦田里的守望者》里那种青春的迷惘,《弗兰妮与祖伊》转向了更为深刻的关于信仰的探讨。主人公弗兰妮和祖伊同为塞林格构筑的格拉斯家族成员。弗兰妮因为内心混乱的精神信念导致精神奔溃瘫倒在家中。哥哥祖伊苦口婆心地加以规劝与指引,终于在对宗教和信仰的阐释中得以超脱,终达内心的平和。小说在对话中展开,百转千回中推向高潮,一气呵成,酣畅淋漓。
塞林格是美国当代文学史上绕不过去的名字,也影响了国内国外一大批作家,菲利普•罗斯、约翰•厄普代克、纳博科夫、苏童、马原、苗炜都对他赞誉有加,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也是他的拥趸,也是《麦田里的守望者》和《弗兰妮与祖伊》日语版的译者。
弗兰妮与祖伊同属格拉斯家族七兄妹。个性叛逆的祖伊比弗兰妮大五岁,他从小就厌烦比他大十多岁的大哥西摩和二哥巴蒂将一大堆宗教、哲学方面的书籍塞给他读,长大后不顾家人的反对去当了演员。弗兰妮是个大学生,在餐厅与男友约会中途昏倒,因为内心混乱的精神信念导致精神奔溃瘫倒在家中,哥哥祖伊苦口婆心地加以规劝与指引。小说在弗兰妮与祖伊的对话中发展、高潮、收尾,探讨信仰及精神危机。
2024年1月2日 已读
给我的阅读感受是很像读陀的书,人向内看是危险的,因为会发现那边什么都没有,把自己交给庞大想象体是一种办法,但应该也有别的出路。
伯恩斯焦虑自助疗法 豆瓣
When Panic Attacks
7.9 (13 个评分) 作者: 〔美〕戴维·伯恩斯 译者: 叶可非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20 - 1
你是否被焦虑、恐惧或恐慌折磨?
你是否在夜里辗转反侧,为工作、家庭、工作、健康或人际关系而烦恼?
你是否有严重的羞怯、强迫性怀疑或不安全感?
你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些恐惧几乎从来都不是基于现实。当你焦虑时,你实际上是在欺骗自己,告诉自己那些事情并非真的。
过一种没有烦恼和自我怀疑的生活,晚上睡觉时感觉平静和放松,自信地和人一起玩乐,做充满活力的演讲……会是什么感觉?是充满积极性、生产力和自信。
本书通过40多种简单、有效的技巧,让读者了解如何在不使用药物的情况下克服各种可能的焦虑。有了这40多种技巧,你的恐惧和焦虑就会立刻消失。Burns博士也分享了关于焦虑和抑郁的药物的最新研究,并解释了为什么药物有时会弊大于利。
这不是流行心理学,但其中的方法已被证明比药物更有效。对于焦虑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必不可少的实用手册。
2023年12月28日 已读
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拿着大棒敲打我的脑袋,顺带还暗贬了一下精神分析,老兄有一套的。
人的境况 豆瓣
The Human Condtion
9.1 (23 个评分) 作者: [美] 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 译者: 王寅丽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4
在本书中,阿伦特力图表明“积极生活”的三种活动——劳动、工作和行动——的区分是基于人的条件而做出的,她理解的人的“条件”,既不是所谓人的本质属性,也不是康德意义上规定人类经验方式的超验条件,而是人在地球上被给定的那些生存条件:劳动的条件是人们必需维生,工作的条件是人们必需建造一个人造物的世界,行动的条件是人们必需在交往中彰显自己,回答“我是谁”的问题。离开了这些条件,生活就不再是“人”的生活了。在此意义上,人是被条件规定了的存在(conditioned beings)。但他们的活动又创造着自己下一步生存的条件,比如劳动超出家庭和国家界限的全球化发展,和人从宇宙的角度对地球采取行动,都根本上改变了人类未来的生存处境。本书在结构上另一个值得关注之处是“积极生活”(vita activa)与“沉思生活”(vita contemplativa)的二元对照。第一章给出的两种生活的对照,为全书确立了一个隐含的背景框架。实际上,只有在此二元对照下,劳动、工作和行动才可能有效地保持自身,因为与两种生活方式相应的,是古代西方对两个世界的想象:柏拉图的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或基督教的尘世之城和天上之城,前者是变化的、有死灭的,后者是永恒不变的。在那里,制作或工作被当成一切活动的原型,人在制作中模仿神圣世界的创造,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和荣耀都来自后者,后者才是他渴望回归之所。阿伦特认为这种沉思生活高于积极生活的等级秩序,在传统政治思想中导致了对政治的伤害,因为政治哲学家倾向于以制作模式把行动理解为按照某种真理来统治。但对立之消隐的灾难后果,要在世俗化的现代才清晰地浮现出来。在神圣世界不再被信仰,沉思“被逐出有意义的人类能力行列”之后,制作活动也失去了衡量他的产品真实性的标准,作为人造物的世界越来越相对化,丧失了它得以立足的持久性和稳固性。二元世界观的消失,一方面让现代人丧失了作为生存条件的“世界”,另一方面人被抛回到自身,返回到孤独内心来寻求真实性和确定性的基础。“世界异化”和“向自身的回返”最终以牺牲世界和牺牲行动为代价。虽然在现代早期,人作为制造者获得过短暂的胜利,那时人曾被高举为目的,但“由于现代的世界异化和内省被提升为一种征服自然的无所不能的策略,也就没有哪种能力像制作——主要是建造世界和生产世界之物的能力——一样,丧失得如此之多”(本书第242页)。在最后一章,阿伦特哀悼了技艺人(homo faber)的失落:匠人精神始终预设了一个物的世界,在那里,物质闪耀、语词可听,但在世界塌陷,甚至被还原为生物循环意义上的自然的情况下,最终是劳动动物(animal laborans)取得了全面胜利,而这就是我们已生活于其中的世界。
2023年12月26日 已读
大部分内容可以说像水一样划过我的大脑,可能我不适合这种类型的
九故事 豆瓣 Eggplant.place
Nine Stories
9.2 (86 个评分) 作者: [美] J. D. 塞林格 译者: 丁骏 译林出版社 2018 - 10
塞林格是美国当代文学史上绕不过去的名字,也影响了国内国外一大批作家,菲利普•罗斯、约翰•厄普代克、纳博科夫、苏童、马原、苗炜都对他赞誉有加,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也是他的拥趸,也是《麦田里的守望者》和《弗兰妮与祖伊》日语版的译者。
《九故事》是“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唯一的短篇小说集,被列入《西方正典》,收录其最负盛名的九个短篇故事,其影响不亚于《麦田里的守望者》,亦为其巅峰之作,用平静克制却又摄人心魄的语言勾画纯真与美在现实中的困境,述说人生的真相与寻求解脱的重要性,堪称美国文学艺术的典范。
《九故事》收录了塞林格在《纽约客》上发表的九个短篇故事,每个故事自成一体,又互相关照,写出了塞林格眼中战后的一代年轻人之“爱与污秽”。故事中有纯真绝望的青年,有早慧困惑的儿童,有奋力融入孩子内心的母亲……塞林格让笔下的那些年轻人、孩子们还有不成熟的成人们经历或者看到爱、对爱的渴望、死亡、绝望与疯狂,展现爱与美在现实中的闪现与困境,揭示世俗人际关系对人的牵绊与拖累,诉说对于人生领悟的重要性,以探索与追求灵魂的解脱。文学大师塞林格用平淡从容,不动声色,却又蕴含巨大能量的致密文字道出了人生的真相。
2023年12月25日 已读
很难得有我看得进去的短篇小说,很喜欢后面几篇,特别是《下到小船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