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anhua - 标记
温柔一刀 豆瓣
7.1 (14 个评分) 作者: [马来西亚] 温瑞安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6 - 5
《温柔一刀》是温巨侠“说英雄,谁是英雄”故事中的第一部,也是该系列中的经典力作,经过温瑞安闭关十年修订后,又自不同。
王小石,他背着一把弯了剑柄的剑,虽然一贫如洗,但身怀绝学,抱负不凡,到京城里去碰碰运气,闯他的江湖,建立他的江山。
他能办到吗?
《温柔一刀》写的不是英雄,而是平平常常、扎扎实实的人。所谓英雄本色,只是在黑暗来临时,他才自长空里划出精锐灿亮的光芒。只有在死色里,他才激出活意。所以,没有绝境,就没有英雄;没有凡人,英雄也一样不可能存在。
温瑞安的笔,不露声色的英雄……
2019年7月9日 想读
政治的概念 豆瓣
Der Begriff des Politischen
作者: (德)施米特 译者: 刘宗坤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 8
本书共收入影响深远的论著6篇,另有3篇附录共计9篇论著,6篇论著按出版年代先后顺序排列分别为“政治的神学”、“罗马天主教与政治形式”、“政治的概念”、“合法性与正当性”、“游击队理论”、“政治的神学续篇”。本书的出版为国内学界提供了研究施米特的政治法学,进入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纵深并对其审慎思索的机会。
2019年7月9日 想读
现代政治的思想与行动 豆瓣
現代政治の思想と行動
9.2 (12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丸山真男 译者: 陈力卫 商务印书馆 2018 - 3
《现代政治的思想与行动》是日本著名政治思想史学者丸山真男的代表著作之一,收录了作者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约十年间发表的有关政治学及现代政治问题的主要论文。丸山被称为日本战后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哲学家,他对日本现实政治的分析和看法,基本构成了战后日本政治学的走向,也由此诞生出“丸山学派”。
本书初版1957年由日本未来社出版,1964年出版增补版,删去之前的两篇文章,第三卷增加了两章,并在旧版追记上增加了新的注解,更便于读者的阅读和理解。增补版至今重印160多次,经久不衰。
2019年7月9日 想读
日本的思想 豆瓣
日本の思想
9.1 (13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丸山真男 译者: 区建英 / 刘岳兵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5
《日本的思想》是丸山真男的经典名篇。它对日本近代思想史上的各种重大问题,如天皇制、思想的杂居性、传统与现代化、革命……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放到整个日本思想史的广阔视野下来讨论,概括出日本思想的一些结构性特征,对我们了解日本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提供了重要参考。
2019年7月9日 想读
自然权利与历史 豆瓣
Natural Right and History
作者: [美国] 列奥·施特劳斯 译者: 彭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7
自然权利问题乃是当代政治与社会哲学中首要的议题之一,本书对这一主题进行了极其细致入微的探究;作者尤其从古典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入手,揭示出现代自然权利理论前提下所导致的自然权利的危机。
像许多伟大的思想家一样,列奥•施特劳斯致力于一些根本的思想问题凸显出西方文明中深刻的精神紧张。他对于当代思想中的实证主义、历史主义以及自由主义的批判,使他更加深入地投身于古典政治哲学的研究。
2019年7月9日 想读
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1912-1928)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唐启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 9
摆脱条约束缚,是近代中国外交主要目标之一,然而“修约”长期被“废约”遮蔽,否定修约历程与成果后,“废约史”显得贫瘠单调。本书以“修约”为中心,依据档案作实证研究,提出对“北洋修约史”的全面诠释;并将外交史实证研究与“革命外交”政治宣传对话,丰富国人对近代外交史的理解。
本书之目的,不在作翻案文章,否定他人的历史记忆,践踏他人珍视的传统。过去革命宣传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情操,已在历史上留下光荣的印记;然而,过度单调、贫瘠的历史记忆,限制了迈向大国的想象空间。本书希冀能丰富国人对过去的理解,摆脱过时政治神话的束缚,大步迈入21世纪。
2019年7月9日 想读
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 豆瓣
作者: 唐启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 7
这是民国外交史权威学者唐启华教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百年之际,奉献给读者的一本力作。作者利用大量第一手外交档案,尤其是从“驻比利时使馆保存档案”发现的《陆总长在和会专电》,即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收发电原件,重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历史。对“北京政府对和会有无准备”“山东交涉失利与亲日派之关联”“如何看待中国在和会外交的失败”等问题做出了新的阐释。
2019年7月9日 想读
睡鼠说 豆瓣
What the Dormouse Said: How the Sixties Counter culture Shaped the Personal Computer Industry
作者: 约翰·马科夫 (John Markoff) 译者: 黄园园 译言·东西文库/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5 - 7
大多数记载个人电脑产业发展史的作品将个人电脑视为一种技术或者商业行为。但本书处处笔酣墨饱,深入探讨了催生第一台个人电脑的文化环境和思想氛围,即反主流文化和不断拓展的人类意识——有时甚至是在致幻剂作用下完成的。《睡鼠说》再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旧金山湾区社会风貌,当时当地 的一些梦想家们开始对计算机进行重新定义。书中既有LSD先锋肯·克西和电话黑客“嘎吱船长”,有《全球目录》和LSD, 也有自制电脑俱乐部和“黑客准则”——信息的自由流通才是计算机的存在意义。全书妙趣横生、针砭时弊、发人深省。阅读这部划时代杰作,我们不难看清人本主义与科学技术的碰撞是如何创造历史的。
2019年7月8日 想读
马航MH370失联十七天 豆瓣
作者: 陈功 2015 - 5
2014年3月8日,马航MH370客机失联,从“失联”到“失事”,MH370牵动国人走过了煎熬的一年。安邦智库首席研究员陈功从信息分析的角度,从MH370失联的当日开始,以大量的事实信息为基础,进行了连续17天的追踪,并在极短的时间里建立起专业的分析模型,提出预测和判断,率先建议将搜索区域锁定在南印度洋。在信息的洪流里捕捉理性,从混乱和无序中找出逻辑,是信息分析实战运用的极佳案例。
时值事故一周年,这本《马航MH370失联十七天》的出版既是对事故的全景回顾和深度分析,也是对生命的彻底尊重。这一天已经过去一年了,而事情远未结束,只是掀开了耐人寻味的新篇章。
2019年7月2日 想读
显微镜下的大明 豆瓣 Goodreads
8.6 (184 个评分) 作者: 马伯庸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9 - 1
本书讲述的,是六个深藏于故纸堆中的明代基层政治事件。
作者从明代的一系列罕见民间档案文书里,挖掘出这些尘封已久的故事。这些档案是中国历史中绝无仅有的奇迹,它们着眼于平民的政治生活,而且记录极为详尽。在这里,我们能看到朴实的百姓诉求、狡黠的民间智慧、肮脏的胥吏手段、微妙的官场均衡之术,从无数个真实的细节里,展现出一幅极其鲜活的政治生态图景。
这六个事件聚焦于一府一县乃至一村之内,记录的是最底层平民的真实政治生活:当遭遇税收不公时,他们如何愤起抗争;当家族权益受到损害时,他们如何兴起诉讼;当政治利益与商业利益发生矛盾,他们如何与官府周旋博弈;当朝廷要求整顿户籍,他们又是如何从中造假牟利……
《学霸必须死——徽州丝绢案始末》:万历年间,一项不公正的税收政策在徽州府引发了旷日持久的混乱。乱民、县官、州府、户部、首辅、皇帝等诸多利益集团的博弈之局。
《笔与灰的抉择——婺源龙脉保卫战》:婺源县一场持续了六十四年的经济争端,反映了一个县级官员,是如何在重大议题上平衡一县之利害的。
《谁动了我的祖庙——杨干院律政风云》:歙县一桩民间庙产争夺案。诉讼双方在这场绵延八年的官司中各展所长,用尽心思,上演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嘉靖法律大戏。
《天下透明——大明第一档案库的前世今生》:一个坐落于后湖(玄武湖)中的冷门机构——大明黄册库从建立到衰败的全过程。了解明代的基层统治,是如何一步步垮掉的。
《胥吏的盛宴——彭县小吏舞弊案》:一件小到不能再小的官司,却引来了无数贪婪蚊虫的叮咬。胥吏之恶,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正统年间的四条冤魂》:四个无辜的清白老百姓,是如何裹挟入朝廷斗争的。
作者力图以冷静克制的零度叙事,替那些生于尘埃、死于无闻的蝼蚁之辈作传,转述他们湮没于宏大历史中的声音。
想要读懂大明,想要读懂中国古代政治,不可只注目于朝堂,亦要听到最底层的呐喊。在一个个普通人的遭遇中,才蕴藏着最真实的规律。
2019年6月19日 想读
俄国人(全两册) 豆瓣
The Russians
7.6 (5 个评分) 作者: [美]赫德里克·史密斯 译者: 上海《国际问题资料》翻译组 上海人民出版社(上册,内部发行)/上海译文出版社(下册,内部发行) 1977
根据Quadrangle/The New York Times Book Co.. New Yort,1976.
Hedrick Smith "The Russians"
2019年6月14日 想读
万国一邦 豆瓣
A Nation Among Nations:America’s Place in World History
作者: [美]托马斯·本德 译者: 孙琇 中信出版社 2019 - 1
美国历史协会主席埃里克·方纳、《经济学人》重磅推荐!
从世界的边缘到中心,从与世隔绝到息息相关,全球视野下重塑美国历史。
将美国史纳入更为广阔的全球史视野中,已是大势所趋。托马斯·本德是当代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历史学家之一,首倡跨国史理念并付诸实践。《万国一邦》是本德的代表作,已成为美国史研究的经典作品。本德摒弃单一而孤立的民族国家史,打破早已定型的研究框架,将美国重新放置在全球视野下,重构美国历史。作者将美国独立战争、西进运动、内战、工业革命、现状与未来等美国史中的一切重大主题和独特事件,全部放在全球史背景下接受检视。从16世纪新世界殖民时期到20世纪的社会改革,美国必须被视为全球的一部分,并作为其中一分子与世界互动。
-------------
全球史译丛(见识城邦出品):
01:全球史是什么[德]塞巴斯蒂安·康拉德(Sebastian Conrad)著
02:堕落之海:地中海史研究[英]佩里格林·霍登(Peregrine Horden)[英]尼古拉斯·珀塞尔(Nicholas Purcell)著
03:19世纪大转型[德]安德烈·贡德·弗兰克(Andre Gunder Frank)著
04:万国一邦:美国在世界史中的地位[美]托马斯·本德(Thomas Bender) 著
05:公司与将军:荷兰人与幕府时代日本的相遇[英]亚当·克卢洛(Adam Clulow)著
06:近代早期世界的全球互动(1400—1800年)[美]查理斯·帕克(Charles Parker)著
07:蚊子帝国:1620—1914年间加勒比地区的生态战争[美]J. R. 麦克尼尔(J. R. McNeill)著
08:中间地带:大湖区的印第安人、帝国和共和国(1650—1815年)[美]理查德·怀特(Richard White)著
09:美国宪法的全球史(1776—1989年)[美]乔治·A.比利亚斯(George Athan Billias)著
10:现代世界的诞生(1780—1914年)[英]C. A. 贝利(C. A. Bayly)著
11:交换之物:荷兰黄金时代的商业、医学与科学[美]柯浩德(Harold J. Cook)著
12:鸟粪与太平洋世界的开启:全球生态史[美]格里高利·库什曼(Gregory T. Cushman)著
13:气候变化与全球史[美]约翰·L. 布鲁克(John L. Brooke)著
14:大转型:中世纪晚期世界的气候、疾病与社会[英]布鲁斯·M. S. 坎贝尔(Bruce M. S. Campbell)著
-----------------------------
【编辑推荐】
1.新美国史。首倡“跨国史”,打破国别史的既有模式,从全球史着眼,重新书写美国历史。观点新颖,视野宏大,令人耳目一新。
不受传统民族国家史的限制,针对“美国例外论”,放弃单纯在国家框架内进行历史研究的做法,将美国史的空间背景扩展至全球,超越民族主义的藩篱,着重分析美国与世界各国的互动和相互影响,方法与视野更胜一筹。
2.读懂美国的经典之作。想要深度理解美国,摆脱自娱自乐,不可缺少本书。
托马斯·本德专门从事美国史研究,是当代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历史学家之一。本书是托马斯·本德的代表作,涉及美国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的演变、当下问题的根源等诸多议题,从历史理解现实,绕不过美国史的经典著作。
3.知识量大,兼容并包。社会史、文化史、政治史、经济史、环境史并重,一本书贯穿美国史方方面面。
除了决定国家命运的大事件,本书还囊括了美国历史上没有被广泛了解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现象,如欧洲人、美洲人、非洲人首次相遇时的文化戏码、移民活动和亚裔美洲社区的建立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穿插互动,共同构成完整、系统又生动活泼的美国史。
4.布局细致入微,隐喻恰到好处。妙趣横生的精彩故事与入木三分的分析论断交相辉映,感染力强。
不同于以往讲述美国史的图书,本书在线性叙事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升华,如从历史上的诉讼案看美国政党政治、非自由劳工的经济模式对未来工业化组织的指向等,史实之外更有精妙的观点。
5.多位顶尖学者、重量级媒体联袂推荐。
美国历史协会主席、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埃里克·方纳,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托尼·普拉特教授,爱荷华大学琳达·K. 克柏教授、《经济学人》等对本书赞誉有加。
【赞誉推荐】
本德颇具深度的观点令人兴奋,而其阅读的广度又让人望而生畏。这个听上去非常简单的事实就是:美国不可能与世隔绝。这个事实值得反复强调,本德先生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
雄心勃勃、自始至终充满挑战性,这本书必将改变我们研究和教授美国史的方式。假如我们需要强调我们过往的历史如何融入到全球历史当中,那么现在是时候了。
——埃里克·方纳(Eric Foner)
美国历史协会主席、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
这是一场结合了睿智与激情的论战。这部生动的著作既不居高自傲又不晦涩难懂。本德并没有按照既有模式书写一段详尽的美国历史,而是用他的全球化观点激发我们的阅读欲望。
——托尼·普拉特(Tony Platt)
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学教授
本德教授用宏大的气魄和精妙绝伦的文笔,挑战了我们对美国历史的想象。他那清新、活力四射的诠释让陈旧的教科书黯然失色。他为我们理解21世纪世界的形成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我对这本书简直爱不释手。
——琳达·K. 克柏(Linda K. Kerber)
爱荷华大学人文与科学学院教授
这是一本富于启发性且可读性很高的迷人著作……这本书获得了太多的称赞。本德除了对美国史进行全新的解读之外,还提醒我们,美国只是“相互依存的世界”中众多国家中的一个。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2019年6月14日 想读
台湾流行音乐200最佳专辑(1975~2005) 豆瓣
8.2 (10 个评分) 作者: 林怡君 / 吴清圣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台湾流行音乐200:最佳专辑(1975-2005)》内容简介:我的母亲陶晓清是资深广播人,打从1970年代便是美国权威音乐杂志《滚石》(Rolling Stone)的订户。父母卧室的床头和地上,常常摊着他们读到一半的书。父亲那边是杂文、小说、古籍;母亲这边,枕头底下便经常压着一本《滚石》。我自己是到上了中学,认真听起摇滚乐,才慢慢感觉《滚石》的厉害。尽管以我当时的英文程度和音乐知识,大多文章只能半读半猜,却也很长了不少见识。
1987年,信箱收到一本特别厚的《滚石》特刊:他们广邀各方乐评,选出1967年以来最伟大的一百张专辑,作为创刊二十周年特别企划。当年自然没有网络这种东西,此类资讯极为珍罕,消息传播也远不如现在迅速,这份“百碟榜”的效应,竟持续了好几年:若干台湾杂志曾经抄列这份榜单,唱片行也常把它张贴在店头,作为顾客采购指南。一时之间,自诩精进的乐迷人手一份,人人都在盘点自己听过几张,仿佛那是一份“摇滚学力测验”的考卷。
2019年6月9日 想读
罪与罚 豆瓣
Преступление и наказание
9.4 (153 个评分) 作者: [俄]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岳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8
《罪与罚》系19世纪俄国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描写一心想成为拿破仑式的人物、认定自己是个超人的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受无政府主义思想毒害,为生活所迫,杀死放高利贷的房东老太婆和她的无辜的妹妹,制造了一起震惊全俄的凶杀案。经历了一场内心痛苦的忏悔后,他最终在基督教徒索尼雅姑娘的规劝下,投案自首,被判流放西伯利亚。作品着重表现主人公行凶后良心受到谴责,内心深感孤独、恐惧的精神状态,刻画他犯罪前后的心理变化。小说一方面描绘了俄国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揭露贵族社会的罪恶;一方面也宣扬逆来顺受,从宗教中求解脱的思想。
2019年6月7日 想读
我们唱 豆瓣
7.5 (30 个评分) 作者: 叶三 理想国丨台海出版社 2017 - 9
1. 古典乐手大鹏与小管、“生命之饼”吴维、老狼、袁惟仁、张楚、李志、“五条人”阿茂与仁科、赵牧阳、“野孩子”张玮玮和郭龙——乐手、歌者、词人,这一次,他们不用音乐而用故事,呈现别样的人生。大鹏的手心覆着厚厚老茧,吴维在朋友死去的夜晚离开了武汉,老狼的歌声里是没有完成的浪漫与回忆,袁惟仁坐在黑洞洞的电影院里入神地看别人的爱情,张楚问自己是否是一个卑鄙的人,而李志知道他需要家庭让自己免于极端的境地,海丰的水土滋养了“五条人”的独特曲调,而西北的原野承载着赵牧阳和“野孩子”的音乐才气……在这些不为人知的故事里,他们道尽音乐的美丽与生活的疼痛。
2. 五年时光沉淀,叶三“录制”下这部全新的“音乐故事集”——性情与才情的凝华,经历与感悟的浓缩,书写与记录的果实。继上一本书的出版已有五年,在这部全新力作中,叶三呈现出她高超的采访技巧、非凡的写作才华,更有深刻的观察理解、丰富的生命体验。叶三不仅讲述了这些为音乐而生的人,也将自己与音乐的不解之缘融入其中:那些背着琴走在路上的年少时光重返眼前,无意间播放的保留曲目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瞬间拉近,本已不再年轻的人们伴着乐声一起POGO,余杭的农家院里朋友们奏出的和音在空气里震荡,海丰的音乐人和这地方一样像是生活在海里的鱼……生命中那些被音乐点亮的美好时光,是作者最为真切的温情、深邃与诚挚。
3. 说歌里的故事,唱故事里的歌——这是他们的歌与故事,更是我们的热爱与回忆。在叶三的笔下,音乐因为这一个个与它交织的生命个体,而呈现出一种鲜活生动与不可捉摸,在一场场生活的旅程中,它或制造一个浓墨重彩的转折,或带来一段意料之外的惊喜。音乐,将作者的亲情、友情,回忆、憧憬,将她对生活的思考、对生命的感悟,全部串联起来,这本身就是一曲动人的歌谣。在他们的故事里,我们听得见那些曾经触动过我们、或一直打动着我们的乐声,看得到隐没其中的、或早已被我们遗忘的青春,忆得起那些难以追溯、不可重蹈的躁动、轻狂又美好的旧时光。
《我们唱》是叶三近些年对一些音乐人的访谈合集,共记录了十二位音乐人的故事。
大鹏与小管、“生命之饼”吴维、老狼、袁惟仁、张楚、李志、“五条人”阿茂与仁科、赵牧阳、“野孩子”张玮玮和郭龙……断断续续、兜兜转转,叶三将她生命中这些与音乐相关的朋友们,放进了这部“音乐故事集”里。
不论是隐没台后的词人、乐评人,还是聚光灯下的歌者、演奏者,纷纷从时间和空间的各个角落里聚拢而来,奏上一曲有关青春、梦想与自由的生命之歌。这是他们的歌与故事,更是我们的热爱与回忆。
2019年6月3日 想读
困死局外 豆瓣
作者: 谢丁 上海三联书店 2012 - 8
我喜欢读谢丁写的这些中国乡野小人物的真实故事。他的笔调是清淡的,描述的场景与故事却常令人感到沉重。选材与笔法可能受了像何伟这样的美国记者的影响,但谢丁的心情却是纯粹中国式的。这是一组优秀的作品。我期待更多的中国记者加入这样的写作行列。
—查建英
尽管中国的新闻界已经谈论了好几年的非虚构写作,但在阅读到谢丁之前,我几乎从未看到一位记者,能把令人精疲力竭的采访与从容的叙事这样恰当的结合,而在这整个过程中,作者从未丢失他浓郁却节制的个人情绪。
—许知远
2019年6月3日 想读
英雄的旅程 豆瓣
The Hero's Journey
作者: [美] 菲尔·柯西诺 主编 译者: 梁永安 金城出版社 2011 - 4
本书充满机锋与智慧,讲述的是心理学者、人类学者、文学家、电影制作人等与神话学大师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pbell)的对话。坎贝尔从他所研究的神话中体验生命的智慧,鼓励人要过一种开放、开放、再开放的生活,努力去挖掘内心世界。他发扬了美国当代神话学研究的传统,同时开辟出神话学的新领域,将神话带入现代人的生活。他于上世纪中期完成的《千面英雄》一书,是那些汲汲于寻求内在启悟的读者手中的“圣经”。许多人坦承坎贝尔的文字改变了他们的生命。
“神话是人类心灵的历史。”在这个我们已经失去与神话的联系的时代,坎贝尔扮演的是一个路标的角色。
2019年5月29日 想读
永恒的终结 豆瓣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The End of Eternity
9.0 (370 个评分) 作者: [美] 艾萨克·阿西莫夫 译者: 崔正男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4 - 9
24世纪,人类发明了时间力场。27世纪,人类在掌握时间旅行技术后,成立了一个叫做永恒时空(Eternity)的组织,在每个时代的背后,默默地守护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永恒时空以一个世纪为单位,并视每个世纪的发展需要而加以微调,以避免社会全体受到更大伤害。通过纠正过去的错误,将所有灾难扼杀在萌芽中,人类终于获得安宁的未来。然而,这种“绝对安全”的未来却在某一天迎来了终结。不知不觉中形成的因果链,仿佛从四面八方涌来的黑暗,即将吞噬全人类。
安德鲁•哈伦,生于95世纪,他是永恒时空的时空技师、人类未来社会的精英。他的天职是靠操纵时空壶,进行时间旅行来守护500亿人类,而在一次时空任务中,他邂逅了令他一见倾心的姑娘,而突然来到的爱情却让他开始质疑整个世界。
同时,人类最后的希望,也落在了时间旅行者安德鲁•哈伦最后的时空任务上……
◆《永恒的终结》是最伟大的科幻作家阿西莫夫被公认的最高杰作。
◆《永恒的终结》厘清了关于时间旅行的一切构想!
◆1955年原作出版,科幻迷们翘首以盼60年来,唯一中文版全译本首次登陆中国。
2019年5月28日 想读
来自新世界 (上下) 豆瓣
新世界より
8.9 (142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贵志祐介 译者: 丁丁虫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1
“离开小町回头去看,有一件事我看得清清楚楚——我们的小町,很扭曲。
为了维持小町的安定和秩序,不断杀害孩子们的小町,还能称之为人类的社会吗?人类从涂满鲜血的历史中走过,才抵达如今的状态。然而即使是和过去最黑暗的时代相比,今天的小町也是并不值得自豪的替代品。
我们已经无法在神栖六十六町活下去了。小町不许我们活下去。只要被打上了失格的烙印,便无法再回到当初了。这不是对待人类的方式,而是和甄选不良品一样的做法,你不觉得吗?当烧瓷窖开启的时候,走型的、有裂纹的瓷器,等待它们的就是被敲碎的命运。”
2019年5月28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