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anhua - 标记
神游 豆瓣
7.6 (15 个评分) 作者: 徐公子胜治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2 - 10
东方奇幻巅峰!“国宝级”史诗巨作!《神游》以气势恢宏的架构,无与伦比的想象力,令人惊叹的传统文化底蕴,成为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奇幻经典。
陈天桥是《神游》的忠实粉丝,他向读者推荐道:“这部描写中国神怪情节,发生在八十年代一批高中生身上的小说,情节匪夷所思但是又丝丝入扣,代入感特别强烈……称得上中国版的《哈利•波特》。”
这世上真有异人吗?真有神迹吗?——梦境可以化实!妄想可以归真!玄妙的世界就在你我的身边,身心境界可以延伸到的极致之处,请舒展心灵的触角来《神游》!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正在芜城中学读书的石野,无意间闯入一个传承神秘智慧的隐秘圈子,在异人同学风君子的引领下,石野领略到众多濒临灭绝的中国神秘智慧,并深受传统文化精髓洗礼。石野受君子之道指引,继承中国哲学自古传承的的处世神韵,最终身心修养知行完备,成为一位至朴归真之人。
2018年12月5日 想读
高手寂寞 豆瓣
兰帝魅晨
作者: 兰帝魅晨 漓江出版社 2015 - 4
本书讲述一个发生在虚拟世界的故事,涉及了高手与寂寞的关联,友情和爱情的抉择,平凡与非凡的差距,付出与回报的不确定性。它传达了一种执著地去努力追求梦想的精神,教会大家在追求的过程中如何看清方向、如何拒绝诱惑以及应该在何处努力。故事告诉读者,应该如何去忍受寂寞,去直面本心、坚持自己、奋斗不息。
2018年12月5日 想读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豆瓣
Ökonomisch-philosophische Manuskripte aus dem Jahre 1844
9.0 (37 个评分) 作者: [德] 卡尔·马克思 译者: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人民出版社 2000 - 5
收录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等的论述,以及詹姆斯·穆斯《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等。
2018年11月27日 想读
怎么办 豆瓣
作者: [俄罗斯] 车尔尼雪夫斯基 译者: 蒋路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韦拉是个富有抱负的美丽姑娘,她的母亲为了谋取钱财,要把她嫁给一纨绔子弟。在医学院学生洛普霍夫的帮助下,她脱离家庭与之结合并创办了一家实行社会主义原则的工场。洛普霍夫性格内向,为人严肃,而韦拉却热情奔放,善于交际。韦拉爱上了性格相投的丈夫的好友。为了韦拉的幸福怎么办呢?洛普霍夫决定想法成全他们……
2018年11月26日 想读
做生意的艺术 豆瓣
5.2 (5 个评分) 作者: 唐纳德.特朗普(美) 译者: 张晓炎/等 企业管理出版社 1991 - 4
2018年11月23日 想读
日本合众国 豆瓣 Goodreads
United States of Japan
7.5 (20 个评分) 作者: [美]彼得·特莱亚斯 译者: 李懿 新星出版社 2018 - 9
一本作的故事背景沿用科幻大师菲利普•K.迪克在经典或然历史小说《高堡奇人》中的设定。
一九四八年,轴心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获胜,日本与德国瓜分了北美,西海岸改称“大日本合众国”。
四十年后,一款非法电子游戏《美利坚合众国》在北美大肆传播。游戏要求玩家想象如果当年盟军战胜,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审查官石村与特高课秘密警察月野受命彻查抵抗组织“乔治•华盛顿党”与此事的关联。随着调查的深入,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2018年10月30日 想读
上海罢工 豆瓣
Shanghai On Strike: the politics of Chinese laboar
8.6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裴宜理 译者: 刘平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 - 9
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根本性政治变革,从推翻帝制的辛亥革命到共产党取得全国政权,所有这些变革都曾受到工人运动的极大影响。
《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这部专著在广泛吸收欧美工人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工人政治放在比较的角度加以研究,以一种更普遍的眼光关注罢工、工会、政党等问题,探讨了工人的文化与生活状况,为人们展示了一幅20世纪上半叶中国工人丰富多彩的画像。
2018年10月19日 想读
Chinese Workers 豆瓣
作者: Jackie Sheehan Routledge 1998 - 11
Jackie Sheehan traces the background and development of workers clashes with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hrough mass campaigns such as the 1956-7 Hundred Flowers movement,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April Fifth Movement of 1976, Democracy Wall and the 1989 Democracy Movement. The author provides the most detailed and complete picture of workers protest in China to date and locates their position with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political history. Chinese Workers demonstrates that the image of Chinese workers as politically conformist and reliable supporter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does not match the realities of industrial life in China. Recent outbreaks of protest by workers are less of a departure from the past than is generally realized.
2018年10月19日 想读
未竟的奇蹟 谷歌图书 豆瓣
Unfinished Miracle: Taiwans Economy and Society in Transition
作者: 李宗榮 / 林宗弘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2017 - 11
台灣經濟在過去二十餘年遭逢劇烈的改變,其所引發的政治、社會後果影響深遠。兩位編者李宗榮、林宗弘邀請台灣經濟社會學海內外重要學者,針對各個重大議題進行專書論文寫作。本書內容包括導論與四個部分;第一章兩位編者認為在二十世紀末以前,台灣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引起國內外學術界的重視 ,此時期『奇蹟典範』的文獻,分為宏觀與微觀層次分析,宏觀方面認為台灣在世界體系與冷戰地緣政治下開放貿易、華人家族或儒家文化的支持、家庭計畫帶來的人口紅利、高度自主的發展國家與金融管制、微觀方面則是中小企業網絡與創新等,可能是造就經濟奇蹟的因素,其政治後果則是威權體制與本土中產階級的對抗。
然而在新世紀之初,台灣遭受多次全球金融危機與經濟衰退的打擊,並且帶來經濟社會學的典範移轉,學術問題意識從解釋台灣奇蹟,逆轉為解釋台灣為何面臨經濟衰退與社會分化,我們稱之為『衰退典範』。
在宏觀方面,『衰退典範』研究發現全球化、尤其是兩岸貿易對後工業國家帶來的效益遞減、導致所得分配更不均、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與政商關係的改變,導致國家財政危機與失能(請參見本書王振寰等),金融資本迅速集中(請參見本書鄭力軒),華人家庭文化下的性別歧視(請參見本書張晉芬)造成晚婚晚育、少子女化、人口老化的人口負債後果(請參見本書鄭雁馨),甚至導致嚴重的勞動剝削(請參見本書劉正等),此外,我們也介紹了弱勢的勞工運動(請參見本書何明修),並且關注台灣勞動市場的社會排除與未來前景。這是本書的第一部分。
在微觀層次的組織與網絡方面,本書第二部分『衰退典範』發現企業規模大型化(請參見本書林宗弘、胡伯維)、集團企業家族化(請參見本書李宗榮、鍾喜梅與詹淑婷),在上述趨勢打擊下,中小企業仍頑強抵抗,並且有些製造業的隱形冠軍脫穎而出(請參見本書謝斐宇、呂玉瑕與林庭萱)。
台灣產業發展面臨產業升級創新與追逐廉價勞力的產業外移的兩難抉擇。本書第三部分選文集中在產業創新方面,儘管台灣的技術人才網絡有助於產業升級(請參見本書川上桃子與田島真弓),『衰退典範』影響下的網絡研究發現,台商的技術優勢逐漸流失(請參見本書熊瑞梅等),遭受紅色供應鏈崛起的威脅、而社會學家則將研究視野投向更公平的社會經濟創新(請參見本書陳東升)。本書第四部份探討產業外移,鄭志鵬與林宗弘、鄧建邦等發現中國台商逐漸走向窮途末路,而產業外移中國大陸卻造就跨海峽的政商結盟(請參見本書吳介民),帶來階級分化與世代衝突的政治後果,展現在太陽花運動以及其後的政治變遷。
本書是中研院社會所「企業與社會」主題研究小組多年來集體累積學術合作的成果。在導論中,兩位編者解釋本書為何收集並且整理上述從奇蹟到衰退的兩類文獻,並且以典範移轉來理解台灣學者的問題意識轉變、以及對新經濟社會學各流派的移植與創新,並提出未來研究的發展方向。
2018年10月18日 想读
人性的枷锁 豆瓣 Goodreads
Of Human Bondage
8.8 (56 个评分) 作者: [英]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译者: 张乐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6 - 5
【内容简介】
《人性的枷锁》是毛姆具有自传性质的经典作品,也被认为是首屈一指、流传甚广的重要代表作。
和《月亮和六便士》《面纱》《刀锋》一道,奠定毛姆“故事圣手”基础和文学史独特地位。
故事以毛姆亲身经历为蓝本,描述了身有残疾的主人公菲利普从孤儿到长大的完整过程,
亲情、爱情、友情,校园、艺术、理想,在重重枷锁中,苦寻自由而难得,最终发现这都是人性的本来面目。
是否能摆脱这人性的枷锁?什么是长大,什么是成熟?答案在风中飘,带着笑和泪。
“你为什么不再写一部《人性的枷锁》这样的小说呢?”
“因为我的生命只有一次。搜集这个故事的材料花了我三十年。”
原名「史蒂芬·凯利的艺术人生」,首次出版于1915年;曾被数次改编为电影和话剧。
据班坦戴尔出版公司2006年版完整译出,参校兰登书屋2000年版。
★ 故事圣手毛姆的首推代表作,强悍写作功力的全面展示,字里行间透露作者真实的人生感喟;
★ 特别送上毛姆本人所写的序言,介绍本书的前因后果。译者写作导言,补充介绍毛姆其人其书;
★ 全一册,原貌呈现,保持文本原汁原味,不人为割裂作品的经典性(和其他译本比较而言);
★ 根据英文经典版本完整译出,校以他版。由单人独立译完,一气呵成,前后连贯,保证品质如一;
★ 多达288条详细注解,精心挑选审定,帮助更好理解文本及文化背景,注释亦可单独阅读成章。
【名人推荐】
★ 天才的著作。毛姆是一位艺术大师。——著名作家西奥多·德莱塞,《美国的悲剧》作者
★ 毛姆是对我影响最深的现代作家。——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1984》作者
★ 毛姆一直在我最喜爱的作家之列。——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作者
★ 我们这个时代的全部作者,不可能对毛姆的大作做得到漠然。——戈尔·维达尔,美国作家、政论家
★ 听好了,对这本书我的感受只有四个字:无所不包!——美国著名歌手Nicki Minaj
★ 《人性的枷锁》毫无疑问当被列入“现代文学运动巨著一百种”。——英国著名文学批评家西里尔·柯诺利
【媒体推荐】
★ 二十世纪百佳小说作品之一。——现代图书馆(The Modern Library)
★ 作家毛姆广为流传的经典小说,每个字都有吸引力。——《纽约时报》
★ 毛姆九十岁时最喜欢读世界各地的读者来信,他的作品还在被千万人阅读。——《纽约客》
★ 毛姆的《人性的枷锁》是我读过最好的小说之一。平实的语言下藏着机锋。——美国亚马逊
★ 我爱上了这部小说,它像是在跟我说话,我沉醉其中。——Good Reads
★ 我会把毛姆的书推荐给任何一个朋友。——知乎网友
★ 期待毛姆带来的震撼。——《南方周末》
2018年10月7日 想读
猫饭奇妙物语 豆瓣
作者: 张寒寺 测绘出版社 2015 - 5
《猫饭奇妙物语》是一本故事书,是豆瓣阅读最火热故事专栏《猫饭奇妙物语》的结集出版。
这本书没有固定的故事选题和行文风格,所以不管你喜欢看什么样的故事,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你想要的,这些故事的唯二共性是:一、奇思妙想的情节;二、难以预料的结局。
这里面有不懂浪漫的博士,埋头制造具备“接吻”机能的机器人,只为把它送上月球去执行一项任务……
有一个动物园饲养员,深夜潜回动物园,试图偷走一只狮子……
还有从外村嫁来的四姨,怀胎十月之后,如预言一般地生下一只叉烧包……
正准备享受单身生活的男子,突然收到妻子从世界各地寄来的明信片,他清楚地记得,妻子在不久前刚刚被自己杀死……
而远在明朝,宫里的太监总管正在暗暗发愁,因为皇帝陛下又偷走了他的肚兜……
这几十个故事都不长,几分钟就能看完,却能提供恐怖、搞笑、悬疑、温情等各种情绪,非常适合打发闲暇时光,获得阅读快感。
至于探讨人生、思辩哲理、激励弱者、解开心结、关怀下一代,还是交给其他的书吧。
2018年10月7日 想读
太阳城 豆瓣
5.0 (9 个评分) 作者: [意]康帕内拉 译者: 陈大维 / 黎思复 商务印书馆 1960 - 4
《太阳城》是早期空想共产主义者意大利人康帕内拉的重要代表作。他抨击了由私有制产生的各种弊病和罪恶,主张废除私有制。同时,他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制度,在那里,人人必须劳动,而且一切生产和分配活动都由社会来组织。康帕内拉在《太阳城》中提出的空想共产主义的体系,是嗣后很多空想社会主义体系的雏形,因此,这是一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献。
目录
太阳城
附录
附录(一)
Ⅰ 论最好的国家
Ⅱ 康帕内拉十四行诗集选
附录(二)
康帕内拉的共产主义乌托邦
Ⅰ 康帕内拉传略
Ⅱ 《太阳城》的版本和译本
Ⅲ 注释
2018年10月7日 想读
阿桑奇自传 豆瓣 Goodreads
Julian Assange: The Unauthorised Autobiography
7.9 (18 个评分) 作者: 朱利安·阿桑奇 译者: 任海龙 / 常江 译林出版社 2013 - 7
史上最大规模泄密事件策划者,继“电报门”后,阿桑奇携斯诺登“棱镜门”再度来袭!阿桑奇放言称:“2013年将曝光逾100万份机密,那些国家无一幸免!”
【“维基解密”创始人唯一亲述自传,译林社独家版权;精选重磅解密文件作为附录】
《阿桑奇自传:不能不说的秘密》追忆了阿桑奇传奇的一生:漂泊而快乐的童年过后,他如何成为少年黑客,勇闯五角大楼?退出“密码朋克”这一精英组织的他,怎样冲破各方阻挠,成功运作自己的泄密组织“维基解密”?让他避难至今的双重性侵指控又缘起何处?本自传特别记叙了阿桑奇的监禁,详细再现他的道德观和政治观的演变。文末独家精选了重量级解密文件作为附录。
★看点一:世界上知晓秘密最多的人,向你吐露有关他自己那些不能不说的秘密
2006年10月4日,阿桑奇建立了大型文档泄露及分析网站“维基解密”。因其“数据源不可追查亦不被审查”,维基解密号称安全级别最高的举报平台。9万份阿富汗战争日志、15万份美军装备记录、40万份伊拉克战争日志、25万份美国外交电报……阿桑奇掌握的海量情报无疑使他成为世界上知晓秘密最多的人。
阿桑奇本身就是个秘密。他是游走法律边缘的黑客罗宾汉,用绵绵不绝的泄密文件不断捻动政要和权贵们的神经。他的那些材料究竟来自哪里?有人怀疑是他自己假造的。阿桑奇在自传中没有回避这个问题:“即使文件是假的,它也提出了一些重要的问题,证明秘密文件的披露能够加深我们对复杂政治局势的理解。”
阿桑奇自称独立的新闻工作者与自由战士,他的支持者们更是将其奉为人民英雄。可据一些新闻学者透露,阿桑奇曾服务于澳大利亚情报部门,实为反美特工。本书中,阿桑奇详细披露了自己和政府部门的多次交锋,也不避嫌地讲述了他与警方携手破案的过往经历。
★看点二:事发三年,阿桑奇首次开口讲述,让他政治避难直至今日的“双重性侵”指控
阿桑奇红过三次。第一次是在他维基解密事业的巅峰期,经他泄密的关塔那摩监狱手册、驻伊美军误杀平民视频、伊拉克法警虐囚丑闻等在全世界掀起轩然大波。第三次是现在,身为厄瓜多尔驻英使馆的政治难民,他处境不妙,却协助斯诺登躲避美国的追捕,并声称会替他揭露更多的政府监控计划。至于他为何躲入厄瓜多尔使馆,不得不提到他的第二次走红。他很不愿意提起这件事,“但不管(他)做什么,泄露什么文件,瑞典的案子都是媒体关注的重中之重。”在自传中,他“怀着谅解的精神”花了11页的篇幅首次讲述和A、W两位女性情感纠葛的始末,他感觉“‘美人计’的可能性很大”。今后在别处,他“不会再为各位挖掘更多细节”了。
★看点三:揭秘维基解密之外的阿桑奇:他不仅仅是个黑客
这不是有关阿桑奇和他神秘组织的新闻报道总汇,这不是关于他黑客行动的科幻电影,这是他的自传,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回忆自己一路走来的历程。因为他所从事的工作,铺天盖地的报道恨不得将他描述为一个生来就会编程的外星人。谁都知道他童年漂泊不定,但没人知道他其实乐在其中;谁都知道他转过30多次学,讨厌学校教育,却没人知道他曾有一位十分敬仰的金老师。他小时候最大的爱好就是饲养蜜蜂。长大之后他似乎自己就变成了一只蜜蜂,跳着外人无法理解的圆圈舞(黑客程序),采蜜(收集机密),传播花粉(泄密),时不时蜇人。
★看点四:本书出版实属不易,阿桑奇撕毁了本书合约,他不希望读者知道得太多
为了解决维基解密的经费问题,更为了筹措瑞典性侵指控的律师费用,阿桑奇同意写一本自传,顺便宣扬一下他的“战斗宣言”。可洋洋洒洒地完成之后,阿桑奇认为“书的内容对他来说牵扯太多个人私密了。”当全世界38家出版社计划出版本书时,他说他想废除合同。虽然他改变主意了,但他一直都说书写得很好。阿桑奇对本书的评价出版社表示认同,因此遵守合同规定,出版了此书。
2018年10月6日 想读
社会主义的未来 豆瓣
The Future of Socialism
作者: (英)安东尼·克罗斯兰 译者: 轩传树 / 朱美荣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 10
这是一本关于欧洲社会民主主义的经典著作,也是英国工党重要的理论来源。作者提出了他的关于战后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变化以及阶级结构的转变的系统观点,论证了所谓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将平等的价值、市场经济和渐进的政策结合在一起。
2018年10月6日 想读
牛虻 豆瓣
The Gadfly
7.8 (48 个评分) 作者: 伏尼契(爱尔兰) / sf 译者: 李俍民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53 - 7
六月里一个炎热的傍晚,所有的窗户都敞开着,大学生亚瑟·勃尔顿正在比萨神学院的图书馆里翻查一大叠讲道稿。院长蒙太尼里神甫慈爱地注视着他。亚瑟出生在意大利的一个英国富商勃尔顿家中,名义上他是勃尔顿与后妻所生,但实则是后妻与蒙太尼里的私生子。亚瑟从小在家里受异母兄嫂的歧视,又看到母亲受他们的折磨和侮辱,精神上很不愉快,却始终不知道事情的真相。亚瑟崇敬蒙太尼里神甫的渊博学识,把他当作良师慈父,以一片赤诚之心回报蒙太尼里对自己的关怀。
当时的意大利正遭到奥地利的侵略,青年意大利党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吸引着热血青年。亚瑟决定献身于这项事业。蒙太尼里发现了亚瑟的活动后十分不安,想方设法加以劝阻;但亚瑟觉得作一个虔诚的教徒和一个为意大利独立而奋斗的人是不矛盾的。在一次秘密集会上,亚瑟遇见了少年时的女友琼玛,悄悄地爱上了她。
蒙太尼里调到罗马当了主教,警方的密探卡尔狄成了新的神甫。在他的诱骗下,亚瑟在忏悔中透露了他们的行动和战友们的名字,以致他连同战友一起被捕入狱。他们的被捕,连琼玛都以为是亚瑟告的密,在愤怒之下打了他的耳光。亚瑟痛恨自己的幼稚无知,对神甫竟然会出卖自己感到震惊,同时得知蒙太尼里神甫原来是他的生身父亲,他最崇仰尊敬的人居然欺骗了他。这一连串的打击使他陷入极度痛苦之中,几乎要发狂。他一铁锤打碎了心爱的耶稣蒙难像,以示与教会决裂。然后他伪装了自杀的现场,只身流亡到南美洲。
在南美洲,亚瑟度过了人间地狱般的13年。流浪生活磨炼了亚瑟,回到意大利时,他已经是一个坚强、冷酷、老练的“牛虻”了。他受命于玛志尼党揭露教会的骗局。他用辛辣的笔一针见血地指出,以红衣主教蒙太尼里为首的自由派实际上乃是教廷的忠实走狗。牛虻赢得了大家的喜爱。此时,他又遇见了琼玛,但琼玛已认不出他了。
牛虻和他的战友们积极准备着起义。在一次偷运军火的行动中被敌人突然包围,牛虻掩护其他人突围,自己却因为蒙太尼里的突然出现而垂下了手中的枪,不幸被捕。
牛虻的战友们设法营救他,但牛虻身负重伤,晕倒在越狱途中。敌人决定迅速将他处死。前来探望的蒙太尼里企图以父子之情和放弃主教的条件劝他归降;牛虻则动情地诉说了他的悲惨经历,企图打动蒙太尼里,要他在上帝(宗教)与儿子(革命)之间作出抉择。但他们谁都不能放弃自己的信仰。蒙太尼里在牛虻的死刑判决书上签了字,自己也痛苦地发疯致死。
刑场上,牛虻从容不迫,慷慨就义。在狱中给琼玛的一封信里,他写上了他们儿时熟稔的一首小诗:
不管我活着,
还是我死掉,
我都是一只。
快乐的飞虻!
至此,琼玛才豁然领悟:牛虻就是她曾经爱过而又冤屈过的亚瑟。
2018年10月6日 想读
白银时代 豆瓣
8.6 (131 个评分) 作者: 王小波 花城出版社 1997 - 5
《白银时代》是《时代三部曲》之二。这是由一组虚拟时空的作品构成的长篇。这组作品写的是本世纪长大而活到下世纪的知识分子,在跨世纪的生存过程中,回忆他们的上辈、描述他们的上辈、描述他们自己的人生。与其说这是对未来世界的预测,不如说是现代生活的寓言。
2018年10月3日 想读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豆瓣
Se una notte d'inverno un viaggiatore
9.2 (107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萧天佑 译林出版社 2007 - 6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由框架故事和嵌入小说两部分组成。框架故事以男性读者“你”作主角,“你”是整本书的“隐设读者”,也是实际在进行阅读的读者。话说,你兴致勃勃地买来卡尔维诺的新小说《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正看到入迷之处,没想却因书页装订错误而被迫中断阅读。你迫不及待地去寻找下文,不料拿回来却是另一部小说,读到高潮迭起之际,书又戛然而止……如此这般的阴错阳差一再发生,你锲而不舍地追索其下文,一部接一部地找来读,前后总共阅读了十部互异其趣的小说之开头,这些“嵌入的小说”的标题正好串成一个句子:(1)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2)在马尔泊克镇外,(3)从陡坡斜倚下来,(4)不怕风吹或晕眩,(5)在逐渐累聚的阴影中往下望,(6)在一片缠绕交错的线路网中,(7)在一片穿织交错的线路网中,(8)月光映照的银杏叶地毯,(9)环绕一空墓,(10)什么故事在那头等待结束?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有时隐约,有时直接地把阅读(及写作)和性爱等同齐观,混为一谈。不少章节的前文和各篇嵌入小说皆涉及情欲挑逗,描写露骨,香艳刺激,不亚于坊间所见的煽色腥小说;同时又隐含深刻寓意,可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加以诠释。光从这一点,就可以约略看出,这是一本后现代作品:兼容并蓄严肃和通俗文学的特色于一炉,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正好人人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2018年10月3日 想读
树上的男爵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豆瓣
The Baron in the Trees
9.2 (391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吴正仪 译林出版社 2012 - 4
在大陆,王小波、苏童、阿城、止庵是他的忠实粉丝
在台湾,朱天文,唐诺是卡尔维诺不余遗力的传播者
在香港,梁文道说他一直在准备谈卡尔维诺,可是一直没准备好
权威版本,全面修订2006年单行本译本,并增补卡尔维诺各作品自序、后记、注释等重要资料
知名设计师全新装帧,精装双封设计,书脊烫金,封面采用原创线条图,赋予每部作品文学个性
卡尔维诺 “我们的祖先”三部曲之一。“我们的祖先”三部曲包括:《不存在的骑士》《分成两半的子爵》《树上的男爵》,这三个故事代表通向自由的三个阶段,关于人如何实现自我的经验:在《不存在的骑士》中争取生存,在《分成两半的子爵》中追求不受社会摧残的完整人生,在《树上的男爵》中有一条通向完整的道路——这是通过对个人的自我抉择矢志不移的努力而达到的非个人主义的完整。
一次倔强的反抗,让科希莫从十二岁起就决定永不下树。从此,他一生都生活在树上,却将生命更紧密地与大地相连。是不是真的只有先与人疏离,才能最终与他们在一起?
2018年10月3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