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anhua - 标记
大屠杀:巴黎公社生与死 豆瓣
Massacre: The Life and Death of the Paris Commune
作者: 约翰·梅里曼 译者: 刘怀昭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7 - 1
如果说还有什么不能忘记
那一定是对美好生活生生不息的向往
法国在普法战争中遭受灾难性失败之后,饥寒交迫而又对政治感到幻灭的巴黎人民拿起武器,以争取社会公正的名义奋起反抗他们的政府。1871年春,自称公社社员的人们宣布他们自由了。在光荣的八个星期里,巴黎公社孕育出19世纪的一些伟大的梦想——公社以极为开明进步的形象亮相,开启了一系列重大的社会改革,包括对妇女联盟的认可、呼吁小学义务教育、为女孩办学等等。然而,他们的乌托邦在那一年的5月22日走到了混乱而血腥的尽头,十三万凡尔赛政府军自没有设防的西城墙涌入,在巴黎的火海中对公社社员进行了大规模处决。
在《大屠杀》一书中,历史学家约翰?梅里曼记述了那永远改变了欧洲政治面貌的64天。他向我们介绍了一连串难以比拟的人物——从“死鱼眼”拿破仑三世到将“肥大身躯”塞进衣柜以躲避追捕的画家库尔贝,从每烧一栋房子便可获得十法郎的女纵火犯到藏在屠夫的冻肉块里逃离巴黎却被士兵一刀刺死的无辜者,书中形形色色的生死故事,带给我们对自由生命无止境的感叹。
2018年2月5日 想读
国王的两个身体 豆瓣 Goodreads
The King’s Two Bodies: A Study in Mediaeval Political Theology
8.8 (14 个评分) 作者: 恩斯特·H·康托洛维茨 译者: 徐震宇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1
对嗣后的思考是人类最基本的思考,政治体亦然。
“国王的两个身体”是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英国法学家创制的概念:国王有一个“自然之体”,他个体的肉身,可生病、会疲弱、可朽坏;同时,国王另有一个“政治之体”,永远存续、不可朽坏。然而,政治体世俗化的下发展历史塑造了超越时间的“祖国 ”和“人民”这样的观念,并自然地引向这个身体的“头”,即国王的永久性问题。这个问题是古今政治体的根本问题。
康托洛维茨耗时十年,展开了一系列令人目眩的研究,深入探索了“两个身体”的中世纪渊源,从浩瀚的史料中清理出各种与“二体”有关联的思想谱系——都指向一个根本问题:政治体永久性,即人民政体的“头”的永久性问题。他精心雕琢自己一生的巅峰之作,试图用历史材料本身散发出的魅力,抵御激进主义的思潮,揭示现代国家的生成问题。
必须指出:英国剑桥史学派和法国年鉴史学派所建构的西方史学强大话语权,让《国王的两个身体》作为政治思想史经典的谱系,被某些意识形态的蜘蛛网所遮蔽。《国王的两个身体》会让今天的读者想到这样的道理:斩首作为政治体的人民身体的“头”,无异于斩除一个人民国家应该景仰的高贵精神——这意味着一个民族的文明传统的珍珠彻底破碎。
2018年2月5日 想读
中国思想史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日)沟口雄三 译者: 龚颖 / 赵士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2
《中国思想史(宋代至近代)(精)》由作者沟口雄三两部通论性的思想史著作构成,《儒教史》从“儒教”的角度梳理从北宋王安石经朱熹、王阳明到李贽、戴震,一直到20世纪的大同观的思想中,儒家观念的发展脉络(从天理向公理的转换)和在社会政治层面的屈折展开。《中国的思想》则是面向普通读者的普及性读物,主要通过与日本同类概念的比较,探讨了天、理、自然、公等中国思想史中的核心概念的特质,并对这些概念从宋代到近代怎样完成了质的展开,分别做了重点考察。
2018年2月5日 想读
作为方法的中国 豆瓣 Goodreads
方法としての中国
8.5 (18 个评分) 作者: [日] 沟口雄三 译者: 孙军悦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 2
《作为方法的中国》包括了:考察“中国近代”的视角、关于近代中国像的重新探讨、中国的“封建”与近代、天下与国家、生民与国民、作为方法的中国、津田支那学和今后的中国学、法国支那学、日本汉学和中国哲学、写在“儒教复兴”之际等内容。
2018年2月5日 想读
危机年代 豆瓣
A Time of Crisis: Japan, the Great Depress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作者: [美] 克里·史密斯 译者: 刘静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8 - 1
20世纪30年代初严重的经济危机、政治动荡以及深刻的社会变革,种种事件在日本现代史上可谓史无前例,更令亲历者深感不安。面对时局变化,日本乡村的应对措施不仅灵活,而且富有独创性。作者深刻剖析了日本东北部农民投身振兴运动、走向经济富强的改革历程,阐述了振兴运动对国家和农民之间关系产生的影响,以及农民为弥合日益扩大的城乡差距和工农差距所做的尝试和努力。本书深入地探究了日本为应对三十年代危机所做的调整与改革措施,聚焦普通国民是怎样克服大萧条的重重困难,解读他们付诸努力背后的深刻含义,帮助我们了解日本怎样走出战争、走向繁荣,同时本书还进一步阐述了包括女性在内的日本农民应对现代社会根本问题的方法和手段。
2018年2月5日 想读
电影少女 豆瓣
7.1 (15 个评分) 作者: [日] 桂正和 天下出版有限公司 2003
桂正和的經典漫畫《電影少女》:酷愛畫漫畫的少年弄內洋太,一直暗戀著同班同學然美,可是害羞的他卻不敢向她表白,因為他發覺然美竟愛上了自己的好友貴志。失戀的洋太,在一間新開的錄影帶中心租借了一盒影帶,帶裡的女孩子天野爱依竟然從電視營幕中走了出來,出現在大受打擊的洋太面前,他便開始了緊張又溫馨的新生活……
2018年1月12日 想读
I"s 豆瓣
8.0 (34 个评分) 作者: [日] 桂正和 VIZ Media LLC 2005 - 3
桂正和连载近3年,实力大勇之作《I’s》,终于画到终结。《I’s》口碑虽不及高峰作《电影少女》,但女主角苇月伊织的出「色」程度,简直比过去更「夸」前了一大步。究竟桂正和的漫画是否只有独孤「咸」一味?抑或只是用「色」,去包装他的深「情」一面呢?
《I’s》中,没有科幻世界,只讲校园爱情。只是个关于一男三女的爱情故事,四人的日文名字都以I字起头,漫画亦因此而命名。内容离不开暗恋明恋之间的忐忑心情、还有少不免的误会重重。男主角濑户一贵性格拖拖拉拉,偏偏又可以周旋于三个美少女之间。
第一人称的心理描绘,将一贵的内心微妙之处刻画地淋漓尽致,其他人物的内心通过动作和表情来表达。近乎完美的画面更是让漫画迷爱不释手。
2018年1月12日 想读
人魚之森 豆瓣 博客來
8.9 (25 个评分) 作者: 高橋留美子 译者: 湧太 尖端 2004 - 6
人魚系列之一。
目錄:
人魚不再笑
斗魚之里
人魚之森
2018年1月12日 想读 高桥留美子人鱼系列
Junk Story 豆瓣
作者: [日本] 大暮维人 1998
2018年1月12日 想读 希望有朝一日能看到大暮维人的早期作品
REAL(01) 豆瓣
9.5 (13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井上雄彦 译者: 何宜叡 尖端出版社 2006 - 2
野宮自從不打籃球之後,做什麼都不順利。後來野搭訕了一名少女夏美,沒想到,卻因為騎摩托車出了意外,導致夏美半身不遂,自此,野宮每天都會去醫院探望她。有一天,野宮在體育館內和殘障者戶川進行1對1的比賽,從此之後,二人的生活就起了莫大的變化…
2018年1月12日 想读
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 豆瓣
Inner Asian Frontiers of China
8.8 (12 个评分) 作者: [美]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 译者: 唐晓峰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7 - 2
本书对这个内陆边疆的四个地区(东北、新疆、内蒙古、西藏),从生态环境、民族、生产方式、社会形态、历史演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考察,揭示了中国内地与上述四个地区边疆地区各自不同的互动依存关系,讨论了中国内陆边疆历史的丰富多样性。由此,它展现了各个边疆地区独特的历史价值,指出了中国多民族社会文化的整合特征。
2018年1月6日 想读
陈映真的第三世界 豆瓣
作者: 陈光兴 大家良友书局 2014 - 11
本书所追溯的主要是陈映真五个文本中所提供的有关理解线索。这五个文本包括陈映真早期创作的《乡村的教师》(1960),八十年代创作的《铃铛花》(1983)、《山路》(1983)、《赵南栋》(1987),九十年代创作的《当红星在七古林山区沉落》(1993),这五篇是陈映真文学中最为直接以左翼分子为主体的写作,关切的都是五十年代入狱的地下党人及其家属,其中前四篇完成于风声鹤唳的戒严期间,显然是作家在不顾外在情势的险峻而紧追左翼前辈们的产物。在新世纪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理解他当时这种强烈的内在精神动力呢?
2017年12月17日 想读
作为文化的传播 豆瓣
作者: 詹姆斯·W.凯瑞 译者: 丁未 华夏出版社 2005 - 8
詹姆斯·凯瑞超凡的洞察和富有见地的评论,在学术批评家中是少有的。他的著作启发了不同的学者群,还有媒介的专业人士,因此,他在这部著中提出的观点应该引发更广泛、更有价值的讨论。
凯瑞富有创见的著作不仅涉及了这个领域的核心问题,而且对此作了新的界定。他的著作会让读者用新颖而有益的方法,思考传播研究中传递观对仪式观、行政性对批判性、实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对权力取向研究等两分法。凯瑞对一些重要事物与理论所采用的历史观,值得有内涵的学者一读。
凯瑞这些论文所包含的东西远不止对某一学科的批判,其生动的思想、明晰的风格以及深邃的学问将引领读者穿越一片开宽而丰盛的知识领地,尤其是那些已经影响现代美国人思想的议题。无论作为一种思想启示,还是作为一次愉快的阅读经历,《作为文化的传播》必将成为这一领域的经典之作。
2017年12月16日 想读
权力的媒介 豆瓣
作者: (美)J.赫伯特.阿特休尔 著 译者: 黄煜 / 裘志康 1989 - 7
本书抓住新闻媒介与社会统治力量这一核心问题展开层层论述,深入考察了欧美新闻事业的演变发展以及新闻观点的产生变化,探讨了当今世界新闻传播领域的重大问题。
2017年12月15日 想读
文化现代性的视觉表达 豆瓣
8.1 (8 个评分) 作者: 吴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3
作者将日常生活、通俗文化、意识形态和大众传媒作为主要的切人点,重新考察中国社会一个多世纪的现代化进程,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视觉现代性及其狂欢性的爆发。本书从视觉哲学、视觉历史、视觉社会学和视觉政治学等角度,融合了传播学、社会理论、文化史、性别研究、后殖民理论、政治经济学等学科框架,多方面探讨视觉文化与中国现代意识生成之间的关系,分析的对象包括摄影、印刷、电影、电视、互联网、产外广告、博览会、奥运会、大型景观等各类视觉媒介与视觉现象。笔者希望做一个当代视觉文化的“游荡者”,从看似不相关和琐碎的文化现象与事件中,扒梳现代性文化的表征与逻辑,对现当代中国传媒文化中的各种视觉文化现象进行批判性分析,以图从特定的角度揭示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人的精神特质、思维方式、意识形态和集体想象,为现代性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变迁研究和当代通俗文化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洞见和案例分析。
2017年12月10日 想读
融合文化 豆瓣
7.7 (7 个评分) 作者: [美]亨利•詹金斯 译者: 杜永明 商务印书馆 2012 - 10
该书展现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在这里新媒体和旧媒体相互碰撞、草根媒体和公司化大媒体相互交织、媒体制作人和媒体消费者的权利相互作用,所有这一切都是以前所未有、无法预测的方式进行的。
2017年12月8日 想读
文本盗猎者 豆瓣
Textual Poachers: Television Fans and Participatory Culture
8.8 (53 个评分) 作者: [美]亨利·詹金斯 译者: 郑熙青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11
本书是传播学媒介分析和文化研究经典著作,2012年劳特利奇出版社出版了本书的20周年纪念版。本书反对将粉丝看做愚昧、盲目的“文化白痴”,而是将他们看作媒体内容的积极消费者、熟练的参与者,是从借来的材料中建构自己文化的游猎式的文本盗猎者,是勇于争夺文化权力的斗士。电视粉丝热衷于对媒体文本进行各种自主性的符号阐释,并且从大众文化资源中盗取零散的片段,讲述自己的故事,阐发自己的欲望。本书的作者从粉丝和学者双重知情人身份的角度出发,以详细而生动的具体案例,分析了《星际迷航》《布雷克七人组》《异形帝国》《侠胆雄狮》《双峰》等电视剧粉丝的再创作行为和社群生态,以民族志研究方法为主考察粉丝社群,重点关注其社会机制、文化实践,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大众媒体、资本主义消费主义和观众意识形态及能动性之间的复杂关系。
2017年12月8日 想读
数字化衰退 豆瓣
作者: 丹·席勒 译者: 吴畅畅 2017 - 7
本书是“传播?地缘?政治”系列丛书的第1本,此外《传播与全球权力转移》《批判与建构:跨文化传播政治经济学路径》《南方的声音:全球视野下的拉美传播》《新土耳其媒体:政治转型与文化传统》等也将依次出版面市。丛书主编为赵月枝教授和张志华副教授。
特色观点:从数字资本主义到数字化衰退
丹?席勒教授认为数字资本主义可以用来命名我们当下正在经历的历史转折时期,对于它的概念理解可以参考“工业资本主义”,都是用来描述一种变革式的经济趋势。但数字资本主义的特殊性在于,必须将其置于持久的结构性趋势与历史危机趋势中加以审视。在丹?席勒教授看来,数字化时代只不过是让资本主义的矛盾完成了现代化而已,资本主义的数字化并不能拯救其自身深处的危机趋势。
在对资本主义的内在危机倾向和信息产业历史进行多年深入考察后,与技术乐观主义者不同,丹?席勒独树一帜地提出了“数字化衰退”(digitaldepression)这一概念,用来描述以下现象:在网络化和数字化的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主义的核心力量——剥削、商品化和不平等——不仅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正在不断发展和加速。上世纪末,数字网络刚出现时,多数人都欢呼雀跃,对互联网可能带来的美好未来抱有无限期待。然而,随后的亚洲金融风暴、互联网泡沫破裂、2008年金融危机,断然打破了人们期望能借互联网摆脱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厄运的美梦。
经济衰退与数字产业持续增长的矛盾
丹?席勒在《数字化衰退》一书中通过详实的数据与资料,令人信服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趋势,进而厘清始于2008至2009年间的数字化衰退现象的原因。
席勒所命名的“数字化衰退”,是指经历2008年的次贷危机后,数字通信产业的投资额不降反升,一举成为当前主流的经济增长极,同时各方力量围绕数字技术及其增长的掌控权展开各种竞争、争夺甚至冲突;然而,数字通信产业的发展并未减缓既有的金融危机,经济不平等、劳动剥削等现象依然存在并不断加深。这一现象与1930年代从经济大萧条时期恢复过来并得到大力发展的消费工业之间,充满了历史的同构性。同时,他也向我们条分缕析地罗列了围绕数字技术及其增长的掌控权而展开的各种竞争、争夺甚至冲突。
本书共分为两个部分。在第*部分中,作者将信息与传播在政治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分为了三种,即:透过永不停歇的劳动力重构与不断增加的外商直接投资的循环,资本重组了生产体系;资本同时进入金融领域;大幅上升的军事采购支出。在第二部分中,作者认为信息与通信行业乱象丛生的重组情况将继续下去,并成为一种趋势。
通过展示数字技术在全球政治经济中的核心角色,并将其与全球金融、生产与军事网络化趋势相联系,席勒把数字通信产业置于争夺互联网的地缘政治框架中加以审核。资本主义的核心地带(剥夺、商品化与不平等)存在各种力量,它们之间的矛盾、妥协和斗争都在地缘政治和全球政治经济的大环境下不断加速、扩大和加深。在中国当前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和网络金融的背景下,本书无疑让我们从全球的视野重新考虑中国以及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互联网发展迷思背后的政治经济脉络,特别是与世界体系中心地区的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的关系。
2017年12月7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