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anhua - 标记
唐诗杂论 豆瓣
8.8 (19 个评分) 作者: 闻一多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唐诗杂论》是闻一多先生站在一个崭新的高度,以历史的眼光分析研究唐诗的结晶。全书冲破了传统的学术方法、学术研究的狭隘和封闭,从诗人的角度看待、研究诗歌,卓见颇多。书中的文章大多发表在20-30年代的报章杂志上,后来汇编成册。闻一多是民国时期著名的诗人和民主斗士,但他同时也是一个严谨的学者,他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深湛的研究,《唐诗杂论》就是他的一部分研究成果。作为一部开拓性的著作,它在唐诗研究中的历史地位仍然是不可动摇的。同时,闻一多的唐诗研究有他独特的视角和方法,这对我们今天的学者仍然富有启迪。为此,我们重新出版了此书,并请著名学者傅璇琮为此书撰写了“导读”,着重于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探计了闻一多唐诗研究的个性特点与开创作用,这对于了解中国近代学术史,促进唐诗研究在大有裨益。
他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以历史的眼光,观察和分析唐诗的发展变化,冲破了传统学术方法的某种狭隘性和封闭性。这是闻先生唐诗研究的极其宝贵的思想遗产,值得我们吸取。
2018年4月17日 想读
狱中书简 豆瓣
作者: 罗莎·卢森堡 译者: 傅惟慈 花城出版社 2007 - 5
《狱中书简》是一本从敌人的监狱中寄给友人的信的集结。这不是偷偷地传送出来的,而是必须经过敌人检查的信,因而,它不能够谈一些可能被敌人认为是违碍的事情和问题,只能写一些平淡的、零碎的感想和小事。但是,即使是这样,这一束信札还是闪着耀眼的光芒;即使谈的是小事和片感,还是反映出了作者的人格的光辉,如同一滴海水也还是会反映阳光一样。
作者在信中谈读书的感想,谈一些往事,谈一些生活中的印象,也谈小鸟,谈动物,谈花草,谈自然的景色。正像许多革命者一样,只有在监狱中,她才有较多的空闲,又被限制着不能谈别的事;而她写信的对象又是她的挚友,她才会这样随便地漫谈。这样,我们就窥见了作为一个战士的她的心灵的另一面。这《狱中书简》对我们是珍贵的,使我们对她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在读着这些信札的时候,我们不能不为作者的人格和心灵所感动。
2018年4月16日 想读
论俄国革命 书信集 豆瓣
作者: 罗莎·卢森堡 译者: 殷叙彝 / 傅惟慈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1 - 10
本书是著名的德国工人运动领袖卢森堡的《论十月革命》及近 200封书信的合集,体现了一个革命家的宏伟的战略思想和博大的人文关怀。
2018年4月16日 想读
左手的掌纹 豆瓣
8.5 (8 个评分) 作者: 余光中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3 - 10
“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这是文坛对台湾著名学者余光中公认的形容。而今,余老又用他的左手为读者奉献上一道精神大餐,散文集《左手的掌纹》选其作品五十多篇,有短到数百言的小品,也有长逾万言的巨制;有纯粹的抒情文,有夹叙夹议的杂文,还有不折不扣的论文。无论篇幅与文体都不拘一格。这些散文或记海外见闻,或写读书杂感,或写域外游踪,或写人情世故,或抒思乡怀人之情,内容广泛,不拘一格,编选者从余光中散文创作的整体性和多样性出发,整体勾勒出这位活跃在当代世界华文之林中的文学巨擘,从浪迹天涯到誉满中外的人生轨迹与心路历程,集中展示了余光中散文创作的多方面的艺术才华。这些散文随笔,叙事抒情议论自成一家,激情奔放,叙事精当,思路开阔,人情练达,知识渊博,读来美不胜收
2018年4月16日 想读
美德书 豆瓣
作者: (美)威廉・贝内特(编著) 译者: 何吉贤等 2000 - 10
本书旨在帮助人类久已有之的伟大工作:孩子的道德教育,并分别从同情、责任、友谊、工作、勇气、毅力、诚实、忠诚、自律九个方面来讲述。书中的文章极具可读性,完全没有枯燥乏味的说教。通过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向孩子们述说: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当然也包括具体清晰的指导、规劝和训练……不失为一本家教方面的好书。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中所选的小故事都是作者精选细选的,没有老调重谈之嫌,同时又具有极好的教育意义,堪称一本上好的亲子读物。
2018年4月16日 想读
中国的冲击 豆瓣
中国の衝撃
9.2 (5 个评分) 作者: [日] 沟口雄三 译者: 王瑞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 7
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为时事评论,后两个部分为思想史学术研究。第一部分中,沟口教授敏锐地抓住了当今日本社会中国认识的误区,即以现代化先行者自居的优越感、知识论上的歧视和偏见、断言中国缺少民主和自由的冷战思维、受害记忆与加害记忆之间的分离等等。他在历史的流动脉络里抓住这些被日本中国学回避和无视的问题点,展开了精彩的思想史分析。沟口教授指出,这些认识误区使得战后的日本社会仍然无法有效地追究战争责任和向中国人民谢罪,并且使得日本的中国学研究无法进入跃动的中国当代史,这种状况间接地导致了日本社会在东亚国际关系中无法作出切合中国实际状况的判断,也影响了日本和中国社会建立正常的友好关系。他分析了战争创伤记忆的情感性特征,特别指出了感情记忆作为历史真实所具有的无法以客观实证加以固定的特征,为突破日本知识界把战争记忆表面化的困境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也为中国社会了解日本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此外,他也驳斥了关于中国没有自由和民主的冷战思维,指出中国有自己的民主和自由的方式,不可以用美国式标准简单套用。第二与第三个部分是沟口教授对于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变迁的结构性讨论。通过结构性讨论,他试图把第一部分所批判的日本中国学的问题进一步深化,暴露这些问题的认识论根源;同时,也建立正确认识中国历史的思想史假说。
2018年4月9日 想读
上课记 豆瓣
8.0 (39 个评分) 作者: 王小妮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1
这是一本难得一见的“教后感”结集,它记录了来自城市、更来自农村的“90后”一代大学生彷徨、躁动又不失纯真的日常生活和思考。其中不仅收录了2006至2010这五年间,王小妮在海南大学人文学院开设影视写作课程期间的教学笔记,还摘选了部分学生作业和邮件。作为一位诗人,王小妮有更为敏锐的心思,去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种种经验,也耐心观察着年轻学生们的精神和思考状态。她深深地理解学生们的焦虑:“面对现实,批评今天的大学生太急功近利是最无力和最不人性的。如果他们不焦急,不知道养活自己和改变父母的生活,反而有问题。”她反对学生们使用僵化的“好词好句”,让他们用自己的方言去朗读诗歌、表演小品,唤醒最亲切鲜活也最原初的感觉。她尤其关注那些出身底层和农村的学生,提醒他们自己的经历就是一个宝库,不必急于洗去自己身上的“土气”。王小妮的文字,让我们在这个喧嚣的时代,重新想起“理想主义”这个几乎被遗忘、又被误读无数的词汇。
2018年4月9日 想读
中国文化要义 豆瓣
8.7 (14 个评分) 作者: 梁漱溟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5
《中国文化要义》首先从集团(集体)生活得角度对比了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进而提出了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社会的重要论断,并根据对中国宗教的深入考察,指出以伦理组织社会,进而实现中国社会改造的出路。此外,作者还考察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既批判了中国文化的病诟,也揭示了中国民族精神的要旨。中國文化要義。
2018年4月9日 想读
乡村建设理论 豆瓣
作者: 梁漱溟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8
《乡村建设理论》由甲部认识问题和乙部解决问题构成。甲部,主要是从历史学的角度以文化社会学的分析方法来观察、分析中国社会结构及文化传统性质的,是乡村建设理论的依据和乡村教育思想的基础;乙部,主要阐述乡村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手段,通过社会组织的重建和现代科学生产及生活知识的灌输,来解决中国的政治问题和促进农业经济的复苏与振兴,使中国逐步过渡到真正以民为主的现代国家并由农业引渡到工业化。
2018年4月9日 想读
这个世界会好吗? 豆瓣
7.1 (8 个评分) 作者: 梁漱溟 / 艾恺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11 - 5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艾恺著有《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一书。艾氏为印证事实,订正该书未尽正确、周详之处,1980年8月特来华专访梁漱溟先生,长谈十余次。
谈话中,梁氏论述了儒家、佛家、道家的文化特点及代表人物,涉及诸多政治文化名人,包括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康有为、章太炎、胡适、冯友兰,等等,回顾了他一生的重要活动——任教北大、从事乡建运动、创建民主同盟……
书中内容丰富,因此可作为了解与研究梁漱溟思想与活动及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重要参考。
「作为一个历史研究者的角度看来,我认为就算再过一百年,梁先生仍会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单单是因为他独特的思想,而是因为他表里如一的人格。与许多20世纪的儒家信徒相比较起来,他更逼近传统的儒者,确实地在生活中实践他的思想,而非仅仅在学院中高谈。梁先生以自己的生命去体现对儒家和中国文化的理想,就这点而言,他永远都是独一无二的 。」 ——艾恺
「此次长谈时,先父已87岁高龄,可算时届垂暮之年了,可他不仅头脑清晰、思维敏捷,而且话里话外不时流露出平和而乐观的心态,毫无老年人易见的感伤、消沉的影子。例如谈到中国文化的传承,儒家思想如今尚保存在人们的心目中有多少时,他承认旧习俗多遭破坏,可他说“但不能说一扫而光啊!”“中国人还是中国人,他还有一种中国人的气味吧!”,因此他对中国文化在中国的“前途并不悲观”。至于说到世界的未来、说到人类的前途,他说:“我是比较乐观的。”那为什么如此乐观呢?这自然与他自有其坚信不移的理念有关,而这一理念又正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自己所提出的。他认为人类面临有三大问题:人对物的问题;人对人的问题;人对自身的问题。」
——梁培宽
2018年4月9日 想读
天才假象 豆瓣
Bounce: Mozart, Federer, Picasso, Beckham, and the Science of Success
作者: [英] 马修·萨伊德 译者: 金玉璨 后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8 - 3
来自天才辈出领域的反天赋理论
...................
※编辑推荐※
☆ 我在过去六个月里读过的最重要的书。 ——经济学家、奥巴马内阁成员、花旗集团副主席彼得·奥斯扎格(Peter Orszag)
☆ 聪明的外行和勤奋的内行,哪个才是更好的决策者?临场掉链子的魔咒要怎么打破?“黑人擅长跑步”一说体现了怎样的思维陷阱?英国乒乓球名将、牛津大学优秀毕业生、获奖媒体人马修·萨伊德将体育训练思维引入成功心理研究,通过自身经验和旁征博引,将各个领域内的天才神话一一击破。
☆ 一万小时以上的刻意练习,积极自我暗示的心理策略,对思维误区的清醒认知与避免,是优异表现不可或缺的三大元素。本书将从方法、策略与陷阱三方面告诉你,如何在你所处的领域内成为佼佼者。
...................
※内容简介※
人们常常认为,天赋在很多人的成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只要有聪明的头脑和杰出的思维能力,在不熟悉的领域也能触类旁通,做出堪比内行的正确决策。
在本书中,萨伊德从体育和音乐等领域入手,证明了天赋的重要性被人们高估的事实。他表明,成功无一例外,都是长时间刻意练习的成果,这一原理适用于任何能体现业余与专家表现差异的领域。
萨伊德还探讨了我们可以如何利用心理效应获得和保持成功,以及一些关于成功的流行偏见。他通过亲身经历揭示了临场发挥失常现象的心理机制,再次印证高水平专家表现是经过大量练习后技能内化的结果。相信努力而不是天赋,能使我们更顽强地面对失败的冲击,更理性地享受成功带来的荣誉。
...................
※ 名人推荐※
在这本发人深省、趣味横生的书中,马修·萨伊德通过对一些体坛现象的深入讨论,帮我们认识了人类行为的共通原理。
——《怪诞行为学》(Predictably Irrational)作者丹·艾瑞里(Dan Ariely)
萨伊德犀利地解剖并摧毁了人们对天赋的迷信。他综合学者的精确度、记者的流畅文笔与运动员的亲身经历,将论据有条不紊地一一呈现。
——伦敦大学学院进化遗传学教授马克·托马斯(Mark Thomas)
这本扣人心弦并令人振奋的书,解读了在体坛、商界和其他很多领域内成就辉煌的原因。
——高盛集团前副主席迈克尔·舍伍德(Michael Sherwood)
...................
※ 媒体推荐※
年轻时一段足以令人一蹶不振的经历给了萨伊德一个入口,让他在本书中对表现心理学原理进行了一番精彩阐释。如果你喜欢《魔鬼经济学》与《怪诞行为学》,本书会正对你的胃口。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2018年4月8日 想读
瀛寰志略 豆瓣
作者: 徐继畬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1
《瀛寰志略》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
2018年4月7日 想读
法国电影新浪潮 豆瓣
8.1 (23 个评分) 作者: 焦雄屏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 - 7
发轫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是世界电影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革命性运动。它突破了传统电影一元化的结构,拓展了电影的创作领域,在形式和内容的突破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本书从新浪潮运动发生的背景谈起,详述其流派、演变、成果,及其在世界范围内对电影制作和电影美学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并对该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作了深入的剖析与探讨。
2018年4月2日 想读
认识电影 豆瓣 Goodreads
8.9 (116 个评分) 作者: [美] 路易斯·贾内梯 / [瑞典] 英格玛·伯格曼 [日] 黑泽明 等供图 译者: 焦雄屏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7 - 11
《认识电影》作为电影入门书中的经典之作,用深入浅出的笔触,告诉我们影视传播的手法,并逐项解析其复杂的语言系统与要素。问世几十年以来,此书始终是世界各地影视从业人员和主流专业院校的必备之选,更是电影爱好者不可或缺的手边书。

这本书从电影理论的典型视角出发,简明扼要地评论了电影艺术的方方面面。书中提及的影片包罗万象,组成了一道世界各地电影人的经验光谱,其中有我们熟悉的面孔如美国的斯蒂芬·斯皮尔伯格、英国的麦克·李、伊朗的阿巴斯以及中国的李安等。作者对欧美影片和导演了如指掌,尤其对美国影片和美国导演做了全面而详细的介绍。同时,作者也很关注第三世界国家电影,书中广泛涉及了伊斯兰电影、新亚洲电影以及非洲电影。作者以鞭辟入里的分析,新颖独到的见解和纷繁多样的视觉冲击,呈现给读者一个全新的电影世界。

全书围绕电影制作的核心要素组织架构,其中穿插以数百幅精美图片和精辟的说明,再加上缀于各章后的延伸阅读和书末的重要词汇表,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过程中吸收到最专业的电影知识,从而真正“认识”电影。
2018年4月2日 想读
中国新工人 豆瓣
作者: 吕途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11
吕途通过深入访谈,记录了34位普通人的所思所想、生命故事,她们是中国女工,从五〇后到九〇后。这些故事延伸出了两个历史:一个是时代变迁的历史,一个是个人的生命历程。当代中国的巨变深刻地塑造着每一个人,而不同年龄段女工的成长经历、谋生历程,也从不为人知的角落见证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作为女性,她们的恋爱、婚姻和生育是女工故事的重要内容,她们承受着比男性劳动者更为沉重的家庭责任和社会偏见;作为劳动者,她们生活得如何,是否能获得解放和新生,也是衡量社会变革的尺度。女工个体的生命经验固然会显得单薄甚至无助,而当每一位劳动者的经历汇集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女工群体坚韧的精神面貌。
本书是“中国新工人”三部曲的第三部。新工人的故事其实是写不完的,他们还走在各自生命的旅途上,继续创造着历史。
2018年4月2日 想读
西方文学十五讲 豆瓣
8.8 (32 个评分) 作者: 徐葆耕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 1
本书内容纵横上下三千年,横跨欧美两大洲,涵盖了从古希腊至今西方文学发展的主要思潮及各个时期最具经典性的作家和作品,从心灵深层揭示了西方文学生生不息的运动历程。行文生动活泼,富于哲理,读者能从愉快的阅读中获得意想不到的启发和对于当代人生存环境和意义的思考。本书系的内容设计充分照顾到社会上一般青年读者的阅读选择,适合自学;同时又能满足大学通识课教学的需要。每一种书都有一定的知识系统,有相对独立的学科范围和专业性,但又不同于专业教科书,不是专业课的压缩或简化。重要的是能适合本专业之外的一般大学生和读者,深入浅出地传授相关学科的知识,扩展学术的胸襟和眼光,进而增进学生的人格素养。本书系每一种选题都在努力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把学问真正做活了,并能加以普及,因此对这套书作者的要求很高。
2018年3月30日 想读
文学讲稿 豆瓣
Lectures on Literature
9.1 (17 个评分) 作者: [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译者: 申慧辉 上海三联书店 2005 - 4
《文学讲稿》用于了解纳博科夫的艺术观。不同于他的文学创作,在这部《文学讲稿》中,纳博科夫以简洁明晰的语言、深入浅出的方式,明确地表达了他对所讨论作品的看法。可以说,观点鲜明、独到是这部《文学讲稿》的一个特点。《文学讲稿》的另一个特点,是从本文出发,从分析作品的语言、结构、文体等创作手段入手,抓住要点,具体分析,充分突出了作品的艺术性,点明了作品在艺术上成功的原因。《文学讲稿》还有一个特点,即较多地引用了作品的原文。这一方面保留了此书原为课堂讲稿的本色,另一方面也具体说明了作者的见解是如何形成的。饶有意味的是,经过纳博科夫的讲解,作品中那些原来并未显示出深长意味和特殊价值的文字,就像突然暴露在阳光之下的珍珠,骤然发出绚丽的光彩。
2018年3月30日 想读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豆瓣
8.0 (53 个评分) 作者: 吴福辉 / 钱理群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 7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撰述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已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九五”教育部重点教材。这部近60万字的现代文学史著作,既注意吸收前人关于作家、作品和文体研究的成果,又克服了以往文学史的叙事模式与狭窄格局,拓宽了研究领域,在“文学现代化”这一命题下,形成了学术品味浓厚的独异的特色。
在结构布局上,全书按照1917-1949年的历史分期分为三编,但对各个时期的社会政治形势只作简约的交代,着重阐释各个阶段重要的文学思潮与文学现象,从文学演进过程与历史联系中去分析文学自身的规律与特点。这本书虽然也按文体分类,却注重突出各种文体的性质、走向以及不同流派的特点,并对某些代表艺术高峰的作家作品作专章论述,每章还附录了年表。
在对重要作家的评论中,力避对作家生平的罗列和对作品情节冗长的复述,而重视作品的艺术成就和美学价值,尤其注意分析作品产生久远影响的原因。如第二章鲁迅(一),在评论鲁迅小说的结构模式与深邃意蕴时,特意标出“说不尽的鲁迅”一节,综合了近年来学界对“阿Q精神”的人类学内涵的探讨。书中还把沈从文列为专章,表示了对这位构筑“湘西世界”,“充当现代中国文化的批判者角色”的文化人的同情和理解。
这些都是过去文学史著作所没有的或所省略的。
对于文学流派,不只是强调主流文学,而且也能从地域、文化环境的视角,去关照京派、海派、新感觉派、先锋派等趣味各异的文学派别,力求恢复现代文学色彩纷呈、枝叶繁茂的本来面貌。
2018年3月30日 想读
中国当代文学史 豆瓣
9.2 (40 个评分) 作者: 洪子诚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4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最后附有中国当代文学史年表,内容为1949-2000年文学界的主要事件、作家活动、作品发表出版等情况,为当代文学研究者提供学习、研究的参考资料。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和教材已出版四十余部。本教材在文学史观念和方法,以及当代文学史研究的具体内容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被认为是至今为止学术水平最高的一部当代文学史著作。
2018年3月30日 想读
家变 豆瓣
作者: 王文兴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2 - 2
这部小说以父与子两代人的冲突为主线,揭示了台湾小公务员的贫苦,以及在金钱观念、西化意识影响下,人们在精神生活及心理上的畸形发展。
2018年3月20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