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anhua - 标记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豆瓣
8.5 (24 个评分) 作者: [美] 马克·吐温 译者: 成时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 1
在贫穷的圣·彼得士堡小村子里有一场大骚动,这场骚动是由汤姆·索亚和哈克贝利·费恩两个小顽童所引起的。他们两人就在马库他耳洞窟内玩耍时,发现了凶恶的杀人犯英姜乔的尸骨和一大笔巨款。英姜乔把偷来的巨款藏在洞窟内,但因为找不到出口而在洞窟内活活饿死。汤姆和哈克发现巨款后一下子
变成巨富,他们回到村子后就引起了一场骚动。哈克这个流浪顽童最后被道格拉斯寡妇收养并受到她的严厉教养。当然哈克的钱也被她收去了。哈克虽然住在道格拉斯家中,但是天生的野性使他无法忍受,所以他常离家出走。刚好这时有一位从没露面却自称是哈克的父亲的人,要带走哈克并要回那笔钱。哈克的父亲是个酒鬼和流氓。他每次酒醉后闹事。村人们大伤脑筋,最后终于答应让他带走哈克和那笔钱,可怜哈克被父亲关在伊利诺州附近的一处古老的小木屋里,不过,这时候刚好是密西西比河的泛滥期,哈克就利用这个机会逃走了。
他逃到杰克逊岛避难,在岛上他无意中遇见黑人吉姆。吉姆是道格拉斯寡妇的妹妹的奴隶,他因为无法忍受沉重的工作而逃到杰克逊岛。他们两个人就躲在岛上。后来有人来搜索,他们就乘着竹筏逃到对岸的自由区。航行到半途之时,他们的竹筏和蒸汽轮船撞上了。哈克和吉姆掉到河里。哈克后来被一位富有的商人救起,但是随而卷入纷争和枪击事件,在这一片混乱中他和吉姆再次见面。
不过他们很不幸地被“年轻的公爵”和“老国王”两位郎中所骗。他们教哈克和吉姆到各城市去传教骗钱,或是耍宝、愚弄乡民以骗取他们的金钱,或是遇
到有人死亡便到他家中诈骗钱财,这两位郎中对哈克和吉姆无所不用其极。后来哈克好不容易才逃回到船上,但是他却没找到吉姆。原来吉姆被“老国王”卖到菲尔富士农夫家。而菲尔富士的太太刚好是汤姆的叔母。哈克知道这件事后就和汤姆商量如何救出吉姆。经过一番惊险的行 动,他们三个人终于逃出菲尔富士家。逃亡途中,汤姆的脚被枪击中,伤势很严 重。由吉姆陪他到镇上治疗,一不小心吉姆又被捉走了。这个时候汤姆的叔母玻莉到镇上来。她带来消息说:道格拉斯寡妇的妹妹已经死了。她在遗嘱里恢复吉姆为自由身。而哈克的父亲也死了,他也恢复自由身。不过这次他要由玻莉叔母收养。哈克曾经在道格拉斯寡妇那儿吃过苦头,对于这种被文明人士教养的经验,他实在受不了。
2020年5月20日 想读
鲁迅与电影 豆瓣
作者: 李浩 / 丁佳园 编著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9 - 5
本书是上海鲁迅纪念馆科研项目“鲁迅在上海资料丛书”之一种。以《鲁迅日记》为主要线索、以《申报》电影广告为主要资料源,重新梳理了1927年9月鲁迅到上海后直至逝世前所看的电影,考证了其中一些之前不明的电影,首次罗列了这些电影中可查证的电影的导演、演员、梗概等基本信息资料(及部分剧照)。首次较全面地展现了鲁迅在上海所看电影的基本风貌。
2020年5月19日 想读
博尔赫斯大传 豆瓣
Borges:A LIfe
作者: 埃德温·威廉森 / Edwin Williamson 译者: 邓中良 / 华菁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1
本书是完全涵盖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整个一生和全部作品的第一部传记。作者深入研究此前不为人知或难以获取的资料,展示了博尔赫斯作为人的一面:他对阿根廷的眷恋,他政治主张的演变,他与家人及朋友的关系,他内心的矛盾、欲望和执念,而正是这一切,塑造了他这个人和他的作品。这部权 威传记,终于揭开了博尔赫斯身上的诸多谜团。埃德温·威廉森对博尔赫斯的描绘引人入胜,令人心碎,将彻底颠覆这位当代大师已经在世人心中形成的固有形象。
二十世纪的西班牙语文学中,除了博尔赫斯,还有谁能写出如迷宫那般复杂的作品?而他的人生,正如他的作品一样。在这部精彩的传记中,威廉森将博尔赫斯置于阿根廷历史及其人全部作品的背景下,编织出这位文学大师的一生。对于他,人们熟知的身份是叙述形式的反叛者和保守政治的攻击者,但威廉森指出,尽管写作风格极端而智性,但博尔赫斯生活在平常人的遗憾之中,并带着这些遗憾离开人世。
博尔赫斯的父母属于阿根廷的反对派,他的祖父辈是这个国家颇受尊敬的将军。在威廉森的笔下,青年时期的博尔赫斯软弱避世,无法抵御外在的欺侮,也无法解决内心的矛盾。剑经常出现在他布满鲜血的家族史里,最终,博尔赫斯以笔作剑,以此来保护自己。晚年,因为对自己早期随笔不满意,他搜罗自己所有的书,予以焚毁。
威廉森在事实和观点之间取得了良好的平衡,镇定地创造出这部并未矫饰的作品。在他的心理分析之下,恋爱中的博尔赫斯和自我放逐的博尔赫斯都异常迷人。这部书就像一出戏剧,描绘出一个异人令人心碎的一生。
2020年5月19日 想读
全译罗马帝国衰亡史 豆瓣 Goodreads
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作者: [英]爱德华·吉本 译者: 席代岳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8 - 10
18世纪,启蒙时期代表人物、史学泰斗爱德华•吉本以毕生精力,创作出享誉世界200多年的不朽名著——《罗马帝国衰亡史》。
自问世以来,《罗马帝国衰亡史》受到无数名家的极力推崇,包括哲学泰斗休谟、“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全球史奠基人麦克尼尔、科幻经典《银河帝国》的作者阿西莫夫等。二战时期知名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更是经常在演说中引用书里的金句,其政治和战略思想也深受该书影响。
《罗马帝国衰亡史》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角度,展现了罗马帝国1300多年由盛而衰、直至毁灭的全过程。博大雄伟的史观加上优美典雅的文字,使得西方人一谈及罗马帝国,必定会想到此书。此书也自然而然成为了了解罗马帝国不可不读的至高经典。
透过这部包罗万象的史诗巨著,不同领域的人士可以从中得到不同的启发:
政治家看到了权力的逻辑,
军事家看到了战争的本质,
企业家看到了制度的更迭,
哲学家看到了思想的演变,
文化学者看到了文明的兴衰……
翻开本书,领略罗马帝国1300年盛极而衰的恢宏史诗。
-
-
-
名人评论:
1.《罗马帝国衰亡史》使吉本可以列入当时欧洲文史界之首位。
——经济学之父 亚当•斯密
2.此间所有的文化人对尊作一致赞美。
——哲学大师 大卫·休谟
3.《罗马帝国衰亡史》代表“一整个世代人的史学雄心与探索的完成”,是英语世界里最伟大的历史著作。吉本以一部大著而不朽,他也成为继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塔西佗、马基雅维里等欧洲史家后的又一位史学大家。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 特雷弗罗普
4.罗马政府是个集贵族政治、寡头政治和民主成分于一体的奇特混合物。
——全球史奠基人 威廉•麦克尼尔
5.基地系列中对于银河帝国灭亡和重建的史实般的叙述,是脱胎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
——《银河帝国》作者阿西莫夫
6.吉本始终不失为当代研究所不曾抛弃也不拟抛弃的18世纪历史家。
——英国经济学家 弗里曼
7.罗马帝国的进攻者,无论是军事还是宗教方面的,诸如哥特人、阿拉伯人或蒙古人、穆罕默德、成吉思汗或帖木尔,在书中都写得充实完整,颇有生气。
——伦敦主教 米尔曼
8.吉本作为启蒙时代之史家,较同时代人确更能以其文学修养增饰哲学思维,以及综合庞杂的史事。而他“所述罗马人事,与中华帝国也颇有不谋而合处。”
——中国近代史学家 汪荣祖
9.据说吉本的写作习惯是先打腹稿,把整段文章(可长达数页)在心里想好,用耳朵听过,一句句顺畅了满意了,才落笔,故而气势磅礴,浩浩荡荡,宛如大江涌流。
——知名法学家 冯象
10.吉本在许多细节和若干知识部门中已经落后于时代,这一点只意味着我们的父辈和我们自身不是生活在一个完全无所作为的世界里。但是在主要的问题上,他仍然是我们的超越时代的老师。对于那些使他摆脱历史家的共同命运的明显特点,诸如伴随时代前进的大胆而准确的尺度,正确的眼光,周密的布局,审慎的判断与适时的怀疑,为自己始终如一的态度做出的堪称不朽的掩饰等,是无庸细述的。
——希腊史学者 伯里
11.吉本的历史批判精神,与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思想是一致的,突出表现在对基督教传统教义、信条、教规等所持的批判态度。
——中国世界史学科奠基人 吴于廑
12.通过认识吉本的弱点,我们就能够看到他为什么如此伟大。正是这些弱点使得那种强大的想象力得以自由发挥,并创造出构成《罗马帝国衰亡史》的那些无与伦比的人物形象、高妙的戏剧艺术和生动的场景。
——美国史学家 鲍尔索克
13.吉本的作品“成为渴望绘制自己的帝国轨迹的英国人的必备指南,他们找到了在罗马废墟中了解大英帝国的关键。
——英国知名历史学家 皮尔斯·布伦登
14.它超越了城邦制狭隘的政治框架,创立了一个将地中海世界的不同国家合为一体的世界国家。
——美国知名历史学者 马文•佩里
15.参照罗马,对比中国现在发生的情况,你会惊讶地发现,虽然是2000年前的历史,却与现在有很多相似之处,而制度、民主、方法论上,我们还不如2000年前的罗马,我们现在的制度设计比他们还要落后,就更不要说和现在进行系统比较。认识到差距,反而坦然了,而不是灰心失望。
——万科总裁 王石
2020年5月12日 想读
L'Ame de Napoléon 豆瓣
作者: Léon Bloy Gallimard 2003 - 2
C’était une impossible rencontre. À un siècle de distance, celle d’un empereur, Napoléon, et d’un écrivain maudit, Léon Bloy. L’un croyait à peine au ciel, l’autre, pour ainsi dire, y vivait. L’un voyait dans la religion un simple instrument de gouvernement, un adjuvant de son ambition toute terrestre ; l’autre pratiquait l’extase et l’oubli de soi dans un catholicisme mystique, sombre et flamboyant. L’un mena sa vie comme un météore dont l’éclat illumine encore les imaginations ; l’autre fut un vaincu de l’existence, vivant misérablement dans les emportements vains et les fureurs impuissantes, écrivant faute de vivre et ne vivant jamais bien d’une écriture pourtant magnifique. L’un voyait les humains comme la pâte qu’on modèle pour construire son destin, indifférent aux autres et tout entier dans sa propre légende ; l’autre puisait dans sa foi une immense compassion pour le pauvre, le laid, l’oublié, préférant toujours les humbles aux puissants, apercevant le salut dans le regard des réprouvés. L’un croyait à la force, l’autre à la faiblesse.
Et pourtant Napoléon fournit à Léon Bloy le sujet d’un de ses grands livres, l’un des plus étranges et des plus beaux qu’on ait écrits sur l’homme inépuisable. Dans l’océanique bibliographie impériale, L’Âme de Napoléon figure parmi la poignée de curiosités fascinantes, la gerbe de textes hors du commun que le petit général corse a suscités chez les grands écrivains.
2020年5月12日 想读
上帝之城 豆瓣
作者: 奥古斯丁 译者: 王晓朝 人民出版社 2006
公元四一○年八月二十四日,哥特人在國王阿拉里克(Alaric)的率領下攻入羅馬城,洗劫三天,並放火焚燒了城中的部份地方。此事在帝國上下引起了強烈的震動。異教徒們乘機大肆攻擊基督教,把羅馬城的悲劇歸咎於羅馬人背叛民族神改奉基督教的結果。羅馬人原先日益高漲的基督教情緒也受到了沉重的打擊。在這種特殊的歷史背景下,奧古斯丁計劃撰寫《上帝之城》:「我對上帝之家的嚮往由此被點燃,並推動著我去捍衛上帝之城,反對它的攻擊者的指責和歪曲。」作者完成這部世界名著,前後歷時十四年。
這是奧古斯丁的一部晚期著作,其中的內容融匯了他一生中的主要思想,因此可以說《上帝之城》是「奧古斯丁思想的成熟之花」,是他一生思想的結晶。
2020年5月12日 想读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豆瓣
9.6 (9 个评分) 作者: 苏秉琦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10
苏秉琦作为中国考古学泰斗之一,其主要学术贡献集中在三本书之中。除了《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和《华人•中国人•龙的传人》之外,《中国文明起源新探》是他生前最后一部专著,是他在探索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和中华传统起源过程中的回顾和心得,也是集一生学术研究之大成的书,还是一本写给对考古学感兴趣的知识大众的通俗读物。书中包含了苏秉琦先生一生的主要学术成就,如中国六大文化区系类型理论,“古文化古城古国”“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三部曲”和“发展模式三类型”等具有影响力的学术理论;以及90年代初提出世界性的中国考古学。对于今天的考古学研究仍然具有指导性意义。
2020年5月7日 想读
夏鼐文集 豆瓣
作者: 夏鼐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 9
夏鼐先生是我国杰出的古学家,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中国现代考古学奠基人之一。他学识渊博,视野广阔,治学严谨,生前主持国家考古研究机构30余年,为中国考古学的学科发展做出极大的贡献,对中国考古学的诸多领域进行精湛的深入研究,取得享誉中外的突出成就。为了更好地研究夏鼐先生的学术思想和宝贵遗产,弘扬他听一贯倡导的实事求是的优良学们,编辑出版了《夏鼐文集》。这对于迎接21世纪的中国考古学发展,进一步建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考古学体系,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2020年5月7日 想读
中国青铜时代 豆瓣
9.4 (7 个评分) 作者: 张光直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3
所谓青铜时代,在中国即指上古的夏商周三代。以青铜冠名,可见青铜器是贯穿三代文化的核心内容。
从青铜器的产生到大量制造与使用,再到逐渐消失,构成了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的青铜时代。它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视角,不仅是技术史角度的研究,从政治、经济到战争、祭祀,从礼仪、艺术到巫术、饮食……作者试图以各个侧面的探究还原一个立体的时代模型。
2020年5月5日 想读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 豆瓣
剑桥中国上古史
作者: Michael Loewe / Edward L. Shaughness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 3
由英国学者鲁唯一(Michael Loewe)与美国汉学家夏含夷(Edward L.Shaughnessy)等人所编著的《剑桥中国上古史:从文明的起源到公元前221年》(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From the Origins of Civilization to 221 B.C.)已经于1999年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尽管迄今为止该书中译本仍未面世而不免使人有遗珠之憾,但该书不仅反映了西方数代汉学家所秉持的迥异的研究方法与理论素养而具有相当的学术性与可读性。而且该书的分析视角和学术思路也值得在中国先秦史研究中加以镜鉴,从而开拓并深入中国的先秦史研究的内容与视界。
该书内容翔实而不仅仅是对史料的简单汇编,全书恰好地将传世文献资料和考古文物资料互为补充,基本上对中国先秦时代的主要领域和研究动态做了必要交代。
《剑桥中国上古史:从文明的起源到公元前221年》一书从整体上呈现了对史料的批判与怀疑性考量的特点。鲁唯一与夏含夷在该书的导论部分中即以处理而非简单罗列的态度对传世文献进行梳理与总结。他们写到:“两百年前,当胡安·冈萨雷斯·德·门多萨使用西方语言完成了首部完整的中国史著作《中华大帝国史》时,他所依靠的事实是由朱熹所创作的一部改述与二手作品《通鉴纲目》的简单复述。”表现了对史料形成过程的极大关注,即重视史料形成的文化背景。此外,该节中还运用了较大篇幅介绍并积极评价了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的主张与成就,反映了实证是研究的基础,对史料的辨析是保证实证是否有效的基本前提。
张光直所撰写的第一章《历史时代前夕的中国》中,作者专门安排了《对夏代的质疑》的一节,从古史传说、研究回眸、考古证据等诸多维度对夏代是否存世发起挑战,尽管该论断迄今仍然充满争议而未获得学界普遍公认,但张光直在此将史料出现与其产生环境进行综合分析的方法仍对当前的中国上古史研究工作的开展与进步大有裨益。
在第二章之语言文字中,该章执笔者威廉·博尔茨在将中国上古时期的语音做了分类汇总后又运用娴熟的语言学理论对早期的印欧语系和澳亚语系之不同传播方向对古代汉语辞汇中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而在该章之文字部分的表述中得出了汉字自成体系而非古代北非、西亚地区传入形成之观点。
罗伯特·贝格利在第三章的商代考古部分中不仅对中国河南安阳、偃师、郑州等地的商代考古资料加以恰当地比较分析而且也对迥异于中原地区的四川广汉三星堆、江西新干大洋洲等地的考古资料进行了考量评述并提出了商代文化多元之理论,使重新审视传世文献工作变得重要且必要。从而把史实叙述与专题研讨两者相互结合,视角广阔、叙事手法多样,政治、文化、宗教信息在以时间为纲、专题为目的编纂体系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与表述而反映了各学人的笔力与功底。不仅是对20世纪末的海外中国先秦史研究成果进行了基本梳理与重要总结,而且也是各学人彼此分工合作,精研学术的有力体现。
吉德炜在所执笔的第四章《商代:中国第一历史朝代》中综合利用青铜铭文、天文资料、古典记载、历法讯息等手段,以专门以一节的篇幅论述了绝对年代、时间与历法等涉及历史分期的重要概念与内容,形成有别于中国内地所通行的商代年表体系,为学界进一步探讨相关年代分期提供了新的空间以及讨论的价值。
杰西卡·罗森在所撰写的《西周考古》一章通过结合考古资料指出,早期周人相去商人甚远而在青铜器铸造上广受其影响而有所进步发展,商周鼎革完成后周人之青铜艺术伴随统治与交往扩大而渐趋多元变化而反映了周力量之变化轨迹,为一窥周之文明外幅状况提供重要参考。此外,杰西卡·罗森还在该章中适时提出了“礼制革命”(Ritual Revolution)这一概念,试图以文明的发展及其变化作为解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而反映了该时期人类所获得成果情况并对这一过程进行体现。表现了西周的兴衰变化并结合考古资料凸显西周青铜器之变化历程,以礼器数量的上升情况强调了西周中期以后伴随承平日久而使周人逐渐由重武力向好礼乐变化而由盛转衰之基本事实。从而恰好地将各彼此看似孤立的历史现象加以联系,正确的评价并认识了该时期周文明成果与代价之间的关系。
许倬云在所撰写的《春秋时代》一章中把西周征兵国人与古希腊城邦公民兵制进行比较,从中倡导相对中立的价值尺度,无疑有助于全球普适历史话语系统与人类整体历史的建立与书写。
鲁唯一在所执笔的该书末章《留给帝国的遗产》中对公元前256年至公元前221年中国政局、宗教礼制、文艺等状况进行了必要地回顾与总结而作为该书的终篇,反映人类历史发展的纵向变化发展历程,从而恰好与剑桥大学出版社1986年所出版发行的《剑桥中国秦汉史: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相互衔接。
2020年5月5日 想读
芭巴拉少校 豆瓣 谷歌图书
Major Barbara
作者: [爱尔兰] 萧伯纳 译者: 英若诚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芭巴拉少校》(英汉对照)是萧伯纳戏剧中颇为精彩的一部,典型地反映出萧伯纳戏剧的艺术特色:幽默和讽刺。他特别喜欢运用的手法是,使剧中人物发出似非而是的妙论,不仅使人笑,使人啼,而且促人深省。
2020年4月10日 想读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豆瓣
Nils Holgerssons underbara resa genom Sverige
8.3 (24 个评分) 作者: 塞尔玛·拉格洛夫 译者: 石琴娥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7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刻画了一个不爱学习、喜欢恶作剧的顽皮小男孩尼尔斯历险的故事:一天,父母上教堂去了,尼尔斯一个人在家里,他闲着无聊,开始捉弄一个小精灵,结果反被小精灵施了魔法,变成了一个拇指大的小人儿。正在这时,一群大雁从空中飞过,家里的一只雄鹅想展翅跟随一起飞翔,尼尔斯为了不让它飞走,紧紧抱住它的脖子,不料被鹅带上高空。从此,他骑在鹅背上,跟随大雁走南闯北,周游各地,从南方一直飞到最北部,历时一年才返回家乡。在这次奇异的旅行中,尼尔斯看到了自己祖国的旖旎风光,增长了许多见识,结识了许多朋友,听到了许多故事和传说,经历了种种困难和危险,从中也受到了锻炼,并逐步改正了淘气调皮的缺点。回到家中,尼尔斯恢复了原形,变成了一个勇敢、机智、善良、乐于助人的大男孩。、乐于助人的大男孩。
2020年4月10日 想读
长日将尽 Goodreads 豆瓣
The Remains of the Day
8.8 (231 个评分) 作者: [英] 石黑一雄 译者: 冯涛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5
《长日将尽》是诺奖得主石黑一雄1989年获布克奖的作品,也是石黑一雄最重要的代表作。小说以管家史蒂文斯的回忆展开,讲述了自己为达林顿勋爵服务的三十余年时光里的种种经历;虽然达到了职业巅峰,但史蒂文斯过于冷酷地压抑自我情感,追求完美履行职责,而在父亲临终前错过最后一面,之后又与爱情擦肩而过。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回忆,将一个人的生命旅程在读者眼前抽丝剥茧,同时也折射出一战与二战之间那段非常时期的国际政治格局。
2020年4月10日 想读
中国工人访谈录 豆瓣
A Collective Memory of Chinese Working Class
7.3 (6 个评分) 作者: 贾樟柯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9 - 4
2008年,导演贾樟柯带领摄影队前往成都,拍摄一部名为《二十四城记》的电影。
1958年,按照毛泽东 “三线建设”的战略部署,当时代码为"111”的沈阳飞机发动机修理厂,奉命内迁西南,前往成都组建代码为"420”的保密军工厂,即后来的“成发集团”。至此,三千多名工人和他们的家属告别沈阳,踏上了千里西去之路。
2008年,曾经拥有三万职工,十万家属的“成发集团”将土地转让给了一家房地产公司。这座承载着三代工人,五十年历史记忆的工厂,将在一年内拆毁,一座名为“二十四城”的商业楼盘在这块土地上拔地而起。
拆迁前,导演贾樟柯深入"420”厂拍摄,对近100位工人进行了采访。他将这些访谈整理成文,为产业工人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所付出的沉重代价,留下了真实的资料。
书中长达五十年的工业记忆象一道划痕,让我们了解到,是谁在为中国的现代化“埋单”。
2020年4月8日 想读
雍正帝 豆瓣
雍正帝―中国の独裁君主
7.6 (26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宫崎市定 译者: 孙晓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 9
《雍正帝》是宫崎市定精研《雍正朱批谕旨》的重要成果。本书分七章论述了雍正时期的若干关键问题,涉及康熙末年的储位之争及雍正帝即位后翦除异己问题、苏努教案与政教关系问题、文字狱与华夷观念问题、以奏折制度为核心的密探政治与君臣关系问题等,比较全面地概括了这位“近世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独裁君主”的统治状况,同时生动立体地勾画出雍正帝勤勉与好胜、辛辣暴躁却又充满人情味的人物形象。
2020年4月5日 想读
东洋的近世:中国的文艺复兴 豆瓣
東洋的近世
作者: [日]宫崎市定 著 / [日]砺波护 编 译者: 张学锋 / 陆帅 中信出版集团/楚尘文化 2018 - 7
“流经日本桥下的水,与泰晤士河相通;江户汉子吸进去的空气,有巴黎姑娘呼出来的气息。”本书是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京都学派史学泰斗代表作,作者的视野纵贯东西,用世界史的眼光理解东洋史,全面揭示了从宋代到清代中国近世社会的特征。
宫崎市定发掘中国宋代与欧洲近世史之间许多平行的史事,认为中国北宋开始出现文艺复兴现象,而这一过程比西洋早了三个世纪。相当全面地列举了从宋代到清代的中国近世社会的特征:大规模的都市、发达的交通、繁荣的交换经济、建立在契约上的地主-佃户关系、中央集权的官僚国家体制、科举制度产生的文官体系、以佣兵制为基础的庞大中央禁军。所有这些特征,归结起来,是高度发达的交换经济与中央集权的国家特征相结合的体现。而在这样的体制下,新生的宋代平民文化中出现了民族主义搏动的先兆。
编辑推荐:
★“宋代文艺复兴论”开山之作。中国的“文艺复兴”比欧洲早了300年,并且深刻影响了世界。
★“汉学诺贝尔奖”儒莲奖得主、史学泰斗宫崎市定学术代表作,日本东洋史学京都学派经典的学术标志和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坐标系。
★借大家之眼,重新发现宋代。大规模的都市、繁荣的交换经济、建立在契约上的地主—佃户关系、影响了欧美近代人事制度的文官体系、庞大的雇佣军。全面解读宋代的近代性!
名人推荐:
作为史学泰斗内藤湖南在京都大学的学生和继承人,宫崎市定教授在《东洋的近世》中发展恩师关于中国历史分期的理论,并从经济和社会文化入手,完善了理论的基础,将其推广到更广阔的世界历史中去验证和讨论。
——[加]蒲立本(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东洋的近世》在其刊行之初,是充满争论的读物。然而今天,这部书无疑可以作为一部值得信赖的历史概说书来阅读,同时可以充满信心地加以引用。
——[日]砺波护(京都大学教授)
宫崎市定继承了内藤湖南的宋代近世说,在东亚与西亚、欧洲等地相互交流的视野下,作为世界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史料中发掘出了宋代作为“近世”的各种表现,并确定其历史地位。
——[日]增渊龙夫(一桥大学教授)
宫崎在《东洋的近世》一书中补充了内藤说在经济方面论据之不足,相当全面地列举了从宋代到清代的中国近世社会的特征。他在新生的宋代平民文化中发现了中国近世国民主义搏动的先兆,“人民”有了文化主体意识,不再奴隶般地效忠于皇室。
——张广达(台北“中研院”院士)
宫崎市定通过《东洋的近世》等书完善了内藤湖南的中国史分期理论,从此,中世贵族制度、近世说及其唐宋变革说成为日本东洋史学京都学派最为经典的学术标志和研究整个中国古代史的坐标系。
——刘正(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宫崎市定《东洋的近世》进一步发展了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论”,他不仅继承了内藤关于唐宋变革是贵族政治向君主独裁政治转变的观点,而且十分突出地强调宋代作为近世的意义,认为与西方相比,东洋进入近世的历史要更早。
——张国刚(清华大学教授)
内藤湖南曾将宋代比拟为西洋的文艺复兴时代,宫崎市定则对之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证,认为“东洋(宋代)的文艺复兴比西洋的文艺复兴早三个世纪”,甚至前者还“启发和影响”了后者。可以说,宫崎市定不仅是其老师内藤唐宋变革说的继承者,更是师说的发展者、保卫者。他的贡献受到了整个学界的充分肯定,以至于西方学界或将内藤的唐宋变革说称之为内藤—宫崎说。
——牟发松(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纵贯东西,站在世界史的立场上,用世界史的眼光来理解“东洋史”,同时通过对东洋史的理解来探究西洋史的意义,是宫崎史学中最具特色的一点。
——张学锋(南京大学教授)
2020年4月5日 想读
聖經 豆瓣
Holy Bible
9.2 (50 个评分) 作者: - 译者: 中国基督教协会 中国基督教协会 1996
新约书中常有引旧约书中的话或申明上文、或证实句中的本意、或彰显古时的预言、已得应验、每遇此话、加以引号、用注指明何书何章何节、但书目字数太多、用注不便、特于各书中简取一二字代用附入目录之下、以便读者查对
本书为1996年南京基督教协会版
2020年4月5日 想读
在中国发现历史 豆瓣
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
7.6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柯文 译者: 林同奇 中华书局 2002 - 8
这本书较全面地介绍了战后美国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方法、成果与趋向。全书共四章先后着重讨论了近代中国在政治、思想、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涉及的美国当代史家、学者一百二十余人,对其中的代表人物进行了详细评介。
2020年4月5日 想读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豆瓣
8.0 (8 个评分) 作者: 梁漱溟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5
本书初版于1922年,是梁漱溟新儒学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全书共五章,主要包括了本体论、认识论、文化观、历史观和伦理学思想五个部分内容。作者将西方的非理性注意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相结合,对东西文化加以比较,极富开创性和启发性。梁漱溟(1893-1988),原名梁鼎焕,毕生致力于中国儒家文化的复兴和著述研究,主要代表作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印度哲学概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
2020年4月5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