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Fixed Ideas 豆瓣
作者: Joan Didion New York Review Books 2003 - 5
In Fixed Ideas Joan Didion describes how, since September 11, 2001, there has been a determined effort by the administration to promote an imperial America --a "New Unilateralism"-- and how, in many parts of America, there is now a "disconnect"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citizens.
"[Americans] recognized even then [immediately after 9/11], with flames still visible in lower Manhattan, that the words 'bipartisanship' and 'national unity' had come to mean acquiescence to the administration's preexisting agenda --for example the imperative for further tax cuts, the necessity for Arctic drilling, the systematic elimination of regulatory and union protections, even the funding for the missile shield."
Frank Rich in his preface notes: "The reassuring point of the fixed ideas was to suppress other ideas that might prompt questions or fears about either the logic or hidden political agendas of those conducting what CNN branded as 'America's New War.'"
He adds, "This White House is famously secretive and on-message, but its skills go beyond that. It knows the power of narrative, especially a single narrative with clear-cut heroes and evildoers, and it knows how to drown out any distracting subplots before they undermine the main story."
Book and cover design by Milton Glaser, Inc.
所信即所見 豆瓣
Believing Is Seeing: Observations on the Mysteries of Photography
作者: 埃洛.莫里斯(Errol Morris) 译者: 吳莉君 麥田 2016
=《紐約時報書評》評選為年度最佳書籍=
Believing Is Seeing. 所信即所見,信念決定我們所看見的一切。
那究竟是真相,抑或自身的幻想?
此書將永遠改變你觀看的方式。
自廢墟中,被搶救出的敘利亞受傷男童身影;太陽花學運期間,占領立院議場學生的嬉鬧照片;一張名為「攝影師在我眼前,翻倒垃圾桶要拍暴動假象」的照片;香港旺角騷亂中,警察為一名長髮市民止血的照片……看著照片,我們以為它提供了一條通往真相的神奇路徑。
「人們很容易根據照片做出錯誤的推論。
攝影呈現出事物的樣貌,
卻也在同一時間將它從我們眼前隱去,
而攝影和語言聯手,則提供我們一輛通往錯誤的特快車。」──埃洛‧莫里斯,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導演
一本高度原創性的攝影探索和感知研究。
做為一名導演,莫里斯深諳如何捕捉精采的瞬間,以及拆解影像的構成元素。他以獨特的風格,解開隱藏在各色紀實攝影背後的謎團,包括疑似造假的克里米亞戰爭照片、美國大蕭條時期的照片,甚至是那些從阿布格萊布監獄流出的可怕影像。
書裡的每篇文章,都帶有偵探故事的成分與哲學思考面向;每篇文章都為讀者提出一道謎題,並對照片以及人們假定照片所記錄的真實之間有何關聯進行調查。探討的議題廣泛,像是如何定奪攝影為報導證據、純藝術或政治宣傳工具?觀者所看見的,究竟是真相抑或既定成見?莫里斯以他敏銳的諷刺、懷疑與幽默告訴讀者,照片揭露真相的能力就跟模糊事實的本領一樣強,以及我們眼睛所看到的,往往是由我們相信的東西所決定。
本書特色
書中討論攝影無可奉告的神祕學,評斷攝影師欲隱藏的動機與無處可循的真相,為極少見的主題。
【媒體讚譽】
《紐約時報書評》、《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科克斯書評》、《出版人週刊》、《華爾街日報》、《波士頓環球報》、《書單》、《哥倫比亞新聞評論》、美國線上文學雜誌《The Millions》等各大媒體一致強力推薦!!
★莫里斯的作品讀起來不像傳統的攝影評論,反而比較類似瑟巴爾特(W.G. Sebald)的小說,兩人都對真相、記憶與戰爭非常著迷。我們在書中看到一些引人入勝的奇特照片,這些照片就像教科書裡的額外習題,讓我們有附加的機會去練習觀看的藝術,同時也為「Mysteries of Photography」這個副書名增添了數倍的神祕性。──《紐約時報書評》
★在這個影像變造極其容易,而且日常生活被愈來愈多影像淹沒的時代,我們得時時詢問:「我們看到的,究竟是什麼?」──《華爾街日報》
★莫里斯是一位博學偵探……這本書是一部構思優雅、結構巧妙的文化心理人類學,主旨是要警告我們,根據攝影師抓拍的快照來推斷攝影師的動機,是一件危險的事。今日,我們愈來愈常根據在眼前舞動的閃爍魅影來決定自身對真相的看法,想要在這樣的一個世界裡遊走航行,這本書也是很好的警示指南。──《洛杉磯時報》
★這本由影像製作者撰寫的傑出著作一再提出強烈抨擊,反對我們太過輕易將影像視為證據,它懇求我們,應該把影像視為人為製造出來的產物。──《基督教科學箴言報》
★如果能有更多檢察官和警政調查人員像他這樣嚴格,死囚之中就不會有那麼多的無辜者;若能有更多記者和編輯像他這般徹底,我們的新聞就不會受到那麼多錯誤事實和蓄意欺瞞的汙染。──美國線上文學雜誌《The Millions》
★莫里斯用細膩狡猾的文化批評編織出這本調查詢問的傑作,這本書無疑是嚴謹的非文學巨著,但卻像最棒的推理小說一般引人入勝。──Brainpickings.org
★人們經常從照片證據裡為自身的說法找到完全肯定的支持,想要戳破這類「證據」的搖擺性質,有誰比深諳影像滑溜魔力的大師更適合呢?──線上雜誌Salon.com
【Amazon讀者五星評論】
★這是我讀過最讓人迷戀上癮的文集之一……埃洛‧莫里斯先對攝影的本質做出看似簡單的觀察,接著讓這些觀察帶領他(和我們)鑽進哲學的兔子洞,深入到我們無法預期的程度。他那種強迫症般、一發不可收拾的偵查行動,有時會創造出一種奇特的懸疑感,足以與和他最精采、最有趣的電影作品媲美。──Bix B-Roll
★比桑塔格和巴特對攝影的沉思更加精采,這本書採取違反直覺的觀點,認為攝影隱匿的就和揭露的部分一樣多,而藝術除了精於如實模仿也同樣擅於不實呈現。對談、挑釁、機智、深入,這本書一次又一次地正中目標。──shamrock
★很少有一本書能讓我重新整理思緒,學到觀看真相的新方法。作者並未搬弄一些老生常談,而是用照片來解構真相。答案永遠不明,但我覺得自己變得更有能力,可以嘗試去破解現實。──Peter Son
★凡是對真相的扭曲、真相的難以捉摸,以及感知與現實的差異有興趣的人,都會愛上這本書。書中充滿了各種照片、精采註釋,以及得到大獎認證的寫作風格。──M. Zierler
★身為一名攝影師,我在好幾個層次上相當欣賞莫里斯。他仔細檢視了幾個案例研究和一些特定照片,因為攝影的出現以某種方式影響了歷史的感知,他挑選的這些案例和照片非常吸引人。莫里斯的書寫風格結合了學院和個人,並善加利用所有能取得的研究選項,包括人類及非人類的。他的中心主旨是,藝術家和觀看大眾都有可能對影像進行變造與操弄,這點可以套用在所有現代媒體之上。──L. Leeder
奇想之年 豆瓣
THE YEAR OF MAGICAL THINKING
8.9 (3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琼·狄迪恩 译者: 陶泽慧 新经典文化/新星出版社 2017 - 1
圣诞节前的几天,约翰和狄迪恩夫妇看着女儿金塔纳病倒了,被送进重症监护病房。在新年夜的前一晚,夫妇俩从医院探望女儿归来,坐在桌边准备吃饭时,约翰突发了致命的冠心病。就在一瞬间,狄迪恩失去了共同生活四十年的丈夫…这本充满力量的纪实作品,记录了狄迪恩生命中艰难的一年,讲述内心 的痛苦和无助,展现一个人历劫后的重生与成长。本书被推崇为“伤恸文学的经典之作”,曾获美国国家图书奖 ,是美国当代作家琼·迪迪安垂暮之年的真情告白,除了哀伤动人的回忆外,还有许多对于生命的思考。
因缘际会 豆瓣
作者: 迈克尔・科达 / 陈皓 译者: 陈皓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 3
《因缘际会》(Another Life:A Memoir of Other People )是美国著名出版家麦可科达(Michael Korda)的回忆录,这位老兄系匈牙利裔英国人,出身搞电影的资本家家族,牛津大学历史系毕业,学问饱饱,还会说俄文和法文,照他的说法,跑到美国找工作并且进入出版这一行纯属误打误撞,这个误打误撞却成了一辈子的工作,老婆都离了,科达对出版仍旧死忠不渝,这主要也是拜老天爷赏了他一只懂得闻书的鼻子之赐,靠着这只猎书鼻和布满全身的出版神经科达慢慢爬向出版社的核心,当到国际出版集团赛门舒斯特(Simon&Schuster)总编辑兼企业部副总裁,算在他名下的丰功伟业包括了卡内基的《如何赢取友谊与影响他人》、盘踞排行榜最久的史学书《第三帝国兴亡史》、大爆冷门的战争经典文学《第二十二条军规》、灰姑娘变凤凰的小说《凡梦苑》(Penmarric)、华盛顿邮报两位揭露尼克松水门案记者写的《权倾一时》(All the President)、里根总统的传记等等,科达后来还亲自出任尼克松回忆录的编辑,相逢一笑泯恩仇,里根传记出版时,这位美国前总统拍拍科达的肩笑眯眯地说:"嗯,听说这本书很不错,哪天我也打算读它一遍"。  扫瞄出版这一行的风起云涌、竞逐购并之外,小编辑、行销商、作家、书店、读者还可以在科达这本《因缘际会》中捡到满地不要钱的金句。  "真正的编辑不须为拼字和文法伤脑筋,他们是蹩脚文章的救星、戏剧化结尾的发明家,是无情的删改高手,为了尽善尽美,可以挑战作者的任何想法与作法"。这是为犹豫不决、没有自信的文字编辑而写的。  "一个成功的出版家除了必须牢记书籍就是商品外,还要搞清楚一件事:读者要的不多,只要精采的故事"。想要出版畅销小说的出版社一定要把这句话当作指点方向的北极星。  "关于名人传记,写作内容不是重点,重要的是这位名人愿意抽出多少时间做巡回宣传,以及为他安排多少电视访问"。掏钱买名人传记之前,这话,读者最好先琢磨琢磨。  "他们永远犯一个毛病,总是订太少自己看不懂的书,订太多大家都知道的书"。这金玉良言可以颁给书店采购人员。   "唯一能够证明一本书能否畅销的方法,就是把它出版上市"。这算是给不时拿"这本书不会卖"当理由拒绝某些冷门书入列的老编一个小小的警告。  出版必须是摸着良心做的文化事业,没错,科达倒也没否认这一点,但是呢,和政治家或商人没什么两样,出版同时也是一个可以赢得权力、名声、财富和女人的行业,野心勃勃、工于心计的人固然更加靠近成功,但勤勤恳恳的编辑也有挣出一片天的机会,《因缘际会》是这么告诉我们的。
Play All 豆瓣
作者: Clive James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6 - 8
2016年9月14日 已读
两章Aaron Sorkin,一章good wife,但还是一般吧……
E 美国
处女自杀 豆瓣
The Virgin Suicides
作者: [美] 杰弗里·尤金尼德斯 译者: 李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 1
这是一部有关青春迷惘的小说。其中糅合了爱情和恐怖,情爱和自杀,以及回忆和想象。同名电影在美国上演,由著名新人影星克里斯滕·丹斯特担纲主演。
作者把我们引到美国七十年代的郊区,一座四周环线着榆树的房子里。李斯本夫妇一共养了五个漂亮女儿:有头脑的特丽萨、挑剔的玛丽、虔诚的邦妮、放荡的露卡丝以及纯洁而脆弱不禁风的塞西莉亚。但这五姐妹却神秘地接连自杀。小说通过一群邻家男孩的眼睛,开篇就写了玛丽服安眠药而死,继而又回顾了塞西莉亚的割腕自杀。
故事在倒叙中开始。这五个姐妹的言行情状,男孩们的困惑,神秘的青春以及青春时期的信仰,还有隐隐约约的忧愁恋爱。五姐妹性格迥然不同,有时却象是同一个人,男孩们总是通过扇窗口向对面观看着、迷恋着、迷惑着……
性爱大师 豆瓣
Masters of Sex
7.7 (6 个评分) 作者: [美] 托马斯•梅尔 译者: 王毓琳 / 张茜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10
他,是科班出身、医术精湛的妇产科医师;她,是既无学位又缺经验的小镇少妇——威廉·马斯特斯与弗吉尼亚·约翰逊的神奇组合却产生了令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化学作用,在人类性学研究史上实现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两位“性爱大师”对成百上千名男女实验者展开了性爱科学研究,对成百上 千次高潮进行了严谨观察,甚至自身也不可避免地融入到了“实验”当中。他们的合作从工作走向了生活:从小遭受父亲虐待、与初恋女友失之交臂、早已娶妻生子的他,与两次离异、追求者不断、养育着两个孩子的她由同事变成了夫妻。他们的婚姻除了工作还有什么?到底两人之间是否产生过爱情?为研究性学而奋斗一生的他们,在面对“爱”时,是否亦如普通人一般困惑不已?在《欲望都市》与“伟哥”诞生之前,马斯特斯和约翰逊便是全体美国人的“卧房顾问”,然而他们在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同时,却始终无法厘清“性”与“爱”之间的复杂关系。
热播美剧原著作品,乐视网点击量破亿!
乐视网《性爱大师》在线观看:
第一季:http://www.letv.com/ptv/vplay/2120605.html
第二季:http://www.letv.com/ptv/vplay/20274628.html
各大网店火热预售中
京东:http://item.jd.com/11542460.html
当当:http://product.dangdang.com/23563559.html
亚马逊:http://www.amazon.cn/dp/B00NIBYBYE/
Kindle电子书:http://www.amazon.cn/dp/B00NWCE1HQ/
博库网: http://www.bookuu.com/detail.php?id=A048160
文轩网:http://www.winxuan.com/product/1200966522
2016年6月29日 已读
书写得一般,但Masters和Johnson的贡献,值得被铭记、被现在的我们感谢。
传记 美国
十三天 豆瓣
Thirteen Days: A Memoir of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作者: [美] 罗伯特·肯尼迪 译者: 贾令仪 / 贾文渊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1
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几乎酿成第三次世界大战。这一重大事件的内情,一直极富话题性,而事件中双方高层的博弈与决策,更被认为是危机时刻领导决策艺术的典范。
时任美国司法部长的罗伯特·肯尼迪在事件中参与了美国方面所有关键决策,被后世研究者认为是化解危机的关键人物。危机尘埃落定后,他以亲历者的身份,写成本书,记录下了牵动世界命运的那十三天发生的秘闻,讲述了在那个无比危险的时刻决策者们的情绪变化和运用的计谋与策略。
特权 豆瓣 Goodreads
Privilege: The Making of an Adolescent Elite at St. Paul's School
8.2 (43 个评分) 作者: 西莫斯·可汗 译者: 蔡寒韫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1
本书是一部参与式观察研究的范本,作者通过考察一所美国精英高中的日常,研究精英意识和行为是如何一步步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尤其是在现代信息社会知识易得的情况下,这些年轻人在接纳美式勤奋观的同时,不再比拼知识的占有。他们淡化了对“高尚情趣”和“你认识谁”的重视程度,取而代之关心一个人认识世界的方式和在这个世界里扮演的角色。这条成为精英的道路很特别,奇妙地结合了当代文化习俗和古典价值观。像圣保罗和常春藤这样的院校看上去越来越不像一个排外的游艇俱乐部,而是越来越接近我们多样性社会的一个缩影——一个包含细致具体的社会规则的微观世界。
2016年5月14日 已读
好几章都读得稀里糊涂,但第三章的“淡定”和第五章针对“淡定”而反转提出的“无动于衷”都充满了洞见。对博雅/通识教育有反思,研究方法与理论反思写得尤其诚恳,如果毕业前读到就好了。
教育 社会学 美国
旅行终点 (2015) 维基数据 IMDb TMDB 豆瓣
The End of the Tour
8.2 (216 个评分) 导演: 詹姆斯·庞索特 演员: 杰森·席格尔 / 杰西·艾森伯格
其它标题: The End of the Tour / 旅程终点
影片改编自真人真事,讲述了畅销书《无尽的玩笑》作者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杰森·席格尔 饰)和《滚石》杂志记者(杰西·艾森伯格 饰)一同踏上新书全国宣传之旅过程中发生的故事。
2016年4月28日 看过
不知道真实的华莱士是怎样一个人,电影里的他迷人极了。
传记 改编 美国
My Father, the Pornographer 豆瓣
作者: Chris Offutt Atria Books 2016 - 2
2016年4月18日 已读
我有童年创伤,因为我爸爸是色情作家;我爸爸是色情作家,因为他有童年创伤。奇妙的遇到了Eric Stanton,这是对“特定”内容有偏爱的奖励。
E 传记 美国
布鲁克林 豆瓣
Brooklyn
6.4 (5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科尔姆·托宾 译者: 柏栎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6 - 1
爱尔兰文学大师托宾最畅销的小说、奥斯卡奖热门影片原著、献给所有在异乡打拼的年轻人
——————————
一九五零年代初,爱尔兰东南部小镇恩尼斯科西。小镇姑娘艾丽斯与许多同龄人一样,找不到工作,前途茫茫。所以突然有一天去美国工作的机会降临时,人人心里都知道,她必须去。艾丽丝告别亲人和家乡,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布鲁克林,住进拥挤的集体公寓。这里有房东太太挑剔的目光,有其他租房的姑娘微妙的妒忌和猜疑,令她愈发感到孤独。
全新的生活节奏令艾丽丝渐渐淡忘背井离乡的痛楚——白天在百货商店当营业员,晚上到大学夜校进修,周五的傍晚还去教堂聚会、跳舞——她觉得自己获得了某种新的快乐。正当她陷入热恋之中时,家乡来的消息令她必须赶回家;她将面临的,不是回归过去的生活,而是必须在家乡新的生活与布鲁克林奋斗、扎根的未来之间,做出抉择。
《布鲁克林》是一个关于漂泊与回归、挚爱与痛失、个人的自由与责任的故事,沉静、细腻而温柔。托宾创造了令人难忘的女主人公艾丽丝·莱西,也创作出一部感情饱满的杰作。
——————————
《情感教育》原班人马制作,约翰·克劳利执导、尼克·霍恩比编剧、西尔莎·罗南主演,同名改编影片2015年11月起全球热映
电影入选圣丹斯电影节、多伦多电影节、伦敦电影节,强势问鼎奥斯卡
20世纪福克斯公司900万美元天价竞标夺得电影发行权
《布鲁克林》中文版封面使用精美电影剧照,获电影片方正式授权
2009年英国科斯塔年度小说奖获奖作品
2009年英国布克奖入围作品
荣膺《卫报》、《观察家报》、《金融时报》、《泰晤士报》年度选书
献给所有在异乡打拼的年轻人。“漂泊他乡,就会在故土与他乡都成为异乡人。”
——————————
名家、媒体推荐:
托宾讲述了一个非常饱满的故事,用节制、简洁而有力度的文笔,令最细小的心理颤动都能感动人心。透过女主人公艾丽丝小心翼翼的眼睛,即便布鲁克林最老套的日常活动都带上一种微妙的陌生感。在这部以漂泊他乡为主题的小说中,托宾摒弃夸耀与感伤的情绪,让我们重新领悟到:漂泊他乡,就会在故土与他乡都成为异乡人。
——《纽约客》
读托宾的书就好像观看一位画家一笔一笔地画,突然间,完成的画面就呈现出令人震撼的效果。《布鲁克林》可与亨利·詹姆斯的《贵妇画像》相提并论。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优美呈现了一幅五十年代布鲁克林和爱尔兰乡镇生活的画面……我认为,托宾对于女性的真实刻画在当世男性作家中无人能及。
——《丑闻笔记》作者卓依·海勒
2016年1月27日 已读
一个自尊自爱自省的女性,慢慢获得自信的故事。
小说 美国
美国城市社会的演变(第7版) 豆瓣
作者: [美]霍华德•丘达柯夫(Howard P. Chudacoff) / [美]朱迪丝•史密斯(Judith E. Smith) 译者: 熊茜超 / 郭旻天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6 - 1
从印第安人的“普韦布洛”到超级大都市纽约,从“步行城市”到住宅“郊区化”,美国自16世纪初开始了浩浩荡荡的城市化历程,并于20世纪初,迎来了“城市时代”。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这些曾经荒无人烟的土地,如今已是全球闻名的大都市。摩天大楼、百货商场、中央公园,这些现代性建筑,不仅成为日后每个城市的标配,也塑造了人们全新的消费方式和文化生活。
城市,作为美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实体,为美国的发展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然而,移民涌入、种族隔离、宗教冲突等问题,也为城市管理带来了难题。当今天回首美国城市四个世纪以来的演进,人们不禁要问:
● 为什么要去城市生活?
● 城市中不同的人群是如何相处的?
● 人们从城市的发展中得到了什么回报?
美国荣耀 (2003) 豆瓣 IMDb TMDB 维基数据
American Splendor
8.4 (9 个评分) 导演: 罗伯特·帕西尼 / 莎里·斯宾厄·伯曼 演员: 保罗·吉亚玛提 / 乔什·哈切森
其它标题: American Splendor / 美国奇观
哈维·贝克(保罗·吉尔马迪 Paul Giamatti 饰)是美国弗吉尼亚州一家医院内的文件管理员,他貌不惊人,从小就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立思想,然而他的生活如此糟糕。哈维的工作枯燥无聊,两次婚姻都一塌糊涂,业余时间就是躲在家中看漫画、听爵士乐唱片。偶然的机会,哈维结识了漫画家罗伯特·哥伦布(James Urbaniak 饰),他从对方那里受到启发,决定以漫画的形式汇出自己的人生。似乎,一切就此发生改变……
本片根据哈维·贝克(Harvey Pekar)的漫画改编,并荣获2003年戛纳电影节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特别致意、2003年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女主角和最佳处女作奖等各大电影节近30个奖项。
筑就我们的国家 豆瓣
Achieving Our Country: Leftist Thought in Twentieth-Century America
作者: 理查德·罗蒂 译者: 黄宗英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9
精装再版
罗蒂追述20世纪60年代以前老左派的思想成就,评点60年代至今文化左派的功过得失,他指出,为了“筑就我们的国家”,追求美国的建国理想,知识分子应做出更为脚踏实地的努力。
糖、脂肪、鹽 豆瓣
Salt Sugar Fat : How the Food Giants Hooked Us
作者: 邁可.摩斯(Michael Moss) 译者: 盧秋瑩 八旗文化 2015 - 3
甜滑綿密的冰淇淋是緩解低落情緒的幸福滋味?
奶香濃醇的漢堡起司片是營養豐富的真正乳酪?
酥脆鹹香的洋芋片為何會誘人不禁吃完一整包?
其實,這些美味的加工食品早已經過食品大廠的精密算計,
操控成分組成,目的就是要誘人上癮。
紐約時報年度排行暢銷書,全球18國語言譯本,
普立茲新聞獎得主揭露國際食品大廠如何操控消費者的驚人報導。
糖、脂肪、鹽——這是加工食品產業的三大支柱,也是業者用以誘引消費者上癮的三大詭計。本書報導中詳列數家在加工食品興起的近半世紀以來,大眾耳熟能詳、而且獲利甚豐的企業——卡夫食品、可口可樂、家樂氏、雀巢、奧利歐、嘉吉等大廠的經營實例,以極具爆炸性的真實報導,揭露跨國廠商如何藉由控制產品成分,進而吸引消費者對其產品上癮。這些大廠的產品——從麥片、餅乾、飲料、起司、冰淇淋,都是你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陷阱」。而業者添加在產品中、但化為無形的糖、鹽、脂肪,更是全球嚴重的心血管疾病、高血壓、肥胖問題的潛藏肇因。
普立茲新聞獎得主邁可∙摩斯為求報導真確,大規模實地採訪眾多加工食品產業從業者,進入各大廠實驗室,看大企業如何運用最尖端的科技,計算出甜味飲料的「極樂點」,或是重組脂肪的化學結構,以強化產品「口感」,混淆消費者感官。摩斯發現,這些加工食品業者甚至會刻意避食自家產品。他糾舉出食品大廠如何利用行銷手段,瞄準兒童進行洗腦,誘其上癮;採行學自菸草公司的行銷方式,混淆大眾對加工食品健康風險的顧慮;宣稱產品「低鹽、無脂」,但卻暗中調升其它添加物含量,以及企業如何狡猾操弄營養成分標示單位,降低消費者戒心——這些事實都是你我在超市貨架購物時,從精美包裝上無法得知的真相。
讀過本報導,您對放進購物籃的食品將會有截然不同的理解和警覺;但更重要的,是身為消費者的你我會知道,面對加工食品企業的煙幕和花招時,又該如何注意、如何反擊。
•「所有敏銳消費者的重要必讀之作。」——《華爾街日報》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一部極具威力的震撼之作,書中充滿食品工業的駭人真相、從業者令人詫異的肺腑坦言,以及更重要的、你我該如何擁有更健康、良好的飲食生活。」—— 1995年普立茲新聞獎得主,朗.徐四金(Ron Suskind)
•「本報導實為對抗操控食品成分,以求牟利自肥的企業的震撼宣言。堪稱年度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柯克斯書評》 (Kirkus Reviews)
•「摩斯生動的報導在具體描繪垃圾食物何以吸引人的同時,也靈活分析食品大廠為求獲利所進行的操弄手法。」——《出版人週刊》 (Publishers Weekly)
•「當我們屈從於糖、脂肪、鹽的誘惑,吃下任何食品時,我們不只是「吃」而已,更是在根本上改變了自己的生命以及週遭的世界。邁可.摩斯對此至關重要的事實了解甚深。」——美國名廚、名餐廳Chez Panisse負責人,愛麗絲.華特斯(Alice Walters)
2016年1月19日 已读
内容和我预期的“科普”偏差有点大,其实是一本讲述美国食品加工业历史的书,但依然长知识。一个不喝可乐的我在阅读本书期间主动购买并饮用了两罐可口可乐,以示对食品加工业的尊敬。他们的成功,是因为在产品开发和后期营销方面都有刻苦的钻研和巨大的投入。他们的失败,则是我们整个文化的失败。换句话说,我们活该。
美国 食物
与荒原同行 豆瓣
Encounters with the Archdruid
7.7 (7 个评分) 作者: 约翰·麦克菲 译者: 岳韦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3
美国,1960年代。
“如果要去荒原,你会与谁同行?”
“戴维•布劳尔。”
戴维•布劳尔,美国《荒原法案》主要推手,塞拉俱乐部执行董事,地球之友创始人。他是同行眼中“荒原保护的代言人”。
在布劳尔担任执行董事期间,塞拉俱乐部的会员从七千增长到七万七千人。在他的领导下,俱乐部影响着美国有关土地、海洋和大气利用方面的立法。对于美国垦务局而言,布劳尔简直就是一个恶魔,他以一己之力,将大峡谷中两大水坝的建设至少推迟了两代人的时间,并有可能永远都造不起来。
这本书记录的是布劳尔的三次荒原之旅。与布劳尔同行的分别是:
查尔斯•弗雷泽,“美国最顶级的两位地产开发商之一”,自认为是真正的环保主义者。他觉得很多所谓的环境保护分子,其实是环境保存分子。
查尔斯•帕克,美国地质学家,矿业工程师。他认为,“如果在白宫底下发现铜矿,那么白宫就该移走”。
弗洛伊德•多米尼,美国垦务局局长,职业生涯的目标是有一天能建造两百米高的大坝。他觉得“大自然毫无恻隐之心”,而布劳尔“只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保存主义者”。
三场旅行,一个时代的声音。危机与变革、环境与发展、争执与妥协,所有这一切,都将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
我们,是否还能与荒原同行?
2015年9月15日 已读
麦克菲笔力惊人,阅读感不逊于观看一部制作精良的风光纪录片。做一流非虚构作家的书,考验的往往是译者和编辑的能力与用心程度,在这个意义上,这本书做得不是很到位。
JohnMcphee 新闻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