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美国的奠基时代 豆瓣
作者: 李剑鸣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 2
本书叙述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前近200年的历史,并将这个时期概括为“美国的奠基时代”,凸现了它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性。《美国的奠基时代(1585—1775)》不仅重视政治、经济等传统史学所关注的内容,而且吸收社会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研究的成果,对北美社会演变的各个侧面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全书引证丰富,大量利用了各殖民地的档案和当时人的日记、书信、旅行记等原始文献,广泛吸收了美国和国内最近几十年的重要研究成果,反映了国内外美国早期史研究的前沿进展。本书还在理论和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探索,既重视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又强调英格兰文化的主导作用,并对美国早期史研究中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做出了回应。
吃饭 豆瓣
作者: [美国] 章小东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8
★“最老练的小说新手”章小东新作
★另版《活着》名门之后书写吃饭传奇
★民国最后的闺秀张充和题写书名
阅读章小东的《吃饭》,总让人想起余华的《活着》。《活着》为 了活着而不断地死去;而《吃饭》为了吃饭才活着。这不是一部虛构的飘渺,而是我们民族人人记忆散片的黑色之花朵,其真实让人不寒而栗;其质朴使真实成为一种境界而让人尊敬和敬仰。在中国为了活着而吃饭,到美国为了吃饭而活着。这些来之物质的精神之思传递了作家写作的生命之光,而那种吃饭就是生命的故事和人物,则又一次让小说回到了我们民族阅读的伤口上。
——阎连科
读了小东的小说,我几乎经历了一次“惊醒”。吃饭,这是一个多么残酷、多么尖锐、多么致命的问题。没有饭吃,会把一个人推到多荒远、多黑暗的地步。
——刘再复
吃饭,乃是天大的事。 胖妈说,有个地方,叫“伊登”,那里人人不愁饭吃。东东把“伊登”在心里记挂了许多年,终于背起累赘的行囊,从东到西辛苦地寻找吃饭。她曾以为在美国找到了“伊登”,在那里,吃饭把一家三口紧紧维系。东东的一手好菜抹平了生活的艰辛,也让她见证了吃饭的严酷和残忍。 时光流逝,吃饭从这个家庭的最低需求变成了最高享受,东东却发觉“伊登”依然遥远,在追寻“伊登 ”的几十年里,她找到了吃饭,却丢失了味道——那是家的味道、故乡的味道、小时候的味道。
All the Buildings in New York 豆瓣
作者: James Gulliver Hancock Universe 2013 - 4
A charmingly illustrated journey through New York City, neighborhood by neighborhood. All the Buildings in New York is a love letter to New York City, told through James Gulliver Hancock’s unique and charming drawings of the city’s diverse architectural styles and cityscape. His buildings are colorful and chock full of fun and offbeat details, and this book is full of new discoveries as well as old chestnuts for anyone who loves the Big Apple. Organized by neighborhoods, the book features iconic New York buildings, such as the Empire State Building, Rockefeller Center, and Flatiron Building, as well as the everyday buildings that make up New York City—the boutique shops in SoHo, timeless brownstones in Brooklyn, and rows of busy markets in Chinatown. New Yorkers and tourists alike will savor this one-of-a-kind volume that uniquely celebrates the energy and spirit of the city that never sleeps.
2013年7月17日 已读
感谢@DylenNewman 赠书!副标题“that I've drawn so far”……然后我想找出所有将这些建筑纳入取景框的电影!
城市 纽约 美国
乱象丛生 豆瓣
Mere Anarchy
7.5 (16 个评分) 作者: [美] 伍迪·艾伦 译者: 李伯宏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本书为伍迪•艾伦的最新短文集,共收录十八篇文章,十篇原发表在《纽约客》上,八篇新作。书中伍迪•艾伦从独特的视角切入各种文化事件,如热门电影改写成畅销小说、替身演员被错当明星绑架、尼采的食谱和线性理论,挖掘社会新闻,如售卖祷告、能给手机充电的导电西服和苏富比拍卖天价松露, 讲述生活琐事,如保姆写书曝光雇主、进高档幼儿园的各种门道、天才少年和虚假广告,在奇思妙想的场景中极尽讽刺戏谑,展现他眼中可怜又可笑的世界。
民国采访战 豆瓣
作者: [美] 哈雷特·阿班 译者: 杨植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6
美国记者阿班在华十五年,适逢中华民国历经多重巨变:北洋系统由盛及衰,国民党一脉则随北伐兴起;欧美势力在革命打压下委顿,日本势力则日益坐大。因地位尊崇,各国政要无不奉他为座上宾,中方如蒋介石、宋美龄、宋子文,日方如松井石根、须磨弥吉郎等,皆与之过从甚密。其报道则覆盖国民革命、蒋冯阎大战、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一直到上海孤岛时代的最后一刻。可以说,中国历史这十余年的每一起伏、每一皱褶,无不通过他的键盘,传递给全球大众。
史家知道的中国现代史是干枯的事实,而阿班提供的一个个侧面与细节,来自美国记者的独特视角,鲜活得带着汁水,而且向不为我等熟知,因而填补了空白,提供了参照,使历史更形丰满完整。
永生的海拉 豆瓣
The Immortal Life of Henrietta Lacks
作者: 丽贝卡·思科鲁特 译者: 刘旸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2 - 5
她叫海瑞塔•拉克斯,科学家们都叫她“海拉”。她是黑人,美国南方的贫穷烟农。她死于子宫癌,肿瘤细胞被医生取走,成为医学史上最早经人工培养而“永生不死”的细胞。但是她和家人却毫不知情。
美国科普作家瑞贝卡•思科鲁特耗时十年挖掘这段精彩的历史,记述拉克斯一家从震惊、愤怒到骄傲的动人历程,也揭开人体实验的黑暗过去、探讨医学伦理以及身体组织所有权的法律问题,所涉及的种族和信仰问题也动人心魄。本书情感触动人心、格局宏伟、细腻捕捉科学发现的高潮迭起,以及对人类的深邃影响。
2013年3月22日 已读
我们决不能把任何人看成抽象的存在。相反,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宇宙,有他自己的秘密、自己的宝藏,还有只属于他的痛苦和胜利。——埃利·维瑟尔 摘自《纳粹医生和纽伦堡公约》【比起海瑞塔、她的家庭、美国黑人、美国的历史,更值得关注的是整个医学、科学伦理的发展。后记尤其好。印制略粗糙,不过无碍阅读。】
Y 医学 地铁 美国
Gay New York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George Chauncey Basic Books 1995 - 5 其它标题: Gay New York: Gender, Urban Culture, and the Making of the Gay Male World 1890-1940
Through the diaries of gay men and other primary materials, the author demonstrates that gay society thrived in the open in pre-World War II New York long before the current prominence of homosexuality. National ad/promo.
主仆美国历险记 豆瓣
Parrot and Olivier in America
作者: [澳大利亚] 彼得·凯里 译者: 朱世达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6
入围2010年布克奖短名单
一次美国民主制度的伟大探索 一段横跨大洋两岸的主仆友谊
两个来自旧世界的主人公,一个来自法国,一个来自英国,命运却将他们同时安排在了19世纪的纽约……
奥利维尔和鹦哥儿分别来自历史的两边,一个是法国贵族,表面上被派往美国考察监狱制度,实则为了保命而奔向新世界;另一个是英国印刷工的儿子,一心想成为画家,却时不我与,成了奥利维尔的仆人,负责监视和保护他年轻的主人。随著主仆二人在美国的旅行中时分时合,他们在爱情与政治,监狱与艺术世界中沉浮。彼得•凯里以其独到的视角和幽默睿智的笔触考察了美国建国初期的民主制度,探讨了新旧大陆之间的关系。小说主人公奥利维尔是以撰写《论美国的民主》的著名法国政治思想家、历史学家德•托克维尔为原型。
2013年2月18日 想读 托克维尔……
美国
黄瓜的黄 西瓜的西 豆瓣 Goodreads
6.7 (17 个评分) 作者: 黄西 中信出版社 2011 - 11
本书是著名华裔笑星黄西的第一本书,涉及他在中国的成长、在美国的经历以及从生化博士到脱口秀演员的道路。
黄西从小有礼貌但不是很听老师的话。中学老师说他考不上大学,后来因为不想让一位慈母般的老师失望而努力学习,考上吉林大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科院研究生院。为了考GRE去美国留学,他把牛津词典背了8遍;在莱斯大学求学期间他经常在实验室里努力工作到凌晨一两点,有连续两年的时间只休过一个周末,最后拿到生化博士学位;后来工作期间,他白天去公司的做医药实验,晚上去俱乐部说相声;为了能到俱乐部演出,他在大雪天里站在俱乐部外面询问路过的人是否愿意进去听他讲相声……
这本书是一个生在中国的美籍华人讲述自己的奋斗经历,也有他对美国社会、美国政治,尤其是亚裔移民在美国的地位问题思考。黄西对亚裔在美国政治中的弱势地位有非常深的感受,在哈佛大学,他发现那里已经有很多华裔教授,他觉得美国不再需要多他一个华人教授,华人应该在其他领域有所突破。
2013年1月30日 已读
粗糙,无论是文笔还是编校。书名很棒,黄西这个人也很棒。
传记 美国
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2009)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Eggplant.place TMDB
Taking Woodstock
7.5 (186 个评分) 导演: 李安 演员: 迪米特利·马丁 / 艾美达·斯丹顿
其它标题: 테이킹 우드스탁 / Taking Woodstock
  60年代末的美国,伴随着战争的残酷与遥远以至似乎不可相信的登月壮举,年轻人们寻找着自身与世界的呼应。在纽约州白湖临近的小镇上,犹太青年艾略特(Demetri Martin 饰)为了照顾吝啬的母亲,放弃纽约的设计师工作回家帮忙打理汽车旅馆的生意,为了改善举步维艰的经营,艾略特借自己当地商会会长的便利,筹备举办例行的音乐节活动。与此同时,第一次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由于原定举办地当地政府的反对宣告停滞,艾略特抓住这次机会,邀请主办方迁址自己家乡,当地居民对嬉皮士观众们可能造成的危害忧心忡忡,艾略特在发布会上放弃收取门票的宣言更让各地音乐爱好者蜂拥而至,观众人数达几十万之众,让举办地成为了陷入狂欢的独立共和国。随着音乐节的进行,艾略特一家的问题亦得到了缓解……
  本片根据Elliot Tiber的回忆录改编。
2012年12月29日 看过
伍德斯托克只是个背景,甚至“幌子”,这片子还是李安最擅长的家庭题材。嗑药后的那段美极了!
1960s 改编 李安 美国 音乐
第三大道的这间酒馆 豆瓣
This Place on the Third Avenue
8.2 (9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翰·麦克纳尔蒂 译者: 孙仲旭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 5
他是个爱尔兰人,好酒,更爱老板蒂姆的酒馆。
他眼睛锐利,耳朵灵敏,会记下“我今天过得很不赖,总算做到了慢慢地输!”诸如此类的话。酒保、杂工、赌马客、的士佬、流浪汉、警察、门房、女招待、开电梯的,还有房东老太太,是他永不枯竭的灵感源泉,在他的笔下一个个鲜活地走上纽约的街道。
他所写的故事中,都有一个潜在的感情音符,几乎听不到,然而就像心跳一样始终存在。他也写自己的儿子约翰尼,他的夫人说那有一些可以说是情书,几乎让人读着觉得尴尬,然而又感人。他就是麦克纳尔蒂。“在最佳状态下,”有人这样说,“当麦克纳尔蒂就挺好,可爱且有趣。”
本书精选自约翰•麦克纳尔蒂过世前出版的几部作品,特别收录他的夫人,也是作家费思•麦克纳尔蒂的纪念文章——《约翰其人》。
2012年12月10日 已读
“单纯的、天天都会感到的孤独,结果让谁都不是很想独自吃午饭。”这是一个普通人书写出的普通生活,难得的是,他发现了普通的美,并将这美写得足够普通。
地铁 散文 文景 纽约 美国
洞穴奇案 豆瓣 Goodreads
The Case of the Speluncean Explorers
9.0 (90 个评分) 作者: [美] 彼得·萨伯 译者: 陈福勇 / 张世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6
五名洞穴探险人受困山洞,水尽粮绝,无法在短期内获救。为了维生以待救援,大家约定抽签吃掉其中一人,牺牲他以救活其余四人。威特摩尔是这~方案的最初提议人,但在抽签前又收回了意见。其他四人仍执意抽签,并恰好选中了威特摩尔做牺牲者。获救后,这四人以杀人罪被起诉并被初审法庭判处绞刑。这是美国20世纪法理学大家富勒1949年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的假想公案。富勒还进一步虚构了最高法院上诉法庭五位大法官对此案的判决书。这一著名的公案成了以后西方法学院学生必读的文本,并在此基础上演绎出了更多的公案。1998年,法学家萨伯延续了富勒的游戏,假设五十年后这个案子有机会翻案,另外九位大法官又针对这个案子各自发表了判决意见。他们真的有罪吗?请看十四位法官的判决书。这些判决书,实际上反映了20世纪各个流派的法哲学思想,有如一桌法哲学盛宴,让读者得以品味精彩动人的深邃思辨,培养适应法治社会的法学素质。本书既是法哲学专业领域寓言式的经典文献,又是大学跨学科通识教育的理想读本。本书适合的读者是那些不热衷于给观点贴标签或猎寻虚幻、对严肃而有意义的论证充满兴趣的人。
2012年8月17日 已读
美国法业余爱好者表示震撼不大,倒觉得再版时可以考虑换个书名。
D 法律 美国
音乐永不停歇 (2011) 豆瓣 TMDB IMDb 维基数据
The Music Never Stopped
8.6 (37 个评分) 导演: 吉姆·科尔伯格 演员: 朱莉娅·奥蒙德 / J·K·西蒙斯
其它标题: The Music Never Stopped / 最后的嬉皮(台)
亨利(J·K·西蒙斯 J.K. Simmons 饰)和儿子贾伯利(卢·泰勒·普奇 Lou Taylor Pucci 饰)同样喜欢音乐,但是他们喜欢的音乐却是迥然不同 的两种风格。20多年年,因为对政治的不同意见导致贾伯利离家出走再也没回来过。如今,贾伯利落魄地流落街头,并发现脑部有肿瘤送去医院做了切除手术。但是这颗肿瘤已经彻底破坏了他的大脑,他失去了创作新的记忆的能力,他的记忆永远停留在活在1968年。为了重新走进贾伯利的世界,亨利邀请研究脑瘤与音乐的专家黛安(朱莉娅·奥蒙德 Julia Ormond 饰)来治疗儿子的病情。黛安发现贾伯利对早期的的摇滚乐仍然有感知。但这种迷幻时期的摇滚乐对60多岁的亨利来说简直不能接受,但为了与儿子的沟通,他开始研究起60年代的所有摇滚乐团。
2012年7月11日 看过
没有字幕也看懂了,音乐无国界。All you need is Love & Ripple.
1960s 改编 美国 音乐
花花公子俱乐部 (2011) 豆瓣
The Playboy Club
7.7 (13 个评分) 导演: Alan Taylor 演员: 艾梅柏·希尔德 / 艾迪·斯比安
《花花公子俱乐部》是一部年代剧,讲述了60年代的企业家Nick Dalton在芝加哥开办第一家Playboy Club的故事,其中当然还包括第一代兔女郎的生活,以及那些倾慕她们的男人们。
2012年4月13日 看过
恩,全季我都看过了……一共就三集,好尴尬……其实真心不错,米国人民的口味好难揣测。
1960s 女性 美剧 美国
撞车 (2004)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KevGa-NeoDB Eggplant.place
Crash
8.3 (690 个评分) 导演: 保罗·哈吉斯 演员: 桑德拉·布洛克 / 唐·钱德尔
其它标题: Crash / 冲击效应(台)
一个黑人电视导演和他的妻子,莫名其妙地因为莫须有的违章驾驶受到了白人警察的侮辱;看似该受到谴责的警察却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那名曾遭他侮辱的黑人妇女;老实巴交的波斯商店店主,却差点谋杀了有着刺青的墨西哥修锁匠(迈克尔•佩纳Michael Pena饰);地区检察官(布兰登•费舍尔Brendan Fraser 饰)和他的妻子(桑德拉•布洛克Sandra Bullock饰)被抢吉普车后只能把怨气发泄到无辜的修锁匠身上;黑人警察(唐•钱德尔 Don Cheadle 饰)在承受着上司的威胁和焦急地寻找自己的弟弟。
这一切看似无关的琐事,却在36小时内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绞缠在一起,在这个以暴力,性,金钱闻名的多民族、多文化聚集的大城市—洛杉矶街头一幕幕上演……
2012年3月10日 看过
这部电影几乎让我无法直视……片尾两首歌似乎很多年前就从某处听过,特别是in the deep,几乎前奏一起我就知道是这首了……好神奇。
犯罪 美国
纽约时报头版内幕 (2011) 豆瓣
Page One: Inside the New York Times
8.0 (25 个评分) 导演: Andrew Rossi 演员: David Carr
其它标题: Page One: Inside the New York Times / 头版:纽约时报的一年
《头版内幕》进入了对于外人来说充满着神秘色彩的《纽约时报》的编辑部,为观众介绍了一个成熟的媒体内部的运作环境和工作体系。影片曾参加今年的圣丹斯电影节。
2012年2月10日 看过
与以往看纪录片昏昏沉沉不同,这片子我看得津津有味。看来我还是喜欢这个题材。【2015.12.31—2016.1.1 重看,David Carr于2015.2.12过世,R.I.P.
NYT 新闻 纪录片 纽约 纽约时报
了不起的盖茨比 豆瓣
The Great Gatsby
8.3 (100 个评分) 作者: [美]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 译者: 巫宁坤 / 汤永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8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空气里弥漫着欢歌与纵饮的气息。一个偶然的机会,穷职员尼克闯人了挥金如土的大富翁盖茨比隐秘的世界,惊讶地发现,他内心惟一的牵绊竟是河对岸那盏小小的绿灯——-灯影婆娑中,住着他心爱的黛西。然而,冰冷的现实容不下飘渺的梦,到头来,盖茨比心中的女神只不过是凡尘俗世的物质女郎。当一切真相大白,盖茨比的悲剧人生亦如烟花般,璀璨只是一瞬,幻灭才是永恒。一阕华丽的“爵士时代”的挽歌,在菲茨杰拉德笔下,如诗如梦,在美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墨色浓重的印痕。
20世纪末,美国学术界权威在百年英语文学长河中选出一百部最优秀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高居第二位,傲然跻身当代经典行列。
2012年1月31日 已读 故事倒并不复杂,到底是事故还是谋杀?我这颗看了太多犯罪题材的猪脑啊,总是抓不住重点!
K 小说 美国
放任自流的时光 豆瓣
A Freewheelin' Time
7.3 (6 个评分) 作者: Suze Rotolo/苏西·罗托洛 译者: 陈震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1 - 11
苏西·罗托洛是鲍勃·迪伦到纽约后的第一位真爱,一九六零年代前期,她和迪伦一起居住在纽约格林威治村。她在这本书里娓娓道来她和迪伦的爱情,以及她所亲历的以格林威治村为基地的民谣复兴运动。
这本书不仅仅关于民谣、迪伦、嬉皮文化、垮掉的一代和格林威治村,作为出生在意大利裔美国共 产党家庭的“红尿布”婴儿,苏西成长于麦卡锡主义盛行的20世纪50年代,因此有着无比艰难的童年和青春期。
热衷政治运动的苏西17岁已是美国最重要的民权组织之一“争取种族平等大会”(CORE)成员,并亲历过多个里程碑式的民权运动事件。作为一位曾身处一九六零年代反抗政治中心的女性,她在这本回忆录里浓墨重彩地描绘了那个激荡年代的民权运动等社会运动。
总的来说,这本书试图还原的是她和迪伦一起走过的美国一九六零年代。
十二怒汉 (1957) Min reol 维基数据 豆瓣 TMDB IMDb
12 Angry Men
9.5 (1426 个评分) 导演: 西德尼·吕美特 演员: 亨利·方达 / 马丁·鲍尔萨姆
其它标题: 12 Angry Men / 12怒汉
一个在贫民窟长大的18岁少年因为涉嫌杀害自己的父亲被告上法庭,证人言之凿凿,各方面的证据都对他极为不利。十二个不同职业的人组成了这个案件的陪审团,他们要在休息室达成一致的意见,裁定少年是否有罪,如果罪名成立,少年将会被判处死刑。
十二个陪审团成员各有不同,除了8号陪审员(H enry Fonda 饰)之外,其他人对这个犯罪事实如此清晰的案子不屑一顾,还没有开始讨论就认定了少年有罪。8号陪审员提出了自己的“合理疑点”,耐心地说服其他的陪审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每个人不同的人生观也在冲突和较量……
2011年8月18日 看过
无罪推定以及合理怀疑。
法律 美国
来自民间的叛逆 豆瓣
9.3 (12 个评分) 作者: 袁越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 8
本书以近似说书的方式记录了上百个民歌手的经历,书写了美国的民歌历史。从学者艾伦·洛马克斯到铅肚皮,从民权斗士乔·希尔到流浪民谣歌手伍迪·格斯里,从左派民歌手皮特西格到民谣之王鲍勃·迪伦,从毒品到伍德斯托克……这些人以看来混乱而且不可思议的方式创造了一个历史。书中充满着躁动、人民与明星、根源与现代,艺术与商业,其间的交错与矛盾,展现的不仅是民歌的历史,也从另一个角度书写了二战后美国的历史。本书能让我们从根本上改变对民歌的看法,并且深深地喜欢上民歌。本书严谨、清晰、朴实,叙述丰满,有着独特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