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血橙 豆瓣
The Blood Oranges
作者:
(美)约翰·霍克斯
译者:
姜薇
/
孙全志
重庆出版社
2007
- 1
西里尔和费奥娜,一对弃世脱俗的情侣,他们曾与无数对夫妻或恋人交换伴侣,两人甚至互相鼓励,并乐此不疲。在他们看来,生活本该如此自由,爱情本该如此奔放,只要你情我愿,就无需承担道德和传统的压力。休和凯瑟琳,一对行事传统的夫妻,他们一直过着正统的家庭生活,虽然他们的内心深处充满着好奇和渴望,但在漫长而沉闷的婚姻中,他们学会了压抑和忍耐。 一场意外将两对夫妻带到了一起,弃世脱俗的西里尔夫妇自然而然地向另一对夫妻伸出了诱惑之手,于是他们上演了一幕独特的情感“四重奏”。然而,几十年来的道德观念能否在一夕之间便被扭转?休和凯瑟琳在放纵与欢愉中是否会感到自责与痛苦?爱情忠诚的对象是内心的感觉,还是自己的配偶?婚姻是给予一个人归属,还是施与另一个人禁锢?探寻自由爱情的道路向来不曾是坦途,人们又是否应该停下追求的脚步?
本书的故事就发生在生满血橙的南欧。一对中年夫妻来到荒凉偏远的海滨小镇,栖身在破败的别墅里。丈夫西里尔是一个高大强壮的男子,仪表堂堂,性情温和;妻子菲奥娜是一个富有个性的女人,热情、张扬,有着牧神一般的气质。很显然,他们来自文明社会,与矮小猥琐甚至有些不开化的当地人自然显得格格不入。那么他们为何要来到这里呢?也许,他们是来度假的,因为两人喜爱冒险,对蛮荒之地充满了探索的兴趣。也许,他们是来避世的,因为这对夫妻对爱情和婚姻的观点颇有些离经叛道,为世俗所不容。他们曾经与无数对夫妻或恋人交换伴侣,两人甚至互相鼓励,乐此不疲。理所当然的,他们被主流社会所排斥;理所当然的,他们会寻找一片世外的乐土,以免受那些满含责难的视线的侵扰。 来到这座鲜有外人涉足的小镇,夫妻二人原本可以度过一段平静的生活。然而,一次意外打乱了这种平静。休和凯瑟琳,另一对来自文明世界的夫妻,因为这次意外而在小镇停驻。与西里尔和菲奥娜不同,休和凯瑟琳一直过着正统的家庭生活,他们有三个孩子,随行还养有一条狗。在漫长而沉闷的婚姻中,他们学会了忍耐,学会了压抑,他们更无从想象这次海滨之旅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冲击。 西里尔和菲奥娜一向无法忍受一成不变的婚姻生活,他们自然而然地向另一对夫妻伸出了诱惑之手。在他们看来,生活本该如此丰富多彩,爱情也本该如此自由奔放,只要双方你情我愿,就无需承担道德的压力。而休和凯瑟琳呢?虽然他们对这种诱惑充满了好奇和向往,也许他们的内心深处早就渴望着变化。可是,几十年来的传统道德观绝非一朝便可扭转,于是他们在放纵中自责,在欢愉中痛苦,在叛逆中挣扎。对爱情的追求,对家庭的忠诚,就像一根越拧越紧的弦,终于不可避免地绷断了。 在这场以婚姻和爱情为赌注的冒险中,与激情四溢、总是主动采取行动的妻子不同,西里尔是个沉稳、酷爱思考的男人。他对婚姻和爱情有着独到的理解,一向以“爱神的歌者”自居。在他看来,对爱情的忠诚就是忠于内心的感觉,而不是忠于自己的配偶;在他看来,婚姻是一个人的归属,但绝不应该成为禁锢。在探寻自由爱情的道路上,他经历过挫折,经历过伤害,却从不肯停止追求的脚步。西里尔只有一个知己,就是妻子菲奥娜。他们是真心相爱的,以他们自己的方式。但他们恰恰忘记了去思考这种方式是否适合他人。于是,悲剧在快乐中酿就,他们的世界轰然崩塌……
本书的故事就发生在生满血橙的南欧。一对中年夫妻来到荒凉偏远的海滨小镇,栖身在破败的别墅里。丈夫西里尔是一个高大强壮的男子,仪表堂堂,性情温和;妻子菲奥娜是一个富有个性的女人,热情、张扬,有着牧神一般的气质。很显然,他们来自文明社会,与矮小猥琐甚至有些不开化的当地人自然显得格格不入。那么他们为何要来到这里呢?也许,他们是来度假的,因为两人喜爱冒险,对蛮荒之地充满了探索的兴趣。也许,他们是来避世的,因为这对夫妻对爱情和婚姻的观点颇有些离经叛道,为世俗所不容。他们曾经与无数对夫妻或恋人交换伴侣,两人甚至互相鼓励,乐此不疲。理所当然的,他们被主流社会所排斥;理所当然的,他们会寻找一片世外的乐土,以免受那些满含责难的视线的侵扰。 来到这座鲜有外人涉足的小镇,夫妻二人原本可以度过一段平静的生活。然而,一次意外打乱了这种平静。休和凯瑟琳,另一对来自文明世界的夫妻,因为这次意外而在小镇停驻。与西里尔和菲奥娜不同,休和凯瑟琳一直过着正统的家庭生活,他们有三个孩子,随行还养有一条狗。在漫长而沉闷的婚姻中,他们学会了忍耐,学会了压抑,他们更无从想象这次海滨之旅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冲击。 西里尔和菲奥娜一向无法忍受一成不变的婚姻生活,他们自然而然地向另一对夫妻伸出了诱惑之手。在他们看来,生活本该如此丰富多彩,爱情也本该如此自由奔放,只要双方你情我愿,就无需承担道德的压力。而休和凯瑟琳呢?虽然他们对这种诱惑充满了好奇和向往,也许他们的内心深处早就渴望着变化。可是,几十年来的传统道德观绝非一朝便可扭转,于是他们在放纵中自责,在欢愉中痛苦,在叛逆中挣扎。对爱情的追求,对家庭的忠诚,就像一根越拧越紧的弦,终于不可避免地绷断了。 在这场以婚姻和爱情为赌注的冒险中,与激情四溢、总是主动采取行动的妻子不同,西里尔是个沉稳、酷爱思考的男人。他对婚姻和爱情有着独到的理解,一向以“爱神的歌者”自居。在他看来,对爱情的忠诚就是忠于内心的感觉,而不是忠于自己的配偶;在他看来,婚姻是一个人的归属,但绝不应该成为禁锢。在探寻自由爱情的道路上,他经历过挫折,经历过伤害,却从不肯停止追求的脚步。西里尔只有一个知己,就是妻子菲奥娜。他们是真心相爱的,以他们自己的方式。但他们恰恰忘记了去思考这种方式是否适合他人。于是,悲剧在快乐中酿就,他们的世界轰然崩塌……
失落的秘符 豆瓣
The Lost Symbol
7.1 (136 个评分)
作者:
[美] 丹·布朗
译者:
朱振武
/
文敏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
- 1
哈佛大学符号学家罗伯特·兰登意外受邀,于当晚前往华盛顿美国国会大厦做一个讲座。就在兰登到达的几分钟内,事情发生了匪夷所思的变化。国会大厦里出现了一件令人惊恐之物——一只人手,三根手指握成拳状,伸直的拇指和食指直指天穹,每根手指上都有具特殊符号学意义的诡异刺青。兰登根据戒指认出这是他最敬爱的导师彼得·所罗门——一位著名的共济会会员和慈善家的手,也辨识出这个手势与其上的刺青结合在一起是表示邀请的一种古老符号,旨在将受邀者引入一个失落已久的玄妙智慧世界。兰登意识到彼得·所罗门已被人残忍地绑架,他若想救出导师,就必须接受这个神秘的邀请。
罗伯特·兰登就此猝不及防地被拖入了一个惊人的谜团。是严格遵守自己的承诺,还是先搭救危在旦夕的朋友?是配合中情局号称涉及国家安全的调查,还是协助共济会完成关乎人类福祉的重大使命?兰登屡次陷入选择的困境。然而时间紧迫,他不得不抽丝剥茧,一步步解开这个有关人类文明的最大秘密……
罗伯特·兰登就此猝不及防地被拖入了一个惊人的谜团。是严格遵守自己的承诺,还是先搭救危在旦夕的朋友?是配合中情局号称涉及国家安全的调查,还是协助共济会完成关乎人类福祉的重大使命?兰登屡次陷入选择的困境。然而时间紧迫,他不得不抽丝剥茧,一步步解开这个有关人类文明的最大秘密……
老友记 第 1 季 (1994) 豆瓣 TMDB Eggplant.place
Friends Season 1 所属 电视剧集: 老友记
9.5 (1095 个评分)
导演:
大卫·克拉尼
/
玛尔塔·考夫曼
演员:
詹妮弗·安妮斯顿
/
柯特妮·考克斯
…
莫妮卡(柯特妮·考克斯 )、钱德(马修·派瑞)、瑞秋(詹妮弗·安妮斯顿)、菲比(莉莎·库卓)、乔伊(马特·理勃兰)和罗斯(大卫·休谟)是彼此最好的朋友,一起走过十年岁月的点点滴滴。虽然老友们各有各的性格特点,也会有矛盾和争执,但对于彼此,他们永远 be there for you。
故事开始在 Central Perk 咖啡馆里,婚礼上落荒而逃的瑞秋闯进来寻找老同学莫妮卡。莫妮卡的哥哥刚刚离婚,而他从小暗恋的人正是这个落跑新娘瑞秋。瑞秋在莫妮卡家住了下来,决定不再做爸爸的女孩儿,真正的步入社会,于是在其他老友的帮助下,她上路了,从二十多岁初入社会,到三十多岁成家立业,他们一走就是十年。
十年间风风雨雨,在嬉笑怒骂中,在离别团聚中,他们向我们讲述着友情、爱情还有生活。让我们和他们一起开怀大笑或是黯然神伤。
故事开始在 Central Perk 咖啡馆里,婚礼上落荒而逃的瑞秋闯进来寻找老同学莫妮卡。莫妮卡的哥哥刚刚离婚,而他从小暗恋的人正是这个落跑新娘瑞秋。瑞秋在莫妮卡家住了下来,决定不再做爸爸的女孩儿,真正的步入社会,于是在其他老友的帮助下,她上路了,从二十多岁初入社会,到三十多岁成家立业,他们一走就是十年。
十年间风风雨雨,在嬉笑怒骂中,在离别团聚中,他们向我们讲述着友情、爱情还有生活。让我们和他们一起开怀大笑或是黯然神伤。
光荣与梦想 豆瓣
The Glory and the Dream
8.4 (3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威廉·曼彻斯特
译者:
广东外国语学院美英问题研究室翻译组
海南出版社 三环出版社
2004
- 2
本书是美国的一部断代史,勾画了从1932年罗斯福总统上台前后,到1972年尼克松总统任期内水门事件的四十年间美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全景式画卷。这是一部场景宏大,又描写细腻的历史巨著。作者对这四十年间美国历届政府从诞生到终结全过程中的两党纷争和内部分歧,对这一阶段全世界所经历的每一件大事都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和叙述;同时,对这四十年间发生在全世界,尤其是与美国有关联的方方面面都给予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从“补偿金大军”风潮、经济大萧条、总统竞选、二次世界大战、原子弹爆炸、朝鲜战争、越南战争、肯尼迪遇刺身亡、尼克松郑入水门事件,到美国人的精神风貌、社会时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再到演艺界的奇闻趣事、妇女的流行服装、青少年的时髦追求,甚至英语词汇的最新演变和人们的性观念都做了面面俱到的讲述。对于每一位读者来说,阅读此书是从本质上深刻了解美国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
本书在1979年曾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过,它的面世在当时及以后的漫长岁月里曾在中国读者中引起过较好的反响,甚至对一大批中国记者的写作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本书在1979年曾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过,它的面世在当时及以后的漫长岁月里曾在中国读者中引起过较好的反响,甚至对一大批中国记者的写作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性 豆瓣
Middlesex
7.7 (13 个评分)
作者:
[美] 杰弗里·尤金尼德斯
译者:
主万
/
叶尊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1
《中性》是杰弗里·尤金尼德斯的第二部小说。作品获得了2003年普利策文学奖。
主人公斯蒂芬尼德斯出生过两次:第一次是1960年1月出生在底特律的一个没有烟雾的日子,那时他是个女婴儿;第二次是1974年8月出生在密执安州皮托斯基附近的一个急诊室里,那时他是个十几岁的男孩子。他原名卡利俄珀,出生时是个漂亮姑娘。童年至少年她无忧无虑地生活。直到1974年她14岁,就读于家乡的女子中学时,越来越觉得自己与其他女孩不同:身高5英尺10英寸,体重130磅,更可怕的是身体上竟出现了一些男孩应有的特征。在父母陪同下她来到医院,医生告诉他们:她是个两性人。14岁的卡利俄 珀决心不再做女孩,于是“她”变成了“他”——卡尔。他剪短头,搭车来到旧金山寻找新出路。
主人公斯蒂芬尼德斯出生过两次:第一次是1960年1月出生在底特律的一个没有烟雾的日子,那时他是个女婴儿;第二次是1974年8月出生在密执安州皮托斯基附近的一个急诊室里,那时他是个十几岁的男孩子。他原名卡利俄珀,出生时是个漂亮姑娘。童年至少年她无忧无虑地生活。直到1974年她14岁,就读于家乡的女子中学时,越来越觉得自己与其他女孩不同:身高5英尺10英寸,体重130磅,更可怕的是身体上竟出现了一些男孩应有的特征。在父母陪同下她来到医院,医生告诉他们:她是个两性人。14岁的卡利俄 珀决心不再做女孩,于是“她”变成了“他”——卡尔。他剪短头,搭车来到旧金山寻找新出路。
时间旅行者的妻子 豆瓣
The Time Traveler´s Wife
7.6 (15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奥德丽·尼芬格
译者:
夏金
/
安璘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 4
相遇那年,她6岁,他36岁;
结婚那年,她23岁,他31岁;
离别后再度重逢时,她82岁,他43岁。
相对于如此真实、强烈的感觉,时间,微不足道……
亨利,一位年轻帅气、爱冒险的图书管理员,可是他有慢性时间错位症,会不知不觉地游离在时间之间。
克莱尔,亨利的妻子,一位生活秩序很规律的艺术家。
亨利以为他在28岁时第一次遇到他20岁的妻子克莱尔,而克莱尔却说:“我从小就认识你了”。和克莱尔结婚多年的亨利,却又突然发现自己回到了童年,遇见了他6岁的妻子。
如果生命是一场旅行,亨利的旅程肯定比常人更迂回更深刻,那些不由自主地消失,不得不一再体验曾经遭受的经历,他只能旁观、重复品味着那些快乐、悲伤和痛苦。可是在时间的正常旅途中行走的克莱尔呢?她只能被亨利远远抛在了后面,渴望,焦急,等着爱人回到她的身边。她虽然拥有时间,却只能通过捉摸亨利来触摸时间。
时间过滤着这一对恋人炙热的爱意,他们在时间与爱的复杂交错中勇敢地探索,最终谱写了一曲高昂的颂歌,踏上常人不可思议的浪漫之旅。
结婚那年,她23岁,他31岁;
离别后再度重逢时,她82岁,他43岁。
相对于如此真实、强烈的感觉,时间,微不足道……
亨利,一位年轻帅气、爱冒险的图书管理员,可是他有慢性时间错位症,会不知不觉地游离在时间之间。
克莱尔,亨利的妻子,一位生活秩序很规律的艺术家。
亨利以为他在28岁时第一次遇到他20岁的妻子克莱尔,而克莱尔却说:“我从小就认识你了”。和克莱尔结婚多年的亨利,却又突然发现自己回到了童年,遇见了他6岁的妻子。
如果生命是一场旅行,亨利的旅程肯定比常人更迂回更深刻,那些不由自主地消失,不得不一再体验曾经遭受的经历,他只能旁观、重复品味着那些快乐、悲伤和痛苦。可是在时间的正常旅途中行走的克莱尔呢?她只能被亨利远远抛在了后面,渴望,焦急,等着爱人回到她的身边。她虽然拥有时间,却只能通过捉摸亨利来触摸时间。
时间过滤着这一对恋人炙热的爱意,他们在时间与爱的复杂交错中勇敢地探索,最终谱写了一曲高昂的颂歌,踏上常人不可思议的浪漫之旅。
美国 豆瓣
作者:
李琦芳
/
汤涵婷
…
2008
- 3
四座最美国的城市、四种最美国的表情
华盛顿特区旅游局 芝加哥旅游局 拉斯维加斯旅游局 旧金山旅游局 联合推荐
华盛顿D.C.•美国往事
城市不是接不着地气的鲜切花和装点行囊的明信片,它自有其因果与脉络。而作为一座首都,这前世今生间的百转千回便折射出一个国家的文化生态。
芝加哥.•幸福终点站
站在与太平洋和大西洋海岸线迥然不同却一样美丽的“美国第三条海岸线”上,我们习以为常的,与现代都市间拉奥孔式的抵死纠缠竟消弭于无形,变得温暖而柔软。恍然间,一个城市所能提供的终极幸福不期而至。
拉斯维加斯.•天堂口
当欲望的满足成为灵魂出窍的最佳形式,当你如尼奥一般义无反顾地穿越真实的荒漠,到达鲍德里亚用语言、沃卓斯基兄弟用影像所描绘的拟像世界时,是否还能听到彼岸接线员的召唤?
天堂口,天堂的入口抑或缺口。
旧金山.•感官世界
旧金山需要慢慢去看,去听,去闻,去尝,去触摸,去回忆甚至去幻想。松弛、自由、开放、包容,这座城市将打开你闭塞的感官,释放你枯萎的灵魂。
华盛顿特区旅游局 芝加哥旅游局 拉斯维加斯旅游局 旧金山旅游局 联合推荐
华盛顿D.C.•美国往事
城市不是接不着地气的鲜切花和装点行囊的明信片,它自有其因果与脉络。而作为一座首都,这前世今生间的百转千回便折射出一个国家的文化生态。
芝加哥.•幸福终点站
站在与太平洋和大西洋海岸线迥然不同却一样美丽的“美国第三条海岸线”上,我们习以为常的,与现代都市间拉奥孔式的抵死纠缠竟消弭于无形,变得温暖而柔软。恍然间,一个城市所能提供的终极幸福不期而至。
拉斯维加斯.•天堂口
当欲望的满足成为灵魂出窍的最佳形式,当你如尼奥一般义无反顾地穿越真实的荒漠,到达鲍德里亚用语言、沃卓斯基兄弟用影像所描绘的拟像世界时,是否还能听到彼岸接线员的召唤?
天堂口,天堂的入口抑或缺口。
旧金山.•感官世界
旧金山需要慢慢去看,去听,去闻,去尝,去触摸,去回忆甚至去幻想。松弛、自由、开放、包容,这座城市将打开你闭塞的感官,释放你枯萎的灵魂。
阿特拉斯耸耸肩(上下) 豆瓣
Atlas Shrugged
8.1 (33 个评分)
作者:
安·兰德
译者:
杨格
重庆出版社
2007
- 10
1957年,《阿特拉斯耸耸肩》首次由兰登书屋出版。据说,这部小说当时已被12家出版社退稿,出版以后,恶评如潮但畅销无比,对美国大众的影响仅次于《圣经》,作者也因该书几乎激怒了整个成人世界:父亲、母亲、左派知识分子、自由主义者和保守主义者。他们贬低她:“只有十几岁的青少年醉心于她的学说。”咒骂她:“她患上癌症完全是她在哲学上和精神上犯错的结果。”在政治上,兰德是一个失败者,自由主义者不喜欢她摆出的自我为中心的姿态;保守派不喜欢她的无神论;双方同时都反对她的个人主义。
然而,与青年马克思一样,兰德也是“不怕闪电、不怕霹雳、不怕天空中的惊雷”——或许,安·兰德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具争议的作家之一,她提倡自私的美德,公开为资本家辩护,而且毫不掩饰她对庞大政府的憎恶。《阿特拉斯耸耸肩》在美国的销售已达千万,被称为“自私圣经”——在书中,与《资本论》对资本的批判一样,她对空想社会主义进行了批驳:在20世纪发动机公司,实行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制度,开始人们都欢欣鼓舞,觉得这样就可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结果能干的人工作越来越多,懒惰的人的需求越来越多,工厂很快就倒闭了。看来,在对人性的缺点没有充分的了解时,在财富还没有达到无限充裕的时候,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显然会给社会带来灾难。
在《阿特拉斯耸耸肩》中,兰德试图解决这个矛盾,在她看来,财富是人类思想力的结晶,妨碍竞争、扼杀创意、执意维护既得垄断利益的资本家是可耻的;而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赚取的金钱则值得尊重。
作为一部乌托邦小说,《阿特拉斯耸耸肩》描绘了一个由自私而精明的商人、科学家、艺术家等社会精英组成的世外桃源,有着田园诗般的诗意和现实社会中的欲望的满足。在这里,维系着一切的不是道德而是金钱,金钱被视作为崇拜的偶像,是自由交换和公平正义的象征,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创造者和思考者。小说结尾,由于强者罢工、抛弃了弱者,世界陷入了无边的黑暗,而乌托邦里则是一片和谐幸福。同时,兰德借书中主人公约翰·高尔特之口来说明了她的客观主义哲学:
财富观——财富是人类生活的一种工具,是人类思想力的结晶。当你判断某人德性的时候,请听他对金钱的理解:诅咒金钱的人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取金钱,尊敬金钱的人则依自己的本事赚取金钱。金钱是社会美德的气压计,远离告诉你钱是万恶之源的人。
历史观——文明就是一个逐步将个人解放出来的过程。人天生便会思考,让那些叫嚣说人的思想自由在创建工业文明后便毫无用处的吃人者从大学的经济系主任的位置上退下来,让他们拿起弓箭,穿起兽皮。每个独裁者都是神秘论者,每个神秘论者都是潜在的独裁者。
道德观——你生命中的道德的唯一目的是去获得幸福,让自己得到快乐便是他的最高道德目标。“牺牲”就是为了你并不在乎的东西而放弃你所看重的。人的生命是道德的标准,在生命里,快乐是成功的状态,痛苦则通向死亡。正如你不能对大自然进行伪装一样,你同样也不能对人的品格进行假造。武力与头脑是截然对立的;枪声一响,道德无存。
价值观——人类是真正的英雄:以自己的幸福作为生活的道德准则,以实质性的成就作为最高贵的行动,以理性为自己唯一的主宰。人不应该为他人而活,也不应该要求他人为自己而活。思考是人的唯一最根本的美德,其它的一切皆因它而生。自豪就是承认你是自己的最高价值,这和一个人所有的价值一样,需要去赢得。
哲学观——A就是A,一个东西就是它本身。存在是特性,意识是鉴明。存在是存在着的。每个问题都有两面,一面是正确,一面是错误,夹在对与错中间的则是邪恶。
2006年,好莱坞明星安吉妮亚·朱莉爆出希望出演即将拍摄的影片《阿特拉斯耸耸肩》(atlas shrugged),并自称是安·兰德(Ayn Rand,1905-1982)的粉丝,还希望男友布莱恩·匹特出演男主角,顿时吸引了不少眼球,也使得这部在半个世纪前出版的小说又一次回到了公众的视线之中,2007年,这条消息已经得到证实,影片《阿特拉斯耸耸肩》最后确定的男、女主角为布莱恩·匹特、安吉妮亚·朱莉。
对于所有发现了《源泉》,并且就进一步扩展它的思想向我提出许多问题的读者们,我想说,我是在这部小说中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源泉》只是《耸肩的阿特拉斯神》的序曲而已。
—— 安· 兰德
然而,与青年马克思一样,兰德也是“不怕闪电、不怕霹雳、不怕天空中的惊雷”——或许,安·兰德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具争议的作家之一,她提倡自私的美德,公开为资本家辩护,而且毫不掩饰她对庞大政府的憎恶。《阿特拉斯耸耸肩》在美国的销售已达千万,被称为“自私圣经”——在书中,与《资本论》对资本的批判一样,她对空想社会主义进行了批驳:在20世纪发动机公司,实行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制度,开始人们都欢欣鼓舞,觉得这样就可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结果能干的人工作越来越多,懒惰的人的需求越来越多,工厂很快就倒闭了。看来,在对人性的缺点没有充分的了解时,在财富还没有达到无限充裕的时候,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显然会给社会带来灾难。
在《阿特拉斯耸耸肩》中,兰德试图解决这个矛盾,在她看来,财富是人类思想力的结晶,妨碍竞争、扼杀创意、执意维护既得垄断利益的资本家是可耻的;而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赚取的金钱则值得尊重。
作为一部乌托邦小说,《阿特拉斯耸耸肩》描绘了一个由自私而精明的商人、科学家、艺术家等社会精英组成的世外桃源,有着田园诗般的诗意和现实社会中的欲望的满足。在这里,维系着一切的不是道德而是金钱,金钱被视作为崇拜的偶像,是自由交换和公平正义的象征,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创造者和思考者。小说结尾,由于强者罢工、抛弃了弱者,世界陷入了无边的黑暗,而乌托邦里则是一片和谐幸福。同时,兰德借书中主人公约翰·高尔特之口来说明了她的客观主义哲学:
财富观——财富是人类生活的一种工具,是人类思想力的结晶。当你判断某人德性的时候,请听他对金钱的理解:诅咒金钱的人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取金钱,尊敬金钱的人则依自己的本事赚取金钱。金钱是社会美德的气压计,远离告诉你钱是万恶之源的人。
历史观——文明就是一个逐步将个人解放出来的过程。人天生便会思考,让那些叫嚣说人的思想自由在创建工业文明后便毫无用处的吃人者从大学的经济系主任的位置上退下来,让他们拿起弓箭,穿起兽皮。每个独裁者都是神秘论者,每个神秘论者都是潜在的独裁者。
道德观——你生命中的道德的唯一目的是去获得幸福,让自己得到快乐便是他的最高道德目标。“牺牲”就是为了你并不在乎的东西而放弃你所看重的。人的生命是道德的标准,在生命里,快乐是成功的状态,痛苦则通向死亡。正如你不能对大自然进行伪装一样,你同样也不能对人的品格进行假造。武力与头脑是截然对立的;枪声一响,道德无存。
价值观——人类是真正的英雄:以自己的幸福作为生活的道德准则,以实质性的成就作为最高贵的行动,以理性为自己唯一的主宰。人不应该为他人而活,也不应该要求他人为自己而活。思考是人的唯一最根本的美德,其它的一切皆因它而生。自豪就是承认你是自己的最高价值,这和一个人所有的价值一样,需要去赢得。
哲学观——A就是A,一个东西就是它本身。存在是特性,意识是鉴明。存在是存在着的。每个问题都有两面,一面是正确,一面是错误,夹在对与错中间的则是邪恶。
2006年,好莱坞明星安吉妮亚·朱莉爆出希望出演即将拍摄的影片《阿特拉斯耸耸肩》(atlas shrugged),并自称是安·兰德(Ayn Rand,1905-1982)的粉丝,还希望男友布莱恩·匹特出演男主角,顿时吸引了不少眼球,也使得这部在半个世纪前出版的小说又一次回到了公众的视线之中,2007年,这条消息已经得到证实,影片《阿特拉斯耸耸肩》最后确定的男、女主角为布莱恩·匹特、安吉妮亚·朱莉。
对于所有发现了《源泉》,并且就进一步扩展它的思想向我提出许多问题的读者们,我想说,我是在这部小说中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源泉》只是《耸肩的阿特拉斯神》的序曲而已。
—— 安· 兰德
源泉 豆瓣 Goodreads
Fountainhead
8.5 (59 个评分)
作者:
[美] 安·兰德
译者:
高晓晴
/
赵雅蔷
…
重庆出版社
2005
- 11
小说的主人公洛克是一个诚实而坚强的建筑师,他志在启蒙社会,却在大学毕业前夕被学校开除,他的设计风格被社会视为异端,一度沦落到去采石厂当小工。他深爱的女人也处处和他作对,并与他的夙敌结了婚。最后,他答应无偿为政府设计经济实用房,但他的设计被政府主管部门任意修改,万般无奈之下,他抗起炸药包就把建到一半的楼炸回了砖头瓦砾。在法庭上,他也同样孤军奋战,为自己作为天才的原创行为自辩:“创造是各己私事,是天赋权利,维护创造也是同等天赋个人的权利。”那个时候著作权、知识产权等概念还未曾为人们所认同。结果洛克被认定为“狂人”,并因此而无罪释放。
美国梦寻 豆瓣
作者:
斯特兹・特克尔
译者:
毕朔望 董乐山等
海南出版社
2000
- 2
本书真实记录了100个美国人的100个“美国”,是80年代美国版的“口述实录体”人生哀乐档案集。作者在全美国采访了300人,精选其中百篇结集成书。
在这100个美国人中,有美国小姐、雇佣枪手、影星、歌手、政界和媒界人士、老板、流浪者、大学生、罪犯、教徒、三K党党魁、城里的街坊邻客、贫民区的姑娘、山区的乡下佬、移民及其后代等美国各界三教九流的人物。作者任其对着话筒,倾吐胸中积聚的喜怒衣乐,谈他们作为一个美国人,在美国本土寻求“美国梦”的人生经历中的所想与所急,所失与所得。作者在编写时虽自有其主旨,但行文成篇不拘一体,不作褒贬,无斧凿痕迹,读来发与邻人絮语,庄谐并作,生动亲切。
从这些人生经历档案中,可了解到美国作为当代西方首富的强处、活力,其负担、病乱,以及其与生俱来的危机、无计排遣的烦恼;可体会到美国普通百姓的可敬可爱可悯之处,加深对美国社会及制度的了解。
在这100个美国人中,有美国小姐、雇佣枪手、影星、歌手、政界和媒界人士、老板、流浪者、大学生、罪犯、教徒、三K党党魁、城里的街坊邻客、贫民区的姑娘、山区的乡下佬、移民及其后代等美国各界三教九流的人物。作者任其对着话筒,倾吐胸中积聚的喜怒衣乐,谈他们作为一个美国人,在美国本土寻求“美国梦”的人生经历中的所想与所急,所失与所得。作者在编写时虽自有其主旨,但行文成篇不拘一体,不作褒贬,无斧凿痕迹,读来发与邻人絮语,庄谐并作,生动亲切。
从这些人生经历档案中,可了解到美国作为当代西方首富的强处、活力,其负担、病乱,以及其与生俱来的危机、无计排遣的烦恼;可体会到美国普通百姓的可敬可爱可悯之处,加深对美国社会及制度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