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
知日·和制汉语 豆瓣
6.9 (16 个评分) 作者: 苏静主编 中信出版社 2015 - 3
《知日•和制汉语》特集是《知日》系列的第28本!
隋唐时期,日本学习了中国的汉字,发扬了自己的语言;明治时期,日本用汉字翻译西洋文献,中国又将它们吸收回国,壮大了汉语的内涵。汉字的一来一往,牵连出两个国家一衣带水的联系。透过对中日两国汉字的比较,还可以了解文字背后的国家文化。现在使用的汉语中,究竟有多少来自日语?那些虽是汉字,中国人却不认识的字,到底是怎样形成的?日本还有多少古怪有趣的人名地名?从语言出发,从另一个角度了解日本吧!
据说,中国人现在使用的日常汉语中,有三分之一都来自日本人的创造。日语由平假名、片假名和汉字三个部分组成。对于看惯了中文汉字的人来说,日语汉字中有些汉字让你马上就能猜透它的意思,有些汉字,让你回忆起了古文书上的风景,而有些汉字,却会让你觉得好陌生。这个让我们备感亲切又陌生的词汇体系中,究竟有哪些造词秘密?日本人又创造了哪些汉字逆输入中国?《知日•和制汉语》特集,全方位介绍不同类型的日本汉字和词语,带你了解这个看似熟悉却又陌生的文字体系。
特集囊括:
丰富学术知识:
和制汉语的造词原理是什么?
造词人物们用汉字传达了怎样的概念?
哪些字是日本的“国字”?
四字熟语与中国的成语有哪些异同?
和制汉语VS中文译词,谁是王者?
轻松生活常识:
代表日本47都道府县的风土汉字。
街头看板上的和制汉语。
衣食住行中的造字智慧。
年度汉字背后的意义。
汉字在流行文化和传统文化中的交互感染。
有趣的日本地名。
字体设计的艺术。
动植物、姓名中独特的汉语……
专访看板摄影师藤本健太郎、日本“国字研究第一人”早稻田大学教授笹原宏之、书道大家中村伸夫,探寻现代日本人对汉字的态度和展望。
从日语看日本文化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作者: 何志明 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0 - 6 其它标题: 從日語看日本文化 / 從日語看日本文化
為甚麼日本人愛說「對不起」?為甚麼日本人愛說模棱兩可的話?不同地方的語言各有特色,也可以反映各地人士言行舉止背後的意義。本書透過觀察日語中的尊謙語、待人接物的表達形式、共通語及方言等日常生活裏的語用例子,闡述日本人的行為及文化。 作者希望透過自己在日留學及接觸日本人的經驗,引起讀者瞭解日本人及日本社會文化的興趣。
活著回來的男人 豆瓣
生きて帰ってきた男―ある日本兵の戦争と戦後
作者: 小熊英二 译者: 黃耀進 聯經 2015 - 9
2015年新潮社小林秀雄賞得獎作品
第一部庶民視角的二戰前後日本生活史。
日本知名學者作家小熊英二的重要作品,
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代變遷,涵蓋日本戰前生活、戰時經驗、
戰後重拾人生的歷程、對國家歷史的反思!
深入討論戰爭如何改變人們的生活、戰後的和平意識是如何形成的!
一個普通市民眼中的戰爭、社會與國家是怎麼一回事?
身處社會最基層、無法抵抗權力擺布的普通士兵,
面對一場不知從何而來的戰爭,如何影響他的一生?
過去關於戰爭體驗的紀錄,大多是有學歷有地位的人所寫的,雖然是貴重的文獻,但是只呈現了相對少數的立場。那種「從學徒兵到上班族」的視野其實是相對的少數人。小熊英二的《活著回來的男人》描寫的對象,屬於日本都市下層從事各種營生者,這些人才是日本社會中真正的多數人。他們擁有與一般戰爭體驗記載截然不同的生命軌跡,卻因生活缺乏餘裕,識字能力低落,幾乎不曾留下自己描述的歷史紀錄,《活著回來的男人》是第一部這樣的作品。
《活著回來的男人》拉開了超過半世紀的時代縱深,以一個普通日本底層市民的生命史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整個時代變遷,涵蓋了戰前生活、戰時經驗、戰後重拾人生的歷程、對國家歷史的反思。通過上述書寫,深入討論「戰爭如何改變人們的生活」以及「戰後的和平意識是如何形成的」等主題。本書既是口述歷史,也是民眾史與社會史。從社會性的角度來看,《活著回來的男人》在處理「戰爭記憶」的同時,也回答了對社會結構變化的關注。
作者小熊英二身為慶應義塾大學總合政策學部教授,以社會科學觀點進行分析,關注與本書主角生命史對應時期的日本社會經濟、政策、法制等狀況,透過講述一個人物的故事,描繪出當時的階級移動、學歷取得、職業選擇,以及產業結構等。本書不僅是單一人物的生命軌跡,同時也融入了法制史與經濟史,對日本現代史研究做出獨特的貢獻,這是「活生生的二十世紀歷史」。
今天日本社會的中流砥柱已經轉移到經濟高度成長期後出生的世代,以此書來了解他們的成長過程,將有助於了解今日足以影響日本發展走向的這一群人。此外,伴隨貧富差距問題的加劇與經濟高度成長的結束,昭和年代的經濟成長和產業結構變化,帶給日本民眾何種影響,又對社會秩序產生何種變化,這些也都值得讀者關切。
伪满洲国首都规划 豆瓣
満州国の首都計画
作者: 越泽明 译者: 欧硕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 8
城市规划是殖民地经营的一个重要内容,体现了殖民者的统治意图和利益考量,也从侧面反映了被占领地区当时的风土。本书对于了解1945年以前日本对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实态和长春的城市发展史,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另外书中以东京的城市规划设计、实施情况也做了详实阐释,从中可以了解到近代日本城市规划史、城市发展史的大致脉络和其当下部分都市问题的由来。
别跟我说你懂日本 豆瓣
7.0 (47 个评分) 作者: 王东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0 - 7
《别跟我说你懂日本》介绍谈到日本时,我们谈些什么?!拘谨的日本人其实最搞笑;日本才是礼仪之邦;为何那么多人青睐卧轨自杀;情人旅馆是怎么回事;日本女中学生的裙子为什么那么短,还能有多短?何谓“我慢”的文化……
这里,有日本生活的全景展现,这里有夸张而且搞怪的日本男人,和好笑又善良的日本女人,还有在日本吃穿住用行等等风俗……
既熟悉又陌生、既喜欢又不喜欢、向往、隔膜、羡慕、嫉妒、恨……
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像日本一样,让我们这样敏感……
日本第一 豆瓣
Japan As Number One: Lessons for America
7.2 (13 个评分) 作者: [美] 傅高义 译者: 谷英 / 张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3
★1979年,哈佛学者傅高义教授在日本社会经济腾飞的前一刻,发表了惊世之作《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他以实地采集的信息和材料,通过社会研究的手法,肯定了日本拥有诸多社会模式方面的成功范例,对发展速度正在减缓的美国是一面可鉴之镜。
★《日本第一》出版后迅速成为西方学界日 本学中最畅销也最具影响力的作品,定义了之后十年“向日本学习的风向”。新加坡政府甚至把它列为部长和高级官员的必读书。
★为《日本第一》2016年在中国的新版亮相,傅高义特别撰写新序,再度肯定日本,认为日本即使经过了“失落的二十年”,属于《日本第一》时代的优良特质依旧存在,对于发展中国家甚至像美国和中国这样的大型的经济体,仍能给予重要的启迪。
★深入研究日本的现代组织、经济团体、企业文化和官僚制度等社会结构和管理案例之后,傅高义认为日本的成功,并非来自传统的国民性、古已有之的美德,而是来自日本独特的组织能力、措施和精心计划,从日本社会模式的成功中亦可窥一二:日本的教育水准高且普及度好;社会治安好 ,犯罪率较低;有一套培养精英官僚、抑制腐败的有效体系;强调认同感却不缺乏竞争性的企业文化;提供合理保障又不致养懒汉的福利体系,等等。这也是为什么在面对有关“日本第一”这个说法的热议时,傅高义强调:“我说’日本第一‘不是指日本经济是全世界最强大的,而是要告诉美国人,日本是如何发展的。”
★复旦大学美研中心主任、国际问题研究专家沈丁立译新版序;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周晓虹博士等鼎力推荐。
觀光時代 豆瓣
作者: 富田昭次 译者: 廖怡錚 蔚藍文化 2015 - 9
旅行的樂趣因人而異,不一而足,
「近代」則將這樂趣變得更深更廣。
進入近代之後,
鐵道、輪船、公共汽車……等等新穎的文明產物一一登場,
加上各種新式旅店、美食和風景名勝,
在琳琅滿目又撩撥旅情的媒體推波助瀾下,
近代旅行多元豐富的面貌於焉誕生。
作者富田昭次原本鑽研日本飯店歷史,在十幾年前的某個古書市集上,初遇鳥瞰圖名家吉田初三郎的作品,從此開啟了他對「旅行的平面藝術」及其相關情報的興趣。多年來他四處蒐集帶有美麗別緻圖樣以及能喚起旅情的資料,如手冊、明信片、文宣傳單、小冊子、雜誌、旅行導覽書、遊記等,成果豐碩。如今他將這些圖文並茂的史料編排撰寫成書,生動地呈現了日本近代旅行的樣貌,讓讀者一窺近代文明為旅行所帶來的有趣變化。
● 一八五九年(安政六年)在箱館、橫濱、長崎對外開港後,日本邁出了近代化的一步。人民的目光開始注意到海外的世界,也出現職務上需要前往國外的人們。而帶頭的先驅者,便是遣外使節團。
● 探險家及冒險家們不斷面對挑戰的歷史,正是我們人類知識擴大增長的歷史。
● 客輪帶來了各式各樣的文化風貌。在客船的下水典禮上,聚集著許多觀賞人潮,而造船所會在現場灑下紅色與白色的小麻糬,成為許多觀光客前往參加典禮的目的。當時認為,吃下這些小麻糬,便能順利生產或無病無災。
● 在江戶時代,參拜旅行為庶民之間的一大要事。表面上是信仰的一環,實際上,是因為在參拜後便能開葷,享受宴會、溫泉療養與名勝遊覽之樂趣。
● 溫泉並非自古以來便觸手可及的存在。直至江戶時代,除了一小部分的例外,庶民們無法自由旅行,因此很長一段時間,溫泉等於是特權階級的獨佔物。
● 鹽浴療養自江戶時代開始施行,但活用這段歷史而開發的海水溫浴設施,要一直到一八八二年(明治十五年)才在愛知縣大野地方的千鳥濱海岸誕生。
● 近代滑雪運動傳入日本,一開始完全是基於單純的軍事理由,與冬季運動絲毫沒有關係。
● 日本三奇橋之一的岩國市錦帶橋,即使在禁止旅人進入的江戶時代,也有繪畫等媒介,將橋梁的存在廣泛地傳達至世人的眼中。到了明治時代,禁令解除,則更加吸引眾人的關心。
● 說到能俯瞰市街的場所,過去大概就只有城內的天守閣以及消防專用的望樓而已。然而,這些場所也僅有少部分的人才能登上。新時代的明治,可以說是讓人們開始能夠俯瞰市街,賦予全新開放感的時代。
● 時代進入大正年間,環遊世界一周的觀光船在日本靠岸,外國旅客的人數順勢成長。日本旅行協會詢問外國旅客印象最深刻的國家,結果十二個分類項目中,日本在優美的國家、婦女、山岳以及寺廟神社的項目拔得頭籌。
● 最早的客機因為是小型飛機,機內全部只有四個客席,沒有走道。所謂的「空中小姐」,工作也就是與乘客一同搭乘飛機而已。
● 對過去的日本人而言,「飯店」是一個讓人懷抱著憧憬與畏懼的地方,宛如另一個不同的世界,是日本國內的外國世界。
● 路面電車鼎盛的昭和初期,於日本全國六十五個都市中,約有一千四百八十公里長的路線軌道。在東京,若是電車滿載,甚至還可以看見乘客們身體懸在車廂外的光景。
● 探索鐵道的歷史,或許也等同於描述日本的近代史。其中包含建設的歷史、車輛製造技術的歷史、運行服務的歷史。毋庸贅言,也有旅行文化的歷史。
● 一九二七年(昭和二年),成立國立公園協會的同年,《東京日日新聞》、《大阪每日新聞》舉辦讀者投票活動,以票選決定日本新八景。此活動獲得廣大的迴響,一個多月便募集了九千三百五十萬張選票。
● 呼應著昭和前半葉旅行熱潮的高漲,一九三五年(昭和十年),雜誌《旅》的發行數量達到二十四萬部。且在這個時代,各式各樣的旅行雜誌也隨之創刊發行。
东京本屋 豆瓣 Goodreads
8.9 (56 个评分) 作者: [日] 吉井忍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8
总有一盏书店的灯光,等待温暖人心。
日本人对书店有两种称呼,“书店(shoten)”和“本屋(honya)”。前者比较书面,后者则偏口语,带着一种亲切感,我们通常会在“本屋”后面加上一个“桑”。我小时候,没事儿就老往离家不远的小书店跑。母亲听到门口穿鞋的动静,问我去哪儿,我总回答:“去本屋桑。”
可是长大后,“本屋桑”渐渐变少了。他们在哪儿呢,他们还好吗?
日本史 豆瓣 Goodreads
Japan: A Modern History
作者: 詹姆斯‧麥克萊 James L. McClain 译者: 王翔 遠足文化 2017 - 4 其它标题: 日本史:1600-2000從德川幕府到平成時代
如果你只能透過一本書 洞悉近代日本的生成原因及歷程本書將是最佳的選擇以清晰易懂又生動的散文風格對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與藝術、外交事務以及日本社會其它層面的重大趨勢進行全面性的完整分析本書全面敘述了從德川家康就任征夷大將軍直到當今時代的400餘年日本歷史,將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熔為一爐。美國的《圖書館學刊》評論說:「這份全覽式的研究是個了不起的成果,實際上敘述了日本從十七世紀迄今現代史的每一個層面,勝過其它同範疇的所有作品。」《出版者週刊》則稱讚道:「這本書不單是描述日本在二十世紀成為先進國家的方法,其中還為天皇的詔書、松尾芭蕉的詩歌以及勞工領袖的訴求留有空間。」作為一部大跨度的歷史著作,《日本史》顯示出了深厚的歷史意識與理性精神。在對待歷史的態度上,不是將歷史作為可以任意揉捏的泥巴,而是將其作為史實、文化、道德以及人性的存在過程與載體,從而使作品具有厚重的歷史感。本書以時間架構縱向的軸線,配以空間的橫向流動,使厚重的歷史感和歷史情懷盡情呈現在讀者面前。在這時空交織的歷史場景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由客觀史實的詩性描寫所帶來的強烈的歷史意識。為了更加真實、深刻地再現這段歷史,作者查閱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從日本歷史上各個重要關頭錯綜複雜的國內環境到波譎雲詭的世界局勢,從國內各派政治力量的縱橫捭闔到體現著歷史意志的各色人等的政策權謀,甚至從不同時期的風土人情到各界人士的服飾語言和音容笑貌,都考察得有根有據,刻畫得頗為傳神。也許,《日本史》中仍有一些不盡如人意和值得商榷之處,但它所呈現出的作者態度之真誠,著述資料之真實是毋庸置疑的。詹姆斯教授所著《日本史》的又一個魅力在於,它以一種理性啟動歷史的敘事方式復活了歷史,從而使其具有值得稱道的哲學意味和人性深度。作者在其歷史敘事的顯形式下,蘊藏著立足於人性的內在形態與精神立場,這也成為文本建構的內驅動力。縱覽全書,我們不難發現,在進行宏大歷史敘事的同時,作者始終不忘從人性的立場來表現特定歷史時空下人們的生存狀態,從而使本書具有一種深切的人文關懷。近數十年來,歷史著述的一個新特點是寫作者越來越重視歷史中的社會和文化方面,並力圖更多地再現普通人的生活。《日本史》對這些問題也給予了特別優先的關注,在描述重大政治經濟事件及其進展之外,儘量收集有關社會文化的動向以及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內容——工人、農民、工匠、家庭、士兵、婦女的日常生活得到了詳細描述。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作者在重點關注主流社會和時代主題的同時,並沒有忽視「部落民」、「少數族裔」等社會邊緣群體,並沒有遮掩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所帶來的新的矛盾,諸如階級衝突的加劇、環境污染的危害等等,再現了近代以來日本歷史發展的多維立體生活空間。《日本史》一書還有一個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大事件」與「小故事」相結合的敘事手法,以及全書寫作的「茶座」風格。在400餘年間的日本歷史敘事中,作者既沒有遺漏任何一個重要的「大事件」,同時又為我們揭示了許多鮮為人知的「小故事」。無論「大事件」還是「小故事」,都寫得有聲有色,引人入勝。作者從許多具體的方面切入問題,進行多維度、多層次的論述,書中還添加了大量地圖、插圖、年表,以及有助於理解歷史人物、事件和專門術語的詞彙表,使清晰的敘事更加易解。在這樣的觀照下,歷史就不再是一些抽象的教條,而成為具有豐富層面和細節的歷史場景,當時當地的林林總總在這樣的描述中顯得生動、直觀而易於辨識。這種新穎的體例和言說方式一改學術研究和歷史撰述的刻板面孔,帶有一種難以抗拒的親和力,相信本書將會在世界各地擁有很好的讀者緣。作者的文風也應當對我們有所啟迪。其實許多著名的歷史學家都不會故作高深,把東西寫得叫人不知所云。他們往往開門見山平鋪直敘,卻又娓娓道來,鞭辟入裡,把枯燥的研究、複雜的史實寫得令人興味盎然。這種寫作風格是我們應當學習和效法的。那種把原本豐富多彩的歷史寫得僵硬呆板甚至面目可憎的文風,實在應該引起人文社科研究者的警惕。《日本史》的行文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範例,它會使很多人感到驚訝:原來,嚴肅的史學著作也能這麼寫!
自衛隊史 豆瓣
自衛隊史: 防衛政策の七〇年
作者: 佐道明廣 译者: 趙翊達 八旗文化 2017 - 1
臺灣第一冊全面分析日本防衛政策的專書!
當「東亞有事」時,自衛隊將扮演怎麼樣的角色?
川普上台後,日美同盟將會如何改變?
戰後的日本建立起新的和平憲法,在這個架構之下,日本原本就不應該具備任何的國防武力。日本過去的主流思想主張,應以憲法第九條為基礎,建立非武裝化的中立立場,此主張乃日本所特有的現象。
長期專注日本自衛隊研究的作者,對於自衛隊在各個階段的任務與角色轉換有著最精細的觀察。本書將以四個觀點檢視了自衛隊、以及戰後日本國防政策的歷史。這四個觀點是:(一)自衛隊與戰後和平主義的關係;(二)日美安保體制與自衛隊的關係;(三)日本的政治與軍事關係(軍文關係);(四)國防政策的內容與實情。
首先,日本戰後的和平主義有兩個路線,分別是以「非軍事」為根本的主流思潮,以及以協助聯合國為主幹,積極地為和平做出貢獻的思潮。自衛隊成了第一種和平主義批判的對象,但在第二種和平主義下,卻有建立軍事組織的必要,自衛隊的存在與角色就成了關注的焦點。
第二個觀點,是日美安保體制與自衛隊的關係。戰後日本的安全保障政策是以美日安保為基礎所建構。戰後日本外交的基本方針走的是以美日安保為中心的「吉田路線」,主張只保有輕武裝並重視經濟發展。戰後日本長期論及的「自主」,是以民族主義為背景,並且引申出如何與美國、美軍保持距離的課題。若強烈地意識到日本的自主性,則自衛隊的角色亦會擴大。更進一步說,若美國國力減弱,美日合作的必要性就會擴大。如此,美日合作的必要性以及日本自主性之間的關係,也會形成問題。這點亦是日本現在國家安全議題中的重要課題。
第三點是日本的「軍文關係」。在戰後的新體制下的國家安全,是仰賴美日安保的。本該是重要議題的外交與國家安全,由於沒有選票市場,導致許多政治家不願涉入。加上非軍事和平主義氛圍的助長,自衛隊的管理經營由防衛廳負責,建立起戰後日本特有、稱為「文官統治」的軍文關係。除了災害支援與民生合作之外,防衛廳極力壓縮自衛隊的行動空間。這種壓抑自衛隊的情況,到了冷戰結束後有了持續性的變化。於是有了第四個問題。
第四點,日本國防政策的內容與實情。冷戰時期的自衛隊是一支受到防衛廳嚴格管制,普遍觀念認為,自衛隊只要充實裝備以及訓練,作為「遏止力」的存在即可。然而,限制自衛隊同時也會削弱「遏止力」。但如今,國際中出現了以強大軍事力量為後盾,意圖改變當今國際秩序的勢力。在此環境下,日本因而有必要認真地審視那些施加在自衛隊身上的諸多限制。
日本自衛隊是日美同盟的產物,也是東北亞戰力最強大的軍隊之一,其對內的經濟、政治;對外的軍事、外交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尤其對台灣的影響,在日本全面與美國聯手參與「境外有事」的新安保條約以後,自衛隊成為日本政府對外施展實力的拳頭。
如今的日本國防單位,從原本的廳級提升到省級,每年掌管的預算約5兆日圓,統領超過26萬軍文人員。日本自衛隊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整個東亞的神經。
重要事件
韓戰、冷戰、波斯灣戰爭、阪神大地震、311大地震、憲法九條修法
本書特色
1.台灣第一本詳細分析自衛隊發展史的作品。
2.以歷史角度檢視自衛隊如何誕生,又如何成長至今。思考往後自衛隊以及日本的安全保障政策。
3.美日安保體制與自衛隊的關係密不可分,是觀察日本與國際之間互動的平台之一。
無國籍 豆瓣 谷歌图书
無国籍
作者: 陳天璽 译者: 馮秋玉 八旗文化 2016 - 7
國籍是什麼?――
是生而擁有的公民條件,還是一紙身分辨別的證明?
是母國情懷的身分認同,還是國家用以限制自由的操控?
這是一部在日華僑被無國籍身分綑綁三十年的自傳故事,
也是一部跨越國境線、探討無國籍者底層境遇的警世之書。
====================
何謂國籍?何謂民族?認同的基礎又是什麼?
這是一個面對國家與歷史,深入思考實際體驗的真實故事。
當一九七二年九月二十九日,日本宣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外交,在日的台籍華僑面臨了身分認同的問題。在日的台灣人究竟要以沒有邦交的「中華民國」身分住在日本比較好,還是將國籍改為有邦交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比較好?又或者,歸化入日本籍更好?
這是作者陳天璽一家人遇到的難題,陳家縱使心繫台灣,卻不能不面對台日無邦交的現實問題;縱使擁有歸化日本籍的選項,卻因為身在異地、無論如何打拼總是被視為外來者的矛盾心結,使得陳家人最終選擇了「無國籍」。
無國籍看似相同,但實際上卻存在著各種形式的無國籍人士。
他們的共同點就是――大家都是被國家所捉弄的一群人。
不只陳家、不只在日華僑,全球至今仍有一千二百萬無國籍的人,他們不屬於任何國家,不具有公民身份,最基礎的醫療、教育權利均得不到保障。作者深受無國籍影響,曾被困在機場經歷了無法入境台灣、亦無法返回日本的衝擊;也因此促使她踏上研究之路,從各種角度質問日常所發生的事與國境、國籍之間的關聯性,並以人道關懷的立場調查無國籍人士的底層境遇。
他們散布全球各地:牽涉到國籍認定的血統主義,沖繩美軍基地的美亞人被迫成為無國籍孤兒;無國籍母親與在日韓國人所生的韓籍兒子明明在日本出生成長,卻必須被徵兵前往韓國服役;南洋赴日從事性交易的女子,一旦與日本男人生下非婚生子女,這些孩子註定成為無國籍兒童;還有因戰亂而導致政局改變、無法回到祖國的白俄羅斯人與朝鮮人;因難民簽證遺失而困在巴黎戴高樂機場十八年、事蹟曾被改拍成電影的伊朗人……
在國境與國境的夾縫中生存的無國籍者,究竟還要被遺忘多久?
那個能夠讓世間眾生皆享有平等自由的世界,何時才能實現呢?
擁有國籍、但卻對自己的國籍愛恨交加的台灣人,是否是另外一種形式的「無國籍」呢?
知日·一起看大河剧吧! 豆瓣
作者: 茶乌龙 2017 - 7
1. 大河剧自1963 年诞生之初,便着眼于以“人”的角度来展现广阔的历史。在历史的大帷幕下,“人”的情感与能量喷薄而出,荡气回肠,直击人心。
2. 以史实为基础,戏剧化的改编增加了艺术张力,大河剧准确把握了“ 有用却无趣” 和“ 有趣却无理” 之间的平衡点,“ 有趣又有用”,就是大河剧极受欢迎的迷人特质。
3. 小到情与爱,大至义与忠,大河剧所提倡的精神,是坚持,是热血,是勇气,是使命感与担当意识,是全心全意付出而不自知不自得。无论笑与泪,生活总要向前。
4. 不如,约个周末,一起看大河剧吧!
知日·一起看大河剧吧!》为《知日》系列图书的“大河剧”特集,是一本社科人文类普及读物。大河剧一般根据大河小说改编,以家族世系的生活为题材,通过主人公的人生经历来展现时代变革与发展,由日本放送协会(NHK)自1963年起每年制作一部。此次特集将深入展现大河剧从选题到考证再到制作并播放的整个过程,以及大河剧中的演员、书道、纪行等。《知日·一起看大河剧吧!》通过对最能代表日剧的大河剧的剖析,呈现了真实历史与影视的平衡关系、大河剧自身的变革与历史,以及剧中主人公的人格魅力,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和阅读价值。
知日·日本制造力!Made in Japan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茶乌龙 主编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7
专门关注日系内容的超人气品牌「知日 ZHIJAPAN」 推出《知日》特集第44弹 《知日・日本制造力!Made in Japan》特集!
日本制造我们既熟悉又陌生。日本制造是如何在战后迅速崛起?日本制造拥有的独特设计美学是如何创造的?在瞬息万变的信息革命中,又是哪些日本企业在引领当代的潮流?
*日本设计运动·工业设计谱系, 20大日本经典工业设计!
*Made in Japan 名作巡礼, 10位日本设计师及其代表作品!
*日本制造的历史变迁:汽车设计篇、摩托车制造篇、音频设备篇、影像工业篇
*以索尼为代表的经典日本制造之路 vs 巴慕达、nendo、Snow Peak,Mintdesigns等新生代与异端者
*独家专访:巴慕达BALMUDA创始人寺尾玄 、nendo创始人佐藤大
*更有日本好设计“优良设计奖” ,细致到笔尖的日本文具之美
*纪行:融入生活、传统与现代的日本制造之旅
带你洞悉日本制造的过去与现在,一起探究何为日本制造力!
日本国立小学365天 豆瓣
作者: 谭琦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9
本书记录了日本国立小学一年四季的校园生活。在这一年里,作为父母教师会(PTA)委员的作者,参与了学校几乎所有的活动,每天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对日本的基础教育有入微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也对比了中日基础教育的差别与差距。
本书在教育细节方面有很多着墨,例如开学典礼、午餐教学、母亲的职能、社会课、日本小学的游泳课、毕业歌剧的排演等等,通过这些细节以及对背后日本文化的解读,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日本的基础教育和文化传统。
书中附上了作者孩子的日记。从这些日记中可以看出:曾经被视为问题学生的他如何一步步转变为一个有上进心、有责任感、有梦想的孩子。
日本人眼中的中國 豆瓣 谷歌图书
日本にとって中国とは何か
7.8 (5 个评分) 作者: 尾形勇 / 鶴間和幸 译者: 陳柏傑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17 - 3
★★★臺灣版獨家收錄,四位重量級歷史學者對談!★★★
〈國史館館長〉吳密察
〈輔仁大學歷史系主任、教授〉林桶法
〈東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蔣竹山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副教授〉藍弘岳
★探究日本學者如何養成以東洋(亞)史出發的史觀,
循著他們的研究脈絡,重新認識這個21世紀的中國。
臣屬、遣使、侵略、征服──
位在東亞末梢的日本,四度與改朝換代的中國激起火花,
從倭王到天皇,萬世一系的大和民族,
如何看待一海之隔的漢族風土更迭?
「對於日本人來說,中國早已不再是那片孕育出中國文明與中華帝國的遙遠大陸世界,也不再是書本中的那個想像的世界。日本人必須要有接受中國目前這個樣貌的氣度,相互理解、彼此往來,才能有所進步與成長。」
中國的改朝換代,並非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驗證,而是確保皇帝能專制的新陳代謝;以地形解構中國文化發展,可以驗證文明並非野蠻的對應,而是人類與自然間的角力;輩分、祖先與姓氏,中國的父系社會結構,如何影響漢人社會的自我認同?
◎集合中日六位史學大家,從三國到明清、從自然地理到人文社科,以嶄新角度解構前所未見的中國歷史。
‧以二十一世紀初的「三農危機」,回顧中國歷代王朝更迭的原因,竟源自於是否做好農業社會的產業危機管理。
‧從料理、生活、服飾、音樂中,循線拆解出由各個區域合成現今中華文明的多元文化。
‧從宗族輩分的稱呼和祠堂的來歷,剖析漢人文化為何習慣透過尋根訪祖來尋找自我認同。
‧以「中國」一詞的出現,論東西方政經交流的脈絡。
‧用中國史中出現的日本記述,細數四段中日關係變化的關鍵。
◎同處東亞,同樣受過中華漢族文化洗禮,日本這樣看待過去和現在的中國。
評價過去文明中國的美好,同時抱持對現代中國的負面印象──日本和臺灣,對於中國的情結如此相似,在談論過去的歷史時,無法去掉中國不談、無法切割漢文化帶來的影響。
撰寫〈中國‧歷史的長河〉系列的當代日本史學家們,有別於他們的上一代師長,不僅熟悉外文文獻,更能講得一口道地中文,不僅能直接檢視中國史冊中的記載,更跳脫文字的平面感受,實地到中國當地考察,接觸當地風土,驗證史冊上的記述,得以從各個角度,分解出歷史中尚未被論證過的脈絡。
一直以來,臺灣對於中國的認識,都是透過教科書的條列敘述,片面且不切實際的神話描述,居於二十世紀以來不斷變動的全球局勢之後,也讓臺灣人難以跳脫臺灣海峽的兩岸觀點,無法從亞洲、甚至從全世界的視點發現現代的中國。
以政治學科、地域研究、社會科學、人文思想等不同的面相解讀中國歷史,當我們能用這種全方位的觀點解讀帶狀的歷史事件時,也就更具備宏觀未來的能力。
冲绳现代史 豆瓣
沖繩現代史
作者: (日) 新崎盛晖 译者: 胡冬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 2
冲绳(琉球)原为中华朝贡体系中的一个部分,19世纪被迫从该体系中分离出去,成为日本的一部分,但和中国,特别是台湾地区,一直保持相当密切的往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冲绳因发生极其惨烈的战斗、大量平民的伤亡和被迫自杀而引起世界持久的关注。二战结束后,冲绳被美国占领,后又成为美国在日本的主要驻军地区,造成非常复杂的历史和现实问题,而冲绳地区人民反占领、反基地、争民主的社会运动也一直持续不止。这些因素使得冲绳成为战后东亚地区冷战的现实标本与持久的和平民主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东亚区域内日趋密切的国家和地区关系中,引发了新的讨论和关注。新崎盛晖是日本著名的冲绳近现代史专家,他关于冲绳现代史的著作,在日本有很大的读者群。
我和阅读谈恋爱 豆瓣
6.4 (9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新井一二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8
闲话日本文坛众生相,用中文写作的日本女作家
沈昌文 查建英 陈冠中 李欧梵 联合推荐!
==========================================
《我和阅读谈恋爱》是日本著名专栏作家新井一二三的阅读私记录,描写了日本文坛众生相。《我和阅读谈恋爱》讲述了30多位日本作者及他们的书写故事,涉及各类书籍70多本书。国际上名气最大的两位(大江健三郎和村上春树)在国内文坛却被排挤,“国民作者”夏目漱石的作品折射出幼年时期的精神创伤,溺于酒色并引以为荣的女性“无赖派”飞扬跋扈,以奔放私生活闻名的濑户内寂听五十一岁剃发出家轰动文坛……无论这些作者你熟悉或不熟悉,这些作品你读过或没读过,你都可以跟着新井一二三进入日本文化生活,推开阅读世界的门,与阅读谈一场恋爱。
每当有人问我喜欢看什么样的书,
我都觉得稍微尴尬,因为对我来说阅读如恋爱。
跟一个作家打得火热的时候,
好像全世界只有他(她)能理解我似的。
然而,过些日子总会遇到别的、更新鲜的对象,
这个时候前任情人非受冷落不可。
好在对方并不知道我曾经热爱过他(她),
也不知道如今我变了心……
——新井一二三
我与岩波书店 豆瓣
理想の出版を求めて 一編集者の回想1963-2003
7.2 (5 个评分) 作者: [日] 大冢信一 译者: 杨晶 / 马健全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3
岩波书店1913年(大正2年)由岩波茂雄创办。时至今日,岩波书店以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领域的学术书籍以及哲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等各种讲座为中心,展开了丰富多彩的出版活动。“岩波文库”、“岩波新书”分别具有80年和70年的历史,受到不同年龄层读者的广泛欢迎。岩波出版的夏目漱石、森鸥外等日本著名作家的全集,西田几多郎、和辻哲郎、柏拉图、黑格尔等日本和外国著名哲学家的全集,《日本古典文学大系》、《日本近代思想体系》等已有定评。在儿童书籍方面,翻译、出版了众多的世界名作,受到几代读者的爱戴。在美术书籍方面,也出版了《奈良六大寺大观》、《大和古寺大观》等,并和国外合作出版了《梵蒂冈图书馆馆藏•摹本版系列》,还出版了国内外著名摄影家的作品集。在辞书方面,《广辞苑》(现为第六版)被认为是日本的国民字典而著名。除此以外,岩波书店还出版了各种辞典。岩波旗下的杂志《世界》、《思想》、《文学》、《科学》等都具有悠久的历史。
A Modern History of Japan 豆瓣
作者: Andrew Gor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 3
A Modern History of Japan: From Tokugawa Times to the Present, Third Edition, paints a richly nuanced and strikingly original portrait of the last two centuries of Japanese history. It takes students from the days of the shogunate—the feudal overlordship of the Tokugawa family—through the modernizing revolution launched by midlevel samurai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the adoption of Western hairstyles, clothing, and military organization; and the nation's first experiments with mass democracy after World War I. Author Andrew Gordon offers the finest synthesis to date of Japan's passage through militarism, World War II, the American occupation, and the subsequent economic rollercoaster.
New to the Third Edition
* The previous edition's final chapter has been extensively revised for the third edition. Retitled "Japan's 'Lost Decades", it now covers the timespan from 1989 through 2008.
* An entirely new final chapter examines Japan's tumultuous recent history in a global context. Beginning with the financial crisis of 2008, it takes readers up to the traumatic events of 3/11/11, and through the aftermath of this disaster. The chapter includes a color insert with maps and photographs that document the cataclysm.
* More "voices" of ordinary people integrated into the narrative
* Increased coverage of cultural history topics, such as anime and man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