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
Hirohito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Japan 豆瓣
作者: Herbert P. Bix Harper Perennial 2001 - 9
Winner of the Pulitzer Prize In this groundbreaking biography of the Japanese emperor Hirohito, Herbert P. Bix offers the first complete, unvarnished look at the enigmatic leader whose sixty-three-year reign ushered Japan into the modern world. Never before has the full life of this controversial figure been revealed with such clarity and vividness. Bix shows what it was like to be trained from birth for a lone position at the apex of the nation's political hierarchy and as a revered symbol of divine status. Influenced by an unusual combination of the Japanese imperial tradition and a modern scientific worldview, the young emperor gradually evolves into his preeminent role, aligning himself with the growing ultranationalist movement, perpetuating a cult of religious emperor worship, resisting attempts to curb his power, and all the while burnishing his image as a reluctant, passive monarch. Here we see Hirohito as he truly was: a man of strong will and real authority. Supported by a vast array of previously untapped primary documents, Hirohito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Japan is perhaps most illuminating in lifting the veil on the mythology surrounding the emperor's impact on the world stage. Focusing closely on Hirohito's interactions with his advisers and successive Japanese governments, Bix sheds new light on the causes of the China War in 1937 and the start of the Asia-Pacific War in 1941. And while conventional wisdom has had it that the nation's increasing foreign aggression was driven and maintained not by the emperor but by an elite group of Japanese militarists, the reality, as witnessed here, is quite different. Bix documents in detail the strong, decisive role Hirohito played in wartime operations, from the takeover of Manchuria in 1931 through the attack on Pearl Harbor and ultimately the fateful decision in 1945 to accede to an unconditional surrender. In fact, the emperor stubbornly prolonged the war effort and then used the horrifying bombings of Hiroshima and Nagasaki, together with the Soviet entrance into the war, as his exit strategy from a no-win situation. From the moment of capitulation, we see how American and Japanese leaders moved to justify the retention of Hirohito as emperor by whitewashing his wartime role and reshaping the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of the Japanese people. The key to this strategy was Hirohito's alliance with General MacArthur, who helped him maintain his stature and shed his militaristic image, while MacArthur used the emperor as a figurehead to assist him in converting Japan into a peaceful nation. Their partnership ensured that the emperor's image would loom large over the postwar years and later decades, as Japan began to make its way in the modern age and struggled -- as it still does -- to come to terms with its past. Until the very end of a career that embodied the conflicting aims of Japan's development as a nation, Hirohito remained preoccupied with politics and with his place in history. Hirohito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Japan provides the definitive account of his rich life and legacy. Meticulously researched and utterly engaging, this book is proof that the history of twentieth-century Japan cannot be understood apart from the life of its most remarkable and enduring leader.
文.堺雅人 豆瓣
文.堺雅人
作者: [日] 堺雅人 译者: 林馡如 楓書坊文化 2014 - 11
不只是演員——
「我一直以為,只要邁步跨向眼前的道路,越過一年四季不被大雪阻隔的山路,就沒有到不了的地方——」
有別於精準的演出,
這次堺雅人透過書寫,詮釋這充滿謎團的人生。
二○一三年,《半澤直樹》風靡東亞,主角「堺雅人」的名號,也恍若傳奇般,一夕之間席捲了各大報紙版面,使他成為家喻戶曉的新聞寵兒。
你不知道的是,在此之前,他已在這繁華世界,偏安蟄居了十四年之久。
一九八九年,堺雅人自高中校園一隅,破窗闖入話劇社,便扭動了自身的演藝齒輪。大學時代,他參加了劇研會,帶著「出家般」的覺悟,擅自中輟學業,踏上緩慢而悠長的戲劇修行之路。
對堺雅人而言,從接到劇本之時,陷溺於角色的心緒、追索歷史的軌跡到真正地提槍上陣,都是不得不提筆寫下的誘惑。
在文字之間,堺雅人呈現與角色在矛盾之處的碰撞,以及融合的軌跡,所有的思索與詮釋,都是漫長而真切的過程,如他自己所述「演員的工作,即是在『懂』與『不懂』間徘徊。」
本書收錄了他在思索角色的過程中,刻下的五十四篇散文,以及他與作家宮尾登美子、長嶋有的訪談。透過堺雅人的文字,我們得以串聯一名成熟演員在螢光幕後的成長脈絡,以及懷抱的初衷。
本書特色
台上,他以演技詮釋他人
台下,他以文字演繹自己
此處的堺雅人,不是半澤直樹,不是古美門律師,
而是在演員與文人的雙重角色間,不斷推翻及鞏固自己的樣貌,
不斷琢磨、重塑、質疑、推翻自己的寫作者。
他透過行文,對自己與詮釋的角色進行無止盡的問答。
很多時候,並沒有「正確答案」,甚至連問題本身也無從釋義,
但或許…這難以名狀的朦朧之美,便是演員不斷追索的人生風景。
“神国”日本 豆瓣
作者: [日] 早川忠典 译者: 胡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 9
靖国神社战时祭祀时,是怎么组织和招待“遗属”的?
日本人如何谈论“靖国之妻”的“贞操问题”?
“日之丸”旗的“正确”悬挂方式是什么?
“非常时期”中,日本人寄不寄贺年卡?
“决战型罩衫”和“必胜防空睡衣”什么样?
战争与点心店的使命是什么关系?
送给前线士兵的慰问袋里装着什么东东?
如何“征用”“有闲妇女”?
“毅然投身生殖决战”?
…………
国内罕见的图书,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出版物中的“异类”,令你眼界大开。
该书图文并茂介绍了日本国民在战时体制下的生活状态。图片200多幅,包括当时的照片、杂志封面以及彩色宣传招贴画、漫画等,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展现了日本侵略战争时期其国内平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揭露日本当局是如何对国民的思想和生活方式进行统治和统合的。
和食古早味 豆瓣
作者: 胡川安 時報文化 2015 - 11
從歷史、社會、文化、文學的角度,深度介紹常見各類日式料理,再搭配由日本博物館提供的名家浮世繪,包括葛飾北齋、月岡芳年、歌川廣重、歌川國芳、勝川春亭、歌川豊國等人作品,透過畫作深入探索日本飲食今昔演變的歷史。
自游日本 豆瓣
作者: 史诗 南海出版公司 2015 - 1
《自游日本》作者2009年开始深度日本自由行,遍游日本1都1道2府32县,2011年秋天以epic14的网名开贴将自己的旅行经验和网友分享,如今,“日本春夏间”点击量已达200万人次,成为“穷游日本第一帖。”
★查路线,订酒店,规划属于自己的日本自由行;
★作者亲历的实用信息和个性化体验,发现自己最感兴趣的行程;
★哪个PASS最划算,哪种车站便当最值得品尝;
★所有景点门票、交通费均为2014年4月日本消费税调整后的最新价格。
适读人群 :普通大众
不跟团,来一次属于自己的日本深度自由行
一个朋友都没有,一句日语都不会,这本书可以让你在日本玩得自由自在!
200万人次热捧!“穷游日本第一帖”作者epic14旅行秘籍全公开!
炮声中的电影 豆瓣
キネマと砲声——日中映画前史
作者: [日]佐藤忠男 译者: 岳远坤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6 - 4
首部中日电影交涉史
一段鲜为人知的战争秘话
被战争湮没的电影与电影人
颠沛流离的命运哀歌
回望东北“满映”,上海“孤岛”,战后香港
...................
※编辑推荐※
☆ 翘首期盼,中译本首度面世! 本书是最早研究战时中日电影交涉史的著作。日本著名电影评论家佐藤忠男大量查证第一手日本口述资料与文献记录,汇集成这本研究此段历史不能错过的经典著作。日文原版于1985年出版,30年后中译本终于面世。
☆ 厚重笔触,写就乱世众生相! 东北“满映”、上海“孤岛”、战后香港三地电影创作活动为中心,形色复杂的中日电影人、政治家、传奇明星等接连登场。他们是苟且偷生,还是与严酷环境及命运展开苦斗,各自结局令人唏嘘不已。
☆ 疑问待解,深潜电影史禁区! 战时中日电影关系一直犹抱琵琶半遮面,加上大量资料文献的缺失,让学者和普通影迷一直难以全面审视,本书的出版无疑为这一方面研究添砖加瓦。一并收录百余幅罕见照片。
...................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研究战时中日电影交涉史的力作,日本著名影评家佐藤忠男根据大量日方见证者的口述资料与文献记录,以其厚重笔触书写了特殊时期电影人与严酷环境及命运的苦斗,展开了一幅并非二元论的影史画卷。
以东北“满映”、上海“孤岛”、战后香港三地电影创作活动为中心,落魄导演、政治野心家、电影商人、左翼评论家、传奇明星等诸多形色复杂的人物接踵登场。他们究竟是以怎样的立场去理解彼此?本书提供了全新的视点,同时也留下了许多等待被解答的疑问。
...............
※获奖记录※
第七届川喜多奖颁奖词:佐藤忠男先生以其开阔的视野、犀利的分析和卓绝的文章组织能力写出了大量高超绝妙的电影评论文章。他在回溯时代对于现有电影史进行再检讨的同时,饱含激情、给予第三世界的电影发展强烈关注。在其百余种著作中,《炮声中的电影》是查阅大量丰富资料之后苦心写成的不朽之作……
重新发现日本 豆瓣
7.4 (7 个评分) 作者: [日] 矶达雄 / [日] 宫泽洋 译者: 杨林蔚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 - 2
《重新发现日本:60处日本最美古建筑之旅》是一本带读者深度了解日本历史与建筑的文化旅行读物。日本建筑在世界建筑界享有盛誉,宫殿、神社、寺庙、城堡、民居、茶室、庭院各有特色,知名胜景数不胜数:伊势神宫、松本城、白川乡合掌聚落、法隆寺、金阁寺、伏见稻荷大社、严岛神社、姬路城、出云大社、清水寺、斜阳馆……
本书精选日本全境60处震撼人心的最美古建筑,以海量照片与精致手绘体现建筑细节,以幽默精辟的文章深度解析建筑背后的政治历史背景、建筑本身的设计意图与文化意味,带读者全面欣赏日本建筑细致之美、深入浅出地认识日本历史与文化。带上本书,为独特而有意义的旅程无限加分,让旅行的乐趣无限翻倍!
◆ 美轮美奂的五棱郭,在历史上却是个囧货?
◆ 关押重刑犯的网走监狱,装饰着“越狱王”白鸟由荣的塑像是几个意思?
◆ 都被太宰治说成“毫无风情,大而无趣”了,斜阳馆是怎么撑到现在的?
◆ 式年迁宫、永远活在当下,伊势神宫到底是现代建筑还是古建筑?
◆ 白川乡合掌聚落就是风之谷!为什么没有娜乌西卡在空中飞翔?
◆ 为什么金阁寺明明贴满了金箔,银阁寺却黑漆漆的一点银子也没有?
◆ “以沙为海,用石作岛”,连个盆景都没有的龙安寺石庭如何使人窥见无限宇宙?
◆ 怎样才能在伏见稻荷大社偶遇狐狸使者?
◆ “圣德太子的愉快木造建筑”法隆寺居然坚持了一千三百多年?
◆ 文豪夏目漱石最爱的道后温泉本馆,居然“禁止哥儿游泳”?
……
再去日本,一定要带上这本书!
太平洋战争与日本新闻 豆瓣
太平洋戦争と新聞
7.2 (9 个评分) 作者: 前坂俊之 译者: 晏英 新星出版社 2015 - 1
本书以1931年—1945年日本国内及中日关系方面的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详细有据地叙述了日本主流报纸对这些事件的报道及其所造成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珍珠港事件,对于这些扭转中国、日本甚至全世界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当时的日本主流报 纸进行了怎样的报道,这些报道又对时局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日本从野心膨胀到走向灭亡的历史进程中,主流报纸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本应独立客观的“第四权”,为何一步一步沦为政客愚弄民心、推动战争的罪恶凶器?
从战争与新闻关系的角度,探讨了舆论管制对于社会生活以及国家走向的影响,运用大量原始资料,为读者展示了那段特殊时期日本的政治、文化景况,对御用报纸、犬儒媒体对日本侵略战争的推波助澜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刻画,并揭示了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对于国家乃至全人类的重要意义。
廣島末班列車(修訂版) 豆瓣
The Last Train from Hiroshima
作者: 查理.裴列格里諾 Charles Pellegrino 译者: 廖素珊 商周出版 2016 - 4
作者根據原爆倖存者的口述紀錄,並使用鑑識考古學的新科技,描述了原子彈轟炸日本的事件和餘波。這兩次原爆,永遠改變了地球上的所有生命。
親身體驗原子彈爆炸的目擊見證是本書的敘述核心。目前知道有三十人逃離廣島,奔向想像中應該安全的長崎,卻只是及時趕上另一場原子彈轟炸,並且大難不死地倖存下來。山口疆是我們已知唯一逃過兩次原爆中心完全轟擊效應的人。第二次原爆時,爆炸波在山口所在建築的樓梯井旁分散開來,讓他與身邊的幾個人包覆在衝擊繭裡,而整棟大樓在周遭霎時消失。二○一○年初,山口疆因胃癌逝世,享年九十三歲。
我們對原爆瞭解多少?轟炸廣島的核彈在一次飛前測試中受損,影響其威力。艾諾拉.蓋號於八月六日飛離前數小時,物理學家路易斯.阿耳瓦雷茲在威力減弱的炸彈中加入三劑釙和鈹(此核子物質相當於在賽車引擎中加入的一氧化二氮)。
本書有如「帶你回到現場」的時空膠囊,作者以科學家的眼光來描述細節,並以真實發生的事件來還原歷史,與倖存者的真摯友誼也豐富了此書內容。本書不僅詳盡且逼真地陳述了原爆經過,也是史上關於原爆故事最感人至深的作品。
本書特色
◎我們僅大略知道原爆受難者遭遇的傷害與痛苦,卻大多不清楚其中的過程,那些傷害如何形成。書裡將其中經過像電影一樣呈現出來,讓人看了不敢致信。
◎附有圖片,包括重構當時情況的素描、地圖、轟炸前後比照圖、受難者位置圖。
◎作者以口述歷史為方,採訪記錄許多倖存受難者與執行轟炸任務的美國飛行員。將他們的個人故事編織在一起,組成一個多層次的文化與戰爭研究。
◎如今核災問題正壟罩我們的生活,在不同時空背景下,廣島長崎兩地居民以及日本人民遭遇原爆的不幸及其廣大影響,非常值得現在的我們借鏡。讀過之後,對當今核災問題與核子未來會有更不一樣的省思,對我們人類的共同未來產生更多關懷。
◎《阿凡達》導演卡麥隆計畫拍攝一部原爆電影,據目前消息指出會以這本書為主要腳本。
各界推薦
這本書是一個永不放棄的人的作品……我在書中看見黑暗、感受無力,但字裡行間,我看到一種力量,無論如何要走下去!建議一讀。──資深記者 張桂越
人類文明的進程中,為了工業發展和戰爭,往往發明很多怪物,而這些怪物也逐漸在控制人類。例如,製造武器,互相殘殺,而核子發電廠則變成無法預測的未爆彈。如今為了和平,為了解決安全問題,是有必要重新看待歷史,因此《廣島末班列車》是一本極有參考價值的好書。──作家 辜振豐
《廣島末班列車》剝去戰爭行為與人權罪行的邏輯辨證,回歸事件原點,以史帝芬.古爾德式的科學觀點與海明威式的敘述風格,為我們鋪陳一段歷史的真實,不容許人類文明遺忘的動人故事。──文史工作者 謝哲青
大和魂 豆瓣
Bending Adversity: Japan and the Art of Survival
作者: 凌大為 (David Pilling) 译者: 陳正芬 遠足文化 2014 - 10
適者生存的心態
曾經帶領日本突圍,也為它帶來巨大災難
英國《金融時報》主編親訪村上春樹、小泉純一郎
從311海嘯、地震與核災三重災難開始
完整揭露大和民族的脆弱及其韌性
★小說家村上龍、大衛米契爾(David Mitchell)、《印度的奇特崛起》(In Spite of the Gods: The Strange Rise of Modern India)作者Edward Luce、《日本國力之謎》(The Enigma of Japanese Power)作者Karel van Wolferen一致推薦!
以2011年日本311震災為起點,細緻呈現日本文化矛盾、野心與逆境中生存策略的報導作品!
儘管多年深陷不景氣泥沼,日本至今仍是世界最大經濟體之一,獨特的文化魅力亦未曾消減。獲獎作家暨《金融時報》亞洲版主編凌大為(David Pilling)在新書《大和魂:日本人的求存意識如何改變世界》(Bending Adversity: Japan and the Art of Survival)中,對這個不論面對經濟低迷或毀滅性震災皆展現強大韌性的島國,提出豐富淵博、令人耳目一新的描繪與分析。
凌大為從2011年的地震、海嘯、核熔毀三重災難開始切入,生動描寫災難危急時刻與災後的社會震盪。他的報導同時揭顯了一般人民的堅強韌性以及政治文化的高傲散漫,這兩種極端矛盾的反應態度促使皮林將探討觸角延伸到更深廣的歷史文化面向,進一步理解這個國家反覆經歷危機與重建的過去。
適者生存的心態(survivalist mentality)支撐日本度過苦難,卻也導致了自我毀滅:19世紀對外國殖民侵略的抵抗,孕育出自己的帝國主義野心,最後在二次世界大戰付出慘烈代價。即使是舉世聞名的戰後經濟奇蹟,也未必是表面上的純然勝利。皮林質疑日本在一味追求頂峰的過程中喪失的重要價值,同時在重新檢視1990年泡沫化開啟的「失落十年」時,反思是否能以不同方式解讀這個轉捩點。儘管財政困頓與國債問題是不爭的現實,泡沫化後的日本仍成功維持穩定的生活水準與社會凝聚力;儘管生活變得充滿不確定,機會――尤其是年輕人與女性的機會——似乎更趨多元。
日本在許多方面都仍在緩慢復原,試圖找到走出311重創與數十年經濟停滯的道路。《大和魂:日本人的求存意識如何改變世界》汲取眾多受訪者及人民的觀察見解,包括小說家村上春樹、前首相小泉純一郎、企業家、銀行家、社運人士、藝術家、青少年及老年人,藉由日本面對逆境危難的方式為切入點,縝密探討日本的社會、精神、金融、政治面,呈現出當代日本的細緻社會剖面與多元活力,是一部節奏明快、精采絕倫的報導作品,自認對日本已經很熟悉者更不能錯過!
編輯小語
2011年,日本經歷了海嘯、地震與核災,並讓日本重新思考地震之險、經濟穩健性以及開啟政治改革的必要。然而,穩健復甦的日本,始終維持其全球經濟與政治地位。作者為《金融時報》駐日記者,居住於日本達七年之久。他分析為何日本人能在當今災難與過往動盪時代仍舊保有絕佳韌性。儘管日本一再輸掉科技領導者的地位,但日本確實有著能夠突破逆境的勇氣。作者從各方面評斷日本,他紀錄:年長者、青年、工業領導者、銀行家、老師、學生、商販,生動描述不同社會身分的人,如何各自突破險境。他認為日本一方面以集體主義壓制、保護個人免受頑酷市場力量的打擊,一方面又與美國與中國保持微妙的平衡關係。
本書的4大特色
★知識權威性/本書作者被譽為最了解日本文化的西方記者之一。
★社會議題性/作者以兩場巨大災難串連起此書的頭尾,並分析日本文化中對上司的尊崇文化與核電廠管理上的散漫,為核災的兩大主因。作者亦為日本女性大抱不平,分析其企業文化如何將女性部屬邊緣化,並且排除其職位調遷的可能性。
★歷史性/作者分別論述幕府時代、明治時代、八零年代、九零年代的日本文化變遷,作為理解當今日本的基石。
★複雜性/作者亦以經濟、全球化角度解析日本。
名人推薦
像凌大為這樣以鮮活方式和人道觀點記述日本的書,是我們所需要的。他把晴天霹靂的悲劇和靜謐的時刻,做了無懈可擊的結合,展現他對自己深知的這個國家最核心的動態狀況。他將精準分析配上低調的一手報導,讓他筆下的作家、農民和政治人物,在書頁當中以日本脆弱的力氣及其對新生的追尋奮鬥。──歐斯諾斯(Evan Osnos)《紐約客》撰稿人
本書對當代日本的所謂(好幾個)失落的十年做了再一次的精采評估,作者結合歷史學家的視野廣度,人類學家的清晰頭腦、研究者對於該問甚麼問題的精熟了解、經濟學家對金錢流向的領悟,以及一流記者對於政治主張為人類帶來哪些影響的好奇心。結果是深入敏銳、內容豐富且具獨立思維的書籍,凡是想了解現代日本以及它在世界上的不確定位置的讀者都該讀本書。我毫不遲疑地推薦它。──米契爾(David Mitchell),《雲圖》(Cloud Atlas)與《雅各的千秋之年》(The Thousand Autumns of Jacob de Zoet)作者
無論是書寫泡沫及其過後、揮之不去的通貨緊縮還是2011年的東北地震與福島核災,皮林以親身經驗如實揭露日本的真實狀況。──村上龍,《寄物櫃的嬰孩》(Coin Locker Babies)作者
書寫日本的作者往往只是觸及經濟或文化的皮相,凌大為是少數深入兩者,並神奇地將它們喚醒的人—有時在同一個句子中。在專業分工的年代,皮林的文字令我們想起為何高水準的新聞報導無可替代。如果你只有時間讀一本關於日本的書,你應該從本書開始、本書結束。──艾德華.盧斯 (Edward Luce),《印度的奇特崛起》(In Spite of the Gods: The Strange Rise of Modern India)
凌大為是個饒富天分的作家。他從多年的報導經驗中,為當代日本及其人民打造一幅有趣且鞭辟入裡的寫照,我對於他從訪談日本各行各業領導者與平民中獲得的精闢見解感到敬佩,如果你只能讀一本關於今日日本的書,這本就是了。──派爾(Kenneth Pyle),華盛頓大學教授
這是第一本說明日本失落的幾十年的突破性著作,凌大為是我們這個年代最敏銳的亞洲觀察家也是記者,對這個時代作出深刻且引人入勝的描述,讓人想起道爾(John Dower)的同系列巨著,《擁抱戰敗》(Embracing Defeat)。──船橋洋一博士,重建日本基金會主席
Midnight in Broad Daylight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Pamela Rotner Sakamoto Harper 2016 - 1 其它标题: Midnight in Broad Daylight: A Japanese American Family Caught Between Two Worlds
Meticulously researched and beautifully written, the true story of a Japanese American family that found itself on opposite sides during World War II—an epic tale of family, separation, divided loyalties, love, reconciliation, loss, and redemption—this is a riveting chronicle of U.S.–Japan relations and the Japanese experience in America.
After their father’s death, Harry, Frank, and Pierce Fukuhara—all born and raised in the Pacific Northwest—moved to Hiroshima, their mother’s ancestral home. Eager to go back to America, Harry returned in the late 1930s. Then came Pearl Harbor. Harry was sent to an internment camp until a call came for Japanese translators and he dutifully volunteered to serve his country. Back in Hiroshima, his brothers Frank and Pierce became soldiers in the Japanese Imperial Army.
As the war raged on, Harry, one of the finest bilingual interpret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Army, island-hopped across the Pacific, moving ever closer to the enemy—and to his younger brothers. But before the Fukuharas would have to face each other in battle, the U.S. detonated the atomic bomb over Hiroshima, gravely injuring tens of thousands of civilians, including members of their family.
Alternating between the American and Japanese perspectives, Midnight in Broad Daylight captures the uncertainty and intensity of those charged with the fighting as well as the deteriorating home front of Hiroshima—as never told before in English—and provides a fresh look at the dropping of the first atomic bomb. Intimate and evocative, it is an indelible portrait of a resilient family, a scathing examination of racism and xenophobia, an homage to the tremendous Japanese American contribution to the American war effort, and an invaluable addition to the historical record of this extraordinary time.
神田神保町書肆街考 豆瓣
作者: 鹿島 茂 译者: 周若珍 / 詹慕如 筑摩書房 2017 - 2
稀代の古書店街として世界に名をとどろかす「神田神保町」はいかにして出来上がったか。そこに蝟集した書店、出版社、取次、大学、語学学校、専門学校、予備校、映画館etc.さまざまな記憶と記録を縦横無尽に召喚し、日本近代を育んだ“特異点”の全貌を描き出す!
漫畫昭和史(1~2) 豆瓣
作者: [日本] 水木茂 译者: 酒吞童子 遠足文化 2017 - 11
從不可一世的東亞霸主,到幾近滅國的喪家之犬
是令人懷念的年代,還是不堪回首的過去?
昭和日本歷史上最關鍵的一章
在戰爭中失去左手的漫畫大師
《鬼太郎》之父.水木茂回歸創作原點,
回顧從開戰到戰敗、動盪的昭和日本
昭和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年代?(1926-1989)
昭和天皇在位的64年,是日本天翻地覆的64年。
昭和時代承接明治時代的崛起、大正時代的發達,國內歷經關東大地震、金融風暴等困頓,再加上軍國主義的盛行,引導日本一步步走向開戰。而後展開滿州事變、中日戰爭、太平洋戰爭,最後戰敗。戰後日本所面臨的,是新憲法與戰後改革、美日同盟、安保條約、朝鮮戰爭……接踵而來的挑戰下,昭和日本最終走向復興之路,告別「戰後」、迎接東京奧運、萬國博覽會、經濟高度成長期。
而台灣,亦曾共同經歷過「昭和」時代。因此,了解日本昭和時代,對於戰後72年的現在來說,是剖析近代脈絡不可缺的一段歷史,更是理解今日台灣與東亞關係的關鍵線索。
尤其水木茂筆下的《漫畫昭和史》並非從權力者的角度出發,而是試著透過庶民觀點、審視這段歷史,寄託了水木茂想傳達給和平世代的訊息。
歷史記實×回憶錄,獨一無二的「昭和史」
昭和元年,裕仁天皇繼位;水木茂4歲。
昭和六十四年,裕仁天皇駕崩;水木茂67歲,《漫畫昭和史》於同年獲頒講談社漫畫獎。
見證了整個昭和時代的水木茂,本身就是活生生的昭和史,太平洋戰爭之下、於空襲中失去單臂的他,對於戰時、戰後的日本更有一番血淚交織的體驗。
親身體驗過戰爭為何物的水木茂,將昭和時代的歷史脈絡,與自己的生命史相互重疊,創作出《漫畫昭和史》用自己的角度刻劃出獨一無二的昭和史。而水木茂細膩的畫風更讓整個昭和時代躍於紙上,從《鬼太郎》等妖怪系列作品認識水木茂的漫畫迷們,絕對不容錯過。
|第一集|1926-1939
►關東大地震~滿州事變
故事從實質上為「昭和史」揭開序幕的關東大地震開始,此時的水木茂在故鄉鳥取縣境港渡過了他的幼年時期。昭和四年(1929)十月二十四日星期四,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發生了股價暴跌事件。接著,軍國主義漸漸崛起,日本一步步向開戰邁進……
►滿洲事變~中日全面戰爭
由昭和十二年(1937)七月七日的蘆溝橋事件而始的中日軍事衝突,即使到了八月、九月,仍然沒有停止的跡象。滿洲事變、脫離國際聯盟、二‧二六事件……而昭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日,日本軍發動了南京大屠殺事件。
|第二集|1939-1944
從日中全面戰爭到太平洋戰爭,水木茂根據自身經驗,描寫了當時在軍中所遭遇到的嚴苛體驗。21歲的水木茂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拉包爾(Rabaul)參戰,等待他的是前所未有的壯烈遭遇……
►中日全面戰爭~太平洋戰爭開始
比起日美交涉,軍方高層開始出現應該準備開戰的聲音。昭和十六年(1941)九月六日,召開了決意開戰的御前會議。
因為中國人民的頑強抵抗,中日戰爭也陷入了膠著狀態。在進退不得之下,日本軍方則將目光轉向了太平洋,好確保石油資源。高舉著「大東亞共榮圈」這一面正義大旗,並依此運籌帷幄。為了避免開戰的日美談判,最終也以決裂收場。昭和十六年(1941)十二月八日,日軍對珍珠港展開偷襲,終於邁入了太平洋戰爭。
►太平洋戰爭前半
戰時體制一天比一天更加壓迫著百姓的生活。如果沒有配給券,就買不了砂糖或火柴了。每天不能用超過五根火柴。
將目光轉向南太平洋之後,日軍一路以來勢如破竹的進逼,也以中途島海戰為轉捩點而宣告落幕。終於迎向了命運的瓜達康納爾島戰役。各地紛紛被逼得全滅、玉碎、撤退。但支持軍方的翼贊體制在國內仍十分牢固,「勝利之前什麼都不想要」的精神口號響徹天際。「擊滅鬼畜美英」的標語在空中飛舞。
本書特色
◎規格體裁比照日本原版「水木茂漫畫大全集」,大開本+彩頁收錄,完整呈現大師作品。
◎由妖怪系列作中的靈魂人物「鼠男」講解歷史,緩解嚴肅的歷史情境,用輕鬆易懂的方式分析當時的形勢。
教养与文明(增补版) 豆瓣
作者: 陆一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11
以明治维新为起点,日本开始了其脱亚入欧的现代化进程;作为民族国家现代化的精神与思想基础,从吉田松阴开始的日本现代教育,其理念与实践,也已经积累了一个多世纪的或成功或挫败的经验。本书是对百多年来日本现代通识教育——日本名之为“教养教育”——的梳理与分析,一方面可供我们一窥日本现代化道路之深层思想根源;另一方面也可为我们正在实践的大学通识教育提供借鉴。
……窃以为大学期内,通专虽应兼顾,而重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换言之,即须一反目前重视专科之倾向,方足以语于新民之效。……通识之用,不止润身而已,亦所以自通于人也,信如此论,则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以无通才为基础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新民,而为扰民。……通识之授受不足,为今日大学教育之一大通病……
——梅贻琦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豆瓣 Goodreads
君たちはどう生きるか
7.3 (9 个评分) 作者: 吉野源三郎 / 脇田和 译者: 陳昭蓉 先覺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3 - 8
日本百年「讀者最喜愛的一本書」票選高居第2名,僅次於夏目漱石的《心》!
80年來,再沒有一人比吉野源三郎更擅長用如此生動的故事,教我們如此重要的事!
無論世界變得如何混亂與殘酷,我們還是可以決定要用什麼樣的姿態好好活著。
‧「建立人生觀的第一本書!」80年來激勵無數日本讀者,人格養成必讀經典
‧名人同聲推崇,動畫大師宮崎駿更深受影響,自傳中以長文書寫讀後感
這是一本80年來,日本國高中最常要求學生閱讀的書!
這是一本長大後日本人最常回頭閱讀,並深刻感嘆如今仍從中獲益匪淺的書!
這更是一本隨時可在部落格或FB上,找到人們撰寫長文感動推薦的書!
「遇到難關或面臨挑戰時,這本書能讓人重新振作起來。」
1937年,吉野源三郎寫成本書,講述一位十五歲少年「小哥白尼」在大學畢業生舅舅的思想啟發與引導下,探索了友情、貧富、歧視、霸凌、人與社會、勇氣等課題,藉此釐清「人之所以為人的價值」。在傳統價值面臨崩壞的現代,書中所倡導的身為人的基本品格,特別令人動容。
「這本書會一直流傳,人們會持續閱讀。」
本書曾被收錄在小學教科書中作為教材,並且八十多年來不斷再版,影響了許多人。動畫大師宮崎駿更曾經以〈消失的風景的記憶〉一文,解釋這本書如何觸發他思考當時的社會以及未來的世界。他寫道,這本書「傳達出一個訊息,那就是無論處在多麼艱困的時代或是殘酷的時代,都要活得像個人」。
建立人生觀的第一本書!
沒有人能簡單地向你說明:「社會是這麼回事,人活著有這樣的意義。」
我可以教你英文、幾何、代數;但是我無法教你,人聚在一起組成社會、每個人在其中過著各自的人生,具有什麼樣的意義、什麼樣的價值。
你知道水是由氧和氫組成的吧。你當然也知道,氧和氫的比例是一比二。
像這種事情,我們可以用語言完全正確地說明,在教室看了實驗,一定會馬上點頭同意。
然而,如果說到冰水有什麼味道,就只能由你親自喝喝看才能明白。
不管別人怎麼說明,只有喝過的人才知道水真正的味道。
同樣地,我們無法對天生眼盲的人描述紅色是什麼樣的顏色。唯有等到那個人有了視力,實際看到紅色,才能明白。
人生也有許多這樣的事。
關鍵,在你自己。
自己在某個時間、某個地方受到感動,這種無法重複的唯一經驗,是真正屬於你的思想。
時時從自己的親身體驗出發、誠實地思考。
小哥白尼,這件事情真的非常重要!
日本皇室大解密 豆瓣
ニュースがよくわかる皇室のすべて
作者: 澤田浩 译者: 黃琳雅 遠足文化 2018 - 7
從59個關鍵字揭開日本千年皇室的神秘面紗
從歷史傳統到日常生活,
全方位剖析天皇作為日本象徵的當代定位
平成時代邁入最後一年,日本皇室正面臨重大轉換期
天皇的族系號稱「萬世一系」,從神武天皇以來便一脈相傳。
而2016(平成28)年8月8日,日本現任天皇明仁表明生前退位的想法,其言論深深打動日本國民的心。但基於明治時代起實施天皇終身在位制,此舉也引發了全日本的熱烈議論。日本政府最後擬定了特例法,安排天皇於2019年4月30日正式退位,成爲200年來首位在生前退位的日本天皇。然而日本皇室面對的挑戰不僅如此,僅限皇統男系男子繼承皇位、皇族減少的問題等也日益嚴重。
我們該如何理解「象徵天皇」對現代日本的意義?
日本皇室不只是新聞關注焦點,更是了解日本的重要關鍵
.天皇的公務到底多繁重,讓高齡83歲的天皇萌生退位之意?
.新聞中備受討論的生前退位又代表著什麼,為何會引起這麼大的波瀾?
.日本皇室即將面臨皇太子從缺的窘境?
.皇室成員沒有戶籍,也沒有姓氏——讓人意外的權利與義務!
.為何留學海外的皇族大多選擇留學英國?
.現代的皇族成員除了公務外,還另有正職!?
.真子公主的婚事為何困難重重?皇族與平民間的巨大鴻溝
不論是皇室的公務、宮中祭祀、日常生活、禁忌,或是繼位問題,
一次搞懂讓人好奇的日本皇室大小事!
知日·BGM之魂 豆瓣
7.0 (6 个评分) 作者: 茶乌龙 中信出版社 2018 - 10
专门关注日本的超人气媒体品牌「知日ZHIJAPAN」第52弹《知日•BGM之魂》特集!
日本的影像内容产业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人气毋庸置疑,日本配乐文化拥有无法比拟的独特性。
为何日本的配乐界总是大师辈出?它与日本影像文化产业有怎样的关联?为何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如此高的认同?
坂本龙一、菅野祐悟、菅野洋子、平泽进、泽野弘之、S.E.N.S.、天门,7大日本配乐家独家专访!动画、电影、日剧、纪录片、游戏、广告领域经典配乐,日本配乐文化完全案内!
一个没有BGM的世界无法想象,这一次带你全面深度探索日本BGM之魂。
知日·便利店全解读 豆瓣
6.4 (9 个评分) 作者: 茶乌龙 中信出版社 2019 - 5
专门关注日本的超人气媒体品牌「知日ZHIJAPAN」第56弹《知日•便利店全解读》特集!
随着便利店的普及,它已经成为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24小时营业,全年无休。琳琅满目的货架,提供着满足日常生活所需的一切。新鲜的餐点、随季节变换的商品、贴心的服务,带给人们无限的新鲜感。不知不觉,我们已经离不开便利店了。
便利店文化,从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开始,逐渐蔓延至亚洲甚至全世界。随着便利店品牌的激烈竞争,便利店的服务范围、商品种类以及更新速度也在不断刷新。在这一方小小的便利店里,你总能发现一些惊喜,它总是扮演着生活守护者的角色。
日本便利店有怎样的发展历程?它有哪些特征?便利店巨头品牌有怎样的经营秘诀?日本便利店有哪些特别的服务?便利店商品为何如此吸引人?便利店店员如何工作?
*便利店历史、数据库、品牌图鉴、便利店空间,图像化呈现产业全貌!
*7-Eleven、全家、罗森,便利店三大巨头经营秘诀!
*便利店热门商品、期间限定,“卡哇伊”元素,让人爱不释手的原因!
*便利店研究家、便利店店员的一天,透视便利店人间!
*便利店之最、自贩机便利店、便利店的空间设计,定义便利店新形态!
日本便利店为何如此发达?一本了解背后的文化!
外邦圖 豆瓣
外邦図――帝国日本のアジア地図
作者: [日]小林茂 译者: 林詠純 光現出版 2019 - 4
要成為「帝國」還是「殖民地」?
日本--對國家命運的選擇。
◎什麼是「外邦圖」?
「外邦圖」指的是日本從明治維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間,在亞洲太平洋地區所製作的地圖。當時的近代日本正面臨抉擇:未來是要躋身在海外擁有殖民地的「帝國」之列,還是成為被殖民的對象?日後日本就以製作外邦圖為起點,開始邁向歐美的「帝國」型國家之路。對當時的日本而言,戰爭可說是無可避免的課題,只能積極製作本國之外的外邦地圖,做為面對戰爭的準備。
◎「外邦圖」的作用是什麼?
在海外未知的土地戰鬥時如果沒有可靠的地圖,不僅找不到攻擊目標,也看不見盟友的所在,甚至,可能輕則白費工夫,重則全軍覆沒;此外,若成為帝國的日本希望在戰爭中獲得的殖民地施行近代化的行政管理,就需要地圖輔助。換句話說,戰爭與殖民地統治都需要地圖,日本也因此成立製作地圖的機構,製作各式各樣的地圖。
◎「外邦圖」為什麼消失?
首先,戰場或可能成為戰場的區域的地圖屬於軍事情報,必須嚴加管理,並對外部人員保密。此外從測量到印刷為止的製作過程,也一直都被視為機密。再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累積的地圖與航照圖因為保密的關係被大量銷毀,使得外邦圖變得更加神秘。另一方面,海外殖民地的地圖,尤其是初期的地圖也因為失去管轄單位,而幾乎成為被遺忘的存在。
然而,雖然整理留存下來的外邦圖的工作持續在進行,但仍因為數量龐大,所以進度非常緩慢,直到二○○○年才加快整理速度,這一段被塵封的戰爭、殖民往事,才又系統性的回歸到眾人面前。
◎「外邦圖」,也包括台灣?
本書中除中國、韓國與東南亞各國外,也提到台灣的「外邦圖」;其中提到的不只是甲午戰爭前後台灣戰略用地型圖的測量過程,也談到甲午戰後日本如何重新丈量台灣土地,整理稅負,是日台史中比較少提及的一個環節。
然而,「外邦圖」反映出來的,不僅只是日本的帝國藍圖,也是日本在對自己的命運做出選擇時,無可避免的殫精竭慮與代價。透過本書,我們不但可以看見日本如何走向帝國之路,以及面對可預見必將來臨的戰爭時如何進行備戰,也能夠從一個過去難以著手的角度重新省視近代日本參與的幾個重要戰爭,以及帝國日本如何做好統治殖民地的準備。除了呈現出日本發展與進入戰爭時期的進程外,也可說是從不同於過去的角度,呈現日本與亞洲太平洋在這段時期的關係。
★《地理課沒教的事》系列暢銷書作家 廖振順 專業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