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望书录
有争议的话剧剧本选集(一) [图书] 豆瓣
作者:
中国戏剧出版社编辑部(编)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6
- 7
有争议的话剧剧本选集(二) [图书] 豆瓣
作者:
中国戏剧出版社编辑部编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6
- 7
希腊棺材之谜 [图书] 豆瓣
The Greek Coffin Mystery
9.3 (6 个评分)
作者:
[美] 艾勒里·奎恩
译者:
王敬之
群众出版社
1979
- 4
《希臘棺材之謎》爲埃勒里·奎因的名作。原名:The Greek Coffin Mystery 美国初版:Stokes,1932 英国初版:Gollancz,1932 《希腊棺材之谜》是最早被漢译的埃勒里·奎因的作品。初譯本名《希腊棺材》,曾在《万象》杂志连载(1941-1943)。上海中央书店“世界名著丛书”中收录《希腊棺材 》,署名“爱雷奎宁”著,由程小青、庞啸龙翻译(此據「埃勒里·奎因作品评说」一文,但網上見到的此書書影,則係上海中央書店版,“一厚冊”,民國三十五年十二月初版,原作者署名“爱雷.奎宁”,譯者署名只有“程小青”)。大陸淪陷後出版的最早的The Greek Coffin Mystery 漢譯本爲群众出版社民國六十八年(1979年)版王敬之翻译的《希腊棺材之谜》,印數甚多。
西西里人 [图书] 豆瓣
作者:
马里奥-普佐
译者:
汪一帆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5
<西西里人>是美国通俗小说<教父>作者马里奥-普佐写的又一部巨著.在作品中,他为我们展现了四十年代中期西西里生活的真实画面,精心刻画了劫富济贫的侠盗奎利亚诺的形象.
从某种程度上说,<西西里人>和<教父>是有联系的.作品一开头,作者就把逃亡在西西里的教父的小儿子迈克尔-科利奥尼重新介绍给读者:迈克尔在准备返回美国去接替他父亲在科利奥尼家庭中的地位时,突然接到了他父亲的指令,要他说服并帮助奎利亚诺逃到美国去.但马里奥-普佐并没有把<西西里人>弄成<教父>的续集.在作品中,作者把迈克尔隆到了配角的地位,着力描写了奎利亚诺的性格特征及他的成长过程.
奎利亚诺的原型人物是四十年代声震西西里的罗宾汉式人物萨尔瓦多-吉乌里亚诺.
从某种程度上说,<西西里人>和<教父>是有联系的.作品一开头,作者就把逃亡在西西里的教父的小儿子迈克尔-科利奥尼重新介绍给读者:迈克尔在准备返回美国去接替他父亲在科利奥尼家庭中的地位时,突然接到了他父亲的指令,要他说服并帮助奎利亚诺逃到美国去.但马里奥-普佐并没有把<西西里人>弄成<教父>的续集.在作品中,作者把迈克尔隆到了配角的地位,着力描写了奎利亚诺的性格特征及他的成长过程.
奎利亚诺的原型人物是四十年代声震西西里的罗宾汉式人物萨尔瓦多-吉乌里亚诺.
科学·艺术·哲学断想 [图书] 豆瓣
作者:
赵鑫珊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6
作者把哲学看成是一个钟摆,来回在科学与艺术之间摆动,求得平衡。哲学因为亲近科学而变得可信,因为热爱艺术才变得可爱,既可信又可爱的哲学才是好哲学,养人的哲学。只有好哲学才能安顿一个人的灵魂。
作者觉得数学和音乐是人类精神两种最伟大的产品。它们全然是人造的两个金碧辉煌、自给自足的世界。前者仅用了十个阿拉伯数字和若干符号就造就出了一个无限的、真的世界;后者仅用了五条线和一些蝌蚪状的音符就造就出了一个无限的、美的世界。文明的进步,就是日益远离自然状态。文明人的最大特点就是自觉自愿地喜欢生活在各种“人造”的世界中。科学家研究科学的内在动机,是力图造出一个世界来。在科学家看来,人造的科学世界比自然界要好些,因为科学家的性灵和精神只有在自己造的学说、理论体系中才能获得慰藉和安稳感,就像蚕只有在自己作的茧中才有安稳感一样。科学家提出的学说,对于科学家就是精神家园。人不能没有精神家园,尽管每个人心目中的家园是不相同的。无家可归,家园残破的人,当然是最不幸的人。
作者觉得数学和音乐是人类精神两种最伟大的产品。它们全然是人造的两个金碧辉煌、自给自足的世界。前者仅用了十个阿拉伯数字和若干符号就造就出了一个无限的、真的世界;后者仅用了五条线和一些蝌蚪状的音符就造就出了一个无限的、美的世界。文明的进步,就是日益远离自然状态。文明人的最大特点就是自觉自愿地喜欢生活在各种“人造”的世界中。科学家研究科学的内在动机,是力图造出一个世界来。在科学家看来,人造的科学世界比自然界要好些,因为科学家的性灵和精神只有在自己造的学说、理论体系中才能获得慰藉和安稳感,就像蚕只有在自己作的茧中才有安稳感一样。科学家提出的学说,对于科学家就是精神家园。人不能没有精神家园,尽管每个人心目中的家园是不相同的。无家可归,家园残破的人,当然是最不幸的人。
大西洋底来的人(一) [图书] 豆瓣
作者:
张瑞 主编
海洋出版社
1980
根据当时电视放映的同名美国电视连续剧编写。
萨特戏剧集(共两册) [图书] 豆瓣
译者:
沈志明
/
袁树仁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