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望书录

脉望

脉望 @MAIWANG

485 本书  

风吹哪页读哪页

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成 [图书] 豆瓣
作者: 江曾培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2
本书收录231篇微型小说,附关于微型小说的理论介绍300多页。其中微型小说包括曾收录中学语文课本的《醉人的春夜》、《落棋有声》等篇章。
骑鹅旅行记(上) [图书] 豆瓣
10.0 (6 个评分) 作者: 塞尔玛.拉格洛芙 / 伯蒂尔.黎伯克插图 译者: 高子英、李之义、杨永范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
《骑鹅历险记》是190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瑞典女作家塞尔玛·拉格洛芙(1858—1940)的代表作。自该书第一次出版到拉格洛芙去世,它总共已经发行了350万册,此后,每隔几年又再版一次,是瑞典文学作品中发行量最大的作品之一。此书迄今已被译成50余种文字,这部作品不仅使拉格洛芙饮誉瑞典国内文坛,而且也奠定了她在世界文坛上的地位。
《骑鹅历险记》的瑞典文篇名直译应为《尼尔斯·豪格尔森周游瑞典的奇妙旅行》,书中故事情节比较简单,写一个名叫尼尔斯的14岁小男孩的故事,他家住瑞典南部,父母都是善良、勤劳却又十分贫困的农民。他不爱读书学习,调皮捣蛋,好作弄小动物。一个初春,尼尔斯的父母上教堂去了,他在家里因为捉弄一个小精灵而被精灵用妖法变成一个拇指一般大的小人儿。正在这时,一群大雁从空中飞过,家中一只雄鹅也想展翅跟随大雁飞行,尼尔斯为了不让雄鹅飞走,紧紧抱住鹅的脖子,不料却被雄鹅带上高空。从此,他骑在鹅背上,跟随着大雁走南闯北,周游各地,从南方一直飞到最北部的拉普兰省,历时8个月才返回家乡。他骑在鹅背上看到了自己祖国的奇峰异川、旖旎风光,学习了祖国的地理历史,听了许多故事传说,也饱尝了不少风险和苦难。在漫游中,他从旅伴和其他动物身上学到不少优点,逐渐改正了自己淘气调皮的缺点,培养了勇于舍己、助人为乐的优秀品德。当他重返家乡时,不仅重新变成了一个高大漂亮的男孩子,而且成了一个温柔、善良、乐于助人且又勤劳的好孩子。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来启发少年儿童从小培养良好的品德,要有刻苦学习知识的渴求,向别人学习,克服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因而这部作品是很富有教育意义的,它使少年儿童的心灵变得更纯洁更善良,更富于同情和怜悯。与此同时,少年儿童读者从尼尔斯的漫游中也饱览了瑞典的锦绣河山,学习了它的地理历史知识和文化传统,也熟悉了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各种动物和植物,从而增进了对祖国的热爱,也就是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作者的用心是良苦的,而效果也是极佳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瑞典最近几代人,上自国王、首相,下至平民百姓,几乎每个人都自幼阅读过这本书,在这个故事的潜移默化之下长大。这部书的影响之大怎么说也是不会过高的。
爱国爱家是拉格洛芙创作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她的作品,除了一部《假基督的奇迹》以外,其余作品都是以自己的祖国瑞典、家乡丰姆兰省、甚至自己的庄园为背景的,正如她在《骑鹅历险记》一书中所说的那样:“这么多年来,她无论走到哪里,都念念不忘自己的故乡,她诚然看到其他地方比那里更美也更好,但是她在任何地方也找不到她在童年时期的故乡所感受到的那种安谧和欢悦。”拉格洛芙的这一思想深受瑞典各阶层读者的欢迎。《骑鹅历险记》一书虽然主要是为少年儿童而写,但是却又不同于一般的儿童读物。这部洋洋巨著成年人读起来也是趣味盎然,爱不释手的。这本书并没有悬念丛生、回肠荡气的故事,那么是什么东西使这么一部像记流水账的旅行日志般的作品变得如此富有魅力呢?
由于本书读者对象主要是少年儿童,因此作者大量采取拟人的写法,并且把幻想同真实交织在一起,把人类世界发生的事情搬到动物、植物世界中去,这样使整个作品有了动感,有了情节。人和拟人化的动植物活跃行动于其间并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满情趣,使作品极为生动浪漫。以本书主人公尼尔斯为例,他不爱学习,贪吃贪睡,且又十分淘气,爱捉弄小动物,这种调皮的小男孩在日常生活中不乏其人,但是作者让他因此受罚变成一个拇指大的小人儿,这显然是作者丰富的幻想所创作出来的一个生动的形象,为作品披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
大家知道,历史、地理比较枯燥乏味,不大容易取得孩子们的好感。而这本书恰恰是要让孩子们熟悉瑞典的山川河流、地形地貌,这个任务是不轻松的。作者从教育学现点出发,认为要使孩子了解、熟悉瑞典,从而热爱它,首先要使孩子们产生兴趣,而使他们产生兴趣的最好办法莫过于用讲故事的办法来传授实际知识,这样能使丰富而宝贵的知识不知不觉灌输入孩子们的头脑。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但使少年儿童们易于接受,而且可以使他们记得很牢。因此,她在《骑鹅历险记》中穿插了大量童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有的是为了向读者叙述历史事实,有的是为了讲述地形地貌,有的是为了介绍动植物的生活和生长规律,有的则是为了赞扬扶助弱者的优良品德,歌颂善良战胜邪恶,纯真的爱战胜自私、冷酷和残暴。总之,在拉格洛芙的笔下,瑞典的地理、历史、文化、植物、动物无不变成了脍炙人口的故事传说。这种艺术上独具匠心的手法引人入胜,使作品放射出灿烂的光辉。
形象而生动的比喻是《骑鹅历险记》创作中的另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作者根据儿童的心理,把瑞典的平原山川、城市岛屿和江河湖泊都比喻成孩子们熟悉的东西,一方面引起他们阅读的兴趣,另一方面使他们读后能牢记心头。当男孩子尼尔斯变成拇指儿大的小人儿坐在鹅背上第一次从高空向下俯视时,他看到底下有一块五彩缤纷的大方格子布,拉格洛芙把瑞典南部一块种着不同庄稼又有房屋和花园的斯康耐大平原比喻成一块色彩斑斓的大方格子布是十分形象而又逼真的,这样的大平原从高空往下看的确像一块大方格子布,而方格子布又是孩子们所常见的布料。全书像这类生动逼真的比喻还有很多,使作品呈现出绚烂夺目的浪漫色彩。
作者还十分注意使前呼后应的情节同独立成章的故事相结合。全书在以尼尔斯从人变成拇指大的小人儿,又从小人儿重变成人为主线的故事中间穿插了许多独立成篇的故事、童话和传说,使得各章既自成一体,又互相联贯。拉格洛芙十分擅长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创作。
为了使少年儿童能够看懂、记得住,真正掌握知识,她基本上是用平铺直叙和素笔白描的写法,文字也很朴实,对景物除了必要的几句交代和叙述之外,一般不作重笔浓彩、长篇大论的描写。
《骑鹅历险记》一书是一部集知识性、趣味性和欣赏性于一身的优秀读物,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易卜生戏剧四种 [图书]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易卜生 译者: 潘家洵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 10
【目录】:

第一辑:社会支柱

第二辑:玩偶之家

第三辑:群鬼

第四辑:人民公敌


潘家洵 (1896~ )
中国翻译家。易卜生等欧洲近代剧作家作品的译者。江苏苏州人。1920年毕业刊北京大学西语系,1921~1926年留校任讲师,1927~ 1929年在浙江农学院任副教授,1929~1938年在北京大学任副教授。抗战期间,1938~1912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教授,1942~1946年任贵州大学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北京大学西语系任教授。 1954年起先后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60年代以后因视力衰退,很少译作。
潘家洵在北京大学读书时即从事翻译挪威易卜生、英国王尔德和萧伯纳等人的戏剧作品。1919年他先后翻译了王尔德的《扇误》(一译《少奶奶的扇子》)、易卜生的《群鬼》、萧伯纳的《华伦夫人之职业》,发表在北京大学《新潮》杂志上。
潘家洵的主要译作是易卜生的剧本。1921~192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潘译《易卜生集》2卷,收有易卜生剧作5种。195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潘译4卷《易卜生戏剧集》,收入剧本13种。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出版了潘译《易卜生戏剧四种》。
潘家洵所译萧伯纳的《华伦夫人之职业》,最初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59年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萧伯纳戏剧集》。
中国在“五四”运动前即开始翻译介绍易卜生的戏剧作品。易卜生的剧作对中国当年的社会解放运动和其后的新兴话剧运动,都曾发生过很大影响。潘家洵所译易卜生的15部剧本,在这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译作虽自英文转译,但相当忠实,语言流畅、生动,意味深长,能熟练地运用话剧的语言,从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使易卜生的作品能为中国广大的读者和观众所理解。

自www.tinglan.com
拜伦诗选 [图书]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乔治·戈登·拜伦 译者: 穆旦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2 - 2
唐璜》(节选)


第一章(节选)

(寻找英雄人物)



说来新鲜,我苦于没有英雄可写,
尽管当今之世,英雄是迭出不穷;
年年有,月月有,报刊上连篇累牍,
而后才又发现:他算不得真英雄;
因此,对这些我就不人云亦云了,
而想把我们的老友唐璜来传诵——
我们都看过他的戏,他够短寿,
似乎未及天年就被小鬼给带走。



上一代有弗农,沃尔夫,豪克,凯培,
刽子手坎伯兰,格朗贝,等等将军,
不论好坏吧,总算被人谈论一阵,
象今日的威斯莱,招牌上也标过名。
呵,这群声誉的奴仆,那“母猪的崽仔”,
都曾昂首阔步,象班柯的帝工之影;
同样,法国有一个拿破仑和杜莫埃,
在《导报》、《醒世报》上都赢得了记载。



法国还有孔多塞,布里索,米拉波,
拉法夷特,培松,丹东,马拉,巴那夫,
我们知道,他们都是赫赫有名,
此外,还有尚未被遗忘的,例如:
儒贝尔、奥什、马尔索、拉纳、德赛、莫罗,
以及许多军界要角,难以尽述。
他们有一时都非常、非常垣赫,
然而,用在我的诗上却不太适合。



纳尔逊一度是大不列颠的战神,
可惜为时不久,就改换了风尚;
特拉法尔加已不再为人提起,
它已和我们的英雄一起埋葬;
因为陆军的声望一天天隆盛,
海军界的人士岂能不受影响,
更何况,我们的王子只为陆军撑腰,
把郝、邓肯、纳尔逊、杰维斯都忘掉。



英雄人物何止一个阿伽门农,
在他前后,也出过不少俊杰之辈,
虽然英勇’象他,却又各有千秋;
然而,只因为不曾在诗篇里留辉,
便被世人遗忘了。——我无意针砭,
但老实说,当代我实在找不到谁
适用于我的诗(就是这新的诗章),
因此,我说过,我就选中了唐璜。

第一章(节选)

(诗人自讽)

二一三

但如今,年方三十我就白了发,
(谁知道四十岁左右又该如何?
前几天我还想到要戴上假发——)
我的心苍老得更快些;简短说,
我在五月就挥霍了我的夏季,
现在已打不起精神与人反驳;
我的生命连本带利都已用完,
哪儿还有那种所向披靡之感?

二一四

唉,完了,完了,——我心中再也没有
那清新的朝气,象早晨的露珠,
它能使我们从一切可爱的情景
酝酿出种种新鲜而优美的情愫,
好似蜜蜂酿出蜜,藏在心房中;
但你可认为那甘蜜越来越丰富?
不,它原来不是外来的,而是凭你
有没有给花儿倍增妩媚的能力。

二一五

唉,完了,完了——我的心灵呵,
你不再是我的一切,我的宇宙!
过去气概万千,而今搁置一边,
你已不再是我的祸福的根由;
那幻觉已永远消失:你麻木了,
但这也不坏,因为在你冷却后,
我却获得了许多真知灼见,
虽然天知道它来得多么辛酸。

二一六

我谈情的日子完了。无论多迷人:
少女也好,夫人也好,更别提寡妇,
已不能象昔日似地令我痴迷——
总之,我过去的生命已不能重复。
对心灵的契合我不再有所幻想,
红葡萄酒的豪饮也受到了劝阻;
但为了老好先生总得有点癖好,
我想我最好是走上贪财之道。

二一七

“雄图”一度是我的偶像,但它已在
‘忧伤”和“欢娱”的神坛之前破碎;
这两个神祗给我遗下不少表记,
足够我空闲的时候沉思默对;
而今,象培根的铜头,我已说完:
“现在,过去,时已不再”;青春诚可贵,
但我宝贵的青春已及时用尽:
心灵耗在爱情上,脑子用于押韵。

二一八

声名究竟算得了什么?那不过是
保不定在哪儿占有一小角篇幅,
有的人把它比作登一座山峰,
它的顶端同样是弥漫着云雾;
就为了这,人们又说,又写,又宣讲,
英雄豪杰厮杀,诗人“秉着夜烛”,
好等本人化为灰时,可以夸得上
一个名字,一幅劣照,和更糟的雕像。

二一九

人的希望又是什么?古埃及王
基奥普斯造了第一座金字塔,
为了他的威名和他的木乃伊
永垂不朽,这塔造得最为高大,
可是他没有料到,他的墓被盗,
棺材里连一点灰都没有留下。
唉,由此可见,无论是你,是我,
何必还要立丰碑把希望寄托?

二二○

然而,由于我一向爱穷究哲理,
我常自慰说:“呜呼,生如白驹过隙,
此身乃是草芥,任死神随意收割;
你的青春总算过得差强人意,
即使照你的心愿能再活一遍,
它仍将流逝一所以,先生,该感激
你的星宿;一切情况总算不太坏:
读你的《圣经》吧,照顾好你的钱袋。”

第二章(节选)


海黛


一一七

她的头发是褐色的,我说过,
但她的眼睛却乌黑得像死亡,
睫毛也同样黑,像丝绒般弯下,
却含有无限娇媚;因为当月光
从那乌亮的边缘整个闪出来,
连飞快的箭也没有这般力量:
它好像是盘卷的蛇突然伸直,
猛地把它的毒全力向人投掷。

一八三

那是一天逐渐凉爽的时刻,
一轮红日正没入蔚蓝的峰峦,
大自然鸦雀无声,幽暗而静止,
好像整个世界已融化在其间;
他们一边是平静而凉爽的海,
一边是有如新月弯弯的远山,
玫瑰色的天空中只有一颗星,
它闪烁着,很像是一只眼睛。

一八四

他们就这样手挽手往前游荡,
踩着贝壳和五色光灿的碎石,
有时走过平坦而坚硬的沙地,
有时走进了被风雨多年侵蚀
而形成的岩洞,好像精心安排,
有大厅,有晶石的房顶和居室;
他们并肩歇下来,以一臂相偎,
呵,紫红的晚霞已使他们陶醉。

一八五

他们抬头看天,那火烧的流云
像一片赤红的海,广阔而灿烂,
他们俯视着海,映得波光粼粼,
圆圆的一轮明月正升出海面,
他们聆听浪花的泼溅和细风,
他们还看到含情脉脉的视线
从每人的黑眼睛照射对方的心,
于是嘴唇相挨,接了一个蜜吻。

一八六

呵,一个长长的吻,是爱情、青春
和美所赐的,它们都倾力以注,
好似太阳光集中于一个焦点,
这种吻只有年轻时才吻得出;
那时灵魂、心和感官和谐共鸣,
血是熔岩,脉搏是火,每一爱抚、
每一吻都震撼心灵:这种力量
我认为必须以其长度来衡量。

一八七

我说的长度指时间;他们一吻
天知道多久!——当然他们没计算;
即使算过了,恐怕也计算不出
一秒钟内那多么丰富的美感;
谁都不说话,只感到彼此吸引,
仿佛心魂和嘴唇在互相召唤,
一旦汇合了,就像蜜蜂胶在一起,
他们的心是花朵,向外酿着蜜。

一八八

他们远离了世界,但不像斗室中
一个人所感到的那种孤独滋味,
海是静默的,海湾上闪出星星,
红色的晚霞暗了,天越来越黑,
四周无声的沙石,滴水的岩洞,
使他们不由得更紧紧地依偎;
好像普天之下再也没有生命,
只有他们两人,而他们将永生。

一八九

在那寂寞的沙滩上,他们不怕
耳目来窥探,也没有夜的恐怖;
他们有彼此已足。语言虽不多,
只断续几个字,却已尽情吐诉;
呵,热情所教的一切热烈词藻
怎及得一声轻叹那样表达出
天性的奥秘——初恋,这一启示
正是夏娃对后代女儿的恩赐。

一九○

海黛没有忧虑,并不要求盟誓,
自己也不发誓,因为她没听过
一个钟情的少女会被人欺骗,
或必须有种种诺言才能结合;
她真纯而无知得像一只小鸟,
在飞奔自己的伴侣时只有快乐,
从来不曾梦想到有中途变心,
所以一个字也没提到忠贞。

一九一

她爱着,也被人热爱;她崇拜,
也被人崇拜:他们本诸天性,
让热炽的灵魂向着彼此倾注,
如果灵魂能死,它已死于热情!
但他们的神智又渐渐清醒,
不过使感情复燃,又一次迷沉;
海黛把急跳的心紧贴他的胸,
似乎它再也不能离开它的跳动。

一九二

哎,他们是这么年轻,这么美,
这么孤独,这么爱,爱得没办法,
那一时刻心灵又总是最充沛,
他们谁也没有力量把它管辖,
于是犯下死后难逃的罪孽,
必得让永恒的地狱之火来惩罚
这片刻的欢娱,——凡人要想赠给
彼此以快乐或痛苦,就得受这罪。

一九四

他们彼此望着,他们的眼睛
在月光下闪亮;她以雪白的臂
搂着唐璜的头,他也搂着她的,
他的手半埋在所握的发辫里;
她坐在他的膝上,饮着他的轻叹,
他也饮着她的,终至喘不过气,
就这样,他们形成了一组雕像,
带有古希腊风味,相爱而半裸。

一九五

那深情而火热的时辰过去了,
唐璜在她的臂抱中睡得沉沉,
她没有睡,却轻柔而又坚定地
把她胸脯的姣美献给他去枕;
她的眼睛时而仰望,时而看他,
那苍白的颊已被她的胸偎温,
呵,她博大的心灵正多么喜悦,
为了它献出和将献出的一切。

一九七

因为他睡得这么恬静,这么可爱,
他整个生命都和我们起着共鸣,
他是那么温和,静止,柔弱无力,
毫不自觉他给人的那些欢欣,
他所经历、证实、和加于人的一切
都已没入深远,渺茫而不可寻,
这就是你爱的,迷人而不乏谬误,
像是死了,却不给人以死的恐怖。

一九八

这少女看着她的恋人,而那一刻
爱情、夜晚和海洋都是最孤寂,
它们共同把寂寞注入她的灵魂;
呵,就凭这砂石和粗犷的岩壁,
她和她久经风波之苦的恋人
筑起爱之巢,和人寰的一切远离,
而太空中成群的星星遍观世界,
竟找不到什么比她的脸更喜悦。

二○二

海黛和自然为伴,不懂那一切,
海黛是热情所生,在她的故乡
太阳发出三倍光明炙烤着人,
连它明眸的女儿吻人都火烫;
她生来只为了爱,为了选中了
一个情人,就和他共一条心肠,
别处的事情她不管;天堂,地狱,
和她无关:她的心只跳在这里!

二○三

哦,那热情的澎湃!心房的急跳!
我们为此得付出多大的牺牲!
但心跳的因和果又极有韵味,
叫监视它的“智慧”不得不行动:
连忙把美好的真理念念有辞,
好剥夺“欢乐”的魔力;“良心”也相同:
它使劲对我们讲解善良的格言,
太善良了——可怪卡色瑞没来抽捐。

二○四

好了,在这荒凉的海边,他们的心
已经订婚,而星星,那婚礼的火把
把这美丽的一对照得更美丽,
海洋是证人,岩洞是新婚的卧榻,
情感为他们主婚,孤独是牧师——
他们就这样结了婚;这岩壁之下,
在他们看来就是快乐的天堂,
他们看彼此也和天使没有两样。

二一二

据柏拉图说,那是唯美的感受,
是感官的无微不至的扩散,
它纯属于精神,博大而神奇,
自星空降落,就充塞与天地间;
要没有它,人生会显得太沉闷。
总之,那就是要用你自己的眼,
再加上一两种小感觉来表明
肉体本由易燃的泥质所揉成。

二一四

心灵像天空,是天庭的一部分,
它也有日夜交替,和天空一样,
有时它遮上了乌云,闪过雷电,
也要尽情肆虐,变得昏暗无光;
可是一旦被烧灼,刺破,和撕裂,
险恶的云雾会化为雨而消亡;
由眼睛流出了心血凝成的泪滴,
这就是我们一生中的英国天气。

第三章(节选)

哀希腊



希腊群岛呵,美丽的希腊群岛!
火热的萨弗在这里唱过恋歌;
在这里,战争与和平的艺术并兴,
狄洛斯崛起,阿波罗跃出海面!
永恒的夏天还把海岛镀成金,
可是除了太阳,一切已经消沉。



开奥的缪斯,蒂奥的缪斯,
那英雄的竖琴,恋人的琵琶,
原在你的岸上博得了声誉,
而今在这发源地反倒喑哑;
呵,那歌声已远远向西流传,
远超过你祖先的“海岛乐园”。



起伏的山峦望着马拉松——
马拉松望着茫茫的海波;
我独自在那里冥想一刻钟,
梦想希腊仍旧自由而欢乐;
因为,当我在波斯墓上站立,
我不能想象自己是个奴隶。



一个国王高高坐在石山顶,
了望着萨拉密挺立于海外;
千万只船舶在山下靠停,
还有多少队伍全由他统率!
他在天亮时把他们数了数,
但日落的时候他们都在何处?



呵,他们而今安在?还有你呢,
我的祖国?在无声的土地上,
英雄的颂歌如今已沉寂——
那英雄的心也不再激荡!
难道你一向庄严的竖琴,
竟至沦落到我的手里弹弄?



也好,置身在奴隶民族里,
尽管荣誉都已在沦丧中,
至少,一个爱国志士的忧思,
还使我的作歌时感到脸红;
因为,诗人在这儿有什么能为?
为希腊人含羞,对希腊国落泪。



我们难道只好对时光悲哭
和惭愧?——我们的祖先却流血。
大地呵!把斯巴达人的遗骨
从你的怀抱里送回来一些!
哪怕给我们三百勇士的三个,
让德魔比利的决死战复活!



怎么,还是无声?一切都喑哑?
不是的!你听那古代的英魂
正象远方的瀑布一样喧哗,
他们回答:“只要有一个活人
登高一呼,我们就来,就来!”
噫!倒只是活人不理不睬。



算了,算了;试试别的调门:
斟满一杯萨摩斯的美酒!
把战争留给土耳其野人,
让开奥的葡萄的血汁倾流!
听呵,每一个酒鬼多么踊跃
响应这一个不荣誉的号召!

一○

你们还保有庇瑞克的舞艺,
但庇瑞克的方阵哪里去了?
这是两课,为什么只记其一,
而把高尚而坚强的一课忘掉?
凯德谟斯给你们造了字体——
难道他是为了传授给奴隶?

一一

把萨摩斯的美酒斟满一盅!
让我们且抛开这样的话题!
这美酒曾使阿纳克瑞翁
发为神圣的歌;是的,他屈于
波里克瑞底斯,一个暴君,
但这暴君至少是我们国人。

一二

克索尼萨斯的一个暴君
是自由的最忠勇的朋友:
暴君米太亚得留名至今!
呵,但愿现在我们能够有
一个暴君和他一样精明,
他会团结我们不受人欺凌!

一三

把萨摩斯的美酒斟满一盅!
在苏里的山岩,巴加的岸上,
住着一族人的勇敢的子孙,
不愧是斯巴达的母亲所养;
在那里,也许种子已经散播,
是赫剌克勒斯血统的真传。

一四

自由的事业别依靠西方人,
他们有一个做买卖的国王;
本土的利剑,本土的士兵,
是冲锋陷阵的唯一希望;
但土耳其武力,拉丁的欺骗,
会里应外合把你们的盾打穿。

一五

把萨摩斯的美酒斟满一盅!
树荫下正舞蹈着我们的姑娘——
我看见她们的黑眼亮晶晶,
但是,望着每个鲜艳的姑娘,
我的眼就为火热的泪所迷,
这乳房难道也要哺育奴隶?

一六

让我攀登苏尼阿的悬崖,
在那里,将只有我和那海浪
可以听见彼此飘送着悄悄话,
让我象天鹅一样歌尽而亡;
我不要奴隶的国度属于我——
干脆把那萨摩斯酒杯打破!

第四章(节选)

海黛(续)

一三

海黛和唐璜没有想到死的事,
这天地、这大气对他们太适合,
时光也无可挑剔,只嫌它会飞,
他们看自己呢,更是无可指责;
每人就是对方的镜子,谁看谁
都是眼里亮晶晶地闪着欢乐:
他们知道,这宝石一般的闪光
无非是他们眼底深情的反映。

二一

不知怎么原因,就当他们凝视着
晚霞的那一刻,仿佛在他们心间
随着欢乐突然袭来一阵战栗,
好似冷风拂过了火焰或琴弦,
一个声音发颤,另一个身子发抖,
每人都掠过一丝不安的预感,
这使得唐璜发出低低的叹息,
海黛的眼睛也涌出晶莹的泪滴。

二二

她那先知的眼睛睁得大大的,
尽在追随和眺望消逝的太阳,
仿佛随着这灿烂的光轮的沉落,
他们欢会的最后一天就要消亡;
唐璜看着她,卜问自己的命运,
他感到凄酸,却又没有理由悲伤,
他的眼神因此向她的目光寻找
这悲戚的来由(至少对他够玄奥)。

二三

她转身对他一笑,但那笑容是
使别人笑不起来的,接着扭转脸,
不管她惊觉于什么吧,这一感觉
很快地就被明智或自尊所驱散;
当唐璜半庄半谐地向她提到
他们心头的这种不吉的共感,
她说:“万一有祸事——但那不可能,
至少我不会活着看见它发生。”

二四

唐璜还要问下去,若不是她的唇
压上了他的唇,使他不能不沉默;
她拿热情的一吻和预感抗争,
终于使她的心完全把恶兆摆脱。
对,这才是解闷的最好的办法,
有人喜欢以酒浇愁:这也不错,
两者我都试过;所以,谁要试用,
可以就心疼和头疼任择一种。

二八

他们该住在森林中,像夜莺似的
歌唱自娱而隐居;他们原不宜
在所谓“社会”这繁华的孤寂中,
和“憎恨”、“罪恶”、“忧患”呼吸在一起;
凡心灵自由的人都落落寡合,
唱得最甜的鸟儿只成双而栖,
雄鹰独自高飞,而乌鸦和海鸥
像世人一样,只围着腐尸不走。

二九

现在,海黛和唐璜脸偎着脸,
正相亲相爱地享受着午眠。
那是一阵小睡,睡得并不沉,
因为不时地仿佛有一种预感
使唐璜轻颤,并且传过他全身;
海黛的嘴唇好似溪水在喃喃,
发着无字的乐曲;她的脸被梦
熏得像风吹乱的玫瑰一般红。

第十章(节选)

十八


“旧日好时光”给我心中带来了
苏格兰的一切:那蓝色的山峰,
谷中清澈的流水,底河和顿河,
格子呢,结发带,我幼年的感情,
巴尔戈尼桥下的黑流,和我那
最初温柔的梦,像班柯的幽灵
都掠过我的眼前:呵,这回忆确是
“好时光”的一瞥,别管多么幼稚。

查良铮译




--------------------------------------------------------------------------------

想从前我们俩分手



想从前我们俩分手,
默默无言地流着泪,
预感到多年的隔离,
我们忍不住心碎;
你的脸冰凉、发白,
你的吻更似冷冰,
呵,那一刻正预兆了
我今日的悲痛。

清早凝结着寒露,
冷彻了我的额角,
那种感觉仿佛是
对我此刻的警告。
你的誓言全破碎了,
你的行为如此轻浮:
人家提起你的名字,
我听了也感到羞辱。

他们当着我讲到你,
一声声有如丧钟;
我的全身一阵颤栗——
为什么对你如此情重?
没有人知道我熟识你,
呵,熟识得太过了——
我将长久、长久地悔恨,
这深处难以为外人道。

你我秘密地相会,
我又默默地悲伤,
你竟然把我欺骗,
你的心终于遗忘。
如果很多年以后,
我们又偶然会面,
我将要怎样招呼你?
只有含着泪,默默无言。

1808年

查良铮 译





我的心灵是阴沉的




我的心灵是阴沉的-噢,快一点
弹起那我还能忍着听的竖琴,
那缠绵的声音撩人心弦,
让你温柔的指头弹给我听。
假如这颗心还把希望藏住,
这乐音会使它痴迷得诉出衷情:
假如这眼睛里还隐蓄着泪珠,
它会流出来,不再把我的头灼痛。



但求你的乐声粗犷而真挚,
也不要先弹出你欢乐的音阶,
告诉你,歌手呵,我必须哭泣,
不然,这沉重的心就要爆裂;
因为它曾经为忧伤所哺育,
又在失眠的静寂里痛得久长;
如今它就要受到最痛的一击,
使它立刻碎裂-或者皈依歌唱。
俊友 [图书] 豆瓣
作者: [法国] 居伊·德·莫泊桑 译者: 李青崖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0 - 3
乔治•杜洛阿是一个有着漂亮外表,不择手段向上爬的无耻之徒,他善于抓住机会,利用女人发迹,在短时间内便飞黄腾达,获得了巨额财产和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本书通过一个现代冒险家发迹的经历,深刻地揭示了法国第三共和国的政治、经济的复杂现象,是19世纪末法国社会的一幅历史画卷,同时也是代表莫泊桑最高思想、艺术水平的作品。
The Last Sitting [图书]
作者: BERT STERN Black Cat 1988 - 1
玛丽莲·梦露的天真无邪和激情永远被这位传奇明星所拍摄的、最迷人的照片所捕捉。著名的时尚摄影师伯特·斯特恩做了一个梦。为了创作一幅伟大的玛丽莲·梦露肖像,在一张不朽的照片中捕捉到她独特的品质。通过《时尚》杂志的一项任务,斯特恩安排了一次与玛丽莲的会面,玛丽莲同意让他拍摄。这将是她最后一次“坐下来”。六周后,玛丽莲·梦露去世了。

《The Last Sitting》中的照片包括一些最著名的明星,以及从未公开的斯特恩私人收藏的照片。玛丽莲·梦露(Marilyn Monroe)为斯特恩(Stern)拍了裸照,这是她自18岁时拍摄的著名日历照片以来唯一一次。在这里,你将阅读伯特·斯特恩(Bert Stern)对当时发生的事情的描述——坐在那里是如何引发一场非同寻常的浪漫的一个男人和女人通过镜头做爱。“她是光,是女神,是月亮,是神秘,是危险。炽热的照片记录了这一切:这是玛丽莲,她全身赤裸,快乐,顽皮,渴望,放纵,是一位爱情女神。”。

斯特恩被称为“上个世纪最激动人心、最具争议的摄影师”。这本在玛丽莲·梦露逝世70周年之际出版的收藏家之书是他最杰出的成就,是对她那个时代及以后的传奇人物的难忘致敬。
Midsummer Snowballs [图书] 豆瓣
作者: Goldsworthy, Andy Harry N. Abrams 2001
2000年6月21日,仲夏日,午夜刚过,艺术家安迪·戈德沃西(Andy Goldsworthy)将13个巨大的雪球从冷藏车上卸到伦敦金融区的街道上。当惊讶的公众面对这些直径几英尺、重约一吨的雪球时,看到了什么?这是由摄影师在雪球融化的几天里夜以继日地拍摄的令人回味的照片。

这是Goldsworthy迄今为止最大的短暂作品,其想法源于他长期以来对寒冷,尤其是冰雪的关注。在早期的作品中,Goldsworthy将雪雕刻或塑造成雕塑,利用其原始表面进行绘画,在风景中放置雪球作为标点符号,并将雪与其他材料混合,使混合物融化,在纸上创作出引人注目的作品。Goldsworthy反复出现的另一个主题,时间,在《仲夏雪球》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二十世纪最后两个冬天,雪球在苏格兰高地被制作;21世纪第一个夏天,雪球在伦敦被储存起来,然后被打开并慢慢融化。这是一个四维雕塑,其中雪球的寿命和历史与它们在任何时刻的外观一样重要。
石破天惊逗秋雨 [图书] 豆瓣
作者: 金文明 书海出版社 2003 - 7
《石破天惊逗秋雨:余秋雨散文文史差错百例考辨》的主要内容包括:唐代的吕洞宾,成了道家的始祖;明初的沈万三,住进了后人筑造的沈厅;未曾结婚的林和靖,有了妻子和孩子;感佩清帝的金圣叹,成了大明的忠臣…… 上述文史知识差错均出自著名散文大家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中。类似这样的文史差错在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中竟有一百多处。《咬文嚼字》资深编委金文明先生,深感“石破天惊”,于是就有了这部书。
这个动荡的世界 [图书] 豆瓣
9.0 (13 个评分) 作者: 龙应台 汕头大学出版社 1998
在书中,龙应台以理性之笔评说世界风云,以知性之思探究多舛命运,以感性之情抒解人生悲怆,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她的足迹所及,更是深深的思索、长长的叹息。
理性、知性、感性相交融的龙应台,行数万里路,集十年精华,推出精彩新作《这个动荡的世界》。她走过交织着仇恨、暴力与祈祷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笔触伸进这块灾难之地的历史背景。她走过把革命与贫穷当作旅游商品出售的社会主义古巴,告诉我们,卡斯特罗的子民们在过着怎样的生活。她走过在巨大的历史创痛中挣扎着的东欧和德国,发现历史的伤口早已绷开,眼泪与义愤却难以使其痊愈。她还走过经历了一次次民主洗礼的台湾岛,不由得感叹:当政治责任由独裁政体转到个人肩上时,个人顿时发现自己体质的虚弱……龙应台说:这是我在中国大陆出版的很重要的一部书。
魔鬼词典 [图书]
THE DEVIL'S DICTIONARY
作者: (美)安布罗斯・比尔斯 译者: 莫雅平 漓江出版社 1991 - 6
创建日期: 2024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