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读

R ​:heart_pan:​ ​:heart_nb:​

R ​:heart_pan:​ ​:heart_nb:​ @deinon

313 本书  

-2023.7.8.

教化:古希腊的成人之道 [图书] 豆瓣
作者: [德]维尔纳·耶格尔 译者: 王晨 上海三联书店 2023 - 2
本书《教化:古希腊的成人之道》依据德文原版(Paideia: die Formung Des Griechischen Menschen)翻译而来,译文忠实于耶格尔的行文风格和用语,并整合大量英文版注释和添加了译者注释,除此之外,本书还专门收录了耶格尔晚年所著的《早期基督教和希腊教化》全文。
正文分为三卷,第一卷“早期希腊”描述了希腊文化在古风和古典时代的基础、成长和危机,其中既有对诗歌和史诗的解读,也有对城邦和贵族生活的描绘;第二卷“阿提卡精神的高峰与危机”和第三卷“伟大教育家和教育体系的时代”则处理了古希腊在柏拉图时代的思想史,内容包括古希腊的悲剧和喜剧、智者学派以及占据一半篇幅的柏拉图。沿着耶格尔划定的路线,读者不仅能一览希腊文化之瑰丽绚烂,更能感受到希腊性格形成的历史过程与他们建构理想人格的思想过程之间的互动关系。《教化》一书是耶格尔对整个早期和古典时期希腊教化传统的综合性考察,也是对西方文明基础的深刻而永恒的研究。正如作者所言:“本书不仅面向学界,也面向所有在我们延续数千年的文明陷入今天的生存危机时,再次寻找通往希腊文明道路的人。”
光年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Light Years
8.4 (2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詹姆斯·索特 译者: 孔亚雷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5
维瑞和芮徳娜夫妇的生活,似乎只是一场无尽的饗宴。丈夫事业有成,妻子优雅聪慧,他们有两个可爱的小孩,一群迷人的朋友,还有一只狗和一匹小马。模范家庭,理想人生,却在几无觉察间如一艘大船慢慢腐朽,无可挽回…
从未有人这样写过被时间磨损的爱和婚姻,也没有谁如此心碎地写出家庭与自我、占有与放弃之间逐步扩散的裂痕。詹姆斯·索特精美绝伦的小说,将人生中那些不可磨灭的时刻酿成烈酒,一饮而尽。在他笔下,碎片具有了永恒的意义,而几个句子便足够最丰富重大的事件隐秘地发生。“一部20世纪的杰作”,《光年》是属于所有世代的理想的哀歌。
帝国游戏 [图书] 豆瓣
El Tercer Reich
7.6 (38 个评分) 作者: [智利] 罗贝托·波拉尼奥 译者: 汪天艾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5
☆波拉尼奥备受瞩目的早期杰作,《2666》创作主题的先声
☆真实与虚构的边界正在这场游戏里变得迷糊,而欲望与恐惧却愈见清晰可触
---------------
乌多·贝尔格,雄心勃勃的兵棋游戏爱好者。这年夏天,他和女友一同前往儿时常去的西班牙海滨小镇度假。他们在这里结识了汉娜和查理——一对同样来自德国的情侣,以及三个当地人狼沃、羔尔德罗、住在沙滩上的看船人克疤多。然而没过多久,查理在一次出海冲浪后失踪。明媚的假期渐渐被一种阴郁的气息所笼罩。
查理生死未卜,汉娜决定返回德国,英格褒也认为他们应该尽早启程回国,但乌多却似乎被什么看不见的东西绊住了脚,他决心要等到查理的尸体出现才回国。与此同时,乌多发现克疤多似乎对兵棋有着浓厚的兴趣,便邀请他一起来玩”二战“题材的兵棋游戏《第三帝国》。假期将尽,游客们渐渐离去,小镇越来越冷清,而查理仍旧毫无音讯。乌多与克疤多之间的游戏还在继续,此前对兵棋一无所知的克疤多竟渐渐扭转战局。怪异的梦境、不安的臆想纠缠着乌多,《第三帝国》中真的有什么未知的力量吗?
----------------
有一种彻底又怪异的吸引力。……《第三帝国》仅仅是一盘兵棋游戏,就像主人公乌多和其他角色反复强调的那样,但随着情节推进,它不再仅仅是游戏而已。我们不由自主地被乌多的句子吸引,这场虚构的纸上战争在无意间确证了真实存在的创伤。——《纽约时报》
那些被《2666》的门槛吓到的新读者会在这本书里找到波拉尼奥的迷人之处。——《经济学人》
从第一句开始,《帝国游戏》就呈现出波拉尼奥的特色。讽刺意味、性焦虑的氛围、噩梦的阴影、怯懦、不可靠的叙述者,这些都出现在了他日后的作品中。年轻的小说家发现自己有如此成熟的写作才能一定很兴奋,或许也会有点吃惊。——《巴黎评论》
《帝国游戏》应该被放在贴着“仅限完美主义者”标签的书架上。……小说带着一种眩晕的、轻微恐惧的情绪基调,是类似宿醉的感觉。
——《纽约客》
一场游戏一次消遣 [图书] 豆瓣
A Sport and a Pastime
7.1 (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詹姆斯·索特 译者: 杨向荣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9
爱仅仅是他人讲述的故事吗,一个对我们自身来说虚幻的东西,只在梦境中摇曳发光?
.
六十年代初的法国,“我”在巴黎邂逅了四处游荡的耶鲁大学辍学生菲利普•迪安,一个“活着的偶像”。“我”和迪安驾驶着一辆德拉奇古董跑车寻欢作乐,直到迪安遇见法国女孩安-玛丽,一个炽热燃烧的幻梦的对象,由此展开了一段充满感官魅惑的爱情故事。
“我”在窥视的片断与想象之间追随着迪安与安-玛丽的罗曼史,犹如读者的同谋般进入到令人目眩的欲念与情感深处。在短暂的时间及依附于它的一切之外,爱情究竟是什么?是否仅仅是艺术的构想,他人描述的不可能的虚幻之物,被创造出来只为以某种方式理解生命中的相聚和分离?
《巴黎评论》终身成就奖得主詹姆斯•索特最著名的代表作,“《一场游戏一次消遣》为文学的主要工具——即想象力——确立了新的标准。一部关于法国恋情的悲剧小说,实际上却颇具雄心而曲折地探究了故事讲述本身的性质和意义,以及我们需要创造浪漫故事的深层原因。”(莎拉•霍尔)
.
评论推荐:
“在世的小说家中,没有人写出比《一场游戏一次消遣》更令我仰慕的作品……它是我所知道的最接近完美的美国小说。” ——雷诺兹•普莱斯(著名作家、学者)
“詹姆斯•索特写出的句子胜过当今任何一个美国写作者,这在小说读者中是一个信仰。”——理查德•福特(普利策文学奖得主)
“对于那些会从阅读中获得强烈乐趣甚至上瘾的人来说,他是一个特别令人满足的作家。我将詹姆斯•索特列为少数我渴望阅读其全部作品的北美作家之一,并且迫不及待想看他还未出版的书。”——苏珊•桑塔格(著名作家、艺术评论家)
“詹姆斯•索特仅用一个句子就能令人心碎。”——迈克尔•德达(著名评论家,普利策批评奖得主)
“索特是那种最为稀有的现象:实干家成为了一位成功的、比成功更卓越的艺术家——他的事业是海明威梦寐以求的。”——约翰•班维尔(布克奖得主)
“索特的作品数量并不多,但具有不寻常的敏锐、智慧和美妙。”——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美国著名小说家)
“一位敏感、传奇、智慧的作家,拥有一流的平衡感。”——约瑟夫•海勒(美国著名小说家,《二十二条军规》作者)
“詹姆斯•索特教我将写作浓缩为最本质的东西。坚持正确的词,并且记住‘少即是多’。他告诉我一个情节可以同时是一条直线和一幅拼贴画,而张力和透视是流动的;还有,伟大的艺术可以从日常生活中产生。这些教导还在继续。”——裘帕•拉希莉(普利策文学奖得主)
“詹姆斯•索特是一位技艺臻于完美的说故事的人。”——《巴黎评论》
死灵之书 [图书] 豆瓣 Eggplant.place
Necronomicon: Complete Stories of H. P. Lovecraft
8.1 (27 个评分) 作者: [美] H.P.洛夫克拉夫特 / [英] 莱斯·爱德华兹 绘 译者: 竹子 / Setarium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8 - 7
※ H.P.洛夫克拉夫特小说全集震撼来袭,国内仅此一版!
※ 独家收录履获国际大奖的恐怖奇幻插画艺术大师赖斯•爱德华兹多达50幅的高清插画,中文世界独*家引进!最早发表洛夫克拉夫特小说的杂志《诡丽幻谭》(Wired Tales)和《惊骇科幻小说》(Astounding Stories)中的经典插画也尽在书中!另外,还特别收入美国布朗大学馆藏珍品:洛夫克拉夫特本人的40幅手稿,近距离领略大师创作真迹!总插图超过100幅!
※ 超级强大的译者阵容!包括国内克苏鲁神话小说知名译者竹子,活跃在国内外各大洛夫克拉夫特论坛十余年的大神Setarium,以及原《科幻世界》编辑敬雁飞等,多位专业、权威的恐怖和科幻译者倾情贡献!
—————————————————————————
当你打开这本《死灵之书》的时候,一个异世界扑面而来,旧日支配者、邪神、自焚、活死人、复活者、杂交人鱼、外星生物、灵魂互换、食尸鬼……近80篇作品包含了洛夫克拉夫特所有的奇思妙想!其中最令人叹服的是洛夫克拉夫特开创的“克苏鲁神话”体系,几十篇小说一脉相承,营造出了一个宏大、神秘、诡谲的架空世界。
在那个世界里,精神脆弱的人都在做怪梦,梦里高达数英里的巨物拖着沉重的步伐在四处游荡;美国考古学会议上出现的一尊奇怪雕像,引起了一位考古学家经历恶魔崇拜的恐怖回忆;勒格拉斯探长在沼泽森林中抓获了一群进行渎神祭祀的巫毒教教徒……这些毫无关联的事件,被一只巨兽般的手牵引着,难以言明的恐怖与怪异伸向黑夜的海边,海底那古老神秘的强大力量蠢蠢欲动,妄想再度觉醒,支配一切。“在拉莱耶的宅邸中,死去的克苏鲁等待入梦”,远古的旧日支配者克苏鲁发出沉睡的怒吼,那模糊不清的碎片进入了每个人的梦境,呼唤着它的追随者……
玫瑰的名字 [图书] 豆瓣
Il nome della rosa
8.9 (113 个评分) 作者: [意] 翁贝托·埃科 译者: 沈萼梅 / 刘锡荣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3
“玫瑰的名字”是中世纪用来表明含有象征意义的词汇,故事亦以一所中世纪修道院为背景。原本就已被异端的怀疑和僧侣的个人私欲弄得乌烟瘴气的寺院,却又发生了一连串离奇的死亡事件。一个博学多闻的圣方济格教士负责调查真相,却被卷入恐怖的犯罪中……
这是一部侦探、哲理、历史小说。除了扑朔迷离、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外,书中充满了各种学问,涉及神学、政治学、历史学、犯罪学,还涉及亚里士多德、阿奎那、培根等不同的思想。展现了作者渊博的学识和超凡的叙述才能。
苏特里 [图书] 豆瓣
Suttree
作者: [美] 科马克·麦卡锡 译者: 杨逸 2022 - 3
《苏特里》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科马克•麦卡锡1979年出版的第四部长篇小说,也是他最后一部南方题材小说,带有部分自传色彩。本书是麦卡锡的代表作,被认为是他进入创作巅峰状态的作品。麦卡锡以独特的语言和百科全书式的词汇,创造了一片大河边的人类荒原。
麦卡锡目前共出版十部长篇小说,《苏特里》是篇幅最长的一部,他称这本书写了二十年,评论家认为本书可与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约翰·斯坦贝克的《罐头厂街》和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相提并论。
这部作品几乎没有完整的情节,而是由一个个场景和对话组成。小说设定在1950年代的诺克斯维尔。主角苏特里放弃优渥的生活,离开富裕家庭和他知识分子的过去,选择在诺克斯维尔田纳西河上的一艘破旧船屋上钓鱼卖给餐馆为生,过着自我放逐的生活。船屋靠近棚户区,周边多为怪人和罪犯:隐士、酒鬼、小偷、拾荒者、掘墓人、采蚌人和女巫。他和酒馆老板黑人琼斯以及因对西瓜有特殊癖好入狱的哈罗盖特成为好友。每天晚上他都会和任何一个被城市遗弃的流浪汉喝酒,直到在陌生的田野或巷道中昏倒,还曾因公开醉酒而被捕。在这片被遗弃的社会边缘,他以超然的态度和幽默感有尊严地度过荒芜与贫困。
我们都是马戏团 [图书] 谷歌图书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瑞典]英格玛·伯格曼 译者: 王凯梅 中信出版集团 2022 - 1
【编辑推荐】
★影史巨匠伯格曼60年文选结集出版,瑞典语直译,首次译介为简体中文版
★伯格曼基金会、斯德哥尔摩城市档案馆、瑞典电影局等权威机构多份珍贵档案首度公开
★写作历程跨越60 余年,收录80 余篇文章,揭开伯格曼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
★通透深刻、真诚温柔、自恋自嘲、尖酸刻薄、 辛辣幽默,全方位展现多面伯格曼
【内容简介】
伯格曼:我的恐惧是关于被消耗的情感,那些沉寂中的人们隐藏的无言之苦。我相信——至少我愿意相信——电影的最大的使命就是为观众竖起一面镜子,让人们在里面看到自己和他人,看清人性中最隐秘的情感,那些我们社会中站在强势地位的人竭力想去否认的情感。
本文集收录伯格曼从20 世纪30 年代到90 年代发表的80 余篇文章,囊括散文、私人信件、日记、电影批评、文学评论、讲座讲稿等,全方位地呈现了一位对电影和戏剧充满兴趣、博览群书、心怀作家梦的年轻人是如何成为史上重量级电影大师和戏剧家的心路历程。
伯格曼在书中以锐利的哲学思辨轻松地游走在不同题材中,无论是总结艺术的本质,还是解说电影工作的台前幕后,或是对社会议题的针砭时弊,他都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所思所想展现在读者眼前;对影评界、观众的嬉笑怒骂,对自我的诘问、嘲讽,也鲜活地展现出伯格曼鲜为人知的一面。
【名人推荐】
自电影发明以来最伟大的电影艺术家。
——伍迪·艾伦
世界上只有三个人是真正的电影导演,而非艺术投机者,伯格曼就是其中之一。
——库布里克
成长在五六十年代的导演,没有一个不受到伯格曼的影响。
——马丁·斯科塞斯
他是精神导师,永远是我的精神导师。
——李安
缄默 [图书] 豆瓣
Irmina
9.2 (17 个评分) 作者: [德] 芭芭拉·耶林 译者: 马静华 2022 - 8
🌊 历史长河中的几个浪花
🗺 世界地图上的几个点
🧭 1934-1983,追踪一个普通德国女性的人生轨迹
当爱情被战争中途打断
当理想遭受残酷和平庸的考验
她在悄无声息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她为何不再提问、选择沉默?
🧵 根据一个“普通德国人”的经历改编
用粗粝的铅笔线条与冷 峻的灰蓝色调绘制的长篇小说
荣获三项国际大奖
引发七国读者的感动和沉思
◎ 编辑推荐
🌊 一部用图像书写的长篇历史小说,在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下,抽丝剥茧地展现一个女人人生轨迹悄无声息的转变和自我觉醒时那个如惊雷般的瞬间。
《缄默》是作者根据祖母遗留的信件及其真实经历创作的长篇巨制。作者查阅参考了大量的图、文、影视资料,但一切历史、地理背景始终是背景,准确,但不喧宾夺主;叙述的焦点对准了这一个“普通德国人”,塑造了一个无法被简单归类的鲜明形象。
伊尔米娜在爱情中、在现实中,面对个体的歧视和不公时、面对纳粹体制的高压和暴行时,在别人的记忆中、在真实又漫长的人生中……展现出不同的面相,它们彼此衔接,合情合理,然而又令人不禁思考:是什么促成了她的转变?
📕 一个“普通德国人”的心灵史,映照出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乃至你我人性中的幽微之处。
《缄默》其实可以看作一个三部曲、三段论。第一章是暴风雨来临前的爱情小调,优美、甜蜜、戛然而止;第二章是“乱世佳人”的抗争、挣扎和蜕变;到第三章,多年后的重逢,不仅为故事画上句号,更串起全书,升华了主题。伊尔米娜幡然醒悟的那一刻我们也跟着猛然认识到作品的意义所在。诚如评论家所说,“人不能忘记爱情,更无法忘记(逃避)政治、历史和记忆。”外因真的是不可抗拒的吗?伊尔米娜是消极地不选择还是下意识地做出了选择?
🖊科布博士写的后记鞭辟入里。作者曾说,即使你不看她的图像小说,也建议你读一下这篇后记。
🖼 纤细的笔勾勒出跃然纸上的人物形象,水彩和墨调制的灰、蓝的各种渐变色渲染出现实的背景和内心的情绪。
《缄默》已出版德、法、英、意、西、荷、土等多国版本,获得各国读者、媒体的喜爱并斩获多个奖项,这绝不仅仅是因为它主题深刻、意义宏大,更因为作品本身就是一部叙述、绘画都很高超的优秀文艺作品。从大处看,结构严整,叙述大开大合,例如优美的爱情故事突然中断,一隔就是四十多年;细微之处也巧妙严谨,例如就在读者越来越喜欢、同情、佩服伊尔米娜的时候,往往又发现她有令人遗憾之举,回头想想,她一开始就不是完美的人,似乎暴露出了性格上的小瑕疵……
作者用铅笔影线勾勒形象,造成真实、粗粝的历史感,上色技法更是灵活、高超。用灰、蓝的渐变色烘托出对错失的爱情和另一种人生的怀念;用扎眼的红色突出特立独行的弱女子与钢铁体制的对立;用蓝绿相间的明亮、浓重色调渲染加勒比海的风情和男主充实、有意义的一生——而这时女主两相对照之下,记忆的幽灵浮上来,仿佛“白日撞鬼”,格外震撼人心,作品主题也就在这种戏剧化的对照下凸显出来。
🧷 中文版《缄默》开本仿照法语版,放大开本以更好地展示图画细节和方便阅读文字;追色则参考德语原版;重新精心设计封面;折中选用120克纸,尽量使这部厚重的作品拿在手上够厚而不太重。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根据祖母的真实经历改编。
1934 年,德国女孩伊尔米娜到伦敦学打字。她独立、要强、有思想、有正义感,偶然结识了霍华德,一位来自巴巴多斯的黑人青年。两人志趣相投,暗生情愫。
几年后,伊尔米娜被困在德国,多番努力却终难获得经济和精神上的独立。后来,她和霍华德失去了联系。再后来,她结婚生子,在战争和纳粹独裁的夹击下只顾顽强地生活,不顾其余……
几十年后,伊尔米娜应邀来到巴巴多斯,拜访备受爱戴的总督霍华德。她蓦然回首,发现不知什么时候,自己已经在悄无声息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 媒体推荐
一部关于理想蒙难的动人的、经典风格的长篇小说。
—— 英国《观察家报》
故事引人入胜而不生硬……一本美丽的、启发思考的好书。
—— The Quietus 杂志
《缄默》是一部绚丽,却又恼人地萦绕不去的图像小说。我们可能成为她。我们就是她。你仿佛真的生活在她的故事中……使我联想到贾森·卢茨的《柏林》三部曲和小说《偷书贼》。这个故事拓展你对纳粹德国的认知,展示了一个“普通的”德国人是如何被一个狂人和一场运动裹挟进法西斯的模式之中的。
—— Goodreaders优秀评论
一个私人的故事,发生在大历史之中。时代逼人选择,选择带来裁决。
——《PlanèteBD》艾洛蒂·达蒙评论
芭芭拉·耶林以动人心弦的敏感发掘她祖母的信件,描绘了一个人走上一条路而不是另一条路的那个关键的瞬间。
—— BDgest 网站
一次视觉的享受,故事结束后仍令读者长久地回味。
—— Pop Matters 杂志
🏆 获奖情况
⭐️ 2015 年 Artémisia 女性漫画奖获奖作品
⭐️ 2015 年法国社会与历史漫画节大奖
⭐️ 2016 年马克斯和莫里兹奖德语漫画大奖
⭐️ 2017 年艾斯纳奖提名
鼠族 [图书] 豆瓣
MAUS: A Survivor’s Tale
9.6 (15 个评分) 作者: 亞特.史畢格曼 译者: 宋瑛堂 臉譜 2020 - 2
史上第一本獲普立茲獎的紀實漫畫
逃得出集中營,卻走不出「家」這個迷障?
從一個家庭悲劇到一整個族裔創傷
以動物世界重現納粹種族清洗的史詩級經典
伍碧雯│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專文導讀
61Chi│漫畫家
小莊│導演.漫畫家
林蔚昀│作家
陳俊宏│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
黃珮珊│慢工出版社總編輯
劉文│作家
──推薦
★全球翻譯超過30種語言
★榮獲普立茲特別褒揚獎、古根漢研究獎、安古蘭國際漫畫最佳外國漫畫、艾斯納最佳視覺文學等重要獎項
★《時代雜誌》1923-2005百大非虛構文學經典
★與《我在伊朗長大》並列最重要也最知名的紀實漫畫
繁體中文世界缺席四十年
作者親自授權.完整手寫版首度面世
提到非虛構圖文書或紀實漫畫,一定會提到的代表作,便是亞特‧史畢格曼連載於1978年至1991年的作品《鼠族》。本書為紀實漫畫經典,更是納粹大屠殺相關題材的破格之作,並於1991-1992受邀至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展覽。
本書細緻刻劃一位倖存者的創傷經歷,不只重現了納粹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逐步進逼,更從戰後母親自殺、父親續絃、父子間的不睦……逃過大屠殺卻逃不了的家庭糾葛,向讀者展示那段歷史如何仍作用於現在。
「鼠族」一詞象徵的是希特勒與二戰德國對猶太人的輕蔑與歧視,現實世界的種族清洗在作者筆下化為貓抓老鼠的比喻,納粹如何迫害猶太人的經過,則在他與父親ㄧ次又ㄧ次的長談中重現。
是怎麼樣的應變能力,讓作者父親能倖免於難,同時又讓妻子也死裡逃生?又是怎麼樣的複雜情結,讓妻子自殺、兒子與第二任妻子皆又愛又恨,卻還是無法棄之於不顧?在歷史的洪流中,我們看見的是一名倖存者令人欽佩的生命力,同時也以兒子的視角,對這名神經質又吝嗇不已的父親既不耐煩又是同情。
看作者如何以漫畫重現極權政治的運作,也誠實描寫他眼中的父親如何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立體再現時代悲劇過後的歷史餘緒。
感動推薦
曾經在2012年的法國安古蘭漫畫節參觀過「鼠族」的原稿展,作者以父親口述家族經歷為軸,記錄下納粹屠殺血淚史,破天荒獲得普立茲獎殊榮。把猶太人畫成老鼠,納粹則畫成貓,這是我僅有的資訊,小而工整的分鏡,大量未經翻譯的文字,讓我對內容更加好奇,展區把封面那張兩隻老鼠依偎著的原稿放在某個重要的位置,一旁對照著一張模糊的黑白照片,構圖一模一樣,只是老鼠換成一對男女,穿著與原稿相同的衣服,用相同的表情看著遠處,我呆立著,久久不能自己……
──小莊│導演.漫畫家
《鼠族》是一本誠實、動人的書,明明是悲慘的事,卻又在某些地方這麼好笑……有著典型的猶太式幽默。看了這個故事,我稍微可以理解我父母和我的波蘭公婆那一代人視錢如命的習性,雖然他們沒有經歷過猶太大屠殺,但他們都是經歷過戰爭的一代──在戰時,錢就是命。
我知道,我的理解在他們的經驗面前太渺小,作者也知道這一點,並毫不掩飾他的無知。但有些事不懂才是幸運的。我們能做的,是試圖去理解,並且盡一切努力,不要讓那樣的事重複。
──林蔚昀│作家
在轉型正義落實的過程中,「還原真相」始終是首要的工作。亞特.史畢格曼在訪談父親的過程中,重建了二次大戰時期猶太人被迫害的歷史現場,國家機器對族群、個人的壓迫與暴力,在今日讀來也令人悚然動容。由衷盼望繁體中文版的發行,能讓更多臺灣讀者讀到鼠族的故事,反思今日的台灣。在療癒傷口之前,必須直視真相,唯有直面過往的暗影,才能看清未來要走的路。
──陳俊宏│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
即使當今的文化生產不乏關於納粹大屠殺的敘事,這則悲劇卻是一個難以用言語完整表述的集體歷史創傷。1986年開始刊載的紀實漫畫《鼠族》,提醒了我們人類之惡所能及的暴力──人種的分化、排除與種族滅絕。
以漫畫呈現的目的,並非為了輕描淡寫大屠殺,反之,這是一個唯有藉由圖像才能表述的故事。不僅體現了種族歧視的極致呈現,更創造了超越時空的奇幻想像空間。也因此,鼠族不只是猶太人的歷史,而是任何被壓迫族群的象徵。那隻追逐他們的貓,也不曾完整被推翻過。
──劉文│作家
辛格自选集 [图书] 豆瓣
The Collected Stories of Isaac Bashevis Singer
作者: [美]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 译者: 韩颖 / 杨向荣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 - 5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
在二十世纪世界文坛独树一帜 深刻影响当代中国文坛
自选《傻瓜吉姆佩尔》《市场街的斯宾诺莎》等47篇短篇佳作
《辛格自选集》含47篇短篇小说,由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从出版于1957年到1981年间的近150篇作品中精选而出。作品中,有描绘魔鬼、撒旦、阴魂的超自然故事,比如《泰贝利和魔鬼》《那里是有点什么》;还有如实反映现实生活的故事,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描述波兰犹太人的生活,比如《傻瓜吉姆佩尔》《市场街的斯宾诺莎》《短暂的礼拜五》,另一类描写旅美犹太人的经历,比如《暮年之爱》《思亲小母牛》《康尼岛的一天》。
由韩颖(36篇)、杨向荣(5篇)、冯亦代(1篇)、戴侃(1篇)、方平(1篇)、李文俊(1篇)、屠珍(1篇)、文美惠(1篇)八位译者翻译,由英美文学专家陆建德撰写前言。
夜航西飞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West with the Night
8.5 (76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柏瑞尔·马卡姆 译者: 陶立夏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 - 12
《夜航西飞》以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的肯尼亚为背景,真实再现了作者在非洲的生活,其中包括她毕生钟爱的两项有趣又传奇的事业——训练赛马和驾驶飞机。柏瑞尔•马卡姆以非常动人的文字,铺陈出她在非洲度过的童年、她参与狩猎的情景、她与当地土著的情谊、她训练赛马的过程,以及她独自驾驶单翼双座木螺旋桨飞机,在东部非洲从事职业飞行并猎队搜寻大象踪迹的往事;还详细描述了她从非洲驾机回英国沿途所遭遇到的政治与自然险阻;最后更记录了她在一九三六年九月独自驾机从英国飞越大西洋直抵北美的经过。
当尼采哭泣 [图书] 豆瓣
8.5 (38 个评分) 作者: (美)欧文 D.亚隆(Irvin D.Yalom) 译者: 侯维之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 1
欧文·亚隆流传最广的经典之作!
当名医遇到哲学超人,演绎出心理咨询的诞生过程 初级心理咨询师推荐必读书目!
“孤独只存在于孤独之中,一旦分担,它就蒸发了。”
“希望是最大的灾难,因为他延续了人的苦难。”
“任何不曾杀死我的东西,让我更强壮。”
究竟谁是病人?谁是医生?
如诗般的语言,理性缜密的思辩,情节充满悬疑,高潮迭起,结局却出人意表……
主角:
尼采,著名的哲学家及诗人,其著名的“超人哲学”备受争议。
布雷尔,十九世纪末欧洲最负盛名的医生,弗洛伊德的导师。
主要配角: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曾与布雷尔合著《歇斯底里症研究》。
莎乐美,一位才华洋溢的文学女性,也是一名职业的精神分析学家。
贝莎,心理学史上著名的“安娜·欧事件”的原型人物。
这是一本经典的心理推理小说,书中人物多来自真实的历史,作者假托19世纪末的两位大师:尼采和布雷尔,基于史实将两人合理虚构连结成医生与病人,开启一段扣人心弦的“谈话治疗”。
故事开始于身陷对病人肉欲幻想而无法自拔的名医布雷尔,突然被陌生女子莎乐美邀约咖啡馆。大胆美丽的莎乐美到底会提出什么请求?
布雷尔表面上和谐的婚姻生活与正值巅峰的事业能否持续下去?
他能否从令人备受折磨的幻想中解脱?
尼采的生命困境又是什么?他与布雷尔医生怎样连结在一起?
究竟谁是病人?谁是医生?
如诗般的语言,理性缜密的思辩,情节充满悬疑,高潮迭起,结局却出人意表……
给所有昨日的诗 [图书] 豆瓣
Here
8.1 (39 个评分) 作者: [波兰] 维斯瓦娃·辛波斯卡 译者: 陈黎 / 张芬龄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8 - 1
《给所有昨日的诗》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万物静默如迷》作者辛波斯卡向万物告别的经典之作,收录了生前出版的最后两本诗集《这里》《冒号》的合辑,这两本诗集之前在国内从未出版和介绍过。在这些诗里,诗人开始 思考世上的生活,譬如梦境、回忆、迷宫、微生物,又譬如离婚、古希腊雕像、写作灵感的奥秘。
仿若一场昨日之旅,我们见到了她喜欢的画家维梅尔、黑人歌手艾拉•费兹洁拉看到她与青春期的自己交谈,与主宰死亡的命运女神对话。晚年的辛波斯卡依旧对世界保持童贞般的好奇,依旧有着丰沛的想象力,只是在犀利的嘲讽中多了份宽容和理解。
书中特别加入辛波斯卡生前藏品照片和诗人生平年表,另附赠精心编译的别册,收录辛波斯卡新译诗十三首。
万物静默如谜 [图书] 豆瓣
8.7 (171 个评分) 作者: [波] 维斯拉瓦•辛波斯卡 译者: 陈黎 / 张芬龄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2 - 8
《辛波斯卡诗选:万物静默如谜》收录辛波斯卡各阶段名作75首,包括激发知名绘本作家幾米创作出《向左走,向右走》的《一见钟情》,收录高中语文教材的《底片》,网上广为流传的《在一颗小星星下》《种种可能》等,曾获得《洛杉矶时报》年度最佳图书。
辛波斯卡的诗取材于日常生活的事物和经验,甲虫、海参、石头、沙粒、天空;安眠药、履历表、衣服;电影、画作、剧场、梦境等等,在她的笔下无不焕发出新的诗意,让人们重新认识生活中常见的事物。
我曾这样寂寞生活:辛波斯卡诗选2 [图书] 豆瓣
8.3 (38 个评分) 作者: [波兰] 维斯瓦娃·辛波斯卡 译者: 胡桑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4 - 2
辛波斯卡正适合我对优秀文学家的定义,她的作品深刻而透明,同时没有放弃娱乐性。我为她知道我的存在而感到荣幸。
——伍迪·艾伦(知名导演、作家)
《我曾这样寂寞生活》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诗人辛波斯卡继《万物静默如谜》之后又一经典诗集。
在这本诗集中,诗人用机智、迷人的声音与语调 ,诉 说了对家人的怀念与赞美、对世间种种生活的爱、对消逝的时间与国度的迷恋、对日常和万物的诗意描摹,隐隐折射出诗人内心的丰富世界和她的寂寞生活。
书中收录《告别风景》《事件的版本》《从无馈赠》《我致力于创造一个世界》《在赫拉克利特的河中》《时代之子》等80多首隽永的诗作,同时重译了《万物静默如谜》中广为流传的《一见钟情》《种种可能》《在一颗小星星下》等10余首作品,可以在不同的译文中窥见经典的韵味。
作品入选“新浪中国年度十大好书”“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以及国内外个版本教科书
激发幾米创作灵感,令陈绮贞着迷,受基耶斯洛夫斯基推崇
........................................................................................................................................
辛波斯卡以精确的讽喻,揭示了人类现实中的历史背景和生态规律。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
辛波斯卡的诗,涉及每个人从自己生活中得知的一切。
——切斯拉夫·米沃什(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我看到了《一见钟情》,它所表达的意念和《红》这部电影十分相近。于是我决定留下这本诗集。
——基耶斯洛夫斯基(《蓝·白·红》三部曲导演)
辛波斯卡是激发我最多最美丽灵感的诗人。
——幾米(知名绘本作家)
在辛波斯卡的诗里,我知道少女的力量,我知道无辜的杀伤,我知道接二连三的疑问可以组合成一首停不了旋转的舞码。
——陈绮贞(知名歌手)
辛波斯卡用她的日子证明,抽签探望病人、出席葬礼、绑紧鞋带、填写履历表,这些就是诗人该做的事,该记录的永恒。
——“新浪中国年度十大好书”授奖辞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8.5 (12 个评分) 作者: 周恺 楚尘文化/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5
【编辑推荐】
★90后新锐作家周恺长篇著作,著名作家苏童、叶兆言、于坚、韩东鼎力推荐,原《天南》主编欧宁撰序。
★一个晚清家族,一出袍哥传奇,一场历史风暴,一曲时代挽歌 。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作者以小说家的笔法再现了历史烟云下的众生相。
★本书以密码似的乐山方言 写就,充满袍哥暗语、江湖歌谣、民间仪式;细节饱满,叙事如梦似幻。
★这是一部职人之作。作者精研家乡的方志、族牒、掌故等,立体式地复活了晚清四川民众的生活场景。
★书中之众生,平凡如苔草,活得卑微,却执念而行。
【内容简介】
历史如风, 众生如苔, 听江水拍岸, 见人间无常。
本书作者周恺披阅群书,跋涉山川,以大悲悯之心,为当代人讲述了一段消失在历史烟云中的家族故事。
话说晚清年间的四川嘉定(乐山),富商李普福家财万贯,妻妾六房,却无一子嗣承续香火,正巧碰见一户桑农生了对双胞胎,便抱养了其中一个,取名李世景,而另一个孩子后来被取名为刘太清,从此两兄弟际遇悬殊。
小说以两兄弟的不同命运为线索,再现了蜀中百年前的地方风情和民间野趣。茶馆、染坊、饭铺、酒肆、青楼……市井之气,喷涌而出;袍哥、山匪、买办、纤夫……江湖之上,人来人往。阅读此书,如闲坐茶馆,听人摆龙门阵,千头万绪,真假莫辨。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9.4 (1025 个评分) 作者: 林奕含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2
令人心碎却无能为力的真实故事。
向死而生的文学绝唱 打动万千读者的年度华语小说。
李银河 戴锦华 骆以军 张悦然 冯唐 詹宏志 蒋方舟 史航 等多位学者作家社会名人郑重推荐。
痛苦的际遇是如此难以分享,好险这个世界还有文学。
我下楼拿作文给李老师改。他掏出来,我被逼到涂在墙上。老师说了九个字:“不行的话,嘴巴可以吧。”我说了五个字:“不行,我不会。”他就塞进来。那感觉像溺水。可以说话之后,我对老师说:“对不起。”有一种功课做不好的感觉。
小小的房思琪住在金碧辉煌的人生里,她的脸和她可以想象的将来一样漂亮。补习班语文名师李国华是同一栋高级住宅的邻居。崇拜文学的小房思琪同样崇拜饱读诗书的李老师。
有一天李老师说,你的程度这么好,不如每个礼拜交一篇作文给我吧,不收你周点费。思琪听话地下楼了。老师在家里等她,桌上没有纸笔。
思琪的初恋是李老师。因为李老师把她翻面,把他的东西塞进去。那年的教师节思琪才十三岁,这个世界和她原本认识的不一样。 如果这是爱情,为什么觉得暴力?为什么觉得被折断?为什么老师要一个女学生换过一个女学生?如果这不是爱情,那满口学问的李老师怎么能做了以后,还这么自信、无疑、无愧于心?
故事必须重新讲过,与房思琪情同双胞的刘怡婷,接到警局通知,去带回神志不清,被判定疯了的房思琪。透过思琪的日记,怡婷得知思琪五年中的所见所思……
嫁入钱家的许伊纹,是两位少女的忘年交,二十余岁的她,是两位少女的文学启蒙者同时也是丈夫家暴的沉默受害者…… 升入大学后的郭晓奇仍旧爱着高中时的补习教师李国华,而这位文质彬彬的补习教师并不只有平时人们眼中受人尊敬的老师形象的一面……
这是一部惊人而特别的小说,小说作者既具有高度敏锐的感受力、又是一个近距离目击者,使这整件事像一个“幸存的标本”那样地被保留下来。整本书反覆地、用极度贴近被侵害者的视角,直直逼视那种“别人夺去你某个珍贵之物”的痛苦──且掠夺之人是以此为乐。
王考 [图书] 豆瓣
8.4 (122 个评分) 作者: 童伟格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 - 7
一位难以解读的小说家
一部台湾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经典
联合报文学小说大奖得主,童伟格作品首次引进
◎ 编辑推荐
★ 童伟格是台湾六年级小说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曾获台湾省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台湾文学金典奖等认可,被认为是袁哲生、骆以军之后“内向世代的集大成者”。
★ 魔幻写实、乡土主义、现代主义、内向世代……我们能从童伟格的书写轮廓中瞥见许多风格,却无法用某一个特定的形容词去概括他。如同骆以军所说:“童伟格的可怕,在于他可以解释其他全部人,而竟无人能解释他。”
★ 作为童伟格首次引进的作品,《王考》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它是童伟格25岁出版的首部作品,一出版便惊艳台湾文坛,在其中他将种种小说的技艺操练到相当的高度,如黄锦树曾言:“童伟格的小说写作,几乎是一开始就很成熟了,好似直接跳过了学徒的阶段,第一部小说集《王考》里的多个短篇就几乎是杰作。”
★ “我问祖父,爱情是什么?我问他,人怎么这么愚蠢?我问,我们活着为什么?”在《王考》中,童伟格用锐利的冷调文字捕捉生命中的神秘瞬间,讲述老灵魂不欢的童年故事。他拆解具体情节、冻结叙事时光,让人物直接和命运对话。故事仓皇流转,却始终覆盖在死亡的阴影之下。
◎ 内容简介
在这部短篇小说集中,童伟格运用乡土、魔幻写实,甚至是历史与神话的嫁接等各种自由的叙事,拓展出九篇面貌繁复的作品,并在这些篇章以滨海山村为原点,反复书写来去其中的人。他们跨过山,越过海,穿行公路,去往城市,最终又回返山村。不断徘徊的人们,重复出现的场景,让小说展示出一幅幅时间冻结的画面,并且在一次次静止的瞬间之中,直面命运。
◎ 名人推荐
★ 我确实为童伟格这些篇优美纯粹的小说迷惑吸引。“怎么可能那么好?”那是一个比我的小说启蒙时刻上跳了几十年的,宽阔而完整的“人直接与命运对话”“叙事尚未被污染之前”的地貌。
——台湾小说家 骆以军
★ 《王考》彻底的抒情风格,也道出童伟格与抒情主义的亲缘性。在这一点上,他的写作可说是位于其他两个早夭的同代人袁哲生(强烈的抒情性)和黄国峻(标准的现代主义)的延长线上,企图更远地朝向其消失点——那永远不可能趋近的可能性的尽头。
——马华文学作家 黄锦树
★ 老灵魂不欢的童年,这是我对童伟格的小说看法。他几乎用小孩“我”的口吻说故事,锐利而冷静,情节流畅,难得之处是他擅用人物的动作描摹内心状态,纯然带着说故事的本色。读他的小说,我想到的画面是:“乡村杂货店前的老人,讲着童年故事。”
——台湾小说家 甘耀明
★ 在《王考》这本小说中,处处充满了死亡与失落的阴影,仿佛是不可抗拒地陷入到一个时间与时间的夹缝之中,指针卡住,故人物仓皇流转在梦境与现实的边际,而生与死俨然成为一体之两面,记忆斑驳成为拼凑的残缺碎片。
——台湾作家 郝誉翔
◎获奖记录
★《我》荣获1999年“台北文学奖”短篇小说评审奖
★《暗影》荣获2000年“大专学生文学奖”短篇小说叁奖
★《躲》荣获2000年“台湾省文学奖”短篇小说优选
★《王考》荣获2002年“联合报文学奖”短篇小说首奖
★ 作者以长篇小说《西北雨》成为2010年“台湾文学奖”图书类长篇小说金典奖得主
西北雨 [图书] 豆瓣
8.4 (26 个评分) 作者: 童伟格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 - 10
联合报文学大奖得主童伟格代表作
一个关于离开或留下,逝去或复活,失落或寻找,溯想或遗忘……微苦、无伤的“说不完的故事”
✨内容简介
一个家族的命运难测不可解,四代人逃离流散,死亡却始终存在。这部长篇小说被倾诉出口,却只见童伟格使用诗意轻盈的语言与多重变换的人称,让所有人 回忆、想象、造梦、书写。在种种近似呓语的碎片化叙事中,亡灵复活行走,地景流转于山村、孤岛,静谧的时光迂回周折,字里行间弥漫着恍惚停滞的气息。全书仿佛一幅卷轴,或是一个莫比乌斯环,故事永不止息;所有的记忆、伤害,甚至连命运与死亡,都在小说中无尽循环。
✨ 编辑推荐
●童伟格是台湾七零后小说家中具代表性的一位,曾获台湾文学金典奖、联合报文学大奖等认可。我们能从其书写中看见魔幻写实、现代主义、内向世代等诸多风格,却无法用单一特定的词概括他,骆以军便曾言:“童伟格的可怕,在于他可以解释其他全部人,而竟无人能解释他。”
●2004年夏天,童伟格开始创作第二部长篇小说,定名“西北雨”;历经五年书写、删减约五万字后正式出版,并表明:“初次见‘西北雨’这三个字,是在小说家袁哲生的《天顶的父》里。”一种联系由此而生,我们可能在本书窥见两位重要台湾小说家相互对照的隐秘痕迹。
●在2010年“台湾文学金典奖”长篇小说决选会议上,《西北雨》不仅得到所有票数而荣获这项年度大奖,更让在场评审吴达芸盛赞:“读《西北雨》,可以说整个颠覆我原先对小说的训练或是阅读习惯。”
●随着小说家操练出更繁复的时间折叠术,本书形成一个永远说不完的故事,作者长期关注的“死亡”“命运”“对乡土的困惑”等命题也都折叠其中,《西北雨》更因此被视为童伟格总结前两本小说的代表作。
✨ 名人推荐
我读童伟格,视觉上那翻动着空旷的场景如此像年轻时看的塔可夫斯基。但流动的诗意却让我想到以色列小说家奥兹,或较好时的石黑一雄……倒带、透明,那时间与命运的畸人之“我”背着快乐无害的他们在这片梦中荒原跑,从葬礼出逃,拉出这样一幅浩瀚如星河,让我们喟叹、悲不能抑、灵魂被塞满巨大风景的“赎回最初依偎时光”的梦的卷轴。
——台湾小说家 骆以军
童伟格从容谨守他在“小说的边界”的信念,不理会乡土写实,遑论家族史写作。那芜杂不文的山村、浪打菜渣坑的孤绝海港、畸零人寄居的卫星城镇,是诗的存在,抒情的存有,也是灵光的存有。米兰·昆德拉在《相遇》赞誉某书从书写形式到美学都具深刻原创力,是为“原小说”;《西北雨》同样值得如此赞美。
——台湾小说家 林俊颖
你得要够辽阔才能够深邃,《西北雨》就是这样。像大地吸收了泪水,以一种“将死之人”特有的辽阔,穿入地心,抵达文学的心脏:一种复杂无比的善良。
——台湾小说家 胡淑雯
一整座清酽悠长的宇宙:记忆中的事物在此散放着透亮光泽,并因此乾淨与确实存在着。这是一本关于阳光、微风、空气与雨雾的信仰之书,生命的永恆哀痛被安静与饱满的文字所护卫与洗涤。我们因此懂得孤身一人却盈溢各种细致的身体感受,在童伟格所许诺的魔幻乡土中,沉静等待重生,并因生命的这个恩赐而深情地微笑。
——台北艺术大学艺术跨域研究所教授 杨凯麟
✨ 获奖记录
《西北雨》荣获2010年“台湾文学奖”图书类长篇小说金典奖。
作者荣获“台北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台湾省文学奖”等重要奖项。
创建日期: 2023年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