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读

R ​:heart_pan:​ ​:heart_nb:​

R ​:heart_pan:​ ​:heart_nb:​ @deinon

313 本书  

-2023.7.8.

弓与琴 [图书] 豆瓣
El arco y la lira
作者: (墨西哥)奥克塔维奥·帕斯 译者: 赵振江 等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4 - 10
《天下大师·帕斯作品:弓与琴》是帕斯的诗论和文学创作论集,包含帕斯最重要的三部作品:《弓与琴》《淤泥之子》《另一种声音》。是帕斯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40余年间关于文化、文学、诗歌、艺术的思考和总结,穿越浓厚的历史烟云而仍不失深邃、犀利、睿智和超前的光彩。其中《淤泥之子》为国内首次翻译出版。
拉美文坛,不缺乏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品和作家,唯独在文学理论上稍显薄弱,帕斯的文论,恰好弥补和充实了拉美文坛,并且以纵横开阖、广征博引的气势成为西方20世纪最著名的重要文学理论。帕斯的文论,溯源遥远的玛雅文明(墨西哥文化的古老源),立足但不局限于西班牙语文学,从《荷马史诗》《埃涅阿斯纪》到中世纪哥特文化、骑士文学,从文艺复兴到19、20世纪流派纷呈的现代文学,名家名作星罗棋布、文学艺术应有尽有,既有学者论家博大精深、鞭辟入里的思想见地,又有汪洋恣肆、激情四射的文学意味。
兰波评传 [图书] 豆瓣
Rimbaud
8.9 (12 个评分) 作者: [法]伊夫·博纳富瓦 译者: 杜卿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1 - 4
- 编辑推荐 -
★法国当代举足轻重的世界级诗人、《声音中的另一种语言》作者伊夫·博纳富瓦动情抒写,诗人写诗人的典范之作,不仅是见解独到、风格别具的兰波传记,更是属于兰波的精神现象学。
★伊夫·博纳富瓦:“我的很多成就都归功于兰波,很少有人像他那样对我产生本质的影响,只 有他告诉我什么是生活、生活对我的期待、应该如何去改变生活。”
★兰波诗学的出发点是一种现实主义。他对巴黎公社的关注,对“客观诗学”的宣扬,对超越个体语言以进入普遍性的狂热,都表现出了他对改造社会现实、用“新的爱情”来重塑人与人的关系、重建词语与世界的联系的意愿。
★兰波的动人之处,在于他对“诗人何为”的不断质询的苦恼意识,对存在的可能性核心处的不可能性的持续探寻,在于他数次失败后的执着与生命的活力。而博纳富瓦将诗歌称作希望的运动,如同西西弗推动石头,诗人必须无限次地期许和开始。他们都是西西弗式诗人。
★兰波,一位在矛盾中屡战屡败的悲剧英雄。只有真诚的人,才能如西西弗一样屡败屡战,勇于面对位于诗歌核心的不可能,并把所有的可能性建筑在这种不可能之上。我们需要兰波,因为在他的诗里,我们能感受到一个有限性的人对爱的真实渴望。
- 内容简介 -
本书不仅是见解独到、风格别具的兰波传记,更是属于兰波的精神现象学。全书共分八章,细致剖白兰波作为诗人的生涯,深情呈现兰波精神活动的轨迹。辅以延伸说明的三篇附录、简洁清晰的生平线索、丰富详尽的参考文献和精彩纷呈的译后手记,并配有大量照片、画作和手稿插图。
正如作者伊夫·博纳富瓦在开篇所提示的那样,“为了理解兰波,让我们阅读兰波吧——将他的声音从混杂的诸多声音中分离出来。不用去远方、不用去别处寻找兰波亲口对我们说的话。鲜有作家像他一样如此热忱地认识自我、定义自我——想要通过认识自我来改变自身,成为另一个人。因此,让我们严肃地对待这最为严肃的追求。我建议我们去找回一种声音——识破它的意愿,重现它的腔调,尤其是这些激荡,这无从模仿的纯洁,这些胜利,这些破碎。”
如果没有这本在对兰波精神的描摹方面如此准确且卓越的书,我们对兰波的阅读将大为失色。
埃科谈文学 [图书] 豆瓣
Sulla letteratura
10.0 (6 个评分) 作者: [意] 埃科 译者: 翁德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埃科谈文学》是埃科作品中为数不多的文学评论专著,收集了作家为各种场合而做的文学专题演讲和论文,从乔伊斯、博尔赫斯,一路谈到中世纪的但丁、拉伯雷,乃至更加久远的亚里士多德,以不同于一般文学评论家的跨领域视角,精确地分析了诸多古今呼应的重要文学概念、文学名作反映的恒久人性追求以及文学内蕴的历史进程。
想象一朵未来的玫瑰 [图书] 豆瓣
8.6 (81 个评分) 作者: [葡] 费尔南多·佩索阿 译者: 杨铁军 雅众文化/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5
★★★
疲惫的人生不能没有诗意
我的心略大于宇宙
葡萄牙国宝级作家、诗人佩索阿
以异名“冈波斯”创作的诗卷
诗人陈黎、黄灿然、蓝蓝、王敖推荐
★★★
【内容简介】
费尔南多·佩索阿是二十世纪伟大的葡萄牙语诗人,他用一百余个异名创造出一个独特的文学世界。
在这些异名当中,“冈波斯”可能最接近佩索阿本人的真相:张扬恣肆的精神世界,只是他用诗歌和文字织就的一个梦;现实生活中,他是一个出门时连旅行箱都永远收拾不好的平凡小职员。
本书主要收录“冈波斯”的短诗,也收录了著名的长诗《烟草店》《鸦片吸食者》等。这是“冈波斯”的第一个汉语译本,希望能为中文读者呈现出一个较为清晰的“冈波斯”形象,为领略佩索阿庞大的写作世界提供一个入口。本书另收录《回忆我的导师卡埃罗》《无政府主义银行家》。
【编辑推荐】
佩索阿单凭一己之力创造了一个丰饶繁复的平行文学世界体系。他是诗人中的宇宙学家,作家里的预言家,21世纪的读者更能读懂他。
【名人评价】
佩索阿的一切作品都是对失落的身份的追寻。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斯
佩索阿是惠特曼再生,不过,他是给“自我”“真我”以及“我的灵魂”重新命名的惠特曼,他为三者写下了美妙的诗作。
——著名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
现实与欲望 [图书] 豆瓣
LA REALIDAD Y EL DESEO
8.2 (37 个评分) 作者: [西班牙] 路易斯·塞尔努达 译者: 汪天艾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6 - 1
塞尔努达的作品是一条通向我们自己的路。……很少有这样的现代诗人,无论何种语言,能给我们带来这样不寒而栗的体验,当我们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一个说出真理的人。他击中了我们每个个体的内心,那是属于我们自己的真理。—— 奥克塔维奥·帕斯

自上世纪20年代起,塞尔努达的诗歌作品漫步涉足二十世纪欧洲和西班牙诗歌几乎所有的风格、音调和抒情领域:一方面,是纯诗、超现实主义、新浪漫主义和反抒情主义(或可称为无韵主义);另一方面,是歌诗传统、哀歌、颂歌、牧歌、戏剧诗歌、叙事诗歌、冥思短诗和亚历山大体律诗(或可称为文化主义诗歌)。这种创作风格上的多元化与诗人的生命轨迹完全相应,使塞尔努达在“二七年代”众多伟大诗人中独树一帜、被西班牙尤其是1960年后涌现的诗人尊崇为典范的根源。他屹立于传记记录与形而上冥思的交汇点上,每个个体的体验与一个至高的同一体验在他的诗里相遇。——何塞·特鲁埃尔·贝纳文特
无以阻挡黑夜 [图书] 豆瓣
Rien ne s'oppose à la nuit
作者: [法] 德尔菲娜·德·维冈 译者: 林苑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4 - 11
母亲过世后,作家抗拒不去回忆母亲过往,不愿同其他作家一样写一本关于母亲的书。但她最终缴械投降,明白自己的写作,其实是和母亲露西尔,和母亲的虚构以及她那些谵妄的时刻紧密相连,生活对于母亲原来是沉重的。她想去探索母亲为何自孩童起就过得不快乐,为何母亲放弃生命。小说从露西尔的童年娓娓道起,逐渐逼近揭露整个家族的秘密……这个家族曾企图以洋溢的欢快事物取代不为人知的黑暗情事,从露西尔与家族的抉择中,我们看见生命的脆弱、沉默的罪恶,以及人所承受的痛苦。
2011年度雷诺多高中生小说奖
2011年度法国FNAC书店小说奖
《ELLE》杂志女性读者大奖
德尔菲娜•德•维冈构建了她最为丰饶最富想象力的追问,机敏而有活力,如此扣人心弦。──《世界报》
德尔菲娜•德•维冈藉由本书确立自己的天赋,她付予那些最为脆弱生命们以她的包容与理解。杰出!──《费加罗》
向伯利恒跋涉 [图书] 豆瓣
Slouching Towards Bethlehem
7.9 (15 个评分) 作者: 琼·狄迪恩(Joan Didion) 译者: 何雨珈 中信出版集团·北京时代华语 2021 - 6
本书是美国文化偶像琼·狄迪恩的代表作,是第一批向公众揭示二战后美国繁荣表象下失序现实的作品,在当时的美国社会掀起现象级的热议,并由此成为影响至今的美国文学殿堂级非虚构写作。书中收录了琼·狄迪恩20多篇名作,包括《向伯利恒跋涉》《加州梦》《黄金梦里人》等。
狄迪恩以冷冽笔 锋和灼热自我,疏离又深陷,还原了1960年代的美国,特别是加州的反文化潮。 “万物解体,中心再难维系”:社会繁华昌盛的表象下,传统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已然开始崩塌,而新的未来却遥不可及。社会彻底走向失序,中产阶级生活危机重重,嬉皮士运动兴起;一整代人沉浸在虚无与迷惘中,作出近乎可笑的无力反抗——这是触及美国一个时代灵魂的完整记录。
————————————————————————
编辑推荐
★ 美国非虚构文学殿堂级作品,热销40余年
★《江城》作者何伟推荐九部非虚构作品之一
斯坦福大学等高校指定暑期阅读书目
《纽约时报》“20代年轻人应读的11本书”之一
《时代》《卫报》“百大非虚构作品”
★ 美国文化偶像琼·狄迪恩成名作/代表作
★“(琼·狄迪恩是)几十年来,美国政治和文化最尖锐、最被尊敬的观察家。”——奥巴马为狄迪恩颁发美国国家人文奖章授奖词
★以尖锐的视角审视美国的嬉皮士年代,记录1960年代美国的反文化浪潮,再现了一整个时代的情绪。
————————————————————————
媒体推荐
关于1960年代美国最有力的著作。
——《时代》
《向伯利恒跋涉》是一个时代的衡量标准,其读者已经不仅仅是其读者了,而是其追随者,其仰慕者,其信徒。
——《名利场》
琼·狄迪恩是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同时也是美国最知名的文化偶像之一。
——《洛杉矶时报》
“狄迪恩”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名词,她的名字已然成为了形容词,“狄迪恩般的”“狄迪恩式的”,指代其相关的一切:一位超脱、充满洞见和预知,但却有着脆弱感的女作家,她揭开美国之疮痍,使其活生生地暴露在美国读者们的面前。
——《卫报》
————————————————————————
中心再难维系。这个国家,破产公告、公开拍卖通知满天飞;随意杀人事件、流离失所的孩子、废弃无人的家园屡见不鲜;那些在文物上涂鸦破坏的人,连四字单词都会拼错。这个国家,总有家庭无缘无故地消失,留下没有还完的账单与抵押到期的文件。青少年们在外游荡,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如同长蛇蜕皮;孩童懵懂无知,也再无机会了解维系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人们销声匿迹。孩子不知去向。父母人间蒸发。被抛下的人们漫不经心地填写完失踪报告,然后自顾自地继续活下去。
这个国家,并没有如火如荼的革命,也没有因敌人的包围而走投无路。这是一九六七年的美国。市场稳定,国民生产总值高,多少人慷慨陈词,表达自己崇高的社会理想。
——琼·狄迪恩,《向伯利恒跋涉》
奇想之年 [图书] 豆瓣
THE YEAR OF MAGICAL THINKING
8.9 (3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琼·狄迪恩 译者: 陶泽慧 新经典文化/新星出版社 2017 - 1
圣诞节前的几天,约翰和狄迪恩夫妇看着女儿金塔纳病倒了,被送进重症监护病房。在新年夜的前一晚,夫妇俩从医院探望女儿归来,坐在桌边准备吃饭时,约翰突发了致命的冠心病。就在一瞬间,狄迪恩失去了共同生活四十年的丈夫…这本充满力量的纪实作品,记录了狄迪恩生命中艰难的一年,讲述内心 的痛苦和无助,展现一个人历劫后的重生与成长。本书被推崇为“伤恸文学的经典之作”,曾获美国国家图书奖 ,是美国当代作家琼·迪迪安垂暮之年的真情告白,除了哀伤动人的回忆外,还有许多对于生命的思考。
爱,始于冬季 [图书] 豆瓣
Love Begins in Winter
7.3 (19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西蒙·范·布伊 译者: 刘文韵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4
《爱,始于冬季》中的人物都站在放弃的边缘——他们沉浸在永远无法成真的梦想,怀念那些早已从他们生活中消失的人——范•布伊笔下的人物游走在这些凄美故事中的街头,直到邂逅陌生人。于是这些失落的灵魂突然就要面对生活的责任,而过去,他们曾以为生活没有他们仍会继续。
这部短篇小说集的第一个故事《爱,始于冬季》中,世界著名大提琴家布鲁诺•伯奈特,是一个只生活在音乐中的人,他周游世界,通过演奏把音乐艺术带给各地的人。然而在个人生活中,布鲁诺是一个落魄者,他没有希望地活着,不与社会接触,无法维持和别人的关系——他是陷入过往的囚徒。然而,数十年的孤寂在他于酒店偶遇汉娜之后发生了改变。当他们的生活交织,彼此的秘密呈现,他们开始了共同的旅程,相信爱,将带他们度过生命的冬季。
杰克·吉尔伯特诗全集 [图书] 豆瓣
Collected Poems
作者: [美] 杰克·吉尔伯特 译者: 柳向阳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9 - 2
《杰克·吉尔伯特诗全集》涵盖了吉尔伯特一生的五本诗集,是他一生诗作的最好的总结。吉尔伯特的强力之处在于他的稀有,尤其是当今时代:他作为一个诗人站在自己的时代之外,在一个日益聒噪 的世界里实践着一种纯粹的诗学;你可以说,这是一个抒情的灵魂,他来自从不曾存在过的文学的历史。像所有垮掉派诗人一样,吉尔伯特在经典场景和舞台布置方面是一个大师——全景式的乡村场景,怡人的广场,石泉--这些都为他的灵与心的漫游赋予了某种寓言式的光环。他的诗歌像一个大教堂,值得许多年里反反复复进入其中;值得一读再读,流连不已。他的著作流露着人性和敬畏,他带来了当代诗歌通常缺乏的一种智力。吉尔伯特的诗歌提取了情感的纯粹,它返回了浪漫主义诗歌的传统——济慈、雪莱和拜伦。
走在蓝色的田野上 [图书] 豆瓣
Walk the Blue Fields
8.4 (33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克莱尔·吉根 译者: 马爱农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5
这是一部描写爱尔兰现代社会中绝望与欲望的故事集,精悍之中透着极其克制的冷调,情节起伏出人意料,让人惊叹在短篇格局中有如此跌宕的内容。在短篇小说《走在蓝色的田野上》中,一位神父在圣坛等待主持婚礼,而在婚礼和随后的庆典中,他的内心挣扎着他与新娘恋爱的往事,个中微妙的情绪渐渐铺张开,到最后,形成夜空下蓝色田野里难耐的悲伤。小说最后出现了一个不太会说英语的中国人。他用按摩——或者说,剧烈拉伸身体的技巧——帮神父略微甩掉了那份伤痛。
眼睛后面 [图书] 豆瓣
作者: [美]李立扬 译者: 叶春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 - 10
《眼睛后面》出版于2008年,作者自言“我想我必须经历一些真正的荒野,纠结的藤蔓……经历对我是谁、何为语言、何为诗、我为何写作这些问题的种种困惑才能到达这本书”。家庭、个人和集体的经历以及诗人与宗教和文字的关系,相互交织萦绕,构成一本既复杂深邃又明晰感人的诗集。十年后,《脱衣》成为李立扬的第五本诗集,一些主题在书中重温再现,一些诗行也移植于新的诗句中,仿佛一首新的交响乐包容了从前的题材和旋律,使得耳熟之处更加铭心,簇新之处更显激荡。
舞在敖德萨 [图书] 豆瓣
Dancing in Odessa
作者: (美)伊利亚·卡明斯基 译者: 明迪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3 - 8
甫一出版便已获六项大奖的《舞在敖德萨》具有强度抒情和迷人的叙述语言——“诗体故事”——并在诗中插入散文、杂文,甚至菜谱,拓展了一种诗与散文既交汇又严格分离的形式,诗归诗,散文归散文,泾渭分明却有串通一气。在风格上,他将哀歌与嬉戏完美地嫁接一体。作为美国新移民,他的语言和文本形式延伸了英语诗歌传统。继布罗茨基、沃尔科特、希尼三剑客之后,卡明斯基给美国诗歌再次注入了“异域”元素;与前辈流亡诗人布罗斯基不同的一点是,他使用英语写诗,并以奇特的想象力和独特语言“使英语为母语的美国人感到羞愧”。
另一种美 [图书]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波兰] 亚当·扎加耶夫斯基 译者: 李以亮 花城出版社 2017 - 11
本书是波兰著名作家亚当•扎加耶夫斯基的散文随笔集,书中汲取了成长回忆录、人物速写、书摘、沉思性警句、小品文,以及诗辩等多种文学体裁的长处,形式多变。利沃夫、格利维策、克拉科夫、巴黎与休斯敦,本书以作者生活过的这些城市作为背景,抛开了具体的时间线,让心灵和感觉与历史和现实进行对话。
——————————————————————————
编辑推荐
1.波兰著名亚当·扎加耶夫斯基国内最新引进作品
2.带领读者回溯20至21世纪交替时期波兰文化精英的精神之旅
3.扎加耶夫斯基向以往备受尊敬现代受到冷落的文学艺术大师们致敬,向经典致敬,向被现代主义唾弃的另一种美:真,善,卓越,崇高和伟大致敬。
名人推荐
《另一种美》糅合了叙事、观察、人物印象记、反思、回忆等等,以极快的速度在情绪和苛评中转换,在不同话题上显示出断断续续的艺术激情。我们像在读一本诗集——当然是抒情诗。它是沉思的,准确的;狂想的;悲伤的;谦恭的;容易引起惊奇的。整部书,无时无处不在强烈的对比之中跌宕起伏。一切都散发着独特、韵味、启示、隐喻。
——【美国】苏珊•桑塔格
扎加耶夫斯基始终强调自我的声音、日常经验的形而上学,以及世界的丰富性与具体可感的细节,并不忘与自己的祖国订立一项道义契约。
——朵渔
一接触到扎加耶夫斯基的作品,我就知道这是一位“精神同类”。他的作品总是处于见证与愉悦、激情与反讽之间,有一种东欧诗人所特有的精神品质和力量,也正是他从诗的意义上重新发现了“脆弱性”。这使我想起了肖邦:脆弱、痛苦、尊严和美等等。这位波兰诗人还很“神秘”,在他那里,一直有一种幽灵般的存在,它时而是“奥斯维辛的燕子”,时而是音乐的“第四种成分”,而这一切,于他都仅仅是某种“神秘学入门”。
——王家新
奥克诺斯 [图书] 豆瓣
Ocnos
8.5 (60 个评分) 作者: [西班牙] 路易斯·塞尔努达 译者: 汪天艾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5 - 1
《奥克诺斯》是西班牙诗人塞尔努达的散文诗集。流亡国外的诗人追忆童年、秋日和故乡小城,在文字中重构一个透明的世界,达成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对永恒的渴望。
在西班牙诗坛,塞尔努达的影响足以媲美安东尼奥·马查多和希梅内斯;而本书在《理想藏书》的西班牙文学书单中名列第二位。
“ 西班牙语诗人中最伟大的一个,也是最神秘、最不为人知的一个。”
——《理想藏书》
“诗歌艺术的圣人。”
——哈罗德• 布鲁姆
如果你的母语是西班牙语,那么我向你推荐安东尼奥•马查多、洛尔迦、塞尔努达……
——布罗茨基
很少有这样的现代诗人,无论何种语言,能给我们带来这样不寒而栗的体验,当我们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一个说出真理的人。
——奥克塔维奥•帕斯
在冬日光线里 [图书] 豆瓣
作者: [法]菲利普·雅各泰 译者: 宇舒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 - 10
我仍坚持,尽管我不再了解这些词,
尽管如此一来这并不是正确的道路
——像爱的课程一样笔直
朝向靶心,朝向夜晚被点燃的玫瑰,
然而我,我有一根黑暗的手杖
它,从没划过任何路,却毁坏了
岸边最后一棵草,这草
也许在某天被光播下,为了
一个更勇敢的行者……
——菲利普·雅各泰《在冬日光线里》
当我们靠近雅各泰的诗歌时,一种信任被唤醒。当我们的目光从一个字挪到另一个字,看见一种正直的话语在展开:话语置身在意义里,如同合调的音乐居住在旋律里。
——让·斯塔罗宾斯基(Jean Starobinski)
慢慢微笑 [图书] 豆瓣
Smiling in Slow Motion
8.4 (10 个评分) 作者: [英] 德里克·贾曼 译者: 王肖临 一頁folio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9
【编辑推荐】
★ 与疾病共生,与爱人共舞,与死亡共欢宴
天才导演贾曼的最后岁月,伟大的艺术灵魂于陨落前的竭力燃烧。
.
★ 爱过,战斗过,绝望过,创造过——
身兼导演、诗人、艺术家和园艺家等多重身份的德里克·贾曼,在绝症之中写下遗书般优美的日记,惊世骇俗又饱含深情,这本书是贾曼最温柔的袒露与最缓慢的告别。
.
★ 在病痛中与偏见斗争,在世界尽头建造末日花园,在人生落幕前,用鲜花与爱人抵抗死亡。
作为当时极少数公开艾滋病情的名人之一,贾曼一边怀着对生命的热忱与疾病抗争,一边奋力发声以消除大众对性少数群体的偏见。伴侣和朋友成为他生命终章里最坚实、温暖的后盾,在核电站旁建造的美丽花园则成了他的灵魂归宿。
.
★ 永恒不灭的爱与痛,艺术家灵魂的翕动与挣扎,并记录下《维特根斯坦》《蓝》等经典影片构思、诞生全过程
电影和图像是贾曼永远的热爱,即使在病痛缠身甚至几近失明的情况下,他仍满怀热情地参与到艺术创作之中。在这本最后的日记中,可一窥这位世界级先锋导演的创作过程,追溯其灵感与爱的源泉。
.
★ 英国国宝级女演员演员蒂尔达•斯文顿 、知名电影学者毛尖 感动推荐
德里克•贾曼以一种天才般的明晰投身于他的人生和生活细节之中,尤其是在经历了疾病带来的顿悟之后。这种顿悟不仅是挑衅,也是救赎。
——蒂尔达·斯文顿(Tilda Swinton)
.
贾曼英俊、幽默,拥有水银般光亮的个性,天生的智慧令他甜蜜、愤怒又充满激情……他对同性和异性产生的强大引力一直是英国艺术界的一大传奇。
——毛尖
.
贾曼就是那种善于“制造麻烦”的预言者,或许某一天能与威廉•布莱克相媲美。
————约翰•吉尔(John Gill)
.
★ 新锐青年设计师山川担纲设计,独特红色PVC外封双面丝网印白,使书籍整体装帧设计极具先锋艺术感,同时也是对贾曼的病痛岁月和艺术激情的一种隐喻。
.
【内容简介】
-
“我不想以悲伤结尾,
如果可以的话,
我想歌唱。”
-
《慢慢微笑》是英国导演德里克·贾曼生前最后一部日记,记录了他在身患重病后,在身体状况逐渐恶化、创作能力日趋衰减之时对生活、艺术、疾病、爱情的深刻思考。他以优美又饱含深情的笔触写下了日常中的种种艺术思考和实践,回忆了与朋友交游的青春时光,记录了病榻之上的肉体与灵魂经受的煎熬,同时抒发对英国社会动态和艺术创作环境的深深忧虑和愤慨,文字中同时充盈着欢欣与痛苦、愤怒和宁静。
这本书是贾曼的墓碑,艺术家的灵魂栖息其上,至今仍在轻盈地翕动双翅。其所有呼喊与耳语,自省与告白,都凝聚为一行字:
“我活在爱中。”
编结茅香 [图书] 豆瓣
Braiding Sweetgrass: Indigenous Wisdom,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the Teachings of Plants
8.3 (6 个评分) 作者: [美]罗宾·沃尔·基默尔 译者: 侯畅 商务印书馆 2023 - 1
感动全球50万读者的自然文学新经典
深入北美原住民的生活,对生态保护的跨文化反思
印第安裔女科学家、梭罗奖得主基默尔的畅销力作
-----------
【编辑推荐】
★ 荣登《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畅销书榜
★ 亚马逊网站自然写作、植物学、环境生物学等三 大类别销量冠军
★ 美国常青藤院校新生推荐读物
★《出版人周刊》、《图书馆期刊》、柯克斯书评、《户外》杂志、美国国家公共电台等众多媒体好评如潮!
-----------
从古老的印第安传说中,学会与自然对话,寻回面对当下的力量
创世神话×生态伦理×自然书写×女性成长
-----------
这是一场关于爱与治愈的旅程。
她是一个单亲妈妈,一名北美印第安后裔,一位杰出的女科学家。原住民的理念和现代科学的思想,通过这份非同寻常的人生经历碰撞交融。
在对原住民生活的全景记录里,在蕴藏着深刻智慧的古老传说里,草木鸟兽、日月山川皆被赋予灵性,所有物种共处于互惠而平等的圆圈中。
这些动人的故事,将永远改变我们看待其他物种的方式,也让我们重新觉察大地母亲的慷慨馈赠。
◎以感恩之心面对生活
大地母亲是慷慨的——早春3月送来甜美的枫树汁,6月山间长出野草莓,9月碧根果落满树下,即便冰封大地,依然有金缕梅绽放出明亮的金黄色花朵,给人以希望。在感恩演讲的仪式中,原住民向一切造物表达感激之情。它们是赖以生存的基石,更传递着生活的智慧。
◎以谦卑之心面对自然
无论是采摘草药、伐木还是射猎之前,都要先祈求对方的许可,聆听对方的声音。这里没有人类的独裁,取而代之以物种的民主。所有生灵以互惠的关系与彼此联结在一起。在“以生命创造生命”的万物轮回里,原住民践行的是“光荣收获”原则。
◎以包容之心面对子女
女性被看作“水的守护者”。从女儿到母亲,再到祖母,女性的力量如同圈圈涟漪,将关爱延展至整个家园。母亲的抚育是一张有生命的网,它带着爱意包容那些不可能抓在手里的东西,而最终,这些东西是要穿过它、离它而去的。
无论你身在何方,总能从这些故事中获得治愈心灵、面对当下的力量。
【内容简介】
在北美原住民的创世故事里,茅香是最初生长在大地上的植物,是大地母亲甜美芬芳的秀发。原住民把采来的茅香编成三股发辫,象征着思想、身体和精神的合一,以此传递他们对脚下土地的敬畏与感激。在印第安人看来,植物和动物是最古老的老师,它们的教导能帮助我们消解病痛、渡过难关。
作为一名森林生态学家,罗宾·沃尔·基默尔能够熟练地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究关于自然的疑问;而作为北美波塔瓦托米部落的一员,她在内心深深认同原住民的观念,即植物和动物是最古老的老师,每当我们遇到难题,它们会用自己的语言引领我们找到答案,我们所要做的唯有静静聆听。
这两种认知犹如基默尔洞察世界的两面透镜,影响着她的思维方式和人生选择。基默尔在书中以蒙太奇的手法将二者巧妙地融合交织,诗意讲述了印第安原住民所倡导的感恩文化,以及人类与其他生灵乃至世间万物平等互惠的相处之道,并从跨文化的全新视角对当下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做出了深刻反思。
那些口口相传的古老故事,蕴藏着历久弥新的智慧和强大的生命力,是原住民赖以生存的根基,亦映射出他们朴素的生态观;它们穿越了千年的岁月长河,即便族群遭遇迫害和文化清洗,语言几近消亡,也仍然拥有治愈的力量,如今将成为修复我们与大地破裂关系的良方。
当我们理解了大地母亲的慷慨馈赠,便能对这个世界回报以关爱与感激。
【媒体评价】
“基默尔的文字能够让人安静下来,她的作品蕴含着丰富的知识,而且颇具革命性。”
——《古道》《深时之旅》作者罗伯特·麦克法伦
“当你透过基默尔的双眼领略世界后,就再也不可能用以往的方式来看待这个世界了。她是一位伟大的老师,这些文字是她用爱书就的一首献给世界的赞美诗。”
——《美食、祈祷和恋爱》作者伊丽莎白·吉尔伯特
“基默尔这本书展示了基于事实和客观数据的科学可以通过原住民的古老知识得到丰富和拓展。我最喜欢的是她捕捉美的方式——高大的巨云杉和野生的草莓、雨中的森林和散发着香气的茅香——在你读完最后一页时,这些画面会萦绕在你的脑海中。”
——动物学家珍·古道尔,著有《和黑猩猩在一起》
“每当我去散步时,我都会想起基默尔的文字。事实上,我每一天都在感谢基默尔,她是精神上和灵魂上无尽知识的源泉。”
——普利策奖得主理查德·鲍尔斯,代表作《树语》
“基默尔鼓励我们去思考自己的生活和语言与自然的联结方式。她分享了来自波塔瓦托米部落的传说,那里感恩文化无处不在,而你我都应该生活在其中。”
——《出版人周刊》
“这是一本专注于用敏锐的眼光观察世界的书——这种发现的感觉深深吸引着我们。”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
“优美的书写……对博物学、植物、自然保护以及北美原住民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一定会爱上这本书。”
——《图书馆期刊》
英雄之旅 [图书] 豆瓣
The Hero's Journey: Joseph Campbell on his life and work
作者: [美] 约瑟夫·坎贝尔 译者: 黄珏苹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7 - 3
[内容简介]
● 约瑟夫·坎贝尔是20世纪伟大的神话学大师,因其对神话的独特解读在西方享有盛名,他提出的“英雄之旅”的模型最为人熟知,这一理论推动了西方流行文化的发展,使坎贝尔成为众多艺术家、学者、政治家的灵魂导师。
● 《英雄之旅》由坎贝尔与世界各领域的精英人士的对话交织而成,颇具巧思。这些人士包括诗人罗伯特·布莱、人类学家安杰利斯·阿里恩、电影制作人戴维·肯纳德、大门乐队鼓手约翰·登斯莫尔、精神病学先驱斯坦尼斯拉夫·格罗夫、诺贝尔奖获得者罗歇·吉耶曼等。
● 坎贝尔一生专注于思考神话的起源与功能、艺术家的责任,以及爱与浪漫的仪式化问题。他用诗一般的语言阐述了自己的追求,为一生都在探索神话传统兴奋不已。在坎贝尔的眼中,神话传说就是“人类最伟大的故事”。
● 脱离你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温柔乡,勇于接受各种超出你日常认知的的试炼和磨砺,在坎贝尔提供的武功秘籍的帮助下,你也许就会超越繁琐日常的羁绊,将自己锻造为人生之路上的英雄。
[编辑推荐]
● 20世纪备受崇拜的神话学大师约瑟夫·坎贝尔的“精神自传”。
● 一部锻造坚韧灵魂的“启示录”。
● 一把“探索缪斯之镜的钥匙”,指引我们参悟高深难测的历代典籍:《贝奥武夫》《吉尔伽美什》《吠陀经》《西藏度亡经》《伊利亚特》《奥德赛》《尤利西斯》《芬尼根的守灵夜》《魔山》。
● 近百幅坎贝尔家族的珍藏历史照片首度公开,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世界各领域精英人士共同打造的一次“灵魂的环球旅行”。
● 随书赠送坎贝尔神话系列作品特制藏书票一枚。
● 美国约瑟夫·坎贝尔基金会特别授权出版,坎贝尔神话系列作品。
● 湛庐文化出品。
我还是想你,妈妈 [图书] 豆瓣
LAST WITNESSES
9.2 (26 个评分) 作者: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译者: 晴朗李寒 九州出版社 2015 - 9
★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
★“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中国首次正版引进,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无前例的残酷记录
★在孩子眼中,战争有不一样的面孔……
★作品被译为35种文字,屡获世界 级权威大奖
------------ -------------------------------------------------------------
卫国战争期间(1941—1945),数百万苏联儿童死亡,本书是幸存者的口述实录。战争发生时,他们只是2—12岁的孩子。这本书就是孩子们眼中战争的真实再现。
他们是战争最公正,也是最不幸的见证者。儿童眼里的战争,要比《我是女人,也是女兵》一书里女人的视角所记录的战争更加惊人。
创建日期: 2023年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