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1993台湾流行音乐百张最佳专辑

leonis📚️

leonis📚️ @Leo

100 张专辑  

From《台湾流行音乐200最佳专辑》

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音乐] 豆瓣
8.1 (21 个评分) 童安格 类型: 流行
发布日期 1989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寳麗金
被流行音乐界包装与塑造形象的艺人太多,大家已经分不清楚谁是真的清纯可人,谁又硬被包装为沧桑浪子。与童安格认识多年的李宗盛以为:“童安格是我认为音乐与本人真实性格最接近的,听歌如见人,他的歌和本人一样浪漫、顺畅、天真、易相处,在写歌的旋律安排上,很少用奇怪的音阶,总是很柔顺、安适。”这段话适切地道出了童安格的音乐风格。
在1990年的一项票选当中,“其实你不懂我的心”连中三元,拿下了“听众点播次数最多的歌曲”及“流行最久的流行歌曲”两项大奖,高雄电台的曾平就认为:“一般的情歌不外乎感情的分合,而这首歌就有另一番突破:它将‘欲受还拒’的心情拿捏得相当准确,把很多人都经历过却说不明白的感情浅显地表露出来,此外,它还有一种包容的态度,使词意更加宽阔!”好词配上优美的曲,使得“其实你不懂我的心”成为流行歌曲的爱情经典。
就此一百张专辑来说,前二十名专辑的民谣风格、声乐技巧和批判性格都是非常明显的特色,各自引领当时乐坛风骚,但是前二十名之中又不见制作圆融纯熟,以商业为着眼点的作品。可以说第二十一名的“其实你不懂我的心”,歌如其名地证明了圈内人的成见或偏好——商业作品仍不受青睐。
即使如此,本专辑仍是百张大碟中相当具实力的商业作品,地位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其实你不懂我的心”,它不但是当年台湾地区电台点播率最高的曲子,如今更风靡海峡两岸。陈桂珠的词、以及曲中高难度的转音,轻快的抒情曲风,创作者童安格的成就,已经由市场反应得到肯定了。
跟你说 听你说 [音乐] 豆瓣
8.2 (22 个评分) 陈淑桦 类型: 流行
发布日期 1989年11月1日 出版发行: 滚石唱片
台湾歌手陈淑桦 1989 年在百代唱片旗下发行的最后一张专辑《跟你说 听你说》,此条目为台湾首版
专辑包含经典曲目“梦醒时分”、“你走你的路”、“无言的表示”(罗伊)
出塞曲 [音乐] 豆瓣
9.2 (22 个评分) 蔡琴 类型: 民谣
发布日期 1979年4月1日 出版发行: 海山
1979年的愚人节,生于1957年12月22日的蔡琴出版了自己的第一张正式唱片《出塞曲》(非EP),虽然当时她还只是乐坛新人,但是这张专辑中却不乏优秀作品,有刘家昌写的《庭院深深》,梁弘志写的《抉择》.席慕容写的《出塞曲》,还有她当时做梦也不会想到的一首会随很多年以后的一部电影《无间道》而红遍大江南北的《被遗忘的时光》。
8又二分之一 [音乐] 豆瓣
9.0 (61 个评分) 李寿全 类型: 民谣
发布日期 1986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飞碟唱片
这是唱给流浪人群的一张专辑,在专辑文案上,有这样的话:“总是念着什么时候才停止流浪,事实上,人生就是流浪。被过去赶着逃,被未来牵着跑。”这是一名台湾八十年代音乐人的生命感言,但是二十年后,它依然没有过时。同时,这也是一张灰色至极的专辑,是一篇书写青春残酷逝去的音乐日记。当大多数流行音乐唱片都在进行歌颂式主旋律的唯美营造时,李寿全选择了单枪匹马式的揭露与验伤。专辑的名字《8又二分之一》大约源于意大利费里尼的同名电影《8又二分之一》吧,也许李寿全是想借用这部令人目眩神迷却又难以言喻的电影来表达一种迷惘和困惑。整张专辑内敛大气,旋律上简约流畅,词作朴实真切,感性的知觉和理性的思忖兼具。李寿全成熟低沉的男性嗓音将这张专辑演绎的算不上完美却极富生命力。
认错 [音乐] 豆瓣
8.4 (14 个评分) 优客李林 类型: 流行
发布日期 1991年10月1日 出版发行: 點將唱片
清新质朴的民谣曲风,清澈温暖的歌喉,两个少年谱写的纯真,首张大碟《认错》让我们结识了当年的台湾首席组合,“你依然是你,在曾是属于我们年少的时光里”,属于优客李林的二人情歌,依旧在你我的心中响彻……
这个世界 [音乐] 豆瓣
8.5 (35 个评分) 蔡蓝钦 类型: 民谣
发布日期 1987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飞碟
80年代初,民歌进入校园,使得更多的年轻人得以借音乐来表达对社会各个层面的种种看法,但商业机制介入下的校园民民歌,已经成为音乐工业中的一个部分。70年代年轻人单纯的只为自己的歌与追求文化认同的精神似乎已经不复存在。虽然产生了罗大佑、李宗盛、陈升等有型有款的重要音乐人,然而不能否认的是,透过商业包装下的这些音乐,有着许多刻意,并非那么纯粹,唯一的例外是单纯的只为证明对音乐的爱恋与留一个纪念的蔡蓝钦。在不要出名、曝光、压力的前提下答应录音,却在录音结束后匆匆告别人世,这更显示了他音乐创作人的纯粹与动人,也因此在没人打歌的情况下依旧打动了近三十万颗年轻的心。
流行音乐就是这样,有些歌曲虽然红极一时,却很快地在人们的记忆中消逝无踪,而有些歌曲历经岁月,扔显示出其丰沛的生命力。经过20多年流行乐的蓬勃发展,从现在的观点来看1987年蔡蓝钦的作品,或许编曲已经有些陈旧,然而整张专辑所散发出年轻人的热情与思想,仍旧持续感染着许多新时代的莘莘学子,因为它道出了专属于青春的心情。《这个世界》这张专辑的12首作品的内容包括蔡蓝钦对制度教育的不满和反讽,对人生的思考和彷徨,也有青春少男的爱情心情,而这些也正是蔡蓝钦曾经走过的青春。
蔡蓝钦的音乐之所以动人,在于那些隐藏在文采背后的真实与朴实,他的每一首作品都流露出一股特殊的气质,冷淡而深刻,就如同他的人。陈乐融曾经这样说道:“他的曲风,绝对不是清新,纯朴这样简单的字眼可以一笔带过,曲式与小节的安排虽不惊人,却极端正确,甚至经常能峰回路转,出人意表。”
或许正是这种不明显的冲突造就了蔡蓝钦个人强烈的感染力,并且使得这张专辑当时登上台湾地区“知音时间”国语排行榜的冠军数周之久。至于那些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则魅惑地躲在每首歌的背后,待人在感动之余想起,并且怀念。
蔡蓝钦从小就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到了大学看到了更多不同于他的生命,也因此看到更深的自己。对许多人而言,出唱片当歌手是多么令人羡慕的事情,但对他而言,音乐只是他从小到大的习惯而已。当时,他对飞碟唱片说:不要曝光,不要出名,不要压力。这是他出唱片的三大原则,而他的生命便是一张未完成的画作,所以画中完成的每一个部分都是令人赞叹的。21岁那年,蔡蓝钦开始创作歌曲,第一首作品就是丁晓雯演唱的“不再想起”;22岁那年,蔡蓝钦完成了《这个世界》整张专辑的配唱,却不幸在专辑完成后的一个礼拜,因休克导致心脏麻痹送医院不治,享年22岁又三个月。
现在在台湾地区流行音乐界大名鼎鼎的陈乐融,在回忆起蔡蓝钦时说:“因为最初,所以最美。十四年前为蔡蓝钦纪念专辑首次发行撰写介绍文字,肯定是我唱片企划工作中绝无仅有的际遇。没有见过他,却在他过世后的第九个晚上,首次在当时飞碟唱片董事长吴楚楚的车上听到他的母带。清清冷冷的,回荡着什么神秘的所在,那是我踏入唱片圈的第一晚……”也许现在的小歌迷根本不知道蔡蓝钦是谁,也许他们根本无法了解这份难以解释的情感,但这一切又该责怪谁呢?
——引自王澄翔编着《走过流行音乐的四分之一世纪》。
每年的6月6日是台湾民谣纪念日,自从1981年台湾民谣崛起至今,已经过了20多年了,在这场民谣运动中曾经涌现过罗大佑、李寿全、薛岳等无数优秀的创作人歌者。蔡蓝钦是这其中一个一瞬即逝的名字,他只发行过这一张专辑《这个世界》,然后才华漫溢的他永远的离音乐而去。他的名字和他的歌只留在少数人的记忆力,逐渐平淡,消逝无踪。 但蔡蓝钦毕竟是有着过人才华的,专辑中蔡蓝钦包揽了全部12首歌曲的词曲创作,音乐中显示了他独具特色的创作天赋以及强烈的个人风格。这些音乐在今天听来,每首歌曲都是佳作,叫人感动不已。也许才子多薄命吧,在专辑刚刚制作完成不久,蔡蓝钦就因为休克导致心脏麻痹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仅仅23岁的他甚至还没有赶得上专辑的发行。他比张雨生更年轻、更自然,没有那么多灿烂,有更多年少时特有的思绪,这真是蔡蓝钦用血泪谱写的青春乐章啊!
情字这条路 [音乐] 豆瓣
8.0 (10 个评分) 潘越云 类型: 流行
发布日期 1988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滚石
《情字这条路》是滚石创业以来第一章台语专辑,也是潘越云第一张台语的作品。而她在文案中所提的“谨以这张作品/献给我挚爱的父母和西子湾”这十八个字,蕴含了潘越云十七年成长生涯的回忆。
潘越云的外表看似柔顺,但个性一向冷静、坚强,而在录制这张专辑时,她的心情却一直不稳,因为有太多童年和父母的记忆浮上心头。在高雄长大的阿潘,是家中七个孩子中的老么,幼小的她,唱在西子湾的码头,看着来来往往的轮船感伤,独自品尝轮船的聚散与人事的无常。如此早熟的心灵与日后的家变,是她在十七岁那年开始独自生活:反映在歌声中沉稳而富磁性的生活咏叹,不由得让人想疼惜她。她的声音并不清亮,但厚度的凝聚力却让人觉得,她并不是靠“想象”在唱歌的,声音的背后是整个生活的历练。
这便是滚石第一次作台语唱片的尝试,除了有作家林边吴念真等人作词助阵外,李宗盛亦大胆地聘用了香港著名的编曲家郭小林,他们二人在台北的录音时完成了专辑的配乐部分。
正如滚石在宣传文字上所写“我们的动机,单纯的不过只想做一张真正感人的台语唱片罢了。”在这张专辑中,你可以找到温柔的感动。而与“新台语歌”中较质朴的写实精神相较,《情字这条路》显然是另一种样貌的呈现。
小雨来的正是时候 [音乐] 豆瓣
7.4 (10 个评分) 郑怡 类型: 民谣
发布日期 1983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友善的狗
台湾流行音乐百张最佳专辑之第30位。
崛起于民谣时代的郑怡,虽然早以《月琴》一曲肯定了她的演唱才能,但一直到《小雨来得正是时候》,她拔尖又略带民谣味的嗓音才传遍大街小巷,获得听者的认同和喜爱。
这张唱片的十首歌,都经过信心挑选,网罗了活跃现今歌坛而当年才华露头角的多位创作者,如李宗盛、小虫、郑华娟等。尤其是小虫作词谱曲的“小雨来得正是时候”,更是将郑怡的特色展露无疑;玲珑剔透、清亮率直,毫无隐瞒的令人随着歌声的高低起伏,心情也跟着波动不已。
李宗盛则回忆道:“这是我第一次当制作人的作品,当时对于制作、执行、技术等概念均很模糊,只凭过去的兴趣逐步探索学习,是我将过去所听过的音乐汇集起来的大杂烩实验。”
郑怡近来出片量较少,但都维持一定的水准,仔细聆听他较近期的作品,发现纯真、诚恳、认真仍在,较前更多了一份沉稳于成熟。郑怡,一个永远令人期待的歌手!
旧爱新欢 [音乐] 豆瓣
8.0 (7 个评分) 潘越云 类型: 流行
发布日期 1986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滚石
86年9月,滚石首席唱将潘越云《旧爱新欢》(台湾百佳第31位)发行,郑华娟创作的主打歌《谢谢你曾经爱过我》词义真切动人,旋律优美,成为阿潘的又一经典,她提携当时的滚石新人周华健共同创作的《眼眶之中》也收录在这张专辑中,这也是周华健滚石发表的第一首作品。
《旧爱新欢》是李宗盛为潘越云制作的专辑,在台湾歌手还不盛行到外国录音的当时,这张远赴洛杉矶完成的作品,引起许多人的注意。然而这张专辑之所以叫好叫座,并不是因为它的异国情调。除了选歌选得不错外,专辑中的编曲及乐器的使用,显得较即兴、浪漫,在编曲的处理上,乐器与人声并重,留给歌者很大的发挥空间,充分表现出潘越云的声音听得色。
郑华娟谱写的“谢谢你曾经爱我”是一首相当好的歌,俱实传达一个向过去恋情追悔的女子,如何在现实面对曾经犯过的错,成功地将潘越云从《天天天蓝》那样的情绪抒发转变得更理智成熟。钟晓阳作词、李宗盛作曲的“最爱”,歌词简洁、意境优美,配上不落俗套的编曲:轻柔的钢琴声表现出整首歌的情绪,中段的小提琴间奏,引导出潜藏在歌曲背后的款款深情。自鼓声一落,“最爱”的刻骨至请瞬间倾泻,任由浓密的情感淹没了听者,令人动容。其他如“小镇医生的爱情”、“旧爱新欢”等曲,均为优秀的作品,整张专辑词曲创作水准整齐,在透过潘越云完美的诠释,更显其价值。
生老病死 [音乐] 豆瓣
8.8 (16 个评分) 薛岳 类型: 流行
发布日期 2002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新笛唱片
这是一张极真诚、制作水准极高的概念专辑。是歌者薛岳历尽生命沧桑、深沉内省后几乎至情至性的表白,也是薛岳自《摇滚舞台》以来不断磨研的自我突破——从热情叛逆的摇滚风格,蜕变到自由醇厚的爵士,再到打破所有形式、妥协而不羁的丰富乐风,已将流行音乐提升至一个更宽广、更高的境界。
《生老病死》是薛岳的第五张个人专辑。他一向的诚恳和执著,贯穿在诸位好友为他写作的词曲里头:歌词从细致的个人成长经历出发,却能在世事沧桑的咏叹背后彰现出一种宏阔的生命视野。他所运用的爵士,原是非裔美人文化中很有力度但较内敛、沉重的质素,却被他得意自如地哼出即兴自由的一面,于是整张专辑在丰富的乐风下,洋溢着渐层的、饱满的多样性和充实感。
更值得一提的是,薛岳个人的独特唱腔在以往四张专辑中不断进步,到了这张专辑绽放出高难度的诠释功力。仔细聆听《一个人两个人》这首歌里他声音表情的转换,在古琴、木鱼和唢呐等中国乐器的含蓄背景下,用来诠释“一个人的拥抱只能抱住风/两个人的拥抱真是得发痛”这样简白而深刻的句子;或是声腔力度的准确拿捏,配合着电吉他激放昂扬的摇滚solo,迸射出“如果还有明天/你要怎样装扮你的脸”那样的深沉渴求;在在教人想要掏出肺腑去承接歌里的诸般情绪。
也许你不知道,在薛岳制作这张《生老病死》的专辑时,日益恶化的病情已使他身体愈发虚弱,连录音时都必须以高脚椅抵住臀部、支持着自己上半身的重量才能顺利地唱出声音来。然而长期关系台湾流行音乐的人,大概都忘不掉,薛岳常年耕耘摇滚音乐少人闻问,却在民国七十九年间因肝癌病发顿成媒体宠儿的那段历史。薛岳在记者会上感慨地说:“我在三十岁以后,决定要做自己的音乐。这几年来,我拼得很凶,可是没有几个人看得到——我心中的那种焦急、那种愤怒,造成了我这几年来的个性……可是慢慢因着年龄的因素,我明白了!有很多东西并不是用撑的,应该有很多方法,有很多管道……我才刚明白,生命却已经来不及了……”
企划制作杨嘉回忆说:“很久以前,我就曾和一些歌手谈过,要做一张探讨生、老、病、死的概念专辑。薛岳病发后,有一个下午坐在办公室和我闲聊:四、五点的阳光从百叶窗中洒下,映照在他的脸上,我看到一个不断在诉说自己生理、心理痛苦,非常焦躁、矛盾、纠结的形象……他说他要来做这张专辑……事后证明,他做得很好,没有歌手比他更适合来诠释这样一个人生角色了!”
无论如何,即使你不知道这是个十分热爱生命的歌手用他全部生命余烬所留下来的作品,在听过这张专辑之后,你还是会说:“好感动!”
你是我所有的回忆 [音乐] 豆瓣
8.5 (12 个评分) 齐豫 类型: 民谣
发布日期 1983年11月1日 出版发行: 金声唱片
這張《你是我所有的回憶》幾乎被公認為華語歌曲中最難尋找的唱片。是齊豫歌迷的,通常將這張《你是我所有的回憶》奉為無上經典。1993年出台的“台灣百大唱片”評選中,《你是我所有的回憶》位列第35位。而在“演唱實力”單元中竟高居榜首!《你是我所有的回憶》是李泰祥與齊豫的第三次合作。告別了《橄榄樹》的校園歌曲風味,踩著《祝福》闖出來的新古典風格現代歌曲的足跡,《你是我所有的回憶》像是修得了一身的圓滿,以一個統一的面貌、大氣而溫暖的曲風成就了這兩位藝術家。盡管日益密切的合作和無盡的探索,使得流行歌曲的曲式日漸艱澀,甚至難免有些曲高和寡,比如《一朵青蓮》和《彈琴的女孩》。但這張專輯裡傳遞的真摯情感卻是齊豫以後專輯中少見的了。有意思的是,和那首脍炙人口的《橄榄樹》一樣,《你是我所有的回憶》作為該張專輯的標題歌曲甚至經常可以在專業級的OK廳裡見到。而且音質還不是很差,令一些齊豫的歌迷似有大快朵頤之感。只不過,胡鄒一下當然是可以的,而要感受蘊涵在這首歌中的意境肯定是要聽齊豫的演唱了。2001年,同樣身為李泰祥弟子的許景淳大膽演唱《你是我所有的回憶》,結果遭致評論界和歌迷的大肆抨擊,形容她“過於想超越原唱,反倒使聲音走形,顧此失彼”雲雲。而另外一首經常被首推為齊豫“第一經典”的《菊歎》也曾經有人翻唱,也常常弄得自己非常尴尬。這首音域跨度極大,旋律異常優美的歌曲的確也只有齊豫的音色可以勝任。我想起來齊豫某次接受采訪時曾說“唱歌還是需要天賦的,不是什幺歌都適合自己。要想唱好歌一定得要認准什幺是適合自己的”。實際上,李泰祥作品的最佳诠釋人選當然應當是齊豫。另外一個故事也是有關《你是我所有的回憶》的。目前見到的版本無一例外的告訴我們,這首歌的歌詞同樣是李泰祥老師寫的。其實不然。真正的作者大家應該不陌生——他80年代初跑到大陸,他早期的一首《龍的傳人》到現在都是華語歌曲的永恆經典,在台灣被禁之後,他與大陸年輕的歌手陳琳合作出許多的重要的作品,並導致大陸流行歌曲快速進入到一個嶄新的創作領域,——他就是侯德建。後來金聲公司為免遭禁,而將詞作者署名為李泰祥。當初,聽到由齊豫證實的這條消息,很是感慨。早期的歌手和創作者其實很不易,無論生活還是創作環境。所幸,這首作品經由李泰祥的發揮,煥發出奪目的光彩。
下午的一齣戲 [音乐] 豆瓣
陳明章 类型: 民谣
发布日期 1990年11月29日 出版发行: 滾石唱片
和一般流行音樂或是民歌大不相同,陳明章的作品真實,因為它們都取材自我們生活四周。他用細膩誠實的心,描述這個社會的過去,現在,及未來,因為他愛這個島嶼,他要用音樂記錄她的成長。
坚固柔情 [音乐] 豆瓣
8.5 (11 个评分) 罗纮武
发布日期 1989年2月15日 出版发行: 滚石唱片
专辑介绍:
1986年,“红蚂蚁合唱团”解散后,乐队主唱罗纮武与鼓手兼团长沈光远共同组建了“友善的狗音乐工作室”。罗纮武自此便开始退居于幕后的制作工作,先后参与了赵传《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李宗盛《84-89作品集》、黄韵玲《没有你的圣诞节》等专辑的制作。
1989年,他再度与原“红蚂蚁”成员沈光远、黎旭瀛合作,推出了他个人的首张专辑,也就是这张名列台湾百佳第37位,无论词曲都堪称华语Blues音乐经典之作的《坚固柔情》。(突然发现原来1989年出了如此之多的好专辑)早在“红蚂蚁”时代,《爱情酿的酒》等作品中,罗纮武那充满情感张力的嗓音就曾令许多人为之折服。而在《坚固柔情》中,他更是在以往基础上多了份深度及更加随心所欲的控制力,显现出成熟的蓝调曲风。
时下的CD往往一张专辑中放好多歌曲,但买回去听听却大多是烂歌,好听的佳作只有一两首而已。与之截然不同的是一些好的专辑往往是不足10首歌的,《坚固柔情》这张专辑便只有8首歌,却首首好听,曲曲经典。
好男儿志在四方,专辑一开始就营造出一种出走离别的氛围,罗纮武在《破茧》中唱道“我只有离开家,再找一个地方,好忘掉忧伤”,然而“不管我往哪里闯,结果都一样,都一样,都一样”。此曲颇为耐听,吉它声如泣如诉,罗纮武的声线高处激昂入云,低处柔情似水,“忧伤不过该如何思量”每听到此处,总是百感交集,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主题曲《坚固柔情》放在第二首,这是一首百听不厌的佳作,罗纮武的演唱在高音部分可以用“撕吼”二字来形容之,录音上更有一种空灵的效果,加上黎旭瀛的吉它和罗纮武的演唱交相呼应,将歌曲悲伤的主题发挥的淋漓尽至。吉它演奏在结尾部分转为主角,时而留白,更表现出一种悲伤之后的空虚感。
拥挤的乐园 [音乐] Spotify 豆瓣
陳昇 类型: 民谣
发布日期 1988年5月1日 出版发行: 滾石有聲出版社有限公司
唱歌的人陳昇用音樂的良心,在這擁擠的樂園,唱反流行的歌,紓緩你冒險的靈魂。如果有誰認為陳昇有一點怪,那是因為他太真實。體驗陳昇的真實和坦誠,趕緊收藏這張專輯。
柴拉可汗&一千個春天 (天水樂集復刻版) [音乐] 豆瓣
8.7 (9 个评分) 蔡琴 Tsai Chin / 李建复 类型: 民谣
发布日期 2005年5月20日 出版发行: 喜瑪拉雅
絕版二十餘年,兩張傳說中的經典專輯,終於再度問世!
◎天水樂集策劃/李壽全製作/陳揚、陳志遠編曲
◎民歌末期「力挽狂瀾」的經典鉅作
◎1981年原始母帶32bit/96k Remaster,發燒級爆棚音質
◎收錄全新出土「謝幕曲」珍貴demo與伴奏版本
◎精心重現原始專輯內容,收錄珍貴歷史圖文資料
◎天水樂集成員親撰回顧感言、樂評人馬世芳8000字專文導聆
天水樂集的時代背景
1980年冬,幾個搞音樂的年輕人,經常在新生南路的「紫藤廬」煮茶清談。其中有寫歌的、有唱歌的、也有搞製作的,都是二十歲出頭的熱血青年。聊到唱片公司如何「欺負」年輕人,不禁同仇敵愾、愈談愈激動。最後,大家決定一起豁出去、乾脆脫離唱片公司體制,以獨立創作人的身分「大幹一票」,「天水樂集」就此誕生。
他們年紀雖小,卻個個大有來頭:蔡琴和李建復是當時最受歡迎、備受景仰的民歌手,李壽全是「新格」旗下最搶手的製作人,蘇來、許乃勝、靳鐵章都是才華橫溢的詞曲作者。他們信心滿滿,以為光憑這群人的才華、誠意和勇氣,就一定能夠橫掃樂壇、再造新氣象。
對於當時唱片界不合理的情況,蘇來寫道:「著作權賣斷,歌者因公司門戶不能自由演唱喜愛的歌,是一種阻礙進步的行為。欲求突破,只有從根本上入手。那就是組成團體,從創作到演唱一以貫之,不假他人,不受商業箝制,完完全全,對自己,對大眾負責。」這段豪氣干雲的宣言,當年竟被視為「離經叛道」、「忘恩負義」。如今詞曲版權不賣斷、唱片公司用「版稅」方式和音樂人拆帳,都早已成為「常識」,然而回首當年,著作權法還沒通過,侯德健寫「龍的傳人」只拿了三千塊,李建復錄一張專輯也只有兩三萬的酬勞,唱片賣得再好,也與他們無關。對照暢銷專輯動輒創下十幾萬張的市場紀錄,難怪他們悒鬱不平。
那是「雲門舞集」、「蘭陵劇坊」、「雅音小集」先後在舞台上掀起熱潮的時代,出版界「漢聲雜誌」崛起,高信疆主編「人間副刊」,報導文學方興未艾,鄉土論戰餘溫未退。新的啟蒙年代,彷彿就在伸手可及之處。也是在那陣子,台美斷交,人心惶惶,「莊敬自強」口號震天價響。「美麗島事件」之後的大逮捕和軍法大審吸引著全國的注目,政治氣氛悄悄開始鬆動。台灣經濟持續「起飛」,服務業人口漸漸追上製造業人口。而到了1980這一年,台灣人聽得最多的歌是費玉清的「中華民國頌」,和李建復的「龍的傳人」。
從七○年代中期,楊弦創作「中國現代民歌」、李雙澤喊出「唱自己的歌」口號以來,「西學中用」、「文化傳承」一直都是青年創作歌謠的重要課題??「唱自己的歌」這個口號背後,原本就有著強烈的國族意識。而七○年代「鄉土意識」的萌芽,又讓這樣的思考有了更豐富的樣貌。「天水樂集」的作品充滿故土中國的文化意象,音樂形式則揉合了西洋搖滾、古典音樂和傳統戲曲的風格,或可視為「中國現代民歌」這個脈絡經過數年洗禮,吸收了豐富的製作、創作與市場實戰經驗之後,形式與內容臻於圓熟的典範。這反映了那個世代知識青年的思惟,也和「雲門」、「蘭陵」呼應,在「橫的移植」與「縱的繼承」之間努力尋找新的出路。
幸或不幸,「一千個春天」和「柴拉可汗」竟也成為「民歌」風潮末期,企圖「挽狂瀾於既倒」的最後經典。這場轟轟烈烈的音樂大夢,許是「走得太快太遠」,聽眾不如想像中捧場。他們原本打算出三張系列專輯,分別是李建復個人專輯、李建復和蔡琴的合輯、以及蔡琴個人專輯。但前兩張的銷量不如預期,規劃中的第三張也就一直沒做出來。加上李建復入伍服役、許乃勝赴日留學,大家意興闌珊,「天水」僅僅維持了一年多便結束了。這兩張專輯總共花掉了240萬的製作費,在當時是相當驚人的規格。投資發行的「四海唱片」,最後並沒有回本:「專輯賣得不夠好,害四海沒賺到錢,所以第三張我們也不好意思再做了。」李壽全苦笑著說。
「天水」解散不久,金韻獎停辦、海山唱片結束營業,市面上跟風抄襲、粗製濫造、標榜「民歌」的作品到處氾濫,「民歌沒落」之說甚囂塵上。新生代的滾石唱片與飛碟唱片相繼成立,以強勁的「企劃導向」方式替唱片界帶來一番新氣象,開展了台灣流行音樂的「後民歌」時代。「天水」的起落,正好處在「前浪」待退、「後浪」初興的交匯點。「天水」集結音樂人才獨立製作專輯、先爭取「百分之百的音樂製作自主權」,再找發行公司合作出版的模式,替八○年代末期林立的「音樂工作室」樹立了最早的榜樣。這樣的合作方式,讓音樂人的想法得以不受唱片公司的無謂干預,也間接促成了後來台灣流行音樂百花齊放的榮景。而版權和版稅的觀念,之後也透過許多音樂人奔走串連而成為共識,「強迫賣斷」的劣習不再,證明「天水」當初的堅持確實值得。
天水樂集的音樂:細聽這兩張專輯
「天水」這兩張專輯的精神內涵或許承襲著「中國現代民歌」的脈絡,但就音樂形式而言,它們骨子裡是不折不扣的搖滾樂。李壽全早在新格時期替王海玲、李建復製作專輯的時候,就「偷渡」過一些搖滾的元素到民歌專輯裡,但直到加入「天水」,他才真正能夠擺脫羈絆、大展身手。
李壽全迷戀的是七○年代Alan Parsons Project、Moody Blues、Yes、Supertramp、Pink Floyd等等「前衛搖滾」樂團的「概念式專輯」(concept album),當年一般的專輯只是把一堆歌曲湊在一起,很少有人思考整張專輯內在的聆聽邏輯或者概念的連貫,音樂製作人也很少和編曲溝通。李壽全算是當時第一個以「整張專輯」的規格去思考,並且對編曲很有想法的製作人。他在「龍的傳人」專輯與陳志遠初步嘗試這種製作/?編曲配合的方式,到了「天水」的兩張專輯,李壽全終於可以再把這樣的理想向前推進一大步:這兩張唱片的核心,分別是「柴拉可汗」和「細說從頭」這兩個「組曲」。兩者風格殊異,但同樣大膽。
長達十一分鐘的「柴拉可汗」交響詩組曲,是李壽全受到Chris de Burgh的"Crusader"專輯啟發,乃決定做一首結合演奏曲與口白橋段的長篇敘事詩,並且把故事背景設定在11世紀的蒙古平原。當時才22歲的靳鐵章發揮想像力,把李壽全的故事寫成六段式的長曲,並且特意用了一些中東式的音階來表現塞外風情。陳揚一口氣擔下了這樁史無前例的編曲「大工程」??據蘇來回憶,陳揚必須「先用鋼琴編出一個模型,再把整個架構建立起來,根本是在創作交響樂。現在你再叫陳揚做這樣的事,我想他也不願意幹了。」同樣才22歲的李建復,聲嗓正是巔峰狀態,標題曲「柴拉可汗」的高音完全難不倒他,清亮的歌喉幾乎壓過了戰鼓喧天的器樂。一曲「別離」唱得盪氣迴腸、卻絕無半分匠氣流氣,真是一整個時代的絕響。
「一千個春天」專輯中的「細說從頭」組曲,則是和「柴拉可汗」相呼應的嘗試。「柴拉可汗」是一氣呵成的長曲,「細說從頭」則刻意讓六首歌各自有獨立的面貌,分散在唱片的AB兩面。這套由蘇來和許乃勝合作的組曲,在精神上與雲門的「薪傳」呼應,企圖用六首歌描繪出先民渡海來台、落地生根、世代傳承的歷史。六首作品曲勢起伏、風格殊異,又要能夠創造內在的連貫性。李壽全說,這其實也帶著"Rock Opera"(搖滾歌劇)的味道。
陳揚再度接下這樁編曲的大工程,並且用了跟「柴拉可汗」完全不同的風格:且聽「古厝」開場那段一分多鐘的鋼琴前奏,一絲腥氣也無,沈鬱悠遠,層層遞進,再徐徐引入李建復和蔡琴的歌聲,不愧大師手筆。「陳揚在學校主修鋼琴和打擊樂器,對這兩種樂器有很獨到的想法,」李壽全回憶道:「當時『天水』有幾首比較實驗性、比較『怪』的歌,我就交給陳揚去編,其他想做出某些特定風格的歌,就讓陳志遠來處理。他們兩個人的工作習慣很不一樣,但是都非常有才華!」
我們在「細說從頭」組曲確實可以感受到陳揚的野心:「我的鋤頭扛在肩」瀟灑如雨珠的鋼琴、「搖搖童謠」晶瑩剔透的鍵盤前奏,都是不落俗套的示範。「白浪滔滔向前航」拳拳到肉的大鼓打得漂亮,「歡喜慶豐年」後段的鑼鼓鐃鈸則是把「武松打虎」最末的那段實驗更進一步,整曲管弦齊鳴、電吉他熱火朝天,堪稱台灣搖滾樂錄音的里程碑。放眼當時樂壇,恐怕只有次年羅大佑遠赴日本錄製的「之乎者也」堪與並論。
李建復在「武松打虎」中把他的聲腔潛力發揮到極限,演唱表情之豐富、之「戲劇化」,恐怕是他演唱生涯空前絕後的嘗試。作曲的蘇來在這首歌用了驚人的14度音階,恐怕也只有李建復能夠駕馭這樣難唱的作品。陳揚的編曲更是令人咋舌:先是用琵琶和木吉他密密交疊、模擬林裡風聲,繼而引進京劇武場的鑼鼓,象徵「打虎」的橋段,再以熱烈的搖滾吉他作結,最後更神來一筆,拉進一段民間喜慶音樂的嗩吶鐃鈸,創造英雄凱旋的熱鬧情境。李壽全說:「我們那時候對於要如何呈現『打虎』傷透腦筋,後來想到京戲裡抽象的舞台,也會用音樂去象徵一些東西,就請樂師來錄一段武場的鑼鼓,完全保留京戲的元素,只有陳揚墊了一點鋼琴。曲子最後的節慶音樂,表示武松凱旋歸來。錄音的時候我們幾個都下去一起敲敲打打,很熱鬧。」這首歌徹底實現了「百分之百創作自主權」的理想,前衛勇猛的曲式,如今聆聽,仍然足以讓後輩汗顏。
光從「柴拉可汗」開場曲「漁樵問答」就能感受到「天水」不受拘限的才情:游正彥行雲流水的藍調吉他和梆笛呼應交響,象徵漁夫和樵夫的對話。中國式的旋律竟然和藍調吉他搭得天衣無縫,值得向編曲的陳志遠脫帽致敬。「你可以想像樵夫砍竹子做了一支笛子,那漁夫的釣魚線就是吉他弦吧!」李壽全笑著說:「陳志遠自己也是練吉他出身,很想玩玩看blues的東西,於是由他告訴Masa(游正彥)自己想要的彈法,兩個人合作,才能把它錄得這麼好。」
在那個沒有電腦取樣技術的年代,陳志遠在「寒山斜陽」的前奏用電子合成器手工「創造」出撞鐘的聲效,並且做出了李壽全想要的類似Alan Parsons Project的鍵盤音色和空間縱深:「陳志遠全憑想像,用Roland JP-8先做出『金屬』的音色,再做出『木頭』的音色,然後把兩種混在一起,就是『木槌撞鐘』的聲音,結果非常逼真,實在很厲害!」
又如「傻子的理想」,是一首New Wave風格的搖滾樂,恐怕很多人都不記得李建復竟然唱過這種「搖滾巨星」風格的歌。李壽全說:「那時候很少人做這種搖滾的東西,陳志遠用sequencer(編曲機)去做了一段鋪底的音色,但當年還沒有數位的sequencer可以設定,只有類比式的,你得一直跟著拍子按按按,才能做出這種效果。」蘇來和李壽全合作的歌詞,就是當時「天水」的自許:「大家不肯做的/?我們來擔當」,這股理直氣壯的熱情和勇氣,驅動著這些「傻子」,做出了動人的成績。
此外,當然不能忘記「天水流長」這首「主題曲」。當初大家就是因為聽到靳鐵章寫的這首歌,才決定採用「天水樂集」這個名字,多少也有「尋根以明志」的意味。靳鐵章的作品多半有著雄渾的風格,這首歌細膩中不失壯闊,短短的篇幅中,李建復高亢的聲嗓和壯麗的弦樂,把格局拉得極為開闊,使這首短歌一點都不顯得「小」,功力了得,堪稱極品。
「一千個春天」雖然比「柴拉可汗」晚了三個多月出版,兩張專輯的錄製卻是同時進行的,工作團隊也都是同一批人。如今重聽,最令人難忘的,當然是蔡琴的聲嗓。時年24歲的她,聲腔儘管不像後來雍容洗鍊,卻自有一股虔誠敬謹的青春氣味,極是動人。而李建復和蔡琴的合唱,更是民歌史上絕無僅有的璀璨組合。專輯標題曲「一千個春天」是陳香梅自傳的書名,她在抗戰時期和美國飛官陳納德的愛情故事膾炙人口,許乃勝讀罷大為傾倒,而有了這首歌。聽蔡琴和李建復對唱,「年輕得像神話」的兩人,歌喉如此清澈,我們簡直要幸福得歎氣了。
梁弘志的「跟我說愛我」是「天水」兩張專輯中唯一不是由六位成員創作的歌曲。這首歌是當時同名電影的主題曲,李壽全取得同意,把它收錄在新專輯的開場。梁弘志的第一首作品「恰似你的溫柔」在前一年由蔡琴唱紅,開創了兩人的音樂生命。他們合作的「讀你」、「抉擇」,也都是膾炙人口的經典。許是上一張故意把主打歌「天水流長」放在B面的作法證明「行不通」,這次他們做了一點點妥協,把「賣相最好」的歌推到最前面來。「跟我說愛我」果然大受歡迎,成為「天水」兩張專輯中最紅的歌,專輯也跟著沾光,銷售成績略勝一籌。
「意映卿卿」從林覺民的「與妻訣別書」發展出來,用另一種角度重寫每個人都在課本裡讀過的故事,悽惻悲壯,是當年「大時代」精神的又一展現,也可看作蔡琴「秋瑾」的姊妹篇。平心而論,當年那些充滿國族意識的歌曲如「龍的傳人」、「中華之愛」、「天水流長」,儘管事過境遷,仍然有著澄澈動人的力量,並不像當年欽定的「淨化歌曲」與時代同朽,關鍵就在這些青年創作人誠摯、純良的用心。有趣的是,當時這首歌數度送審、皆未獲新聞局通過,理由大約是「革命先烈家屬故事,他人不宜妄作文章」云云,令人哭笑不得。
「長途旅行」的編曲只用了鍵盤和電吉他作骨幹,貝斯輕輕鋪底,李壽全幽幽吹著口琴,完全沒有用到節奏樂器,創造出氤氳朦朧的空間感,很有「城市民謠」的味道,在當時是十分新鮮的嘗試,不禁讓人聯想到五年後李壽全在個人專輯「八又二分之一」的編曲方式。
專輯結束曲「謝幕曲」一語成讖,結果真的變成「天水」的最後一首歌。「謝幕曲」旋律非常美麗,當時大家都認為它有主打歌的實力,可惜這麼美的歌,當年並沒有傳唱開來。蘇來回憶「謝幕曲」是「命題作文」,原本就打算放在專輯的最後:「這首歌是為蔡琴量身打造的,寫的時候一邊想像她會怎麼唱,配合她的音域來寫旋律。」
在這次復刻版的製作過程中,蘇來找到塵封多年的兩捲盤帶:一捲是「謝幕曲」的伴奏帶,一捲是他在1980年10月27日自彈自唱的demo,包括若干至今未曾發表的作品。「當時我的工作習慣是,只要作好一批歌,就會去敦化南路的三雅錄音室,花一個下午把它們錄下來。」蘇來說:「後來蔡琴在錄音間唱『謝幕曲』的時候,我們又做了一些調整,所以唱片裡的版本和demo的旋律有一點不同。」這兩捲母帶都是用7.5吋電臺專用盤帶錄製。我們從母帶轉錄成數位格式之後,選出「謝幕曲」的兩種版本,重做母帶後期處理,放在「一千個春天」專輯最後,作為珍貴的史料參考。它們都是初次發表的「新出土」版本。
撫今追昔,回顧天水樂集
就「替音樂人爭取版稅權益、替創作爭取自由空間」的理想來說,「天水」這兩張專輯確實達成了目標。可惜環境險惡,這群年輕人也沒想到進一步成立什麼正式組織,「天水樂集」既非公司、亦非人民團體,一旦成員星散,便形同解散了。回顧那段歷史,他們是這麼說的:
靳鐵章:「天水樂集對樂界的重要性在於它是『工作室』的發軔,那在當時被視為是大逆不道的行為,唱片公司認為我們忘恩負義,但是『版稅』的概念從這裡開始,我想這是個里程碑。其實當初是有點不自量力,但那時候嘗試組曲的東西,背後的精神是希望流行音樂能有各種不同的可能性,試著想做一些有深度和廣度的作品,雖然青澀,但我們的的確確做了嘗試。」
蘇來:「我們當時想的是『放到世界樂壇上,什麼是代表我們自己的東西?』所以我們走的是一個中國風的路線??可惜的是做了兩張唱片之後就無以為繼,理想還是不敵現實。可是現在再看那時候做的事,還是很開心。因為我們大概是台灣流行音樂裡面第一個敢用production house的型態去跟唱片公司談、勇於打破原來的規範、原來的惡勢力。」
李建復:「坦白講我和蔡琴當時都算滿紅的,我們希望藉著在歌壇上的地位來突破一些現況,所以透過『天水樂集』這個工作室形態的組合做出一些作品來,再跟唱片公司談條件。除此之外,也希望能做一些自己真正想做的東西,不受商業的影響。這當然是很理想化的,事實上有點不知天高地厚??我們可能忽略掉我們畢竟還是在做流行音樂,一般的聽眾,尤其是跟我們一起長大、聽民歌的聽眾,可能還沒有脫離聽民歌的習慣,而新成長的青少年可能沒有辦法一下子接受這麼新的東西,所以坦白講,那時候要不是有一兩首很好聽的歌的話,那兩張唱片不容易賣得很好。」
李壽全:「我們最初的動機、理想都沒有錯,只是時間比較早,理念沒有辦法繼續下去,可能我們裡面還是少一個生意人。當時太年輕了,覺得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沒有考慮很多跟商業上的配合。不過我們也沒有後悔,或者懷疑當初做這些東西值不值得,至少現在有人提到這兩張唱片,都覺得我們做得很好。那時候的精神,是沒有辦法再去尋找回來的??。」
蔡琴在1981年底「天水」成軍將近周年的時候,寫了一篇文章,其中有幾句話,或許可以作為這樁「傻子的理想」最好的註腳:
為什麼不把一切留給時間來證明呢?
不能長久留傳的就是無法長存,它自然會有個分曉的。
我們只是想找尋自己的根啊!
關於2005年復刻版母帶
為了這次復刻版的發行,我們輾轉連絡上「四海」唱片的廖乾元先生,並且得知1981年混音完成的四捲1/4吋母帶都還完整留存,外盒上,李壽全24年前的筆跡歷歷在目。感謝廖先生慷慨出借這批母帶,我們在錄音室用所能找到最好的類比式盤帶機,把原始母帶輸出轉換成32-bit/96kz的數位格式,並且參考1981年的原版黑膠唱片,替整張專輯的音場、聲頻、音量、乃至歌曲播放的轉速,都做了憚精竭慮的校正與調整,李壽全本人也親自參與了這次復刻版母帶的重新處理,希望能讓這批歷史錄音,呈現出最細緻、最完整的聲效。我們相信,其中的用心,您會聽得到。
创建日期: 2024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