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者10週年 - 身心與環境

懼胖社會 [图书] 谷歌图书 豆瓣
Unshrinking: How to Face Fatphobia
作者: 凱特‧曼恩 译者: 柯昀青 麥田 2024 - 7 其它标题: 懼胖社會
為何現代多數人,不分胖瘦,都對體重增感到如此恐懼,多一分肉就如臨大敵,罪惡滿懷?
在健康假設和審美文化的外衣下,到底包裹了多少東西?
肥胖如何從一個單純的外在條件,變成對一個人在智識、性格、乃至道德上的判斷依據?
◢◤◢◤面對以健康之名合理化的集體恐懼與內化歧視,
肥胖不是醫療議題,是關乎正義的社會議題◢◤◢◤
★★★★《不只是厭女》《厭女的資格》作者凱特‧曼恩最新力作★★★★
▼生活中,胖孩子的瘦父母會被假設飲食起居照護不周,而受到指責和羞辱。
▼校園裡,教師經常認為肥胖兒童有學業上的挑戰,卻忽略嘲笑、霸凌等造成拒學的社交影響。
▼職場上,其餘條件相同時,肥胖求職者較難獲得僱用。肥胖女性受到的工資懲罰高於肥胖男性。
▼社會面,肥胖者背負耗費公共醫療資源的汙名,與此同時,吸菸、酗酒或熬夜則只被視為個人行為。
▼醫療上,肥胖病患較容易因假設病況「減重就會改善」,而延遲醫療或遭到誤診。
▼司法上,肥胖女性不會遭到性侵的迷思和隱形歧視,可能使加害人被輕判。
◇◇◇◇◇◇◇◇◇◇◇◇◇◇◇◇◇◇◇◇
曼恩因兩本前作成為廣受注目的女性主義新星,她卻用各種方式逃避露臉宣傳,因為她覺得自己「太胖」。她坦言自幼因身材而受到欺凌和貶低,導致她極度節食,時而暴食。她細數自己人生的重要時刻:婚禮、當上教授、女兒出生的時候,腦子想著的都是自己「太胖」。作為一名女權哲學家,她想要相信自己不受文化煤氣燈的影響,但她無法。
曼恩以本書揭露自己長年與內化的「體重羞恥」拉鋸的生活。她發現,在過去的數十年裡,從種族到貧富到性取向,每一個類別中的隱性偏見都在減弱,除了一項例外:體型。曼恩將個人故事與其擅長的嚴謹研究、標誌性的尖銳分析結合,對各種肥胖汙名一一提出反證,揭露人們是如何以「健康」之名合理化體型歧視,進而導致我們對一個人的吸引力、毅力、智力做出毀滅性的假設,以及這如何與其他壓迫系統相交叉,甚至造成工資差距、醫療忽視、教育成果不佳。
曼恩提出一種新的「身體反思性」政治——徹底重新評估我們的身體在世界上存在的目的:它只為我們存在,不為其他人。當談到肥胖恐懼症,解決辦法不是更愛我們的身體。相反,我們必須瓦解控制和約束我們的力量,重塑世界以適應各種體型的人們。
吳嘉苓│醫療社會學研究者
鄭斐文│性別政治與身體社會學研究者
許菁芳│作家
李欣倫│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蔡宜文│社運工作者、蔡宜文的多元宇宙Podcast主持人
蔡培元│《我僅僅只是一個胖子》作者
張慧慈(小花媽)│作家
◢◤不畏重量推薦◢◤
▎曼恩的文筆動人優美,又帶有嚴謹的研究倫理。本書從頭到尾都清楚地彰顯出她的豐富知識與她綜整各方知識的深厚功力。她靈活穿梭於個人敘事與文化分析之間,充分地證成了個人確實即是政治——如果你恰巧擁有肥胖身軀,更是如此。這本書的成功之處在於,它讓我們得以敏銳地意識到,肥胖的生活經驗與肥胖恐懼並非普世皆同,而是深受社會身分的影響與交織。
——羅珊・蓋伊,《飢餓:你只看見我的身體,沒看見我內心的痛》作者
▎鞭辟入裡!勇敢大膽、發人深省。透過嚴謹的學術研究與個人經驗梳理,曼恩徹底剖析並解構了帶有多重面貌的肥胖恐懼。
——科克斯書評
▎在這個對瘦癡狂的世界,肥胖始終被視為失德一般的存在。透過無可挑剔的研究、引人入勝的文字、振奮人心的誠實,此書成功消除了許多肥胖者不應承受的羞辱。作者曼恩對這個世界提出犀利的分析,提醒我們肥胖體態不是偏差、並非異常,且始終不應被如此看待。本書內容扎實,屬於本世紀每一個人都應精讀的經典讀物——若我們期待能創造一個對肥胖者抱持更多尊重、更少輕蔑的世界,更是如此。
——埃薇特・狄翁/《無重之有:為我強韌的身體與靈魂創造空間》作者
▎我相信,就肥胖這個二十一世紀的重要難題之一,曼恩提出了極其明晰的分析。她透過科學、論理與生命經驗,向讀者呈現了肥胖恐懼的道德詆毀意義,直接挑戰了社會普遍認為是肥胖本身失德的有毒論述。
——艾蜜莉.納高斯基/《性愛好科學:掙脫迷思、用自己的方式高潮》作者
▎我所成長的世代向來認為「天底下最美妙的滋味莫過於苗條」,由衷感謝凱特・曼恩催促我們步入下一個「不畏重量」的世代。本書精采剖析了當代的節食文化,不僅讀來津津有味,同時是本溫柔卻堅定的指南,助人擺脫肥胖恐懼的籠罩——從個人到集體,再到社會層次。說曼恩是寫了本「重量級」的曠世巨作,應該不會太誇張吧?
——潔西卡・德菲諾/部落格Unpublishable版主
▎這是一本精采的自我民族誌著作,巧妙交揉了確證無疑的研究文獻與曼恩本人的生命故事。本書精實豐富的學術知識與精準的文獻引用,實在讓我倍感興奮,印象深刻。
——德蕭恩・L・哈里森/《野獸腹中:反肥胖與反黑人的政治》作者
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全新增訂版)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上野千鶴子 聯合文學(udn) 2023 - 09
女性主義經典力作,全新增訂四萬字!〈各位!勿令晚節不保〉、〈難搞女子的厭女情結〉作者上野千鶴子再次辛辣解剖#metoo、AV、仇女、魯蛇、敗犬、援交、恐同、家暴、戀童癖……你可能從來不知道,自己患了「厭女症」
性騷擾是有什麼問題?出現#MeToo、#WithYou、#NotSurprized網路標籤後反而問題大增?誰是難搞女子?為何女子被弄得很難搞?身為女性卻成為AV作家?為什麼年薪一千萬日幣的知名企業OL,夜夜用兩千日幣賤賣自己?秋葉原無差別砍人男大開殺戒的原因,竟是交不到女友?為什麼男人最怕淪為處男,又對同志有莫名的厭惡感?為什麼男人既愛批評女人愚蠢、小心眼,卻又離不開女色?高中女校內部有著怎樣的集團法則?所謂的「母女情結」和「女兒是爸爸前世的情人」間竟然隱藏著嫉妒與復仇?
◆厭女症,來自英語Misogyny,指憎惡、仇視女性,對女性化、女性傾向與特質抱持蔑視與厭惡的行為或心理。日本女性主義學者上野千鶴子剖析日本社會「性」與「性別」相關議題,解讀恐同、援交、戀童、家暴、剩男、敗犬、春宮畫、皇室、家庭、企業與女校文化所產生的厭女情結,辛辣直接,一出版便獲各大媒體書評推薦,震驚日本社會,好評不斷。
◆「厭女」雖然普遍,卻非注定,會隨著歷史、社會、文化而改變。這個概念工具鋒利無比,任誰都可以使用這個概念工具,去解決自己所屬社會當中相應的問題。比如說:「對,那個是同儕情誼。」「這果然是恐同。」「原因在於厭女。」等等。
──然而,從厭女的洗腦脫身後的自己是誰?又要往哪裡去才好?如果自我是根據洗腦裝置而建立起來的,不就得全盤否定過去的自己了嗎?「洗腦前」與「洗腦後」的分界有這麼明顯嗎?若厭女對女性來說就是自我厭惡,那麼脫離厭女的洗腦之時,我就不再是「女人」了嗎?我要怎樣才能作為一個「女人」活下去呢?
◆日本網友震撼分享:「讀完之後,我眼中的世界徹底改變了」「希望男性也能讀讀本書,看完後只要保有自覺,一定能夠找到更好的對象吧!」「女性不管多優秀、個性好、會運動,都只能依據容貌和年紀被男性打分數。我總以為自己想太多,直到看了這本書……」「日常生活充滿了『因為你是男生』和『因為妳是女生』的刻板觀念,讀了《厭女》之後,我才明白那些長期累積的違和感究竟是什麼。」
◆如果你/妳曾經想過:女性比較不會開車、情緒化、缺乏邏輯思考如果女性遭到性侵,她自己也有責任家裡重男輕女,對女兒的要求卻高於兒子男性對待女性的態度常取決於她的外表女性的異性緣太好,很容易被同性排擠女性都愛高富帥,害許多男性交不到女友男性上酒店不算對妻子或女友的背叛學歷、收入太高的女性很難找到結婚對象沒有結婚的女人終究是「敗犬」#MeToo的女性小題大作
──所有的理所當然與難以啟齒的不快,都是「厭女症」作祟
◆名人推薦
「參差對照之下,尤其值得思索的是『君臣父子』格局的漢文化,無論在潛意識層次或在日常細節中,有沒有這類的……厭女症候?」──平路(作家)
「讀完《厭女》讓我自己好幾次憤怒且哀傷地重新省視這些在看似平等表象下的性別剝削,而憤怒之餘,我也才得到救助──因為終於知道長期以來我深深怪罪自己的那些東西,不全然是我的錯。」──李維菁(作家)
「不論是女人還是男人,我們必須先承認自己的厭女症,然後才得以走出陷阱,迎向一個開闊的未來。」──林芳玫(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性別研究學者)
「奇怪矛盾的社會心態,來自深層的文化建制,隱藏在大眾潛意識,不只是一句傳統父權就能帶過。如何不習慣這種習慣,就從閱讀上野千鶴子開始。」──胡晴舫(作家、文化評論家)
「這是一本大膽解剖男性心理真相的書,不但好看,更讓人不禁邊讀邊發出驚呼:『原來如此!』而對兩性關係有了一種全新的體認。」──郝譽翔(作家)
◆媒體推薦
《朝日新聞》、《日本經濟新聞》、《週刊文春》、《讀賣新聞》、《婦人公論》、《共同通信》、《SUNDAY每日》、《日經BP線上》、《Cyzo-Woman》、《週刊讀書人》、《松任谷由實Premiere對談》等媒體熱烈討論
「閱讀本書需要抱著一些覺悟。作者近乎粗暴地揭露至今仍潛藏在日本社會中的厭女情結。關於年輕世代的「草食男」等現象也有強而有力的論述。」──《朝日新聞》書評
「交往的時候,總會被男友要求有女人味;日常生活充滿了『因為你是男生』和『因為妳是女生』的刻板觀念,讀了《厭女》之後,我才明白那些長期累積的違和感究竟是什麼。」──《日經BP線上》書評
◆讀者好評
AMAZON.JP讀者四顆星熱烈推薦!
「這本書所分析的現狀,恐怕不只男性,也有部分女性不能認同吧。因為厭女情結已經深入日本人的空氣和土壤,是宿疾一般的存在了。」
「在工作上與男性同事合不來的我,讀了這本書後彷彿得救了。至少我可以試著說服自己,所有的挫折並非因為我天生比別人差,而是來自社會對性別的不友善。」
「感謝上野老師寫出這本書。在日本,女性不管多優秀、個性好、會運動,都只能依據容貌和年紀被男性打分數。我總想,會這麼難受,難道是因為我想太多嗎?但讀了這本書之後,我被上野老師向厭女文化投出的直球所拯救了。」
「一面感受著深入社會的厭女情結,鼓掌喝采的同時,心臟也被絞得疼痛不已。讀完之後,我眼中的世界徹底改變了。」
「女性就不用說了,我更希望男性也能讀讀這本書,這對任何人來說都是相當切身的問題。」
◆日本網友好評推薦
「分析很有趣,卻也很痛。一不小心,就被名為上野的剃刀刺傷了。然而,忍著傷口的疼痛讀到最後的話,會發現這並非傷人的鋒刃,而是微小的光芒。」
「希望男性也能讀讀這本書。雖然書中並未提供解決厭女情結的辦法,但看完之後,只要保有這樣的自覺,一定能夠找到更好的對象吧!」
不只是厭女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Down Girl: The Logic of Misogyny
8.1 (17 个评分) 作者: 凱特.曼恩(Kate Manne) 译者: 巫靜文 麥田 2019 - 12
每個男人心中都藏著一名厭女者嗎?絕非如此。
厭女不是病態心理、不是人格問題,更非「男性專屬」,
它是結構的打手、父權的機器,是一個強制女性不得踰越本分的執法機構──
而99%的人都深受其害,無論男女。
◇為何談性別歧視之外還要談厭女情結?兩者有何不同?
◇厭女情結如何與性別歧視攜手合作,將女性分為好女人與壞女人,獎懲並行、分而治之?
◇為何在越是貌似性別平等的「後父權」國家,厭女的反撲越劇烈?
◇厭女者聲稱他們並非仇視全體女性,只厭惡「做出特定行為的女性」,謬誤何在?
◇為何女性特別容易原諒厭女的男性,有時還比男性表現得更加厭女?
◇為何大眾傾向於責怪厭女攻擊的受害者,甚至認為她們罪有應得?
◇厭女情結如何巧妙地偽裝成「理性中立客觀」,潛藏於集體意識之中?
◇政壇作為「有毒陽剛氣概」之傳統典型場域,使得當代女性政治人物面臨什麼樣的巨大挑戰?
本書為康乃爾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凱特.曼恩一槌定音之作,出版後在性別學術界獲得極大迴響。其論述以女性主義分析哲學角度出發,另闢開創性觀點,且大幅討論知名社會與政治案例,將過去許多曖昧難辨的厭女現象解析得更為透徹,不僅翻新了社會大眾對「厭女」一詞的既定刻板印象,更指出過往相關解釋的偏誤與不足。曼恩指出,厭女情結乃是一敵意系統的展現,與其採用心理學解釋,更應詮釋為一種社會政治現象,方能尋求解決之道。當厭女結合了社會慣習,深植人心,往往難以察覺或對抗,本書則為「拆解厭女」提供了最關鍵的指引。
我,厭男 [图书] 豆瓣
作者: 寶琳.阿芒熱 译者: 一千度 寶瓶文化 2023
「厭男」不是厭惡男性,
而是鄙視,且受夠男人野蠻地
躺在特權中坐享其成。
★厭男不是性別歧視,而是對「厭女」的回應。
★法國現象級圖書,《紐約時報》、《泰晤士報》、《獨立報》、《Elle》、《每日郵報》……各國媒體強力推薦!
★一本被全球男性群起撻伐的振聾發聵之作,已授權超過20國外語版本。
★沒有艱澀理論,有的是不再甘於「低男一等」的態度與自信。
★在法國首印量只有450本的小冊子,卻因書名引發「性平委員會」男性官員強力反彈、各國媒體爭相報導,讓作者成為千夫所指的箭靶。
他們說教,或者索性對我們極力要說的充耳不聞。
他們開著自以為無傷大雅的性玩笑,
絲毫感覺不到自己造成了傷害。
當他們偶然福至心靈去接一次小孩、打掃一次家裡,
便被捧為完美人夫。
當他們被指責為厭女時,便急於辯駁:
「我?性別歧視?!我家裡可是有一個老婆、兩個女兒、兩隻母貓的呀。」……
▍獨家爆炸新聞來啦:人類世界裡不是只有男人!
「所有女性都應該停止自我貶低。每當陷入自我懷疑時,一定,一定要問問自己:如果換成一個普通男人,他會怎麼做?」
從媽寶男、男性說教、#MeToo運動,到異性戀框架、家務分配、女性間的團體情誼,作者以犀利、金句百出的觀點,佐以廣大女性都曾切身體會的日常經驗,闡明自己「厭男」的原因,以及自古以來,因父權導致的性別歧視與不平等現象。
藉著本書,她要為深植人心到近乎洗腦的父權社會除魅,也向女性喊話:不要再為自己無法成為聖母或是「神力女超人」而自責了,我們應該允許自己像個正常人類一樣,擁有瑕疵和缺陷。
//
「人們常常混淆憤怒和暴力,其實這兩者並不總是相關。
遭到歧視後爆發的憤怒,
與男人羞辱、強姦和殺害我們時的暴力程度根本沒有可比性。
擺脫溫柔平和、甚至近乎被動的女性角色束縛,
積極要求男性改善自我,這對我們才是最有利的。
為此,我不再急於向任何人澄清:
不,我不是真的厭男,我只是在幽默地開玩笑。
我不想再浪費時間和精力去裝出一副溫柔熱情的模樣了。
我或許根本就不是那種性格的女人……
而且說到底,不溫柔又有什麼大不了的。」
──寶琳.阿芒熱
何苦為男?:活在競爭、控制與成就壓力下的他們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許雅淑 游擊文化 2025 - 10
當女性已經擁有多元選擇時,社會對男性的期待還是非常單一…… 身為男人,要獨立、堅強果敢、理性、不能示弱、不能輕易說苦;作為丈夫與父親,要有肩膀與擔當、能養家活口,最好有車有房;職場上,男人要以事業為重、勇於競爭、要有野心、要當領導者…… 許多男人終其一生,都活在「要像個男人」的壓力下: ◉不斷競爭──在男人的世界裡,永遠不能滿意自己的表現,必須隨時隨地讓自己比他人優秀。◉成就壓力──男人從就被教導要成就非凡,但絕大多數人都很平凡,理想與現實的落差,讓男人充滿了挫折與焦慮。◉控制他人──社會期待男性必須擁有權力,期待他們領導、支配與征服他人。如果失去掌控(例如失業、被伴侶拒絕),會衝擊男性的自尊。 本書作者是一名女性社會學者,從小到大,她看見身邊的男性為了符合社會對男人的期待過得很辛苦,卻同時承受既得利益者的罵名。她以敏銳的觀察與深刻的研究,揭示男性從小到大的焦慮、壓抑與無聲的痛苦。 「男人明明有很多特權,憑什麼說苦?我看見父權體制賦予他們的不只是特權,還有特苦;更多的期待,就是更多的壓力、更多的痛苦。」 本書以台灣社會為語境背景,填補台灣性別平權議題中的「男性視角」,探究一個常被忽略的議題:成為男人的代價是什麼?
透過自身經驗、時事與社會案例,作者剖析男性在家庭、學校、職場、親密關係、婚姻中被賦予什麼期待。男人為了符合這些期待,付出了什麼代價?而無法達成期待的人,又承受什麼苦楚? 這座「困住男人」的山,究竟多麼沉重--
❏永無止境的「不夠好」焦慮不夠勇敢、不夠高、成績不夠好、職業不夠好、賺得不夠多、不夠man、不夠成功……,男人的一生都被捲入永無止境的追求、比較與競爭中。 ❏被迫獨立與情感壓抑「男兒有淚不輕彈」,一旦說苦就是脆弱與無能。這種過度壓抑情感的教養,導致男人的情感表達和自我覺察能力受到剝奪,常常有苦難言,甚至失去說出口的動力。 ❏「工作至上」的緊箍咒工作不僅是收入,更是男性身分認同的核心。失業的男人會覺得自己不像個男人,面臨失去一家之主和陽剛氣質的危機。他們常常難以離開高壓職場。 ❏婚姻市場的階梯化要求在婚姻市場中的男性要越高越好,不只是身高、要有房子、有車子、有工作,這些競爭壓力讓許多男性疲累不堪。  ❏被忽視的男性憂鬱與暴力根源男性罹患憂鬱症的比例雖然低於女性,但自殺率卻更高。他們傾向隱藏心理困擾,因為承認憂鬱意味著不夠堅強。當痛苦無處宣洩,有些人會轉向酒精、藥物,甚至採取極端暴力手段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四大必讀亮點】
★女性主義視角 × 男性困境 從女性視角理解男性之痛,突破性別對立,展開平等對話。★不只「特權」而是「特苦」 深度剖析職場、家庭、親密關係下,男性的壓抑與挫敗。★從隱形憂鬱到極端暴力的社會根源 探索男性行為背後的情緒黑洞,解讀社會「不願碰觸」的陰影角落。★男性困境 ≠ 對抗女性,而是共同解放的開端 父權不是男女之間的拚輸贏,而是我們共同的枷鎖。 這不是一本為男人喊冤的書,而是寫給父權體制下受苦的每個人。是一本終於願意聽男人說話、幫他們說出來的書。 唯有當我們不再用「像個男人、像個女人」去看待他人和自己時,才能打破框架,找到真正的主體性,擁有「成為自己」的機會與自由。 【各方推薦】
推薦(依姓名筆劃排序)吳易澄|新竹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醫師陳豐偉|醫師作家 楊貴智|法律白話文運動站長楊雅儒|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臺灣男性協會 作者以台灣社會文化為基調,從女性社會學家之視角,貫通心理學、文學、精神分析與大眾文化之中的眾多媒材與案例,並融入自身的觀察,寫就一本足以涵容男性之苦,既充滿同理亦不失批判的報告書。──吳易澄(新竹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醫師) 作者以女性之姿,回眸父兄輩承受的囿限,透過她的社會學訓練,嘗試討論性別又跳脫出性別,同理除了女性,男性亦在父權體制和思維框架深受壓力。書中列舉不少名例,這些例子無不令讀者延伸思索「何苦為男?」如何走向「性/別無礙」。──楊雅儒(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本書的價值在於指出男性困境的制度性根源,避免將問題簡化為「男人自己的錯」。我們也想補充:父權不是只讓「弱勢男性」難受,而是籠罩所有人的結構,它同時壓抑女性,也規訓男性;無論男女,都可能成為壓迫者,不分男女在各個階層也難以全身而退。——臺灣男性協會
有毒的男子氣概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盧省言 網路與書 2021 - 7 其它标题: 有毒的男子氣概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男人也是!
台灣第一本由本土創作者撰寫的男性性別史,
告訴你歷史是如何一層又一層地壓得男人喘不過氣!
PTT名人馬雅人、中山大學社會系教授王宏仁專文推薦↼
■「總裁系列誤我一生!」這麼多加諸給男人的規矩究竟從何而來?
歷史上的不同時期,社會對於男人的要求都五花八門、各不相同。古希臘羅馬的男人既要在戰場上所向披靡,也要能在政治場域以理服人;中世紀的神職人員認為禁慾守貞才是真男人,但講求勇敢忠誠、禮遇女性的騎士更為耀眼;啟蒙運動後,具備完美禮儀、能歌善舞、約會不放女性鴿子的紳士成為男人中的男人;到了工業化時代,粗獷暴力、渾身肌肉、自力更生的勞工又成了男性楷模;最悲慘的還是兩次大戰期間,一個不害怕戰爭、絕對不從場上逃跑的士兵,才是真正的勇者。
這些歷史加諸給男人的框架層層堆疊,導致到了現代,一個「新好男人」的條件越來越苛刻:對外必須品學兼優、年薪百萬、言行得體,長相斯文乾淨與練出六塊腹肌;對內則要柔情霸氣、專一負責、還要有體貼入微的高情商……讓人不禁想吶喊:當個男人為何這麼累!?
■不只是女人需要從刻板印象解脫,男人也要!
「換日線」專欄作者、倫敦大學歷史博士盧省言,在近年教授男性史課程時發現,從歷史經驗來看,大眾往往誤解女權的興起會壓抑男權,導致近年性別爭議越演越烈;然而,體制造成的框架並非僅局限女性,男性一樣受害甚深。因此若要達到真正的性別平權,無論是女人或是男人都要一同解放。
本書從西方史出發,細數從希臘羅馬、維京勇士、中世紀騎士、英國紳士到二戰士兵,社會如何用「男子氣概」限囿男性。唯有當我們理解這些「有毒的」男子氣概如何產生,才能真正從框架中走出。
好評讚美
性別史中,男性史的研究長期缺席。本書應用各種史料,以詳實而有趣的敍述、生動的圖片與寬廣的視野說明西歐歷史上男性氣概的形成,深入地剖析了父權體制對兩性的迫害,值得細細品味。──────黃克武(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我們今日會以為「男子氣概」是一種超越時空、普遍適用於(也要求著)男性的性別想像,然而本書透過爬梳文學文本與史料,精緻地展示了這個性別想像是如何在歷史中被一點一滴建構起來,並是怎樣累積了許多不同族群階級、不同時代與地域的差異,這補足了我們認知上的空白。當我們更了解這套性別想像是如何形成的,我們也才更有可能將之相對化、更可能靈巧地操演收放,而非把它當成絕對的準則。──────盛浩偉(作家)
「人是自身時代的產物」,幸運的是我們有歷史,既可回望,也能前瞻;更幸運的是我們生對了時代,恰能見證《有毒的男子氣概》為台灣的性別思辨注入活水。透過新世代史家平易近人的書寫,我們明白男女處境是對照而非對立關係;並不至將當代的 Me Too 運動、同性婚姻合法化,又或對於女性主義的反動之聲,視作公眾討論的終點。感謝歷史,每一天都是起點;感謝省言,在起點領跑。──────林欣蘋(天下雜誌《換日線》內容主編)
男性建構的世界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Man-Made World, or Our Androcentric Culture
作者: 夏洛特.吉爾曼 译者: 邵愛倫 暖暖書屋 2020 - 7 其它标题: 男性建構的世界:我們的雄性本位文化
女性主義先鋒作家,思考雄性優勢局面的負面效應
單一性別獨攬大權,對人類進程實為不利,人類生命應有全新的視野與層次。
雄性本位下,每一層社會關係都由男性主宰、為男性便利而生。
無論道德、法律、戰爭、宗教、教育……每個面向都是滿滿的雄性痕跡。
在雄性本位文化中,男人無條件受到認可,整個世界都是他的世界,人類的標準建立在男性特質上;而女人的全世界就僅限於家庭,她擁有的是嚴格限定女性職責與興趣的預設場域。而其他部分卻都是男人的生活場域,此一性別獨占了人類集體的活動,並用男人獨有的姿態管理這些活動。
男性將妻子視為財產,用成千種限制來箝制女性。將占一半人口的女性如此不正常的限制、削弱,甚至排除在外,勢必戕害女性的成長與母職的表現,對全世界有巨大的影響。要否定或扭轉這種世人公認的假設絕非易事。我們生存的整個世界、每件手工藝品、每種行業、每個科學領域、每種形式的藝術、各種日常的消遣娛樂,以及所有的政治、社會、文學、藝術、經濟等,都是全人類的成就,不該由單一性別建構。然而在雄性本位優勢的漫長歷史下,人類卻無意識地養成了雄性支配的習慣與傳統。
今日人類的發展已到了某個程度,男女皆有能力看透並跨越性別差異,通力打造更進步的世界。為了兩性的利益著想,很值得點出單一性別過於強勢的負面效應,會對人類進程大為有害,因為一個思考、感受、行為都以爭鬥為基礎的性別,很難溫和地將人類關係趨向和諧。
本書特色
◎本書比西蒙.波娃的《第二性》更早38年出版。
◎學術界公認為具有現代性突破思想框架的女性主義啟蒙經典名著。
◎本書的觀點有超越時空的前瞻性與現代性。
推薦書評
◆《男性建構的世界》所寫,其目的是要對抗許多男性建構之「龐大」而「嚴重」的禍患,以及他們帶來的「殘酷」和「暴虐」影響。──瑪麗.希爾(Mary A. Hill)教授,巴克內爾大學(Bucknell University)
◆偉大的心靈是相通的,先行者的洞識彼此呼應,她們都在從事「典範轉移」的思想工作。吉爾曼與波娃要打破的思想框架,要轉移的典範是「男性主導的觀點,男性建構的世界」。她們書寫的方向相當一致,甚至論證的方式與討論的子題也相當類似。──成令方(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
爆紅、成癮、愛馬仕:一位英國教授的社群媒體臥底觀察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陳安妮 / 彭諾曼 商周 2025 - 08
☆〞快來加入行銷學教授安妮阿姨的五星級社群媒體華麗探險——保證讓你不虛此行!☆〞 ★-:+:-:+:-寫了那麼多行銷策略論文,當網紅應該難不倒我吧?-:+:-:+:-★ 大學教授隱姓埋名,親自下海經營社群媒體。不只是一場網紅實境秀,更是一趟自我發現與重生之旅。 為什麼十個學生有十一個想經營自媒體? 倫敦的行銷學教授潛入社群平台,展開一場臥底實驗。沒想到,她竟然有點上癮! 這本書是她經營自媒體五年的經過:看似華麗的實驗,實則充滿對現代生活的洞察。她看懂了流量背後要付出的代價,也看懂社群媒體如何改變了我們的價值觀與自我認同。在現實與人設之間遊走,她試著不違心地參與,不失真地觀察,不忘保持幽默感。 這是一段有時優雅,有時狼狽,教授拎著愛馬仕開著保時捷做田野調查的真實故事。寫給在社群媒體滑過、笑過、焦慮過的每一個人。
被出征的世界:炎上、正義魔人、群眾狂熱、取消文化,看「社會正義」如何顛覆我們的世界! [图书] Goodreads 豆瓣
世界はなぜ地獄になるのか
作者: 橘 玲 大旗出版社 2025 - 6 其它标题: 被出征的世界
【內容簡介】-齊聲推薦-
(依照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王乾任|Zen大的時事點評粉絲團版主
陳永峰|京都大學法學博士、東海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主任
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劉珞亦|法律白話文運動行銷總監

「不喜歡」的話,那就「取消」掉好了!

在日趨複雜的社會裡,
一個能實現所有理想與公平,如魔法一般的政治體制並不存在!

世界最有名的作家被取消了
因創作《哈利波特》系列聞名於世的英國女作家J.K.羅琳,她如何會走到今日被人取消的地步?簡而言之來解釋的話,羅琳就是刻意去「踩跨性別地雷」的「愚蠢勇者」。

被賣到幫派的北韓少女
「每當談論到政治,就會被人威脅不怕遭到取消嗎?人們如同放棄了言論自由一樣。」好不容易從北韓暴政下逃離的朴研美,為何說自己在「自由國度」美國中,經歷到無異於來自北韓的「壓迫」?

霸凌是一種娛樂嗎?
日本音樂人小山田圭吾,在參與二○二○年東京奧運暨帕運開幕儀式音樂製作期間,被人揭發他過去在雜誌專訪上炫耀自己學生時期的霸凌行為,以及嘲笑身心障礙者的言論,是真有其事還是節目的惡意剪輯……
失控的憤怒機器:從同理到對立,社群媒體如何扭曲人心 [图书] 博客來 谷歌图书
OUTRAGE MACHINE:How Tech Amplifies Discontent and Disrupts Democracy—And What We Can Do About It
作者: Tobias Rose-Stockwell 译者: 溫力秦 寶鼎 2025 - 6 其它标题: 失控的憤怒機器


面對憤怒的社群世界,我們還有選擇!

2004年Facebook誕生,
邁入網路社群平台世代。
原本促進人際連結和分享的美意,
因演算法的出現,使操縱與選擇之間變得模糊,
現在成為網爆與煽動性貼文充斥的「憤怒機器」,
若無法關閉它,那我們至少要學會如何自救!

  原始的網際網路並不是為了讓我們感到沮喪、分心、困惑和憤怒而設計的。然而,在上個十年之交,一些小功能在社群媒體公司悄然推出,卻意外引發一連串戲劇性的變化,影響了媒體、政治和整個社會的運作,不經意間創造出一個我們無法忽視的憤怒機器。

  托比亞斯身為本書作者、網路設計師和媒體研究員,分享這些技術所引發的關鍵變化,以及它們如何點燃社會信任危機。他引用創新研究和生動的個人故事,展現社群媒體如何將我們束縛在一個前所未有的公共表演系統中,訓練我們反應而非反思,攻擊而非辯論。

  利用我們憤怒的觸發器和策略,作者剖析這些工具如何劫持我們深層的部落社會本能和心理脆弱性,以及它們如何成為專制者的機會主義平台,對民主規範造成重大威脅。不僅點出社群媒體的問題,作者更帶我們深入探討每一項新的媒體技術是 如何擾亂我們理解世界的能力,從印刷機到電報,從廣播到電視。

  這本《失控的憤怒機器》將社群媒體置於混亂、暴力和新興寬容的歷史循環中,採用清晰的語言和強有力的插圖,提出我們面臨挑戰的巨大程度,同時提供實際可行的解決方案並指出一條充滿希望的出路!

本書特色

  1.作者托比亞斯身為作者、網路設計師和媒體研究員,親眼見證演算法等技術如何引發社群媒體的關鍵變化,以及是如何點燃社會信任危機的過程。他提出透過重新審視社群平台的互動模式促進更健康的公共對話,並以「有建設性的反對」作為正向的社會行動,具有極高的參照價值。

  2.本書有大量的圖表輔助,深入探討每一項新的媒體技術如何擾亂我們理解世界的能力,從印刷機到電報,從廣播到電視。讀者甚至可以不必讀說明的文字,便可秒懂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

名人推薦

  周世恩  數解人意科技股份公司 執行長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洪培芸  「人生五書」作者、臨床心理師
  郝旭烈  郝聲音Podcast主持人
  黃兆徽  台灣事實查核基金會董事
  蔡宇哲  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專文推薦

  強納森.海德特  紐約大學社會心理學家、《失控的焦慮世代》等暢銷書作家
  鄭俊德  閱讀人社群主編
  劉嘉薇  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

各界好評

  「托比亞斯是直覺大師和譬喻高手,這是一本生動又令人難忘的書。」  ——紐約大學社會心理學家、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正義之心》(The Righteous Mind)作者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

  「這本書以紮實的研究為基礎,深入揭示社群媒體令人不安的破壞性影響。」  ——書評雜誌《Kirkus》

  「這本書精闢剖析社群媒體平台如何利用用戶憤怒的情緒……作者從歷史角度洞察,並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包括提高演算法的透明度,嚴格驗證「所有用戶都是真人」等等,指出一條可擺脫困境的路徑。針對如何馴服社群媒體,本書提供卓越的見解。」  ——《出版人週刊》(星級評論)

  「作者客觀平衡地以沉著又專業權威的角度,闡析社群媒體及其運作方式,這在當前充滿衝突與焦慮的時代來講實屬不易。羅斯-史塔克威爾運用許多帶有怒臉表情符號的圖表來說明他的觀點,有些圖表不僅增強說明的力道,同時也意外製造幽默的效果。」  ——線上雜誌Slate

  「這本書引人入勝地探索了我們這個時代的雙刃劍──社群媒體,以有系統的步調追溯當前處境的形成演變、各種息息相關的層面,以及可行的解決途徑。絕對是一本刻不容緩的必讀之作。」 ——《紐約時報》暢銷書《子彈思考整理術》(The Bullet Journal Method)作者瑞德.卡洛(Ryder Carroll)

  「托比亞斯以洞察力和敏銳的視角,深入檢視數位科技如何形塑我們的感知、人際關係,甚至個人的身分認同。本書提出重要觀點,有助於我們建構更具人性的未來。」  ——人性科技中心聯合創辦人、《Your Undivided Attention》播客主持人崔斯坦.哈里斯(Tristan Harris),曾出現在Netflix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The Social Dilemma)中

  「這本書真的讓人愛不釋手。它揭示社群平台如何在不經意間讓用戶沉迷於憤怒的情緒,以及我們該如何才能清醒過來。《失控的憤怒機器》絕對是你的必讀之書。」  ——Theory of Enchantment創辦人克蘿伊.瓦爾達里(Chloe Valdary)

  「《失控的憤怒機器》深入探討科技如何影響我們的心智與社會,讀來扣人心弦。羅斯-史塔克威爾所提供的視角,正是當前這個愈來愈令人迷惑與混亂的時代迫切需要的觀點。」  ——網站Wait But Why創辦人(創作者)提姆.厄本(Tim Urban)

  「托比亞斯這本著作的嚴謹性、研究論證與內容深度無與倫比,同時又意外地清新易懂。」  ——國際知名心理治療師、紐約時報暢銷書《情欲徒刑》(Mating in Captivity)作者埃絲特.沛瑞爾(Esther Perel)

恥辱 [图书] 豆瓣
Disgrace: Global Reflections on Sexual Violence
作者: 喬安娜·柏爾克 译者: 陳信宏 貓頭鷹 2025 - 3
為什麼性暴力中需要感到羞恥的是受害者?
「羞恥不屬於受害者,而屬於允許傷害發生的意識形態、法律框架和權力結構」
◎「誠品、金石堂、城邦讀書花園、TAAZE讀冊」選書
◎勵馨基金會王玥好執行長專文推薦
◎全面剖析性暴力的多重面貌,正視無所不在的性暴力
◎挑戰性暴力的範圍,反思我們既有的用語和觀念
◎立基於現實,展望沒有性暴力的未來
全球女性中每五人就有一人遭到性暴力,即使在性別意識抬頭的國度裡,性暴力依舊難以消除。本書作者希望透過深入理解制度、意識形態、文化習俗如何促成性暴力,追求一個沒有性暴力的未來。書中案例分析跨越時代、階級、種族與地域,從盧安達大屠殺中帶有種族滅絕意圖的強暴、戰爭中的大規模性侵與「慰安婦」、演藝圈性醜聞到約會強暴等等,可以說是第一部真正的性暴力全球史。
●當性暴力作為一種恥辱
性暴力與其他暴力不同之處,在於性暴力被賦予一種羞恥感。羞恥感的重點不在於當事人做了什麼,而是其他人如何看待他。受害者相信自己失去「貞潔」,被指責行為「不檢點」,甚至是因果報應的結果。於是,責任就由加害者轉移到受害者身上。
怪罪受害者是「恥辱」賦予性暴力的特質之一。這讓受害者難以開口言說,因而讓性暴力就此埋藏在沉默之中。性暴力的羞恥性也往往與一些法條結合而更為加重,比如臺灣《刑法》226條規定強暴受害者如果羞忿自殺或意圖自殺既遂,強暴犯的處刑就會受到加重。如此一來,法律等於強化了這樣的觀點:女性一旦喪失「貞操」,就是遭受了足以驅使人自我了斷的沉重打擊。
●遭扭曲利用的性暴力
除了恥辱,性暴力也是一種受各種因素扭曲的暴力。有人會因為受害者與自己屬於不同的性別、種族、階級就認為對方遭受的傷害微不足道,或反之基於刻板印象,將黑人男性詆毀為強暴犯。也有人認為婚姻內不存在性暴力,比如在台灣就曾以「破壞家庭和諧」為由譴責「夫妻間有性自主權」的訴求。有人無法認可他人性向,而意圖用性暴力加以「矯正」。也有人會利用自己的權勢對別人施加性傷害並加以掩蓋。在族群衝突中,性暴力可以成為打擊對手的工具,甚至讓受害一方為了避免使族群蒙羞,放棄追求正義。本書作者分析了性暴力的各種面向,她認為應避免以「先進國家」的標準去理解所有社會中的性暴力,同時也要避免視某些種族或文化為落後之象徵,認定在那樣的社會中性暴力本是平常。
●打造一個沒有性暴力的世界
儘管從古至今的性暴力往往令人瞠目結舌,卻是可以被消除的。本書意圖證明,強暴是文化建構而成的行為。這種行為隨著時間與地點的不同而有極大的差異。這些差異提供了線索,讓我們可藉以打造出更和諧、更公正也更平等的世界。而第一步就是真正認識性暴力的本質。
*書中涉及真實性暴力案例之描述*
願我們能一起理解,並尋找改變的可能。
◎專業推薦(依姓名筆畫序)
王如玄  現代婦女基金會董事
王玥好  財團法人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勵馨基金會)執行長
王曉丹  政治大學法學院教授
李屏瑤  作家
法思齊  東吳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
陳宜倩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
陳昭如  作家
黃長玲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顧燕翎  台灣大學婦女研究室創始研究員、前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長
◎好評推薦
《恥辱:一部性暴力的全球史》……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批判相關論述之際,仍能展現學術反省的真誠開放,為知識去殖民的研究做出貢獻。讀者或許未必都能同意書末對於「如何打造出一個沒有性暴力世界」的理想與做法,但無論如何,本書提供了諸多犀利且清明的洞見,為至今仍受困於性暴力的幽黯世界,提供一點希望的亮光。——陳昭如,《沉默》《無罪的罪人》《判決的艱難》作者
「該羞恥的是那些性侵犯」——2024年法國馬松性侵案被害人吉賽兒因配偶及多人性侵害而站出來抵抗的勇氣,震撼許多人。在這本書中,作者以全球性暴力史的觀點,堅定且溫柔地闡述從社會運動、司法審判、法律變革及至呼籲如何創造無性暴力的世界,同時敘及臺灣從性侵害犯罪防治法草案到刑法修正夫妻間性自主權的歷程。本書對於從事性暴力防治運動的改革與實踐者而言,是沉靜的省思,也是驅動改革的力量。——王如玄,現代婦女基金會董事
倫敦大學柏爾克教授於本書中,即嘗試從各個面向去檢視全球各地之性暴力問題,並同樣認為性暴力是一種歷史與文化的建構。於是,對抗性暴力,從來就不應僅從法律的面向著手,而更應該將焦點放在整個社會的性別文化。對抗性暴力,亦非專屬於警察、檢察官或法官等執法者或司法工作者之責任。Wherever we are situated, we can make a difference。這本書告訴我們,任何人都可以為減少這個社會上之性暴力貢獻心力,且亦唯有如此,始有可能建立一個「rape-free」的世界。——法思齊,東吳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
在《恥辱》當中,柏爾克既是學生也是老師,精心探究各種不同個人與團體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努力」,以便打造出一項強大、全面而又必要的干預方式,能夠適用於多種不同情境,並且總是注重連結與關懷。她的分析與省思極為嚴謹,然而又以溫柔而毫不動搖的態度要求我們重新思考、重新想像以及重新設計我們的個人與集體策略,以便創造一個沒有性暴力的世界。
——拉萊希,倡議人士、社區組織者、社會正義顧問暨教育者
柏爾克提供了一部性暴力跨國史,並且呼籲建立一種縱橫主義式的團結以終結性暴力。這部全面性的著作援引世界各地的案例與報告,顯示性暴力的獨特性和普遍性……這部著作是一項勇敢無畏又令人印象深刻的性暴力陳述,從眾多區域和語言當中擷取例子,針對暴力的正常化和其去政治化的版本提出質疑。
——巴特勒
一部研究上的巨大成就,也是一項範圍最廣泛的政治檢視之舉。同樣引人注目的,還有她對於個人意見的尊重、她把各地情況的細微末節和世人對強暴的承受方式連結在一起,以及她堅持所有人與所有性別在「充滿性傷害的世界」裡都同樣脆弱的觀點。在打造更美好也更安全的世界這項奮鬥當中,對於想要把消除強暴放在第一位的人士而言,將會是一本必讀著作。
——羅絲,著有《論暴力以及以女性為對象的暴力》
歷史學家柏爾克的這本重要著作……通過將嚴謹的歷史和理論分析與世界各地的抗爭故事結合起來,本書將幫助所有為無性暴力世界奮鬥的人——因此,它將成為學者和活動家們無價的資源。——《醫學、衝突與生存》
有一些書本應該不必被寫出來。然而,在我們這個充滿缺陷的世界中,它們卻往往是最為迫切需要的。柏爾克的新書正是如此,這本書探討了全球性的性暴力歷史。顯然,恥辱並不屬於受害者,而是屬於那些長期允許這類傷害發生的意識形態、機構、法律框架和權力結構。這本書引人入勝、扣人心弦,且至關重要。柏爾克在書的結尾提出了一些如何創造無強暴世界的建議,我們應當重視這些建議。——《BBC 歷史雜誌》
本書以其全球視角的膽識和極高的可讀性,成為了一部充滿同情和信念的學術作品。柏爾克基於數十年的研究,並以歷史學家全知的眼光探討了一個或許被稱為「及時」的主題,然而實際上這早已是人類歷史的一部分。在各種地理、文化和時代中,性暴力的現實始終是對人類缺陷與殘酷的發人深省的提醒。這是一本發人深省的著作,幫助我們更全面地理解這一現實,並幫助我們想像一個無強暴的未來。——李懷瑜,活動家、強暴倖存者,《生命暗章》和《共謀》作者
性公民權:「知情同意中,曖昧不明的性界線到底是誰界定的?」哥大里程碑研究,剖析性侵害與權力、階級、空間交錯的社會性因素 [图书]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Jennifer S. Hirsch / 梁永安 译者: 梁永安 麥田 2025 - 1 其它标题: 性公民權
性公民權(Sexual Citizenship),意謂著尊重和保護每一個人
對自己身體和性生活的自決權以及平等待遇的權利。
這是一種基本人權,也是社會責任。
◆◇ ———————— ◇◆
為什麼有些人將「沒說不」詮釋為「同意」?
為什麼有些人把對享有他人身體的權利視為天經地義,以及
有些人覺得他們對自己的身體沒有天經地義的權利?
又是什麼樣的社會造就了不把別人的基本性公民權當一回事的人?

➠如果我們知道人們正在飲用受污染的水,一種解決方案是嘗試教育每個人如何安全地使用水。另一種方法是溯源而上,除去水中的毒素,從而減少逐個改變個人行為的需要。實際上,本書要問的問題就是:「能對治性侵害的『淨水法』是什麼樣的?」

性侵害(sexual assault)一詞所涵蓋的範圍,
從任何不受歡迎的、未經同意的性接觸,到性暴力皆包括在內。

對校園性侵害的恐懼已成為大學經驗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研究表明,到畢業時,多達三分之一的女性和近六分之一的男性遭遇過性侵害。但為什麼性侵害在大學生活中如此常見?可以採取什麼措施來預防?藉助迄今為止最全面的校園性侵害研究──在哥倫比亞大學進行的「促進轉變的性健康倡議」調查——珍妮佛.赫希和沙姆斯.康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框架,強調性侵害的社會根源,跳出當前專注於同意、把校園視為「獵場」的掠食者,以及危險的勾搭文化等議題的辯論。

《性公民權》藉助於對不同種族、性別、性取向和社經背景的學生多年的訪談和觀察。赫希和康這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研究揭示了讓性侵害屢見不鮮的社會生態系統,解釋了物理空間、酒精、同儕群體和文化規範如何影響年輕人對性和性侵害的經驗和詮釋。透過「性計畫」、「性公民權」和「性地理」等強而有力的概念,兩位作者提供了一套新語言以理解年輕人的性關係是受哪些力量所影響。具有同理心、洞察力且涵蓋廣泛,《性公民權》改變我們對性侵害的理解,呈現出一幅對治這個問題的路線圖。

儘管性公民權這個詞在台灣,還不像性別平等、性教育或同性婚姻等詞語那樣被大眾廣泛使用或認知,但這背後的理念正在全球許多國家中被接受和落實。這是一個重要的進步,是對多元性別與性取向尊重的體現,同時也是人權進一步實現的表現。
鏡頭前的二次創傷:嗜血新聞背後的真相與人性 [图书] 谷歌图书 豆瓣
The trauma beat: a case for re-thinking the business of bad news
作者: 塔瑪拉.雀莉(Tamara Cherry) 译者: 洪慈敏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25 - 03 其它标题: 鏡頭前的二次創傷
孩子的人生只有一次,媽媽的人生也是!
「當媽媽,可不可以不偉大?」
母職的真實心聲完全揭露
────寫給所有────
永遠下不了班的媽媽
擔心自己不夠愛孩子的媽媽
職場焦慮的媽媽
  「這不是一本告訴女性應該做什麼的捷徑指南,而是一段探討女性正在經歷什麼、渴望什麼的深刻對話。」──泓舟(本書作者)

◎母親就是要承受(育兒的)一切嗎?
◎無法符合理想的母親形象,就不是好母親嗎?
◎可不可以只當一個及格的母親就好?
◎可不可以期待孩子的爸爸也多投入一點?
◎當媽媽沒問題,問題是,當所有的人都在期待你會是一個全心投入的媽媽──包括你自己。而你自己的才華、事業、成就、自我,都將因此犧牲。

  這是一本挑戰母職天生認知的訪談集。在本書中,作者訪談二十餘位女性,有些人是全職媽媽、有些人是職業婦女,還有兩代人共同照顧等,不同育兒條件下的女性。在作者的引導下,她們卸下心防,去談那些看起來不夠正向、不夠光明,甚至令人覺得「當媽媽怎麼可以這麼想?」的心聲與想法。

  「如果將母親們進退兩難的複雜處境置於不斷變遷的社會大環境中分析,會發現她們的困境是具有普遍性的;而落在每一個個體身上,又是複雜而幽微的。像大海一樣,儘管看起來都是一望無際的蔚藍,若仔細聆聽,可以發現每一片海浪打落在礁石上所激起的潮水聲不盡相同。」──泓舟(本書作者)

  本書記錄了居住於城市的職場媽媽、單親媽媽、全職媽媽、兩代人共同育兒等育兒條件下的女性,希望透過她們相似又不相同的故事,來探討母職背後的本質;以及,拋開母親的身分,她們渴望成為的那個自己究竟是誰;並試著尋找解決女性如此疲憊與困擾的線索……。還有家裡的那位隊友,究竟是「神」?是「家具」?還是完美的「皇帝企鵝爸爸」……

★關於人生規劃★
  如果我沒有結婚、沒有生孩子,甚至是沒有生第二個孩子,我的人生是不是會完全不同?肯定會。我配偶在職場上的成就,是不是也是我本應享有的成就?

★關於孩子I★
  結婚、生子後,孩子就是我唯一的價值嗎?除了育兒之外的所有成就,是不是都會因為我花比較少的時間在孩子身上,我沒有親手替孩子做早餐,甚至是我為了能夠早日回歸職場而放棄餵母乳,所以被質疑:「妳是不是花了太多時間在工作上,所以疏忽家庭,疏忽孩子?」

★關於孩子II★
  就算是心甘情願把心思放在孩子身上的母親,也得面對「孩子就是媽媽的成績單」的壓力。更可怕的是,這種壓力除了可能是外來的,也可能是內建的。也就是說,外人看著小孩,評語往往是「媽媽有沒有教好」;媽媽看著小孩,也往往會自我審查:「我把孩子帶好了嗎?」

★關於爸爸★
  爸爸們──是在討論母職時,一個時常被忽略的主題,原因大多是在:爸爸與媽媽之間究竟該如何分工?而在過去的價值觀與社會視線下,爸爸通常在家庭中是隱形的。本書中,作者透過訪談,釐清相對於媽媽們,爸爸面對時代轉變,會如何思考自己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

★媽媽永不下班★
  孩子長大成人、結婚生子後,媽媽就從「媽媽」的照顧責任中退休了嗎?答案是很難。現代化工業社會中,許多媽媽花了幾十年撐持家庭,照拂兒女。年老時也很難從母職當中辭退,而必須扮演兒女的後盾,幫忙照顧孫子孫女。媽媽從不退休,直到媽媽凋零。

「在書中,我試圖呈現母親的多重面向。職場媽媽在工作和育兒之間分身乏術的掙扎;全職媽媽在看似安穩的生活中默默承受的孤獨感;單親媽媽在育兒責任與追求自我之間來回搖擺......這些真實的敘述,旨在讓人們理解,當我們談起母親時,不僅有愛的光環,還有她們真實的喜怒哀樂。」──泓舟(本書作者)

【金句搶先看──育兒與教育】

▍我們習慣於歌頌母親的偉大,認定女性天生能夠勝任母親的身份,是孩子們的主要照顧者、陪伴者,但是極少有人會在一個女性成為母親之前,願意坐下來,面對面,耐心地告訴她,今後要為之付出怎樣的代價,生活重心將如何難以逆轉地改變。

▍經過無數個抱著嬰孩一夜無眠的夜晚,她充分體認到:全職媽媽是一份從早到晚、沒有下班時間、沒有年假的工作。

▍生孩子、養孩子,本就應該得到家庭的支持,把所有事都壓在媽媽一個人身上是行不通的,也是不公平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僅需要媽媽,也需要爸爸的教育和陪伴。

▍教育的問題,其實不在於學什麼教育理念和方法,而是媽媽本身的提升。當媽媽的視野放寬、身心平衡的時候,引領孩子的成長就是副產品,一切都會水到渠成。

【金句搶先看──關於婚姻】

▍在婚姻中,妻子或丈夫都不能百分百地做從前的自己。只要任何一方必須藉由壓抑個人需求來成全另一方,對一段長期關係而言,都是不公平的。

▍無論從事何種工作的女性,即使家庭事務再費力費心,她們依然會讓自己站在問題的核心,主動成為家庭裡那個解決問題的人,而大部分的丈夫不會有這樣的認知,也不會主動自我要求。

▍時間長了,妻子會慢慢從希望得到丈夫的傾聽、善解人意和力所能及的支持,逐步轉變為「他只要不和我唱反調,就太感謝了」。

▍她們在一段關係中、一個家庭中,經年累月反覆表達自己的需求,即便有時候看起來是抱怨、是憤怒,像一個閥值很低的壓力鍋──事實上都在表明她們渴望被看見、被重視,以及得到尊重和有效的支持。

【金句搶先看──個人自由】

▍「孩子三歲之前由母親照料,能成長得更健康。」這一觀點的影響力非常之深遠,也讓很多女性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失去了自由。

▍身為女性,我們已經在職場、家庭、各種人際關係和生活的縫隙裡,進行了太多的自我反思,做出了太多看不見的選擇。

▍一切的變化都發生在她成為母親以後。她不再是她,是另一個被重組的人,不得不放棄、打碎一部分舊有的自我,才能和外界的軌道重新取得連接。

▍比起成為一個別人口中「偉大的母親」,她們更加希望能夠「為自己而活」,而不是為孩子付出一切;她們更加渴望突破「母職終身制」的命運,嘗試不同於上一輩女性的人生。

【金句搶先看──職場媽媽】

▍顧此失彼才是職業女性日日面對的難題。

▍企業期待一名全身心付出的理想員工,家庭需要一個能盡力照顧孩子的理想媽媽,而大部分女性,走鋼絲般地在工作和家庭之間掙扎,忍受著兩難的壓力。──《職場媽媽生存報告》,美國聖路易斯大學社會學教授凱特琳.柯林斯著

【金句搶先看──媽媽的媽媽】

▍兩代人在觀念、生活習慣上的差異,不得不為代際育兒模式貼上「相愛相殺」的標籤。他們彼此之間的愛有多深,羈絆就有多深,相伴而來的矛盾和衝突,亦浮現在兩代人同一屋簷下的朝夕相處之中。

▍上一代女性深度參與下一代的育兒工作......等同於將母職再度延續。對於這部分女性而言,母職幾乎是終身制的,一旦開啟,就彷彿像個陀螺,在一代又一代的身邊,旋轉不停歇。

▍徐阿姨在得知女兒懷孕後,毫不猶豫地前來幫忙,甚至將本應該屬於女兒的母職,本應屬於女婿的父職部分積極主動地一手包攬。母親的責任感幾乎刻在了她的血液裡,無法移除。

【金句搶先看──單親】

▍有一天,女兒問起:「別的小朋友都是跟爸爸生活在一起的,為什麼我就不是呢?」立雯早就知道,這一天終歸會到來,於是選擇實話實說:「因為爸爸和媽媽離婚了,所以分開住了,我們還是很愛你,對你的感情不會變。」

▍後來,讓她從擔心中解脫出來,並感到釋然的原因,是女兒的原生家庭有所缺失是既成的事實,而望向四周,身邊那些在婚姻裡的中年朋友,夫妻之間也各有各的煩擾和問題,其實完美的夫妻關係和親子關係並不存在。

【金句搶先看──共學團】

▍為人之母是很多女性開始「社區參與」的起點,「一起遛小孩」使她們與社區中的鄰里產生了更多深度的關聯,譬如通過定期組織活動、學習資源分享等,大人和孩子都重新發現了社區,在原本陌生而熟悉的環境中共同成長。

▍女性在踏入社會、職場、婚姻、母職後,更加系統地認識到性別背後的含義,不僅僅是生理上的差異,還有那些隱祕的選擇和為之付出的真實代價。

【金句搶先看──爸爸去哪兒】

▍當爸爸們在家庭領域裡向前進一步時,男女在育兒中的勞動和情感付出,才有望達成一定程度的平衡;當我們不再用「偉大」、「超人」等詞語定義母親時,她們才能得到真正意義上的鬆綁。

▍與「職場媽媽」相對的應該是「職場爸爸」,但我們幾乎沒有看到過這一說法。這或許隱含了某種預設:一個女人成為媽媽後,就自然地要被劃分成「為了工作奉獻」的媽媽和「為了家庭奉獻」的媽媽。
善良的歧視主義者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선량한 차별주의자
作者: 金知慧 译者: 王品涵 台灣東販股份有限公司 2020 - 11 其它标题: 善良的歧視主義者
★ 榮獲《韓民族日報》、《東亞日報》、《首爾經濟日報》、
教保文庫、YES24、Aladin書店……等多家權威媒體平台選為「南韓2019年度書籍」!
人們總是堅信自己是善良公民,
絕不會、也不想做出任何歧視行為。
然而,歧視比想像中更普遍、常見。
無論是帶有成見,或是對其他群體產生的敵意,都是非常容易的事。
「我不歧視」的可能性,實際上趨近於零。
有沒有可能,我們其實只是「善良的歧視主義者」?
「我有很嚴重的選擇障礙……」
「皮膚黑到好像東南亞人。」
「女生本來數學就比較弱吧?」
「新住民會來都是想賺錢啦!」
這些話,說起來是不是跟呼吸一樣簡單?
無法判斷與發覺歧視的我們,會造成什麼樣的狀況?
政治人物或公職人員的失言、不周全的設計或制度、
撕也撕不掉的刻板印象標籤、持續的社會對立
弱勢群體的權益只能停留在表面的爭論……
你我皆處在歧視感受的死角地帶,
總是以所處的位置追求「傾斜的公平」,
卻沒發現自身可能已經做出歧視的行為,同時可能也受到歧視。
|女人都可以當總統了,哪來的性別歧視?
女性「平均」處在不利情況一事,過於抽象且難以觸及,
當出現「某些女性比自己優秀」的具體象徵,
「女性雖是少數,但看起來沒有被歧視」便成為盲點。
然而,女性在高階職位的比例是多少?與男性的薪資差距又是如何呢?
|男女平等──永遠的論戰
職場男女比例、針對女性的優待方案、要不要AA制等
無止盡的討論中,藏有怎樣的社會演變脈絡?
男性從性別平等概念與爭論中,感受到的不合理又是什麼?
|未曾察覺的「特權」,例如結婚
所謂特權是與其他群體比較時,擁有相對自然、有利的秩序。
一般人也擁有特權,只是沒有受到動搖時難以發現。
如同可以合法結婚的群體,從不認為這是什麼了不起的特權,
直到同性伴侶的議題出現。
|種族玩笑,好笑嗎?
以前的綜藝節目會出現黑人裝扮,或模仿其他種族的口音逗笑觀眾,
到了今日,這些笑點還通用嗎?
「明明可以一笑置之,幹嘛那麼敏感?」
當笑點會因身分、立場、時間改變,
那真的可以用「好玩、開玩笑」來一概而論嗎?
兩性平權、社會正義、種族平等、性少數者、新住民……
重新面對我們所使用的詞彙、視角,剖析之中的心理與社會運作!
歧視問題無法從單一面向討論與解決,
人人皆有可能同時是權力者、也是弱者。
「世界真的平等嗎?自己真的與歧視無關嗎?
所有人都需要為了拓寬視野的『醒悟』。
倘若缺乏醒悟的時間,
你我便會無意識地依循看似自然的社會秩序,
在不知不覺間參與歧視。
恰如萬事萬物,『平等』同樣不是自然而然。」
「歧視,不單是限於象徵『社會弱勢』或『少數者』等特定群體,
更是關乎組織你我每一個人生活的關係。
因此,我們不妨試著從本書中基於各種原因做出歧視
和受歧視的無數關係裡,回頭檢視你我究竟該如何構建我們的生活。」
我受傷,故而我存在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Minor Feelings: An Asian American Reckoning
作者: 洪朴凱西 译者: 葉佳怡 二十張出版 2023 - 11 其它标题: 我受傷,故而我存在: 關於種族創傷,亞裔美國人的少數者感受
我從小受到的教養及教育都要我取悅白人,
就算宣稱要為自己而寫,我的自我當中仍有一部分想取悅他們。
我到底天殺的在這裡做什麼?
這個人生是怎麼回事?
《時代》雜誌評選年度百大影響力人物,層層剖開亞洲肌膚下的創傷
★2021年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美國圖書獎獲獎作品
★2020年《時代》《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年度選書
★《怒嗆人生》幕後推手A24即將推出改編影集
★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獲獎評語:
「前所未見,說出這樣的故事需要勇氣,而其分析一針見血又發人深省。」
身為韓國移民的女兒,洪朴凱西打從有記憶以來,就一直想證明自己的存在。在美國出生成長的經驗,讓她知道亞裔在社會中占據既曖昧又模糊的位置。亞裔不夠白也不夠黑,黑人不信任他們,白人也無視他們,只有白人想要打壓黑人時會利用他們的存在。如她寫道:
大多數美國人對亞裔一無所知。可是只要我們開口抱怨,美國人突然就對我們知之甚詳:「你們生什麼氣啊!你們亞洲人的地位只排在白人後面而已耶!」就好像我們是在生產線上排成一排的iPad一樣。
▎為什麼我們沉默?為什麼我們順從?
我們害怕被人看出是異數,卻付出更沉重的代價……
在本書中,洪朴凱西深入而具體地探討了亞裔美國人的生存景況。綜觀美國社會中的文學作品,會發現有大量書籍在描寫自我厭惡的猶太人或非裔,卻缺乏等量描述自我厭惡的亞洲人的作品。如洪朴凱西所述,這是因為亞裔早已內化了一套自我審視的方法:因為種族而產生的自我厭惡,就是讓你用白人看待你的方式看待你自己,並讓你自己成為自身最可怕的敵人。
於是,亞裔唯一的應對方式就是對自己嚴厲、習慣偏見,讓自己活在模範少數族群的刻板印象之下。然而,這卻會讓亞裔難以彼此團結,反而因為待在彼此身邊而覺得自己低人一等。
藉此延伸,洪朴凱西點出一種潛藏在亞裔心中的「少數者感受」:當你被迫接受美國式的樂觀主義,少數者感受就會出現,因為那樂觀與你面對的現實相衝突,因此創造出認知失調,催生出偏執、羞恥、惱怒、憂鬱等一系列在心中不斷累積且灼燒的情緒。尤其,少數者感受往往是亞裔決定說出自身遭遇時被指控出現的情緒,只要有人表達出這類感受,都會被解讀成帶有敵意、不知感恩,表現脫離常軌。
▎知名脫口秀喜劇演員黃艾莉(Ali Wong):
「閱讀這本書的感覺非常瘋狂──
我竟如此徹底被看見,真不敢相信這樣的書竟然存在。」
當新冠疫情爆發初始,針對亞裔的仇恨犯罪升溫,本書對亞裔的書寫來得及時又切身,因而成為各大媒體書單與讀書會的必讀首選,也讓洪朴凱西在眾多亞裔作家中顯得獨樹一幟,被視為亞裔心聲的代言人。
本書之所以令人動容,正因為洪朴凱西對自身生命經驗的自剖。她寫到兒時某天和妹妹離開購物中心時在門口碰上一名白人男性,男人看她們快跑過來便替她們扶著門,卻在她們通過時丟下一句「我可不幫中國佬開門的」。這讓洪朴凱西既震撼卻無助,也是她首次體會到亞裔孩子甚至能不被白人當成孩子看待。
然而,亞裔自身並非毫無偏見。洪朴凱西回想母親曾一度告誡她不可以再和某個朋友玩在一起,當她詢問原因,母親只說因為這位朋友是墨西哥人;但當她不作他想地把這件事告訴當事人,卻得到朋友說自己其實是波多黎各人的困惑回答。洪朴凱西事後反思,身為韓國孩子的她,兒時可能也是個漫不經心的種族主義者,而這也是種族創傷難以書寫的原因之一。
▎「亞洲人過得好的謊言是如此滲透人心,因此即便是書寫的此刻,
我也忍不住懷疑自己相對於其他人已經混得不差了。
可是種族創傷不是一種競賽。」──洪朴凱西
從被想像出來的臉部痙攣說起,洪朴凱西敏銳而慧黠地探索亞裔美國人的身分認同與隱性創傷。她從個人延伸到集體,藉由爬梳亞裔集體的歷史、前輩作家與人權工作者的犧牲與貢獻,她在字裡行間中不斷梳理自我身分,也尋思作為韓裔女兒、寫作者乃至亞裔族群成員等不同位置上所面對的思考與磨難。
因此,本書從個人出發,卻也超越尋常的生命書寫。亞裔在美國的遭遇長期只有片面的呈現,而洪朴凱西自願走進亞裔被錯認的過往、被忽略的心靈,使得本書既是她對外在暴力的控訴、對內心自我厭惡的告解,也讓我們獲得對他者另一維度的理解。
得獎紀錄
★2021年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獲獎作品
★2021年美國圖書獎獲獎作品
★2021年普立茲獎決選作品
──榮獲2020年度各大媒體、網站、書評最佳書籍──
★《時代》雜誌年度十大非虛構好書
★《紐約時報》年度好書
★《華盛頓郵報》年度好書
★《新政治家》年度好書
★《君子雜誌》年度好書
★《書單》雜誌年度十大好書
★ 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年度十大非虛構好書
★ 紐約公立圖書館年度好書
★ 書評網站Book Riot年度好書
盛情推薦
宇文正|作家、《聯合報》副刊組主任
李金蓮|資深編輯
張惠菁|作家
陳夏民|逗點文創結社總編輯
劉 文|中研院民族所助研究員
簡莉穎|劇作家
──盛情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各界好評
「當我讀到這本書時,我感覺自己好像被某種我一直說服自己並非真實的事物給撼動了……我寫下許多筆記,本書是讓人想折角做記號加畫線的那種書。閱讀這本書的感覺非常瘋狂──身為亞裔的我竟如此徹底被看見,簡直不敢相信這樣的書竟然存在。美國一直都有針對亞裔的暴力事件,而在這類事件加劇之時,本書顯得更加具有時代意義。」──《時代》雜誌年度百大影響力人物介紹短評,黃艾莉(Ali Wong),知名脫口秀喜劇演員
「洪朴凱西出色、犀利又令人難忘的《我受傷,故而我存在》是我們缺少的一部經典作品……閱讀這本書,就是在重新掌握人性。」──克勞迪婭.蘭金(Claudia Rankine),美國國家書卷獎得獎詩人、《公民》(Citizen)作者
「本書是透過散文去探尋那些無以名之的感受,這些感受難以捉摸、受到否認、無從預期,而且仍未有人探索過——書中生猛地蒐羅了許多尚未命名但不容忽視的事物;本書是一項極為強烈的介入手段、一種挑釁,也是一次重建。」──亞歷山大.奇(Alexander Chee),《如何寫一本自傳小說》(How to Write an Autobiographical Novel)作者
「知道有洪朴凱西這樣的作家存在,我一直感到很欣慰,她在文學界所開闢的空間讓我受益匪淺。但當我開始讀這本書,我猛然發現這本書講述的並不完全是我的經歷。有些文章和段落讓我貪婪地、興高采烈地讀。有些時候,我會一邊把書放下一邊嘆氣或大笑。有時候也在頁面邊緣寫下一堆問號。不過,讓你無法想都不想就對號入座,正是整本書的意義所在,提醒我們亞裔的經歷有多紛雜多元。」──弗蘭妮‧崔(Franny Choi),詩集《軟科學》(Soft Science)作者
「本書在填補我們知識體系中的縫隙時,也很有耐心地揭露出我害怕也不願去點出的情緒及國族祕密。很少有書能改變我們和彼此說話以及跟自我低語的方式。洪朴凱西看透了我們。她的視野及寫作執行力是如此令人屏息。真是天才之作,而且無比駭人。去讀吧。去讀。這本書能看透你。」──基斯.萊蒙(Kiese Laymon),《重型:美國回憶錄》(Heavy)作者
「洪朴表示這本書是在『挑戰自我』,而她做得很好:藉由深入書寫內心的不適感受,她交出了一部注定要成為經典的思想作品。」──瑪姬.尼爾森(Maggie Nelson),《阿爾戈》(Argonauts)作者
「洪朴凱西這本散文集以外科手術般的精準度,將我心中沉睡已久的不適感徹底釋放了出來。」──賈‧托倫蒂諾(Jia Tolentino),《欺瞞之鏡:自我欺騙的反思》(Trick Mirror: Reflections on Self-delusion)作者
「詩人在本書開篇就投下震撼彈。這些散文同時涉足回憶錄、文化批評與社論等多個領域,既是堅定的宣言,也滿溢對自我的懷疑……本書呈現了詩人的坦率與黑色幽默,以及難以忽視的自我意識。」──《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洪朴凱西剖析了她作為亞裔美國人的經歷,細膩沉思了美國的種族意識。在書寫上,作為詩人的她結合文化批評與個人敘事,將她年輕時對於身為韓國移民的女兒所感受到的羞恥與困惑,以及這些感受如何隨著年齡增長而有所變化,全都寫了出來。從分析黑人演員李察.普瑞爾(Richard Pryor)的單口相聲,到審視她對於英語這門語言的理解,洪朴極好地掌握了關於身分政治與他者的重要主題。」──《時代》雜誌(Time)
「本書是深刻的反思。作者透過自身生活中各種一觸即發的時刻,為亞裔美國人更廣泛、且往往帶有漣漪效應的經驗發聲,書寫犀利、拳拳到位。」──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
「本書時而風趣幽默、時而帶來深省,是對身分、社會結構與藝術實踐的迫切思考。這樣的書的出現,是對這個創造力蓬勃發展的世界必要的干預,但卻因為缺乏具體的語言與處理細微之處的能力而受阻。然而,在彌補這一欠缺上,洪朴凱西為我們邁出了關鍵的一步。」──《芝加哥書評》(Chicago Review of Books)
「本書收錄的散文篇篇帶有深刻的自我覺察、筆觸犀利不懈。它敏銳、思考慎重、充滿智性,是帶來破冰話題、讓人大聊特聊的好書。」──《美麗佳人》(Marie Claire)
「以極其坦率的態度,洪朴凱西尖銳地審視了亞裔美國人這個詞在當下的意涵,並且挑戰讀者乃至她自己,去拋棄亞裔美國人經驗的單一敘事,轉而肯認一系列源自亞裔身分而來、卻一直被忽視至今的情緒感受。」──《女士雜誌》(Ms.)
「洪朴凱西的新書直面亞裔美國人身分帶來的棘手問題,書名取自她探索種族之間的刻板印象,以及少數族群所面對的謊言所得出的觀點。在種族暴力與不信任不斷延燒的今天,本書來得及時、絕對必讀。」──《喧囂》雜誌(Bustle)
「一本令人深感震撼的書。洪朴凱西在書中結合回憶錄式的散文與個人反思,還有歷史記載、當代報導,以及藝術與文字作品,就是為了要讓沓雜紛亂的聲音得以被聽見,呈現亞裔美國人這一充滿內部矛盾的集合體。洪朴凱西以敏銳的智慧與極度的真誠做到了這一點。」──《沙龍》(Salon)
旅行在樹梢:七棵樹的故事,與一個生態學家的二十年樹冠層研究筆記 [图书] 谷歌图书 豆瓣
Travelling on the Treetops: The Stories From Seven Trees and Field Notes by a Canopy Ecologist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作者: 藍永翔 春山出版 2025 - 5 其它标题: 旅行在樹梢
在樹冠層展開的旅程
從臺灣到北美,解開巨木與森林的興衰
對我來說,爬樹是一個和樹溝通的過程。尤其是當我先鋒攀登(lead climb)的時候,上攀的過程裡在不同的枝條之間轉換,在轉換的過程裡去觀察這棵樹的形態和生態,瞭解他的「個性」,以及他的生命歷程。當我懂的層面愈多,能看出的故事就愈多。
每一棵樹對我來說都是不一樣的個體,有著不同的氣質。最早的時候,我是爬上樹看周圍的風景,後來才漸漸明白,樹本身就是一個「風景」。──藍永翔
從七棵樹的故事展開樹與森林的生命之旅。藍永翔為全球少數的研究樹冠層的科學家,在這些人當中女性更加稀少。從因有趣而開始攀樹做研究,大樹對藍永翔而言,彷彿是她在大地之上真正的家一樣。透過她與臺灣扁柏、臺灣雲杉、錫卡雲杉、花旗松、壯麗冷杉、世界爺與臺灣杉的相遇,我們將從不同角度認識每一棵生長數百年到數千年的巨木。
這是一本二十年的樹冠層研究筆記。藍永翔從臺灣扁柏開始攀樹的研究生涯,在臺灣雲杉上觀察物候變化,並擴及錫卡雲杉等各種雲杉家族,她深入花旗松的真菌世界,理解壯麗冷杉林的分解與循環,更從世界爺焦黑的樹皮探討林火與氣候變遷的課題,最終並體悟科學溝通的重要性,參與臺灣杉三姊妹甚至全球更多巨木的等比例照拍攝計畫。
在藍永翔的樹冠層旅程,我們不僅瞭解大樹奧妙的有機體世界,更體會到,森林之美即便只是人的浪漫想像,但也飽含超越人類尺度的生命奧義。在一座森林裡面閱讀生老病死,學習大道循環,原來樹木不僅僅是在活著的時候用年輪書寫著日記,在其死亡之後,故事仍在繼續。
大景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張贊波 春山 2024 其它标题: 大景:內蒙古「皇家」草原上的奇異風景與欲望遊戲
《大路朝天》導演張贊波,睽違十年,非虛構長篇巨著
貼身潛伏於內蒙古百萬粉絲「狼主播」網紅身邊
中國社會與直播宇宙交錯的荒誕現形記
風景與囚籠之間的奇異世界
線上線下、現實虛幻,都是人們的欲望遊戲
張贊波的書寫,就像一部躍然紙上、精采紛呈的紀錄片劇集
【書中收錄田野紀實攝影】
中國內蒙古,藍天白雲大草原,蒼狼白鹿蒙古馬──其暗面是觀光圈地、動物營利、生態破壞、傳統式微,以及愈來愈走火入魔的直播與攝影風潮。中國每天有幾十億人次遊走於直播平臺,各種不同類型的網紅主播崛起,各種光怪陸離的景象如病毒一般在線上線下同步蔓延。作為世界第一大相機擁有國,龐大的民間觀光攝影團成群結隊奔赴廣袤山河,用手裡的高檔相機,製造出千篇一律的「集體主義美學觀」美景大片、動物靚照和美女寫真。網紅主播與攝影團卻對身邊的嚴峻現實視而不見,藉助美顏濾鏡和PS技術,竭力讓世界變成一個「正能量」和「歲月靜好」的烏托邦。
張贊波潛伏於內蒙古風景區,近身觀察在「直播宇宙」中穿行的網紅「狼主播」,如何將千里之外的草原風景與「野狼」,透過網路輸送各地,由此靠著粉絲打賞與帶貨獲利。而與狼主播共舞的「野狼們」,每天只能被囚於籠中,啃食冰凍的雞架子果腹。手機螢幕上的「美女與野狼」,背後是對流量數字的重重算計,以及藉助話術和「人設」完成的層層包裝。
網紅們沉浸在直播宇宙的世界裡,享受琳琅滿目的電子禮物以及粉絲們的免費愛心,想破頭腦漲粉絲、上熱門──貼緊官方的正能量主旋律是正途,一走歪,也可能中箭落馬。其實網紅也如動物是「可割可棄」的消耗品,不行了,就再打造另一個網紅。師父帶徒弟,重新走起!繼續掠奪自然風景與動物,繼續多重面具的遊戲人生。
昔日皇帝的獵場,如今成為官商共謀的觀光景區,政府大舉徵地,牧民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愈來愈困難。夢想發大財的觀光霸主,一面擘劃草原上的江山藍圖能掙得多少門票錢,一面積欠建築工、守衛、馴馬師的工資。被圈起的景區,內部設立起各式囚籠,有狼、有馬、有鹿,供聞風而至的業餘「攝影家」和觀光客們,人手一臺「大炮」和手機,對著囚籠裡的獵物「咔嚓咔嚓」,彷若發射沒有煙硝的子彈。從蒙古國來的年輕騎士們,像先祖成吉思汗一樣遠征千里遙遙路途,只為在異國他鄉「打黑工」,既沒有職業保險,工資也遭層層盤剝,祖上的榮光歷史和文化,被以「中國速度」火速打包成「觀光項目」,最後變成粗製濫造舞臺上任人消遣哂笑的庸俗劇。
隨著四季流轉、冬去春來,在這片自然風景疊加人造風景、觀光業和直播業齊頭並進的大草原上,金錢、功名、情色、權力……各種欲望在不加掩飾地流淌;欺騙、背叛、暴力、貪婪、壓榨……眾多故事在目不暇給地發生,濃墨重彩地構築一幅映射當下中國人精神症候的人間浮世繪。狼心狗肺、狼狽為奸、狼子野心──這些取自動物的形容,其實都是屬於人的,人類社會才是最大的動物世界和叢林世界。
張贊波單槍匹馬、長期置身田野,藉助筆和鏡頭,冷峻打量被極權形塑的奇異風景,敏銳捕捉黑色幽默的荒謬奇觀,犀利透視當代中國的幽暗現實,並時常直面最核心最堅硬的時代命題,做出自己的真切反思和深刻拷問。張贊波的文字飽滿,富有細節與厚度,敘事架構和情節走向呈現出傳統章回小說般的質感,也許再次印證那句話:在當下中國,現實遠比虛構電影更戲劇化、更引人入勝,也更讓人鏡鑒深思。
回家 [图书] 豆瓣
The Journey Home: The Cultural Pursuit of People with Mental illness
作者: 陳芳珮 游擊文化 2024 - 8
「真正打擊他們的不是這個病,而是生病帶來的其他挫敗,使他們成了『無用之人』」
一個人有了精神疾病,人生就停止了?
在台灣,數以萬計的精神病患,過著猶如在牢籠的日子,他們的家屬也是。
發病之後,他們就被社會隔開,從此步入生病住院、出院回家、發病再住院的循環裡,難以像一般人一樣工作、社交、談戀愛與結婚,彷彿生命再也無其他可能。
事實上,精神病患就像其他疾病患者,只是受到疾病突襲,在此之前,他們曾有和你我一樣的生活,發病之後,對人生也還有多樣的期待。
本書描述的是一群跳脫桎梏、回歸社會生活的精神病患故事。
他們回到家裡,幫忙家中的事業、照顧家人。
他們遇到生命中的另一半,自組家庭。
他們與幾位病友一起住進社區家園,相互支持。
他們努力培養自己的工作能力,成為備受信任的員工。
然而,這條回家的路非常漫長,僅有少數人得以實現。
多數精神病患都只能過著想回家卻回不了家的日子。
也有一些人回到社區之後,繼續過著孤立的生活。
「現行政策至多是製造出病情穩定,卻只能在社區中無所事事的『廢人』。」
本書以學術研究為基礎,探討台灣一群從「康復之家」回到社區生活的住民經歷。
作者從精神病患、家屬以及康復之家工作人員三方的觀點切入,分析成功回歸社會的人,具備了什麼條件?而無法返家的人,又遭遇了哪些阻礙?
天選之人:造王者與受冕者的權力遊戲,社會地位如何主宰一切,及AI時代的新變化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托比.史都華 Toby E. Stuart 大塊文化 2025 - 11
地位體系讓世界完整,卻也腐蝕靈魂。如果每人付出的努力等值,為什麼成就會天差地遠?
社會地位在人類社會結構中無處不在,從工作場域、教育體系、文化與藝術市場到私人的交友圈中。一旦稍加留意,你就會不住地觀察它如何滲透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柏克萊大學商學院教授托比‧史都華將帶領我們深入探究人類最強大的無形力量——社會地位,以及它如何形塑一切:從我們信任誰、重視什麼,到哪些想法與創新改變了世界,以及誰最終獲得成功的榮耀。 l  為什麼一幅林布蘭真跡能創下數億美元的天價,而他的得意門生的相似畫作卻只值零頭?l  為什麼有些餐廳會成為「熱門打卡地」?l  為什麼某項科技會被吹捧為「下一個大趨勢」?l  為什麼人們在重複的辦公室會議中,總是選擇同樣的座位?l  為什麼知名律師能賺取天價收入? 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社會地位,不平等正是它的核心機制。「努力的人就會成功」,這句話並不完全正確,如果你正與天選之人賽跑,就會發現他們獲取的地位像個強大的加速器,把很細微的領先推進成難以逾越的差距,例如:男性醫生僅僅因為他們的性別而被認為更可靠;多名科學家合作一個研究專案時,不論工作成果,團隊中知名度更高的科學家往往會獲得最多光環;當警察可以觀察膚色時,黑人駕駛更常被攔下。 道理我們都懂,但為什麼人們仍不斷重蹈覆轍?史都華教授指出,因為生活中充斥著不確定性。 排名、獎項、頭銜、名人推薦,一再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健康、人際關係、職涯發展,到我們在社交場合的舉止,以及我們所培養的品味與偏好。沒有它,我們將迷失在無數選擇之中。但代價也極其沉重:即便成就的本身毫無優劣差異,聲望高者在絕大多數的人們眼中就是會比聲望低者來得更為亮眼。全球數位化更助長了此一現象,最後造就了社會地位主宰一切,贏家全拿的世界。 《天選之人》將透過商業、經濟、文學、藝術、時尚等多元領域的精彩案例,展示了地位如何在社會中層層擴散,創造贏家與輸家,但人類文明卻又離不開它;同時,新科技也為我們揭示了一個更公平未來的可能性。  【各界讚譽】「一場資訊豐富且極具吸引力的探索,深入揭示地位動態的重要之作。」——《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 「引人入勝之作,探討了社會地位的力量。史都華是位傑出的學者,本書說明了我們為自己爭取、並給予他人的『尊重』,遠比我們想像的更具分量。」——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紐約時報》暢銷書《逆思維》(Think Again)與《隱性潛能》(Hidden Potential)作者「一本迷人之書,深入討論社會地位、以及微小的優勢如何不斷累積成巨大的不平等。《天選之人》揭露了隱藏的階級體系,它主宰著一切,從文化潮流到數十億美元的企業併購案。」——約拿‧博格(Jonah Berger),暢銷書《瘋潮行銷》(Contagious)作者 王宏恩|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副教授郝旭烈|郝聲音Podcast主持人陳鳳馨|資深媒體人、News98《財經起床號》主持人愛瑞克|《命定之書》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聯合推薦
懸崖邊的學霸:為什麼好學生會崩壞?美國6000個菁英家庭的第一手調查,幫助身處競爭壓力的孩子保有韌性與幸福力 [图书] 博客來
Never Enough: How Toxic Achievement Culture is Hurting Kids and What to Do About It
作者: Jennifer Wallace 译者: 謝宜暉 漫遊者文化 2024 - 11


焦慮、反抗、拒學、藥物成癮……
直擊美國高中優秀學生的鬼故事
拆解永遠不夠好的菁英教養矛盾

  《紐約時報》暢銷書、美國亞馬遜青少年心理學類暢銷書
  特別收錄:家庭、學校、社區的行動指南,幫助孩子建立自信與自尊

  「如果在我十四歲的時候,你問我願不願意砍掉自己的腿,換來去史丹佛大學讀書的機會,我會毫不猶豫地答應。」一名美國高中應屆畢業生接受廣播節目採訪時說。

  如今,追求成績優異不僅成了青少年的壓力,也帶來心理健康的危險風暴。本書揭露美國社經地位前百分之二十家庭的孩子,如何在競爭中成了以出類拔萃為目標的奴隸。作者以親身訪談的一連串個案故事,生動地呈現:

  ●    生活在壓力鍋中的好學生:成就更多、爬得更高、成為同儕中最優秀的人,為什麼反而落入倦怠、憂鬱、拒學、藥酒成癮與自殺?

  ●    無法停止焦慮的父母:把孩子的高成就當成不確定未來的救命稻草,犧牲自己的生活和成就感,甚至為了進名校走偏鋒?

  ●    菁英教養帶來的傷害:只看重個人的目標、失去對學習與生活的熱情,陷入完美思維,忽視內在休息,不瞭解自己……

  本書也引用心理學、教育學與經濟學等各領域研究,幫助父母辨認教養焦慮的深層因素。作者特別提出「重視感」,而非用狹隘的優秀標準來看待孩子,鼓勵大人從成就中鬆綁,幫助孩子從小奠定自我價值感,以此培養韌性、同理心、為他人付出的意識,我們的下一代也才能獲得心理健康與社群生活的意義。

  不要讓我們的匱乏感,世襲到孩子身上,讓本該活出豐盛的生命變得貧瘠。這本書讓父母看見自己內心的擔憂和恐懼,陪著孩子一起建立健康的學習態度。——尚瑞君(暢銷親子作家)

  「說對的話」、以及提供很多的體諒、理解、無條件接納、陪伴與情感支持,這些都陪著我與學生度過一關又一關的艱難,而這本書把這些教養的險阻都鉅細靡遺的整理出來。——楊陽老師(作家/補教老師)

本書特色
 
  1.    檢視父母對孩子課業表現的擔憂,拆解親子關係的未爆彈
  2.    從心理學、經濟學、發展科學等研究,陪伴父母找出解方
  3.    用重視感的教養觀點,讓孩子調適競爭,找到屬於自己的目標
  4.    幫助從小學到青少年的孩子奠定良好的自信心和自我價值感

名人推薦

  尚瑞君(暢銷親子作家)、楊陽老師 (作家/補教老師)專文推薦

  吳曉樂(作家)、陳雪如(心理師/講師/作家 )、蔡伯鑫(兒童與青少年精神科醫師)、諶淑婷(文字工作者)、羅怡君(親職溝通作家與講師)聯合推薦

各界好評

  《懸崖邊的學霸》是以記者之眼、父母心,加上心理學和神經科學頂尖專家的見解,以及來自親職現場令人心酸同時也帶來溫暖的智慧所寫成的,是一本適用當下的書。華萊士為父母提供了別具一格的新框架(包含大量實用的建議),讓教養孩子不再必須在健康、快樂和成功之間拉扯。本書將幫助你的孩子獲得真正重要的能力。──暢銷書《讓天賦自由的內在動力》共同作者奈德.強森(Ned Johnson)

  「我們正處於心理健康的危機之中。《懸崖邊的學霸》是每個人都必讀的社會警鐘,重新檢視了人生的價值與優先順序。這不只是本書而已,也是我們迫切需要的改變開端。」──《紐約時報》暢銷書《公平遊戲》(Fair Play)作者伊芙.羅德斯基(Eve Rodsky)

  「這是本很有智慧的書,也是我們迫切需要的,每一頁都讓我倍感珍貴。作者的話值得你仔細聆聽,處處都是重點。這是下個世代應得的智慧。」──暢銷書作家,Podcast節目「凱莉‧柯利根想知道」及PBS電視台節目「多告訴我一點」主持人凱莉‧柯利根(Kelly Corrigan)

  「作者用專業、深刻且不帶任何批判的文字,引領讀者看清我們在「成就文化」下充滿壓力的環境,並提供了一條更具情商的前進道路。這是一本寫給父母、學校和社區的書,但它的意義不僅僅於此:它還教你如何活出豐富且有意義的人生。」──耶魯大學情商中心(Yale Center for Emotional Intelligence)聯合創辦人兼副院長羅蘋・史騰恩(Robin Stern, Ph.D.)博士

  「一份富有同情心且深具洞見的指南,值得作為我們教養的新指引。」──哈佛大學教育學院(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讓關懷常在」計劃主任及資深教師理查‧韋斯伯德(Richard Weissbourd)

  「在《懸崖邊的學霸》中,作者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呈現重要的研究,並提供具體可用的方法,也就是把「重視感」作為支持孩子心理健康的關鍵。「重視感」是少數在教養時實際可操控的架構之一,對父母而言輕而易舉,對孩子卻有重大的影響。」──Podcast節目「教出好人」(Raising Good Humans)主持人,西奈山親職中心聯合創辦人艾莉莎‧普雷斯曼(Aliza Pressman)

  「有害的『成就文化』,阻礙了父母提供孩子無條件和堅定的愛,削弱了我們的家庭關係,也傷害了孩子。作者汲取了數百項研究和個人故事,將它們萃取成這本充滿力量的書,並分享一個終極真理:年輕人所需要的,也是每個人都需要的,就是明白我們自己很重要;我們的重要性,跟我們的履歷或獲得的獎盃都無關──我們原本的樣子就已經夠好了。」──費城兒童醫院家長與青少年溝通中心聯合創辦人兼主任,《建立兒童與青少年的復原力》(Building Resilience in Children and Teens)作者肯尼斯‧金斯伯格(Kenneth R. Ginsburg)

  「這本意義深遠但淺顯易懂的書,將是這個世代最重要的發聲之一。作者深刻地思考了現代父母面臨的關鍵問題,並為兒童、青少年、年輕人和父母都深受「成就文化」毒害的壓力提供了解方。從新手父母一直到空巢父母,《懸崖邊的學霸》都深具意義。」──「成長與放飛」(Grown and Flown)聯合創辦人、《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麗莎‧赫弗南(Lisa Heffernan)

  「作者以令人印象深刻的研究、同情心及清楚的論述,向我們展示了目前這種『以成就來回報我們的愛』的教養方式,不論對父母或孩子都是很悲哀的;她也向我們展示了如何調整,讓孩子獲得快樂與成長。」────「自由放養孩子」運動(Free-Range Kids movement)創始人蘭諾.史坎納茲(Lenore Skenazy)

  「《懸崖邊的學霸》已經晉升為我心中最有意義的書籍前五名了,很適合青少年的家長和照顧者閱讀!作者為嚴重傷害我們孩子的毒性成就文化提供了實用的解方。這本書將會幫助你認清、並啟動你在這項任務中所扮演的角色,幫助你去支持你青春期的孩子。」────心房研究所(Atria Institute)兒科醫生和青少年醫學專家喜娜‧塔利布(Hina Talib)

创建日期: 2025年1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