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近代、现代和当代中国

Kolya Krassotkin

Kolya Krassotkin @KolyaKrassotkin_5734

118 本书  

暂无

接管杭州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6.5 (8 个评分) 作者: 高崢(James Z. Gao) 译者: 李國芳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9 - 4
當中共接管城市,傳統的城市精英遇到農民出身的新統治者,他們如何看待彼此?
隨着1949年軍事勝利,中國共產黨開始了對城市的接管。中共離開熟悉的農村根據地,進入城市陌生的政治文化生態,逐步鞏固政權、恢復經濟、改造機構。而由此啓動的文化轉型,與其政治變化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本書以杭州為中心,詳細分析1949至1954年間中共對接管幹部的準備和訓練,城市政策的制定與對話,以及接管後城市與鄉村、南方與北方、革命與傳統等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互動。在此過程中,革命者改造了傳統城市,城市也改造了農村革命者。革命者這種新的文化認同,對其樹立新政權的合法性、穩定性和現代性,同時保持革命理想,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
「這本書將成為解釋共產黨接管中國城市的一個標本著作。」
─鮑德威(David D. Buck,威斯康辛大學密爾沃基分校歷史系榮休教授)
翻身 [图书] 豆瓣
Fanshen: A Documentary of Revolution in a Chinese Village
8.8 (12 个评分) 作者: [美] 韩丁 译者: 韩倞 / 邱应觉(校) 北京出版社 1980 - 1
《翻身》可以说是中国北方农村土地改革的一个缩影。全书共分7部,前2部介绍张庄的历史,后5部介绍工作队进驻张庄后所了解的情况以及领导那里的农民所进行的斗争。作者在书中热情地歌颂了中国共产党、毛主席领导下的伟大的土改和整党运动,生动地记录了张庄人民打碎封建枷锁,获得翻身解放的曲折过程。
土地改革与华北乡村权力变迁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8.8 (9 个评分) 作者: 李里峰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8 - 7
《土地改革与华北乡村权力变迁:一项政治史的考察/青年社科英才文丛》以河北、山东等省份为中心,以大量未刊土改档案为主体资料,综合运用政治学、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较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华北地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及其政治意涵。《土地改革与华北乡村权力变迁:一项政治史的考察/青年社科英才文丛》一方面从国家与社会关系出发,深入探讨了土地改革对于国家权力扩张和资源汲取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从微观互动论视角出发,细致描述了土改运动在基层乡村社会的实际运作情形,进而对革命战争年代以来中国政治运作中的“运动式”治理模式的特征和得失作了学理分析和初步反思。
筚路维艰 [图书] 豆瓣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谷歌图书 Goodreads
9.7 (54 个评分) 作者: 萧冬连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 10 其它标题: 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 / 筚路维艰
本书以简明清晰的文字对当代中国的历史轨迹做了逻辑梳理。作者认为,从执政党的建国方略、发展模式和基本政策角度考察,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路径经历了从实行新民主主义开始,途经仿效苏联模式、追寻赶超之路、发动继续革命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五次历史选择。
治理中国 [图书] 豆瓣
Governing China: From Revolution through Reform
8.7 (12 个评分) 作者: [美] 李侃如 译者: 胡国成 / 赵梅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 1
《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是作者30多年来研究中国成果的结晶。它主要从四个方面对中国社会变革、政府管理体系、经济发展,以及中国社会目前所面临的挑战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中华帝国的遗产及其式微。作者谈到孔子和儒家思想、清朝的衰落、共和的兴起.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所走过的特殊发展道路。
书中谈及毛泽东思想、文化大革命、毛泽东时代的政府管理方式、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邓小平时代的政府管理方式变革:1949年以后的中国管理机构设置和结构.如中央政府、县、乡等不同层级的管理体制.以及“条”、“块”管理体系等;目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挑战,如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护环境等问题。《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是继费正清《美国与中国》之后的又一部美国学者研究中国的重要学术著作。作者对中国的深度观察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美国中国学研究的水平。《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无论从方法论、资料运用,还是分析角度上看,都对我国从事国际问题研究特别是美国问题研究的学者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本文源自一舟书库 访问地址:http://www.guyizhou.cn/article/10616.htm
Active Defense [图书] 豆瓣
作者: M. Taylor Fravel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9 - 4
Since the 1949 Communist Revolution, China has devised nine different military strategies, which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PLA) calls “strategic guidelines.” What accounts for these numerous changes? Active Defense offers the first systematic look at China’s military strategy from the mid-twentieth century to today. Exploring the range and intensity of threats that China has faced, M. Taylor Fravel illuminates the nation’s past and present military goals and how China sought to achieve them, and offers a rich set of cases for deepening the study of change in military organizations.
Drawing from diverse Chinese-language sources, including memoirs of leading generals, military histories, and document collections that have become available only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Fravel shows why transformations in military strategy were pursued at certain times and not others. He focuses on the military strategies adopted in 1956, 1980, and 1993—when the PLA was attempting to wage war in a new kind of way—to show that China has pursued major change in its strategic guidelines when there has been a significant shift in the conduct of warfare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and when China’s Communist Party has been united.
Delving into the security threats China has faced over the last seven decades, Active Defense offers a detailed investigation into how and why states alter their defense policies.
求索中国 [图书] 豆瓣
作者: 萧冬连 / 谢春涛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1 - 10
为什么广开言路的大鸣大放,被主席判定为黑云压城?
周恩来、陈云在何种情境下要写违心检讨处境艰难?
竞放卫星浮夸风如何吹遍神州?
是什么导致同登庐山的毛、彭二人心境各异以至于彭老总含冤受屈?
毛刘之间分歧如何开始?“大权旁落”的主席怎样暗下倒刘决心?……
《求索中国:文革前十年史》横跨中华人民共和国1956-1966年这十年的历史。“文革”前十年的历史曲折复杂,经验极其丰富,“文革”的发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上溯其源,盖出于此。
虚实之间 [图书] 豆瓣
7.1 (9 个评分) 作者: 李若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虚实之间》对20世纪50年代(及前后)在中国大陆暴发的一些较大规模的谣言现象作了深入剖析。这些谣言包括“毛人水怪”谣言、“割蛋”谣言、“仙水”“神药”谣言以及投毒的谣言。作者李若建指出,谣言是社会环境投射的影子。谣言也与民众的集体记忆紧密相关。“谣言往往是在把真实成分重新建构的过程中出现了位置错配”。作者认为,制止谣言最根本的方法是信息的公开、真实、及时。《虚实之间》在今天仍然具有启迪和警示意义。
文化大革命的起源:人民内部矛盾 1956-1957 年 [图书] Goodreads Goodreads
作者: Roderick MacFarquhar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4 - 4
Why did Mao Zedong launch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at almost destroyed all that he had worked so long and so hard to create? In his highly praised study-now a classic-Roderick MacFarquhar seeks to answer that question by examining the politics, economics, culture,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China from the mid-1950s to the mid-1960s.
文化大革命的起源:浩劫来临 1961-1966年 [图书] Goodreads
The Origin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Volume 3
作者: Roderick MacFarquhar
This is the final volume in a now-classic trilogy that seeks an answer to this question as it examines the politics, economics, culture,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China from the mid-1950s to the mid-1960s. Drawing upon new evidence from Chinese Party reports, personal interviews, books, and journals, this volume illuminates the struggle between Mao and his colleagues over the nature and direction of China's post-revolutionary society. Presenting the ebb and flow of the Party's authority as a function of Mao's political will, Roderick MacFarquhar shows that the Chairman's actions were due less to his fear that the Party would wrest control from him, than to his refusal to let go, at any cost, of his vision of China as the vanguard revolutionary state.
explores the important events leading up to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from the Central committee's Ninth Plenum—marking the end of Mao's Great Leap with its economic and human cost—to the launching of the Socialist Education Movement; the split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sm, and the dissolution of the Yan'an Round Table after the fateful publication of the Twenty-three Articles, which contained a chilling warning against high-level leaders taking the capitalist road.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such divisive issues as extreme collectivization, nationwide famine, industrial downsizing, and massive de-urbanization, MacFarquhar traces the rift between Mao and the Party over what Mao saw as counter-revolutionary methods—scaling back collectivization, transferring power from Party secretaries to factory managers, stressing education over ideology, and recognizing the need for better relations with the outside world. MacFarquhar details the struggles of chief deputies such as Liu Shaoqi, Zhou Enlai, and Deng Xiaoping as they worked to bolster China's failing economy while constrained by Mao's defiant policy of national self-reliance and the inexorable "Three Red Banners" of the Great Leap. From the Ninth Plenum in 1961 to the publication of the Twenty-three Articles in 1965, MacFarquhar argues, Mao continually tested the Party. Although no one rose to challenge his leadership, he eventually lost confidence in the Party's ability to change society and to realize a communist utopia. On the eve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Mao—made resolute by the Sino-Soviet split and the Party's acceptance of the status quo—was ready to "unleash society to change the Party."
大动乱的年代 [图书] 豆瓣
7.8 (12 个评分) 作者: 王年一 人民出版社 2009 - 5
能够从灾难中总结吸取教训的民族,才是有前途的民族。
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大悲剧,是国家民族的一场大灾难。但毛泽东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文化大革命”?国家主席刘少奇为什么被诬陷致死? “接班人”林彪为什么要叛逃?煊赫一时的“四人帮”为什么变成了阶下囚?……本书都予以详尽研究解答。
该书理顺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混沌一团的历史线索:讲清了“文化大革命”的来龙去脉;剖析了“文化大革命”十年中的失误、弊端、错误;揭露了“文化大革命”中形形色色的假、丑、恶现象;找到了“文化大革命”中正确不能抗拒错误的原因;揭示出“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形成、发展、终结的历史必然。它对“文化大革命”作了一个较有说服力的论述,并以“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教育后人,是一部有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可读性很强的专著。
沈志华冷战五书(套装共5册) [图书] 豆瓣
作者: 沈志华 九州出版社 2012
《大国对抗:冷战的起源》:
本书主要论述了冷战的思想根源,冷战在欧洲和在亚洲的起源情况,导致了美苏等大国之间的对抗,并从地缘政治和国家决策等方面进一步论证了冷战形成的最初起因,对冷战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中苏结盟:冷战的转型》:
本书介绍了冷战格局在亚洲的转型,即中苏结盟及其带来的远东格局的变化,重点为中苏高层之间在建立同盟问题上的博弈,同时对于中苏结盟之前苏联对我国新疆的政策,中苏结盟的经济背景及苏联对我国的经济援助,以及受到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影响的对台作战问题和朝鲜战争问题都有所涉及。本书还附有大量有关苏联对华经济援助、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过程和条约文本的解密档案。
《朝鲜战争:冷战在亚洲》:
本书为作者多年来发表的关于冷战在亚洲的论文汇集。文章描述了冷战在亚洲的具体表现形式,冷战在亚洲的发展、演变和深化,以及对世界局势和政治格局的深远影响,指出大国之间利益争夺和矛盾冲突是造成冷战的深层原因。
《脆弱的联盟:冷战中的盟友》:
本书为作者多年来发表的关于冷战中的盟友研究的论文汇集。文章以建立同盟的国家间的关系发展和演变为线索,深入分析冷战在亚洲的发展。随着国家间友好关系的发展和延续,冷战成果在亚洲得到进一步巩固。
中苏关系史纲 [图书] 豆瓣
Reviewing and reconsidering the history of sino-soviet relations 1917-1991(第三版)
作者: 沈志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 10
本书围绕中苏关系从结盟走向分裂、从对抗走向“正常化”所构建的历史叙事,大量使用了中国外交部、国防部、铁道部、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党校和地方档案馆,以及台湾“国史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资料中心所藏档案资料。作者还曾到美、俄、波、匈、德等收集资料,对当事者作了访谈。这在中外学术界是没有的。在书中作者提出了颠覆中外学者既有定论的精彩看法,令人拍案叫绝,是每一个对中苏关系感兴趣的读者的案头必备之书。
中苏关系是对20世纪中国历史进程最具影响的双边关系之一。中苏关系的演变,对解读中国历史是必不可少的。沈志华编著的《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年中苏关系若干问题再探讨上下第3版)(精)》围绕中苏关系从结盟走向分裂、从对抗走向“正常化”所构建的历史叙事,极具可读性。书中大量使用了中国外交部、国防部、铁道部、国家计委、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党校和地方档案馆,以及台湾“国史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资料中心所藏档案资料;作者还曾到美国、俄罗斯、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德国等国收集档案资料,并对当事者做了大量的访谈,这在中外学术界是绝无仅有的。正因为如此,本书的论述信实可靠。作者在一系列问题上提出了颠覆中外学者种种既有定论的精彩看法,令人读来拍案叫绝。正如国际著名冷战史专家陈兼所言:本书作者杨奎松、沈志华、李丹慧、牛军,是在这一课题上造诣最深、最具影响力的权威学者,这部著作是每一个对中苏关系感兴趣的读者的案头必备之书。
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 [图书] 豆瓣
作者: 沈志华 东方出版中心 2015 - 1
《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全 12 卷,华东师大国际冷战史中心主任、沈志华 主编,收入 1945 年至 1991 年俄罗斯解密档案共计 2625 件,有些文件是世界上仅存的孤本,及上世纪曾被俄国某些档案馆解密开放,旋即又被深藏的档案。
内容涵盖中国各时期的政治军事形势、美苏国共关系问题、朝鲜战争,甚至还有中苏关系变冷双方领导人写信骂战等,将中苏关系档案一网打尽,还附有主编所做的研究性导论和编选者的考据、诠释,为学术界和想了解二战以后至苏联解体期间中苏关系内幕的人士提供一套弥足珍贵的一手史料。
16 开平装,730 余万字,东方出版中心出版,定价 1800 元!
沈志华、牛军、杨奎松、李丹慧、崔海智 等一批中国学者编著。
本书是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2014年度资助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
内容包括中苏两党两国高层会谈的俄方记录,各层级各部门之间的信电、报告,苏方高层领导就对华问题的讲话和内部指示、批示,苏方各有关部门向上级提交的情报、汇报及对策建议,中层和基层党政机关有关对华问题的情况反映 等等。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国际冷战史中心主任沈志华说“没有档案就不能做历史研究”,想要了解中国历史,就要从了解中国周边国家入手。该书为学者研究中苏关系提供了基本史料,同时对于推动我国多学科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全34卷) [图书] 豆瓣
作者: 沈志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 8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分卷目录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一卷
Z002卢那察尔斯基关于1917年事态的信件(1917年4月至12月),50件
Z001瓦尔热涅夫斯基关于十月革命前农村情况的信件(1917年3月至8月),16件
Z005库罗帕特金关于1917年事态的日记(1917年5月至10月),1件
Z007十月革命前后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的传单(1917年10月至12月),14件
Z012国内战争时期的军事领导和军事路线问题(1918年1月至1921年1月),48件
Z024,苏俄领导人关于对外政策的通信(1920年3月至1921年1月),17件
Z028工会与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的矛盾(1920年11月),2件
Z106斯大林与阿利卢耶娃(1922年4月至1934年3月),31件
Z107关于斯大林的长子雅科夫(1928年4月至1946年9月),4件
Z109关于斯大林的次子瓦西里(1933年9月至1962年3月),35件
Z110关于斯大林的女儿斯维特兰娜(1933年10月至1966年11月),22件
Z108斯瓦尼泽关于与斯大林一家相处情况的日记(1933年9月至1937年8月),2件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二卷
Z003四月危机期间的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1917年4月),4件
Z004普列汉诺夫与改善铁路职工物质生活状况委员会(1917年4月至6月),14件
Z006有关十月革命的几个文件(1917年8月至11月),4件
Z011有关国内战争的几个文件(1918年10月至1919年11月),6件
Z019农村的十月革命和贫农委员会(1919年3月),5件
Z015列宁与罗日科夫关于粮食政策问题的通信(1919年1月),2件
Z016俄共(布)中央对哥萨克的处理意见(1919年1月至4月),3件
Z086高尔基谈文化和知识分子问题(1919年10月至1933年2月),9件
Z068关于驱逐知识分子(1922年7月至12月),5件
Z112列宁与蔡特金谈国际共运问题(1921年8月至1922年11月),5件
Z039列宁卧病期间的党内斗争(一)(1921年11月至1926年7月),20件
Z041值班医生记录的列宁病情和活动(1922年10月至1923年1月),2件
Z043列宁病休期间的党内斗争(1923年7月至12月),15件
Z048给斯大林信件中反映的苏联政治生活(1922年10月至1950年11月),20件
Z061苏维埃政权与东正教教会(1918年4月至1928年1月),137件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三卷
Z008苏维埃政权与国内战争(1917年11月至1920年11月),635件
Z020梵蒂冈与苏维埃政权(1919年3月至1921年3月),25件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四卷
Z010皮萨列娃关于红色恐怖的日记(1918年1月至3月),1件
Z013肃反委员会和肃反工作(1918年4月至1921年4月),21件
Z018俄共(布)八大中的军事问题(1919年3月),3件
Z021作家柯罗连科眼中的红色恐怖(1919年3月至1921年6月),34件
Z023列宁在1920年的几个讲话(1920年1月至10月),4件
Z027坦波夫省的农民暴动(1920年10月至1921年7月),7件
Z026苏俄驻爱沙尼亚使团的报告(1920年9月),1件
Z099关于富农迁徙问题(一)(1928年6月至1931年12月),5件
Z056大清洗中的外国侨民(1936年2月至1938年4月),2件
Z060叶若夫案件(1938年11月至1940年2月),4件
Z122苏德秘密协定与战前苏德关系(一)(1939年8月至1940年11月),56件
Z195沃尔科娃与基洛夫案件(1956年5月至12月),3件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五卷
Z034国内战争结束以后的军事问题(1921年2月至1922年4月),52件
Z033进军格鲁吉亚(1921年2月至3月),5件
Z064美国救济署在苏俄的赈灾活动(1921年8月至1923年6月),17件
Z036新经济政策和经济建设(1921年3月至1922年10月),22件
Z065苏俄与热纳亚会议(1922年1月至4月),12件
Z030新经济政策初期的党政工作(1921年1月至1922年5月),16件
Z089俄共(布)关于争取青年作家的决定(1922年6月至7月),5件
Z090波格丹诺夫院士案件(1923年11月),8件
Z040组建苏联的最初过程(1922年8月至12月),33件
Z042列宁卧病期间的党内斗争(二)(1922年11月至1923年12月),68件
Z111俄共(布)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921年6月至1923年5月),25件
Z071俄共(布)与1923年的德国革命(1923年7月至10月),10件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六卷
Z066关于归还穆尔给布尔什维克党的借款问题(1922年5月至1927年9月),14件
Z044列宁逝世后的党内的斗争(1924年1月至1929年12月),76件
Z077伊斯特缅《列宁死后》一书引起的政治风波(1925年6月至8月),7件
Z078对车臣的军事行动(1925年7月至9月),10件
Z079联共(布)与英国总罢工(1926年3月至9月),30件
Z101农业集体化问题(一)(1926年4月至1930年7月),15件
Z069国家政治保卫总局的几个文件(1922年10至1935年11月),7件
Z022布尔采夫通信集(1919年9月至1938年2月),7件
Z088关于作家索洛古勃的问题(1920年6月至1921年5月),5件
Z074技校学员布洛欣和斯大林的通信(1924年7月至9月),3件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七卷
Z032喀琅施塔得事件(1921年2月至1923年4月),69件
Z035新经济政策与党内斗争(1921年2月至1927年12月),104件
Z173共产党情报局匈牙利会议(1949年11月),15件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八卷
Z037实行新经济政策后的第一批政府决定(1921年4月),131件
Z031党和政府领导人之间的通信(1921年1月至1923年8月),11件
Z063关于全俄赈济灾民委员会(1921年6月至10月),12件
Z076对列宁大脑的研究(1925年2月至1969年10月),11件
Z080苏联军方关于舰队作用的争论(1928年5月),1件
Z047布哈林同斯大林的争论(1928年7月至1929年4月),10件
Z054布哈林的清党材料(1933年11月至12月),8件
Z058布哈林案件(1937年2月至1938年3月),8件
Z075关于布鲁西洛夫回忆录问题的调查(1925年2月至1962年6月),17件
Z038人民自由党中央委员巴黎会议(1921年5月),3件
Z067阿斯特罗夫关于境外俄国难民问题的报告(1922年6月),1件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九卷
Z045关于“托季联盟”(一)(1926年7月至1927年6月),111件
Z073新经济政策下的城乡“结合”(1924年4月至1928年8月),21件
Z070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农村社会生活(1923年5月至1927年11月),29件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十卷
Z046关于“托季联盟”(二)(1927年6月至12月),83件
Z081托洛茨基的第三次流亡(1928年1月至1940年8月),32件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十一卷
Z049联共(布)政治局的决议和会议记录(1926年9月至1941年5月),78件
Z052联共(布)政治局委员之间的往来信件(1930年3月至1936年10月),64件
Z050联共(布)政治局有关日常工作程序的决议(1927年6月至1940年6月),31件
Z051三十年代文化领域的“左”倾浪潮(1929年4月至1938年2月),38件
Z091“左”倾路线下的历史学界(1928年12月至1944年7月),47件
Z083三十年代俄国侨民中的法西斯党(1933年5月至1937年),7件
Z118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苏联对远东的新方针(1937年11至1939年8月),6件
Z029境外立宪民主党人的反思(1920年12月至1921年2月),3件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十二卷
Z062知识界的申诉材料(1919年3月至1948年5月),23件
Z072尼古拉耶夫眼中的苏联社会(1924年1月至1937年3月),1件
Z103党内对集体化状况的反映(1930年3月至1933年6月),4件
Z100关于富农迁徙问题(二)(1930年4月至1933年5月),37件
Z053关于苏联大清洗(一)(1930年10月至1938年1月),13件
Z113共产国际和德国共产党的往来信件(1930年3月至1934年7月),11件
Z082内务人民委员部工作及劳改营状况(1932年12月至1953年12月),9件
Z084关于迫迁朝鲜居民的问题(1935年1月至1949年9月),42件
Z117苏英海军协定谈判(1936年3月至1937年11月),14件
Z085关于特殊移民的安置情况(1940年10月至1957年10月),43件
Z191关于历史案件的平反(一)(1955年8月至1988年7月),13件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十三卷
Z092战前苏联的文学战线(1932年4月至1941年5月),32件
Z095战时苏联的文学战线(1941年9月至1945年4月),43件
Z096战后苏联的文学战线(1945年7月至1946年10月),26件
Z093关于建立柴可夫斯基纪念碑的问题(1940年5月至1954年月),6件
Z097斯大林谈电影《伊凡雷帝》(1947年2月),1件
Z098《苏联大百科全书》等著作的出版(1949年7月至1953年10月),20件
Z179苏共中央书记处对历史研究所的关注(1953年2~7月),7件
Z185《历史档案》杂志的命运(1953年10月至1962年11月),28件
Z059图哈切夫斯基与“法西斯军事阴谋案”(1937年2月至1964年6月),2件
Z150朱可夫元帅的命运(1946年4月至1963年6月),19件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十四卷
Z104斯大林克里姆林宫办公室来客登记簿(一)(1924年至1939年),16件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十五卷
Z115共产国际对战争的策略(1939年7月至1941年5月),98件
Z114共产国际与苏联(1939年3月至1941年5月),34件
Z116共产国际的日常事务(1939年9月至1941年5月),35件
Z055关于苏联大清洗(二)(1935年7月至1955年3月),15件
Z102农业集体化问题(二)(1930年1月至1933年5月),18件
Z025关于国内战争的通信和札记(1920年7月至1924年),4件
Z017阿尔曼德材料(1919年2月至1926年12月),6件
Z087高尔基论苏联文化问题(1918年至1935年1月),15件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十六卷
Z124苏联和日本在远东地区的矛盾和斗争(1939年8月至1941年2月),6件
Z123苏德秘密协定与战前苏德关系(二)(1939年4月至1940年11月),66件
Z126战前苏联西部边界的紧张局势(1941年4月至6月),14件
Z127战争爆发前夕斯大林在红军军事学院的讲话(1941年5月),7件
Z128苏德战争爆发(一)(1941年6月),3件
Z131战时苏军的军事行动(1941年7月至1945年4月),19件
Z136战时苏军的后勤装备(1942年6月至1944年11月),7件
Z142关于苏军军官编制及其战后安排(1944年5月至8月),3件
Z139苏联对德军战俘的利用(1943年9月至1949年11月),8件
Z147德国无条件投降(1945年5月),5件
Z146苏联被遣返者问题(1945年2月至4月),11件
Z141联共(布)中央全会关于改组外交和国防人民委员部的决议(1944年1月),3件
Z275关于康?弗?罗扎耶夫斯基(1945年8月),1件
Z094对肖斯塔科维奇等人作品的批评和处理(1941年1月至1949年3月),2件
Z132英国外交大臣艾登访苏活动(1941年12月),9件
Z135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访英活动(1942年5月),40件
Z133苏联有关战后安排的设想和规划(1941年12月至1944年11月),6件
Z144斯大林与丘吉尔关于欧洲战后问题的谈话(1944年10月至11月),3件
Z138英国国教会和俄罗斯东正教代表团的互访(1943年6月至1945年6月),12件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十七卷
Z120国家安全机关与战争准备(1938年11月至1940年12月),139件
Z137苏美英三国首脑德黑兰会议(1942年12月至1943年12月),67件
Z163苏联与战后罗马尼亚(一)(1944年8月至1946年2月),95件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十八卷
Z140苏美英三国外长莫斯科会议(1943年8月至11月),95件
Z145苏美英三国首脑雅尔塔会议(1945年1月至2月),32件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十九卷
Z014各界人士为被捕者申诉的信函(1918年6月至1940年8月),16件
Z129苏德战争爆发(二)(1941年6月至8月),7件
Z130关于斯摩棱斯克战役(1941年7月至9月),13件
Z134苏联国防委员会内的分工(1942年2月),3件
Z125苏联进军波兰与卡廷事件(1939年9月至1944年1月),85件
Z160苏联与战后波兰(一)(1944年1月至1949年8月),58件
Z157 1944年和1945年的饥荒(1944年4月至1945年1月),5件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二十卷
Z105斯大林克里姆林宫办公室来客登记簿(二)(1940年至1953年),14件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二十一卷
Z119波罗的海三国并入苏联(1937年12月至1940年7月),90件
Z143苏联与1944年的华沙起义(1944年7月至10月),25件
Z168苏联战后对德国的占领(1945年3月至1949年11月),65件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二十二卷
Z121苏联与芬兰的战争(1939年3月至1940年3月),31件
Z162苏南冲突的起源及其公开化(1944年4月至1948年7月),56件
Z057联共(布)中央2-3月全会与布哈林问题(1937年2月),7件
Z154关于克柳耶娃和罗斯金教授案(1947年5月至7月),5件
Z153关于中央各机关的“荣誉法庭”(1947年3月至1948年4月),6件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二十三卷
Z161苏联与战后波兰(二)(1944年4月至1948年12月),61件
Z167苏联与战后捷克斯洛伐克(1944年11月至1948年11月),44件
Z164苏联与战后罗马尼亚(二)(1944年8月至1948年4月),57件
Z158战后苏联的经济生活和经济政策(1946年3月至1953年10月),20件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二十四卷
Z166苏联与战后的保加利亚(1944年10月至1948年12月),43件
Z170苏联与战后阿尔巴尼亚(1946年4月至1948年12月),16件
Z169苏联与南斯拉夫的冲突及其后果(1945年11月至1949年9月),18件
Z171工人党、共产党情报局的筹备和建立(1946年5月至1947年1月),47件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二十五卷
Z148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的成立及其活动(1941年10月至1948年11月),49件
Z151犹太人黑皮书(1944年8月至1948年2月),4件
Z149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的命运(1943年5月至1953年4月),14件
Z156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案(1952年5月至1955年11月),55件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二十六卷
Z165苏联与战后匈牙利(1944年9月至1948年8月),48件
Z172保卢斯与苏联在德国战俘营中的宣传工作(1946年6月),3件
Z155苏联反间谍工作的有关规定(1947年7月),1件
Z174拉科西谈伊拉克案及匈牙利的党内斗争问题(1949年至1956年),1件
Z175陶里亚蒂与共产党情报局(1951年1月),2件
Z177爱伦堡拒绝在犹太人集体信件上签名(1953年2月),1件
Z178斯大林弥留之际苏共中央关于人事问题的决议(1953年2月),1件
Z180贝利亚对内务部的改革与重大案件的重新审理(1953年3月至8月),17件
Z221苏联对日内瓦会谈第一阶段成果的评估(1954年6月),2件 Z187贝利亚家属的遭遇(1954年1月至1958年10月),2件
Z222苏联的核政策及科学家对核武器的看法(1955年1月),2件
Z197赫鲁晓夫谈苏共二十大(1956年7月),1件
Z199赫鲁晓夫谈苏联的犹太人问题(1956年8月),1件
Z226苏日关系正常化的谈判(1956年8月),14件
Z223苏联在50年代的裁军方案和行动(1955年8月至1959年1月),19件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二十七卷
Z220东柏林暴动(1953年6月),2件
Z228苏波冲突(1956年10月至1958年10月),18件
Z225匈牙利事件(1956年4月至1958年7月),106件
Z224苏加诺访问苏联(1956年2月至12月),15件
Z227苏联帮助埃及修筑阿斯旺水坝(1956年10月至1962年8月),4件
Z230柏林危机(1961年8月),1件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二十八卷
Z219发展火箭武器的两个决定(1946年5月至1959年12月),2件
Z176斯维德洛夫儿子的遭遇(1952年3月至1953年12月),3件
Z181关于纪念斯大林的建议(1953年3月至1954年2月),2件
Z182航空工业部和空军领导人案的重新审查(1953年5月至6月),4件
Z183七月全会与贝利亚倒台(1953年7月),3件
Z184解冻与知识分子(1953年7月至1967年5月),9件
Z188象棋冠军与苏共中央的龃龉(1954年5月至1984年6月),11件
Z189关于波斯特尼科夫及其国外藏书的处理(1954年11月至1955年2月),4件
Z198赫鲁晓夫时期的经济状况及其评论(1955年7月至1965年7月),5件
Z193对利特肯斯违反法制行为的处理(1955年9月),1件
Z194苏共二十大与格鲁吉亚事件(1956年3月),1件
Z196朱可夫关于反个人崇拜未及发表的演说(1956年5月),1件
Z200波罗的海沿岸的政治动荡(1956年11月至12月),6件
Z201科学家卡皮察的个人遭遇(1956年11月至1961年12月),4件 Z202关于是否恢复高尔基市旧名的争论(1957年4月),2件
Z203托姆斯基儿子的申诉(1957年5月至1987年12月),2件
Z152关于朗道院士的秘密档案(1947年2月至8月),1件
Z205社会拯救委员会案的平反(1958年2月),2件
Z206中央书记处关于《苏联》杂志的决定(1958年7月至1964年4月),4件
Z208帕斯捷尔纳克及其《日瓦戈医生》(1958年10月至1959年2月),9件
Z207关于部分青年行为表现的报告(1958年10月),1件
Z209关于清理积压政治印刷品的报告(1959年1月至11月),3件
Z210关于修建防空洞兼电影院两用设施的决定(1960年1月),2件
Z229克格勃针对中央情报局的秘密计划(1960年11月至1961年2月),2件
Z211下台后的卡冈诺维奇(1960年12月至1982年5月),17件
Z212索洛乌欣与斯维特兰娜(1961年5月至1969年11月),4件
Z213关于卡累利阿共和国的食品储备问题(1962年5月至6月),2件
Z214新切尔卡斯克事件(1962年6月至8月),15件
Z215赫鲁晓夫与苏联新宪法(1962年6月至1964年6月),3件
Z218赫鲁晓夫下台(1964年10月),4件
Z271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案件的复查和平反(1988年12月),2件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二十九卷
Z231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5月至1963年1月),150件
附录:古巴导弹危机大事记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三十卷
Z159战后农民的生活(1947年2月至8月),5件
Z186关于克里木州划归乌克兰共和国(1954年1月至2月),15件
Z190车臣-印古什移民风波(1955年5月至1973年5月),25件
Z232农业生产状况和人民生活水平(1965年2月至1975年4月),5件
Z233六十年代的水资源保护(1965年6月至1967年12月),2件
Z234关于斯大林和朱可夫的历史评价问题(1966年3月至1968年11月),4件
Z246苏联与越南战争(一)(1966年7月1973年6月),8件
Z236意识形态和知识分子(一)(1968年2月至1982年6月),15件
Z237泛俄罗斯主义的问题(1968年4月至1982年8月),4件
Z248苏联与巴黎“五月骚动事件”(1968年5月),3件
Z249苏意两党关于捷克斯洛伐克事件的分歧(1968年11月),1件
Z251苏联对外国政府或组织的援助(1969年8月至1988年3月),9件
Z238涅托赴韩国旅行问题(1971年9月),2件
Z239对索尔仁尼琴的监视(1972年6月至1974年1月),8件
Z240关于剥夺罗斯特洛波维奇国籍的问题(1974年3月至1978年12月),20件
Z241“护卫”号反潜舰兵变事件(1975年11月至1976年7月),3件
Z242关于勃列日涅夫寿辰及其著作问题(1976年11月至1986年8月),2件
Z243斯涅吉廖夫放弃苏联国籍问题(1977年7月至12月),3件
Z262苏联与瓦文萨的意大利之行(1981年1月),2件
Z276裁军与禁止核试验(1981年2月),1件
Z266阿富汗战争及其后果(1981年3月至1990年1月),13件
Z263苏联最后十年的对外关系(1981年3月至1991年6月),17件
Z245关于恢复顿斯科伊修道院问题(1982年10月至1983年1月),6件
Z268戈尔巴乔夫时代的社会矛盾与冲突(1985年3月至1991年12月),29件
Z269关于出版古比廖夫学术著作的争论(1987年3月至6月),4件
Z270纳戈尔诺-卡拉巴赫事件(1988年2月),1件
Z277思想理论和党的组织工作状况(1988年3月至1991年8月),3件
Z192关于历史案件的平反(二)(1988年12月),1件
Z272第比利斯的动荡(1989年4月至1990年4月),12件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三十一卷
Z217关于“索尔仁尼琴事件”(1962年11月至1976年1月),33件
Z235意识形态和知识分子(二)(1966年11月至1982年11月),22件
Z204关于库兹涅佐夫事件(1957年11月至1988年7月),9件
Z247苏联与“布拉格之春”(1968年3月至12月),14件
Z260苏联与八十年代的波兰局势(一)(1980年8月至1981年12月),8件
Z250苏联与越南战争(二)(1968年12月至1972年12月),23件
Z256苏共与法共关于人权问题的争论(1977年2月至4月),4件
Z254苏美谋求缓和的接触(1976年12月至1977年4月),9件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三十二卷
Z264苏联出兵阿富汗(一)(1978年4月至1981年12月),134件
Z267苏联从阿富汗撤军(1982年1月至1991年7月),28件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三十三卷
Z252苏联与安哥拉的独立运动(1973年12月至1979年2月),10件
Z253对外军事援助与情报工作(1974年4月至1980年9月),10件
Z255苏联对埃索冲突的斡旋(1977年1月至1978年8月),34件
Z257勃列日涅夫后期的苏美关系(1977年2月至1980年10月),17件
Z258苏联与尼加拉瓜的关系(1978年2月至1980年9月),14件
Z265苏联出兵阿富汗(二)(1978年5月至1980年11月),21件
Z259苏联与古巴的关系(1979年2月至1981年12月),29件
Z261苏联与八十年代的波兰局势(二)(1980年9月至1984年4月),25件
Z244关于改进劳动组织和加强劳动纪律的决定(1980年10月),2件
Z273苏联的生态环境问题(1989年12月至1991年8月),5件
Z274华沙条约组织的解散(1991年2月至7月),3件
最後的「天朝」: 毛澤東、金日成與中朝關係 (1945-1976) [图书] Goodreads
9.5 (6 个评分) 作者: 沈志華
戰爭爆發後毛澤東始終積極主張出兵朝鮮,甚至在美軍越過三八線、蘇聯拒絕出動空軍等極為不利的條件下,力排眾議,毅然決定派兵入朝,其初衷除了對中蘇同盟的考慮,還有沒有想到朝鮮問題?
1956年朝鮮勞動黨發生內亂,金日成索要逃亡中國的延安派幹部,毛澤東大發雷霆,一反常態地對朝鮮內政進行干涉,原因何在?
1958年中國全部撤回駐朝志願軍部隊的動議是如何提出的,難道其目的就是像當時人們理解的那樣,為了政治宣傳和逼迫駐韓美軍撤退?
早在朝鮮戰爭爆發前,金日成就提出要與中國結盟,但為甚麼中朝同盟條約在戰爭結束八年後才遲遲簽訂,而且是與蘇朝同盟條約同時簽訂?
本書通過對中、俄、美、韓和東歐各國相關檔案、公私出版物以及部分口述史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等海量歷史檔案的深度解讀,梳理了1945至1976年間中朝關係的豐富變奏,破解中朝友誼堅不可破這種歷史誤解。作者以毛澤東、金日成兩位領導人的平行視角來展開論述,凸顯中朝關係的特殊之處:中國領導人仍帶有傳統的中央王朝觀念,把包括朝鮮在內的周邊國家都視為同一陣營或可能聯盟中的被領導者,試圖打造一個革命的「天朝」,而金日成一生的奮鬥目標就是謀求朝鮮的獨立地位和個人(及家族)的專制統治。毛澤東理想中的「天朝」最終還是在他去世後走向了終結。
苦海沉浮 [图书] 豆瓣
China: Alive in the Bitter Sea
作者: [美] 弗克斯·巴特费尔德 译者: 张久安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9 - 5
此书根据1986年10月伦敦第三版译出
引子 第一印象
第一章 人家叫我“洋鬼子”
第二章 大家生活在单位里
第三章 级别后面是什么
第四章 关系、后门——铺天盖地
第五章 一本难念的经
第六章 男男女女这样相爱
第七章 妇女顶了半边天
第八章 啊,两亿青少年
第九章 听话,乖孩子
第十章 他的爸爸是将军
第十一章 固守家园的亿万农民
第十二章 工人捧着铁饭碗
第十三章 古话说:衙门八字开
第十四章 卫东的彷徨
第十五章 有一位雕刻家
第十六章 情报·交流·小道消息
第十七章 密不可宣的种种机密
第十八章 西部劳改营
第十九章 人们盼望法制
第二十章 必然要走下去
创建日期: 2022年1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