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近代、现代和当代中国

Kolya Krassotkin

Kolya Krassotkin @KolyaKrassotkin_5734

118 本书  

暂无

中國改革年代的政治鬥爭 [图书] 谷歌图书 Goodreads
作者: 楊繼繩 特區文化圖書有限公司 2004 - 11
中國改革年代的政治鬥爭(修訂版) 中國到底要不要進行政治改革?為甚麼政治改革的命題會成為當今議論不休的一個熱點,甚至可能引起一場新的政治鬥爭呢? 這本書告訴我們:你想了解這些為甚麼?就必須了解毛東逝世後的中國政治鬥爭,就必須知道胡耀邦、趙紫陽與政壇老人的博弈的詳細經過,就必須了解「六四」前後發生的政治鬥爭內幕。本書作者楊繼繩是前新華社的高級記者,根據許多寶貴的資料及採訪許多高層的當事人後在六年前出版此書,一時洛陽紙貴,而趙紫陽在生命最後的時刻讀完了它,並予以高度評價。但作者不滿足於此書的不足之處。又多方搜集,增刪補闕,加進了許多第一手資料。 作者也不囿於自己的政治傾向,本書就吸收了不同意見者的材料,也補充了一些不為人知的資料,譬如揭示了三十八軍軍長徐勤先「抗命」而被撤職判刑的真相,廓清了謠言與誤傳。可以說,本書比現有任何有關這一方面的書籍所記載的內容更為詳盡與可靠,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信史,一本不可不讀的好書。 作者簡介: 楊繼繩,新華社高級記者,著名學者。1966年畢業於北京清華大學。在新華通訊社任記者、編輯35年。現任《炎黃春秋》雜誌社副社長、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第五屆理事。發表新聞、通訊、評論數以千篇計。出版專著有:《技術商品與技術市場》、《技術貿易學》、《社會奧秘之門》、《鄧小平時代》、《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中國改革年代的政治鬥爭》等。1984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作為有突出貢獻的專家,1992年開始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胡耀邦與中國政治改革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李銳 / 張博樹 晨鐘書局 2009
"本書的作者是一群老共產黨人, 他們有的曾是耀邦先生的老戰友, 老部下, 與耀邦有過密切的工作聯繫或私人接觸;有的是耀邦主政時重要的黨政官員, 學者專家. 作為贊成改革的體制內人士, 他們當年都是耀邦主張和政策的積極支持者, 踐行者. 20年後, 這批可敬的老人大多已經進入垂暮之年, 但憂國憂民的衷腸一點也沒有變. 如果說有什麼變化, 那就是他們對這個黨, 這個體制有了更加透徹的體察和認識, 對中國要走什麼路有了更加清醒, 明確的理性自覺. 這樣一個老共產黨人群體的出現有重要的象徵意義, 可以把它理解為中共黨內民主派形成的某種準備, 甚至起點. 本書如實記錄了一代老共產黨人對當今中國問題的深入反思, 表達了他們愛國, 「救黨」, 希望推進中國政治改革和民主化進程的殷切之情"--
改革历程 [图书] Goodreads Eggplant.place
9.3 (27 个评分) 作者: 赵紫阳 新世纪出版社 2009 - 5
本書是已故中國共產黨前總書記趙紫陽獨白口述錄音而成的回憶錄,據報導,2005年1月趙紫陽過世時,知道有這些錄音帶的人士暗中經過複雜的努力,將這些資料集中在一處,然後將錄音內容謄寫,以供出版。
变革中国 [图书] 豆瓣
How China Became Capitalist
8.5 (21 个评分) 作者: (英)罗纳德·哈里·科斯 / 王宁 译者: 徐尧 / 李哲民 中信出版社 2013 - 1
《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是新制度经济学鼻祖、产权理论的创始人、102岁的诺贝尔经济学家得主科斯讲述的一个有着中国特色的独特故事。在过去30年里,中国从一个市场和企业精神被禁锢而贫困潦倒的国度,成功地转型为一个市场开放、私企盛行的全球经济重镇。改革伊始,中国领导人痛定思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坚守社会主义立场的同时,官方和民间改革并举,共同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向世人揭示这一切的来龙去脉。它展现给读者中国走向现代市场经济的曲折险途和波澜历程。作者以实地调研为基础,参考国内外众多文献,根据多年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跟踪观察和对市场经济的长期理论思考,直笔而书,成就中国改革一家之言。
《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基于作者长期以来对中国经济的跟踪观察和研究,从毛泽东时代谈起,完整地梳理了中国如何从一个市场和企业精神被禁锢的国度,成功转型为一个市场开放的全球经济重镇,以及这个过程中经历的曲折和波澜,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对中国经济的未来提出了诊断和预测。
作为新制度经济学和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的创始人,科斯教授是20世纪以来最重要的经济学大师之一,是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的最重要的经济学家。国内众多的顶尖学者也深受其影响,诸如张五常、吴敬琏、周其仁、张维迎、盛洪、向松祚等,从而影响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2008年,科斯遍邀全球著名经济学家如蒙代尔、诺斯、福格尔,以及中国的经济学家、企业家和政府官员等,组织了“中国经济制度变革三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张五常著名的《中国的经济制度》,即根据这次研讨会的主题论文整理而成。
可以说,《变革中国》是经济版的《论中国》,文字通俗,可读性极佳。相比于国内作者,科斯教授的立场更独立,叙述更客观、更有说服力。相比于国外的其他经济学家,科斯教授长期以来跟踪研究中国经济,他的叙述更全面更深刻。
口述改革历史 [图书] 豆瓣
作者: 迟福林 2019 - 5
《口述改革历史》丛书以口述史的形式,选取了90多位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改革决策者、知名改革专家和基层实践者的访谈,围绕70多个改革事件,较为客观地记录了改革开放40年来珍贵的改革历史。全书分为上、中、下3册,共9个部分,分别为思想解放、农村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企业改革、城市改革、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社会和文化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与民主法治建设等。以独特的视角和叙事方式,宣传改革开放辉煌成就。
本书是《口述改革历史》的中册,全书共分为三篇27章,通过对36位改革开放决策者、改革学者、改革实践者的口述访谈资料进行汇编,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金融体制改革三个领域来展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本书选用了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具有重大影响的城市经济改革事件及伴随事件而发的思想交锋,展现重大理论演变历程。许多重大事件(特别是涉及范围较广、内容较复杂的重大事件)都由多位受访者来讲述,同时配合以丰富的历史图片,是一本融合思想性、历史性、知识性、通俗性、权威性为一体的改革开放史读物。
红色资本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Red Capitalism: The Fragile Financial Foundation of China's Extraordinary Rise
9.0 (13 个评分) 作者: 卡尔•沃尔特 CARL E. WALTER / 弗雷泽•豪伊 FRASER J. HOWIE 译者: 祝捷 / 劉駿 东方出版中心 2013 - 8
揭示中国非凡崛起与金融改革的真相!
阅读这本书,可以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金融改革2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有一个全新的了解。作者通过对中国的银行及货币政策,股票及债券市场如何一步一步发展、壮大的历史总结,包括对中国金融高层决策的一些重要背景及金融交易内幕的研究分析,提出了很多独特而深刻的洞见。
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 [图书] 豆瓣
作者: 林毅夫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10
本书前5篇文章探讨农作制度变迁的原因,不同的农作制度对家业发展的影响;后4篇文章将探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农业技术的选择、创新和扩散;最后一篇文章则纵论五千年的历史,说明中国的科技在前现代社会领先于世界各国,但到现代社会却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 [图书] 豆瓣
作者: 温铁军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
第一部分 导论:“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
一 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分析
二 农村制度变迁的外部制度环境问题
三 农村基本经济制度试验研究
第二部分 旧中国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问题
四 内生性的制度安排:“两田制”和“两权分离”
五 旧中国农业的商品化与相关制度问题
第三部分 从合作社、集体化到村社集体经济
六 农村集体经济制度形成的原因
七 从合作社到人民公社
八 对农村集体化成败得失问题的研究
第四部分 “大包干”以来的制度创新
九 以土地产权为核心的农村财产制度
十 农村基层经济主体及相关制度建设
十一 农村基层的税费分配制度
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 [图书] 豆瓣
作者: 吴敬琏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16 - 1
本书并非作者吴敬琏对于中国改革历程的一家之言,而是收录了各改革阶段中最主要、最有影响力的主流观点,既有各项改革措施之推动者的声音,也有反对者的声音,力争将最全面、最详实的内容呈现给读者。
本书内容之详实、全面,在国内经济学著作中屈指可数,是每一个经济学研究者、政策制定者的必读书籍,也是每一个经济学爱好者不应错过的好书。
激荡三十年 [图书] 豆瓣
8.5 (20 个评分) 作者: 吴晓波 中信出版社 2017 - 11
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1978年-2008年的中国,却是不可能重复的。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日渐瓦解了,一群小人物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场,它在众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商业社会转轨。
本书作者没有用传统的教科书或历史书的方式来写作这部著作,而是站在民间的角度,以真切而激扬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年代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成长、发展之路。改革开放初期汹涌的商品大潮;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这三种力量此消彼长、互相博弈的曲折发展;整个社会的躁动和不安……整部书稿中都体现得极为真切和实在。作者用激扬的文字再现出人们在历史创造中的激情、喜悦、呐喊、苦恼和悲愤。
作者不是将一些事件、人物孤立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他笔下的历史是可以触摸的,是可以被感知的,它充满了血肉、运动和偶然性。他把人物和事件放在一个国际和国内的政策、社会和当时的现实这样的大背景中,以整体和个别相结合的描述手法,将一部中国企业的曲折发展历程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改革开放的这三十年是如此的辉煌,特别对于沉默了百年的中华民族,它承载了太多人的光荣与梦想,它是几乎一代人共同成长的全部记忆。
转型中的地方政府(第二版)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9.7 (23 个评分) 作者: 周黎安 格致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8
中国在过去30年取得了经济增长的奇迹,其中,有些学者从政府的角度来解析经济发展之谜,尤其是关注于地方政府在发展中充当的角色以及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博弈过程。然而当我们把目光转向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时,不难发现许多国家的政府表现并不令人满意。为什么中国的地方政府有这么高的激励去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中国是如何解决地方官员激励与政府作为问题的?但是,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也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粗放型增长、收入分配不公、地区差异、环境污染、官员腐败、地方保护主义等等,这些问题如何与官员激励和政府治理模式联系在一起呢?本书从地方官员激励与政府治理视角出发,揭示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所依赖的政经条件和制度基础,提供了一种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9.4 (177 个评分) 作者: 周雪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3
关于中国国家的治理逻辑,本书主要沿着两条脉络进行探讨:一是中央权威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这体现在各级政府体制的制度设施和行为方式;一是国家与民众之间的关系,这体现在国家与社会群体的相互影响上。本书从学术上推进了当前国内的国家治理研究,并为社会科学研究者提供了一种可以参照 的研究路径和视角。
当代中国政治研究 [图书] 豆瓣
Contemporary Chinese Politics : New Sources, Methods, and Field Strategies
作者: 寇艾伦(Allen Carlson) / 高敏(Mary E.Gallagher) 译者: 许安结 / 赵明昊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4 - 10
本书专注于三个主要议题:如何有效地运用新的研究资料和数据收集方法;如何把中国政治研究更有效地整合到政治学的学科中;如何应对在中国做研究时所遇到的准备工作和伦理方面的问题。
这些议题对于国内的中国政治研究者来说也至关重要,因为其中不仅涉及到处理数据和资料这类经常遇到的问题,而且还涉及到在创立能为更广泛的学科领域所接受并应用的理论时受到的挑战。而在中国研究中涉及的准备工作和伦理问题对于中国国内学者可能更为重要,因为他们必须时刻考虑其研究对消息提供者和研究对象造成的不利影响,还有在这个对社会科学研究结果并不开放的国内政治环境中对政策可能造成的影响。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8.6 (11 个评分) 作者: 景跃进 / 陈明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 1
由景跃进、陈明明和肖滨三位教授联合主编的《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一书,致力于从经验层面系统分析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组织结构、基本特征、运行机制及历史发展。本书从理解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关键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体制及中国共产党本身入手,进而在横向维度上分别阐述作为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的人民代表大会、作为统一战线重要内容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的中央人民政府、作为“刀把子”的政法系统、作为“笔杆子”的宣传系统,以及作为“枪杆子”的军事系统,在纵向维度上分析中央与地方关系、地方政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基层治理四个方面的问题,最后,还探讨了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及国家与公民关系的变迁和发展。
本书是一部由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及中共中央编译局的13位学者组成的作者团队精心打造的精品力作。全书具有两个方面的鲜明特色:第一,将中国共产党作为理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钥匙,将“党政体制”作为理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关键词,并且认为,应当处理好宪法与党章、法律与党规、国家机构与党的组织、正式制度与政治惯例之间的互补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政府与政治;第二,强调历史脉络对于理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重要性,并主张应以内在发展和演化的眼光来看待中国政府与政治。
理解中国政治 [图书] 豆瓣
作者: 景跃进 / 张小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 - 10
本书选择了改革开放以来影响中国现实政治生活的若干代表性概念范畴,努力运用现代政治科学的方法,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力图揭示出中国政治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基本价值,其中的许多概念完全是中国化的,如“土政策”、“党内民主”、“增量民主”、“干部公选”、“群众路线”和“压力型体制”等等。
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 [图书] 豆瓣
作者: 杨光斌 2003 - 8
本书基于新中国的政治发展,系统而又深入地考察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权力组织结构和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以及在政府运作中的角色,立法与监督制度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的作用与限制,三大权力主体即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行政机构的权力结构关系及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同的行为模式,作为“非政府政治”的国家一社会关系、统治结构中的单位体制和农村基层政治在改革中的变化与问题。本书既包含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方面,又追踪了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型的政治一经济一社会关系,是全景式和动态式了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入门之作。
置身事内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8.6 (282 个评分) 作者: 兰小欢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8 其它标题: 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
“在成功的经济体中,经济政策一定是务实的,不是意识形态化的。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直面真问题、深究真逻辑的复旦大学经济学“毕业课”
☆ 连接抽象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发展实际
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可行的动员与资源调配,推动经济增长?
在确保增长的过程中,如 何获得更多资源和时间去建设和完善市场经济?
☆ 结合学界前沿研究与一线调研经历
扼要论述+延伸阅读指引,满足弹性认知需求
生动解说光伏、面板等行业案例,清晰复盘宽窄巷子、华夏幸福等建设经验
☆ 微观机制+宏观现象 双重维度串联中国经济生活中中知识与现象的碎片
理解地方政府经济治理的决策与行动逻辑
解读城市化、房价、贫富差距、债务、国内外贸易生态等现象背后各种要素的联动
☆ 从热闹的政经新闻中看出门道,从枯燥的政府文件中觉察到机会。
“了解政府认为应该怎么办,比了解‘我’认为应该怎么办,重要得多。”
------------------------------------------------------------------------------------------------------
本书是是兰小欢多年教学、调研与研究内容的凝练,将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有机融合,以地方政府投融资为主线,深入浅出地论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笔触简练客观,并广泛采纳了各领域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解释微观机制,包括地方政府的基本事务、收支、土地融资和开发、投资和债务等;下篇解释这些微观行为与宏观现象的联系,包括城市化和工业化、房价、地区差异、债务风险、国内经济结构失衡、国际贸易冲突等。最后一章提炼和总结全书内容。
通过对中国政治经济体系的论述,作者简明地刻画了地方政府进行经济治理的基本方式,并指出,中国政府通过深度介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逐步推动了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以一种有别于所谓发达国家经验的方式实现了经济奇迹。基于对改革历程与社会矛盾的回顾与分析,作者也在书中对当前推进的市场化改革与政府转型进行了解读,帮助读者增进对中国发展现实的把握。
强治理与弱治理 [图书] 豆瓣
作者: 欧阳静 社会学科文献出版社 2018
本书以基层政府治理实践为内容,着力探讨基层政府的治理能力问题。研究发现,当前基层治理存在“弱治理”和“强治理”的两极分化状态。“弱治理”主要是指涉及民众日常生活小事的治理,由于这方面的治理不能显示政绩,因此不被县乡党政领导重视,而政府的各职能部门又常因科层制的惰性而无法企及,使得这些涉及民众日常生活的小事得不到治理。“强治理”是指涉及政绩和上级问责的治理事务,如专项整治、争资跑项、城镇建设等,由于受领导重视,县域政府就会调动力所能及的一切资源进行治理,因而治理得较好。
创建日期: 2022年1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