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近代、现代和当代中国

Kolya Krassotkin

Kolya Krassotkin @KolyaKrassotkin_5734

118 本书  

暂无

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 [图书] 豆瓣
7.8 (17 个评分) 作者: 马立诚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作为一位敏锐而深刻的社会政治评论家,马立诚对中国当代社会思潮的把握、分析和评论,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批判性,同时也寄托着他本人的思考和忧虑。
本书呈现给广大读者的是他长期以来的思想结晶。作者将当代中国的社会思潮归纳为八种,即除了居于主导地位的邓小平思想外,还有老左派思潮、新左派思潮、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新儒家思潮和民粹主义思潮。通过作者对八种思潮的介绍和阐释,有助于人们理解中国的过去,认识中国的现在,探知中国的未来。
再塑意识形态 [图书] 豆瓣
作者: 郑永年 东方出版社,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2016 - 1
当前我们面对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思想和意识形态没有区分。社会思想对意识形态当然具有影响,但仍然有很大的距离。思想史表明,当人们对一特定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考的早期阶段,必然具有很大的争议,但随着思考的深入,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共识。这种共识的很大一部分就会具有政策意义,在缺失思想自由的情况下,社会没有共识,意识形态也就没有根基。
本书内容围绕着中国要如何再塑意识形态这个问题展开。对这个问题作者认为我们必须要有创新式的思考。这些年来我们也有一直在努力复兴意识形态,在一些方面也做了很多增量改革,也就是在维持传统意识形态的前提下,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论证新政策的合理性,提出一些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理论概念。这一思路贯穿于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到“中国梦”等等一系列概念的表述中。但问题在于,如何能够是让更多的人达成共识。
苦痛和疾病的社会根源 [图书] 豆瓣
8.3 (17 个评分) 作者: [美]凯博文 译者: 郭金华 上海三联书店 2008 - 3
作为1949年以来第一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精神医学研究的美国学者,凯博文在多层面上探讨了神经衰弱、抑郁症以及躯体症状之间的关系。本书为我们理解中国人在与家庭和国家的关系上的体验开启了一个窗口,同时也对中国人和美国人各自如何解释自身的疼痛与绝望处境进行了一个跨文化的比较。
“本书对疾病症状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分析十分具有穿透力。这本强力著作不仅属于人类学与精神医学的先锋之作,而且也展示了作者对消除人类不幸与苦难的深切关注和担当。所有致力于改善健康照顾系统的人都应该阅读本书。”
——Joan M. Anderson, Current Anthropology
“此书堪称医学人类学界长期以来所期盼的最重要的一本著作。”
——Richard Shweder, Culture, Medicine and Psychiatry
“一本视野宽广、发人深省的医学人类学著作。”
——Roy Porter,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对跨文化精神医学具有重要贡献。”
——Paul Chodoff, M.D.,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本书的田野研究写作精美,以至于历史学家都不断被其描述的中国共产主义政治实践中的那些重要时刻所吸引。作者以丰富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中国人的社会关系,童年以及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那些问题。”
——Jonathan Spence, Yale University
“这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中国精神健康问题的最好的研究。这是一本具有开创意义的著作。”
——Ezra F. Vogel, Harvard University
女工记 [图书] 豆瓣
作者: 郑小琼 花城出版社 2013 - 1
《女工记》内容简介:诗人将数量庞大的外来女工们的“们”换成一个个鲜活的的女性个体,记录她们在流水线上艰难而努力的生活与奋斗。这样以女农民工为每首诗歌主角的大型组诗,不啻为当代诗歌史上开天辟地的大创作。
工厂女孩 [图书] 豆瓣
6.9 (10 个评分) 作者: 丁燕 外文出版社 2013 - 5
讲述80后、90后打工女孩的寻梦历程
追问现代工业洪流中的个体命运
在东莞,这个中国最大的制造业基地,数百万女孩从乡村奔赴这里,固定在流水线旁,日夜重复着机械的劳动。
在工厂,女孩们每周工作六天,每天工作十一个小时。
在流水线上,人是固定的螺丝钉,每个身体应该采取的姿势,都被清晰而准确地规定好。一个简单的动作,一百次地重复,一万次地重复 ,一万次乘以一万次地重复。一切围绕着机器旋转,人成为无意识的附庸。
2011年,为深入理解东莞工厂女孩的生活,诗人丁燕先后在两家电子厂、一家注塑厂打工,经历了200天最真实、最深刻的工厂生活,记录下这些工厂女孩青春、爱情与梦想的萌生与破灭,也是对裹挟了无数人命运的现代工业洪流的追问。
只有亲历过工厂生活的人,才能写下这样细致、敏感、真实的记录。
中國女工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Made In China: Women Factory Workers In a Global Workplace
作者: 潘毅 译者: 任焰 明報出版社 2007
「為了探索女性生命中無法逃避的社會暴力,在社會主義中國逐漸融入全球資本主義體系的背景之下,我踏上了尋找中國打工主體的漫漫長路,並嘗試在當代中國 ——它正迅速成為一個為全球生產,提供大量廉價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的世界工廠——提出一種社會抗爭的次文體(minor genre of resistance)。」
——潘毅
「潘毅寫了一本充滿『社會想像力』的書。她能夠得到社會裏舉足輕重的『米爾斯獎』,的確是實至名歸。」
—— 梁文道,牛棚書院院長、資深文化、時事及閱讀評論專家
「如今,中國經濟所發生的一切正在影響我們每一個人。潘毅的著作應被視為必讀書。」
—— Andrew Ross, “Low Pay, High Profile: The Global Push for Fair Labor”作者
「潘毅以一種烈的批判視角,向我們展示出全球資本與中國政府如何聯手將中國變成一間世界血汗工廠。」
—— Lisa Rofel, “Other Modernities: Gendered Yearnings in China after Socialism”作者
中國正處身一個不斷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的巨變時代,而新的社會身體──打工妹,正是這個充滿矛盾與衝突時代的產物。
本書是一部關於打工妹主體、權力、欲望與抗爭的民族志研究專著。也是一部關於打工妹的反叛政治學,作者為讀者呈現出了工廠中支配與抗爭之間的複雜關係,打工妹生命中所經歷的夢魘、尖叫與身體痛楚,正是她們在國家、資本與文化的巨大壓力中進行抗爭的最真實形態。
作者「以身犯險」,為為芸芸打工妹一員,通過對深圳一家港資電子廠所進行的深入而細緻的民族志研究,生動呈現出打工妹主體的建構過程。作者將打工妹這主體,放置在中國社會急劇重構的廣闊社會與文化背景之中,分別從生產機器、現存社會關係及地方性文化實踐等角度,分析了規訓技術、身分認同與差異的政治等,對打工妹主體進行形塑的過程。
本書更成功擊敗世界各地80位對手,奪得社會科學界世界級權威「美國C. Wright Mills 2005年最佳書籍」獎項,成為自1964年獎項創立以來首位亞洲得獎者。
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 [图书] 豆瓣
作者: 杨继绳 江西高校出版社 2013 - 5
·在中国官场,为什么会出现“一个高官身后有十几个、几十个女人”,也有“一个女人身后有十几个、几十个高官”这种奇特腐败现象?
·公车改革喊了10多年,试验了近10多年,没有丝毫进展。为什么公车改革推动不了?
·我们成天讲义务教育,但“义务教育”怎么变成了农民的“义务”?
·当一个总人数约1.5亿、掌握着10万亿元左右的资本、贡献了全国近1/3的税收、使用着半数以上的技术专利、每年吸纳半数以上新增就业人员的新社会阶层崛起时,是与社会阶层分化相伴而来的矛盾激化的前兆,还是中国社会由传统迈向现代的表征?
·为什么官二代、富二代能比穷二代农二代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根源造就了当前“二代现象”?
·我们社会在不断进步,经济在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可为什么中国人的怨气越来越大?
·在当前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红领”阶层何以成为众多人趋之若鹜的行列?
·邓小平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之后,你怎么富?“共同富裕”怎么个共同法?
社会是否和谐,最关键的是社会各阶层之间是否和谐。这本书是从社会阶层这一个一个的社会横断面,深入分析中国国情,分析各个阶层面临的问题和阶层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寻求社会和谐的办法。
这本书共18章,大体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在第一部分中,首先介绍了社会分层的一般理论和分层标准,介绍了改革以前中国社会分层的状况,介绍和分析了改革以来影响社会分层的各种因素的变动,接着介绍了决定人们社会地位的财富、权力和声望在改革以来的变化;第二部分是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农民、农民工、工人、私有企业主、知识分子、官员、新买办、社会有害阶层八个不同的社会群体,并且综合成一个社会阶层整体结构模型;第三部分是分析如何促进阶层流动,减少阶层冲突,保证社会和谐与社会安全。
牆國誌:中國如何控制網路 [图书] 谷歌图书 Goodreads
The Great Firewall of China: How to Build and Control an Alternative Version of the Internet
8.2 (8 个评分) 作者: 詹姆斯.格里菲斯(James Griffiths) 游擊文化 2020 - 6
監視審查,無孔不入  中國防火長城如何戕害全球網際網路
  中國如何打造出一個受其控制、扭曲變形版本的網際網路?  網路理當是促進民主和自由的一股力量,這樣的願景怎麼就失落了?  審查機制未露絲毫敗象,反倒步步進逼,又是怎麼一回事?
  中國的防火長城是世界上最龐大的線上審查機制,打從網際網路傳入中國,政府便持續致力於擴張審查範圍,不出數年,當局便在思科等矽谷菁英的協助下打造出防火長城,監控與過濾國內所有線上活動,並用以對付法輪功、圖博人、維吾爾族和異議人士。
  全球各地的反審查人士透過各種翻牆軟體和VPN大戰審查機器,然而有能力與管道「翻牆」的中國用戶仍屬少數,且時至今日,一批新崛起的中國科技巨擘已發展出完整的替代服務,各種國外熱門網站都有了中國式的替代品。這些替代品積極配合政府的審查制度,甚至搶在政府前頭審查,並且為此獲利甚鉅。Google、Yahoo和Facebook等科技巨頭為了進入中國市場,皆曾嘗試配合中國審查制度以搶分一杯羹,然而最後全都失敗收場。
  近十年來,中國開始嘗試把防火長城的影響範圍擴展到其國界之外。中國駭客透過網路釣魚郵件和惡意程式入侵目標的電腦或伺服器,受害對象包括流亡圖博人、外交官、軍官、議員、記者、外國企業,甚至是美國的政府單位;中國的外交代表則逐步滲透聯合國和其他國際組織,一點一滴削弱開放的網際網路所受到的國際保護;此外,中國也積極將強化長城的科技輸出到其他國家,例如俄羅斯和非洲大陸上所有中國的盟友。
  極權國家維穩優先,科技巨擘利潤至上,網路理當是促進民主和自由的一股力量,如今卻在這兩者的雙重夾殺下,失落了願景。我們究竟何以走到這一步?如今又該何去何從?
  CNN記者詹姆斯.格里菲斯耗費數年進行調查,逐步拼湊出中國防火長城的發展歷程與運作機制。他將在本書中說明,中國何以打造出這部審查機器,而防火長城的觸手又是如何伸出中國,進而影響了全世界每個人的生活;以及,如果我們想保護網路的自由、開放、民主與透明,又能夠怎麼做。
【各方推薦】  (按姓氏筆劃排列)  李志德│資深媒體工作者  沈伯洋(撲馬)│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沈榮欽│約克大學管理系副教授  林昶佐│立法委員  陳柏惟(3Q)│立法委員  黃之鋒│香港眾志秘書長  黃兆年│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  賴品妤│立法委員
  「從1996年的〈網絡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到習近平在201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上宣示『網絡(路)主權』。中國共產黨對網際網路的嚴審嚴控,從原本只是種維穩手段,一路上綱到幾乎等同於國家疆域的憲政高度。《牆國誌》的作者詹姆斯.格里菲斯把技術的發展放回歷史脈絡,清楚呈現北京政府今時今日對網路之控制的來龍去脈。此外,《牆國誌》也梳理了過去近20年來不斷嘗試突破中國『網路長城』的各種努力,包括最重要的兩股力量:法輪功組織和美國政府。在一部作品中同時記錄中國網路審查的『攻』、『防』雙方,《牆國誌》堪稱一部總結過去20年網際網路管制的珍貴作品。」——李志德(資深媒體工作者)
  「中國的防火長城不是要控制敏感議題,而是要阻撓人民的團結。然而,心懷不軌的政治人物、俯首稱臣的科技公司,以及即將赤化的國際組織,最終都將成為破壞人與人連結的幫兇。西方世界曾經嘲笑中國網路長城是嘗試把果凍釘在牆壁上,然而,作者讓我們知道,中國不但釘住了果凍,更將其變成了藝術品。」——沈伯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相較於桑格《資訊戰爭》描繪各國駭客鬥法,以及凱瑟《操弄》解析大數據如何介入民主政治,《牆國誌》是現有的中文書籍中,唯一一本清楚記錄了中國如何從網路蠻荒之地,成為數位極權大國的作品。本書不僅釐清矽谷菁英如何協助中國建立網路,同時也詳述中國在六四、法輪功、達賴喇嘛與維吾爾等諸多戰役中,逐步累積成為數位極權革命輸出大國的過程。本書闡明,僅僅侷限於傳統的網路管制與自由界限爭議,無能真正理解監控資本主義與數位極權國家之間的分野,遑論找到可行的解決之道。本書是所有網路烏托邦主義者的成年禮,是對於自由世界集體行動的召喚。」——沈榮欽(約克大學管理系副教授)
  「身在臺灣,位於資訊戰海嘯的搖滾區,我們對中國散布假消息、攻擊異己的手法,熟悉到不能再熟悉。2019年,行政院資通安全處長曾指出,臺灣每月受到近三千萬次的網路攻擊,是歐洲國家的千倍以上。美國在台協會代理處長谷立言也表示,這類網路攻擊會無所不用其極地詆毀民主政府,在社會種下分化的種子。比如近期武漢肺炎的疫情在全球蔓延,社群媒體平臺Facebook就查出大量網軍帳號,向臺灣民眾散播與疫情相關的假消息,很明顯是為了製造社會恐慌。以往針對選舉釋放的假消息,大多是出於政治目的,以讓特定候選人得利;但這次網軍卻利用武漢肺炎這樣的公共衛生危機,刻意製造恐慌。而在520臺灣總統就職典禮前,針對臺灣的網路攻擊愈趨猛烈,近期總統府網路遭駭客入侵,外洩並竄改內部文件,引起各界譁然,我們社會為此付出的成本,愈來愈可觀。《牆國誌》一書,能夠幫助我們深入理解中國的網路審查與資訊操控手法,值得身在資訊戰最前線的臺灣人一讀。」——陳柏惟(立法委員)
  「網路自由的當代敵人,除了競逐商業利潤的市場力量,以及力求安穩統治的國家力量之外,還包括企圖以『和平崛起』、『偉大復興』之姿席捲全球的『中國模式』。北京所謂的『網路主權』,不僅限於管好『防火長城』之內的互聯網而已,其影響力實已擴及長城之外的政府、企業與公民活動,甚至致力於建構新的『網路霸權』。《牆國誌》以自由世界記者的視角,提供有關中國網路控制的豐富實例與深刻洞察,夾敘夾議、深入淺出,值得關心網路自由的朋友一讀。」——黃兆年(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
  「中國的資訊戰無孔不入、無所不在,從臺灣、香港、維吾爾、圖博再到歐美各國,中國的假訊息、資訊控制和政治宣傳正在影響你我的日常生活,我們的生活愈便利,資安風險愈高,而背後都有中國老大哥的幽魂不散。本書深入淺出地介紹中國的資訊發展、網路控制以及假訊息的發展史,中國如何將這套審查機制輸出到其他國家,並利用各種政治宣傳滲透國際組織,以逐步削弱網際網路所受到的國際保護,這是身為臺灣人的我們必須要警惕的事。我們要洞悉中國的資訊操作手法,才能有效明察網路上各種氾濫的訊息,而本書正好提供給我們一個清楚的圖像。」——賴品妤(立法委員)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the Disappeared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Michael Caster Create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 Platform 2017 - 12
(Chinese language edition) "You are now under residential surveillance at a designated location. Your only right is to obey." With these words, Chinese lawyer Xie Yang was introduced to the brutality of Residential Surveillance at a Designated Location (RSDL), China's rapidly expanding system for enforced disappearances. Little is known of RSDL, or what happens inside.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the Disappeared will change that. RSDL facilities, often secret, custom-built and unmarked prisons, are run by police or State Security officials. Inside, people are placed outside the normal legal system, left in solitary confinement, interrogated repeatedly, and often subjected to torture. There is no oversight of the police, and no protection for those inside. In RSDL, you simply vanish. In RSDL, the police have total control. This book exposes what it is like to be disappeared in China. It is the first anthology written by the victims themselves, from lawyer Wang Yu who was abducted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to engineer Tang Zhishun who was taken from across the border in Burma; from IT worker Jiang Xiaoyu who was beaten and threatened with permanent disappearance to Pan Jinling whose only crime was dating an NGO worke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the Disappeared includes a foreword by well-known exiled human rights lawyer Teng Biao. The foreword and introduction provide the reader with an understanding of RSDL. The legal chapter at the end offers an exhaustive, authoritative analysis of the domestic law giving rise to RSDL, and the international legal framework that China brazenly violates. These chapters, along with stories by lawyers Tang Jitian and Liu Shihui trace China's obsession with disappearing dissidents from the early 2000s, through to the Jasmine Revolution movement in China in 2011, and into the current system of RSDL. This book is essential reading for academics and journalists, governments and nonprofit workers alike working on or interested in China, because these stories illustrate, with narrative clarity, the hollowness of China's rhetoric of the rule of law. Likewise, it is worthwhile reading for anyone studying authoritarian regimes and the struggle for human rights.
血殤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劉倩 唐山出版社 2012 - 6
這部著作不只是一個關於死亡和絕望的悲劇故事,還是人類面對死亡時對生命意義的悟省認知;也不只是一個人類應當如何與疾病作鬥爭的故事,還是一個關於科學和探索,關於社會公平與正義,關於人們應該怎樣改變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管理人類社會和應對客觀世界的故事。它是一部有關醫學科學、社會政治和人類文明文化足跡的傳奇。
中国艾滋 --- 来自田野的生命写作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刘倩 著 昆仑出版社 世界华语出版社 2019
作者说,我要为在这场悲剧中死亡和受难的人立文正名,把他们的名字篆刻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上。 为了生存的权利和活着的尊严,沉默者不再沉默,无名者不再无名。
这是一部非同寻常的社会学学术研究的田野报告。
发生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河南艾滋病事件,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曾经引起全世界的强烈关注。这本书,原本形态地呈现了这场惨绝人寰的悲剧事件中艾滋病疫区农民的命运遭际和世态万象。作者刘倩,一位社会学学者。本书是她深入民间,置身艾滋病疫区现场,与事件中人一起对事件的共同见证与解读,十分难得且可贵。
本书记述河南艾滋病事件全过程:从血站兴起、全民卖血运动,到疫情爆发蔓延,大批 献血员 感染艾滋病发病死亡;从信访、群访的民间抗争,到派工作队进驻艾滋病村的官方介入;从疫情初发,只能依靠 私人医生 死马当做活马医 的民间自救,到抗病毒治疗的官方行动;从 五个一 到 六个一 工程。内容几乎囊括了这一时期所有相关的重要人物和事件:从医者仁心的高耀洁、桂希恩、王淑平、孙永德等,到 单采血浆第一人 老科学家刘隽湘;从爱德基金会、关爱之家、智行基金会、全球基金、亚洲博爱基金会等国内国际非政府机构的救助参与,到国家高层领导人温家宝、吴仪到访视察艾滋病村。全方位展现这场灾难性事件发生的前缘后果及其国内外背景,以及官方与民间、国家与地方、国内与国际的互动关系,在具体的叙事中,使这一段历史清晰可见可触摸可 感知。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图书] 豆瓣
作者: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1 - 8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ISBN:9787800233630,作者:胡绳
一本书的历史 [图书] 豆瓣
作者: 金冲及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 - 10
《一本书的历史:胡乔木、胡绳谈〈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中共是如何建构自己历史的?
中共建党、大革命、土地革命、长征、延安整风、七大、三年内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反右、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粉碎四人帮、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本书详细记录了一部党史诞生的过程。大到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如何评价和定性,小到一字一词如何使用的斟酌——一次次的讨论,整个过程都收录其中。另外还有主要参与者的日记,以及本书作者所作的旁注等。
这是一本绝对忠于原貌的、极具现场感的、第一手的珍贵记录材料,也是一本佐证文章和注释丰富的综合性著作。看完此书,编者不禁一叹:原来如此!——原来我们往日所熟习的党史观点是这样讨论成形的,具体而微。相信读者诸君读完后亦会大有感慨。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 [图书] 豆瓣
作者: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1 - 1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1921—1949)(套装上下册)》包括了: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和国际环境、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辛亥革命及其后的中围政治、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二十世纪初的国际环境等内容。
中共党史辨疑 [图书] 豆瓣
作者: 刘书楷 / 郭思敏 主编 2006 - 8
主要包括:五四运动和党的创建时期、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等内容。
毛泽东传(共6册)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逄先知//金冲及 中央文献 2011 - 1
《毛泽东传(套装共6册)》主要依据中央档案馆保存的毛泽东建国后的文稿,讲话和谈话记录;中共中央文件和有关的会议记录。还根据《人民日报》、新华社电讯等报刊资料;有关的书籍和资料;同毛泽东有过直接接触的同志的回忆录和对他们访问的记录。
毛泽东自传 [图书] 豆瓣
作者: 埃德加·斯诺 编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9 - 1
《毛泽东自传》是毛泽东口述并亲自修改的生平事迹的忠实记录,是中国革命史的极其珍贵的重要文献,也是唯一以自传形式出版的中共领袖传记,可谓“中国第一自传”。由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1936年10月在陕北保安笔录,最早于1937年7月至lO月以连载形式发表于美国ASlA(亚细亚)月刊,中文最早由汪衡翻译,亦以连载形式于1937年8月至11月发表于上海《文摘》杂志(后改名《文摘战时旬刊》),并于1937年11月1日由上海黎明书局出版了单行本。《毛泽东自传》是一部充满传奇的红色超级畅销书,是中国新闻出版史上的一个神话。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翻译出版时即有五六十种不同版本面世畅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投身中国革命;“文化大革命”期间曾被改名《毛主席的回忆》等大量翻印。2001年9月,《毛泽东自传》重新再版,轰动全国,可谓经典人物传记和励志读物。本版系“中英文插图影印典藏版”,将最早的《毛泽东自传》中文单行本、最早的《毛泽东自传》中译本原刊和最早的《毛泽东自传》英文版原刊进行了影印,完整地呈现了《毛洋东自传》的历史原貌,具有极高的史料、版本和收藏价值。
邓小平传 [图书] 豆瓣
Deng Xiaoping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a
作者: [英] 理查德·伊文思 译者: 田山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14 - 3
本书是西方邓小平研究专家、英国前驻华大使理查德·伊文思三十年心血之作。作者与邓小平多次面对面接触,掌握材料,真实再现重大历史事件,全方位揭秘鲜为人知的邓小平,是一部公观公正的纪念碑式传记作品。
20世纪50年代中期,作者来到中国,担任英国驻华代办处的政治参赞。他为邓小平在中共八大上所作的报告所吸引,并对邓小平本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4至1988年,他担任英国驻华大使,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和邓小平。
作者耗时多年,搜集第一手资料,潜心研究邓小平本人和他的著作,完成本书,目的是讲述一个故事里的故事——20世纪中国历史大故事中的邓小平生平故事。他站在独特的立场,以平和的眼光看待并展示邓小平波澜壮阔的一生,也带着读者重温20世纪中国的跌宕历史。
邓小平时代 [图书] 谷歌图书 豆瓣 Goodreads
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8.9 (196 个评分) 作者: [美] 傅高义 译者: 冯克利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1
邓小平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走向,也改变了每一当代中国人的命运。解读邓小平的政治生涯及其行为逻辑,就是解读当代中国,解读个人命运背后的历史变局。
哈佛大学傅高义教授倾十年心力完成的权威巨著《邓小平时代》,是对邓小平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中国惊险崎岖的改革开放之路的全景式描述。作者对邓小平个人性格及执政风格进行了深层分析,并对中国改革开放史进行了完整而独到的阐释。书中涵盖丰富的中外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以及为数众多的作者独家访谈。对中美建交、华国锋历史评估、改革开放的幕后曲折、邓小平和诸多当时关键人物之关系、香港问题、邓小平南巡等重大议题均有详述及剖析。本书既具学院研究的严谨专精,又对中国现实政治与事理人情有透彻把握,被誉为邓小平研究“纪念碑式”的著作。
曲折发展的岁月 [图书] 豆瓣
作者: 丛进 1996 - 8
《20世纪的中国7·曲折发展的岁月》内容简介:《20世纪的中国7·曲折发展的岁月》是“20世纪的中国”的第七部。它是中共党史和中国现代史学工作者丛进多年辛勤研究的成果。《20世纪的中国7·曲折发展的岁月》叙述和分析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即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继过渡到社会主义的7年(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9月中共八大召开以前)之后的第二个历史时期,即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的10年(从1956年中共八大到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发以前,简称“前10年”)的历史。
创建日期: 2022年1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