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近代、现代和当代中国

Kolya Krassotkin

Kolya Krassotkin @KolyaKrassotkin_5734

118 本书  

暂无

凯歌行进的时期 [图书] 豆瓣
作者: 林蕴晖 1996 - 8
《20世纪的中国6·凯歌行进的时期》内容简介:河南人民出版社组织编写出版“20世纪的中国”套书,是一件具有开拓意义的工作。这个工作将大大有助于广大干部、史学工作者和青年学习、研究我国整个二十世纪历史反正两方面的丰富经验,以便更深刻地认识和更自觉地执行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20世纪的中国6·凯歌行进的时期》是套书的第六册。林蕴晖、张弓、范守信撰写的《20世纪的中国6·凯歌行进的时期》是他们多年从事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这段历史的研究和教学的成果。《20世纪的中国6·凯歌行进的时期》的特点和优点是,对历史事件和问题的来龙去脉研究得很深,资料丰富翔实,有许多新材料、新观点,可以使读者得到宝贵的知识和有益的启迪。三位学者各自抒发了自己对这段历史的看法。
改革开放的征程 [图书] 豆瓣
作者: 王鸿模 2001 - 3
《20世纪的中国:改革开放的征程》是继《改革开放的历程》之后,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展示从1976年粉碎“四人帮”到1989年年初这10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历史征程的一部新著。该书的优点是克服了《改革开放的历程》不完全按历史顺序写的不足之处,而是承前启后地沿着历史发展的阶段,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主线,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诸方面全面生动地再现新时期这一段波澜壮阔的人民共和国发展史。该书的内容新颖,资料丰富翔实,文字生动流畅,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和相当大的可读性。
李锐口述往事 [图书] 谷歌图书 Eggplant.place
7.4 (5 个评分) 作者: 丁冬 李南央 文星出版社 2018 - 6
《李锐口述往事》,是由其长女李南央和学者丁东用三年多时间记录、整理、编辑而成。不仅有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也有理性思考和评判。
兴隆场 [图书] 豆瓣
作者: 【加】伊莎白(Isabel Brown) / 俞锡玑 译者: 邵达 中华书局 2013 - 1
《兴隆场》是加拿大人类学家伊莎白(Isabel Brown)与中国合作者俞锡玑在四川重庆兴隆场(今属重庆市璧山县大兴镇)的人类学调查专著。书稿以抗战时期在兴隆场挨家挨户的调研、访谈为基础,以日记的形式,全面、客观地记录了有关当地历史沿革、政治、经济、婚姻、妇女、法律诉讼、秘密会社(哥老会)、民间信仰等方方面面的信息,保存了大量的鲜活事例,读来让人仿佛置身于历史的现场。
十里店(一) [图书] 豆瓣
作者: 伊莎白·柯鲁克 / 大卫·柯鲁克 译者: 龚厚军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7
这是一部不同于经济史和政治史的社会史,讲述的是普通民众的事,并且是由亲身经历过这些事件的人讲述的。《十里店(一)——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追述了20世纪30年代十里店的村民们如何抵抗日本侵略者,保卫自己的村庄,协助八路军展开斗争;并讲述了后来他们又如何着手推翻旧的地主-雇农制度,使土地回到耕者手中。将问题讲得最中肯的是那些有阶级觉悟,敢于同侵略者作斗争,带头推翻旧的地主-雇农制度的贫农和雇农们。这一部分贫农和雇农分得了土地,掌了权,后来被称为“新中农”。他们的成就是了不起的。但还有一个基本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有相当一批人,因生性胆小或无助,未敢投入到这场斗争中,所以没有得到足够的土地,仍然很贫困。
十里店(二) [图书] 豆瓣
作者: 伊莎白·柯鲁克 / 大卫·柯鲁克 译者: 安强 / 高健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7
《十里店(二)——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是《十里店(一)——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的续篇,记述了由《人民日报》年轻的新闻记者组成的一支共产党工作队的经历(《人民日报》的印刷厂当时就在邻村的一些窑洞里)。他们在十里店带领村民们开展两项群众运动。土改复查旨在解决一些人仍缺少土地的问题;整党工作则旨在改进十里店党支部的党风。书中记录了该工作防的苦和乐,挫折和胜利,艰辛和喜悦;也描述了男女老少村民们是如何响应这场运动的。他们中有犹豫不定的,也有满腔热情的。书中也提到了在那风云变化的1948年他们自己给十里店带来的种种变化。
中国的内战 [图书] 豆瓣
Civil War in China:The Political Struggle 1945-1949
8.0 (8 个评分) 作者: 胡素珊 (Suzanne Pepper) 译者: 启蒙编译所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4 - 7
本书是美国著名学者、中国问题研究专家胡素珊(Suzanne Pepper)的代表作,是西方学者较早对“国民党如何失去大陆政权”这一历史命题进行全面系统、客观中立研究的代表性著作。关于国民党失败、共产党胜利的原因,作者并不满足于以简单的因果关系进行解释,而是在中国内战的各个层面上对两党进行比较:与学生和知识分子的关系,土地改革的措施,对工业的管理,财政措施等等。作者的论述基于对政策文件的认真剖析和对政策实际实施及其影响的综合考察,从而细微客观地揭示出共产党是如何抓住历史机遇、获得民心和政权的。
这是任何想要了解国共关系史,特别是想要了解当年执政的国民党何以会短短几年间就败给了“革命”的共产党的读者,非读不可的重要著作之一。作者的视野相当开阔,尤其是对1940年代后半期国共两党在社会政治层面的较量,做了很深入的考察与研究,给人深刻的印象。
——杨奎松
中国绅士 [图书] 豆瓣
The Chinese Gentry: Studies On Their Role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ese Society
作者: 张仲礼 译者: 李荣昌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1 - 7
本书目录为:导言,第一章19世纪中国绅士之构成和特征的考察,第二章19世纪中国绅士的人数分析,第三章19世纪中国绅士的科举生涯,第四章对于19世纪中国绅士传记的数量分析。
革命中的中国 [图书] 豆瓣
作者: (美)马克・赛尔登 译者: 魏晓明 / 冯崇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 3
该书为阅读中国丛书的一种,作者是美国学者马克・赛尔登,原作写于1960年代,1990年代做了修订,1995年出版修订本。它重申了初版最初研究的核心命题和观点,特别是它把革命和抗战放在反对殖民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的背景中来考虑,它发现了"延安道路"对中国在革命变革和社会进步的理论和实践中所做出的土生土长的贡献,它确定了1941~1942年具有分水岭般的重要性,战争和革命事业都在此找到了新的综合点,它还重申了"延安道路"在日本敌后根据地的重要作用。
作者在修订本后记中的总结是耐人寻味的,他说:
当我在1990年代反思"延安道路"时,我所得出的结论是:
其一,作为对抗战时期中共革命实践的总结,"延安道路"所体现的是世界边缘地带所发生的反殖民主义运动和革命变革的重要契机。与此同时,它对关于发展的政治经济学也有重要意义,其贡献包括使占人口大多数的自耕农获取更大权力的那些政策,如由减租减息和税制改革所构成的"静悄悄的革命"和互组合作及民主政治的初步发展。原著的中心点依然是正确的。
其二,然而,由于我在早期研究工作中的疏忽,在我总结出来的"延安道路"道路中又掩盖了专横与倒退的倾向。当这些倾向在人民共和国时期,特别是1957年、1979年、1989年等年头被发展到极端时,其结果是令人悲痛的,同时也有违中国革命那些最美妙的诺言,包括实现民主、平等和是农村摆脱贫困。
从我所总结的"延安道路"中,我们可以追溯中国的政治经济学中迄今尚未得到解决的那些矛盾的起源。为了使"延安道路"中最富有人道的那些因素得到发扬光大,也为了辨清那些阻碍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阻碍人类解放的那些专横势力,用复杂的眼光去认识"延安道路"将大有裨益。
尽管我们不能完全同意马克o赛尔登的说法,但是作为一个美国人能够如此深刻认识中国革命中的"延安道路",还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应该说,该书中文版出版对于中国广大读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新政之后 [图书] 豆瓣
作者: [美] 司昆仑 译者: 王莹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20 - 4
◎ 关于20世纪初清末新政和民国初年在中国内陆城市成都所发生的变革,特别是警察在这个变革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 成都这座城市是如何形成今天这样的规模的?成都在中国城市之中的特殊性在何处?近现代史上有哪些人曾对成都的城市化进程产生过影响?
◎ 本书既能为成都的地方研究提供基础信息的补充和理论观点上的启发,也能扩展至对整个中国近现代城市发展的认识。
——————————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大力推进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对城市化的历史回望、研究和探讨,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本书为美国汉学家司昆仑对成都在20世纪初期城市化发展的研究论述。英文原版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
1895至1937年,城市管理渐渐演变成中国的首要挑战之一,本书着重讨论了成 都两个重要的城市改革运动:清末新政(始于1901年)和1920年代的市政运动,在这两个运动中,警察与军阀分别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改革的动机不同,但都对成都的城市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成都的现代城市雏形打造了基础。本书对这两波城市改革运动的分析和比较主要落脚于他们对现代中国历史和城市历史领域的重要贡献。
——————————
【名家推荐】
这本西方世界少有的关于成都城市史的研究专著,原著出版于2000年,非常高兴中文翻译版现在终于和中国的读者见面了。这本书是在司昆仑1993年哈佛大学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1980年代末,当她在四川大学进行这项研究时,我便经常和她讨论这个课题,见证了这个研究进行的过程。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20世纪初清末新政和民国初年在中国内陆城市成都所发生的变革,特别是警察在这个变革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我们还可以看到像周善培、杨森这样的精英改良者,在成都走向近代文明的过程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这个研究不仅发掘了不少重要的文献和档案资料,还提供了若干关于老成都的珍贵照片,是了解近代中国城市史的必不可少的参考书。
—— 王笛(《袍哥:194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作者)
“该书叙述分析十分清晰,充满慧见,所有的论述都依据扎实的档案和资料调查,同时在作者的阐述中,你能在每一页都感受到她对成都人的深厚情感。”
——William T. Rowe《哈佛亚洲研究学刊》
共产主义下的广州 [图书] 豆瓣
Canton under Communism: Programs and Politics in a Provincial Capital, 1949-1968
7.1 (7 个评分) 作者: [美] 傅高义 译者: 高申鹏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8 - 6
本书是美国哈佛大学荣誉教授、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傅高义研究当代中国的第一部专著。他以广东为着眼点,考察和叙述了从1949年到1968年的20年间,中国所经历的一系列深刻、激烈的政治运动。持论公允,叙述可观。一方面,他充分肯定,共产党的领导给中国带来了秩序、朝气和希望,以及理想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激情,给人民带来了一些实际的好处,过去的黑市、通胀结束了,赌博、卖淫、鸦片消失了;官员有一种服务意识和纪律意识。经济领域统一的社会主义改造,也有其积极的作用。在经济事务之外,集体合作组织在消灭文富、推广公共卫生等活动中也可以发挥相当大的作用。党通过政治组织已经实现了相当大的经济上的进步。另一方面,他也指出,共产党建立了强大的政治体系控制社会、改造社会,重要的经济、文化、教育、农村的活动都置于政府的管理之下,政治决定取代了市场机制,政治指挥经济,也造成了很消极的后果:社会进步缓慢,人民生活也没有明显提高。拿广东来说,经历这么多年之后,绝大多数人还是从事农业;合作化运动所追求的改革生产关系,提高生产力,迅速提高粮食产量的目的并没有达到;“大跃进”的失败,“文化大革命”以大规模的群众政治运动摧垮务实政策和主张务实的领导人,竭力维护意识形态的纯洁性,都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
上海罢工 [图书] 豆瓣
Shanghai On Strike: the politics of Chinese laboar
8.6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裴宜理 译者: 刘平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 - 9
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根本性政治变革,从推翻帝制的辛亥革命到共产党取得全国政权,所有这些变革都曾受到工人运动的极大影响。
《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这部专著在广泛吸收欧美工人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工人政治放在比较的角度加以研究,以一种更普遍的眼光关注罢工、工会、政党等问题,探讨了工人的文化与生活状况,为人们展示了一幅20世纪上半叶中国工人丰富多彩的画像。
重探抗戰史(一) [图书] 豆瓣
作者: 郭岱君 主編 聯經 2015 - 9
集合台灣、中國大陸、美國、日本等地現代史學者
重新檢視中日戰爭裡的每一個關鍵時刻:
日本軍國主義的興起源於帝國憲法的失衡、
1936年底的洛陽祕密軍事會議確定抗戰大戰略、
七七事變的本質是失控的賽局遊戲、
八一三淞滬大戰的目的是要扭轉日軍的作戰軸線、
花園口決堤作戰最初是德國參謀提出的大戰略之關鍵、
中日戰爭是中國走向真正統一的重要階段。
過去七十年,西方以傳統的地緣戰略觀來看中日戰爭,常把國民政府視為腐敗、無能、消極抗日、在國共內戰中耗費力量,對於太平洋戰爭無足輕重。
幸運的是,青史並未成灰。近年許多史料(尤其是《蔣介石日記》)相繼開放,帶動一波民國史研究的熱潮,抗戰史尤受矚目,不少學者對抗戰史提出新的觀點。
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院在2012年推動「重探抗戰史」(Revisiting the 2nd Sino-Japanese War)跨國研究項目,由郭岱君研究員主持,結合台、美、中、日、英五國學者,廣泛使用各國檔案,重新探討抗日戰爭。若干新的發現、新觀點足以顛覆我們過去熟知的抗戰論述。
「重探抗戰史」研究計畫預計集結為三大冊出版,兼顧軍事史與政治史,內容涵蓋抗戰時期的戰事、政經社會、外交關係、領導人物的心路歷程與彼此間的互動等各個層面;既探索戰爭的真相,也兼顧戰爭中「人」的互動。
《重探抗戰史(一):從抗日大戰略的形成到武漢會戰(1931-1938)》是這項研究計畫的第一步成果,論述日本軍國主義興起的由來、九一八事件的背景因素及事變前後國民政府的因應之道、一二八淞滬戰役的真相、蔣介石及其幕僚如何在1931年到1936年之間逐步形成抗戰大戰略、七七盧溝橋事變的本質、八一三淞滬大戰的重大意義、國民政府如何一步步誘使日軍落入持久戰的陷阱之中。研究寫作團隊針對每一件重大事件均予以重新探討及評析,力求提供一套符合新時代需求的全面性抗戰史著。
※ 本書共同作者
李 玉:南京大學民國史研究中心教授
周 珞:獨立軍事史研究者
肖如平:浙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郭岱君: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院研究員
洪小夏:上海師範大學法政學院教授
張世瑛:中華民國國史館研究員、審編處處長
張玉萍: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科講師
傅應川:前中華民國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局長
加藤陽子: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研究科教授
深町英夫:日本中央大學經濟學部教授
滾出中國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Out of China: How the Chinese Ended the Era of Western Domination
作者: 畢可思(Robert Bickers) 译者: 胡訢諄 時報文化 2019 - 1
一九五〇年代,上海歷史博物館展示了一面豎立在外灘河岸公園入口的告示牌:「華人與狗不得入內」。自此這面由博物館虛造的告示牌,烙印在每一個中國人心中。當李小龍在電影《精武門》凌空踢碎告示牌的那一刻,中國人無不拍手叫好。這面告示牌掀起的影響遍及國際、廣至各階層,它象徵著那段列強入侵、掠奪與歧視的降格過往。波濤久久不退,至今依然。
中國近代史專家畢可思爬梳一戰結束至中國共產黨於一九四九年掌權間的歷史,進一步述說北京政府如何站在過往基礎上推進「新中國」,外強如何在冷戰期間與中國建立關係,而一九七六年毛澤東去世之後的中國又是何模樣。
本書呈現的並非中國現代史的全貌,卻是極為重要的一部分。今日,足以撼動全球經濟發展的中國,在國際各處以強權姿態橫行,不斷上演著古怪、敏感、霸道又愛鬧脾氣的外交風格。然而強國的背後,卻是兩百年來沉重的屈辱,以及未竟的中華偉業。使用「玻璃心」一詞時,我們亦無法忽略「中國」這個名字身上背負著討回百年公道的心理脈絡。
本書描述近百年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影響,以及反帝的社會、文化與心理根源。作者試圖探索像義和團那樣的狂熱排外心態是如何產生?為什麼中國人一定要超英趕美?對作者而言,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衝擊不只是船堅炮利或外交折衝導致的喪權辱國,而是深入日常生活的各個面向。這些一點一滴的傳播使中國國內的歷史充滿了國際的因素,藴育出波瀾壯闊、愛恨交織的民族情緒。本書既能掌握歷史細節,又不忘記思考宏觀議題,是一本值得細讀的上乘佳作。
──黃克武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以往一個多世紀,觀察和研究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西方著作幾乎都無法控制自己將中國放置在基於西方歷史經驗而設想出的「應有」的位置之上,強迫性地加「批判」或「同情」的慾望。《滾出中國》是一部從中國以外的角度理解中國,但克服了這種慾望的著作。
──吳啟訥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作者畢可思不僅從史學家實事求是的態度撰寫此書,也透過細膩與鮮活的筆鋒,如報導文學般讓人親臨歷史現場;每個場景的串連,刻畫過去百餘年來中國現代化的艱苦歷程,以及民族主義得以滋長的養分。這也讓我們更容易理解,習近平上台後提出的「中國夢」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深層原因。對臺灣的讀者而言,這是一本能檢視自身認同以及評估臺灣在兩岸關係處境的好書,值得一讀。
──王信賢
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
文革前十年史 [图书] 豆瓣
作者: 蕭冬連 / 謝春濤 和平圖書有限公司 2013 - 1
這是一個充滿希望和幻想的年代。
這是一個艱苦創業、艱難探索的年代。
這是一個成功與失敗交織的年代。
這是一個波瀾跌宕、驚心動魄的年代。
對於上了些年紀的中國人,那是一段如火如荼、如癡如狂、如夢如幻,希望與失望、喜悅與艱辛相伴相隨的人生經歷。
對於年輕的中國人,那是一段既陌生又親近,既難以理解又充滿魅力,心存許多難解之跡的歷史。
本書將給你展示一幅全景式的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把你帶回那段永遠難以忘懷的歷史,去探尋那許許多多令你百思不解的答案。
秩序的沦陷 [图书] 豆瓣
7.8 (12 个评分) 作者: [加] 卜正民 译者: 潘敏 商务印书馆 2015 - 10
《秩序的沦陷》为著名汉学家卜正民教授近著,关注的是抗战初期的社会与人。作者选取江南五城(嘉定、镇江、南京、上海、崇明)为例,描述了日军残暴占领城市、试图重建基层机构的过程,并分析地方头面人物与日伪政府的关系交织。“这里有通敌,有抵抗,但两者之外的其他行为要多得多。”借助对这种模糊行为的分析,作者考察了战争时期城市秩序的维持,以及生活其间的个人的心态、处境与选择,以求揭示一个复杂的战时社会。
失落的一代 [图书] 豆瓣
8.2 (17 个评分) 作者: [法] 潘鸣啸 译者: 欧阳因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0 - 1
对中国上山下乡运动的全方位研究
当代中国史研究的重要一章
本书从思想理论的角度,对上山下乡运动的兴衰进行了最系统深刻的剖析。
本书是西方学者研究中国知青史的精审之作。
1966年中国掀起“文化大革命”,学校停课,城镇中学生先“闹革命”,当红卫兵,后被遣送到农村去。据统计,1968至1980年间的下乡人数,大约有一千七百万。这场有组织的大规模人口迁移,是一场彻底的政治运动,名为“上山下乡运动”,在世界或在中国来看,都是史无前例的。这场运动对整整这一代城镇青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打乱了他们的生活秩序,使他们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而且影响他们的家庭,以及整个城市社会,甚至农村社会。这整一代人可以被称作“失落的一代”。
本书揭示了发起这场运动的领导人公开或隐蔽的动机,与他们为达到目的所使用的手法,同时分析了他们的这些决定在整个社会上所引致的后果。本书也探讨了下乡运动进行了二十多年(包括“文化大革命”前小规模的运动),为何会在1980年突然寿终正寝,并且研究了这场运动在中国社会、政治及经济上留下了什么印记,以及它在中国当代历史上应该占一个什么位置。
本书对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作了全方位研究,指出其动因不仅在经济人口方面,也在政治方面,论述之广泛,分析之深入,构成了当代中国史研究重要的一章。
徐友渔,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作者是第一位用中文在中国发表知青问题论文的西方学者,是第一位深入到知青中并且从事知青研究的西方学者,同时还是唯一一位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以研究知青问题为己任的西方学者。
刘小萌,知青史专家
作者是法国汉学家,却对中国当代历史有极为准确的洞察。作为同龄人,他对于中国知青的命运既有深切的同情理解,又有立足国际视角的冷静分析。我也是当年的知青,对此书颇为认同和喜爱。
丁东,书评人
这本书以翔实的资料及充分的论据阐释了当年发生的令人心寒的历史事实。
Andre Laliberte, China Quarterly
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虽为一重要事件,但却远不如红卫兵造反那么广为人知。如今,潘鸣啸终于为我们完成了一本含有确凿证据的学术论着。
Lucien Bianco, China Perspectives
眼前这本巨作汇集了曾经经历过那悲惨时期的各路英雄的面谈记录,对纷繁杂陈的中国资料抽丝剥茧寻根究底,经过长期酝酿,最终给我们清晰地勾画出“文化大革命”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侧面。
Marie-Claire Bergere, Vingtieme Siecle
创建日期: 2022年1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