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 Book Fair | Bookshop | Publisher

kathyy

kathyy @kathyy

92 本书   1 部电影  

.

200年日本史 [图书] 豆瓣
A Modern History of Japan: From Tokugawa Times to the Present
作者: 安德魯.戈登(Andrew Gordon) 译者: 李朝津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4 - 9
近兩百年來,中日兩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然而,除了「明治維新」、「甲午戰爭」及後來的「抗日戰爭」等事件外,中文世界對日本歷史,尤其是日本內部政治、經濟、外交、社會、文化發展的脈絡,了解甚少。《200年日本史》詳述德川時代以來日本社會各個方面的發展,是一部極其全面的通史論著。
自2002年初版以來,本書始終是美國本科生課堂最常用的近現代日本史教材。本書英文版修訂兩次,吸收近年來社會史、文化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一直寫到2011年的「3.11」大震災及其後果。中文修訂版依照最新英文版全面增改,逐字譯校,並增補了地圖和閱讀書目,是一本生動、可靠的教科書。
「 本書是迄今同類體裁中最出色的作品,作者戈登對過去二百年日本的歷史,做了豐富詳盡及引人入勝的分析。」— The Japan Times
「 戈登的題材所描述的包括社會的動盪不安、生活的多樣化以及全球的聯繫。這些處於不同層次的掙扎過程在日本社會銳變中顯露無遺,本書都撮要地描繪了出來。」— 約翰.道華(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榮退福特歷史學講座教授)
「 本書作者未囿於從美國看日本的立場,涵蓋德川時代日本之『現代性』、『多樣性』及『關聯性』,描繪了日本社會在世界史中之獨特性,跳脫傳統刻板印象與迷思。……本書廣度、深度並重,深具世界觀,值得細讀。」— 徐興慶(國立臺灣大學日本語文學系教授)
中國和日本:1500 年的交流史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China and Japan: Facing History
作者: 傅高義 译者: 毛升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9 - 11 其它标题: 中國與日本
中國和日本在文化和政治上的密切連結可追溯至一千五百年前,但如今兩國關係緊張而危險。日本對中國不斷增強的軍事實力深感焦慮,而二戰時日軍暴行給中國留下的創傷至今未癒。近年來對對方國家抱有好感的中日國民比例尚不及10%,他們都認為對方應以更開放的態度正視歷史,否則兩國關係難以改善。

本書以七世紀推古天皇派出遣隋使開篇,述至改革開放前後中國向日本借鑑發展市場經濟的經驗,考察了中日關係史上的多個重要轉捩點,包括朝貢貿易、甲午戰爭、殖民滿洲、中日戰爭、日本對華經濟援助、近年來中日關係的惡化等等。縱觀中日交往的歷史,在最初一千多年,中國憑藉廣博的文明和豐富的資源佔據上風。但到十九世紀,日本成功實現近代化改革,並在甲午戰爭中擊敗中國,從而扭轉局勢,後來居上。近四十年來,雖然各界人士推動貿易往來和觀光交流的努力不斷,二戰創傷之巨仍使兩國合作困難重重。

傅高義認為,如今作為世界第二、第三經濟體的中日兩國間充滿敵意的緊張關係並非兩國關係中的歷史常態。他以歷史社會學的視角,指出中日一千五百年的交流史中更多的是欣賞對方、向對方學習、大海無波、和平共存的歷史場景。

傅高義強調日本應為戰爭中的侵略行為鄭重道歉,同時也力勸中國將日本視為亞洲地區潛在的重要合作夥伴。為了世界秩序的穩定,這兩個大國必須從環境保護、災難管理、全球經濟及科學研究等領域的共同利益出發,重塑彼此間的關係。
大自然与文化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陈天机 中文大学出版社 2004 其它标题: 大自然與文化
本书内容包括:宇宙的形成;大地的沧桑;人类的崛起;历史,地理,工具,技术的因素;农业,工业,资讯三大革命;东,西文化间的交往;互动,冲击;共同演化与"天下一家"的多方面含义.
哲學的追尋 [图书] 豆瓣
作者: 陶國璋 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4
人生之中要面對不同層面的問題︰解決生活、追求知識、美感觀賞、建立人倫關係、尋找生命意義。本書主要是引領讀者思考這一連串的問題。全書分四章︰第一章〈哲學的冀求〉探尋哲學的價值、哲學的本懷;第二章〈知識與存在〉述說哲學如何看待存在問題及所採取的方法;第三章〈快快樂樂地活著〉探討人類追索生命存在的意義;第四章〈自由與終極〉討論人生關懷、終極、宗教等論題。本書作者希望透過自己的歷程及所關心的哲學問題,讓讀者對哲學有初步的了解。
香港中文大學自創校以來,便堅持大學所培育的人才,除了具有精專的知識,配合社會發展的需要外,亦應擁有現代「知識人」的素質:包括對自己民族學術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對人類知識文化有基本的認識,有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以及對真、善、美等價值有所追求和執著。因此,通識教育自始即為中文大學學制中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份。現在大學通識教育部將這些老師的心血結晶編輯成《通識教育叢書》,陸續出版,初步涵蓋天文、物理、哲學、教育、文化、藝術、統計、大眾傳播等不同領域。
我的二十世紀 [图书] 豆瓣 博客來
作者: 李歐梵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23 - 7 其它标题: 我的二十世紀 : 李歐梵回憶錄
回顧大半生,我覺得自己畢竟是一個二十世紀人。對於二十一世紀,我沒有期望,只覺得我的二十世紀尚未完結。這本回憶錄,也是我為自己的二十世紀寫的備忘錄。
我在書裡追憶自己的成長過程和漫長的求學經驗,並特別把在普林斯頓、芝加哥、哈佛等美國六間大學任教的經驗也和求學連在一起,美其名曰「遊學」。我跟著「成長小說」的模式,寫我的生命經驗,而不是歷數學術上的成就。最後還冒然加上一章「感情史」,算是我的「感情教育」。
對我而言,回憶錄的結構可以自由一點,像一部尚未剪接的影片。我時常邀請一位虛擬的提問者,像作曲法中的「對位」一樣,向我提問、質詢、駁詰,逼我作自我反省。即使有些章節用的是獨白,我心中還是有一個沉默的對話者。本書的第二部分是我與張歷君的對談,他會進一步引出我對自己學思歷程和閱讀經驗的反思。
想在這個二十一世紀「全球網絡化」的世界中去重尋二十世紀的個人生命意義,作沉靜的反思,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即便如此,我還是想寫下去,至少要證實自己還存在。
西方音乐史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朱秋華 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2 其它标题: 西方音樂史
本書立足於文化史、藝術史的大背景下闡述西方音樂的發展過程,概述從古希臘、古羅馬時代到二十世紀的種種音樂藝術風格,介紹各種音樂流派以及其代表人物與代表作品。在認識到一眾舉足輕重的音樂家之餘,讀者更能了解到產生不同音樂風格與流派的社會背景和該歷史時期的人文精神、審美特徵,從而提升對音樂的鑒賞能力。本書是一堂深入淺出的音樂歷史課,對所有學習音樂的學生和音樂愛好者也甚具參考價值。
魔桶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伯納德.馬拉末 (Bernard Malamud)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2023 - 06
傻子金寶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以撒.辛格 (Isaac Bashevis Singer)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2023 - 06
粵語的政治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作者: 文潔華 編 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4 - 01
作為身分政治工具和文化角力體現的粵語,近年來隨著香港劇烈演變的社會歷史境況,呈現出愈加複雜的脈絡和態勢。一方面,面對普通話的強勢滲透,粵語文化在多個場域不斷退守;另一方面,本土意識的興起又將語言保育引入公共視野;同一時刻,在香港多元族群文化譜系中,粵語呈現出主流文化符號的強勢權力,同化或排斥異質語言及其維繫的人群。
本書聚焦粵語在香港的歷史發展,從語言的媒介再現、日場操演和政治意涵三個向度,探索邊城香港中語言的政治與變遷,擴展香港研究的文化框架和研究範疇。
女性,戰爭與回憶(第二版) [图书] 豆瓣
作者: 李丹柯 译者: 李丹柯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24 - 6
抗日戰爭中,儘管全中國人民都飽受苦難,但女性經歷了許多特有的苦難。加倍的生育之苦、喪子之痛、家庭生計負擔沉重、性侵害與性暴力頻發……但婦女並不只是被動的受害者,她們還是參與抗日的行動者、戰時生產的組織者、生存策略的策劃者、日常生活的支撐者。
這本以女性為中心的抗戰口述史,為我們發掘了這個在歷史中失語的群體,揭示出抗日戰爭也是一個社會性別化的歷史。女性的貢獻通常錯綜複雜地交織在日常生活之中而顯得毫不起眼,但事實上,正是她們的生存決心、智慧和韌性保全了戰時的家與國。而女性的視角帶出了戰爭講述中少見的日常面向——戰爭不只是軍事博弈、高層鬥爭,還是一朝一夕一粥一飯,戰場不只
在前線,也在家中、田地、防空洞、工廠……
-----------------------------------------------------------------------------------------------------------------
抗戰是中國現代史相當重要的一部分,是一整代中國人的共同經驗和記憶,但相關的研究成果卻嚴重失衡:不但偏重軍事外交,也忽略婦女經驗。本書著重戰時婦女日常生活的再現,述說不一樣的抗戰故事。作者採訪的對象,許多是少為自己留下記錄的女工、女傭、家庭主婦等沉默的一群人,即便是女學生、女教師等知識女性也不見得有機會為抗戰史留下見證。從歷史多元性的角度來看,本書的出版的確極為必要。
—連玲玲 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
作者縝密的分析和受訪女性的生命故事共同為我們編繪出一段中國的戰爭史。本書敘事層次豐富,特別關注女性性別特質;同時為 讀者提供新鮮視角,有助於讀者理解抗戰歲月裏、民族存亡危機下,中國婦女的苦難、生存和抵抗。
—美國歷史學核心刊物 《歷史學家》(The Historian)
革命與世界主義 [图书] 谷歌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Joseph Richmond Levenson Xianggang Zhong wen da xue chu ban she 2024
在完成《儒家中國及其現代命運》之後,約瑟夫.列文森(Joseph Levenson, 1920–1969)原擬圍繞「地方主義與世界主義」寫作新的三部曲。因他猝然去世,未能完篇。本書為該三部曲第三卷的部分內容,基於在香港中文大學搜集的20世紀以來西方戲劇的中文譯本等資料展開研究:面臨中國文化認同的現代困境,新興的世界主義者如何以各自的方式回應過去與當下、普遍與特殊等根本性的焦慮;而他們的對手,「他們的同類,他們的兄弟」—地方主義的文化革命者們,在怎樣的層面上與他們產生深切的共鳴。
書前附有列文森的學生與同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歷史系教授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 Jr., 1937–2006)的長篇序言,依據列文森的著述、未刊筆記和草稿,介紹這一研究的前前後後,及其在列氏思想脈絡中的延續和突破。
夥計 [图书] 豆瓣
THE ASSISTANT
作者: 瑪拉末 / Bernard Malamud 译者: 劉紹銘 今日世界出版社 1977
媒體的界限 [图书] 谷歌图书 豆瓣
作者: 梁麗娟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2023 - 03
性與暴力是當代社會的切身議題,但討論相關問題卻甚具挑戰性。人們對性觀念和暴力的看法經常受到媒體影響而轉變,容易情緒化,忽略理性思考。日益發達的媒體產業亦會因應自身商業利益,影響輿論及公共政策。
媒體中的性與暴力問題,是否值得擔憂?社交媒體、虛擬遊戲以及影視文化如何塑造我們對性和暴力的認知?當傳媒如實呈現這些題材,會否影響年輕觀眾有樣學樣?它們到底是加深還是消除人與人之間的刻板成見?
《媒體的界限》整合了傳播學過去大半世紀以來有關性及暴力的討論和分析,選取可應用於香港或華人社會的部分加以探討,並介紹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醫學等學科如何研究性與暴力的問題,幫助讀者在面對媒體世界的煽、色、腥現象時,能夠獲得深入反思的依據。
《 媒體的界限》深度剖析在傳媒、電影及網絡世界所呈現的暴力與性相關的社會議題,作者以犀利的分析視角,做相關理論的探索,輔以實證研究,強調網絡時代大眾應該特別關注的社會與媒介議題。
——劉幼琍,香港城市大學媒體與傳播系系主任
本書結合了作者多年的教學心得和持續不懈的媒體觀察,從大眾傳媒談到網絡遊戲,從物化女性談到#MeToo,再從媒體暴力的效應談到網絡欺凌,可以指引讀者思考和理解身邊相關的媒體現象。
——李立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性與暴力從來都是帶有強烈情緒的議題,傳媒在觸及這些範疇的事時也會有同樣的情況,對社會的影響就大千百倍了。這本書對這個課題有又闊又深的探索,亦透過多個相關的研究,作更科學和堅實的剖析。
——鄺保強,精神科專科醫生
孩童面對被虐、道德開放以至性暴力、網絡欺凌等,是學校德育或訓輔老師近年經常要面對和處理的事情。要保護我們的下一代,我們又可以怎樣做?相信此書能幫助我們好好探討和反思,特別在培育下一代時,能更聰明和謹慎地處理。
——鍾穎欣,元朗區小學校長會前主席
性別覺醒 [图书] 豆瓣
作者: 譚少薇 / 葉漢明 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2012 - 8
之间 [图书] 豆瓣
作者: 韋一空(Frank Vigneron) 译者: 王人德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07
本書是作者探討中西藝術各個方面的論文的結集。每篇均從文學、哲學、詩歌及其他視覺藝術的角度就某一專題作審視,並運用比較的手法,嘗試瞭解為何這兩種藝術傳統看來竟如此迥然不同。
書名為「之間」,既是採用文化硏究中經常用到的概念;也用以介紹作者是一個在香港生活和工作的法籍藝術史學者及藝術創作人。本書大部分章節均聚焦於過往的藝術上,最後一章則探討二十一世紀初香港藝術創作的情况。
创建日期: 2024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