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 Book Fair | Bookshop | Publisher

kathyy

kathyy @kathyy

92 本书   1 部电影  

.

女法醫史卡佩塔系列(17冊)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派翠西亞.康薇爾(Patricia Cornwell) 臉譜 2024 - 01
法醫鑑識推理的開創性傑作, 全球銷售突破一億冊, 列入《時代雜誌》精選史上百大最佳懸疑驚悚小說榜單, 首創美、英、法推理大獎五連冠紀錄的傳奇, 系列電子書首度推出! 每具屍體都有一個故事,絮叨說著殘酷的遭遇。 只有法醫才聽得懂死後世界的語言,如實轉譯出犯罪的手法與真凶的名字。 這是個由一群不完美的專業人士,執行不能出絲毫差錯的犯罪調查故事。 我們得仰賴一個熟悉屍體語言的人,一個專業老練的翻譯者,用我們可理解的人間語言來道出它的故事,這個專業的翻譯者,我們稱之為法醫。 維吉尼亞州的首席法醫凱.史卡佩塔從偵辦里奇蒙市的連環勒殺案開始,見證一樁樁殘暴犯罪、家庭悲劇、陰謀暗殺、病毒恐攻,扮演「死亡翻譯人」的角色,仔細聆聽死者的陳述與呼喚,既與喪心病狂的殺手、狡詐的宿敵周旋,也面對檢警界及媒體的詭譎風雲,她的任務始終是透過屍骸與犯罪現場的線索參透真相,搶在下一個受害者喪命前阻止凶手的惡行── 套書17冊內含: 屍體會說話 (愛倫坡獎最佳首作、英國犯罪作家協會新血匕首獎等五項大獎) 肉體證據 殘骸線索 失落的指紋 (英國犯罪作家協會金匕首獎) 人體農場 波特墓園 死亡的理由 致命暴露 起火點 黑色通告 終極轄區 綠頭蒼蠅 微物證據 掠食者 停屍間日誌 (英國圖書獎年度犯罪驚悚小說) 獵殺史卡佩塔 鑑識死角
Killing Eve: Die for Me (Killing Eve (3)) [图书] 豆瓣
作者: Luke Jennings Mulholland Books; Media tie-in edition (April 7, 2020) 2020 - 4
On the run together, Eve Polastri and the psychopathic Villanelle take refuge in the underworld of St Petersburg. But the Twelve are closing in, as are the Russian security services. As the chess-game intensifies, and the grip of winter tightens, the couple are drawn into a nightmare realm of conspiracy and murder.
Die For Me is a fast-paced, sophisticated thriller but also a poignant tale of love and erotic obsession. As the action races towards its shattering conclusion, can Eve and Villanelle learn to fully trust each other or will their differences destroy them?
Codename Villanelle and No Tomorrow, the first two in the Killing Eve series, are out now!
Praise for Killing Eve TV series
'A dazzling thriller . . . mightily entertaining' Guardian
'Entertaining, clever and darkly comic' New York Times
九三年 [图书] 豆瓣
9.0 (53 个评分) 作者: [法] 维克多·雨果 译者: 叶尊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3
雨果(1802-1885),法国著名小说家、诗人。《九三年》是他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
雨果在小说中塑造了旺代叛军首领朗德纳克侯爵及其侄孙、镇压叛乱的共和军司令郭万,以及郭万的家庭教师、公安委员会特派员西穆尔丹这三个中心人物,围绕他们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情节,描绘了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在一七九三年进行殊死搏斗的历史场面。小说结尾:朗德纳克因良心发现,返回大火焚烧中的城堡救出三个孩子,郭万为叔祖的人道精神所感动,情愿用自己的头颅换取朗德纳克的生命,西穆尔丹则在郭万人头落地的同时开枪自杀。
This Star Won't Go Out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Esther Earl / Lori Earl Penguin Random House Children's UK 2014 - 02
The fixed format edition of This Star Won't Go Out, matching the original design of the print edition, without resizable text.

A collection of the journals, fiction, letters, and sketches of the late Esther Grace Earl, who passed away in 2010 at the age of 16. Photographs and essays by family and friends help to tell Esther's story, along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award-winning author John Green who dedicated his #1 bestselling novel The Fault in Our Stars to her.

Wayne and Lori Earl are the parents of the late Esther Earl and founders of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This Star Won't Go Out (tswgo.org), whose mission it is to financially assist families struggling through the journey of a child living with cancer. Together Wayne and Lori have created a financial and emotional support system for more than 50 families struggling with childhood cancer, giving out nearly $100,000, from purchases of TSWGO bracelets, through donations given individually, at LeakyCon, and Project for Awesome; and by fabulous fundraisers planned and implemented by individuals and groups. TSWGO also funds occasional projects that fit their mission statement, such as sponsoring events for children with cancer, giving financial support to pediatric cancer research, and other related projects.
Caspar Lee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Caspar Lee Grand Central Publishing 2016 - 05
A hilarious biography from YouTube sensation Caspar Lee (and his mom)!

This is a book about me.

Unfortunately, I didn't write it--my mom did. WTF!

Let me tell you now that 98% of it is total lies. Actually, I'm pretty sure this book is illegal. So if you've bought it, you've basically supported a criminal. How does that feel?

I think she's getting me back for my first day in this world when I may have tried to kill her. She won't not be able to mention that. You might also find out about my first day at school, why my head is so massive, how I've always been a hit with the ladies and other things like that.

You know, important stuff.

Anyway, I found the book at the printer and you'll see I've corrected some of her most outrageous lies.

So, you know, enjoy. Just remember only the bits that make me look good are true . . .
十八小時環遊世界 [图书] 豆瓣
作者: 李雅言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8 - 6
本書以遊學為主題,引領你探索世界,成為好奇而有智慧的世界公民。我們活在資訊充斥的時代,資訊越容易獲得,便越容易墮入懶於觀察、無意探索和疏於思考的危險;本書正是啟發大家培養多加觀察、細心探索、縝密思考的態度和習慣,這樣世界各地的事物都會變得好玩易懂。你會在本書接觸到不同學科:旅遊、交通、國際商業、音樂、工程、經濟、建築……等等等等。你看畢本書,也許不會「通通都識」,但一定會懂用新鮮有深度的視角去探究天下事物、從問題的根本去思考問題!
~~~~~~~~
「如要描述雅言的教學,就是「深刻活潑具啟發性」。教由心生,這位資優老童本身就是一位活潑好奇、喜歡思考和探究的真正博學之士。閱讀《十八小時環遊世界》,便知雅言為何能通曉多國語言,並對世界各地歷史、地理、文化、音樂等有深入的認識。此書定會開拓無數學子的視野,也必為家長和教師在育人成才時帶來莫大的教育啟示。」
──陳麗君,香港中文大學「資優計劃」總監
「我感謝李雅言博士著述此書,如他所言,希望你可以藉其有系統地探究新事物。任何事物都有其因由,想了解世界,一定要百無禁忌地去問,哪怕是日常生活最微細的事物,都可以教曉大家不少重要的東西。李雅言周遊列國,見識良多,善於觀察,他現把經歷總結成「十八小時」的方法和議題,本書是在放眼世界之前,必讀的準備。」
──許如藝(人稱Solar Man陽光超人),發明家、亞利桑那州州立大學榮休教授
「李雅言與我活在矛盾領域──資優教育與創意工作。前者重視邊際效益,後者則不着邊際!前者是金字塔式淘汰制度的延續,後者可能是不能適應傳統的出路!然而,雅言與我因擁抱「矛盾碰撞」而擦出創意火花及引發大量反思能量。「矛盾」就是「反思」的最佳合作夥伴!我希望藉這新書的能量,呼籲教育界作反思。」
──方富成,加拿大Can-Asian Advertising Ltd.總裁、香港理工大學客席講師、兩位活潑孩子的祖父
「零四年聖誕節,我凝望窗外荒涼的雪地沉思。慢慢掠過、長得驚人的運油火車告訴我,俄國人興建這條跨西伯利亞鐵路,那麼具戰略意義。突然旅伴跳起來,掏出一個不知如何弄來的聖誕布甸和一小瓶威士忌,說我們慶祝吧。虧他想得出!現今我天天躲在實驗室探索科學,Louis則竟又再穿梭於學術和遊歷,還編織起上佳的教育素材。聰明的孩子,腦袋真的沒有一分鐘閒着!」
── Martin M. Monti(山馬丁),腦神經科學家、人類意識研究專家、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心理系副教授
暴政史:二十世紀的權力與民眾 [图书] Goodreads 博客來 谷歌图书
作者: 徐賁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0 - 7 其它标题: 暴政史
在人類歷史的任何一個時期,人們遭受的暴政之害都遠甚於他們所受的自由之益,然而,奇怪的是,討論自由的書籍數不勝數,而剖析暴政的書籍卻少之又少。這種學術關注的失衡一直延續至今。儘管歷史上暴政頻繁,但很少有政治哲學家把暴政本身當作一個核心理論問題來討論。

本書第一部分回顧貫穿於古代暴政和現代暴政的一些彌久常新的專制統治原則。專制暴政「有一樣東西要死死抓住,那就是權力;必須奉為一項基本原則」。只要人性的幽暗和軟弱不變,這些馭民的原則只要做一些技術性的修正和更新,也就會永不過時。

第二部分討論20世紀的極權暴政和領袖崇拜——希特勒、列寧、斯大林、毛澤東,尤其是共產意識形態國家的領袖個人崇拜。個人崇拜是領袖崇拜的極端形式,它經常被錯誤地理解為只是因為某個政治人物的個人權力慾望失度、道德操守低下、個性強梁霸道才出現的特例情形。

第三部分轉而思考領袖崇拜與民眾感恩、膜拜和盲從的關係。極權主義制度通過允諾改善社會和人民生活來實現其權力統治並索取忠誠,允諾還未兌現,人民就必須先付出忠誠。

第四部分討論普通民眾中的一個特殊的群體:知識分子。他們有的曾因為嚮往自由的價值而匍匐在革命之神的腳下,對之頂禮膜拜。有的則崇拜革命化身的領袖個人,甘願充當其文化鷹犬或政治打手。他們是偶像神話的製造者,也是這個神話最執著的迷戀者,最痛苦的幻滅者和最可能的抵抗者。一旦幻滅並成為抵抗者,他們便會留下親歷見證,也會告訴世人,再高聳的惡神偶像也有轟然隕歿的一天,為了這一天早日到來,需要每個人絕不放棄希望和抵抗,正如奧威爾所言,「即使是被打敗,也要充滿勇氣」。
餘閒偶得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陳永明 匯智出版有限公司 2019 - 08
本書作者陳永明教授,博學多聞,雅好文學和哲學,亦喜愛音樂。他擅於以淺白文字談文說理,文章雋永,言簡意深。 本書是他退休後自選的一部文集。全書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歸去來〉是描述老來的心境和退休後定居異域的生活。第二部分〈消憂琴〉、第三部分〈消憂書〉是與大家分享從聽音樂和看書所得的樂趣和感想。第四部分〈尋壑經丘〉是寫多年旅遊的見聞和感受。第五部分「談笑無厭,疑義相析」,則與各位讀者談談語文方面的知識,別有奇趣。
我们不懂电影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5.1 (7 个评分) 作者: 毛尖 海豚出版社 2014 - 8
《我们不懂电影》,当代著名影评人毛尖最新的电影评论结集。
毛尖,中国知名的影评人,她的文字幽默得体,风趣犀利。
本书共收录了毛尖的最新影评文章六十多篇,评论了包括大热的《泰囧》《不二神探》《甄嬛传》《唐顿庄园》《北京遇上西雅图》等给大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影视作品。这本书命名为《我们不懂电影》,其实作者恰恰要告诉读者的是如何欣赏电影,告诉你怎么样才能懂电影。
沪上作家小宝曾说,毛尖是华人中“第一个看过一万部欧美经典影片的最年轻的女教授”。她在报纸专栏上用文化批评的方式写电影,在文学杂志上用随笔杂感的方式写电影,在评论刊物上用半论文的方式写电影。有人说她的文字带着“小资情调”,她多用诙谐的文字解读电影细节,内容有趣。
自由不是免費的 [图书] Goodreads
作者: 查建英 / 加滕嘉一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0 - 10
這是一位美籍中國人和一位人在中國的日本人的「新十日談」。
查建英,《八十年代訪談錄》《弄潮兒》《中國波普》的作者,《紐約客》等雜誌的撰稿人,這是她往返於中美之間將近四十年的心路歷程和反思。四十年來,她用英文給美國人講過很多中國故事,現在用母語對中文讀者講美國和中國的故事。她說,談了整整十天後,突然覺得美國的話題是談不完的,而中國的話題已經不想談了,感覺是幻滅。
加藤嘉一,即將離開香港的日本人,寫過《愛國賊》,經常感到憤怒,但他說憤怒很重要,尤其這兩年在香港,從未如此憤怒過。憤怒成了他活着的動力,他會繼續關注香港、關注大陸,研究中國。
他們都相信,目前的問題不管多麼嚴重,人類的基本制度和核心價值觀沒有變,人們捍衛自由的勇氣依然強悍,追求平等的激情依然飽滿,其間的張力也會繼續使整個社會充滿活力。他們還相信,有生之年可以看到一個轉捩點,可以走出危機。他們知道,自由不是免費的,他們相信自由必勝。
读书毁了我 [图书] 豆瓣
作者: 王强 中信出版社 2012 - 11
编辑推荐:
一个让沈昌文追求、让郝明义开始藏书的恋书狂
总在寻书、购书、读书、藏书的人生
将书当作情人的他,从常人难以想象的角度
带你领略一个又一个迥异又奇妙的书中世界
我确实追求过王强,朝思暮想,穷追不舍,因为他读书多,见识广;
我表面上是王强的“长者”,实际上只是他的“粉丝”,他谈论书的文字,我篇篇精研。
——沈昌文(《读书》杂志前主编)
内容简介:
《读书毁了我》,一个恋书狂关于书世界的漫游奇境记。
“我坚信文字只可能呈现出两种存在——‘有力量的’存在和‘没有力量的’存在。”“书房就是我的王国,风景收束于此。”王强说。
作为著名的爱书之人,《读书毁了我》记录了知名“书痴”王强寻书、看书、买书、藏书过程中的点滴感受,其对图书的喜爱入痴的状态实在让人叹为观止。
《读书毁了我》写了王强与书的很多故事,你不妨把书看成是王强的“红颜祸水”。因为很多时候,他已经把书当成了他的情人……
从历史上的宠物,到厨烟里的大仲马,到莎士比亚的博物学,到伊甸园的黑暗,到曼哈顿的书店,王国的主人陪你展开书世界的瑰丽奇航。
全球正義與普世價值 [图书] 谷歌图书 Goodreads
作者: 葉家威 / 曾瑞明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18 - 12
全球化的浪潮無遠弗屆,具體而微地影響我們生活的每一方面,人們的得益和損失各有不同,近年排外民粹在歐美崛起,某程度上是源於對全球化的反彈。僅從單一社會或國家的層面去討論正義,不足以處理重大的道德問題,因此我們需要找出超越國界的正義原則,以建立一個更公平的世界。

本書探討在全球化年代,人們要面對一系列普世性的正義問題:人權是西方霸權還是普世價值?我們在消費時有否想到生產者的勞動條件?富裕國家的人們對他國的窮人有什麼道德責任?應付氣候變化的責任應該由誰承擔?是什麼標準來決定誰能擁有公民身分?本書引領讀者思考我們作為世界公民的道德責任,走出思想的牢籠, 造就改變世界的可能。
金錢攻略 [图书] 豆瓣
Money Games
作者: 單偉建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21
「私市股權投資之所以籠罩在神秘之中,是因為從收購、改造到成功售出投資對象,過程曲折複雜充滿懸念,而尚未有內幕人士詳細講述過自始至終的全故事。」
「中國私募之王」、「亞洲最精明的投資家」單偉建獨家講述亞洲金融史上一場里程碑式的交易
《金錢攻略》講述的是韓國昔日最大銀行起死回生的故事,也是私市股權(private equity)投資大顯身手、創造巨大價值的故事。
在20世紀末亞洲金融危機的背景下,金錢和權力的代表相互博弈、明爭暗鬥,上演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大戲。在漫長的過程中,最終結局如何,不但旁觀者,連參與各方都難以逆料。但每個參與者都知道,如果成功,他們就創造了歷史—韓國金融體制改革和開放的歷史。整個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在21世紀,私市股權投資席捲全球,其在美國控制的企業數量就兩倍於股票市場上市的公司,創造了大量十億、百億甚至千億美元的富豪。但私市股權的內幕卻很神秘,如何呼風喚雨,鮮為人知。本書作者單偉建揭開了私市股權投資的面紗。這是第一本從親歷者角度詳述私市股權投資運作全過程的書,從收購控股、改造到最終售出,真實細緻地再現了一次亞洲金融史上極具里程碑意義的交易。
無論對於充滿好奇心的一般讀者,還是想瞭解私市股權投資機構如何談判、改造企業並創造巨大價值的專業人士,本書都會令人感到開卷有益、興致盎然。
-----------------
這是一個在危機中抓住機遇的故事, 這是一個專業敬業的職業精神記錄。背景波瀾壯闊,交易跌宕起伏,故事娓娓敘來,人物栩栩如生。
——朱民,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副總裁
我與偉建都是在茫茫戈壁上度過了我們的青春年華,又都一起在數十年間闖蕩於華爾街東西。感謝偉建《走出戈壁》和《金錢攻略》這兩本書,它們讓我故地重遊,重品一路上的酸甜苦辣,重睹征途中的千姿百景。
——李小加,香港交易所前行政總裁
《金錢攻略》所展現的,不僅是謀略和技巧的博弈或能力和水準的比拼,更是人性和智慧的碰撞,而後者則是助力這場交易成功的核心因素。希望讀者能從此書中瞭解這場資本博弈的真諦。
——和廣北,中國銀行(香港)前總裁
新橋資本收購韓國第一銀行是亞洲投資業的一個里程碑。作為項目操盤手,單偉建觀察細緻,敘述生動,為投資從業人員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案例研究,也為對金融有興趣的一般讀者提供了引人入勝的精彩畫卷。
——竺稼,貝恩資本董事總經理兼亞洲聯席主管
經濟學家出身的投資大師單偉建創造了國際金融界的一個重大成功案例。他高超的寫作水平與一流的投資能力相得益彰,使得一項高度技術性的複雜金融交易就像武俠故事一樣引人入勝。
——胡祖六,春華資本集團主席,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兼任教授
一家美國投資機構收購韓國大型銀行並獲得完全的控制權,其中的艱難曲折可想而知。本書既體現了金融家的專業知識,也展示了促成合作成功的談判藝術,相信你會從中學到很多。
——海聞,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院長、經濟學講席教授
《金錢攻略》記錄了併購過程中精彩的博弈、充滿智慧的決策和翔實的細節,既體現了獨具特色的投資理念,也展示了如何平衡政府、企業的利益,妥善應對公關和輿論導向的影響,以及對民眾的民族主義、排外心理等的預案處理,這對於當下都有著極大的參考價值。
——常振明,中信集團前董事長
單偉建和團隊在收購韓國第一銀行時,我作為分析師,是一個好奇的旁觀者。我認真讀完了這本書,這才發現,過程竟然如此激動人心。
——張化橋,香港慢牛投資公司董事長
無論是韓國民主政府機關內部的勾心鬥角、人與人之間的人情味和互信之脆弱,還是商界大亨要如何遊走在企業利益、法律規程、民意輿論等範疇中,爭取並平衡各方利益,以達至最基本的雙贏,無不躍然紙上。
——黃裕舜,香港《信報》政治評論版專欄作家
單偉建的投資邏輯、處事方法、應變能力在這本書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劉明康,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前主席
外國投資者在韓國極難賺到錢,這天下皆知。但單偉建團隊收購並改造韓國第一銀行,獲利巨大,成為私市股權投資運作的經典案例。在韓國取得成功後,他將投資方向轉向中國,這本書的續集也同樣令人期待。
——劉遵義,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藍饒富暨藍凱麗經濟學講座教授
這本書凝聚了單偉建在金融界幾十年的深厚經驗和人生智慧。一個扣人心弦的故事,那個時代最激動人心和最具變革性的併購交易,如何歷盡波瀾,起死回生,傳遞永不言棄的精神!
——歐冠昇(Nicolas Aguzin),香港交易所行政總裁
跨國併購中與政府和其他利益相關方打交道的難點在哪裏?如何在併購的多方談判中實現多贏?每個金融從業者都能從這本書中獲得答案並受益。
——錢穎一,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前院長、教授
這本書表明,單偉建不僅是金融大師,也是寫故事的高手。對於從事金融和投資的專業人士,乃至喜歡精彩故事的讀者,這都是必讀佳作。我讀過許多許多金融書籍,這本是最好的!
——謝清海,惠理集團主席及聯席首席投資總監、香港交易所獨立非執行董事
(按姓氏筆畫排序)
中國勞工新境況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辛西亞・艾斯特倫德(Cynthia Estlund)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2022 - 4
美國勞動法權威 研究中國勞動關係現狀的力作中國既在改變世界,也在以我們不能輕視的方式經歷重大變革。隨著中國躍升為經濟強國,充足的資金流入企業,產權結構和勞動關係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當中國的「血汗工廠」模式已成為歷史,勞工如何表達意見、爭取權利?工會改革和勞動監管如何進行?1930年代美國「羅斯福新政」通過保護勞工權利和改善福利,緩和了民眾對激進改革的訴求。與此相對比,本書全面細緻地分析中國勞工新境況及其對未來中國發展的影響, 是當代中國勞工研究的重要著作。美國著名法律學者艾斯特倫德,專研美國勞動就業法,對中國勞動關係亦有深入研究。作者透過中國與西方,法律、政治與歷史等,跨國與跨學科的比較視野,探討中國的勞動問題以及政府的回應策略,為當代中國勞工研究提供了廣闊的視角和全新的方法。
推薦研究美國勞工問題的頂級專家艾斯特倫德為讀者刻畫了一幅平衡、精密的圖景,以呈現中國那截然不同、瞬息萬變的勞工場面。正如所有出色的比較研究,本書也引領讀者重新思考自己政府的成就和不足,甚至啟發讀者能從中國人身上學到什麼。孔傑榮 Jerome A. Cohen,紐約大學法學院艾斯特倫德在書中探討美國和中國的勞工問題,超越了認為中國遍地皆是血汗工廠的一般認知,同時也對工會和勞工 NGO 將獲得有限度的自由發展這一論斷提出質疑。研究結果充滿啟發性,引人深思。高敏 Mary Gallagher,密西根大學艾斯特倫德教授借助美國二十世紀工業衝突經歷的比較鏡頭,觀察中國勞動關係的變遷。羅斯福的新政曾為美國帶來社會進步、政治穩定和共享的繁榮,中國勞動制度的進展將為勞工帶來什麼轉變?本書通過對工人抗爭、工會角色和改革、職代會復興與勞動監管等勞動領域主要議題的分析,令人信服地揭示了中國處理「勞工問題」 面臨的困境和挑戰。陳峰,香港浸會大學
香港利氏家族史 [图书] 豆瓣
作者: 利德蕙 译者: 顧筱芳 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1 - 7
這本書講述利氏家族在香港的歷史,是一部引人入勝的著作。「利」字有利潤、勝利、鋒利等意涵,「利」也解作聰敏,又常言道「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我們或可從以上各個意思感受到,這個以「利」為姓的家族所發揮的影響以及所作出的奉獻。利氏家族有時被人稱為「利希慎家族」,那是因為作者的祖父利希慎,於上世紀二十年代在香港建立起成就驚人的地產王國。其實,利氏在香港各個截然不同的社區之間建立了持久的聯繫,更為香港與中國大陸的長遠發展築起了橋樑。這部著作可視為香港過去百多年歷史的一個縮影,當中既有掙扎,亦有成功,可讀性極高。
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都巿的地位,實毋庸置疑。且看本書作者利德蕙,香港利氏家族一員,即便是第一位獲委任為加拿大國會參議員的亞裔人士。利氏家族的傳奇故事,仍在繼續發展。 (──前香港總督‧衛奕信)
這部著作記錄了香港的近、當代歷史,既感動人,又喚起讀者的種種回憶。利氏家族顯赫一時,通過對自身家族的研究,利德蕙捕捉了這段內涵豐富而複雜的歷史。她展示了這個家族,尤其是她父親利銘澤,如何創新而又腳踏實地的引領家人,穩步走過動盪不安的歷程。利銘澤的創意建基於一套堅定的價值觀,令他得以通過近代中國歷史的種種考驗,而毋須作出妥協,或者陷入絕望。這不單是一部家族史,更是一位女兒向她的父親、向父女間的深厚感情的致敬。
── Diana Lary (前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歷史系教授)
古巴家書 [图书] 豆瓣
作者: 雷競璇 中文大學出版社 2020 - 7
在海外眾多華僑群體中,古巴華僑的情況比較獨特: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且曾經非常繁榮,對晚清以來中國的華僑政策發揮過相當影響。1959年古巴革命後華僑社會開始衰落,接著經歷了六十年的社會主義改造,現在面臨消失。以此為背景,本書透過相互呼應的兩部分內容,反映這群體中一些成員的經歷。
第一部是本書編者收藏的約兩百封家書,大部分由編者的父親從古巴寄回來給香港的家人,時段剛好覆蓋古巴革命前、後的兩個階段。家書內容涉及華僑在古巴的生活和工作,以及如何透過書信,處理和應對家庭中的種種問題。
第二部是藉由譚震勝先生口述,記錄一個華僑家庭前後四代的經歷,集中敘說留在家鄉的眷屬如何經歷和面對諸種考驗,一家之主的男性遠去,寡助的婦孺便要艱苦支撐。兩個家庭的遭遇,均是「以悲情始,亦以悲情終」,鈎沉出華僑在外及家眷在鄉的生存面貌。
欧洲思想史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弗里德里希.希尔 (Friedrich Heer) 译者: 赵复三 中文大学出版社 (2003年1月1日) 2003 - 1 其它标题: 歐洲思想史
推荐者:赵复三
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踏进西方思想史领域
21 世纪标志着世界进入一个历史新时期。现在各国大众的交往增多了,无论在中国、西欧或北美,都可以感到各民族大众之间的思想感情沟通,十分不易。中国不少人的世界知识似还远远跟不上开放形势的需要。展望 21 世纪,迫切需要加强对世界各民族文化,首先是对西方的了解。现在读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文学、哲学等各学科的,对晚近西方在这些领域裡的名家专着,已渐不太陌生。至于西方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这条道路究竟怎麽走过来的?似乎应该是欧洲史的任务去从事介绍。
但读欧洲史时,往往只见连绵不断、变化无穷的树木(历史事件),而不见森林。英国史学家柯林伍德 (R.G.Collinwood) 在《历史的概念》一书中认为,写历史若不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则历史不过是一堆史实的排列,成为剪刀、浆煳的工作了。这大概也像交朋友,若只认面貌不知思想,是很难算作朋友的。从对西方文化史感兴趣的读者的需要看,思想史比哲学史可能容易引起兴趣,也更有意义。
究竟做点什麽,对中国读者了解西方可以有用呢?这是自己心裡反覆思想的问题。正是在这种苦恼之中,读了维也纳大学思想史教授弗里德里希.希尔教授的《欧洲思想史》,高兴地觉得这正是我要找的。希尔教授的《欧洲思想史》有几个难得的特点:
在通常的西方哲学史着作中,我们所接触到的,往往只是知识界少数思想家的思想。希尔教授却时刻注意到各历史时期中民间的思潮,它们与“上层文化”既是对立的,又是互相连接的。这裡涉及到欧洲的历史。希尔对欧洲历史有精湛的研究,因此,本书的视野不仅限于少数思想家的小圈子,而是深入到欧洲社会的广阔天地中去,这是本书的一大特点。
通常的西方哲学史着作,往往以西欧为中心,在西欧也只集中注意德、法、意、英四国的思想界,对于中欧、东欧、西班牙、西北欧的低地国家等都很少涉及。希尔教授来自中欧奥地利,使他能容易地看到欧洲的整体。希尔教授这本书突破了西欧中心观念,例如与德国宗教改革运动同时,在东正教、俄罗斯正教会内,希腊人马克西莫斯的活动,同样值得重视,而这在许多关于宗教改革的专着中都付阙如。
希尔在突破传统的西欧中心观念时,不仅把东欧思想的影响包括进来,而且把阿拉伯文化在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南部、整个地中海世界的作用突现出来。这就把欧洲思想的历史放到当时的世界中去考察,使读者呼吸到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清新空气,并看到从 7 世纪到 15 世纪,当时亚欧大陆几个主要的文化系统──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拜占廷、西欧──通过彼此间的交流,都得到显着的发展。
就欧洲来说,上述三方面是结为一体的。希尔着力指出:欧洲东部有它自身的传统,与西部的文化传统在矛盾中互相渗透;南部地中海世界受希腊异教文化、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在向西北欧、中欧扩散时又不断互相激盪。在这个总体的格局之中,每个地区的文化思想有它自身的发展,不断汇入整个欧洲思想发展的洪流;每个历史时期又大致可以看出,有一个地区隐然成为欧洲思想发展的中心。这为我们了解欧洲文化的多样性和历史的複杂性提供了重要的思想钥匙。
这些特点使我觉得应该把本书译介给中国读者。同时也正由于它的特点又不禁顾虑它对中国读者的可读性。本书即便对现代西方读者来说,也不是一本很容易的书。作者在其它专着中有较详尽发挥的题目,在本书中就处理较为简略。因此,几乎可以说,本书作者假定读者已经有欧洲历史、基督教史和欧洲哲学史三方面的知识,然后读这本书。对欧洲读者来说,如此要求,已经相当不易,特别是后两方面,一般大学研究生也未必系统读过;把它介绍给中国读者,难度就更大一些。但又想,本书属于通史性质,迈过这个门槛,再读断代的思想史,如波兰裔英国学者布洛诺斯基 (J.Bronowski) 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历史与哲学教授马玆利许 (Bruce Mazlich) 合着的《近代西方思想史》(The Western Intellectual Tradition),或专题史,如艾伦.布洛克 (Alan Bullock) 的《西方人文主义史》(History of Humanism in the West) 等,才不致茫无头绪。
如想踏进西方思想史领域,这个门槛总是要迈的。当人文学在消费主义推土机下受到冷落的时候,向好学的青年朋友推荐一本好书,或者还是有意义的。
本文选自《欧洲思想史》“中译者前言”部分,有删改。
创建日期: 2024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