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 Book Fair | Bookshop | Publisher

kathyy

kathyy @kathyy

92 本书   1 部电影  

.

樂壇未死:還好我們有廣東歌 [图书] 谷歌图书 博客來
作者: 年粵日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2022 - 10 其它标题: 樂壇未死:還好我們有廣東歌 (電子書)
Edward Chan小克黃妍 誠意推薦 香港樂壇經已死? 那么,就讓音樂代替說話回答。 六十首新生代歌手的廣東歌,見證香港樂壇新世紀。 近年來,很多人說廣東歌式微,青黃不接,不再如八九十年代那般輝煌,甚至出現了香港「樂壇已死」的評價。但近一兩年,我們同樣仍可看見許多新的歌手、作曲人、作詞人在不停地創作廣東歌。與此同時,香港也湧現了MIRROR、林家謙、張天賦等新生代歌手,再次掀起追星和聽廣東歌的熱潮。 本書以近五年出道的新生代歌手為主題,分為男歌手篇、女歌手篇、組合篇及樂隊篇,介紹他們和他們動聽的好歌。作者從歌詞引發聯想,配以精緻人物插圖,透過廣東歌與你分享這些年的故事。 樂壇未死,也不會死。因為還有一眾繼續創作演唱廣東歌的台前幕後,以及一群熱愛廣東歌的樂迷們。 「作為監製,我和新歌手、新創作人走在一起,他們拿着青春的本錢,我就運用累積的經驗,我們一起交響出有說話的作品。」——Edward Chan 「樂壇虛不虛火並非憑一兩年時間便可定論……時代曲的任務就是記錄時代興衰,能夠用共同語言去寫去唱去評去記錄,真好。」——小克 「有高質的樂迷,便會造就更多高質的音樂人,因為樂迷本身就是樂壇裏的重要一員。兩者之間的關係是雙向的,也是浪漫的。」——黃妍
那段年粤有多好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年粤日
作者: 年粵日 非凡出版 2020 - 7 其它标题: 那段年粵有多好:還好我們有廣東歌
歌,連繫了生命中的時刻, 年少的曖昧、成長的取捨、生死的感悟, 那些無法言語的情緒, 就用歌詞代我們說話。 廣東歌是我們成長的一部分,是讓我們面對人生種種事的養分,周耀輝書寫的一句歌詞、Dear Jane的 MV中的一段情節、古巨基唱的一聲青春,都可能與我們的故事雷同。 此書以人生中經歷的不同的感情階段為章節分類,五大章節包括懵懂的愛、幸福與失落的關係、年月洗禮等,作者以自身的經驗,從歌詞引發的聯想,配以精緻的插畫,用廣東歌與你講述那些年月的感情故事。 當音樂融入回憶當中, 聽到一段旋律,一句歌詞,就會想起一些人事物。
末日練習 [图书] 豆瓣 博客來
作者: 廖偉棠 聯合文學 2024 - 5


睽違二十年,廖偉棠再次出版小說集
「這是時代的失眠症把我魘著了,可是我喜歡這種驚醒,不斷驚醒。」
 
  在《末日練習》中,地球被巨大到如同墨西哥的外星人籠罩天際,人類在它面前沒有祕密;一位詩人與其他乘客一同經歷了飛機故障,而這趟航班是飛行史上最大的謎團;西藏轉世靈童與魔鬼數百回合的傳奇鬥法,每一次都是末日的預演;民國初年,久旱逢雨,神祕的人魚公子變幻莫測;舊愛的鬼魂現身,只為再死一次……
 
  廖偉棠在科幻與玄幻、夢境與清醒之間穿梭,將創傷、暴亂和不義串聯,彷彿一場又一場的噩夢,不斷驚醒。「末日」或許不在未來,而是無所不在,不該發生的已經發生,即將發生的已成為過去;「練習」不是未雨綢繆,而是重複悼亡,預言幽靈的歸返。
 
  廖偉棠:我的小說寫得比詩放鬆很多,雖然我在小說中時刻不忘自己詩人的身分、詩在這個屬於我的文字宇宙中強烈的存在感。在這種放鬆中,我漸漸重獲了結構的快感、虛構與想像的快感,這是我寫那些越來越沉重艱澀的詩時不可能有的。我希望詩與小說之間的界限更模糊,讓作者與讀者的靈魂、離散者和留守者的靈魂,在這些文字的迷宮裡漫遊穿梭、秉燭夜遊。
 
專文推薦
 
  王德威(中央研究院院士):廖偉棠寫的不是香港的過去與未來。他寫的是香港的「原來」與「後來」。該發生的不該發生的都已經發生,因緣俱分進化。在更廣袤的劫毀裡,香港後來怎麼了? 當大敘事頭頭是道的描寫香港未來時,廖偉棠暗示香港的後來說不清,也不必說得清。
 
  高翊峰(作家):「以詩戲仿了小說、以小說戲仿了詩。」這些戲仿,形式上穿引歷史、古典、科幻、奇幻、寫實、魔幻。作者逐篇如俄羅斯娃娃套用,多重的後設,在不同的時輪所在地,以詞彙向這個時代吹拂文字風暴,試圖洗滌一切似罪與無惡。

日常運動 [图书] 豆瓣 博客來
8.4 (5 个评分) 作者: 梁莉姿 木馬文化 2022 - 6



傷口被聲嘶力竭的吶喊蓋過,挾回日常,假裝如此依然很好般繼續生活
並隨戛然冷寂的潮散消去焦點,漸次潰爛,我們變得憂傷且憤怒。

  台北文學獎年金入圍、台積電文學賞得主
  梁莉姿 小說集

  《日常運動》十篇小說描繪出二〇一九年期間,香港集體的精神底蘊。以運動進行與反挫後的時空,書寫一整個世代的靈魂樣貌,希望、失望與絕望。

  在追求民主自由的路上,投入者或旁觀者,必曾蒙受的傷害。

  不獨是肉身對抗暴力留下的痕跡,亦非壓逼下的創痛,是同行者間,幽微曖昧的衝突與矛盾,漸積存成個體的憤怒、失望、罪疚、無力感,滲入個人日常。

  由此,在激昂的口號下,仍須扣問,每個背景、身分、階級、性別迥異的個體,是如何於運動中被抹消與犧牲。

  在國家武裝暴力後噤聲,恐怖瀰漫的氛圍。
  是香港,也是臺灣。
  是在傷痛、自我懷疑,行經絕望過後。
  仍探尋路向。  

  李智良、楊翠 — 專文推薦
  童偉格         — 專文導讀

好評推薦

  任俠,香港電影《少年》導演
  李屏瑤,作家
  房慧真,作家
  珂拉琪Collage  家權
  胡淑雯,作家
  張潔平,Matters平台及飛地書店創辦人
  鄧觀傑,小說家
  韓麗珠,香港小說家
  (依姓氏筆畫排序)

異鄉港孩:願歸來仍是少年 - 30個移民家庭的教養歷險記 [图书] 博客來
作者: 希望學編輯團隊 希望學 2023 - 7


  人離鄉未必是賤,但離鄉踏上另一國度,個人生活與心理狀態必然又越過高山又越過谷,同時兼顧教養孩子,總是會遇上種種難題。本書邀請30個離散到世界各地的香港家庭分享箇中的心路歷程,期望眾多離鄉別井的港人在傾聽這些故事時,能獲得應對當下處境的智慧和力量。
 
  本書訪問內容包括移民後的教育變化、期望及適應,以及家長與孩子的香港人身份認同,闡述了來到異鄉的香港孩子會面對哪些文化差異及衝擊、如何適應及克服困難、學到甚麼假如選擇留在香港所學不到的,以及在香港離散中如何孕育香港的新一代。
 
本書特色
 
  ★香港2019移民潮後首本離散港人訪談集,真實分享移民前後的生活及心理狀態。
  ★受訪者包括《窄路微塵》導演林森、《中英街一號》導演趙崇基、傳媒人曾志豪太太Sandy Wong、漫畫家黄照達、藝術家Ivy Ma、言語治療師莫宜端、美食家譚偉健、文化評論人鄧正健等,深入多元分享移居各地的教育實況及育兒心得。
  ★30個香港家庭大談香港教育與其移居地英國、加拿大、美國、澳洲、台灣、泰國、日本教育之分別。
  ★如何定義離港後還是否香港人?30個受訪家庭眾聲喧譁。
  ★離開後的香港人,會有甚麼想跟留下來的香港人說?讓心底話連結世界與我城。
  ★30個家庭共57名子女,小朋友們各自分享想念香港的甚麼、喜愛現居地的甚麼,以及關於移民有甚麼想說。
  ★各受訪者細數親子及兒童好書推介。
  ★全彩色印刷,封面由漫畫家黃照達繪畫,30個家庭分享移民後的生活照片,天大地大任我飛翔。
 
跨界聯名推薦
 
  李立峯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劉克襄 (作家)
  陳冠中 (作家)
  吳志森 (資深時事評論人)
  莊梅岩 (劇作家)
  周冠威 (電影導演)
  朱薰 (香港商業電台DJ)
  豬心記者 (香港親子KOL)

亂流 [图书] Goodreads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區家麟 藍藍的天有限公司 2022 - 7 其它标题: 亂流 - 浪花水滴的搏鬥
相隔十年,區家麟再出版旅人日誌,坐困愁城時,反璞歸真,在香港旅行,探遊荒島海洞,尋索香港最後的無人之境。在大海,學習潮起潮落間觀大海微物,欣賞幽暗海洞中的水波微光,鍛練浪花澎湃亂流中保平安。在高山,細聽芒草聲,靜觀湍蛙蛋,雲霧中瞥見生命中的原點。回望往日的足跡,思索旅行的意義;身心交困之時,拿起一本書,做個時空旅人,即能擺脫囚籠,寸心自由無恙。
在一個歡迎風花雪月的時代,就來一場風花雪月。
二千零四十七夜 [图书] Goodreads
作者: 區家麟 藍藍的天 2024 - 1
記心情、談日常瑣事,對個人記憶保持誠實,應該是可以的。 一個未能觸摸與理解的新時代,香港出現一款「早晨文」,這「體裁」的文字,細碎、短促,吞吞吐吐,徘徊於說與不說;它沒有主語,細節模糊;它刻劃情景,留白宏大敍事;捕捉大爆炸後的星屑,聊作存在過的證明。 區家麟 美國史丹福大學奈特新聞學人(Knight Fellow),曾任電視台新聞紀錄片高級監製、電台及電視台節目主持、立場新聞博客。著有《潮池》、《他他巴》、《亂流》,博士論文改編之《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等,《傘聚》一書獲香港書獎及香港金閱獎。曾經夢想浪遊世界,實現了一大半,往日所有文章發表園地被清零後,現在夢想繼續寫字讀書,就算被困香港、護照失蹤,也可以做一個時空旅人。
坐監情緒學 [图书] Goodreads 谷歌图书
作者: 邵家臻 藍藍的天 2023 - 7
1944年存在主義者沙特說了一句悖論:「被德國佔領時,是我們最自由的時候。」他想表達的意思大抵是佔領時期那樣極端的社會狀態,個人選擇有可能導致死亡,於是每個人才真正體會到所謂自由究竟是什麼意思。」字面上的意義不難明白,實際意義今天才感覺到。



被大小監獄囚錮之時,何嘗不是我們情緒最敏感、最豐富的時候:憤怒時暴露出尖銳的牙齒;恐懼時瞪大茫然的眼睛;緊張時口鼻急速的喘息;痛苦時肌肉的繃緊痙攣;饑餓時腸胃轆轆的絞動,以致亢奮時不可遏止的慾望。總之,囚錮的是身體,囚錮不了的是情緒。



喜、怒、憂、思、悲、恐、驚一下子在監房亂竄,囚人要守住情緒,才能守住一切。
字裡囚間——明就明 唔明就黎明 [图书] Goodreads
作者: 邵家臻 藍藍的天 2024 - 2
有話未必可說,可說未必有話,何況未必有話..《字𥚃囚間:明就明唔明就黎明》像是要躲避着什麼,隱藏着什麼。

我膽小、謹慎、孤獨的走在探監的路上,生怕腳下的蛇,又怕天上的鳥和突然出現的人,於是讀我的寫作,不要在乎我寫了什麼,而在乎字𥚃行間想講什麼。

我無意也無能力記錄、整理或釐清這些「到此遺址」時期發生的事,只能在這些斷裂、破碎、斑駁中就撿拾。至少希望,在心勞力拙,憂思忡忡之下,也可以粗疏地提岀若干的共感、同情和了解。

《字𥚃囚間:明就明唔明就黎明》按迂迴、暗示、隱喻的程度,分成三部份:「明」、「唔明」、「講極都唔明」,以對應「有話未必可說,可說未必有話,何況未必有話」的當下。
中國女權——公民知識分子的誕生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曾金燕 City University of HK Press 2016 - 7
艾曉明教授裸胸抗議的照片,在防火牆內外的中文社交媒體上引發了憤怒、悲傷、驕傲、嘲諷、厭惡等情感,爭論中形成了支持或瓦解艾曉明教授抗議的不同社群。而葉海燕通過身體的、性化的、演繹性的、政治化的日常生活、社會行動和網絡寫作來改寫個人生命和改變社會。愈來愈多女權主義者用各種形式進行象徵性的抗議,引起社會上強烈的反應。  本書作者多年來在中國從事維權工作,雖曾被軟禁,但發聲不絕,更於2007年被美國《時代》雜誌選為全球100位最具影響力人物。作者從艾曉明和葉海燕開始,書寫中國知識分子、獨立電影導演、文人作家、藝術家等人在政治反抗者、社會運動活躍分子、「多餘的人」之間的角色中,面臨思想資源、行動力、審美趣味方面的困境和選擇。作者又提出完整地實踐、提升建立在尋求真理基礎上的自我關照能力,是當下中國人建立良心生活、貢獻社會改進的一種生存美學。
政治憲法的中國之道 [图书] 豆瓣
作者: 田飛龍 香港城市大學 2017 - 1
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立憲進程,中國憲法的糾結並沒有因為晚清、民國、建國 30 年各種負面實踐與經驗而有結構性突破。這糾結有制度層面的實施性障礙與梗阻,更有憲法思想和背景理論上的混亂。例如接受西方「規範憲法」思想的中國知識分子,認定政治的現代性以司法審查制度的完備性為基準,但這種單純移植的訴求,忽視了中國自身的政治憲法結構。
本書着意於從「政治憲法」的角度,探求和揭示中國憲政轉型的思想與制度脈絡,呈現一種不同於「規範憲法」的憲法心智與憲政世界觀。而「政治憲法的中國之道」,就是通過政治正當程式與共同歷史智慧,不斷消除差異性、管控不確定性及形成新的「規範世界」。
本書氣象恢宏,縱橫於西方的憲政思潮與現代中國的政治現實,上篇「思想與論辯」考察西方國家的司法憲政與政治憲法的思想與實踐;中篇「憲制與轉型」探討民國立憲的歷史啟示,辨識當前中國憲政的轉型契機;下篇「對話與期許」激盪出政治憲法學學者的殷切關懷與理性思辨。
定見之外 [图书] 豆瓣
作者: 郭柏年 牛津大學出版社
哲學的古訓是「認識自己」,不過認識自己的方法可以千差萬別。這本書談的是「定見」,即人生中各種早已習以為常、看似理所當然的論斷。我們希望透過反省生活定見,加深對自我以至人類的理解。書中所有文章,皆以問句為題,意在質疑,而不給予定案,只希望以哲學解構問題的各種可能,為讀者提供更多思考方向。
创建日期: 2024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