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書頭/久久未讀📖

驼毛

驼毛 @Brandon_Chan

89 本书  

一直打算看,但一直没看(完)的书

非驢非馬 [图书] 豆瓣
Neither Donkey nor Horse : Medicine in the Struggle over China's Modernity
作者: 雷祥麟 译者: 陳信宏 左岸 2024 - 2
◉中醫如何從被斥為「非驢非馬」,到獲致諾貝爾醫學獎,
成為全球另類醫療的主力?◉
◉一部醫學發展的政治史,也是國家形成的醫學史◉
◉美國醫學史學會William Welch Medal◉
◉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
《身體的語言》栗山茂久、《傳教士的詛咒》沈艾娣、《帝國的醫師》李尚仁 等
大力推薦
國父孫中山先生臨終之時,是否接受中醫的治療,曾引起全國輿論的關注與爭議。當魯迅聽說孫拒服中藥後,激動不已地說:「他的決定不下於他一生革命事業地感動過我。」他認定身為現代性象徵的孫中山,認定身為現代性象徵的孫中山,絕對不應該服用中藥,因為中藥是現代性的死敵。半世紀後,當《紐約時報》記者伴隨尼克森總統訪問中國,在同一個醫院裡親身經歷針灸療效後,他所寫的報導卻引發了全球性的「針灸熱」,讓世人以為中國發展出了獨特的現代性。
中醫的華麗轉身是如何發生的呢?
其實在孫中山先生過世後的三年,西醫和中醫就經歷了一場重大的歷史鬥爭,中醫幾乎要被消滅。弔詭的是,西醫非但沒有成功把中醫打入歷史灰燼裡,還激發中醫界團結起來,追求「科學化」。過去,史學界並不認真看待中醫的「科學化」,要不是以為科學化後的中醫,不再是真中醫,要不就以爲一切都是政治力的干預,結果錯失這一段充滿創意和活力的歷史過程。
本書作者以突破性的研究架構,超越原本「西醫在華史」和「中醫現代史」的二元對立,描繪中醫、西醫和國家交鋒的歷史現場。中醫如何在被譏笑為「非驢非馬」「雜種醫」的噓聲中,仍堅苦卓絕地在知識論上、體制上、物質(指本草)上,既改造自我又維持自我,而後與西醫競奪,參與打造國家的過程。這是一部醫學發展的政治史,同時也是國家形成的醫學史。
作者考掘出巨量的史料,鳥瞰全局,編織出一幅跨國、跨地域、跨政權的東亞歷史圖像。從延燒輿論界的知識分子論戰,到本草物種的正名;從東三省到四川重慶;從歐美來華組織,到日本醫界的影響,甚至日本殖民台灣的公共衛生經驗,都曾經影響當時中國的國家治理。這不僅是現代中國的誕生,更是中國現代性的創生,也是東亞世界的交流與創造。
中醫從幾乎被西醫邊緣化的危險境地,到成為兩岸官方認可的醫學體系,甚至躍升為全球另類醫療的主力,我們絕對不能錯過這段中醫奮鬥的歷史經驗。綜觀世界,有哪一門傳統醫療在經歷了科學霸權年代,能夠存活下來,甚至貢獻自身回饋給主流醫學呢?放在全球史的脈絡下,這些經驗將迫使我們重新反省科學的普世性。這不僅是一部政治史,也是一部科學史。
大力推薦
《身體的語言》栗山茂久、
《傳教士的詛咒》沈艾娣、
《帝國的醫師》李尚仁 等
作者有很強的企圖心,以清晰的論點、豐富的資料和高超的寫作技巧,成就這部非常令人耳目一新的學術著作,讀來流暢愉悅。——美國醫學史學會頒發的William Welch Medal
如果你只想讀一本關於中醫現代史的書,這就是你該讀的那一本。作者以充滿原創性的見解,分析醫學、科學、現代性和國家之間相互纏繞的歷史過程,論證清晰,相當令人折服。本書對科技研究、全球健康史和二十世紀中國史的研究做出非常重大的貢獻。——栗山茂久,哈佛大學,東亞系
本書是現代中醫史傑出學者的重要著作。作者論證當今我們所理解的「傳統中醫」事實上誕生於二十世紀初,是在與西醫及國家的互動中具體成形。在每個章節,作者都能闡明非常困難的文本與概念,同時又能清楚地提出有著深遠理論意義的論證。作者的論證基於最高水準的研究之上,又通曉歷史材料,嫻熟中、外文的學界成果和理論發展,任何對民國史和科學史有興趣的讀者應該都會想要開卷展讀。——沈艾娣(Henrietta Harrison),牛津大學,歷史系
雖然許多中醫師認為中醫的歷史已經綿延幾千年,但基本上史學界一般認為「傳統中醫」是二十世紀的發明。在這本充滿企圖心的大作裡,作者採取一種全新的視角,追溯「傳統中醫」被發明的史前史。透過編織巨量的史料、細緻的論證和全景視野,構築出堅實的論點,層層分析下來犀利精闢,令讀者回味再三。雖然作者以理論為架構,但行文風格清晰又親切。對民國時期中醫史特別有興趣的讀者而言,本書是最好的選擇。——李尚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出自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在這本富有洞見且引人深思的書中,作者讓我們看見在毛澤東所稱的半殖民半封建社會裡,實踐「現代」醫學究竟意味著什麼。透過豐富的史料,本書使我們理解到現代醫學將永遠都會是雜種醫。更重要的是,作者為所謂的「傳統中醫」——中國現代性的典範以及全球性的現象——提供了一個批判性的後殖民譜系。—Warwick Anderson,雪梨大學,醫學史與STS
本書超越了原先中國現代史的研究成果,挑戰傳統學界對現代性、科學和國家權力的既定認知,呈現十九世紀末以降,東亞世界醫學爭議和發展的思想史和社會史。這本著作細緻檢視了二十世紀改變中國社會的現代化跨國歷程。醫學知識和實作,不論「現代」或「傳統」,都不是外在於政治、文化和社會階層而獨立存在的。任何人對普世科學知識和在地知識如何相互作用、對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對於制度和自然知識如何被使用來進行健康和人口的當代治理有興趣者,應該都可以從本書找到歷史的洞見。——Judith Farquhar,芝加哥大學,人類學系
這部卓越的巨作闡明中醫和西醫如何催生中國現代性的形成,並深刻影響著民國時期的國家建構。作者以精巧的鋪陳,將中西醫的政治衝突和「中醫科學化」的爭議,連結到更高層次的主題:那就是主導二十世紀初中國政治鬥爭的國家、民族主義和現代性議題。——韓嵩(Marta Hanson),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史系
這本書不單只是中醫史,也不單只是西醫史,而是呈現醫學、科學和政治交織纏繞、共同演化的中國現代史。作者巧妙地使用時人「非驢非馬」這個有點貶義的詞彙作為書名,充分展現中國追求現代性的過程中,致力達成「科學化」時的各方張力。本書是一項非凡的成就,足見作者是一位頂尖的中醫史學家,也是「科學與技術研究」的重大思想家。藉由這本書,作者建立了一套概念架構,未來所有關於這個主題的研究,都將會受到此一架構所形塑。——Ruth Rogaski,美國范德堡大學歷史系,出自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想要過度高估此書的價值是困難的,史料豐富又有非常精細的理論分析。非常詳盡且全面分析二十世紀中國的醫學進展。不僅如此,這還是一本知識史和政治史兼具的著作,呈現醫學改革如何成為中國成功追求現代性的案例。本書將會適得其所地獲得經典之作的地位。——Nicole Elizabeth Barnes,杜克大學歷史系,出自Bulletin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在構想如何將批判性的跨學科研究——女性主義研究、後殖民研究或者科學研究——的洞察納入亞洲史領域時,人們常會想到兩種可能的做法。第一種做法是選擇性地採用某些批判性的語彙,這有時可能會促成一些真正的新想法,但整體而言研究取徑仍然大同小異;在另一種做法裡,亞洲史學家直接探索跨學科研究本身所關切的基礎議題,從而轉化了當被追問的問題以及進行研究的方式。在本書中,作者精彩地展示了後面這種做法。——魏美玲(Emily E. Wilcox),密西根大學,中國研究,出自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Journal
本書有許多優點,其中之一是,作者分析西醫如何不是中醫現代化的敵人,甚至可能是中醫科學化的助產士。另外一點是,本書是至今為止最好的一本書,去分析「國家」這個角色如何影響了醫學在中國的發展,中醫和西醫從十九世紀以來競爭病人的態勢,轉變成競爭如何與國家有更多的結盟。——姜學豪,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歷史系,出自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整本書充滿精細的分析、有說服力的論證和充滿啟發的見識。作者使用了許多國民黨官員的日記作為素材,加上官方文件和媒體報導,讓讀者得以窺見個人是如何看待公共巨變。——姜麗婧(Lijing Jiang),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科學和技術史學系,出自Studies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Biological and Biomedical Sciences
這本書對於當代最重要的意義在於,作者指出我們不假思索視之為具高度同質性的領域,例如:現代性和科學,其實是充滿高度歧異性和眾聲喧嘩的領域。就像作者挖掘出來的圖像史料所呈現的,不論中醫或西醫,它們內部都不是只有單一社群或組織去獨攬整體的代表權,而是呈現出一個變動紛雜的混沌環境。——大道寺慶子,慶應義塾大學,出自Medical History
本書對於傳統中醫的歷史和人類學研究者來說,是引頸期盼等了很久的佳作。讀起來令人感到非常滿足,有扎實的史料和作者的洞見,非常推薦給跟國家、科學和任何其他現代性主題搏鬥的研究者。——詹梅,加州大學爾灣分校,人類學系,出自Medical Anthropology Quarterly
過去的歷史研究常將中醫史描述成傳統與現代的對立,不是聚焦在西醫在華史,不然就是傳統中醫史,但這本書之所以能脫穎而出就在於,作者將兩者的歷史合而為一。整體來說,這本書令讀者一捧起來就完全投入,背後蘊含完整的理論架構,論點無懈可擊。即使歷史錯綜複雜,情勢千變萬化,但本書並不會讓讀者陷入檔案細節的泥淖裡,作者施展精湛的敘事能力,總能清晰地疏理歷史行動者的鬥爭,帶領讀者穿越種種爭議的核心,貫穿歷史的分期。這是一則迷人的故事,而且將會大幅推進非西方世界的醫學史領域。——Emily Baum,加州大學爾灣分校,歷史系,出自Studies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作者做了非常多的努力,從史料和二手研究中,提煉出獨具開創性的歷史作品。作者詳細研究主要歷史人物,例如:余巖、陳立夫和陳果夫,也描繪出民國時期和抗戰時期,政治和文化所處的大環境,甚至追溯至宋代的中醫大歷史的敘事邏輯。⋯⋯作者描繪了一九四〇年代之前,中醫科學化的歷史動態圖像,藉此質疑我們習以為常「西醫必將主宰一切」的假設。任何對醫學史、民國史、國民黨歷史,以及科技與社會研究有興趣的讀者,都應該可以從這本書找到洞見。——Tina Philips Johnson,美國聖文森學院,出自The China Quarterly
作者重新詮釋了十九世紀末到一九四九年,中醫和國家、和科學、和現代性的複雜歷史。本書超越了「中醫的存續」和「西醫的發展」如此二分的史觀,帶領讀者將焦點從單純的中西醫政治鬥爭,到「何謂中國現代性本質」的意識形態爭議。在這個新觀點之下,中醫不再是被邊緣化的犧牲者,而是主動參與打造現代國家的狠角色。⋯⋯本書帶領讀者看到中醫在制度、知識論和物質世界的重大轉變,還有中醫與國家、科學以及現代性的關係。任何對現代中國的醫學史、科學史和中國史本身有興趣的人都應該展頁開讀,中醫執業者和中醫管理單位也應該能從本書獲致真知灼見。——方小平,澳洲蒙納許大學(Monash University),出自Canadian Journal of History
小说机杼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How Fiction Works
9.3 (70 个评分) 作者: [英] 詹姆斯·伍德 译者: 黄远帆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5 - 8
本书是一部研究小说魔力的神奇之作——分析其主要元素,颂扬其持久动力。书中对我们这个时代最显著、最时髦的批判深入到了讲故事时的机械设定,由此提出一些基本的问题:当我们说”认识”某个虚构的人物时,这意味着什么?生动的细节由什么构成?何谓成功的隐喻?现实主义是现实的吗?为什么有些文学惯例变得过时,而另一些却保持活力?
从荷马到《给小鸭子让路》,从圣经到约翰·勒卡雷,詹姆斯·伍德广泛取材。本书既是一部虚构手法的研究佳作,也是一部小说的另类史。它幽默、深刻,无论你是作者还是读者,甚或是对此书该兴趣的路人甲,它都将对你有所启迪!
建豐二年 [图书] 谷歌图书
7.7 (7 个评分) 作者: 陳冠中(Chan Koon Chung) 麥田 2015 - 12
?如果一九四九年,國民黨贏得內戰,現在的中國將會如何?如果國共內戰歷史改寫,「中華民國」在大陸,台灣絕不是今日的模樣?
華語世界最敢於批判中國現象的小說家——陳冠中最新話題小說,顛覆中國歷史的想像,挑戰兩岸三地最敏感、最大膽的國共歷史反轉。
毛澤東死於克里米亞,蔣介石死於南京,一代獨夫之死竟非歷史所載之地?二戰後在國民黨領導下,中國已經站起來了,主權之完整、國土之安全是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
《建豐二年——新中國烏有史》,重寫讓人期待但最終沒發生的歷史,讓想像介乎史實與虛構之間的互玩曖昧中。
如果中華民國歷史改寫,從民生、民族、民權來看,國民黨統治下的中國,民生拿高分,民族中規中矩,民權不合格。如果中華民國歷史改寫,孫立人將被軟禁在蔣介石奉化溪口故鄉而非台灣台中?如果中華民國歷史改寫,圖博(西藏)問題是否就能迎刃而解?如果中華民國歷史改寫,美麗島事件正確發生地點,將在北平海淀鎮的美麗台客情食堂。
這是一部烏有歷史寫就的政治寓言。一九七八年,國民大會在南京「選舉」少總統建豐(蔣經國)成為第六任中華民國總統。建豐二年已成就斐然,大國既已復興崛起,萬國競相來朝,國民見多識廣,外交也不再仰人鼻息……但就在我們遙想國民黨的統治遠勝共產黨時,小說又告訴我們,國民黨的高壓統治其實未嘗稍歇,國共兩黨的路徑有時南轅北轍,有時卻又驚人相似……
陳冠中穿梭兩岸歷史人事,移花接木,他有意翻轉歷史,思索新的未來可能。這是《建豐二年》的錯置歷史,在混淆中卻識見出合理精采之所在。
【撰序推薦】
王德威(哈佛大學講座教授)
【特別推薦】
馬家輝(作家)張鐵志(「報導者」共同創辦人兼總主筆)黃崇凱(作家)廖偉棠(作家)
(依姓氏筆劃)
《建豐二年》雖遊戲之作,「實憂患之書也。」陳冠中最新小說《建豐二年》,回顧二十世紀後半段的黨國風雲,小?包含大量史料掌故人物,真真假假……我們如何在虛與實、人與鬼糾纏間,指認靈光一線的線索;或在看似僅此一家、別無分號的歷史決定論下,發掘轉圜餘地。《建豐二年》的寫作再度證明文學介入歷史、政治的爆發力。史統散,小?興——我們需要小?家的介入,需要小?創造新的關鍵時刻。——王德威(哈佛大學講座教授)
陳冠中藉歷史的杯酒,澆文學的塊壘,看似遊戲之作,卻隱含嚴肅拷問:中國人是否有更好的智慧,告別歷史轉彎時刻的血淚與傷痕。——《亞洲週刊》
出版社 麥田(城邦)
水葬 [图书] 豆瓣
作者: 蘇朗欣 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 2020
謝曉虹撰序,周耀輝、張婉雯推薦
● 很少讀到香港的鄉土作品,更詫異的是,朗欣的《水葬》縱然從真事出發,彎彎曲曲的竟走出寫實以外的風土人情,一個女人與一個少年的因緣,我姑且稱之為後童話,或後神話,有水,有土,有不服。——周耀輝
● 「新界」是甚麼?是假日遠足的地方?吃盤菜的地方?都是,都不是。新界,像地球上每個角落,是權力與慾望交織之處。這是人性,一方的水土,為人性提供了奇異的面貌。本書是作者初試啼聲之作,寫來練達暢順,貼地而不乏曲折的想像。《水葬》是一篇新界傳奇,也是一則香港寓言。——張婉雯
● 愛從一開始,便無法寄託在已經變成了商品的土地之上。(……)唯一的寄望,似乎只在那心眼未枯,有情的讀者。——謝曉虹
● 網刊《別字》發表短篇〈蒜泥白肉〉、〈水與灰燼〉牽起迴響,備受關注的九十後年輕作者蘇朗欣首本中篇小說。
令人期待的九十後本土作家,新一代小說寫手
香港的故事難說,但還可以這樣說
一所廢校,一樁無頭屍案,一次強拆……
《水葬》發生在新界東北一隅的鄉土上,關於上水新橋村和大苑兩代人因爭奪土地而展開的恩怨情仇。蘇朗欣以真實事件為本,在家族史、羅曼史、鄉土史之間,構築成這則浮城寓言,是跨世代的悲劇,也刻畫著香港一片被遺忘的土地,歷史的暴力與個體的傷口,最終互為印證。
「在抬頭即攫住視野的山水薄霧中,我的父親沒有找到一條出路。(……)這雨水和我一樣,來得實在太遲、太慢、也太弱了。」
如果水是生命之源,水流又將在哪裡結束?
既见君子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8.0 (54 个评分) 作者: 张定浩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1
读过去的诗,也是在说当下的事。诗中虽处处有鸟兽草木,但它们从来都是人世的投影。鸢飞鱼跃,是人的境界;黍稷方华,是人的情感。兴观群怨,事父事君,都是和人息息相关的事情,处处都基于对过去的理解和认识。因而,这本书正是通过努力触碰和谈论一些最优秀的古典诗人,来丰富和安定自己当下的生命。
-----------------------------
先是挑着看,然后又通读一遍,真是很喜欢。且时或想起十几年前草写《诗经别裁》时的情景,觉得心态竟是十分相似,然而却是很久没有这样去读诗了,羡慕,更是钦慕“既见君子”的与古人相会,除了体贴也还有贴心的想象。虽然是个人化的,但是我却忍不住悄悄相随成为约会的窥视者,收获了一腔欢喜。
——扬之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作者写过去时代的诗与人,也是叙说当下。诗歌不仅让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更印证着我们生命中的缺失。将自己读诗体验付诸这样一种本真的叙事,是令人称羡的创作,这其中有一点天真,一股灵气,还有深沉而细腻的襟怀与情感。
——李庆西(《书城》杂志执行编委)
在这些文字尚未被收束起来印成一册书时,我曾一篇篇搜集它们,打印了带在上班路上看。你看到你心里最深的困苦无告,作者都帮你说了出来;你看到一代代伟大深邃的心灵,是怎样在人世跌宕;你知道了这些都是必须要走的路,你会通过这些桥,去往更开阔的地方。对于这样一本书,除了读、摘抄和体会,很难再说更多。我不吝啬用“最好”来形容它——这是我读过最好的写古典诗歌与诗人的书,里头每一篇都是最好的怀人文章。
——肖海鸥(读者)
我一直想谈谈那些过去时代的诗与人,不是做文学批评,也不是做考据翻案,约翰逊《诗人传》那种,我更是没有资格,也觉得于己无益。倘若硬要为自己的谈法寻个究竟,或者可以用“安得促席,说彼平生”这句陶诗来比附。T·S·艾略特在《安德鲁·马韦尔》的开头说道:“这里没有任何翻案文章要做,谈论他只是为了有益于我们自身。”张文江老师在讲丹霞天然禅师的时候说:“好玩的是我们自己。”他们的这些话给我开辟出一条道路,至于能通向哪里,自己也不能确定。
——张定浩(本书作者)
古詩源 [图书] 豆瓣
9.7 (22 个评分) 作者: 沈德潛 中华书局 2006 - 4
《古诗源》是清人沈德潜所编的一部唐以前的历代诗歌选集。这部书选辑了先秦至隋各个时代的诗歌,共七百馀首,分十四卷。这是一部带资料性的选本,收录作品较为广泛,唐以前的一些著名诗篇(除《诗经》、《楚辞》外),大多数都已选录在内,而且还从一些古书中辑录了不少民歌谣谚,内容比较丰富,可作为阅读研究古代诗歌的参考。
Searching for Sweetness [图书] 豆瓣
作者: Sarah Hanisch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22 - 3
Traversing from the rapidly urbanising county-level city of Fuqing to the remote mountainous kingdom of Lesotho in Southern Africa, Searching for Sweetness is one of the first and most extensive ethnographies linking rural-to-urban migration in China with Chinese migration to Africa.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China’s national struggle for modernity and globalisation, Sarah Hanisch examines Chinese migrant women’s complex and ever-shifting struggles for upward social mobility across different generations and localities in China and Lesotho. Embedding the women’s individual portraits into larger historical contexts, Hanisch illustrates how these women interpret and narrate their migratory and everyday experiences through and beyond powerful state metanarratives on ‘sweetness’ and ‘bitterness’. In her exploration of migratory identities and projects that have been overlooked by previous studies, Hanisch brings uniquely gendered, multi-sited, and intergenerational perspectives to existing scholarship on Chinese internal and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我的涼山兄弟 : 毒品、愛滋與流動青年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Passage to Manhood: Youth Migration, Heroin, and AIDS in Southwest China
8.5 (23 个评分) 作者: 劉紹華 群學 2013 - 1 其它标题: 我的涼山兄弟
歷經十年、長達二十個月的田野調查
一位年輕女性人類學者,勇敢跨入海洛因與愛滋病蔓延的偏遠山區
紀錄涼山諾蘇族兄弟在現代化浪潮中,輝煌又慘烈的青春探險
見證了現代與傳統、全球與在地、生命與死亡的交織辯證
批判教育社会学九讲 [图书] 豆瓣
8.9 (9 个评分) 作者: 黄庭康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本书介绍批判教育学的起源以及主要理论观点,并通过鲍尔斯(Samuel Bowles)、葛兰西(Antonio Gramsci)、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伯恩斯坦(Basil Bernstein)及艾波尔(Michael Apple)的概念反思学校教育如何延续国家权力及阶级宰制。全书分成九个主题,通过对经典作品的介绍,作者希望能帮助读者掌握批判教育社会学的精髓,并进一步反思中国教育之中的不平等现象,为中国的教育研究开展不一样的道路。
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9.4 (177 个评分) 作者: 周雪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3
关于中国国家的治理逻辑,本书主要沿着两条脉络进行探讨:一是中央权威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这体现在各级政府体制的制度设施和行为方式;一是国家与民众之间的关系,这体现在国家与社会群体的相互影响上。本书从学术上推进了当前国内的国家治理研究,并为社会科学研究者提供了一种可以参照 的研究路径和视角。
巨变 [图书] 豆瓣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
9.0 (8 个评分) 作者: [匈牙利] 卡尔·波兰尼 译者: 黄树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 1
20世纪思想巨匠卡尔·波兰尼代表作,台湾中研院黄树民教授经典译本修订版。
《巨变》(又名《大转型》)一书最初于1944年出版。在这部公认的伟大著作中,波兰尼的主要关切是:造成19世纪西方文明衰败的起因。波兰尼 从社会经济史的角度勾勒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要求与民族国家内 部社会福利的追求这两者之间的冲突。换言之,他以自由经济制度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冲突过程来解释自律性市场社会的建立及其衰败,亦即19世纪西方文明的崩溃。这一主题是波兰尼一生思想的总结。
“欧洲文明所经历的转变,今日看来就如同当代世界各地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转变一样,以至于波兰尼的这本书几乎就像是在评论当代议题。”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
"20世纪的经典之作。"——查尔斯·金德尔伯格(Charles P. Kindleberger)
婦女與中國革命 [图书] 豆瓣
Women and China’s Revolutions
作者: 賀蕭(Gail Hershatter) 译者: 謝一誼 / 陳明宗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24 - 1
若我們把女性放到過去兩個世紀中國的敘事核心,
這會如何改變我們既有的理解?
本書依循常見的中國史時序,逐章探索女性勞動與「女性象徵」,並以兩大主軸貫穿全書:其一是探究女性在居家與公共空間中可見與隱性勞動之重要性,及其形塑中國女性自帝制、共和民國、社會主義到崛起中資本強權的轉變過程;其二則是關注性別本身所展現的象徵作用,及其如何與女性生命與利益交織在一起。此外,本書亦探討將性別應用於組織勞動力、闡明權力關係及制定變革議題時,我們對於中國歷史脈絡之理解又將有何轉變。
【專家推薦】
本書運用「女性勞動」與「性別作為象徵」兩個視角,彙整19世紀以來中國的變局與婦女/性別之關係,內容涉及清帝國的瓦解、民國的建立、外力的威脅、各種革命、資本主義與全球化,可說是一部貫穿近兩百年來中國婦女與政治社會發展的專著。全書將婦女史與大時代緊密連結,並顧及階級、地域、城鄉之差異,綱舉目張,選材精心,對於有心探究近現代、當代中國以及婦女/性別史的師生來說,是一本重要的基礎專著。
───衣若蘭(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婦女與中國革命》提出性別研究中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婦女史如何貫穿我們所理解的大歷史,及其如何改變歷史?賀蕭運用自己數十年的開創性研究,統整了大量廣泛的文獻與方法來回答此問題。本書採用富啟發且前所未有方式,結合城鄉發展及社會與文化方法學,其見解鞭辟入裡且讀來生動有趣。
───季家珍(Joan Judge,加拿大約克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基於對各類參考文獻的嫻熟,與對現代中國女性史和性別史的深刻認識,賀蕭透過一種聚焦婦女勞動,及成為國家強盛與社會轉型象徵論戰的「女性」形象,來追溯1800年以來兩個世紀的女性生活。賀蕭精闢的分析,呈現出如何以婦女和性別視角來對中國現代史主流敘事提出新問。本書內容斐然成章且深入淺出,無其他品能出其右,實屬所有研究中國現代史學生必讀之作。
───Harriet Evans(英國西敏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教授)
寫出這本書需要罕見的學術勇氣與知識廣度。賀蕭聚焦於女性和性別的敘述,改變我們所知的現代中國史;本書以中國過去和現在婦女勞動為中心之論證,讀來扣人心弦、令人信服且無以辯駁。這是一本適合教學用的教材、一本可讀性高的書,一本批判當前全球動盪不安的時代之作。
───Rebecca E. Karl(紐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這本創新且具挑戰性的書,透過性別視來重新檢視1800年以降的中國。本書立論清晰且詳盡,給予我們許多新穎的觀點,可作為相關課程之主要核心教材,且探究議題之深,亦讓知名學者重新思索長久以來的既定觀點。從戰爭到流行文化、從經濟到文學、從家庭生活到群眾運動——各式主題任君挑選,賀蕭將循循善誘讀者,重構這段歷史。
───彭慕蘭(Kenneth Pomeranz,芝加哥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小说面面观 [图书] 豆瓣
作者: [英]E.M.福斯特 译者: 杨淑华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3 - 5
《小说面面观》是福斯特唯一的文学论著,是从事小说写作、文学批评与赏析者了解了解小说艺术奥秘的必读经典,也是20世纪小说美学经典著作之一。在这本书里,福斯特把不同的作家作品放在一起比较,以找出各自的特点和共同的规律,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引领读者弄清小说创作中的一些奥秘。听起来是教人怎么写小说,实质上也是教人怎么读小说,因为正确的阅读是写作的前提。
——————
《小说面面观》是从事小说写作、文学批评与赏析者了解小说艺术奥秘的必读经典。
《印度之行》后,福斯特将重心转向了讲学与文学评论。1927年,他应邀到剑桥大学开设讲座,一系列演讲成为《小说面面观》的基础。全书共分九章,涉及小说的七个层面,故事、人物、情节、幻想、预言、模式、节奏。福斯特认为,小说家的任务即是熟练地驾驭这些面向,做到“面面俱到”。
《小说面面观》是福斯特唯一的文学批评专著,是公认的20世纪小说美学经典著作。
文学理论(新修订版) [图书] 豆瓣
Theory of Literature
8.9 (19 个评分) 作者: [美] 勒内·韦勒克 / [美] 奥斯汀·沃伦 译者: 刘象愚 / 邢培明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7 - 1
打开经典的经典
文学批评的批评
………………
※编辑推荐※
由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是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的经典之作。
书中对文学基本概念与问题的界定、梳理和探讨,对文学“内部研究”的强调,在文学研究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誉为“打开经典的经典”“文学批评的批评”。
此次重出中文简体版以刘象愚、邢培明、陈圣生、李哲明四位译者的译稿为基础,以英文原版为依据,结合读者的反馈意见,对译稿重新加以修订。
本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推荐的中文专业大学生必读著作。
………………
※媒体推荐※
这是在文学研究走向理智与自由过程中所做过的最富条理、范围最广、最有针对性的尝试。
——《纽约时报》
这部百科全书式的论著蕴含了海量的信息,繁杂的材料被更有效地组合,行文简洁兼之针对性极强的分析,与传统的此类著作迥然不同,此书值得每一个学术图书馆收藏。
——《星期六文学评论》
………………
※内容简介※
《文学理论》出版于20世纪40年代末,作者韦勒克和沃伦不仅厘清了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更提出了文学的“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的分野,把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的研究归于“外部研究”,把对文学自身因素的研究归于“内部研究”,超越了传统文论从外部切入文学的理论思路,把研究的重心置于文学本身,不仅描述了分析个别艺术品的方法,而且探讨了文学类型、文学评价和文学史等问题,这对之后全球数十年间的文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文学理论》自出版以来,一直作为最经典的文学理论教材受到各国批评家、作家、教授及广大学生的欢迎。在国内,它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推荐中文专业大学生必读的100本著作之一,被许多高校指定为中文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必读参考书。
Finding Women in the State [图书] 豆瓣
9.2 (6 个评分) 作者: Wang Zhe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6 - 11
Finding Women in the State is a provocative hidden history of socialist state feminists maneuvering behind the scenes at the cor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hese women worked to advance gender and class equality in the early People’s Republic and fought to transform sexist norms and practices, all while facing fierce opposition from a male-dominated CCP leadership from the Party Central to the local government. Wang Zheng extends this investigation to the cultural realm, showing how feminists within China’s film industry were working to actively create new cinematic heroines, and how they continued a New Culture anti-patriarchy heritage in socialist film production. This book illuminates not only the different visions of revolutionary transformation but also the dense entanglements among those in the top echelon of the party. Wang discusses the causes for failure of China’s socialist revolution and raises fundamental questions about male dominance in social movements that aim to pursue social justice and equality. This is the first book engendering the PRC high politics and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mplications for scholars and students working in gender studies as well China studies.
Ambiguities of Domination: Politics, Rhetoric, and Symbols in Contemporary Syria [图书] 豆瓣
Treating rhetoric and symbols as central rather than peripheral to politics, Lisa Wedeen's groundbreaking book offers a compelling counterargument to those who insist that politics is primarily about material interests and the groups advocating for them. During the thirty-year rule of President Hafiz al-Asad's regime, his image was everywhere. In newspapers, on television, and during orchestrated spectacles. Asad was praised as the "father," the "gallant knight," even the country's "premier pharmacist." Yet most Syrians, including those who create the official rhetoric, did not believe its claims. Why would a regime spend scarce resources on a personality cult whose content is patently spurious? Wedeen shows how such flagrantly fictitious claims were able to produce a politics of public dissimulation in which citizens acted as if they revered the leader. By inundating daily life with tired symbolism, the regime exercised a subtle, yet effective form of power. The cult worked to enforce obedience, induce complicity, isolate Syrians from one another, and set guidelines for public speech and behavior. Wedeen's ethnographic research demonstrates how Syrians recognized the disciplinary aspects of the cult and sought to undermine them. In a new preface, Wedeen discusses the uprising against the Syrian regime that began in 2011 and questions the usefulness of the concept of legitimacy in trying to analyze and understand authoritarian regimes.
中國女工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Made In China: Women Factory Workers In a Global Workplace
作者: 潘毅 译者: 任焰 明報出版社 2007
「為了探索女性生命中無法逃避的社會暴力,在社會主義中國逐漸融入全球資本主義體系的背景之下,我踏上了尋找中國打工主體的漫漫長路,並嘗試在當代中國 ——它正迅速成為一個為全球生產,提供大量廉價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的世界工廠——提出一種社會抗爭的次文體(minor genre of resistance)。」
——潘毅
「潘毅寫了一本充滿『社會想像力』的書。她能夠得到社會裏舉足輕重的『米爾斯獎』,的確是實至名歸。」
—— 梁文道,牛棚書院院長、資深文化、時事及閱讀評論專家
「如今,中國經濟所發生的一切正在影響我們每一個人。潘毅的著作應被視為必讀書。」
—— Andrew Ross, “Low Pay, High Profile: The Global Push for Fair Labor”作者
「潘毅以一種烈的批判視角,向我們展示出全球資本與中國政府如何聯手將中國變成一間世界血汗工廠。」
—— Lisa Rofel, “Other Modernities: Gendered Yearnings in China after Socialism”作者
中國正處身一個不斷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的巨變時代,而新的社會身體──打工妹,正是這個充滿矛盾與衝突時代的產物。
本書是一部關於打工妹主體、權力、欲望與抗爭的民族志研究專著。也是一部關於打工妹的反叛政治學,作者為讀者呈現出了工廠中支配與抗爭之間的複雜關係,打工妹生命中所經歷的夢魘、尖叫與身體痛楚,正是她們在國家、資本與文化的巨大壓力中進行抗爭的最真實形態。
作者「以身犯險」,為為芸芸打工妹一員,通過對深圳一家港資電子廠所進行的深入而細緻的民族志研究,生動呈現出打工妹主體的建構過程。作者將打工妹這主體,放置在中國社會急劇重構的廣闊社會與文化背景之中,分別從生產機器、現存社會關係及地方性文化實踐等角度,分析了規訓技術、身分認同與差異的政治等,對打工妹主體進行形塑的過程。
本書更成功擊敗世界各地80位對手,奪得社會科學界世界級權威「美國C. Wright Mills 2005年最佳書籍」獎項,成為自1964年獎項創立以來首位亞洲得獎者。
正義與差異政治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博客來
Justice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作者: 艾莉斯.楊(Iris Marion Young) 译者: 陳雅馨 商周 2017 - 9
作者簡介
艾莉斯.楊Iris Marion Young
艾莉斯.楊│Iris M. Young (1949-2006)
芝加哥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影響當代社會最重要的女性主義政治哲學家。
楊提出許多創新且深具論述意義的概念,包括社會正義與壓迫理論、女性身體經驗、溝通民主,也探討包括恐怖主義、暴力、國際法及國家安全等問題。她的作品同時關注分析哲學與歐陸哲學傳統,其學術思想更啟蒙自批判理論(哈伯瑪斯與馬庫色)、現象學(西蒙波娃與梅洛龐蒂),以及後結構精神分析女性主義(克莉斯蒂娃與伊希嘉蕊)。
楊不僅是傑出的理論思想家,也是草根政治行動的積極參與者,曾活躍於婦女人權、非洲國家外債減免、勞工權利等領域。她會親身參與社會運動擔任其中一員,並將她的街頭觀察與思考融入論述,並從中發展出她的女性主義及民主理論的思考。這是身為一個政治哲學家真正的工作。
本書《正義與差異政治》是楊的代表作,曾獲 1991 年美國政治科學學會 Victoria Schuck 獎。其他著作包括《交叉的聲音:性別、政治哲學與政策的難題》(Intersecting Voices: Dilemmas of Gender,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Policy, 1997)及《涵容與民主》(Inclusion and Democracy, 2000)等。臺灣已出版的著作為《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On Female Body Experience: ”Throwing Like a Girl” and Other Essays)(商周,2007)。
譯者簡介
陳雅馨
臺大社會所畢,現就讀清大社會所博士班,專職譯者。譯有《愛情的正常性混亂》、《未來的性》、《路西法效應》、《危險療程》、《意識究竟從何而來》等書。
社会学家的窍门 [图书] 豆瓣
Tricks of the Trade: How to Think about Your Research While You're Doing It
作者: [美] 贝克尔·霍华德 (Howard S. Becker) 译者: 陈振铎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7 - 9
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当代代表,艺术社会学等前沿领域标杆人物——霍华德·S.贝克尔五十年研究心法集中讲述,简体中文版首次上市。
本书是一本学术工具书。作者援引超过数十年研究与教学的经验,倾囊相授他一生所知做研究的窍门。本书侧重于帮助研究者从研究问题的提出开始就通盘进行思考,完善研究计划。作者的建言,帮助研究者进一步深入了解自己的研究,同时诱导出新的研究想法。
作者简介
创建日期: 2024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