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書頭/久久未讀📖

驼毛

驼毛 @Brandon_Chan

89 本书  

一直打算看,但一直没看(完)的书

万物的签名 [图书] 豆瓣
The Signature of All Things
8.5 (34 个评分) 作者: [美]伊丽莎白·吉尔伯特(Elizabeth Gilbert) 译者: 何佩桦 中信出版社 2015 - 3
继《美食,祈祷和恋爱》之后 再次出发 寻找爱的真相
拥有科学而智慧的头脑,理性冷静的心态,
面对世间万物,活得聪慧大气,
这才是女人最高级别的性感。
希拉里:“真正伟大的一本书!”奥普拉:“此生必读!”
《时代周刊》、奥普拉杂志、美国亚马逊、巴诺书店年度十大好书
纽约时 报、华尔街日报、纽约客、美国亚马逊、诚品 年度感动推荐
◆这是一本光芒四射的小 说,一次珍贵的文学成就,一本庞大、全知的小说,关于爱与人生,吉尔伯特在这本书中捕捉了这广阔世界的精髓。 ——《华盛顿邮报》
◇《万物的签名》是向大自然的智慧致敬,吉尔伯特以她特有的耐性,揭示这个世界最美好的真相。 ——《纽约时报》
————————————◆————————————
阿尔玛·惠特克,与世纪同生,在一八○○年滑入我们的世界。
白手起家、从事植物探险而一跃成为费城首富的父亲是阿尔玛眼里永远的太阳,出身名门的母亲则是冷静完美的月亮,志趣相投的植物出版人是她亲密的工作搭档。在阿尔玛的世界里,科学与理性统治一切,身体和头脑需要双重满足。天赋异禀的她,借由对植物的探索与认识,一步步解开推动生命发展的机制。而她最艰巨的任务,却是让她亲近的人理解她、爱她。
为了爱,阿尔玛一直陪伴父亲;为了爱,她与一个完全背道而驰的人结婚,却又因为爱,将爱人放逐到地球另一端,才发现时间所剩无几,留给她的,又何其少……
十九世纪最雄心勃勃的女植物学家,做着最具纯粹想象力的工作。从伦敦、费城到芳香之地塔希提、阿姆斯特丹,她决心勇敢地爱下去,重写生活脚本,在世上,闯出自己的路。
因为爱,是生命的回声,自始至终,声声不息。
微物之神 [图书] 豆瓣
The God of Small Things
9.0 (10 个评分) 作者: [印]阿兰达蒂·洛伊 译者: 吴美真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 - 1
◇1997年英国布克奖获奖作品
◇印度天才女作家的天才之作
《微物之神》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既平凡又神奇的世界,洛伊是点石成金的魔术师,琐碎无序的生活在她笔下连接起来后立刻熠熠生辉。我有一个再读书目,每隔几年重读一次,《微物之神》是其中的一本。——作家余华
—————————
《微物之神 》从表姐苏菲的葬礼开始,讲述了印度南部小村庄中一对孪生兄妹瑞海尔和艾斯沙曲折的童年经历,揭开他们的母亲阿慕与木匠维鲁沙的爱情秘密,以及在这个社会等级森严的环境里,两个孩子是如何在无意中被诱导着参与毁灭了这一段凄美爱情,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全书以抽丝剥茧的方式,通过一对双胞胎的人生牵引出一个家庭,甚至一个民族的卑微与苦难,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深沉古老而又欲哭无泪的悲伤。作者通过多角度的叙事手法,清晰地勾勒出两条跨越数十年的故事线,完整呈现出一部既充满琐碎细节而又饱含悲剧色彩的家族史。
盲刺客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The Blind Assassin
9.0 (42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译者: 韩忠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7
这是一部结构奇巧、故事里套故事的小说。小说有两个女主人公,一个是劳拉,小说一开始就在车祸中死去;另一个是她的姐姐艾丽丝,生活在死者的阴影中,回忆着 快被湮没的往事。有关盲刺客的故事是劳拉生前写的,描述了在动荡的20世纪30年代,一个富家小姐和一个在逃的穷小伙子的恋情。同时,这对恋人想象出了发 生在另一个星球上的故事。这个虚构的故事里充满了爱、牺牲与背叛。而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艾丽丝嫁给了富商理查德,在外人看来,这是一桩美满的婚姻,殊不知,理查德将魔爪伸向了小姨子劳拉,于是,劳拉的车祸令人产生了怀疑……
过于喧嚣的孤独 底层的珍珠 [图书] 豆瓣
8.9 (39 个评分) 作者: [捷克] 博胡米尔·赫拉巴尔 译者: 杨乐云 / 万世荣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3 - 1
本书收录的《过于喧嚣的孤独》是其一生中最重要的代表作,酝酿二十年,三易其稿。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我为它而活着,并为写它推迟了我的死亡”。本书第二部分《底层的珍珠》是作者一部短篇小说集,也是奠定其文学地位的正式出版的第一部作品。

陆续推出的这套“赫拉巴尔精品集”,系中国青年出版社完整购进版权,著名翻译家由捷文直接译出。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Las Venas Abiertas de América Latina
7.8 (36 个评分) 作者: [乌拉圭] 爱德华多·加莱亚诺 译者: 王玫 等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12
★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33)——保持开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掀开拉美百年孤独的历史真相,深入审视拉美的政治经济环境。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是一本罕见的历史记述与调查。记者出身的加莱亚诺,用大量富有说服力而鲜少被披露的材料,剖析了拉丁美洲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的五百年来得崎岖历史,揭露了这片大陆贫穷与动荡的根源。这也许是自马克思以来对原始资本积累的最好描述。
★本书自问世以来,曾被拉美数国独裁政府列为禁书,但仍不断再版,并陆续被迻译为二十多种语言,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巴拉圭前总统费尔南多·卢戈、约翰·伯格、法国《世界报》等推荐。
拉丁美洲,这片富饶辽阔的土地,曾孕育出璀璨文明,为何如今却成为一个贫穷而动荡的大陆,沦为附庸?
1971年,受“依附理论”激发,乌拉圭记者、作家兼诗人爱德华多·加莱亚诺出版了这部震撼世界的《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试图解剖拉美的病体,探讨大陆的前途。他用难以辩驳的丰富资料,以澎湃有力的悲情笔法,铺陈出这片大陆自哥伦布开启航海新纪元之后的崎岖命运,写下一页页拉美受难史:金银、可可、棉花、橡胶、咖啡、水果、石油、铁、镍、锰、铜、锡……这些“血管”贯穿了整个拉美大陆,延伸到开阔的尽头,在那里它们流入欧洲和美国的宝库。曾经的殖民主义野蛮掠夺这片土地;而自由贸易、经济援助、合资企业、国际组织等现代文明体制同样以不文明的手段参与古老的掠夺战。拉丁美洲是一个血管被切开的地区,是拉丁美洲不发达的历史构成了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
本书试图揭开拉丁美洲孤独百年的真相,也让我们聆听失败者的声音:那些追求拉美独立富强的英雄和他们失败的革命。这是整个拉丁美洲悲剧的缩影。与书中所揭示的历史被官方掩盖和篡改一样,本书在出版之后不久即遭到拉美右翼政府的禁令,然而它却以几十种语言的译本走遍世界,被一代人长久地当作叛逆拉丁美洲的象征。它的论断带着时代的烙印,它的命运却已经融入历史。
九三年 [图书] 豆瓣
作者: [法] 维克多·雨果 译者: 郑永慧 2021 - 1
《九三年》(1874)是雨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塑造了旺代叛军首领朗特纳克侯爵和他的侄孙、镇压叛乱的共和军司令郭文,以及郭文的家庭教师、公安委员会特派员西穆尔登这三个中心人物。围绕他们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情节,生动地描写了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在1793年生死搏斗的历史场面。小说最后:死里逃生的朗特纳克因良心发现,返回大火焚烧中的城堡救出三个孩子;郭文为叔祖的人道精神所感动,情愿用自己的头颅换取朗德纳克的生命;西穆尔登在郭文人头落地的同时开枪自尽。《九三年》可以说是雨果的写作艺术和人道主义精神的最完美的表达。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Nesnesitelná lehkost bytí
9.4 (62 个评分) 作者: [捷克] 米兰·昆德拉 译者: 许钧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6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它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灵与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书,其中装载了多种涵义:被政治化了的社会内涵的揭示、人性考察、个人命运在特定历史与政治语境下的呈现,以及对两性关系本质上的探索等。昆德拉将这些元素糅合在一起,写成一部非同凡响的小说——其中既有隐喻式的哲学思考,也有人的悲欢离合的生命历程的展现。
百年孤独 [图书] Goodreads 豆瓣
Cien años de soledad
9.5 (1023 个评分) 作者: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译者: 范晔 南海出版公司 2011 - 6
《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1982年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世界级文学大师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乃是凭借《百年孤独》的巨大影响。
霍乱时期的爱情 [图书] Goodreads 豆瓣
El amor en los tiempos del cólera
9.0 (721 个评分) 作者: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译者: 杨玲 南海出版公司 2012 - 9
★马尔克斯唯一正式授权,首次完整翻译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我最好的作品,是我发自内心的创作。——加西亚•马尔克斯
★这部光芒闪耀、令人心碎的作品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爱情小说。——《纽约时报》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完成的第一部小说。讲述了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情史诗,穷尽了所有爱情的可能性:忠贞的、隐秘的、粗暴的、羞怯的、柏拉图式的、放荡的、转瞬即逝的、生死相依的……再现了时光的无情流逝,被誉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爱情小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
使女的故事 [图书] 豆瓣
The Handmaid’s Tale
9.0 (50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译者: 陈小慰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7
全球现象级畅销书,经典形象新版回归
同名剧集前三季豆瓣平均8.8分,第四季2021年即将播出
---------------------------------------------------
“我们中那些有幸在1985年《使女的故事》面世伊始就读过小说的人,肯定还记得当初这部作品带来的震撼,既有一种幽闭恐惧式的精准,又有那种令人惊愕的先知先觉。”
——《卫报》
“我一直认为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很快就能获诺贝尔奖,且我现在仍这么想,仍希望她得奖。”——石黑一雄
“可怕的是她在三十年前就预见了这一切。当我第一次读这本书时,曾以为我们足够理性,这样的事情不可能真的发生。三十年过去了,我意识到过去的自己过于乐观……这本书是我们中的预警者。”
——尼尔•盖曼
“她始终在提醒我们,关注正在发生的事。这真的很重要。”——珍妮特•温特森
--------------------------------------------------------
奥芙弗雷德是基列共和国的一名使女。她是这个国家中为数不多能够生育的女性之一,被分配到没有后代的指挥官家庭,帮助他们生育子嗣。和这个国家里的其他女性一样,她没有行动的自由,被剥夺了财产、工作和阅读的权利。除了某些特殊的日子,使女们每天只被允许结伴外出一次购物,她们的一举一 动都受到“眼目”的监视。更糟糕的是,在这个疯狂的世界里,人类不仅要面对生态恶化、经济危机等问题,还陷入了相互敌视、等级分化和肆意杀戮的混乱局面。女性并非这场浩劫中唯一被压迫的对象,每个人都是这个看似荒诞的世界里的受害者。
蜘蛛女之吻 [图书] 豆瓣
8.8 (25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 曼努埃尔·普伊格 译者: 屠孟超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10
瓦伦丁,一个追求正义的左派革命青年;莫利纳,一个不关心政治却沉溺于电影的人。两人性情迥异,却一同被关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间囚室里。为了缓解孤独、忧惧,他们只能靠没完没了的聊天来打发漫长的时间。在交谈中,莫利纳不断地回忆起他钟爱的电影,而瓦伦丁也逐渐坦露自己的心声……
泰利的街角 [图书] 豆瓣
Tally's Corner: A Study of Negro Streetcorner Men
作者: 艾略特·列堡 译者: 李文茂 / 邹小艳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0 - 1
《泰利的街角:一项街角黑人的研究》内容简介:社会与人文科学领域的图书,销量超出一百万册的屈指可数,此书即为其中一种。自1987年间世以来,《泰利的街角:一项街角黑人的研究》一直广为众多关注城市贫民遭遇的学者、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大众所阅读,并对几代政策制定者、社会活动家、咖啡馆哲学家们的思想影响深远。藉此书,很多人了解到美国都市中经济上被边缘化的黑人的困窘境地。有的人甚至在他们还从未听说过(或听说过但已忘记)作者名或书名时,已听说过此书中讲述的故事。
正是因为《泰利的街角:一项街角黑人的研究》的经典性及其在研究方法上的规范性,我们也将此书作为质性研究的一个经典范例展示给大家。
人行道王国 [图书] 豆瓣
Sidewalk
9.0 (46 个评分) 作者: [美]米切尔·邓奈尔 译者: 马景超 / 刘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3
社会学界最高奖项 赖特·米尔斯奖
《洛杉矶时报》年度图书
全球各院校社科课程 阅读书目
《街角社会》作者 威廉·怀特力荐——
“《人行道王国》延续了参与式观察的最佳传统。如果我仍在教书,我会让我所有的学生读读这本书。”
·
一部深刻、复杂、感人的纪实作品
猛地将你从自己 的生活经验中拉出来,然后扔向另一个世界。
充满社会道义的关怀、顾虑和尊敬。
·
⊹内容简介⊹
人行道的秩序、安全来自何处?怎样的人行道,才能维系个体的尊严,让人们拥有更好的城市生活?
·
本书关注在街头讨生活的人。他们在街上摆摊、睡觉、捡垃圾,游走在法律边缘,看似制造了混乱和威胁。但社会学家米切尔通过长达5年的参与式观察,深入街头人的生命世界,解释了人行道生活的社会结构和日常互动的逻辑。他提出,在街头谋生的人,实则借由在人行道上创造性地寻求生存空间,生成了一套非正式社会控制体系,维系着人行道的秩序和安全;而他们也得以“诚实谋生”,扭转自己的人生。米切尔提醒城市治理者,以及任何一位想要理解城市复杂生活的人,非正式经济和社会生活有巨大的、无可替代的价值,同时也不必然在审美上令人不悦。这有助于我们反思社会治理的局限,和城市生活更人性化的可能。

《人行道王国》作为一个关于街道精神生活的重要研究,还包含了
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详细说明和深刻反思
普利策奖得主奥维·卡特70余幅田调照片
街头书贩,一位研究对象,亲自书写的后记
·
这部迷人的研究揭示了今日都市生活的复杂性:它的活力、它的秩序和矛盾,以及它为陌生人提供共情的神奇可能。
·
⊹学界和媒体界力荐⊹
一部读起来鼓舞人心,细看之下观点饱满的作品。在民族志被陈词滥调所威胁的当下,《人行道王国》重新燃起我们对民族志的热情,打开崭新的可能。 ——乔治·E.马库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写文化》合著者
·
《人行道王国》延续了参与式观察的最佳传统。如果我仍在教书,我会让我所有的学生读读这本书。 ——威廉·怀特,《街角社会》作者,美国艺术和科学研究院院士
·
对都市生活问题的探究方式令人激动且深具原创性,信息量以长年累月密集的参与观察和对社会科学的深入理解为支撑。没人能如此成功地融合理论和关于城市街道的私密知识。田野调查中的大师之作。 ——霍华德·S.贝克,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符号互动论和标签理论的代表人物
·
邓奈尔绝对是这个时代杰出的民族志作家之一:他向我们呈现一个通常不为人所知的街道世界。这是一部深刻的、复杂的、感人的著作,猛地将你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拉出来,然后扔向另一个世界。 ——萨斯基雅·萨森,著名人类学家
·
人行道将会彻底改变我们对“公共空间”的想法。 ——罗宾·D.G.凯利,美国历史学家
·
我认为这部具有示范意义的民族志会成为一代又一代读者的读物。整本书显示出充满社会道义的关怀、顾虑和尊敬。邓奈尔用理论来理解和阐述他的观察,而非为了自己。就像所有经典的田野工作者那样,他心胸开放,会学习,会改变,而这正是民族志经验所带来的。 ——琼·卡塞尔,美国人类学家,执教于华盛顿大学
·
《人行道》是一场学识盛宴,会激励每一个学生。我将它用作我都市研究课程的阅读书目,并作为社会学入门的关键阅读材料。——哈维·莫罗奇(Harvey Molotch),美国著名社会学家
·
一部关于纽约格林尼治村贫穷街头摊贩的研究著作,细致入微……加深我们对种族、贫穷的理解,以及让我们明白我们都是如何对待他们的。 ——《科克斯书评》
———————————————————————————
《人行道王国》在普林斯顿大学、纽约大学等一系列课程中均属优秀的延伸教材:
·
社会学入门:这本书能告诉你如何在微观和宏观之间创造重要的联结;如何做一个研究项目;社会学如何能改变常识。
·
都市研究:公共空间如何被男人和女人、黑人和白人、富人和穷人利用且争夺,以及街头生活和政治经济结构如何交互发生作用。
·
研究方法:民族志如何书写;本书附有一份对方法论的详细说明,并以研究对象之一哈基姆·哈桑的文章作为后记。
·
越轨行为:针对无家可归者的处理方式如何成为标签化的过程;质问政策中的“破窗”理论。
·
法律和社会:近距离检视正式和非正式社会控制之间的关系。
·
文化人类学:《人行道王国》纳入了当下对方法发展中的丰富命题,包括再现、书写和正当性;延续艾略特·列堡的传统,讨论了亘久不衰的问题:不平等的社会和文化经验;一部对美国边缘群体文化的生动研究。
·
文化研究:摊贩和拾荒者如何利用文化知识在公共空间中生存。
街角社会 [图书] 豆瓣
Street Corner Society: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an Italian Slum
8.4 (25 个评分) 作者: [美] 威廉·富特·怀特 译者: 黄育馥 商务印书馆 1994 - 9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之一,主要是对闲荡于街头巷尾的意裔青年的生活状况、非正式组织的内部结构及活动方式,以及他们与周围社会(主要是非法团伙成员和政治组织)的关系加以观察是,并对这一观察过程、所获资料及结论的翔实而生动的记述。
本书作者于1936至1940年,对波士顿市的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即作者称之为“科纳维尔”的波士顿北区)进行了实地研究。他以被研究群体——“街角帮” 一员的身分,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活动中,对闲荡于街头巷尾的意裔青年的生活状况、非正式组织的内部结构及活动方式,以及他们与周围社会(主要是非法团伙成员和政治组织)的关系加以观察,并及时作出记录和分析,最后从中引出关于该社区社会结构及相互作用方式的重要结论。
跨越边界的社区(修订版)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9.6 (97 个评分) 作者: 项飙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3 其它标题: 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
持续至今的真实“北漂”史。转型中的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经济与社会。北京“浙江村”与“浙江村人”三十年生活记录研究。
“浙江村”,20世纪80年代起渐次于北京天安门以南5公里的 南苑地 区汇聚成形。30年来,其经济生产与社会再生产的特殊面貌、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演变,已成为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流动人口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体制、权力与政策的鲜活样本。
作者借同乡之便,于90年代中期6年时间里对“浙江村”进行实地调查,深入“浙江村人”的日常生活,以近乎白描的写作手法,细致呈现了“浙江村”这一流动群体的落地、发展和变化中的诸多细节。对于“浙江村”的形成、结构、运作、变迁,“浙江村人”作为“外来人口”在北京的生活、生产经营、乡情民愿、与流入地及户籍所在地管理部门的互动等等,均加以极近距离的分析记录。
本书时隔20年后修订再版,除对前版内容进行补充订定外,于新增序言部分特别回顾了“浙江村”和中国社会自2000年以来的变化,对“正规化”及“分割—攫取模式”进行了分析阐述。同时为便于历史比照,增绘了2017年“浙江村”疏解前分布示意图。
單車失竊記 [图书] 豆瓣
9.0 (17 个评分) 作者: 吳明益 麥田 2015 - 6
◆繼法國島嶼文學獎小說獎、《Time Out Beijing》百年來最佳中文小說《複眼人》、博客來華文創作年度之最的《天橋上的魔術師》、金石堂年度最有影響力的書《浮光》之後,五度獲開卷年度好書獎,作品已在多國出版,受到國際評論稱譽小說家吳明益最新長篇小說。
◆小說藉由「物」的歷史,走進島嶼的歷史。可與獲得《亞洲週刊》年度十大中文小說的《睡眠的航線》視為連作。
◆書中小說主人公撰寫的〈鐵馬誌〉筆記,娓娓道來腳踏車歷史,並附有精緻手繪鐵馬插圖;既是小說,也是庶民史的展現。
◆附有作者親繪摺頁海報——「歷史事件及小說事件對照圖」。
那是一個你無法好好哀悼,無法好好愛的時代。
那些被棄於街頭、回收廠、廢墟裡的腳踏車,每一個零件的縫隙都還留著故事……
一封讀者的來信、一張照片、老眷村廢棄房舍的地下室、二戰期間一支神祕的銀輪部隊、緬北森林的大象運輸隊、圓山動物園,以及一場樹的戰役⋯⋯一切從一部小說裡被遺忘的腳踏車開始。
故事從失蹤了二十年的父親及一輛幸福牌腳踏車說起。
「我」的父親失蹤於一九九三年中華商場被拆的隔天。一天我在翻閱家族相簿時,一張陌生人和一輛熟悉腳踏車的照片觸動了我想追尋父親及失蹤多年的幸福牌腳踏車的決心,而一個讀者的來信則讓那輛腳踏車從虛構小說進入現實⋯⋯
「我」藉由收集各種幸福牌腳踏車的機會,認識了喜愛收藏舊貨的阿布、酷愛古董腳踏車的小夏,以及放有那輛酷似父親幸福牌腳踏車的咖啡店店主、熱愛攝影的鄒族青年阿巴斯。
透過阿巴斯父親的錄音帶,一場人們與動物、森林同遭傷害的戰爭重現眼前⋯⋯
全書以我們最熟悉的腳踏車為主軸,藉由尋找失蹤父親及腳踏車,透過島嶼的地景,交錯拉出一個個現實與回憶的故事——閱讀這部小說彷彿經歷了一趟關於生存與死亡、命運與運命,時代不仁的感傷旅程。
人類有一天會知道,象和他們一樣理解黑夜、雨季、星象與傷心。當長老母象倒地時,其他的象完全停步,圍繞著牠。牠們用長鼻摩挲著彼此的背,發出不可思議的輕柔低哼聲。夜晚氣溫逆轉,較接近地面處形成較佳的傳音層,那低哼聲因此得以傳到遠方的山谷,而後又嗡嗡迴響回營地。那被放大的、多層次的音響讓一旁的士兵感到悽愴而溫暖,他們體會到了象的傷心,因此也為自己傷心起來。他們想起了遠方的情人與親族、死去的同僚、曾經握著陽具與槍的斷臂,以及不可能再長出來的眼珠。
——《單車失竊記》
吳明益說:「寫這部小說並不是基於懷舊的感傷,而是出自於對那個我未曾經歷時代的尊崇,以及對人生不可回復經驗的致意。透過這樣一個從尋找腳踏車,意外進入某個時間之流的故事,我期待讀者與書中人物彼此能感受到彼此的情感、踏踩時的頻率、汗味與不諧調的呼吸、流淚與不流淚的悲傷。
但沒有人停下來,不必彼此呼喚、親吻,就只要無聲、艱難、飢渴又平靜地踏踩下去。」
祖師的族譜 [图书] 豆瓣
作者: 曹新宇 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16 - 6
從「摩尼教」的變種(包括各種「雜糅假說」),到反映社會排斥「異己」的「汙名化標籤」(白蓮教並無「自我認同」的實體),儘管內涵矛盾,這些觀點卻都是目前學界關於白蓮教的主流學說。民間史料的欠缺,推動本書轉換視角,從逐村的社會歷史調查入手,發掘、搶救瀕臨永久毀滅的民間文書,開拓白蓮教的「地方化」研究。本書從地方視角出發,對官書檔案、道內寶卷、民間傳說、鄉土小戲等不同性質史料,層層剝筍,縱向剖析,努力突破傳統宗教史、社會史與制度史的藩籬,是一部顛覆性的學術著作。
Dealing in Desire [图书] 豆瓣
作者: Kimberly Kay Hoa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5 - 2
This captivating ethnography explores Vietnam’s sex industry as the country ascends the global and regional stage. Over the course of five years, author Kimberly Kay Hoang worked at four exclusive Saigon hostess bars catering to diverse clientele: wealthy local Vietnamese and Asian businessmen, Viet Kieus (ethnic Vietnamese living abroad), Western businessmen, and Western budget-tourists. Dealing in Desire takes an in-depth and often personal look at both the sex workers and their clients to show how Vietnamese high finance and benevolent giving are connected to the intimate spheres of the informal economy. For the domestic super-elite who use the levers of political power to channel foreign capital into real estate and manufacturing projects,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is a means of projecting an image of Asian ascendancy to potential investors. For Viet Kieus and Westerners who bring remittances into the local economy, personal relationships with local sex workers reinforce their ideas of Asia’s rise and Western decline, while simultaneously bolstering their diminished masculinity. Dealing in Desire illuminates Ho Chi Minh City’s sex industry as not just a microcosm of the global economy, but a critical space where dreams and deals are traded.
萬事揭曉 [图书] Goodreads 豆瓣
The Dawn of Everything: A New History of Humanity
作者: David Graeber / 林紋沛 译者: 林紋沛 麥田 2024 - 8 其它标题: 萬事揭曉:打破文明演進的神話,開啟自由曙光的全新人類史
媲美《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大歷史》,探討人類文明的開創性巨作
不自由、不平等、國家體制是文明必然終點?
時代百大風雲人物、《債的歷史》作者 大衛﹐格雷伯(David Graeber)

人文學科最高榮譽Albertus Magnus得主 大衛.溫格羅(David Wengrow)
攜手領航──
一場顛覆文明演進的所有假設、揭示人類全新自由的旅程
「一本顛覆傳統歷史觀,解放思考慣性,開啟無數新研究方向的重磅作品。兩位學者整理了近二、三十年來考古學、民族學的重要發現,對長期以來視為當然的社會演化觀點提出尖銳的質疑,並提出一套新的書寫世界史的可能。無論你是否同意他們壯闊的論證,我們再也無法繼續用過去的方式看待人類的歷史。一本應該要出現在所有人書架上的著作。」
——林開世,台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館長
★★★
「歐威爾政治寫作獎」(Orwell Prize for Political Writing )2022年決選書
《紐約時報》暢銷書榜No. 2
《星期日泰晤士報》《觀察家報》《BBC歷史》年度選書
Amazon編輯選書
★★★
Amazon 4,000條、Goodreads 8,000條五星評等,譯成超過三十種語言,引發全球矚目
閱讀本書的過程中,將伴隨著數百個頓悟時刻。
▍各界推薦
王道還|生物人類學者
林開世|台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館長
洪廣冀|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陳其南|知名人類學家、前故宮博物院院長
寒波|「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科普作家
超級歪SuperY|說書YouTuber
顏擇雅|作家
▍內容簡介
有意識地避免可能帶來不平等的制度?人類先祖除了狩獵採集之外或許比我們更能「反思」?
用「生產方式」當作人類史論斷依據會有什麼問題?新石器時代人群如何避免農業?
如果沒有遁入層層階級制度與權力關係,社會將可能發展成何種樣貌?
☀ 回到原點,看見人類社會千變萬化的可能
以嶄新視角理解人類歷史,挑戰社會演進的基本假設:從農業興起、城市到國家的起源、民主與不平等的必然路徑。
揭示將人類從束縛中解放的新可能性,讓我們得以想像不同形式的自由,以及組織社會的新方式。
從狩獵採集逐漸轉為農業,人類從部落、村莊走入城市、國家之中;同時,科技和技術不斷發展,我們穿越了石器時代、金屬器時代,邁向工業革命。一切似乎皆如此清晰明瞭。隨著文明進步而逝的是「高貴野蠻人」狀態的自由和平等,只能犧牲那些原初的自由走向「文明化」,而我們也被迫接受不自由的現狀,視之為進步的必要代價。大衛.格雷伯和大衛.溫格羅卻告訴我們──未必如此,還有其他可能!
藉由開創性的考古學與人類學研究,作者揭示當我們暫且擺脫進步觀點的束縛時,人類歷史將以超乎固有想像、無比有趣的方式展開。人類的先祖既非過著田園詩生活的蒙昧孩子,亦非本性兇殘而不得不設法結盟才能生存下去的野蠻人,而是具有複雜人性、批判性、豐富想像力的人群,在人類史的長河中不斷地變換、拆除、重建制度,實驗社會型態的各種可能,同時避免落入「不自由」的處境。不禁令人反思:我們為何會困在此處?
本書根本性地改變了我們對於人類過去的理解,並提供一條新的思維路徑,讓我們得以想像不同形式的自由,以及組織社會的新方法。兩位作者經過十年的精心醞釀,以極具說服力的廣博知識和強而有力的論點,挑戰過去對歷史進程的解讀方式,為人類開創自由新局帶來了希望。
▍國際好評
這不是一本書。這是一場知識盛宴。沒有一章不(充滿樂趣地)破壞根深柢固的知識信念。本書深刻、毫不費力地顛覆過往、事實嚴謹且讀起來令人愉快。——《黑天鵝效應》作者 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
作者並不滿足於對人類歷史重大問題的不同答案,堅持要徹底改變我們所提出的問題。結果是帶來一場目眩神迷、獨創而令人信服的陳述,展現了「前現代」原住民生活所體現的豐富、有趣、反思且實驗性的討論,亦是對人類學和考古學思想史具有挑戰性的重寫。本書理應成為所有後續研究這些宏大主題的出發點,那些啟航者將擁有無與倫比的領航員──兩位大衛。——當代人類學大師、《反穀》作者 詹姆斯﹒斯科特(James C. Scott)
引人入勝的探究,引導我們重新思考人類能力的本質,以及人類歷史上最自豪的時刻,還有我們與原住民社會的文化和其中被遺忘的知識分子的交流和借鑑。深具挑戰和啟發。——語言學家、現代語言學之父 諾姆﹒杭士基(Noam Chomsky)
這本書就像一顆炸彈,顛覆了我們對人類歷史的一切觀念。──肯﹒弗雷特(Ken Follett),《每日郵報》
無疑是一部新的人類史,在重新審視史前史的基礎上,慶祝人類的自由與可能性,重啟過去讓創造新的未來有所可能。──歷史學家、「歐威爾政治寫作獎」評審團主席 大衛﹒艾傑頓(David Edgerton)
作者成功地推翻了我對世界歷史的所有思考。本書徹底而優雅地反駁了歷史的進化論,引領我們到一個富有智識、創造力並複雜的人類世界,幾千年來發明了幾乎所有可以想像得到的社會形式,並追求自由、知識和實驗。作者不僅揭穿了進步神話,還講述了一段激動人心的思想史,關於神話是如何產生、為何續存,以及對我們希望創造的公正未來意味著什麼。這是我三十年來讀過的最深刻、最令人興奮的書。──美國歷史學家、《自由夢想》(Freedom Dreams)作者 羅賓﹒凱利(Robin D.G. Kelley)
很可能是這十年來最重要的書,因為它打破了我們社會生活不可避免地由國家主導的深深根深柢固的神話。── 詹姆斯﹒麥克唐納(James H. McDonald),《紐約圖書評論》(New York Journal of Books)
经济人的末日:极权主义的起源 [图书] 豆瓣
THE END OF ECONOMIC MAN: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
9.5 (30 个评分) 作者: [美] 彼得·德鲁克 译者: 洪世民 / 赵志恒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8
《经济人的末日》是彼得•德鲁克的第一本书,也是他的成名作。
1933年,在希特勒上台前的几个星期,德鲁克开始动笔。1939年春,本书在美国出版,是第一本阐述极权主义起源的经典之作。
《经济人的末日》的出版,在美国和英国形成热烈回响,也被认为是一部惊世骇俗的异端之作。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为此写了一篇书评,称它是“唯一一本了解并解释两次大战间世界形势的书”。后来,丘吉尔下令,每位英国军官的背包里,都应该放一本《经济人的末日》。
正如德鲁克所言,“这是一本有关政治的书”。构成本书主线的是政治、经济与社会,它的主题是权力的崛起而非信仰的兴起。《经济人的末日》专注于一个特殊的历史事件:欧洲社会及政治结构的瓦解导致纳粹主义的兴起,并进而支配了整个欧洲。
在德鲁克眼中,《经济人的末日》是他所有作品中,与今天的年轻人关系最密切的一本书。它不仅有助于他们了解父辈们所经历的那场灾难,或许也有助于今天的这代人,避免在他们的人生中重蹈那场浩劫。
创建日期: 2024年10月27日